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场地上的蚯蚓送回了家
发布时间:2021-04-15 幼儿园家的教案 幼儿园蚯蚓说课稿 我的家幼儿园教案一天中午,我带着孩子到户外散步,当走到活动场地上,阳阳叫了起来,“快看,蚯蚓,”这时,孩子们停下了脚步,都围过来观看,强强用脚踩了一下,蚯蚓不停的扭动着身体,成成他找来了一根小棒,把蚯蚓挑动,旁边的阳阳着急的说:“你们别踩,它会死的,”可是,强强还是在玩弄蚯蚓,看到这,我凑上去说:“现在蚯蚓的身上很痛,它伤心的哭了,看它扭动着身体想回家呢?”那你们知道蚯蚓的家在哪里呢?这时,孩子们纷纷议论开来,乐乐说:“在水里。”君君说:“在泥土里吧!”洁洁说:“在树底下吧!”阳阳接着说:“蚯蚓,它是生活在泥土里的,它有着很大的松土本领,可以让蔬菜、树木长得很大。因为最近下了雨,地上很潮湿,所以它爬出来透透气。”浩浩凑上来说:“现在,太阳出来了,蚯蚓回不了家会被晒死的?”小贝说:“那我们赶快把蚯蚓送回家。”颖颖说:“送到哪里呢?”大家一致认为把蚯蚓送到树的花坛里,方方捡来树叶,把蚯蚓放在树叶上,他们在树底下挖了一个洞,把蚯蚓放了进去,再用土埋上。我对孩子们说:“这条蚯蚓回家了,看看场地上还有许多的蚯蚓呢?我们一起去把它们带回家,好吗,”说完,孩子分散开来,把场地上的蚯蚓一一送回了家。
每一个孩子都是很有爱心的,但是由于他们对于动物的兴趣大过于关爱,所以在和动物接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伤害的行为,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及时给予引导,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生命,关爱动物。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插子被送回“家”了
一次玩结构游戏,我发现“建筑城”门外有好几块插子,我便对身旁的敬慧小朋友说:“好孩子,快把插子拾起来。放到结构区的小筐中。”可是,出乎我的意料,敬慧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仰着脸对我说:“又不是我扔在外面的。”我一愣,皱了皱眉。看来孩子的素质的确有待提高。如何提高孩子的这种利他积极性呢?课间游戏活动时,我便组织幼儿玩“找家”的游戏。我问找不到家的幼儿:“当你找不到家时,心情会怎样呢?”“非常着急!”“我都想哭”……小朋友争先恐后发表自己找不到家的感受。我因势利导:“小朋友回不了家的确很着急,可是结构区的‘材料娃娃’被小朋友丢在外面回不了‘家’,它们会不会着急呢?”教室里静悄悄的,我发现若愚、晓童悄悄的快步走过去,把插子送回了“家”。“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一点也没错,借着游戏的机会,我渗透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幼儿中间随时都有事情发生,随时都有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做有心人,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让幼儿受益于每时每刻。
把落叶送回家 2020教育笔记
晴天沙漠的操场,雨天坑坑洼洼的水塘,进过周六周末的风吹,操场上都是树叶,值日的老师扫了好久才算干净,可是半天已过,又都是落叶了。于是我想了个点子,问孩子们树叶你们知道有什么作用吗?孩子笑了笑说,可以看到很多颜色、可以贴画、、、、、、“还有呢?”我笑着说,孩子们:“玩。”“恩,现在操场上有那么多落叶,我们一起帮落叶找个家好不好?”孩子们高兴的说:“好.。”馨馨马上问:“落叶的家在哪里啊?”我就讲到了落叶的作用:
由落叶、残草与土混拌后,稍加水堆置并压紧,半年后翻堆一次,并浇水或稀薄人粪尿,次年即可使用。
具有富含腐殖质、疏松的特点,一般呈微酸性。因肥分高,不宜单独使用。
腐叶土又称腐殖土,是植物枝叶在土壤中经过微生物分解发酵后形成的营养土。
在这个由多种微生物交替活动使植物枝叶腐解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于自然土壤的优点。
一是质轻疏松,透水通气性能好,且保水保肥能力强;二是多孔隙,长期施用不板结,易被植物吸收。
与其他土壤混用,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富含有机质、腐殖酸和少量维生素、生长素、微量元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四是分解发酵中的高温能杀死其中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等,减少病虫、杂草危害。
讲完了自己害怕孩子们没有听懂自己就总结了一句话说:“落叶能肥沃土地。”落叶的家就是我们的大地。下课了,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拿起了垃圾桶,捡起了大地的“金子”。有的孩子一手拿着垃圾桶,一手去捡垃圾,有的孩子双手捡着落叶,天气不是那么晴朗,孩子的笑容确实特别的灿烂。捡完了,孩子们踊跃的说:“我要把落叶送回家。”“恩,好多”我笑着回答。孩子拿着小棒子一起挖着坑,把我们的落叶送回了家。
和蚯蚓近距离接触
每到下雨天雨停的时候,有一种软体动物会从地底下神秘地出来,这边一只,那里一条,在学校的操场上,在泥泞的小路上,在道路两旁的灌木丛里,你都可以看到一条条长长的虫子在地上慢慢地蠕动。有不少人觉得它很恶心,看见它会产生一种不明的恐惧感,它就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蚯蚓。
本周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就有“认识蚯蚓”,大人见了都会害怕,那孩子见了会怎么样哪?活动能顺利开展吗?带着一点点疑问,开始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给家长们发了短信,建议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去挖蚯蚓,到周一,不少孩子带来了他们挖到的蚯蚓,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把它装在小罐头里,里面装上了一些泥,孩子们围观者这些不同的小罐头,开心地指点着里面的蚯蚓,我竟然没有发现表示害怕的孩子。
组织活动时,参与挖蚯蚓的孩子特别能说,在与家长共同的合作中,他们对蚯蚓的特点及一些生活习性都已了解,他们的介绍让没有参加挖蚯蚓活动的孩子羡慕不已,为了便于孩子们的观察,我将一些蚯蚓倒了出来,每张桌子上都有几条,看着它们的蠕动,孩子们激动地欢叫着:“它爬到外面了!”
知道了它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我们将带来的蚯蚓放到种植园地,让它给种植的萝卜松土,这也是令孩子们激动的时刻,看着放出的蚯蚓钻进了泥土,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它们说再见,愿它们在自己的家里过的舒服一点。
活动结束了,但第二天,又有几个孩子带来了蚯蚓,原来他们双休日忘了挖,活动后,让家长一起补挖的,我们又将这些小生命放到了园地里。
和蚯蚓近距离接触,没有恐惧,没有恶心,孩子们只是将它当作了普通的小动物,这也让我们大人感悟:其实孩子本来是没有恐惧的,那些令他们害怕的东西都是大人有意或无意中传递过去的恐惧的信息,然后他们自己反复的强化,最后就造成了对那个东西的终身恐惧。
愿少给孩子一些恐惧,多给他们一些快乐!
把饭菜带回家
面对幼儿园的宝宝们,我每天都会有新发现,也都有新收获,他们就是我的开心果。今天中午的午饭是冬瓜炖排骨,我们托班的宝宝一如既往的饭前洗手,然后再耐心的等待老师他们盛饭。为了让宝宝的营养搭配平衡。我通常会把饭菜给宝宝们搭配的很均衡,不会因为宝宝不喜欢吃菜叶,我就会单独给宝宝盛上肉。相反,不会因为宝宝不喜欢吃肉,就只给他们盛蔬菜。
宝宝们按秩序的把饭菜自己端到面前开始香喷喷的吃起了饭。我又开始提醒大家,要把碗里的蔬菜和肉都吃完,同时说了几个吃蔬菜和肉的好处,一定要注意营养搭配平衡,素菜和肉都要吃干净。过了几分钟,豪豪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碗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的菜吃完了,我还要~”我又一次的重复性的给他搭配好了菜和肉。不一会,他又来要了。我有些纳闷,别的小朋友都还没有吃完,他怎么吃得这么快。我又次给他盛好了,这次我悄悄的观察了他,原来他先把肉吃完了,有一点点的把冬瓜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等他再过来时,我悄悄的问他“豪豪,你的口袋鼓鼓的里面能变出什么宝贝呢,你给我变变看好吗?”他慢慢的从口袋里拿出来冬瓜,我很淡定的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要把蔬菜带回家给妈妈吃。后来,我问了豪豪的妈妈在家的情况,原来,豪豪在家都是不吃蔬菜的,一般家人会把蔬菜吃完,只给孩子吃肉。后来我慢慢的给豪豪妈妈解释了营养均衡的好处。
有时候,孩子的一些习惯是需要身边的大人慢慢培养的。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一起努力吧。
孩子们对蚯蚓朋友的好奇
最近的天气总是阴雨绵绵,所以在散步时,孩子们经常发现操场上有许多蚯蚓,也总被这小小的蚯蚓迷住:有的去抓抓它;有的轻轻地碰了碰它,却马上逃得远远地;也有的对它不是很友好,拿脚去踢它……
孩子们对蚯蚓朋友好奇,那我为何不拿它来做做文章呢!
师:“刚才散步的时候,你们都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动物朋友,它是谁?”
孩子:“蚯蚓!”
师:“你刚才看到的蚯蚓是长什么样子的?”
小旭:“细细的。长长地。咖啡色的。”
小洋:“蚯蚓没有眼睛!”
小浩:“蚯蚓怎么和蛇差不多,没有脚!”
师:“有的小朋友抓过蚯蚓,它给你什么感觉?”
小飞:“蚯蚓身上滑滑的。”
小怡:“我没有敢抓
,因为它太软了,我怕捏死它!”
师:蚯蚓的身体圆又长,像细细的管子,而且身体滑滑的,软软的,有许多节组成。它与其它动物不一样,它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身体下面也没有脚,它是靠身体一伸一缩向前蠕动的,有些时候还会把身体卷起来。
师:“你们知道蚯蚓的家在哪里吗?”
孩子:“泥土里!”
师:“为什么我们只有下雨天才能看见蚯蚓朋友出来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呢?”
小琪:“蚯蚓喜欢湿湿的地方,它不喜欢太阳,太阳出来会把它晒干的!”
师:原来蚯蚓喜欢在潮湿的泥土中生活。下完雨,蚯蚓和小朋友们一样喜欢出来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所以,下次散步时,你们看见蚯蚓,可以和它打个招呼,可别去打扰它散步哦!
之后的几天,我们仍然利用饭后散步的时间一起观察蚯蚓,一起讨论蚯蚓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等等,还看了有趣的绘本《蚯蚓日记》。
幼教随笔:地上的手绢快“回家”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孩子不能一昧地说教、讲道理,教师应该开动脑筋,运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法,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每次擦完手,总有一部分孩子把手绢丢在地上。每天我都要花一定的时间捡手绢,有时来不及捡,手绢就被踩得脏兮兮的。虽然每次擦手的时候,我都提醒孩子们:要把手绢放好了,不要丢在地上。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手绢还是被丢在地上。
这天,擦完手后,又有几块手绢“躺”在地上。看着“躺”在地上的小手绢,我突发灵感。
“孩子们,你们还记得老师讲过的《鸡妈妈和鸡宝宝》的故事吗?
“记得。”孩子们大声说。
“那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情啊?”我问到。
“鸡宝宝找不到妈妈了!”
“鸡宝宝调皮,走丢了!”······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着。
“孩子们,你们说的很好。鸡宝宝跟着鸡妈妈出来散步,不听妈妈的话,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捉小虫,结果,不小心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最后,小兔子帮忙把它送回家。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如果你是鸡宝宝,不听妈妈的话,走丢了,你会怎么样呢?”我问道。
“我会哭!”
“我会害怕!”
“找警察叔叔!”孩子们议论纷纷地说着。
“哦,很好,小朋友都很聪明,知道找警察叔叔。可是有一群小手绢被小朋友擦手的时候弄在地上了,它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伤心的哭了,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小朋友能不能想想办法帮助他们啊?”
“像警察叔叔一样,送它们回家!”
“把它们捡起来!”
“好,孩子们你们说的很好。那我们以后就当警察叔叔,看见手绢宝宝掉在地上就把它们送回家,好不好啊?”
“好!”孩子们快乐的说着。
果然,从那以后孩子们看到手绢丢在地上就捡起来,而且擦手的时候还互相提醒不要把手绢宝宝弄丢了。这样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手绢掉地上的难题,而且还使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到了快乐与幸福。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孩子不能一昧地说教、讲道理,教师应该开动脑筋,运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法,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户外活动笔记:小小蚯蚓
因为昨天刚下过雨,地面有些潮湿。晨间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孩子们开心的玩起了钻山洞的游戏,忽然几个孩子蹲着围在一起,不知道在看什么。我悄悄走近,看到了一条长长的蚯蚓。我没有打扰孩子们,想看个究竟。只听见波妞说:“小宇,你为什么踩蚯蚓”?还没等小宇反应过来,小怡又接着指责道:“小宇,小蚯蚓也会疼的呀!”接着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小蚯蚓也是有爸爸妈妈的”,“我好想摸一摸哦”可是孩子对小蚯蚓既好奇又害怕,刚被指责的小宇,用手伸过去摸了摸小蚯蚓说:“小蚯蚓的身体滑滑的,我去找老师告诉她小蚯蚓的身体滑滑的。”别的小朋友一听他这么大声的喊,都把小手伸出来去摸摸,小宇又发现了一条小蚯蚓比之前的要粗要长,他把稍微大一点的蚯蚓抓到了一起,孩子们开始作比较,有的孩子说这小的是宝宝,大的是妈妈,又有的说它们一条是爸爸一条是妈妈,当孩子们在争论它们是谁时,君君又想用小脚去踩蚯蚓,就在这时小宇站出来对君君说:“小蚯蚓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也是有生命的,你要是踩下去,它死掉了,它的爸爸妈妈多伤心啊。”
指南中提到“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发现从这件小事看来,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善良的,他们是非常想保护弱小动物的,抓住这个机会给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思考、议论、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我们这一代孩子很少去田里,所以对小蚯蚓一些小动物很陌生,就是因为这样的陌生引起了它们的好奇心,成人们更应该多带孩子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玩玩具时间:地上的玩具快回家
每天早晨,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到老师的手里后,接下来就是孩子早晨的玩玩具时间了,每次玩玩具,总有一部分孩子把玩具丢在地上。每天我都要花一定的时间提醒孩子玩具掉地上了,可基本孩子不太去主动检,有时只好自己出动帮着检。虽然每次玩玩具的时候,我都提醒孩子们:要把玩具放在桌子上玩,不要丢在地上,但孩子们基本都听不进去,效果并不明显,部分玩具还是被丢在地上。
这天,差不多到一定的时间了,我没有及时让孩子收玩具,这时又有好几组玩具“躺”在地上。看着“躺”在地上的玩具,我突发灵感。
“孩子们,你们还记得老师讲过的《鸡妈妈和鸡宝宝》的故事吗?
“记得。”孩子们大声的说。
“那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情啊?”我问到。
“鸡宝宝找不到妈妈了!”
“鸡宝宝调皮,走丢了!”······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着。
“孩子们,你们说的很好。鸡宝宝跟着鸡妈妈出来散步,不听妈妈的话,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捉小虫,结果,不小心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最后,小兔子帮忙把它送回家。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如果你是鸡宝宝,不听妈妈的话,走丢了,你会怎么样呢?”我问道。
“我会哭!”
“我会害怕!”
“找警察叔叔!”孩子们议论纷纷地说着。
“哦,很好,小朋友都很聪明,知道找警察叔叔。可是有一些玩具宝宝被小朋友玩的时候弄在地上了,它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伤心的哭了,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小朋友能不能想想办法帮助他们啊?”
“像警察叔叔一样,送它们回家!”
“把它们捡起来!”
“好,孩子们你们说的很好。那我们以后就当警察叔叔,看见玩具宝宝掉在地上就把它们送回家,好不好啊?”
“好!”孩子们快乐的说着。
果然,从那以后孩子们看到玩具丢在地上就捡起来,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且玩玩具的的时候还互相提醒不要把玩具宝宝弄丢了,如果看见别人的玩具掉在了自己那边,也会主动把玩具宝宝送回家了,这样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玩具掉地上的难题,而且还使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到了快乐与幸福。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孩子不能一昧地说教、讲道理,教师应该开动脑筋,运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法,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