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发布时间:2021-04-14 幼儿早教故事 幼儿早教活动方案 幼儿早教故事大全如今,随着婴儿出生高峰来临,不少年轻的父母之间热衷于一场又一场的宝宝竞赛——比谁先会爬会走路,比谁更活泼比谁识字多……但幼教专家要提醒家长,幼儿的个体差异很大,千万不要因为暂时的“技不如人”而给孩子太多压力。
满足孩子身心需要
据早教专家研究发现,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到早教中心,看到不少新鲜的玩具和教具,便指挥孩子这玩玩,那摸摸,却忘了观察孩子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孩子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也一次次被打断。她强调,早期教育首先应该满足孩子身心的需要,家长切莫急功近利。
学前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孩子越小,个体差异越大。有的孩子对文字非常敏感,一教就会;有的孩子确实对文字不敢兴趣,但动作能力特别。家长就应该根据孩子的特长和个性,为他创造活动机会。别总热衷于用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往往会在很小的时候,对孩子造成伤害,或者自信心受到影响。明智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并因材施教。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很多家长关心,究竟孩子可以几岁开始学音乐、识字、学数学?是不是越早越好?在幼教专家看来,这些都是很好的思维锻炼,但家长看中的应该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并非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
例如,可以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敏感,对环境当中的汉字能够喜欢、探索;在幼儿园阶段,教孩子10以内的认数、加减,培养他对数学的敏感、好奇和兴趣,觉得数学非常“有趣”,能够帮助解决很多问题,这样,以后到小学以后,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学数学。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不同,有的安静,有的好动,有的整天乐呵呵,有的喜欢发小脾气。黄琼强调,虽然气质没有好坏之别,但性格有好坏差异的,特别是有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做事认认真真、有始有终,善于倾听,不插嘴,等等,都需要家长从小培养。她发现,如今,不少孩子幼儿园毕业要升入小学了,很多好习惯却未养成,这对孩子将来发展很不利。
根据目前研究,孩子在六个月的时候就有了规则概念,如果家长不及时告诉他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很有可能养成坏习惯。例如,有的妈妈在宝宝抓她头发的时候,她也是笑嘻嘻的,觉得孩子这么做很可爱。但是,明智的妈妈应该摇头,告诉宝宝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同时通过这一举动了解到,宝宝正在发展抓握能力,应给宝宝准备合适的玩具满足他的需求。
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特点,给孩子及时的支持,适当的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跨出第一步。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看电视过程中的禁忌
【时间过长】每天长时间看电视,易使孩子神经系统与机体产生疲劳,影响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等其它活动的正常进行。
【距离过近】距电视过近,不仅使视觉敏锐度与适应性降低,甚至导致近视。一般来说,距离电视机2.5-4米为宜。
【音量过高】长时间在较高音量刺激下,易使听觉感受性降低,形成不良听觉习惯,且易导致视觉等感受性的下降。
【光线过暗】晚上看电视时,室内光线过暗,会影响孩子视觉功能发展,易导致近视。所以,不要把照明灯都关闭。
【坐姿不正】孩子看电视歪歪斜斜地就坐,如靠在被子上、躺在父母怀里,都容易使未定型的脊柱发生变形与弯曲等。
【躺着看】躺着看电视害处很多,时间长了会造成眼球胀疼、结膜充血、双目流泪,甚至眼压增高,视觉模糊和视力下降、眼睛斜视等疾病。另外,还会引起失眠、神经衰弱和腰背酸痛等不良后果。
【饭后即看】饭后即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的大脑兴奋中心转移,形成消化液分泌停滞与食物沉积现象,影响肠胃的消化。
【边吃边看】边看电视边吃饭或糖、瓜子等,往往咀嚼不够,影响消化功能,还容易养成吃零食的不良习惯。
育儿心得:辛苦而快乐的育儿过程
育儿心得:辛苦而快乐的育儿过程
从女儿出生到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现在成为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这其中父母所付出的艰辛想必都是一样的,但是每当看到孩子那灿烂的笑脸,听到孩子那稚嫩的声音时,什么烦恼,什么辛苦统统都抛到九宵云外去了。不知不觉中女儿上幼儿园已经两个月了,但就是这短短的两个月却让我感觉到小家伙的变化非常之大,也顺利地度过和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学习阶段。
我家女儿生性较活泼,好动,刚到幼儿园时老师说有点坐不住,不听指挥,于是我就特意买了一些她感兴趣的积木和拼插玩具让她玩,刚开始只能玩一会儿就跑了,后来在我们不断地鼓励和表扬下,渐渐地坐的时间久了,玩得也更投入了。
女儿的自理欲望特别强,一岁多就能自己喂饭,穿裤袜,可是因为我们总是嫌她动作慢,吃饭脏就剥夺了她的这些权利,一切包办起来了,没想这是阻碍了她的正常发展,好在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又重拾好习惯。
值得欣慰的是,女儿从上幼儿园第一天起就没哭过,而且很享受这种集体生活,我觉得和平时我和她分别时有意告诉她妈妈要离开她一会儿,什么时候回来是有关的,不骗她,让她有安全感。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老师细致、悉心的照顾让她感受到了妈妈般的温暧!在此表示感谢!
总之,育儿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我祝女儿和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比利时更加重视早慧儿童
近日到朋友家中做客,见其5岁的儿子不仅已会读、写、算,还能熟记各国首都。听朋友说,从今秋开学起,小家伙就要每天上午到附近小学上课,下午再回幼儿园。这种安排既照顾了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又不影响对知识的吸收,体现了比利时早慧儿童教育的不拘一格。
比利时人常以“高潜力”而非“智力超常”来形容早慧儿童。据统计,仅法语区就有2-5%的“高潜力”学生。这些孩子中的一半以上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知识饥渴”,与父母关系不好,对学校失去兴趣等。有些甚至用暴力发泄自己的不满,成了“坏学生”。为此法语区政府中学教育部长哈萨特呼吁,应给予“高潜力”青少年更多关心,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融入到正常的教育体制中来,社会需要融合而非隔离,因此建立“特别班”并非最好的选择。
为了让社会大众特别是父母和学校关心早慧儿童的教育,比利时法语区政府在各省教师培训中心开设了专门课程,下发了系统的宣传材料,介绍早慧儿童的表现及特点,以便老师和父母正确辨别并及时辅导“高潜力”学生,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同时,法语区教育部门还决定有计划地为这类学生“开小灶”,即根据其特点制定学习计划,通过组织校外活动、外语培训和补充课程等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目前比利时全国已有10所中小学校报名参与这项计划。此外,一个由教育心理学教授组成的对话网也建立起来,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和父母提供咨询,并引导中小学开设特别课程。
该计划实施以来,受到各方面的好评。一位名为萨比娜的校长表示,学校开设的课外活动特别受早慧孩子的欢迎,经过引导,他们可以给其他同学补课或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员。11岁的马克以前总觉得学校教的东西太简单,无事便要生非,常和同学打架。在父母和学校沟通后,他跳了一年级,现在仍是班里第一名。老师根据其特点每天给他多留一些复杂的习题,这些让人绞尽脑汁的作业很合马克的胃口。
重视早期教育是法国的优良教育传统
在法国,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选择专业机构对孩子进行系统科学的教育;生活中,他们也从点滴做起,言传身教,注重对孩子的熏陶培养。但法国人认为:早期教育不是填鸭,不是给孩子灌输越多的知识越好,也不是在孩子身上看到越多的成效越好。真正成功的早期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天性出发,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凡是符合宝宝兴趣、爱好的东西,宝宝都愿意学习,因此,早期教育要以诱导、启发求知欲为目的,而不是给宝宝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
2.凡是与宝宝生活、生存有关的事物,宝宝都学得很快,所以早期教育应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凡是宝宝能够模仿的行为,他们都喜欢模仿。因此,将游戏与早教结合起来,提高早教的趣味性,让宝宝在游戏过程中互教互学、互相促进是最有效的最有吸引力的早教方式。
一切从兴趣出发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会付出金钱和精力,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法国的家长们也像中国家长一样,给孩子安排一系列课外课程。但与我们不同的是,法国家长在孩子报什么班的问题上非常民主,对学习的安排,父母一般会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在法国家长看来,孩子都是独立的人,兴趣是不能勉强的,只有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容易出成绩,专业的高低贵贱远不及孩子的兴趣重要。
培养孩子的财商
统计显示,法国6岁的孩子平均每年可从家长那儿得到约600法郎的零用钱,14岁的大孩子则可得到1500法郎。而当孩子进入高中学习时,每年的零用钱则可能高达6000法郎———此数额要远远高于美国、英国的同龄孩子。但从10岁左右起,法国家长就给孩子们开设一个独立的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钱。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从小锻炼孩子们的个人理财能力,培养理财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的对待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