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小精灵、爱探索的宇辰
发布时间:2021-04-14 幼儿园小树和小精灵说课稿 小乌鸦爱妈妈音乐教案 爱的童话积木小精灵,开学已近半个月了,你的每一的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充满了童真和有趣,你笑起来弯弯的像月亮一样的眼睛让你得到了很多小伙伴的青睐,以至于每一个活动都会有小伙伴自动加入你的队伍,这样的小团队在刚入学的小班小朋友中间实属不可多得。今天的建构区,你拿了自己最喜欢的塑料积木进行桌面游戏,只见你笑眯眯地跑到雅涵旁边对她说:“我们一起玩吧,我们一起搭积木,搭个高高的楼房吧”,这是跃跃跑过来:“周悦,我也要参加,我想和你一起玩,我也想做你的朋友”,只见你不假思索的答道:“好吧,来吧”。你们的搭建工作开始了,你选择了明亮的黄色积木作为主色调
,然后又拿出了红色等积木进行外围扩建,你看见苗跃跃站着马上对他说:“你也坐下吧,累不累呀,哈哈哈……”欢乐的你们继续认真的工作着,任外界多嘈杂你们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专注,真好。Yjs21.com
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悦悦的专注,外界再怎么嘈杂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建构世界莉,哪怕只是单纯的类高,也可以是一座梦想城堡。还有她对颜色的敏感,那样活泼明亮跳跃的颜色正符合悦悦开朗爱笑的性格,对待同伴很友好,这应该也得益于家庭环境的和睦吧。
我们接下来需要为孩子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呢,我想应该是更深入的材料的挖掘,还有对伙伴结构的构成的重组,那些比较内向的孩子应该能在她的影响下也变得爱笑。
爱探索的宇辰
当我把材料都呈现出来的时候,宇辰好奇的凑到了黑板前,滴溜溜的小眼睛充满了新鲜和探索的欲望:“老师,我们家也有彩纸,你要做什么呀”“这个罐子里是什么呀”“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做呀”,还没等我开口你已经扔了一堆问题炸弹来了,我的区域开始前的谈话也因为你的的好奇有了新的切入点了。在我讲解的时候你却不够专心,你一直在盯着胶水看,你很想知道自己把胶水旋出来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体验,活动终于开始了,不出所料,你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胶水开始研究了起来,只见你用小手指摸了摸胶水,拇指和食指搓了搓:“老师,我要洗手,我手粘”,得到我的许可后你快速跑到了洗手池,只见你任由水冲自己小手上的胶水,可是冲了好久也冲不掉,这是你开口向嫲嫲求助:“嫲嫲,胶水洗不掉”。嫲嫲告诉你要小手搓起来才可以洗掉,你试着用这样的方式真的把手洗干净了,你又快速的跑到教室和别的小朋友说:“你的胶水能洗掉吗?嫲嫲告诉我办法了,我教你。”
看着你自信满满如获至宝的样子,我想你今天的洗手活动是收获满满的。
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宇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他的问题里面是探索的欲望,他努力探索的认真神情也是很可爱的,这里的专注,还有几十项老师求助的处理事情的方式都是他今天的一大进步。那么我们该如何延续他的这份探索欲望,如何保护她的这份主动呢?我想,可以让他继续探索下去,不仅探索胶水,还可以探索胶带、液体胶、固体胶,这样他的思路就打开了,他的学习的主动性会有更多更好的体现。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爱探索的孩子
一次,壮壮小朋友用放大镜不停地看着他的一盆“文竹”,教师站在一旁不知道他想做什么,刚想开口问个究竟,但又不忍打断壮壮,于是一直站在一旁看着。
一会儿,壮壮回过头来,对老师说:“我终于看到文竹的茎上有白色的像鱼鳞一样的东西了。”我也凑过去,拿起放大镜仔细地看了起来,原来真有一些。他兴奋地告诉我,“这才是文竹的叶子,我们看到的文竹的叶子其实是它的茎。”
案例分析:壮壮在活动中,比较具有问题意识观察也很耐心,而且幼儿在活动中,对材料的敏感说明孩子对身边事物比较有好奇心,而且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改进方向:在探索中教师和幼儿的经验是互动的,有时是教师借助材料给予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借助材料,通过观察发现让教师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所以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孩子的问题意识,产生与生活实践,那么实践中,孩子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呢,老师此时的角色就举足轻重了。
神奇的积木
积木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他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孩子们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次在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高兴的玩着,我来回巡视着孩子们的表现。当我走到建构区时,孩子们在搭建一座类似城堡的东西,几个孩子分工合作,有的在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帮忙递积木。当时我心里想:“积木可真神奇呀!”他让宝贝们有了合作意识,而且让他们体验到共同合作的乐趣。
我说:“宝贝们我可以跟你们一起搭建吗?”宝贝们高兴的点头。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融入到他们这个小集体。我问:“宝贝们你们建的是什么呀?”宝贝们说:“我们要建一座大宫殿”。接着我们开始忙碌起来,有的搭建宫殿的门,有的搭建宫殿的院子,孩子合作的非常有秩序,而我在旁边一边帮他们递积木,一边注意他们的表现,适当的给与他们意见。一会儿一座大型的宫殿完成了。看着这座“宏伟”的工程,我忍不住夸奖:“宝贝们你们的小手真灵巧呀!”孩子们高兴的笑了。
通过这件简单的事情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是一位小精灵,他们的小脑袋充满了无限的潜力,等待我们给与他们机会去展示。而我们也要毫不吝啬的给与孩子们夸奖,让他们爱动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积木也会伤心 (小班)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积木,可每个孩子也会不由自主地把积木扔到地上,有的小朋友甚至在地上踩来踩去而若无其事。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地吼道:“小朋友们请把地上的积木捡起来好吗?”,尽管如此大声地吼,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也就是那几个胆小的孩子会很不情愿地从地上捡起一块积木而已。怎么办呢?我突然想到:在学前教育网上看到一篇《凳子也会痛》的文章,文章里说了关于小朋友们不爱惜小凳子的事情,作者用小凳子的口吻说:“请小朋友们好好爱惜我,你们整天使劲拖我,我会痛的”孩子们听后就完全该变了对小凳子的态度。我就想:“我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呀!”。
今天和往常一样孩子玩着手中的积木,那几块躺在地上的积木时不时地被踩上几下,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做了一个“嘘”的手势,孩子们立刻注视着我,我就装作神秘地说:“小朋友,你们听见了吗?”孩子疑惑地摇了摇头,我接着说:“我听见积木在哭呢?他们还说不愿意和你们做朋友了,因为你们经常把它们扔到地上,你说你们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们立刻就弯下腰去捡积木了。笑笑小朋友还对着被捡起来的积木说:“不要哭了啊”。
其实,教育孩子就是需要我们多用心的,如果一个方法不起作用就要换种方发,当你改变方式之后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自由探索玩梯子
天我们开喊了玩梯子的活动,在自由探索玩梯子的时候,健健在一边喊着:“奋奋快来快来,你把梯子搬过来我们放在一起。”奋奋2听到后,托着梯子跑了过来,锐锐看到后立马过去帮他一起搬,到达后,健健把梯子放在自己的梯子前面,小朋友可以上下上下的爬,杨看到胡,把梯子搬过来和健健的并排放在一起,健健说:“你放到我们前面啊,这样梯子可以爬更长了。”杨摇头说:“这样不好玩,你们把梯子和我的并排放一排啊。”多多问:“并排怎么玩?”杨立马解释道:“然后我们在最上面爬,还能从高处往下跳,下面可以钻洞。”多多听了高兴的跑去和佳佳说:“佳佳,佳佳,我们把梯子放到胡杨那里去把,可以钻山洞玩。”佳佳听了后马上说:“那我去问问萱萱他们。”佳佳走到萱萱面前:“萱萱,我们要把梯子搬过去和杨一起玩吗?”萱萱说:“好啊。”于是多多帮佳佳他们吧梯子搬了过来,和杨的并排摆在一起,健健玩了一会儿后过来和杨说:“杨,杨,我把梯子斜的插在你们的屉子里,这样可以走小桥。”杨说:“还得,我来帮你。”立马跳下来和健健一起搬梯子拜访到自己的梯子空间里,锴锴搬了一个竹梯子往小山洞里放,说:“这下是要在梯子上爬过去的。”这时,苏邵从前边滚过来一个轮胎,引起了小朋友的注意,昊昊立马跑过来和苏邵说:“你怎么可以搬轮胎呢?”苏邵说:“我问了老师了,我们现在可以用轮胎和梯子一起玩。”
刚说完,好多小朋友立马调下梯子跑去搬轮胎,各种新奇的玩法层出不穷,健健说:“摆在梯子小山洞洞口,当门。”杨呼喊着:“齐齐多滚几个轮胎过来,我们把梯子架得高一点,像走天桥。”妙妙说:“在梯子前面摆几个高高低低的,当小山。”有了轮胎的加入,孩子们玩得更开心了。
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孩子的世界是美妙的;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孩子的世界更是充满神秘的,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是那么的好奇:小鸟为什么会飞呀?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呀?鱼儿为什么会生活在水里呀?等等孩子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当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端倪初露时,我们要注意保护和满足他们。
一次吃好午饭,我带着孩子到草地上散步。
我手牵着第一个小朋友,正在和他讲竹子长竹笋的事。
可是我回头一看,队伍的最后几个小男孩围在一起趴在了草地上,是什么吸引他们呢?“老师,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大洞。
”我听了忙走过去,原来真的有个大洞。
“这究竟是什么洞呢?”我自言自语地问到。
“是小虫子洞吧,草地上虫子多。
”顾超说道。
“不对,应该是青蛙洞吧。
”赵鑫皱了皱眉头说。
“我想是小刺猬的洞。
”杜铭认真地说。
我看孩子们没有头绪于是建议到:“我们应该仔细看一看,掏一掏,再说。
”“好”孩子们纷纷趴下来看,有的去摸一摸,还有的男孩子把手伸进去。
“我来试试,我的手长”薛志烨说,孩子们都试着用手来掏。
最后的出结论:这个洞很深,用手不行,应该去找长的棍子。
于是,陈虎找来了一根小树枝,他试了试,还是不行,这根树枝还是短。
这时大家都纷纷去找长的棍子。
“老师你看,我捡到一根很长的树枝。
”王广拿着一跟约一米半长的树枝气喘吁吁地说。
大家都紧盯着王广去掏洞,希望这根树枝能给大家带来好消息。
“捣不动了,到底了。
”王广告诉大家。
到底是什么洞呢?这么长?孩子们都很奇怪地思考着。
“老师,我估计是蛇洞。
”蒋明静说道。
孩子们还是在热烈地讨论着,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
最后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问家长、看书、上网查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自由活动木质积木的发现
今天的自由活动时间里,思锦小朋友搬来一筐木质积木,里面有原色积木,也有彩色积木,但却都是长方形的,思锦在那里认真的拼搭了起来。只见她第一层先拿三片积木横着并排放,到第二层的时候,用三片积木竖着放,上下积木刚好吻合。于是,如此类推,横三片,竖三片,积木越搭越高。
我轻轻地问她:“为什么把积木横着和竖着叠在一起,能够刚刚好呢?”“因为它们大小一样啊!”思锦回答说。“嗯,为什么它们横着放和竖着放能够一样大小呢?它们拼成了什么图形啊?”我笑着问道。“是正方形,拼成了正方形。”思锦高兴的说。“嗯,原来长方形可以拼成正方形啊!我们来把这个新的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好吗?”接着,我请她向全班介绍她的发现。
思锦小朋友平时话语不多,但她却是个喜欢思考、喜欢探索的小女孩。她发现了三片长方形积木横着放和竖着放刚刚好,却不知是为何。这时,只要稍微点拨,小心地呵护她的新发现,才能让她在探索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激发孩子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走,看云去。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孩子们抬头寻思着云的秘密,云在孩子们的惊奇声中不停地变幻着,像绵羊、像恐龙、像地图……。很想有这样的一幅画面,但是天空不做美,是个阴天,只有大面积的云,显得沉沉的。有点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蓝天白云的日子真得少了,感叹人类的发展给孩子留下的是什么。
因为早有遇料,备课时就把第一部分观察云放在了最后环节,怕黑压压的云加固了孩子们对云朵想象的思维。课前也提议孩子有阳光的日子观察一下云。接着收集了许多典型的云朵图。整个环节从说云到“看”云,到扮“云”,最后去户外看云。
在孩子们的已知经验中也有关于云的感知,于是,在活动中有了讨论,他们的观察往往比成人更细致
,更富有想象力。
“云朵为什么会变化呢?有谁会来帮助它呢?”这个疑问把孩子引向了“风儿和云彩”的游戏,是风儿在给云朵做游戏,云之所以会动是因为有风。于是我成了风儿,孩子们则成了云朵,风儿轻轻吹着,云朵儿飘着变着。班里孩子很能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因而云朵的变幻也就很多。
最后环节引伸到现实中,想让孩子去关注身边的物——抬头就能看到的天空。我们看了,只可惜云还是沉沉的。“记着,天晴有云的日子别忘了带孩子看云!”我对自己说,所有的再完美的图片与讲述都抵不了孩子亲身的感受。教育的最后是要回归自然,《看云去》的目的除了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运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云的认识外,更有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教本中,对这一主题的说明。“幼儿生活在奇趣盎然、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蓝天白云,风霜雨雪,日出日落,这一切都使幼儿感到新奇和有趣。………在三周的活动中,我们带着幼儿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育随笔:探索的快乐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惊喜,只要我们细细留意,就会发现,孩子们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精彩。
当我和孩子们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学着飞机的样子,一会高空飞行,一会低空飞行;他们会歪歪扭扭的走在直线上;他们也会对着天上的月亮说悄悄话,告诉你:那是“飞机”。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因为孩子太多,玩滑滑梯的时候就有等待。等待的孩子自然也不会闲着,于是,观察“洞”就成了他们的兴趣。最先发现洞的是何家豪,刚开始他只是在观察,时间持续的很久,直到我喊他,他还是专注在这个洞洞上。喊了他几次后,他似乎没有听见似的,我开始有些生气了。问他:“你听见老师说话了吗?”他看着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说:“为什么听见老师叫你,你却不说话?”他弱弱的说:“老师,那里有一个洞。”我说:“有个洞有什么好神奇的。”何家豪就没有再说话了。
又多了几天,孩子们出来户外活动了。我都把地上有洞的事情忘了,没想到何家豪对洞的兴趣丝毫不减。他仍然在等待的时候去观察洞。当时我就在想:一个小小的洞,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个?于是,我对他进行了观察。那个洞口比较小,何家豪想把手伸进去,显然不会成功。于是,他换了一种方法,就是用地上的石子,捡起来往洞里扔。一颗,两颗,三颗,四颗......到底扔了多少颗了,我也没有数清楚,总之这个行为持续了很久。他到底是想做什么么?他是想探索些什么么?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依旧持续着这个行为,并且乐此不疲。而且很多的孩子也加入其中,这下我没有再打断他们,而是看他们在探索。从他们的零散对话中,我听出了他们的想法,他们是想探索这个洞到底有多深。看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我觉得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是无限的,他们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探索那些在我们成人常常忽略的东西。
他们的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纪录片“小人国”里的锡坤。在纪录片中,2岁的小锡坤正处在探索期,他把所有人的鞋子都扔进垃圾桶以探索垃圾桶的容量到底有多大,他不停地在教室里“搞破坏”,把东西洒的到处都是。其实,他们是在探索,这种探索行为让他们很满足,很快乐。而我很庆幸的是,我没有扼杀了孩子喜爱探索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