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得:让孩子成为区域游戏中的主人
发布时间:2021-04-20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的区域游戏让孩子成为区域游戏中的主人
案例背景:
说到区域游戏的开展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从小班的娃娃家、中班的生活角、大班的表演区。区域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多种领域的学习区域。并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教师的任务是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和孩子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案例一:谁来当老爷
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都到自己喜欢的区域角活动去,只听见表演区里传来了吵闹声,“我要当小姐,是我先来的,我要当公主,我才不要当老爷呢”。我随声望去,原来是大家都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所争吵,很多孩子都吵着争当小姐。尤一卿和沈馨宁争着当公主,他们正互相争夺代表公主标志的头饰,谁也不肯让。而胡一桑当了夫人,只有一个老爷就是没有人愿意当。就在他们争执不下时,他们发现我在一旁,就把求助的目光指向了老师,希望老师给他们一点权威的评判。像这样争吵经常发生,真是见了头疼,原先我们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就让他们自己选择角色,自己分配角色。迫于无奈,我只好指定谁当小姐,谁当是公主,分到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小朋友很开心,没有分到得嘟着嘴巴,最后见瑶瑶还没有角色,我就问她:“你来当老爷吧?”她说:“我才不要当老爷呢,我喜欢当夫人。”我说:“那到底谁愿意当老爷?”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当老爷。
反思: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这样能更好的按照自己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能使幼儿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我班幼儿他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自己会选择喜欢的角色,却不善于分配角色。所以当她遇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会争论不休,这与他们的自我为中心状态有关。作为老师可以不用硬性指派谁谁去当客人,可以采用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协商后没有争议了再开始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互相分配角色,以一种协商的态度来选择和分配,当孩子的意愿与角色之间相距太远而无法协商,这时教师应酌情协调,启发幼儿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教师应该对其提出一些游戏的要求,让他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做出谦让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满足同伴的需要,同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二:乱七八糟了
在开展主题――有趣的水时,其中有一个活动是〈溶解的秘密〉,教学活动时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了有关溶解的实验,当时小朋友都很感兴趣,对于溶解非常好奇,在活动中对于那些介于溶解与不溶解的材料小朋友更是想探索。于是我们老师在益智区里给孩子提供了操作材料。区域游戏开始了,小朋友先是向上次教学活动一样,一种一种材料做实验,做完了还会在纸上做记录。我在一旁看了心想:他们到是挺乖的,把老师教的都记住了。
过了15分钟左右,我又来到了益智区,可这次我看到的却不如人意。只见桌子上面粉、颜料什么都有,小朋友的手都在用手抓操作材料,看到这情景真的很气愤。可孩子们却玩得很起劲,一边玩,一边还在叽里咕噜的说着写什么。曹杰小朋友还小呵呵地举起一杯黑乎乎的东西给我看:“老师,你看我调的毒药。”其他几个小朋友见了都问:“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于是我也跟着搭腔:“曹杰,你这是什么呀,乱七八糟,黑乎乎的,就象泥浆水。”其他小朋友见我这么说,都大声笑了起来。没想到那小子头还挺老的,告诉我们说:“这是我用很多东西溶解在一起做的毒药,有洗发露、盐、糖、红色的颜料、黄色的颜料,对了,我还加了绿颜料和咖非的颜料。”其他小朋友听他这么一说也都纷纷往杯子里放各种东西。看他们那么投入,我也就没有再阻止,只是对他们说:“你们好好玩,别忘了把你的实验记录下来,一会玩好了,归你们整理干净。”
反思: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一时冲动而阻止小朋友的自主探索活动。我们觉得在科学探索性的区域中,应该多些自主,少些束缚――旧式的教育观、儿童观使教师忍不住要说、要管、要问。觉得班级常规不能不抓,游戏规则不能不讲。于是,“看图书不能说话、不同的玩具不能混着玩……”,这些所谓“规则”框住了孩子的言行,抑制了他们的自由创造和表达。《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可见,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提供的应是支持、鼓励,而不是管理、束缚。老师应该多些鼓励,少些说教。当孩子面对成人赞许、肯定的目光时,孩子心理会更自信、思维会更活跃。我认为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孩子愿意的、孩子主动的,在安全范围之内的,我们老师都应该有目的的鼓励孩子去尝试。
我的感想:
只有解开束缚,为幼儿提供一个尽可能宽阔的自主空间才能达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总目标。在幼儿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大胆创造与表达。同时,要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游戏心会使孩子倍感亲切、自然和融洽,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使幼儿的游戏更自主、更愉快。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教师心得:不要成为孩子的“包办者”
不要成为孩子的“包办者”
中午吃饭时,我们忙了一阵,刚把汤菜给孩子们分好,许多小朋友齐声喊:“老师,她的汤洒了!”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等着我的“发落”,而把汤洒了的李广杰却一动不动的坐在那儿,任凭那些汤从桌子上流到身上,我连忙喊:“李广杰,快站起来!”我怕孩子烫着,而她仍然
有反应,于是我一把将她拉开。
我感到一阵痛心,这么多的孩子看着汤被打翻,连最起码的自我保护都不会,汤很烫但只要站起来,危险就可以避免,细想一下,同样的情况在家里肯定也会发生,只是这些都被父母“包办”了。这时,孩子只有挨训的份,没有动手的机会。
下午的教育活动课上,我特意组织讨论“汤洒了该怎么办?”让幼儿认识到事情发生后,首先要自己想办法,汤很烫时应马上站起来,或把两腿分开,赶紧离开座位,最后把桌子擦干净。
老师和家长都不能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包办者”。要让幼儿真正掌握并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和家长要多给他们一些引导,多给孩子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
教师心得:区域活动观摩
区域活动观摩
今天幼儿园组织老师对中二班的区域活动进行了观摩,活动中,老师首先组织孩子站好队后,告诉孩子今天的区域活动开放五个区角,小朋友去拿区角牌的时候,要一个接着一个拿,做到不拥不挤。活动中遵守区域活动规则。孩子们开始有序的拿好区角牌后进入区角进行活动,活动中有的孩子始终在一个区域进行活动,活动的也很投入,有几个孩子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区域,便不停的在串区,到处走,老师过去提醒他可以选择进建筑区,因为建筑区还需要几个小朋友。他们也没有进去活动。建筑区的小朋友们在搭建长城,由于他们对长城的外形特征比较模糊,所以他们的搭建结果自己也很不满意,一直拆了建,建了拆,最后什么也没有搭建成。其他区域活动区的幼儿活动的很投入,对自己要干什么心里有自己的注意,自己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满意。做完后便自顾自的玩自己的。活动结束后老师进行了点评,孩子们自觉地把区角牌放回原处。
孩子的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两个方面的体会,一是我们孩子进行区域活动对于要做的活动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搭建长城,老师首先要对孩子进行长城基本构造的认识。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农村孩子,都没有见过长城,孩子对长城没有知识储备,所以他们的搭建结果会出现以上的情况。如果孩子对长城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搭建结果将会是另一个结果。二是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自顾自的玩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规定了小朋友不能串区,只能在一个区域活动。孩子在完成自己的活动内容后,或者不想在这个区域活动了,便自顾自的玩了。造成了时间的隐性浪费。我们可以让孩子适当的进行串区活动,标准是孩子进入区域后在认真地活动,不是捣乱。川区的行为不要太频繁。一个区域内的活动做完了,可以进入另一个区域进行活动。
幼儿园教师心得 让孩子由胆怯走向成功
整理了幼儿园教师心得,大班综合活动《方格子老虎》活动反思,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情况分析:
晖晖是我们班的一个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可能是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原因,晖晖的性格比较胆怯,活动中从不举手发言,各方面接受能力也比较薄弱,特别是手工活动中,几乎每次都是在老师、同伴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作品。因为这件事曾多次与家长沟通,家长为这件事也很着急,希望老师多多帮助他。为了克服晖晖的胆怯心理,培养他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帮他养成良好的学习、操作习惯,我决定对该幼儿进行个别观察及教育。
观察一:
一次手工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用纸盒做照相机,我先讲解了一遍制作方法,又给幼儿示范了一遍做法,交待要求后,孩子们都开始认真制作起来,我进行了巡视辅导,等我走到晖晖的边上时,只见他一手拿着纸盒,眼睛却在看着别人,丝毫没有动手制作的意思,见到我走过来,他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于是我又给他讲解示范了一遍,等到让他自己做的时候,他仍然是不肯动手。
分析及措施:
由于晖晖对手工活动毫无兴趣,从小班到现在动手能力一直多很薄弱,因此要改变他的这一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他多予以关注,通过各种方法充分激发他制作的愿望,同时多多鼓励他,树立他的自信。
观察二:
又到了做手工的时间了,这次是用纸盒做小火车,相对来说不是太难,只要完成首位相连,再进行简单的火车头、窗户、轮子的添画就可以了,我观察到晖晖照旧坐在那边看着别人,脸上露出一脸的无奈,我走过去问他:“晖晖,你怎么还不做啊?”他从嗓眼里发出了蚊子大的声音:“我不会。”说着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说:“你会做的,你很棒,你看这么多小盒子,你只要将它们连接起来,再画出窗户、轮胎就可以了。”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晖晖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开始动手做了起来。
分析及措施:
这件事使我想到:有的孩子并非能力弱,而是缺乏自信心,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好,而不敢动手或表现自己。这时候,老师一个赏识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恰到好处的话语,都会给孩子增加信心与勇气,会让孩子由胆怯走向成功的。而且对于晖晖这样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改变难度,让他有机会尝试制作成功的甜头,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他的兴趣。
观察三:
在这次的手工活动中,让孩子们用纸盒制作房子,我惊喜地发现,等我讲解示范完毕后,孩子们都开始动手做起来,晖晖竟然也在低头制作,但当我走近看时,他马上用手盖住,我对他说:“来,让老师看看你做到哪儿了,要不要老师帮忙啊!”听我这么一说,晖晖把手移开了,映入眼帘的半成品虽然很不像样,但是他能主动动手制作了,证明他已经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哇,晖晖,你的火车做得还不错,已经连接成功了。”我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在我的鼓励下,接下来的制作活动晖晖更加卖力、更加投入了。
分析及措施:
那次活动结束以后,我刻意表扬了晖晖,在同伴面前展示了他的作品,以激发他的成就感,那次我看到晖晖自豪地笑了。而我却深深感悟到,老师要善于洞察孩子的真实心理,及时了解情况,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性教育。如果每次操作活动中都动手去帮晖晖完成作品,那不仅使他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懒惰的思想,失去信心,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观察四:
孩子们喜欢的手工制作活动又开始了,本次活动与以往有所不同,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场手工制作小竞赛。在我说完比赛规则后,幼儿们创作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争先恐后的说我要拿第一!我也利用了他们的进取心,趁机激励他们,赶紧进入了比赛环节。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都很认真,晖晖也不例外,由于紧张、激动,他的小脸涨得通红,显得非常忙乱。时间过的很快,比赛接近了尾声。大部分幼儿都较好的完成了作品,虽说最后晖晖没能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作品,但从他的小脸上我看到了他的快乐和满足。
分析和措施:
比赛结束了,幼儿们和我都收获了很多,他们得到了肯定后的喜悦我都看在了眼里!晖晖虽然没有顺利地完成作品,但他已能主动参与活动,尝到了手工活动的甜头,讲评作品时我特意拿出了晖晖的半成品,在全班孩子面前肯定了他的进步,其他孩子也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我想,今天的这一活动,晖晖一定会铭记于心,很好地为他打开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效果:
通过对晖晖一阶段的观察、引导和干预后,我们欣喜的发现晖晖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教室、活动场所里的晖晖再也不再孤单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了。手工活动中逐渐克服了畏难情绪,一改以往不肯动手的现象,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能主动参与制作活动了。接下来我们继续要做的是继续进行有效的干预、引导,帮助他逐步提高手工制作能力,让他在以后的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不会轻言放弃,让他的小手变得越来越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