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该不该让梨?
发布时间:2021-04-15 幼儿园孔融让梨说课稿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听课孔融是东汉文学名家,被誉为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首。孔融出身世家,为孔子第二十世孙,其年少聪颖,才思敏捷。某次,家里在吃梨,孔融主动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并称,哥哥比他大,应该吃大梨。而他又是弟弟的哥哥,因而得将大的梨让给弟弟。孔融之让,一时名传当时,声留后世!
这就是千古流芳的“孔融让梨”故事。“孔融让梨”是中华民族尊长护幼传统美德的典型代表。时至今日,“孔融让梨”依然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尤其在当代,由于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一些孩子自小娇生惯养,从小养成独占独有、不懂谦让的不良习惯。以谦让、尊长、护幼为核心教育内涵的“孔融让梨”故事无疑极具针对性的教育意义。
但是,“孔融让梨”是否是当前科学育儿的普遍化标准、具有普遍化的参考意义?是否在孩子面临正常竞争之时需要提供“孔融让梨”的谦让之道?“孔融让梨”,该让不该让?这是很值得思考并极具争议的话题。
在多数人眼里,中华传统文华多崇尚谦让、和谐之道。但与之相比,提倡正当竞争是我们现行教育中的一个短板。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如果对竞争认识不足,亦或是事事谦让,无益于在工作生活中脱颖而出。以西方早教教育成果来看,早日接触社会,早日认识社会的竞争残酷现状有益于提升孩子社会竞争能力。
因而,从这个角度看,“孔融让梨”更适用于日常的礼仪与品德之教育,当孩子面临成长过程中各种正当的竞争之时,家长或者长辈更应该教育孩子,一定要敢于面对竞争,敢于主动争取正当之所得!须知,己有富足,方可救济大众。
所谓育儿无标准,关健在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教育方式!“孔融让梨”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美德故事,但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在什么场合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该不该坚持让孩子学才艺?
以前有一种旧观念:为了孩子将来能顺利考学、顺利找工作、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或者别人学了我也不能落后等等原因,逼着孩子学习艺术,结果孩子学得特别痛苦,大多数人中途放弃。
现在又见一种新问题:新一代的父母观念不同了,认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主权,如果孩子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结果又有一大部分人半途而废。
后者放弃和前者的不同在于,艺术老师常常会说:“可惜了。”
学钢琴打了昂贵水漂
3岁的男孩晨晨上幼儿园,从第一天入园就没有哭闹,因为他一见到那架发亮的钢琴就要爬上去。几天之后,才能讲清楚话的晨晨开始向妈妈要钢琴;几个月后晨晨妈熬不住给他买了4000块钱的雅马哈电子琴,可以发出和钢琴一样的音色。密密麻麻的彩色按钮开始让晨晨新奇了一阵,但没过多久,他就把电子琴扔在一边,继续闹着要钢琴。
“这是不是明显的兴趣倾向?”晨晨妈很犹豫,“孩子还太小,而且学琴太苦了;但如果他真有天赋呢?怎么办啊!”又坚持了几个月,最后以家庭会议方式决定:出资15000元买一架钢琴。而晨晨爸到最后也保持反对意见,并以不出钱作为抗议,晨晨妈只好动员外婆一起买了钢琴。
既然买了钢琴,就不能只拿来按着玩。晨晨妈请了口碑很好的幼儿钢琴教师,开始对晨晨进行系统培训。最初几个月,晨晨很快就能弹简单的曲子,玩的时候也常常嘟嘟囔囔地哼着曲子,晨晨妈很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欣慰。
但好景不长,一年以后,钢琴已经落满了灰尘。“他现在更喜欢变形金刚和孙悟空,《西游记》的全套DVD各种版本都要买,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不厌。”晨晨妈无奈地说。
才艺练到中学渐放弃
这就是新问题的根源所在。钢琴老师告诉记者,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当看到键盘乐器叮叮当当时,内心便充满了神奇和乐趣表现为随心所欲地敲打、沉浸在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中,这并不一定就代表着孩子在乐器方面有较强的天赋。
孩子在学琴中出现的半途而废现象,多是因为他发现,有很多知识需要自己开动脑筋记忆、存在难度等,跟自己敲敲打打的乐趣相差甚远,或者是发现有别的小朋友比自己弹得好———他的兴趣便会急速下降,这些都很正常。只是在这个阶段,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放弃当然容易,但也许真的就放弃了一颗好种子。
执著坚持也是教育目的
一位少年宫的小提琴老师告诉记者,学艺术没有不吃苦的,以前的家长一味地让孩子吃苦,忘记了培养兴趣;现在的家长只顾着兴趣,却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艺术名家、大家也都是勤学苦练出来的,当然他们坚持的一个前提就是有良好的基本条件和兴趣,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位老师说,“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两年后放弃非常可惜,因为一年恰恰是一个关卡,绝大多数人是在一年内被淘汰的,可以说,坚持过一年就成功了一半。”
这些当年就是吃苦学成的艺术老师们都认为,学会什么叫执著坚持也是学习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不管以后是否从事艺术行业,这都是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该不该让孩子使用橡皮擦
该不该让孩子使用橡皮擦xx已经上中班了,现在也开始要学习握笔,每隔个一天就会有一小部分的家庭作业,比如1、2、3等等,还有笔画之类的.在她上幼儿园以后,我就开始在家里给准备了本子,笔,还有橡皮擦等等学习用品。
可能是刚学写字,笔握不好还是怎么回事,xx开始写的时候,总是会是不是写错,要不就多一点要不就少一点,于是我就开始教她怎么使用橡皮擦,她看了之后觉得非常的开心。于是在本子上或者书本上画上,然后就用橡皮擦给擦干净。
刚开始我只是觉得她可能是觉得橡皮擦很神奇,满足她的好奇心而已,可是到后来,我慢慢的觉得她好像会经常的把字写错。经常都是写的长一点或者短一点的,没有几个字是写的好看的。
后来,她自己玩橡皮擦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于是她叫我给她去找,我没有帮她去找,因为我想让她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也想让她知道,不管什么东西,一定不能乱放,从什么地方拿起来就要放到什么地方去。后来橡皮擦还是找不到,于是我告诉她,找不到我也没办法,我也找不到,既然找不到橡皮擦那就应该好好写字。不要轻易的就写,看准以后再下手去写。这样就不会写错了。
没想到丢了橡皮擦的结果是让xx的字写的更好了。而且没有那么多的歪歪扭扭了。我突然想,是不是因为有了橡皮擦就给她一种我写错了还能擦掉重新写过的思路呢?于是后来我找到橡皮擦的时候我也没有拿出来。我想,写字就跟人生其实是一样的,给了太多的宽容,给了太多可以从新来过的机会,机会就会变得不值钱了,以后有什么机会也就错过了,特别是一些小错误,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犯了错误也可以重新改过,下次再珍惜,养成习惯后就不知道哪个下次才能真正的改过了!!人的一生中根本就没有橡皮擦,做过后就永远留在哪里了,任凭你怎么去擦也擦不掉,抹不去。
我以后尽量不会让xx去用橡皮擦,但是我会永远备着橡皮擦。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对人类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众所周知,像手腕、颈部压力以及视力问题等。最新研究发现,孩子们盯着电子屏幕的时间远远超过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每天两小时,成为困扰家长的一大难题。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品最终会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呢?
在人们的想象中,对“屏幕时间”非理性的恐惧根深蒂固,大多数育儿专家也习惯性地将电子产品描绘为“邪恶的妖精”。但是科学研究发现,玩电子设备并不意味着孩子不能参与室外活动、写作业或与家长互动。更何况,电子设备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总是坏的。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重要的社会技能。相反,如果一味阻止孩子玩游戏,只会让孩子认为这是成年人的特权,他们会将无限制地玩电子产品视为成年的标志之一。
“很明显,世界正在数字化,我们的孩子也是。我不认为1岁的孩子玩"愤怒的小鸟"有任何问题,童年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美国某非营利机构创始人汤姆·斯泰尔告诉《纽约每日新闻》报。
如果电子产品得到恰当的使用,它会很棒。电子产品日益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家长要做的就是做出正确的引导,教会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确保电子产品不会替代生活中其它好玩的东西。
在这里,玩偶大师提出几点中肯的建议,尽量帮妈妈们想减少电子产品对孩子们的伤害。
一:保持房间合适的亮度。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候,尽量选择亮度适中的环境。如果是晚上在家玩,则尽量打开房间的灯光。
二.开启电子产品的亮度自动调节功能。这一点很容易,但也很重要。它能够保证屏幕亮度与环境的亮度进行合理的匹配。
三:保持恰当的距离。30cm的安全阅读距离,应该是从我们小时候就已经熟记于心了。虽然距离的远近不会直接导致近视,但过近的距离的确更容易导致视力的疲劳。
四:设定合适的时间,定期休息。与孩子一起订一个玩电子产品的周期,每次玩不能超过15分钟,到时间就应该间插一次休息。每天玩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个小时。玩的时候也要尽量有意识的多眨眼,缓解眼干和视疲劳。
宝宝不听话该不该打
宝宝长大了,却不再像小婴儿时那么乖巧了,越来越调皮,还有了自己的小脾气,常常对大人哭闹不止。宝宝不听话时该不该打呢?不听话时,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宝宝不听话该不该打
作为中国的家长,很多时候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尤其是爱面子的家长,如果是大人说出的话或者发出的命令,就要孩子能够立刻执行,否则会非常严厉。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因为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哭闹不止,有些家长就会忍不住怒气大打出手。其实打孩子是没有用的,而且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孩子在下次犯错误时更谨慎的寻找别的方法。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对以后的身心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当宝宝出现种种问题,不听话时,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以更平和的态度解决问题。
宝宝不听话家长如何应对
宝宝越长大,却越不好管,常常会不听话,跟大人顶嘴,满足不了宝宝的要求他就会发脾气,而且哭闹不止。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当宝宝出现这些情况时,家长应该弄清不听话的原因,再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宝宝都处于不同的敏感期,例如有的家长会发现宝宝脾气越来越大,爱扔东西。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处在性格的敏感期,当他得不到满足时还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让宝宝把不好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宝宝出现过激行为时,家长要安静地陪在他身边,支持他,让他的坏情绪慢慢地得到缓解,而不是用暴力的行为制止他。
打孩子的危害
打孩子不但让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衡。如果孩子性格较内向,打孩子则会让他产生阴影,而且有自卑的倾向;如果孩子性格较活泼,就很容易有暴力的行为。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不小心还会伤害孩子的身体,造成严重后果,只会教给孩子用野蛮的方法处理问题,同时也会破坏孩子与父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