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国庆阅兵有感-学生片段
发布时间:2021-04-14 平等对待学生 学前班学生评语 小学生教育笔记国庆大阅兵中,我最难以忘怀的是14个徒步方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为这次阅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都是好样的!阅兵式上的武器装备方队也让我深深地感觉到,祖国的变化是多么的大,从以前的“东亚病夫”,到今天的东方巨龙,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国庆60周年庆典巡游中,最光彩夺目的自然是那一辆辆五颜六色的彩车啦!我们湖南的彩车叫“锦绣潇湘”,它像一朵怒放的芙蓉花,花蕊是舞蹈演员在翩翩起舞,彩车侧面的显示屏记载了湖南的变化,有虹猫蓝兔、特色小吃、浏阳烟花……作为一个湖南人,通过电视屏幕在国庆大典上看到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变化和发展,除了激动,还有什么呢?
国庆阅兵式给我带来的感受是那样的震撼。你看,那迎面走过来的各兵种部队:每一个方阵都是那么精神抖擞;每一个方阵都是那么整齐划一,横看是一条线,竖看是一条线,斜看还是一条线;每一声脚步都是那么一致,嚓、嚓、嚓,千多人的脚步声听起来就像一个人。保卫祖国是军队神圣的职责,军人的素质是军队战斗力最有力的保障。有着这样一支朝气蓬勃、服从指挥的高素质战斗队伍,我能不为这样的祖国自豪吗?【WWW.995563.Com 经典范文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国庆6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放假前,我给学生布置的假期作文是写阅兵和晚会的观后感。大阅兵和晚会我都看了,作为老师,我先写一篇下水作文。
一、厉行节约了吗?
去年夏天汶川大地震,冬天领导人有举办阅兵式庆祝60周年的意向。当时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我也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建议60周年国庆庆典取消阅兵仪式》。不幸的是,领导人终于下了决心要阅兵,只是补了一句话安慰人心:阅兵要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
昨天看了一整天,不知那一处表现了“节约”两字。十万人的游行队伍,除了5000少先队员有点不整齐,其余九万多人步伐整齐,如同一人。如果节约了,岂能走出这个效果?八万人的背景图案,变幻莫测,如同电脑控制,如果节约,岂能如此完美无憾?两个多小时的晚会,礼花不停绽放在黑色的天空,如果节约,晚会岂能如此精彩?
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做了,就顾不得节约了。节约,怎么能体现出泱泱大国的气派?怎么能鼓舞亿万人民的士气?怎能体现出执政党的光辉业绩?怎能表现全国人民和谐团结的大好形势?节约是个原则,但在更大更紧迫的原则之下,这个小原则只好让位了。
阅兵已经过去,淌海水似的银子早已花了出去。老百姓不理解也得理解。
二、六十耳顺了吗?
孔子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只有像孔子那样勤奋好学者才能不断开辟人生的境界。他这样说,是有个条件: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有些不学无术者到了四十,利欲熏心,也照着孔子之言自称不惑,其实,他年虽四十,岂能不惑?
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如果执政党没有创新的勇气,没有学习的能力,尽管到了五十,也不能说知道了天命,到了六十周年,自然耳朵也不会顺。回顾今年以来,河蟹横行,草泥马处境艰难,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屡次遭到侵犯。某些人以反低俗之风为名,在全国掀起一场整顿互联网之风。二月份壹加壹教师博客两次被封,多家网站被关被整顿,后来,著名的天益网被关闭,著名学者在里面的高谈阔论声嘎然而止,烟消云散。我的那篇不合时宜的《建议60周年国庆庆典取消阅兵仪式》,也不约而同被几位版主删除了。为了迎接六十大庆,有些人不仅用大铁铲在舆论之锅前扬汤止沸,而且在暗地里在灶下釜底抽薪。
某些人不仅不听良言劝告,而且视不同意见为不和谐的声音,欲除之而后快。然后,杂音消失,只听到一个声音:歌颂盛世,歌颂丰功伟绩。大雪之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是,大地真是如此雪白吗?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年届六十,耳朵不顺,固执己见,这乃是家长作风,无志无识之象,令人担忧。
三、人民自豪了吗?
士兵们步伐整齐,万众一心,大街上铁流滚滚,,战车上导弹如林,力量如排山倒海之势,映入眼帘。看到这里,联想到百年来老大中国受尽列强侵略欺凌的历史,让每个中国人民确实感到自豪,有这支铁军保家卫国,过去的历史不会重演了!
只是没有外敌入侵的危险,这是不够的。人民要真正以作中国人为自豪,他应该有这种体会:
公民外出时不担心家里被盗;
孩子上学去不担心被人拐卖;
自己的老屋不担心被开发商强行拆迁;
调动工作不需要准备拉关系送礼;
升迁不需要给领导拜年;
谈论举报违法乱纪不担心跨省追捕;
发牢骚不担心领导发现;
孩子读书不担心学费高昂;
子女上学不担心学无所用,被洗脑愚民;
给婴儿喂奶不担心三聚氰胺;
在菜场买肉不担心注水猪肉;
上医院治病不担心医生斩人;
在大街上扶起昏迷的老人不担心遭到官司;
师生上课不担心教学楼是豆腐渣做的坟墓;
洪水来临相信钢筋水泥做的堤坝。
不怕贪官腐败,凭着手里的一张选票。
四、北京市民到哪里去了?
记得前年湘西自治州州庆,庆典在体育场举行,场内人山人海,场外水泄不通,远处高楼楼顶上站满了人群,每层楼的窗户里伸出了许多人头,各族群众一起观看盛大的庆典,分享节日的喜悦。
这次六十周年庆典,我很奇怪,摄象机跟着胡主席,沿着长安街一路照过去,除了参加游行的队伍,除了值勤的警察,我居然没有看见一个北京市民站在路边,没有看见一个人头在高楼的窗户里露出来,没有看到一个群众站在空空荡荡的楼顶上张望,街道两边的居民到哪里去了?被疏散走了吗?被勒令关门闭户闭窗了吗?还是北京人对此不感兴趣,都懒得来看这个壮观的热闹?
今天打开新华网,看到中共北京市委、京市人民政府致全市人民的感谢信,信中说:感谢市民们“舍小家、顾国家”,为国庆活动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为确保国庆活动顺利进行,在演练和活动期间对部分地区实行了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给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不便,但广大市民充分理解,积极配合,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修养。”
看到这封感谢信,我终于明白了,为何没有市民看热闹,原来是“临时交通管制措施”所致。为了国庆大典,有些市民甚至“舍了小家”,锁了家门,远离长安街,到别处闲逛溜达去了。
早就听说,北京为了保证这次盛会的安全,以奥运会的安保规格来保卫安全,在北京城里布置了三道警戒线,严格盘查所有人员,确保万无一失。
难怪长安街上没有一个闲杂人等。
这让我想起翻译家查良铮先生的一首诗作大意:
冬天雪地里,
冻饿而死的鸟儿随处可见。
到了春天,
在繁花嫩叶丛中,
鸟儿的尸骨再也看不到了。
莫非鸟儿有意回避众人的目光,
它们藏起了自己的尸骨,
不想再让人看到?
国家六十周年大庆,镜头里只有钦定的游行队伍,只有钦定的观礼贵宾,只有事先安排着的作为背景的人们。没有被安排的北京市民们,为了庆典的安全,被迫缺席了这个就在家门口举行的盛典。这次缺席,不知北京人是否引以为憾?
五、结语
大阅兵确实让人很自豪,但关了电视,身边的烦恼涌上每个中国人的心头:柴米油盐酱醋茶,学费医疗高房价。某位专家的声音言犹在耳:“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
要做到为祖国而自豪,路还很远。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国庆60周年阅兵十大看点
今年的阅兵式看什么?怎么看?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崔向华说,阅兵可展现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国家的国威和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今年国庆阅兵至少有十大看点。
看发展历程:素质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3次国庆大阅兵,刻下解放军发展壮大和共和国成长的每一步足迹。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高技术军兵种已成为主战力量。经过10年的高速建设与发展,可以预期,今年的国庆阅兵,解放军武器装备水平、整体作战能力和官兵素质都将有大幅提高。
看国力军威:展现中国力量
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力、扬军威的最好方式。60周年国庆阅兵,既可以展示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又可以展示中国军队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看力量体系:参阅要素更全
国庆60周年大阅兵,将是中国武装力量体系的完整体现,不仅涉及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而且有武警部队以及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还将展示一些新型武器装备。
看武器装备:“高精尖”亮相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解放军发展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武器装备。根据惯例,各军兵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将会有所展现。届时,除坦克、战车、火炮、各种导弹以及空军的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直升机等武器装备外,一批高精尖的常规武器和小型化非常规武器有望精彩亮相。
看军容军姿:体现阳刚俊美
解放军新式军服是2007年开始更换的,这套军服是解放军军服史上一次全面、系统的改革,适应军服向识别、象征、调节、防护等综合性、多功能、系列化方向发展的潮流。今年国庆阅兵将是解放军最新式军服的全景展示。
看特殊方阵:航天人受检阅
新中国成立后的13次阅兵,每一次阅兵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或特殊的阅兵方阵。今年,为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人可能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接受检阅;特种武装力量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值得关注;由“80后”甚至“90后”担纲的女民兵方阵可能是特殊的一景。
看改革创新:内容形式创新
今年国庆阅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创新,无论是阅兵式、还是分列式,与以往国庆阅兵相比,将集中从内容上、形式上、编排上、组织上进行创新。
看制造工艺:用红旗车阅兵
中国制造工艺水平逐年提高,武器装备不仅有优越的防护性能,隐身性、抗毁性及威猛的外观都有大幅度提高。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红旗轿车将一如既往作为阅兵用车。据悉,红旗的HQE车型已经被定位于“元首级”座驾。
看协同能力:协调诸军兵种
阅兵部队阵容庞大,涉及面广,组织协调困难,阅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
看经济效益:少花钱多办事
今年恰逢金融危机,国庆阅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勤俭节约,少花钱多办事。
近年来,中国军队走“节约型”道路,无论是阅兵整体的组织,还是相关建设,都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节约。
阅兵式观后感:从军事文化视野看阅兵
无论是在金戈铁马的古代,还是在信息制胜的当代,由军人组成的直线、方块,军靴踏击地面的铿锵脚步声,战车、战机、战舰的滚滚轰鸣声,最能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最能展现一个国度的文明水准和军队的能力素质。作为军队风貌最集中体现的阅兵,是世界各国最隆重的庆典,是显示国威军威的传统仪式,是彰显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礼仪,是军事文化的综合集成和重要体现。
1.阅兵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古罗马等国已有阅兵活动。18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广泛普及了阅兵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军统帅如斯大林、艾森豪威尔、丘吉尔、戴高乐等,都很重视阅兵,经常举行各种盛大的阅兵活动。阅兵的历史在我国更为久远。相传4000多年前,北方华夏部落首领夏禹,曾在今河南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其间,就有类似阅兵的仪式。春秋时期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春秋·桓公六年》记载:“秋八月,壬午,大阅。”《毂梁传·桓公六年》:“大阅者何?阅兵车也。”这时期的阅兵以打猎的方式进行,以后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以及不定期地在战前或战斗间隙进行“观兵”或“观师”。陕西出土的秦陵兵马俑,就很像古代阅兵的阵式。长城上的嘉峪关,也是古战场上一个容纳十几万兵马的阅兵场。到汉代,定期阅兵常与立秋之日“祭兽”一起进行,受阅内容增加了一些打斗动作。至清代,督抚三年一次的阅兵称“大阅”。
2.阅兵折射时代发展的映像。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一向重视阅兵。在革命战争年代,部队出征或重大战役前后,大都举行简便的、不拘一格的阅兵。1931年11月7日,为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瑞金城北6公里的叶坪村,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第一项程序就是阅兵。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阅兵是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到1959年国庆10周年,共举行阅兵11次。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5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逢大庆阅兵。后来,由于“文革”的影响及其他原因,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军队内部的阅兵也被当作“形式主义”取消了。1981年,中央军委决定恢复军队内部的阅兵,1984年举行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1999年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国庆50周年大阅兵。今年我们将迎来的60周年大阅兵,必将是规模空前,精妙绝伦,影响深远。
3.阅兵是军事文化要素的综合集成。
任何一种仪式,如果追根溯源,都有其最初的具体用途和实用价值。阅兵孕育于氏族时代的图腾仪式之中。当部落战争爆发时,出猎前后的图腾仪式就很自然地发展成为战争前后的阅兵。阅兵具有消除恐惧、提升信心、祈求神灵保护的功能。阅兵还用于检查和促进军队进行战争准备。出征前,军队统帅、将领为了检查部队战备情况、精神士气状态、军容纪律等态势,为了清点人员、装备,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往往通过阅兵达成“知己”的目的。如著名的周武王孟津观兵,其目的就是观察各诸侯是否归附于他、伐商时机是否成熟。
阅兵在古代是直接训练军队、检验军队训练成效的重要形式。古代的统治者大都是“马上得天下”,他们深知尚武文化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往往把阅兵作为保持军队尚武传统、提高士兵作战技能、演练阵法、训练将领指挥能力等的重要军事实践活动。西周以“大鬼“的形式作为训练部队的一种法定制度,每三年一次,“大鬼”指的就是大阅兵。它往往在农闲时以冬季狩猎的方式进行。秦汉时期,军事训练的成效如何,必须经过检阅并形成制度。阅兵分为京师、郡国两级,每年一次,通常安排在秋季。据《明太祖实录》和《明通鉴》记载,朱元璋检验部队训练常常采用阅兵的方法。他一面遣将领赴各地督导练兵、校阅,一面在京师轮番调集京师部队进行检阅。?
4.阅兵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阅兵场面及其影响不再局限于现场,电台、报纸、电视等媒体可以迅速将其传播到遥远而广袤的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如同身临其境,受其强烈感染,为其心理震撼。阅兵的宣传、威慑、观赏等新功能逐步上升,原有的实用功能则逐渐减弱。阅兵演变成为迎接重要来宾的隆重礼仪、欢庆重大胜利和重要节日的重头节目,成为展示军队建设成就、展现全民团结稳定、宣示坚强决心、鼓舞民心士气、威慑对手、赢得国际舆论的宣传手段,也成为人们欣赏军旅阳刚之美的重要窗口和标志性节目。现代阅兵俨然成了一种重要的军事文化现象,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重大节日看不见那直线加方块、雷厉风行的军旅方阵,人们总感觉缺少了什么。
5.阅兵最直观、最基本的功能是展现。
阅兵,可以充分展现一个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展现国威军威。人们从阅兵部队的着装、武器装备和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这支军队人员的素质能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作风纪律的状况、军官的指挥管理水平、三军联合作战的能力、军队的精神面貌以及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军政关系的融洽程度等。开国大典阅兵副总指挥兼阅兵指挥所主任杨成武同志曾说:“我们军队在20多年的浴血奋战中,养成了—种优良作风、英雄气概、崇高品质,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外形、我们的动作、我们的队列,将这种好的作风、气概和品质有形地展示出来,告诉全国和全世界人民,这就是打败国内外强大敌人的正义之师,这就是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的英雄队伍!”1984年10月5日,国庆35周年阅兵后,邓小平向参加受阅部队发布嘉奖令,指出:这次阅兵,“你们以崭新的风貌,严整的军容,雄壮的气势显示了国威、显示了军威”,“深刻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我军武器装备已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生动表现了人民军队优良的军政素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6.阅兵的“中国特色”。
古今中外的阅兵典礼,受检阅的官兵或高呼“万岁”,或高呼“胜利”,从恺撒到拿破仑,从沙皇到凯瑟琳,从华盛顿到罗斯福,几乎千篇一律。而我军阅兵式,阅兵首长总要亲切地问候:“同志们好!”接着是山呼海啸般地回答:“首长好!”阅兵首长又慰问道:“同志们辛苦了!”同样是山呼海啸般地回答:“为人民服务!”这一问一答,分明是在向世人昭示:我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子弟兵,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为着共同理想信念而团结起来的钢铁长城,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新型武装力量,而官兵关系融洽、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军队必将无敌于天下!
7.阅兵——激气。
“合军聚众,务在激气”。阅兵的鼓舞功能是任何其他形式难以比拟的。这在举世闻名的“红场大阅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941年11月初,德国法西斯的军队距离莫斯科市中心只有七八十公里。德国飞机几乎每天都到莫斯科的上空扔下炸弹,形势非常危急。许多人都不赞成11月7日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冒极大的风险按惯例举行阅兵式。斯大林坚定地说:“必须举行阅兵式。这不仅会对莫斯科市民,而且还会对全军和全国起到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阅兵之后,斯大林向部队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做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让我们伟大的祖先……英勇的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胜利的旗帜引导你们!”结束后,受阅部队直接开赴战场,和法西斯展开搏斗。斯大林的讲话和阅兵照片迅速发到前线各个部队,发到广大的后方,还用飞机空投到沦陷区,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鼓舞了红军战士,给予人们无比的勇气和力量,使人民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新中国成立后连续13次的大阅兵,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国庆35周年的大阅兵,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走出十年内乱阴影、大干四化的冲天干劲;国庆50周年的大阅兵,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坚定决心;今年国庆60周年的大阅兵,必将极大鼓舞全国人民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伟大目标的豪迈雄心!
8.阅兵——威慑。
许多国家举行阅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阅兵作为威慑敌手的有效手段。
威慑理论认为,威慑效果=实力+动用实力的决心+威慑信息的有效传达。阅兵可以将威慑三要素完美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冷战时期,苏联每年举行红场阅兵是对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威慑、反威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1991年到1994年一度取消了阅兵,但随后恢复,去年又恢复了在阅兵仪式中展示重型武器装备的传统,据认为是对美国一意孤行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和北约继续东扩的有力威慑;上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被入侵国家战前都无一例外地频繁举行阅兵实施威慑;而近年来,伊朗、朝鲜、印度、巴基斯坦和拉美、非洲的一些国家,也频繁举行阅兵威慑对手。当然,对于一贯奉行积极防御、和平发展的国家来说,阅兵不是耀武扬威,更不是穷兵黩武,如果说有威慑,那威慑的也绝不是同样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善良的人们决不会感受到恐惧),而是心怀叵测、图谋不轨、心存侥幸“玩火”的少数人。也只有这些人才能在大阅兵面前感受到恐惧、不安和压力。?
9.阅兵——阳刚之美。
阅兵之所以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成为各种庆典的亮点和看点,因为它还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它的整齐之美、和谐之美、阳刚之美、青春之美、力量之美、音律节奏之美,动人心魄,催人奋进,唤起美感。你看!在鲜艳的国旗、军旗引导下,在雄壮的国歌、军歌声里,一队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方块,一列列由火炮、导弹、装甲战车构成的钢铁洪流,一排排由战机形成的银燕编队,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奔你而来。排面如刀切剪裁,摆臂如流光闪电,踢腿如弯弓射箭。横看、纵看、斜看,都是一条线……在这直线加方块的精美图案里,官兵们每分钟116次踏响地面的节奏,如海浪拍岸,似松涛阵阵,大地共鸣,群山回荡。这是力与美的统一,威武与庄严的再现,纪律与意志的凝聚;这是英雄乐章的华彩乐段,优美与崇高的完美结合;这是一座座摧不垮、攻不破的战斗堡垒,一道道巍峨壮丽的长城雄关,一尊尊力与美浑然一体的雕像。
10.阅兵——新标识。
大阅兵,往往又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每一次大阅兵,都成为一个时代标志性的镜头。如果说,开国大典阅兵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彻底告别旧社会、开辟新时代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国庆35周年阅兵是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伟大复兴之路,重新富强起来的重大标志性事件;那么,国庆60周年阅兵,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就和综合国力显着提高的又一重大标志性事件。当一支支威武雄壮的绿色方队走过天安门,那些年轻坚毅的脸庞,承载的是一个古老民族和平崛起的“中国信心”和“中国力量”。
自远古一路走来的阅兵,必将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时、在新一代中国军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演绎出新的动人故事,捧献给世人一道特色鲜明的精神盛宴!
壮哉,阅兵;美哉,阅兵!
新中国60年庆典有感
六十年一个甲子。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从婴儿到花甲老人的过程,几乎是他的一生。对于地球来讲,这只是短短的千万分之一秒。而对于新中国,是从贫穷走向富强的伟大的六十年。
10月1日,是不平凡的一天。六十年前的今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新中国的诞生,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六十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已屹立在世界顶峰。六十年后的今天,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伟大的中国。
上午10时,伴随着六十响礼炮,一百九十六名战士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来。六十响礼炮象征着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的六十年,它的轰响,洗刷了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震撼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阵阵轰鸣声告诉我们,中国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东方的巨龙腾飞了。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声响彻云霄。这一刻我在心里对祖国母亲说:“中国,我爱你!”
10时09分,胡锦涛主席的检阅车人天安门驶出,阅兵式开始了。胡主席肃立在敞篷车的正中央向海陆空三军问好。“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主席的问候如和煦春风,温暖军心;官兵们的回答似惊雷回荡,山呼海应,表达着三军将士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10时37分,分列式开始。在鲜艳的八一军旗引领下,步兵方队、特种兵方队、海军学员方队、空降兵方队等14个徒步方队迈着坚定豪迈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一一走过,浩浩荡荡、气势恢弘。
铁流滚滚,大地共鸣。30个装备方队以排山倒海之势隆隆驶来。各种型号的装甲车,导弹发射车,后勤保障车……都是我国自主研发新型装备。装备种类原增多,导弹个头的减小,展现出中国军队科技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鹰击长空,剑啸苍穹,由151架战斗机编成的12个空中梯队呼啸凌空。预警机、轰炸机、加受油机等纷纷亮相,看到女飞行员驾驶的教练机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拉出倒到彩色烟带时,我的心情是那么激动。
阅兵式上的官兵们雄赳赳气昂昂、英姿飒爽的样子使人们倍感振奋,有这样的军队、有这样的官兵,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骄傲,我自豪。
60周年的国庆庆典,激起了我的滚滚心潮:开国大典时的中国军队,拿的是缴获的武器接受检阅,这些武器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被戏称为“万国牌”。如今的中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身为“炎黄子孙”我感到自豪,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感到骄傲。我会加倍努力,让祖国为有我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