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弱势”妈妈
发布时间:2021-04-14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怎样才能改掉孩子依赖性太强的毛病。这个毛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妈妈太“强势”,你强他就弱,你什么都包办了,什么都不需要他自己做了,什么都替他想到了,他还动什么脑筋,他还做什么?所以,想让孩子少点依赖性,妈妈就要变得“弱势”一点,给孩子更多自己思考、做事的机会。
别让孩子觉得你太全能。孩子1岁前,妈妈全能得跟神仙似的也不为过,1岁后,全能妈妈就要在孩子面前把自己的锋芒收敛一点,因为你越无所不能,孩子也许越无所可能。你事事都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就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时间久了,就不只是依赖性太强的问题,还会影响孩子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即使你很全能,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充分,不必事事替孩子包办,有时假装弱一点,笨一点,能很好激发孩子的潜能。
别把事情做得太完美。跟孩子一起做事情时,要有始有终,但不用次次都做得完美,有时要故意留一两个漏洞或问题给孩子,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他一定会为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而开心,他还会觉得不是什么事情妈妈都行的,她也有不会做、做不好的时候,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弥补这个缺憾。有了成就感,他就会乐于动手做事,而不是总依赖妈妈了。WWw.yJs21.COm
别表现得太坚强。没必要让孩子看到的永远是你的笑脸,如果真的很委屈、很伤心,不妨在孩子面前哭一哭,但要注意不能乱发牢骚。哭,也是你跟孩子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让他们知道你也会有情绪,你也需要发泄,你也需要关心,需要疼爱。人之初,性本善,爱是天性,适时就会被激发出来,不信你试试,当你哭泣时,孩子一定会过来拥抱你、安慰你,说一些让你感动的话。那时,你是弱的,孩子却坚强起来,他们试图用小小的肩膀做你小小的依靠。平时可以让孩子帮你做事情,甚至照顾你,比如下班回家时让他帮你拿拖鞋,累了让他给你捶捶背,病了让他给你倒杯水。孩子的爱心和孝心就是这样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的。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太强的依赖性?
别太心疼孩子。不是不让你爱孩子,也不是不让你疼孩子,而是有时需要把爱和疼放在心里。比如孩子摔一跤,用不着紧张地甚至大叫着跑过去一把把孩子扶起,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真摔疼了,能看出来,这时温柔地扶起他,一个拥抱、一个亲吻足以安抚他,不用说什么情绪激烈的话,这会让孩子觉得他摔一下真是天大的事,以后再摔跤不让你扶才怪。一个有智慧的妈妈会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孩子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不是只会可怜无助地伸出手乞求别人的帮助。
别担心孩子做不好。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不停的锻炼,如果总担心孩子把事情搞砸,不给他锻炼的机会,他不可能做好他应该做好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他不依赖别人还能有什么办法?而且等他长大后,也许真的会把很多事情搞砸,因为他没有得到过应有的锻炼,他没有能力做好。因此,应当尽可能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次做不好就两次,两次做不好就三次,总有做好的那一天,只要你不怕脏、不怕乱、不怕烦。当孩子越来越独立、自立的时候,你做梦都会笑的。
做一个“弱势”妈妈,得到的将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停止做一个“闹钟妈妈”
“这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搞的,老是要跟在他屁股后面催着、喊着,他才懒洋洋地行动起来。”李太太非常沮丧地前来求助。因为从早上开始到夜晚结束,从孩子起床、吃饭、上学,到做功课、洗澡、睡觉等,无一不是需要她不断地催促提醒,甚至要生气吼叫才能完成。难怪李太太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下。不过遗憾的是,孩子做事情依然拖拖拉拉、慢慢吞吞,有时还对她的催促来个装聋作哑,充耳不闻。
其实,李太太的处境并不特殊,因为这是许多妈妈常有的困扰,只是妈妈们并不知道自己成了“闹钟”妈妈,她们给了孩子过多不必要的注意力和服务,反而促成了孩子这种无法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我的女儿老是说等一会儿嘛!等一下嘛!”一位爸爸苦恼地叙述他的困境。更有趣的是,这位爸爸还真的拿着闹钟追在孩子的身后,不断地提醒女儿:“现在快六点半了,赶快起床!”“现在十点了,赶快睡觉!”从早到晚,这个“闹钟”爸爸“响”个不停。
孩子有很多法宝,可以让父母的“闹钟”无时无刻地响着,因为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需费心掌握时间,不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许他的内心清楚明白,或许不是那么清楚明白,无论如何,他都可以获得父母的注意力,得到父母的关心。遗憾的是,父母并不了解孩子这种行为的目的,反而以为是孩子的生理问题,如赖床是因为睡眠不足或看电视太晚;或怀疑孩子天生如此,如反应慢、个性懒散等。事实上,这些都不是孩子拖拉的原因,也不能成为父母纵容孩子的理由。
为人父母,能不能停止做“闹钟”,能不能拒绝再给孩子不必要的注意力和服务?通常,父母想察觉孩子的行为目的,先得检视一下自己的内在感受。以孩子用不当的行为想获得注意力为例,父母内在的感觉往往是困惑、麻烦、讨厌等,常用的语言表达是“烦死了”之类的词句。然而,在未察觉清楚之前,父母仍旧会闹钟似的催着,一次又一次,结果使孩子误以为自己这类行为是获得父母注意力的有力武器,久而久之,不好的行为习惯便养成了。
学做个懒妈 妈
学做个懒妈妈曾经一直以为照顾孩子是我做母亲的本质工作,从孩子出生起大到出去和谁玩,小到在家吃喝拉撒我把孩子照顾的无畏不至,孩子刚一张嘴我马上就跑来“你渴了还是饿了?吃啥?妈妈给你拿!”慢慢地孩子也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我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慢慢失去自己干事的思想,遇到任何事都是喊“妈妈,我要,妈妈我想,妈妈你拿给我。”以至于女儿都长到18岁了,没自己洗过衣服,每天吃饭往餐桌前一坐向客人一样等着别人的照顾。**更不用说,已经习惯的被我照顾着。
近几天女儿考过试在家没事,等早上我们先走了,给她留了饭,她吃完饭碗筷都不知道收拾,中午我们回家还探在桌上。孩子被照顾惯例,她根本没有意识去收拾。听完这周韩老师的课《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后,这几天一直在反思对孩子生活教育的问题,孩子这所以会这样真的都是我的教育问题,我的“手”伸得太长,孩子根本就没有自己干的机会,我应该做的是一个懒妈妈,而不是做一个事事都伸手的勤快妈妈。做一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
于是从现在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自觉性。昨天我与孩子聊天,谈心,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让他们知道劳动是光荣的,每人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比如,最近几天告诉**吃过饭自己把碗收拾到厨房,**写完作业后示范给他看怎样收拾书桌,**也很配合的收拾自己的书桌,还告诉**“人要做个勤快的人,自己的东西用过放好,下次自己用的时候就知道在哪个地方了,这就是物归原处。”
最近几天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营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今天早起来我就对**说”妈妈今天腰很疼了,弯不下腰,可**的小袜子还没洗咋办?”**一听马上过来“妈妈我来帮你捶捶腰,我自己洗我自己的袜子。”然后真的用小手帮我捶腰,我示范给**看咋样洗东西,**也像模像样的洗礼自己的小袜子。洗完还很有成就感的说“妈妈,我会洗袜子了,来妈妈,我把你的袜子也洗洗。”说完还真的洗起我的袜子。我“**,妈妈今天太幸福来,享受了儿子的一份孝心。”**听了就洗得更起劲了。此时我发现其实教会孩子做事真的不难,不是孩子懒,而是我束缚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手脚。
前天我早上临出门前故意没像以前淘米预约做米饭,中午回到家等**堂姐烧好菜我们喊开饭,让嘟姐去盛米饭,结果嘟姐一打开电饭煲发现是空的“妈妈,锅里没有米饭,你早上没淘米。”我“是吗?妈妈真的老了,最近老忘事,你看都没淘米做米饭,今天中午只有光吃菜吧。”大家就只有光吃菜,到晚上下班回家嘟姐“妈妈,我中午光吃菜下午很饿了。”我“是吗?我也觉得饿,那我明天好好记得淘米,课我最近可能是年龄大记忆力下降,二姨回家了,这个暑假就麻烦你提醒我做米饭,要不说不准一个暑假要忘掉好几次呢。”昨天上班之前我又故意没淘米,结果上午嘟姐就打电话说我没淘米我“那咋办?我现在在班上也没法回家,那只有今天还是光吃菜了。”过一会嘟姐“妈妈,那你告诉要淘多少米,放多少水?我来做米饭吧,”于是我在电话里告诉她做米饭的步骤和要放的米和水,中午到家一看米饭也做好了我“恩,不错,女儿都能做米饭了,吃着女儿做的米饭感觉真幸福。”嘟姐“妈妈,我发现做米饭也不难,这暑假就由我来做米饭吧。”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我从没有给她做事的机会。
引导孩子做事要有信心和耐心。不能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懒”妈妈的手可以懒,但嘴巴和心不能懒、多鼓励,少指责,循循善诱,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就是给他进步的机会。
牢记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的教诲:“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为了孩子也为了我自己,我学做懒妈妈!
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妈 妈
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妈妈时间过的好快,学期又要临近结束了,最近工作实在太忙,育儿心得迟迟没有交给老师,下面就我和孩子的相处,讲讲自己的体会。
一、爱
做父母的都会爱自己的孩子,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却大可商榷。现在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来这不一定是爱,真正的爱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
二、诚信
父母要培养一个有责任心,以诚待人的孩子,就要以身作则,做诚信的表率。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人无信不立”,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不能兑现,应及时向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让孩子从内心理解和原谅父母,事后父母应设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如父母言而无信,一而再,再而三,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慢慢地他们也会这么做。
三、自尊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作为父母的我们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不粗暴的对待孩子,作为爸爸妈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孩子讲清简单的道理,教育和培养孩子从他人的位置考虑问题的习惯,从而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尊重的道理。孩子争强好胜,有上进心,并且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许,但由于年幼无知,难免出现过错或做事不如大人意。对此,不能过多责备孩子,而应抓住其微小进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克服不足,让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当然,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孩子,会使孩子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慎重的处罚,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家长耐心,细心,以上是和女儿的相处中琢磨出来的,和各位家长交流分享。
做个“懂事”的妈 妈
做个“懂事”的妈妈说起我的育儿心得,其实更像是我的检讨会和我女儿的表扬大会。
我有一个火爆的脾气,有的时候女儿稍微做错点事情,我就会大呼小叫,每次发火之后我都会后悔,女儿平时跟她爸爸交流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妈妈会骂”这句话,我心里听着酸酸的,女儿的姥姥经常会跟我说,“我跟我的女儿在一起,往往是她哄我,而不是我哄她”。现在想一想我应该改的地方太多了。唯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我经常夸奖他,也经常跟她互动做游戏,比如她带上围兜,拿了锅碗瓢盆做饭,还煞有介事的来问这个“你想吃什么菜?”“我要吃蛋炒饭”,于是她就说好的,马上做。一会就端上来给我吃,我就装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还不住地夸奖说“真好吃,真香”。女儿就会笑嘻嘻的很开心,小孩子真是很容易满足。
相比我,女儿身上的优点太多了,早上去学校,从来不会赖床;平时在家里看到有谁需要帮忙,从来不用吩咐,眼色特别好;在家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我都自愧不如;礼貌用语学得特别的好;特别听大人的话等等太多了,即便她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胆小,内向,不善沟通,但是总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且她性格的形成跟从小的环境有关,幼儿园之前她都是在保姆和托儿所下看护大的,所以她的这些不足,我觉得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欠孩子的,以后要多沟通多交流来还这笔“债”。
我有一个懂事的女儿,我希望我也会成为一个“懂事”的妈妈。
做个好妈妈,不做照妖镜
上午我在开会,QQ弹出老师的头像:“兜兜上课看着窗外不专心听讲,晚上回去好好教育一下!”
这时你会有什么反应?
A.对老师深表歉意,对孩子的行为颇为气愤。
B.对老师深表感激,保证回家严厉批评教育。
C.感觉小题大做,阳奉阴违的应承着老师,回家就忘。
D.让老师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全权代理,你继续忙工作。
E.……
对于孩子的行为我不意外,亦不气愤,相对于批评警告我的态度可能让老师难以接受:“您可以问一下兜兜,从窗外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她写一篇日记交到你办公室去。”
我想这样即能够保存孩子的纯真,又可以有一个惩戒。
晚上我好奇的问兜兜:“今天早晨你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我刻意回避“上课”两个字,希望孩子不会因为害怕受罚而有所隐瞒。
这一问天真无邪的兜兜果然打开了话匣子:“因为昨天晚上下雨了,所以今天早晨第一节课我就在想会不会有雨过天晴的彩虹?书上都说雨过就会天晴,天晴就会出彩虹!我觉得书上画的很漂亮所以很想看一下彩虹!”
“那你看到了吗?”
“没有,雨过了可是天没晴,更别提彩虹了!”兜兜有些失望的蹙起眉头,“妈妈,为什么下雨之后并不是每次都会出现彩虹?”
说这话的时候,小家伙懵懂的眼睛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水滴里,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造成的,没有阳光所以看不到彩虹了,你觉得对不对?”
“嗯,应该是!”
“不过也没有关系,我看到远处的群山被雾霾遮住了,若隐若现的很好看!我还看到山是青色的,因为山上有很多茂密的松树;校园里操场湿漉漉的,很多小麻雀落在地上的砖缝找水喝···”
“太美妙了宝贝!你观察的仔细,记忆很清晰,描述的也很有条理!妈妈好像看到了小麻雀操场上跳来跳去的样子呢!咱们回家赶紧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当然可以!”
“不过有一点儿需要改进的小问题:你是上课时间看的窗外对吗?以后咱们下课再看好不好?你想想,上课走神儿老师讲的内容咱就没看到,那老师辛辛苦苦备课、讲课是不是白费力气了?她有多失望多生气啊?”我抱起兜兜,兜兜趴在妈妈肩头静静地听着。
“老师批评我了···”兜兜惭愧的嘟着小嘴。
“说明老师很关心你,替你着急对不对?如果不爱你,他就不管你了,你愿意看哪里就看哪里,不学就不学,反正他讲完课就走了,你不会跟他没有关系对不对?”
“嗯,老师对我很好,今天我恶心没有吃上早饭,老师还给我两个小面包,让我饿了吃呢……”
这一段简单的对话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过程,还掺杂着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协作、孩子与成人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与融化、师生关系的处理与引导、亲子关系的沟通与发展……盘根错节的关系中如何让每一方都满意?不得不说一下坎特法则:尊重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回报率最高的感情投资,而且尊重他人本身就是获得尊重的一种重要途径。
人与人之间融合度是相互的,不能批判老师而让孩子厌学,也不能武断的给孩子开药方;要维护老师的师恩、权威让孩子接受成长的必经过程,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维护孩子的自信与尊严,让孩子心服口服改正缺点。所以说啊,当妈绝对是门儿技术活儿。
1、不当照妖镜,不把孩子的缺点妖魔化:了解孩子的思想与感受。
为什么我们眼中非要看到孩子的缺点、错误,而不回想一下自己也曾经那样稚气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好妈妈不是照妖镜,不需要把一切表象都揭露的入木三分,给孩子上纲上线,透彻的把一般问题、非原则问题,也当作原则问题看待、处理,把孩子的缺点扩大化,想象的特别严重。其实一切都很简单,只是孩子的天性还没有受到礼教的束缚而已。
四岁时,幼儿园老师说:午睡时,其他人都睡着了,兜兜还在到处看,等大家都起床了,她却躺在被子里嚼着口香糖坏笑着跟老师讨价还价赖床不起……
安静的午休时间,她又从被子的缝隙“偷窥”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兜兜说:“因为我想看看大家睡着了是什么样子啊?”
我问:“那你看到了吗?”
兜兜非常骄傲地说:“看到了!”
兜兜表达时那种急切的语速、炫耀的神情,好像是对妈妈的好奇心期待已久了,也许这些话在她心里已经发酵,却始终没有人给他挥发的空间。
“你看着我啊妈妈,你看王小田睡着时是这样的!”说着摆了一个侧卧的姿势,双手垫在胖胖的粉嫩的脸蛋下边,
“刘泽志是这样睡的!”说着换成一个大字型,“还有王晴漪……”
我问兜兜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样乖乖的遵守秩序、听从安排、服从教导。可是兜兜不满地回答:“你为什么总是和其他的妈妈一样!你就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想法吗?!”
不得不承认兜兜说的很有道理,每个人都有个性,我不能总是和别的妈妈一样,我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我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她很有主见,而我又不想扼杀她的个性,所以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我选择支持她。
兜兜现在的一切在外人看来是淘气、可笑的小插曲,但是于我而言却是的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经历,并不需要贴上不专注的标签。
2、不当显微镜,不放大孩子的缺点:批评只对事不对人。
怒火中烧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对孩子进行怒骂,孩子不服气,家长不解气对问题解决毫无进益。不要一听到孩子犯错误就失去理智,诚挚的沟通可以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或行为,同时又不会使孩子因为指责而产生挫败感。
“我只是想看一下有没有雨过天晴的彩虹”这句话唤回我温暖柔情的回忆:八九岁时,我曾经为了看彩虹和三四个男生用塑料袋装满水,从三楼的教室向外倒,结果泼了班主任一身被罚面壁思过,我们一直没有明白自己最大的错误是方式方法错了,不知道这样不可能创造彩虹,只是单纯记住了受惩戒的原因是淋湿了老师……
批评时就事论事,使孩子持续受到尊重才可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互相促进的伙伴关系。才能使孩子信服的遵从规则。
尊重孩子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孩子的平等身份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才愿意和父母、老师打成一片,站到我们的立场,主动与我们沟通想法、探讨学习,完成我们交办的任务,甘心情愿为家庭、班集体的荣誉付出。
3、不当防护镜,无原则的护犊子不可取: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感恩。
维护孩子的天性与自尊心,不是包庇孩子的缺点错误,把一切批评都阻隔在外“护犊子”反而会害了孩子。
听完兜兜的解释,我也对兜兜上课走神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老师辛辛苦苦备课、讲课,你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即便学习比游戏枯燥,你也没有理由去挑剔,就好像你拖了地,即便不那么干净,妈妈也一样欣赏、赞扬你,因为你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我们赞赏的不是劳动的结果好坏,而是付出劳动的过程,对不对?兜兜,你知道吗,昨天杨老师电脑死机,刚刚写的教案没有保存下来全部丢失,不得不一字一句重新输入一遍,你应该感恩老师的付出对吗?”
兜兜赞同的点头。
4、不当反光镜,遇到问题不能简单的条件反射,让孩子形成自己的检测甄别系统。
孩子做事情之前打预防针、提警告,犯了错误就呵斥打骂是大部分妈妈惩戒孩子的方式,如果我也是简单的等兜兜放学大骂一顿:“上课为什么不听讲?!老师又找我,你真是丢脸!”效果会怎样?兜兜会不服气的抗争,我会因为孩子不听从管教火冒三丈,擦枪走火之后兜兜仇恨告状的语文老师,以后破罐子破摔继续跟老师作对……
所以,我们不需要机警的条件反射,亦无需时刻对孩子灌输标准化规章。不用害怕孩子自己管理不好自己,对孩子的自我管理水平抱有信心,对他们进行管理能力指导和人际关系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理解和尊重他人,帮助他们有效规划自己的学习、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就会自觉自愿的克服自己的弱点,饶有兴致的迎难而上。
中国式家庭教育最可怕的敌人一个是“别人”,另一个就是“过来人”。谁的妈妈没有说过这句话:“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还能害你?我是你亲妈啊!”事后再补刀一句:“我早就跟你说过这样做不行!你这孩子怎么不听呢!?”
然后吓大的孩子们小心翼翼的跟在妈妈身后,按照妈妈指的路按部就班成长。每个孩子都逐渐变成别人的复印件,而不是原创的自己。为什么一定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四岁时兜兜想在家里用喷桶喷水,我只说一句:“好吧!喷完自己拖干净水!把东西恢复原样就行。”
兜兜知道电器怕水。很自然的就选择在洗漱间和厕所接了一盆水尽兴的喷射。喷完自己拿拖布尽可能的拖干,再拧干了拖布搭在阳台晾晒上;最后自己从衣橱翻出一条新裙子换下那套被打湿的衣裤……
我没有叨叨玩水会弄坏家电、会把家里弄脏、会把自己淋湿……压抑她企盼的情绪总不如大禹治水的顺势利导对吗?
宝贝儿,妈妈不是照妖镜、不是显微镜、不是反光镜,也不是防护镜……因为我希望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自信的样子,而不是我的映像。
如何做一个会变通的“懒妈妈”
如何做一个会变通的“懒妈妈”
妈妈太“勤快”孩子已经四五岁了,家长还一口一口地喂孩子吃饭。“没办法,他吃得很慢,我怕他吃太少……”家长一边这样说,一边继续拿着汤匙往孩子嘴巴里喂饭!
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要替孩子担心:从小都有人帮他做好,孩子不用自己去思考接下来要干什么、东西放哪里,有人会像24小时贴身管家,孩子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家长看似疼爱孩子,却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家长的表面的勤快,剥夺了孩子独立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孩子希望自己动手,家长却不尊重孩子独立发展的愿望,“自作主张”地包办代替。家长因此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觉得尽到了父母的义务,留给孩子的,却是无法自己动手、无法为自己负责、无法自由探索的失落和无奈!
我们对孩子的不了解,导致了不尊重,行为的惯性又让我们自我陶醉,认为自己帮助了孩子!殊不知,孩子并不需要、不希望这样的帮助。这种帮助,是孩子成长的障碍!这个障碍包裹着爱的外衣,让孩子难以挣脱。
家长们,请反思自己的“勤劳”,请让孩子从小开始,去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孩子能做的事情远比你想像中的更多!做个“懒妈妈”,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起来。
一岁多的孩子能做什么事情呢?拿朋友一岁两个月的孩子来说,要喝水自己扶好杯子,喝完水自己拿去桌上放好;要看书自己去拿书,再过来找妈妈念书;换尿布的时候,能够在妈妈要求下去拿尿布过来;要进厕所洗屁屁的时候,可以自己开灯;要吃饼干要学着自己用手指捏好,妈妈再协助放入嘴巴;要帮忙的时候,要比出拜托的手势。
“懒妈妈”要学会等待。
不要以为你有决心开始让孩子去做事情就足够,往往让父母挫败、又掉回之前当“仆人”命运的,是无法等待。孩子一开始要学着自己做事情,可不是一步登天,马上就能做得好好的。如果这时候父母无法等待,看不下去孩子的慢速度,就抢过来帮他做好,嘴巴还念着:“快一点!你怎么这么慢……”那孩子就更不想要自己学着去做好这件事情了,他会这样想:“我要自己做的时候,自己做不好已经很难过了,还要被骂,那我下次为什么要做呢?我不做,爸妈会帮我做好,我可以很轻松不用做,又可以不用被骂,那我干嘛还要做呢?”
许多道理或许家长们都了解,但请你下次想帮孩子做之前,先再仔细想想。“懒妈妈”,“懒”在行为,却“勤”在学习方法。如果你的孩子能力还不是很好,请你在要做这件事情前,多给他一点时间来做,这样你也不会因为时间的限制而扰乱了心情。甚至,你可以选个空闲的时间,让孩子预先练习这样的能力!就像复健的原则,进步是建立在练习基石之上。当孩子学会做好这件事情,请不要就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一脸淡漠甚至不理不睬的,这样会让孩子失去继续做这件事情的动力。
请先设下你要求孩子达到的目标。当孩子努力去做,却没有成功的时候,请你鼓励他,“我看到你很努力,可是还是没完成,你需要我帮忙吗?”当孩子努力做好这件事情了,请你赞美他,“你做得好棒,你真的是一个好帮手!”“我很高兴你能自己做好,不需要我帮忙!”
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下一个不会自己拌面吃的大学生,做有耐心、勤动脑、肯变通的“懒妈妈”,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养成好习惯,订下原则并坚持,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