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岁左右的宝宝爱发脾气
发布时间:2021-05-11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 两岁半读幼儿园合适吗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2岁的宝宝进入一个生理年龄的混乱阶段,由于宝宝运动统合能力正在转折阶段,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完成各种动作,同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需要,因此宝宝表现为爱发脾气、摔东西等。这是这个阶段宝宝的特殊表现,家长应给予理解。
感知运动能力
用脚尖走路(锻炼宝宝身体的协调性及控制力,发展运动统合能力)
家长和孩子一起踮脚尖走路,同时做出很好玩的表情,诱导宝宝模仿。
走曲线(锻炼身体的平衡感和注意力)
在地上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或用地垫摆出一条弯曲的路,引导宝宝在上面走。
钓鱼游戏(锻炼宝宝手眼脑的协调性及专注力)
家长用曲别针、衣服标签做成长片,用使用完的记号笔或小棍子做成钓鱼竿,和宝宝一起玩钓鱼的游戏。
模仿画线(锻炼宝宝手的控制力)
引导孩子一手扶纸一手握笔,模仿画线。孩子更愿意随意涂画,要允许孩子自由画画,并引导孩子给自己的画起个名字。可以把孩子的画展示出来,激发孩子画画的兴趣。
探索性行为
涂颜色(培养宝宝对颜色的认知能力)
给宝宝一张没有颜色的图片,让宝宝根据自己的想象涂颜色。通过涂抹颜色,增加宝宝对颜色的认知,同时锻炼宝宝手眼脑协调能力。
捉迷藏(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分水果(锻炼对数字的理解能力,培养宝宝等分的概念)
给宝宝准备一盘水果模型或水果,让宝宝给妈妈、爸爸分水果,并说出多少。
自我照顾能力
用筷子夹花生米或纸球(锻炼宝宝的手指灵活性,培养自理能力)
给宝宝准备两个盘子,其中一个里面有花生米或做好的纸球,让宝宝用筷子夹住盘子里的东西往另一个空盘子里放注意不要让宝宝把花生米或纸球吃到嘴里。
家长在与宝宝交流时经常要给宝宝示范: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等,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YjS21.COm
找出房间里的东西(让宝宝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经常参与家庭活动的宝宝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游戏,完成不好的宝宝大多缺乏日常锻炼。当宝宝根据妈妈的指示一件件把东西拿过来时,他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同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小编总结:22-24个月的宝宝爱发脾气,家长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在这个阶段,宝宝因为不能向大人清晰地表达他的需求,所以爱发脾气,家长应该跟宝宝经常参与一些日常训练,训练宝宝的思维能力和解决能力,宝宝自己能够自己解决便不会经常发脾气。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为什么发脾气
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有没有人敢说自己从来没有发过脾气,相信肯定没有,无论是多美完美,多美儒雅的人,他也一定是有脾气的,既然大人都会发脾气,孩子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因为孩子的弱小和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所以可能大人对于发脾气的孩子更多的是无奈和不解。甚至搞不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发脾气,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在商店满地打滚着一个东西,或者是大哭着不肯跟父母走。
这么小的孩子,哪里那么多脾气呢,要想知道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表面现象,我们要透过孩子发脾气来了解孩子发脾气的缘由,来参透他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需要时刻记住,孩子无法用词语和口头方式告诉你他的烦恼和不快,而情绪和行为采石他们的语言,为了倾听他们,我们必须学会破解这种语言。
而这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新书《孩子爱发脾气,父母怎么办》将给我们打开一道参透孩子的大门。
这本书就孩子发脾气的11种潜在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了阐述。非常实用,如果你家也有个爱发脾气的孩子,那么真的有必要拿来读读。
就在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也赶上家里三岁的孩子在我发脾气,因为老家有事情,我带着三岁多刚上幼儿园八天的孩子回了东北老家一周,回来后,重新上幼儿园的第二天,小妞就表现出不肯再去上幼儿园,而且在吃饭提到幼儿园就开始发脾气,弄得本来就没啥耐心的老公也发开了脾气,我们夫妻还闹得不痛快,但是我敏感的意识到,本来喜欢上幼儿园的朵朵忽然表现出不想去,甚至提到就哭泣,就发脾气,肯定是因为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的闹。于是,我耐心问她是不是老师批评她了,还是有小朋友欺负她了,还是没睡觉,在都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我知道我是不能得到答案了。只有求助老师,但是因为已经较晚了,不方便跟老师联系,于是在第二天也就是今天奶奶送朵朵去幼儿园的时候向老师咨询了昨天的情况,得知,小妞中午不想睡觉,在床上滚来滚去,翻跟头,最后掉下了床,哭了。在了解到这一讯息后,我对女儿昨晚的脾气有了了解,小妞是因为对于摔下床这一事实,对于幼儿园产生了一些印象,所以才会抗拒去幼儿园。在了解到这一讯息后,我就可以有针对的进行疏导。如果当时我不是敏感的意识到原因,而是只是看到他表面的脾气,就没办法让小妞尽快适应幼儿园。
而这种去根据脾气背后来解决脾气的办法,在这本书第一章就有了介绍。
这本书主要从“我不是捣蛋鬼,我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我因为变化和转变发脾气;我拍的过敏症影响我的感觉和行为;我不喜欢规则;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多动症);我在学校控制不住自己;我对任何事都担忧;我可能又抑郁症;好像人人都比我学得快;可我喜欢比我小的孩子玩;我的袜子穿的不对劲;我累了”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非常实用的一本书。这本书在京东,当当,卓越上都有出售,可能也会有部分电子版,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去购买,或者去阅读。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小的收获,其实,我觉得对大人也同样的有效。
宝宝爱发脾气如何应对?
孩子到了蹒跚学步的年龄,通常就不像婴儿时期那么容易被“摆布”了,他会突然大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让人恼火的举动。面对这些,美国梅奥诊所的专家给父母们指出了对策:
○了解孩子的极限。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不能理解,或者无法做到家长的要求,如若强求,自然会引起反感。
○细心发现孩子发脾气的特定诱因。比如,孩子一到超市就闹脾气,那下次就不要带他去了。
○请孩子做事,而不是命令。可以对他多说“请”、“谢谢”,比如“我给你穿外套的时候请你站直”。
○面对孩子的拒绝,只要平静地重复你的要求就可以了,这样能较少引起孩子的反感。
○不做交易。否则只会让他在得不到回报时,变得不听话。
○给孩子选择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换个地方。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可以把他抱开,让他单独呆一会儿,他就能冷静下来。
宝宝为什么总爱吃手
导读:宝宝在8个月以后吃手要比以前少很多。但会固定吃一个手手指头,长期吃手有一种信号,我们要早一点干预。其他的正常不用过多的干预。
不能让孩子不吃手,但是分年龄段,四岁以后再吃手肯定是有毛病。不同年龄吃手方式不一样。一岁以内的孩子应该会吃手。傻孩子不会吃手,两个手到不了一块。所以吃手是孩子心心理发展的一个表现,也是婴儿口部运动的核心。同时孩子吃手可以增强自信心。
早期国外研究孩子吃手的比较多,如果父母在一两个月或者是三个月以内开始阻断孩子吃手,孩子的心理发育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孩子长大以后自信心不足,多疑、胆小。宝宝吃手主要可以满足口腔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
6个月的宝宝吃手的习惯会改进很多,宝宝开始能够坐起来了,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都等着宝宝的探索。宝宝开始用抓拿来探索世界。手整天都在忙活着,自然就吃得就少了。
宝宝在8个月以后吃手要比以前少很多。但会固定吃一个手手指头,长期吃手有一种信号,我们要早一点干预。其他的正常不用过多的干预。
老吃一个手指头是一个信号,玩的游戏中,这个手玩着,那个手吃一些,这种习惯可能要延迟到三四岁。究其原因,首先是妈妈没有很好的回应孩子,妈妈经常回应孩子,孩子吃手非常少。这种是心理治疗,要扰动他的吃手行为。先吃一个手,一旦先把这个勾打开,小孩能够接受是你最好的方法。你突然不让吃了,他肯定不接受。先吃其他的,一旦这个开始松动了,这个勾松了,再开始把他的手攒上。他吃的时候可能是有安全感。你先给他做一个口部的按摩,他就自然不吃了。
五六岁以后的孩子还吃手,我们会用牙托,那么大的孩子就知道吃手很难看,就是控制不了。上大班了,人家都不吃就我吃,吃了觉得寒蝉,不吃的话难受。大的孩子带牙托,他自己想改变那种状况,妈妈在帮你带牙托,他必须要接受。吃手跟抽大烟一样,感受一定是嘴包着手的感觉才会出现。一旦变成一个铁的勾了,一吃就扎着了,没有那种感受他自然不吃了。
2岁宝宝为什么喜欢说“不”
2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对爸爸妈妈说“不”。他会故意做一些大人禁止他做的事情,违抗大人的要求,总是想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经常干出一些别出心裁的事。伴随着行为的反抗和异常,孩子的情绪也爱走极端。一会儿高高兴兴,活泼可爱,一会儿暴躁不安,乱发脾气。这是孩子一生中第一次表现出的“反抗性”。
心理分析:
孩子的“反抗性”事实上是想闹独立。2岁孩子正在从婴儿期向儿童期过渡,身心急速地发展。他逐渐发现自己已经能自如地走来走去,靠自己的双脚就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再也用不着依靠大人的力量把他抱到哪儿去。而且,他还发现自己能用说话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些能力的诞生和增长,使孩子迅速地树立了自信。他盼望快快长大,而且急于向别人表现“我能行,我长大了”。这个时候,孩子不再把自己成是大人的附属物,他会认为自己看是独立于爸爸妈妈的个体,而且把爸爸妈妈两个人也看作两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发现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事。于是,孩子决定宣布独立,拒绝别人提供的帮助,即使真的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也会对大人的帮助不屑一面。
孩子一旦露出了独立的苗头,有了自己的意愿,那么他的愿望很可能就和大人的不同。因此,在家长看来,他就是在作对。但孩子内心中仍然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需要父母的鼓励——告诉他“你做得很棒”,他才能真正地充满自信,并有了成功的喜悦。而且2岁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确实很不成熟,他事实上需要父母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意愿,因为没有支持他很难成功。所以,反抗期的孩子处于追求独立和乞求爱与帮助的矛盾中。
教育对策:
妈妈必须同时满足孩子独立的需要和爱与保护的需要。
1。给孩子独立和冒险的机会,遇到问题或可能遇到问题时,在后面帮他一把。
当孩子要求独立做某件事时,妈妈可以首先判断一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这件事,他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然后,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同时做好各种准备,避免问题的出现或及时给予提醒、示范。
例如,很多两岁的孩子要求自己吃饭。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舀饭——送到嘴里——吃下去,这个简单的活动是有可能完成的,但动作会很不熟练,他很可能吃得很慢,打碎碗,或洒得到处都是。妈妈的做法可以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吃饭的过程中,随时给他一些提醒和鼓励:“宝宝吃得真好,勺子可以握低一点,这样很容易就可以舀满满一勺的米饭,而且不会洒出来,你看,就像妈妈这样。”然后,给孩子作出示范。但要记住,不要夺过孩子手里的勺给孩子做榜样,可以另外拿一个勺示范,否则独立性强的孩子会生气。为防止孩子摔了碗,洒了饭,妈妈可以提醒孩子吃饭的时候离饭桌近一点,用微波炉碗或其他不易碎的碗给孩子盛饭,每次盛的量不要太大,防止孩子洒出来,而且孩子可以快一点吃完一碗增强自信,愿意接着多吃一点。
2。当孩子的安全遭到威胁时,妈妈必须自作主张。
当孩子正准备做一件危险的事情,妈妈必须首先果断地制止他,然后用替代性活动满足孩子的独立需要。例如,妈妈刚倒好一玻璃杯的热开水,恰好被孩子看见了。孩子走上来,想端这杯水。妈妈必须立即强行制止他,把水拿开,告诉他:“水很烫,会把手烫得很疼。”然后,换一个塑料杯子,装半杯凉开水,让孩子端着,满足他的愿望。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父母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炫耀父母的权威。如果父母滥用权威命令、强迫孩子,无疑大人肯定会赢,父母的专制态度会导致孩子的抵抗情绪,并最终导致日后孩子出现各种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
宝宝为什么哭?
宝宝的哭声你听懂了吗?
婴儿的啼哭除了代表着眼泪、声音、情绪等等,难道还有其他的含意吗?如果有一种宝贝哭声转换器,你会需要吗?让它做自己宝贝的特殊翻译,能够从他们的哭声里,辨出不同的含意。
如果我们把新生儿的每一次哭声都精确记录和计算的话,他们每天大约要哭3个小时。吃惊吗?你是否想过你的宝贝会哭这么久?他们当然不是一次把哭的时间用完的,他们每一次的哭声也不是在诉说着同一件事,如果你听不懂也没关系,毕竟这种语言太难了,你需要花些时间来学习。
1.“我饿了,快开饭吧!”
在出生后的头3周里,大部分健康新生儿的哭是因为饥饿,而且大部分新妈妈听到宝贝哭声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喂奶。只要含上乳头或奶嘴,小家伙马上就安静下来,露出急不可待的样子。
饿哭的典型“声音效果”是,低音调,有节奏,而且重复着一定的模式:先短促哭一声,然后有个停顿,再短哭一声,再停顿,就像在说“饿——饿——”一样,直到被妈妈抱起来喂奶,哭声才停止。
如果此时婴儿同时张开嘴向四周寻觅,一旦有人抱他,马上把嘴扎到怀里,直奔主题,这也可以帮助判断宝贝是否因饥饿而哭。
2.“我太累了,快让我睡吧!”
累了就睡是婴儿大多数时间的本能反应,而且也不需要太多的安抚,他们很快就能睡着。劳累(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劳累)的宝贝会打哈欠,揉眼睛,如果你没有发现他的这些暗示,还是一相情愿地哄他,逗他、抱他,那可就不妙了,宝贝大发脾气在所难免,谁让你不识实务呢。
因为疲劳而发出的哭声很难让人想到他只是想睡觉,因为这种哭声一般很强烈,而且像花腔一样还带着颤抖和跳跃,此时最明智的做法是赶紧让周围安静下来,把他放到小床上,拍拍他,让他尽快入睡。
宝贝越疲劳,他就越不容易安静下来,抗议的哭声也就越强烈。所以,照顾宝宝时,要全神贯注地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他想睡觉的信号,就别再逗他开心了,否则只能好心办错事。
3.“我就想让你抱着我!”
难道宝贝大哭只是想让你抱着他?太有可能了,这是那些比较“磨人”的宝宝的惯用手段。正哭得热闹的宝宝刚被抱起来就停止了哭泣,像音响开关一样有效,那就说明他或许需要皮肤与皮肤的接近。毕竟在长达9个多月的时间里,宝贝一直在一个温暖狭小的空间里生活,也许他还在怀念妈妈子宫里的幸福生活呢,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那不是他熟悉的世界,适应还要慢慢来。
有一些婴儿需要比其他宝宝更多地被抱着,也许你会觉得很累,但换个角度想,你还得到了比其他母亲更多的与宝贝亲近的机会呢。在宝宝3个月以内,你也不必担心这样做会宠坏他,他只不过是喜欢听到妈妈的声音,听到熟悉的心跳声,闻到妈妈的味道,这太正常了。
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比较缠人的宝贝,也会在要求被抱的次数和频率上有所改变,也许上次他哭是想抱,而下次却是想让你放下他。很多婴儿哭是因为他想改变现状,你抱起他或放下他之后,看看他是否能安静下来,如果他不哭了,那就说明你做对了。
4.“真难受,快给我换尿布吧!”
婴儿对脏尿布的忍耐程度是有个体差异性的,有的宝宝会在第一时间让你知道出状况了,他需要“场地清洁服务”,也有的宝宝对这些小小的不适根本不放在心上,只要他的小屁股不红不肿不痒不痛,你稍微晚点换尿布没什么关系,要知道,很多情况下,真正更在意的是父母而不是宝宝,照顾不周会让父母有一种负疚感,这比宝宝的脏尿布还让人不舒服。无论如何,这种需求很容易发现和满足,只要打开看看,一切全都明了了。
如何应对爱问为什么的宝宝?
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一场需要耐力的马拉松,照顾者在培养孩子全方位学习的时候,应尽量让他学着以多角度思考生活中的难题,鼓励他发问,并且有勇气经历困难,如此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才有更大的帮助。
“为什么晚上要睡觉?”“为什么爸爸要上班?”……几乎所有的宝宝天生就是提问专家,他们一连串的问题常让照顾者应接不暇。面对爱“找碴”的Why宝贝,你该怎么应付?
1.响应孩子时心态要正确:解答孩子的疑问时不可加油添醋,不要输灌不正确的观念给孩子。
2.响应时要有耐心,陪同他一起解决:仔细给孩子讲解让他们疑惑的问题,不要只丢给他一个模糊的答案,比较小的孩子是不会自己思考、想象的。
3.解决时可引发其创作力与想象力,与他天马行空讨论:如画图时,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天空要画成蓝色的?”照顾者可反问:“你觉得画什么颜色好呢?”用这种方法刺激孩子的想象力,也可以让你轻松面对孩子的问题。
4.问孩子为什么时,应在他心境单纯、愉悦的情况下:避免在孩子发脾气时提出疑问,如果大人当下的情绪也不好,还应先处理自己情绪,再与孩子一起探索。
5.与孩子共同探索,训练他等待的技巧:可带着孩子一起种植绿豆,教导他如何学习播种、浇水与施肥,可同时引导孩子理解“要好好吃饭及蔬菜才会健康长大”的道观念。
6.当孩子情绪不好时,应先安抚他的情绪,再处理他的疑问:如孩子闹着不想上幼儿园,应先安抚孩子不安烦躁的情绪,再回答他为什么要上学。
7.尽可能满足孩子,适时切入他应知道的知识:例如玩完玩具时,孩子会问:“为什么要把玩具收起来呢?”此时你可让他和你一起收拾东西,顺便告诉他收拾东西爱整洁是个好习惯。
8.不要排斥孩子问为什么:如果大声喝斥孩子,他以后可能就不敢再问,有疑问也会闷在心里,如此会抑制孩子的思考与探索能力。
9.重复告诉孩子:反复告知孩子为什么要做这些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0.当孩子提出疑问时,适时反问他:可引导他学习自己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为习惯:宝宝为什么爱咬人呢
整理了行为习惯:宝宝为什么爱咬人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宝宝长大一点以后,总是喜欢咬人,只要把手放到他嘴边,他的牙齿就会咬上去,这可让爸爸妈妈着急死了。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喜欢咬人呢?
1.长牙期生理原因导致
宝宝在长牙的时候会觉得很不舒服,所以总想咬点东西。如果宝宝是因为这个原因咬人的话,那就很好解决了,爸爸妈妈可以去商店买一个专门给孩子在长牙期咬的磨牙玩具。在平时的生活里,如果孩子咬其他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制止他,让他知道不能随便乱咬东西。
2.生病了或身体不舒服
孩子身体不舒服的话,心情也会变得不舒服,可能就会咬人。一般情况下,幼儿园阶段发生的比较多。因为在幼儿园里,孩子总是小吵小闹的。如果恰逢宝宝身体不舒服,那么宝宝就会变得很暴躁,就会开始咬人。
所以,爸爸妈妈在得知宝宝在幼儿园咬人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一下情况,不要一味指责孩子。
3.孩子或出于自我保护
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生活中,如果感觉到自己被欺负了,为了自我反抗和保护,就会开始咬人,尤其是自己被别人嘲笑甚至挨打的时候。这对宝宝来说是一种正常的自我防护的行为。
爸爸妈妈平时可以多开导一下宝宝,多和他聊聊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另外再和老师交流一下,让老师来化解宝宝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孩子咬人了,爸爸妈妈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咬人,不要因为孩子咬人就不分青红皂白打骂他。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造成影响,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不懂自己,于是慢慢地就会变得内向,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通过咬人来解决。
所以爸爸妈妈要问清楚孩子咬人的原因,然后跟孩子分析,告诉他咬人是不对的行为,同时还要告诉他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