案例:儿童个案爱陪画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1-05-12 绿色家园儿童画 儿童画教案 爱的童话儿童个案爱陪画的孩子儿童个案爱陪画的孩子儿童个案爱陪画的孩子儿童个案爱陪画的孩子儿童个案爱陪画的孩子儿童个案爱陪画的孩子儿童个案爱陪画的孩子儿童个案爱陪画的孩子儿童个案爱陪画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各自的学习方式,只有允许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操作与探索,孩子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的效果才是积极、有效的。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做到了尊重幼儿。
我们小班有个孩子叫康康,他在绘画活动中表现特殊:每当老师讲解完作画要求,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开始画画时,只有康康呆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老师上前询问时他总说:“我不会画,老师帮我画。”前几次,我总以“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是自己画的,康康也要自己画,好吗?”来回答他。结果就以不画告终,而当他看到别人漂亮的画时又好生羡慕。就这一情况我进行了分析:康康虽然年龄比同龄幼儿小一些,但他在智力、动手能力等各方面学习能力都不落后于其他幼儿。他不是不会画画,也不会画不好,关键在于他对绘画缺乏自信心。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组织绘画活动时我改变了策略:当康康再次要求老师帮他画画时,我就对他说:“来,老师陪你画。”于是,我一边握住他拿笔的手,一边则用语言鼓励他(他运笔时我的手不用力):“小手握住笔,眼睛看好,用点力变(画)!变(画)!变(画)!看漂亮的饼干(或其他物体)变出来了!”初次看到自己也能像同伴一样画出东西来,康康感受到了成功喜悦的快感——他大声地哈哈笑了起来。我也从他的笑容里看到了他对画画的自信心萌芽。以后,康康就不再要求老师帮他画画了,我按照上面的方法陪他画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培养他独立作画的习惯(绘画时不用老师陪在身边)。如今康康对画画已有了较浓的兴趣,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充满自信的画画了。康康的改变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小的启发: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有特殊的行为表现时,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及时分析情况,采取措施给予相应的教育,这将在无形之中使幼儿受到支持与鼓励,培养孩子对活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孩子的绘画世界
一、案例背景:
在幼小的孩子的心中,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会把自已想做的,想说的,甚至有可能是说不出来的做不到的事情,统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绘画技术的提高,我发现最近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总喜欢创造出各种奇形怪状的事物,而且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二:案例描述(一)
在一次临摹活动中,我出示了一张小蜗牛的范画,仔细地讲解完蜗牛的绘画方法后,我请幼儿动手也来画画小蜗牛,并要求幼儿在画面上添画背景来构建作品的情节。幼儿都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作画了,在指导过程中我发现科科并没有按照我的指示在做,而是将整张画面涂成了绿色,一开始,我看了很不解,还用指责的语气说:“科科,你这是做什么?你的小蜗牛呢?”“老师,你别急,你看,我的小蜗牛都躲到草丛里面去了。”“为什么小蜗牛要躲到草丛里去呀?”科科的想法引起了我的好奇习,我接着他的回答继续询问他。“因为小朋友们老是要去抓小它,我叫它躲起来。”想不到科科的回答尽如此简单,但却是来他的生活经验。
案例描述(二)
在一次离园活动时,按照孩子们的意愿我分给他们白纸让他们自由想象作画,在绘画中,小榆将天空中的太阳涂成了绿色,当时我也不是十分地在意,便随口地问了她一句:“小榆,你好像用错颜色了,太阳怎么是绿色的呢?”问完了这个问题,我马上觉得自已好无知,太阳为什么一定要红色,大阳光里本来就是有绿色的呀。没想到小榆的回答更让我觉得惊奇,她说:“妈妈每天去上班太热了,我画个绿太阳妈妈就不会晒得热死了。”
二、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的眼里绘画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同一回事,他们可以让自已生活到虚拟的世界中,也可以让虚拟世界中的美好事物满足自已的需要,而且孩子在绘画时把自已对事物的看法,自已的情感都融入到了作品里面。
案例一中的科科,虽然没像其他孩子一样听话来画蜗牛,但是他有的是自已的思想,他能够联系生活中小朋友们经常捉小蜗牛的情形,替小蜗牛感到担心,他用自已的方式帮助小蜗牛,画一片绿草地叫小蜗牛赶快躲起来,虽然他的这片“绿草地”并不能够让小蜗牛避难,但他却表现出不同一般孩子的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德。
案例二中的绿太阳却引起了我更多的反思,一直以来,在所有的教师乃至她们教出来的学生当中都默认太阳是红色的,冥冥中好像达成了共识,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可是稍微懂点常识的人也知道太阳有红黄蓝绿青橙紫,为什么偏偏要用单一的红色来表示太阳的七彩色呢?平时小榆亲身体验过夏日里太阳的炎热,体会妈妈因上下的辛苦,但又不能分担妈妈的辛苦,于是就想画个绿太阳,这样妈妈上下班就不会那么热了。在孩子的笔下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小榆想让太阳能变成绿色,这样妈妈就不会热了,虽然她的想法很天真也有点可笑,但是小榆却学会了爱妈妈,学会体会到别人的痛苦,会用自已独特的方式关心他人。是孩子社会性情感的自我完善。
四:案例反思
1、情感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
最常见也是他们最乐意来表现的,是孩子们的情绪。一个小孩是很容易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的,因为他们的情感是那么的外露和不善隐藏,如果给他们一张画纸,他们会毫不迟疑地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一个孩子可能在画中反复地出现同一个人物,并把他们的画得尽善尽美,这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人物,一个乐观主义的陔子,总喜欢在一切事物上面都画上阳光明媚的天空。
2、对事物的看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
不可否认,任何人对这个世界都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孩子也不例外。仔细分析他们的画,可以看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是十分夸张和有趣的。让他们画妈妈,他们通常会把妈妈画成披大波浪的头发,有一张血盆大口,还要提一只篮子,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认为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会去小菜场买菜,所以要提一个菜篮子才符合形象。
3、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在绘画中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反映一个孩子的性格和身体状况。在我的美术课上,我仔细分析过孩子的作品结果发现,性格外向和大多数女孩子喜欢用红色,而喜欢蓝色的孩子当中大多数不善于交往而且性格内向。他们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喜欢沉浸在自已的空间里,多数脾气古怪。
总得说来,看待一个孩子的绘画,除了技能上的评估以外,更重要是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美术不单单是美的一种体一方式,它在孩子身上更多的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体验的方式。
案例:从孩子开个人画展谈起
从搭班老师口中得知我班的董诗悦小朋友想在幼儿园举办她的个人画展,刚开始我有些惊讶,但是经过对事情的具体了解后,我有些恍然大悟,这其中有许多的原因。
在我们老师的支持下,小朋友们的帮助下,董诗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自己看了合不拢嘴,许多小朋友还有隔壁班级的小朋友、老师也都来参观了,并且都情不自禁的夸奖道:哇,真漂亮呀?董诗悦的本领真大。这给了董诗悦小朋友极大的鼓舞。董诗悦的妈妈看了之后连连道谢,并道出了自己支持女儿这个愿望的最终目的。她说:女儿自从中班学习了二胡以后,性格一直不是最开朗大方,每天练习二胡时,总是问:妈妈我今天弹几遍,四遍好不好?看她对音乐一点兴趣也没有,而且有逆反心理,所以我和她爸爸决定让她不弹二胡了。从今以后董诗悦把弹二胡的时间,都放在了画画上,每天晚上她都要画,积少成多现在家里就有许多的画,她说要在幼儿园的最后几个星期开一个个人的画展,我听了以后非常的支持她的决定。我觉得她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昨天她一看到我就说老师帮她把画贴出来了,还写上了“董诗悦小朋友个人画展”呢,她可高兴了。
分析:
虽然像董诗悦这样的孩子并不多,像她妈妈这样的家长也不是特别多,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家庭,现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方面,的确有他们的先见之明,值得让我们幼儿教师好好学习和深刻反省的地方。
吃人树的秘密
——大一班支陆叶
案例:
我班从三月初便开展了有关“春天到了”的探索型主题活动。小朋友们从刚开始对春天的天气产生疑问到对春天的植物感兴趣,直到开始想对某些特殊的植物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的欲望。
春天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美丽的幼儿园,使得幼儿园的一些植物开始了他们美丽的绽放。吃饭前我带着小朋友们去幼儿园找“春天”,走到两棵大柳树边时,小朋友们都兴奋的叫着:“柳树发芽啦!春天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么高兴,我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这时我们已走到了转弯处,一阵香味迎面扑来,小朋友们有的捂住了鼻子,有的则深深的吸了一口说:“看哪花儿都开放了。”接着我们又去看各种各样的树,当我问到:你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树吗?
施雨说:“我知道有一种树叫“吃人树”。“吃人树,我也知道,是会吃人的树吧……”李廷灏抢着说。“对对,是一种会吸人的血的树,把人的血吸干了再把人吃掉”邓云超有声有色的讲着,其他孩子也认真地听着。有的孩子听完了说:“还有吃人的肉呢”“还有吃人的花和吃人的草呢!”孩子们的兴致不减,我便提议:“我们哪天去上海最大的植物园找一找有没有这样的植物好吗?”孩子们高兴地点头同意着。
我们真的带着孩子们去了“上海植物园”在那里我们参观了“热带雨林”在里面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热带植物,而且真的看到了小朋友们关注的“吃人树”这是一种“绞杀类植物”有着粗粗的藤,把边上的一棵大树缠绕起来以后,大树已经死了。孩子们从上次说:吃人树是吸人血,吃人肉,到今天真正的看到了吃人树原来是一种专门绞杀其他植物,吸取其他植物营养的一种植物,人们给他取了个让人害怕的名字叫“吃人树”。
分析:
从幼儿引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我并没有直接的告诉幼儿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让幼儿在寻找、探索中学到知识,我们老师只是在活动中作为了一个引导者、参与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孩子们完完全全是自己找到了想要知道的答案。提供给幼儿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由的成长不正是我们二期课改的一个目的吗!
案例:爱打人的孩子
有一天,我下班时从别的班经过,发现李揄扬“啪”的打了遥遥头一下,遥遥开始无声的哭,他用手不停的擦着眼泪。当时这个班的美术老师正在擦黑板没看见。我非常的生气。忍不住大声的质问李揄扬:“你干嘛呀你?干嘛打人家遥遥呀?”“那他还打我了呢。”“那你就这么使劲打人家头呀?他打你,你告老师说了吗?”他不吭声了。接着我又转过头来问遥遥:“遥遥,怎么回事?”遥遥说:“李揄扬用塑料袋往我头上套,我出不来气了,我说他,他就打我。”我听了,火直往上冒。“是不是这样李揄扬?”他没有吭声表示默认。当时我真恨不得揍他一顿。可我转念一想“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怎么会知道这样做很危险——会死人?他只不过淘气而已,想用塑料袋和遥遥做游戏。如果他知道后果他肯定不会这么做的。”于是,我强压住心中的怒火,告诉李揄扬其中的道理后并把他调到了一个人一桌。
案例分析:
一、李揄扬这名幼儿平时就比较混、爱打人且脾气暴躁,他给人的感觉就象一个打手,这种孩子如果从不管理好,将来很可能成为社会渣子,这是我们老师、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呢?我想主要与孩子受教育的环境有关。李揄扬这名幼儿可能比别的孩子更加好奇好动,办错事和犯错误的机会也相应较多,这会让成人感到非常的生气,因而出现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如:乒乓揍孩子一顿,没有给孩子讲道理的过程。所以孩子挨了打,心中一肚子委屈,又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因而脾气也变的越来越坏,打别人时,手也越来越狠。他也要找地方发泄呀,所以便养成了爱打人的习惯。
二、通过这件事,如果不告诉孩子“用塑料袋蒙小朋友头可能会令小朋友窒息”这个道理,那么,李揄扬可能还会出现这种危险的行为,因为他不知道这样做很危险。到真的发生危险的时候又怎么能完全怪孩子呢?真到那时侯,恐怕说什么也都晚了。所以作为一名老师,不管是不是你班上的孩子,只要你看到了,你就得管。这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
幼儿园案例分析:一个不爱午睡的孩子
一个不爱午睡的孩子
观察时光:每次午睡时光
观察记录:第一次与丙小朋友接触,你肯定会觉得她是个特文静的小女孩,可从平时的观察与了解中发现她十分的活泼、调皮,精神劲特足。就拿每一天的午睡来说吧,她总是那个唯一睡不着的孩子。针对这种状况,我对她做了如下观察:
观察1:幼儿已经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儿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还是不断地听到有谁在小声地哼唱。这是谁呢?循着声音寻过去,原先还丙小朋没睡着。
观察2:幼儿午睡不久就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梦乡中,这时我忽然听到谁在睡梦中的哭声,之后就听到带着哭腔的告状声:"丙小朋掐我!"原先又是丙小朋在睡不着的时候惹事了。
观察分析:
丙小朋从小就没有午睡习惯,在幼儿园里时光长了还好,但如果放假回来,便会有很长一段时光睡不着。和她家长联系,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从来不午睡,家长也忙,懒得哄她睡午觉,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她不爱午睡的习惯。
教育策略:
1、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其构成良好睡眠习惯。
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坏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得掉的。对此,在教育丙小朋时我没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坏习惯,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她开始睡不着,我就坐在她旁边,有时拍拍她,有时给她讲一首小故事,帮忙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会儿了,但不一会儿就会醒,醒来以后就在床上翻来翻去,我就让她起来做一些安静地游戏,如看书、做手工等。不让她觉得睡觉是一件苦恼的事。等过了一段时光我发现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时光也长了。
2、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其良好午睡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如果单在幼儿园午睡,而星期天及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她永远无法构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我和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和幼儿园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到达了预期的目的。
案例: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教师手记(一)“我要玩这个大球”
时间:2004年4月20日上午9:00
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
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弘弘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弘弘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弘弘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弘弘大喊:“是我先拿到的。”新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弘弘仍大叫:“我要玩。”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于是新迪用商量的口气对弘弘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弘弘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新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新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弘弘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分析:
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案例中弘弘的表现应属于这类。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弘弘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教师手记(二)“他先打我的”
时间:2004年5月
12日中午12:00
地点:盥洗室
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弘弘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伟伟转过头对弘弘说:“弘弘,你往后面站一点行吗?”弘弘没理他,仍然贴在伟伟身身上。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弘弘,弘弘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放开我,你干吗?”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弘弘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我问弘弘:“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弘弘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
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此案例中弘弘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教师手记(三)“我是奥特曼”
时间:2004年6月21日下午4:25
地点:活动室
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弘弘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弘弘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弘弘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弘弘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弘弘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弘弘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弘弘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弘弘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弘弘的边上。弘弘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弘弘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弘弘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弘弘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弘弘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弘弘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弘弘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
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弘弘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弘弘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像弘弘这样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屡屡发生。曾经有人在某个幼儿园两个班级进行观察时发现,从上午8点半到11点半3个小时里共发生30起打架事件,平均每6分钟发生一次。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一〉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措施〈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行为才能发生。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以减少儿童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设置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儿童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措施〈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1、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
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措施〈四〉重视内部因素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1、自我观察。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2、判断。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中的反应模式。3、自我反应。通过判断,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得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估结果,它从认知上制约着自身是否做出攻击行为。如果判断结果是积极的,那么个体的这种判断便会对其攻击行为起奖赏作用,驱使其发生攻击性行为;反之,则起到抑制攻击行为发展的作用。儿童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儿童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教师、家长要使儿童知道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儿童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感到羞愧,促使儿童自觉地减少攻击性行为。
像弘弘一样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也许是在家里最让家长操心的孩子,是幼儿园里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对这类儿童的教育方法很多,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请千万不要忽视教育者积极情感的投入以及良好师幼、亲子关系的建立,因为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