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惹事了——电话告状
发布时间:2021-04-14 打电话教学设计 升中班了教育笔记 幼儿园了教案又过了几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小Z妈妈的,在电话里就是一通诉苦:我们小Z的衣服背上背画了,画了还不说,是一个猪头,这完全是侮辱性的。
我说:那肯定是旁边或周边同学做的,不知道他被画的时候有没有感觉。
小Z妈妈斩钉截铁地说,他儿子是不知道的。
小Z妈妈又说:“我们家儿子老是被欺负,三年级蚕宝宝的大便还被小朋友弄到嘴巴里。这次画了个猪头,还不知道是谁画的。”
那我说:“我明天去查查看”。但是小Z妈妈对于这个似乎并不满意,没有要挂电话的意思,她接着说:“我们家孩子就是人太好了,总被别人欺负,还有上次就被踢了。实验小学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对方家长还赔礼道歉的,并且写保证书的,保证今后……踢我们小Z的人一声都不啃。”
我想实验小学发生的事情肯定要严重,所以到这个程度,但是现在小Z妈妈提出来了,我就说:“那么我跟小林的妈妈说一下吧,他们觉得对方孩子没有什么,所以没表示过(我想也可能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现在就和她妈妈说一下,叫她们问候一下也行。”
小Z妈妈又说:“我不是说非要他们怎么样的意思!连个道歉也没有。”我说,我知道了,可能认为并没有什么,所以也忽略掉了,这个我也是有责任的,我对小林的爸爸过说:没事,就不打他们电话了。
于是,我立马打电话给小林妈妈,告诉她:“小林上次的那个事情对方家长提起,我们也要换位思考一下,对方的心情,毕竟自己的孩子不好让对方收到了伤害,希望小林的妈妈现在打个电话过去。”
小林的妈妈,立马领会了我意思,说是的,这个她们也没有考虑到,因为小Z没什么,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类似的事情,三年级也发生过,几个孩子把另外一个孩子弄伤了,家长也是赔礼道歉的。她知道该怎么做的。
放下电话,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过了一会,小林妈妈又打来电话说:“电话已经打好了,没有什么事情。”但是,我觉得明天我又得“应战”,不管是否能查不出,总要给小Z他们一个回复。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爱“惹事”的孩子
班级有位A小朋友刚开学初就引起我们老师的特别关注,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每天都会和不同的小朋友发生矛盾。随着我的观察发现几乎每次都是他先“招惹”别人,最后其他小朋友不得不出手。
一次,小朋友们早饭后都在看书,A小朋友吃完饭也搬着椅子和大家坐在一起。虽然手里拿着书,但他的小手在旁边B小朋友的身上拍来拍去,一会B小朋友开始不耐烦了,推了一下A小朋友。这样反复几次,A小朋友震耳欲聋的哭声震惊了全班和老师,A小朋友觉得不服气继续哭着拍着B小朋友的头。通过几次观察其实他每次都是喜欢用手拍拍旁边小朋友的头,像做游戏一样,也不是刻意要去打别人,而其他小朋友觉得自己被侵犯了。一天离园后我们和A小朋友的妈妈沟通了一会,原来他还有一个妹妹,爸爸工作很忙,两个孩子都是妈妈一个人带着,而妈妈更多地时间都在照顾妹妹。A小朋友在家里经常是自己一个人玩玩具,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很少。
经过和妈妈的沟通后,初步分析A小朋友父母单独关注、引导较少,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和其他同伴相处游戏,导致很多误会、矛盾的产生,而发生矛盾后A小朋友只用大哭来表达。在后面的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大哭。通过不断地尝试发现,老师请A小朋友安静下来,和他说话,他还是愿意停止哭声的,并且告诉他想和小朋友玩可以,但不要总是去拍别人的头,小朋友不喜欢这样。而且老师也告诉小朋友,A小朋友有时只是想和大家一起玩,并不是要打人。
愉快的幼儿园生活每天还是在继续,渐渐也能感受到A小朋友的变化,例如:每天早上进班时会大声和每位老师打招呼,每天的哭声也少了许多。也能感受到他的爸爸、妈妈在不断努力、积极引导他。
告状孩子的背后
今天我让我们班的孩子自由活动,孩子们很高兴,都玩得不亦乐乎。
这时怡慧小朋友跑了过来,“老师!老师!何宇翔又弄坏我的水彩笔了。
”我走近一看,水彩笔被拆得都散架了,我还没来得及问明原因,就听见围观的小朋友不停抱怨,诺一说:“是啊,何宇翔最坏了,他以前还把我的图画本给撕了!”逸晨说:“他以前还打过我!”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向我诉说他以前的“恶行”,这让我颇为吃惊,因为他们对同伴缺乏应有的宽容。
我也留意到,当请幼儿谈谈自己对同伴的认识时,很多幼儿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纪律、打人、不好好吃饭、被老师批评等等,对同伴的优点却很少提及。
我们不禁自问:当幼儿满脑子都是同伴的缺点时,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幼儿期尤显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则逐渐增加。
相对而言,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往往更平等化,利于幼儿探索各种社会交往技能,但如果幼儿缺乏对同伴的宽容心,则会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
无法宽容他人的幼儿往往会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宽容的幼儿则可能会感到受到排挤,对一直指责自己的幼儿怀有怨恨之意。
长此以往,会导致班级内同伴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因此作为我们老师也应该反思,怎样向幼儿展示正确的处理方式。
也许我们应尽量不使用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的语言,如“你又这样啦~你怎么老是这样呢”等等,避免给幼儿消极的暗示。
在幼儿对同伴产生无意伤害行为时,教师应尽量不表现出对过失方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而是冷静地引导幼儿复述事件的过程,找出引起伤害行为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日后应注意的事项。
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
“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不给我看书......”,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由于受孩子年龄各方面的影响,幼儿之间的摩擦比较多。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呢?分析孩子“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受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们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时使自己能被老师信任。
我想,对于孩子们的“告状”,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因为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但如果鼓励、教唆和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步养成孩子喜欢窥视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态,缺乏责任感和羞耻心。其次,面对幼儿的告状,我会公正而适当又适时地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对故意欺负同伴的幼儿进行批评而友善的教育,不能迁就。
因为,在工作中我始终觉得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会提高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
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
平日,孩子们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不,欣欣又跑来告状了:“老师,浩浩抢我玩具了。”我来到浩浩跟前问:“浩浩,你和欣欣抢玩具了?”“我又给她了。”浩浩一脸不情愿。“以后不能抢小朋友的玩具,知道吗?”“知道了。”浩浩嘟着小嘴答道。“好了,玩吧。”我刚想走开,继而觉得似有不妥,便蹲下身问:“浩浩,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拿别人正在玩的玩具吗?”“我少一个车轮。”我一看,果然,很漂亮的一辆小汽车,只缺一个车轮。于是
,我附在他耳边,小声教了他一个办法。他听了,高兴地对欣欣说:“欣欣,我的小汽车缺一个车轮,你能借给我用用吗?”“给!”欣欣爽快地答应了。
我借机在小朋友们面前表扬了他们,并教育大家向他俩学习,要乐于分享,互相帮助,人人争做文明礼让的好宝宝。同时,我也体会到,孩子们的事没有小事,不管是“告状”还是别的什么,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一定都要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认真对待,绝不能自以为是草率处理。
多表扬,少批评
孩子们玩玩具时常不自觉地弄得满地都是,而且常把不是一类的混到一起,乱七八糟很难收拾。为此,我多次批评教育,但始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总有的孩子听不进去,做不到位,令人头疼。一次,跟同事们在一起交流探讨时,就这一现象,一位老师建议说:“不妨表扬表扬不乱扔乱放玩具的幼儿。”我采纳了这个建议,开始有意识地多表扬,少批评。结果是:玩具不再弄得满地是,从哪拿的都能自觉地放回哪里,而且再也不用玩一回就分一回类了。
真是“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不忘多多恰当地运用“表扬”这一法宝。
行动更重要
前几天下雨,幼儿从室外进入室内,总免不了带进许多泥沙,门槛上也会留下些。尽管我扫了又扫,拖了又拖,活动室内还是难以保持洁净。要求过多次,见效不大。
这天,室外活动后,走到活动室门口,我随意地跺了跺脚,把粘在鞋子上的泥沙跺掉。没想到,我的这一小动作孩子们看在眼里,一个一个跟在后面,跺脚蹭鞋后才进入活动室。我赶紧抓住时机,及时给予了表扬与鼓励。
从那以后,幼儿再进活动室前,总是先跺一跺脚。
这看似极其平常的一件小事,却使我又一次明白了这个道理:教育孩子不能光用嘴来说,有时行动更重要。
留心身边的小细节
下午户外活动时间
,阳光温暖地洒在幼儿园里,我快乐地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玩耍。
雅茹热了,要脱外衣,我帮她。不意被什么东西碰了一下,往兜里一摸——是一个螺丝。我很惊讶,午检时并未发现呀!“雅茹,告诉老师,螺丝哪儿来的?”“在沙堆里捡的。”处于安全原因,我跟她说:“让老师替你保存吧。”雅茹却是舍不得:“我还要玩的,老师替我拧开吧。”原来螺丝上紧了,她拧不开。打量她的表情,我不忍拒绝,就帮她拧松。她乐了,一圈圈松开,又一圈圈旋上,反复试验,不厌其烦,自得其乐。惹得近旁的小朋友都来瞧。
倏忽间,我想:既然孩子这么感兴趣,那何不收集些螺丝帽,让他们来玩,满足好奇心呢。于是,动员大家家里有不用的螺丝的,可以带来园里,交给老师。同时,回家后,我也搜集了大大小小的一些,第二天一并带到园里。等凑齐了一看,哇!各种各样的还真不少呢。我把这些螺丝清洗消毒
为了孩子,少开电视
电视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电视节目富于教育性和娱乐性,也是知识的源泉。坐在家里就可知道国家和世界大事。但是目前电视中有一些节目内容不适合儿童观看,父母要注意节目内容,陪同孩子一起看,对他们进行诱导、讲解,孩子受到教育、开发了智力、丰富文娱生活,将受益不浅。
通常建议宝宝在2岁以前尽量不看或少看电视,如果2岁前宝宝大量地看电视。会给宝宝带来4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1、对宝宝大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澳大剥亚的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当宝宝看电视时,专管视觉、分析、计算等功能的大脑左侧皮质,会因注意力随画面的转移而呈散乱状态。接受颜色信号的右侧皮质也会丧失信息抑制力,让左右皮质之间的通路减少,而呈现脑构造破坏的惯性状态。长时间让宝宝面对着电视画面,宝宝的大脑细胞发育将受到抑制。这种抑制会带来脑神经结构性和神经细胞化学性的损伤,这种损伤会影响宝宝正常脑功能的发育。
2、抑制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年幼的宝宝还不能清晰地思考,也不能进行建设性的想象,电视影像会在宝宝的脑中留下一些不受处理的图像,长久地在脑中徘徊。如果没有成人的启发和讲解,年幼的宝宝不理解所看的图像,这些图像就在宝宝的脑海中遗留下一些永久性的扭曲内容,使宝宝变笨。多看电视还会使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受到抑制。许多老师报告,一些常看电视的宝宝们不能看懂没有图的故事,因为电视枯萎了宝宝在自己脑中制造图像的能力。此外,宝宝对待事物持之以恒的能力也因多看电视而大受破坏。他们习惯于看上几小时的电视,却难以处理一件在30分钟或1小时内就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些宝宝受不了一些较难学的事物。每当需要他们长时间专心完成一项任务时,遇到一个小困难便马上想放弃。
3、影响宝宝的语言交流能力
对于那些不会说话的宝宝来说,电视的声音对宝宝只有单向的沟通,宝宝坐在电视机前,毫无选择地不断接受图像和声音的冲击刺激,却习惯性地不作任何主动的反应,长此以往,主动反应的语言智能,便因缺乏使用机会而日渐停止进化,甚至出现退化。于是许多电视迷宝宝,到了3岁仍旧不会说话,当旁人要对宝宝说话时,宝宝的目光也不懂得要跟别人的目光接触,常常像个半盲的人似地东张西望,而所发出的声音都局限于“嗯”“唔”等无多大意义的单音。受电视损伤比较严重的宝宝。甚至可能出现自闭症的倾向。
4、难以形成良好的注意力
长期机械式地看电视,宝宝失去了主动思维的能力,而且注意力品质也不高。那些在低幼年龄痴迷于电视的宝宝进入幼儿园后,往往无法很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因为这时候,孩子已经习惯了电视那种快速度的信息播放频率,对于课堂上老师呈现信息的方式和比较缓慢的速度难以适应。于是,孩子就容易通过做小动作、开小差、看着黑板发愣等等来进行自我平衡和弥补。到了小学阶段就表现出学习能力低下,“弃学厌学”等现象。
老师要重视孩子的告状
老师要有一颗孩子心
每天吃完午饭,我都会带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散步,一起看幼儿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欣赏在花丛中舞蹈的蝴蝶……
一天,我带着孩子们散步结束,正准备领着孩子们回班,经过走廊的时候,俊俊的目光停住了,以至于队伍离开他都没有发现。他又在开小差了,真是个调皮的孩子。“俊俊,你在看什么呀?快跟上来!”我喊道。
“老师,墙壁上有只虫子!”俊俊兴奋地喊。
我朝着俊俊指的方向,微笑着说到:“这是一只壁虎。不是什么虫子。”
小朋友们听见了,立刻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嚷着:“壁虎在哪。我也要看看!”悦悦看到后害怕地说:“壁虎会不会吃小孩呀?”“壁虎不吃人的,吃小虫子的。”“壁虎怎么不会掉下来呀?”孩子们一下子议论开了,壁虎似乎感觉到了危险,迅速爬离了我们的视线。
对于突然出现的状况,我抓住教育的契机,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为孩子知识的积累创设机会。我对孩子们说:“刚才我们讲话声音太大,吓到壁虎啦,它害怕得爬走了。你们想知道壁虎的秘密吗?”
“想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道。于是我在电脑上搜索了几张壁虎的图片,指着图片,我对孩子们说:“壁虎是爬行动物,它专门吃蚊子、苍蝇、飞蛾,是人们的好朋友。更多壁虎的秘密,老师请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资料,明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壁虎的秘密。”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迫不及待和我分享他们找到的资料。“老师,壁虎喜欢在晚上出来找东西吃。”“壁虎的脚趾上有小吸盘,在墙壁上爬不会掉下来。”“老师,壁虎遇到敌人,会断尾巴保护自己。”…
没想到俊俊的这一个意外发现,竟然带给孩子们这么多惊喜的收获。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能以孩子的兴趣为自己的兴趣,和孩子一样,有一颗喜欢探究的心,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让我们睁大慧眼,去捕捉隐含的教育契机吧!
老师不能抢着当排头
为了安全,每次户外活动我都要求孩子们排好队跟着老师一起下楼。可每次排队开始时队伍还很整齐,或者是说排在前面的孩子整齐,而随后后面的孩子就会乱糟糟地没有秩序。为此我总要在排队之前费很大的功夫强调排队的规则
,然而情况并未有所好转。
直到有一天孩子的一句话,才让我找到了事情的真正原因。
这天像往常一样,强调了如何排队下楼后,我在前面带着小朋友们往楼梯口走。开始时我会时不时地回头看看孩子们的情况,一切都很有秩序。到了楼梯口,我用同样的速度迈开步子就下楼,只听紧跟其后的张佳立一边很卖力气地下着楼一边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抱怨:“老师请您走慢点儿!我都跟不上了!”虽然声音很小,但我还是听到了。我停下脚步,回头看着孩子们下楼的情况,这才发现:有的孩子很努力地要跟上最前面的孩子,无奈自己的动作不是很灵活;而跟在后面的动作发展较好的孩子看到最前面的孩子跟着老师跑着下楼,就很兴奋地超过队伍跟着跑起来。于是就有了这种情况:下楼慢、手扶栏杆的孩子后面跟着一队遵守纪律但很着急的孩子,楼梯间跑着一些速度快但不遵守规则的孩子。
我叫住正跑得兴奋的刘云飞问:“你为什么不排好队?”他说:“宜宾走得太慢
孩子“惹祸”后的反思
在主要教育活动中要尊重理解幼儿,但在小事上,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绝不能把新生尊重理解幼儿扔在了脑后。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惹祸”的事时有发生。不是洒了饭,就是碰翻了椅子,或是弄坏了玩具,要不就是你抓了我,我推了你。作为教师如何对待、如何解决呢?我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下午,小朋友们正在喝水,忽听“当啷”一声,原来是于滨豪不小心把保温桶的龙头碰掉了,水立刻像喷泉一样涌出来。于滨豪用双手堵在了开关上,一双紧张惊恐的目光看了我一下。
我的头“轰”地一下子。看!把孩子吓成什么样了,我赶紧跑几步来到水桶前,蹲下身,捡起龙头,冲干净,拧在了开关的空洞上,接着我边给于滨豪擦手,边说:“你真勇敢,知道不浪费水,可是下次不能这样了,如果水烫会把小手烫坏的。”于滨豪看到我没批语评他,反而还表扬了他,紧张的目光没有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件事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也就是两三钟的时间,可它却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我们当教师的,每天都能遇到孩子“惹祸”的事情,教师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这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于滨豪事件是我亲眼目睹,他并非故意,我能原谅他,并妥善地进行了处理,但是假如不是我亲眼所见,于滨豪本是个淘气的孩子,把水龙头碰掉了,批语评的话我是否会脱口而出呢?如果批评了无辜的于滨豪,那么他就被冤枉了,这无疑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在主要教育活动中要尊重理解幼儿,但在小事上,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绝不能把新生尊重理解幼儿扔在了脑后。
爱告状的孩子,其实也挺美!
然然是大班的孩子,性格外向,待人热情,各方面的能力发展都很不错,可唯一让人不喜欢的是:然然特别爱告状。这不,游戏活动刚开始没多久,就接二连三地听到他的告状声:“老师,人家龙龙把玩具撕坏了!”“老师,学聪在乱跑。”“老师,国跃那人家的东西了。”面对然然如此喋喋不休的告状声,我不耐烦的对然然说:“以后别人的事少管,请你管好自己就行了!”
一天中午饭后,我在打扫卫生看到桌子底下扔了几块小馒头,我就问小朋友谁扔的,可是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当时,我非常生气就问然然:“你知道是谁扔的吗?”他说:“我知道。”我生气地说:“那你刚才为什么不说?”他理直气壮的说:“你不是说不要管别人的闲事吗?”我一脸茫然。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每天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忙碌辛苦的干着一些琐碎的事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告状声,难免会有心生厌烦的时候,以致出现言语不当。可是,请让我们用微笑来面对爱告状的孩子吧,多一点赞许,少一点指责,那么我们的身边就会多出几个“雷锋式”的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