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水游戏记录:老师,水运走了
发布时间:2021-04-10 幼儿园沙水游戏 幼儿园水游戏 幼儿园水的游戏运水游戏之后,栋栋还意犹未尽,他随即又发现了新问题,着急地对我说:“老师,现在水越来越少了,我们都舀不到水了,还怎么运啊?”我对他说:“那你再去拿之前的运水工具,再来试一试,看看能行吗?”栋栋随即就拿来了之前在运水游戏中选择的吸管和瓶子,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他拿起吸管横着放进盆里,进行尝试舀水,“老师,我的吸管都碰不到水。”“怎么会呢?吸管底部不是碰到了吗?”“这个吸管的口子没有碰到,就装不到水。”我让他换一种工具再试试看,于是他又换了瓶子,瓶子放到只装有剩下一点点水的盆里。“老师,还是舀不到水怎么办?”栋栋自选的两样材料都失败了,他连忙向我寻求帮助。于是我让他再重新调整选择材料。他看见桌上的纸巾,就说:“老师,我拿这个试试吧。”说着
,他拿起纸巾进行实验了。“老师,水没有了,都被吸到纸巾里了。“水都被吸走了喲!”我问他:“你是怎么成功运水的?”他想了想,一边示范一边说道:“纸巾把这个盆里的水吸干了,然后我在这个盆里拧了一下,水就有了,就被运过来了。”
针对脸盆里只有一点点水这一情况继续进行探索实验,引导孩子想想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帮忙呢?在活动中,栋栋从失败到成功,自主建构着相关的运水经验,寻找、发现材料的吸水性,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实验,孩子发现纸巾显然是这些材料中最好的运水工具,总结出因为它们可以吸水。那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吸水呢?是不是所有吸水的材料都适合运水?这些吸水的材料是否都耐用?
活动还可以继续延伸探索,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吸水的材料,像报纸、餐巾纸、棉花、海绵、毛巾等,让他们再来试一试,探索一下,让孩子发现新问题,知道不是所有的可以吸水的材料都适合运水。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你走入运动误区了
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长的前提,这一点所有家长都赞同,然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搜集到几种典型的对幼儿身体锻炼的错误认识,希望爸爸妈妈引起重视误区:1、低估孩子的运动能力出于安全考虑,不少父母会限制孩子的活动,觉得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远离危险,就能保证健康、远离疾病。
殊不知,您的过度保护、过分小心,反而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削弱了他与生俱来的抗病能力,孩子抵抗力下降,患病率反而会上升。
其实,孩子是非常富有运动潜能的,运动水平也随着年龄呈阶梯性发展的。
比如2-3岁孩子能在10秒内完成10米往返跑;而到了4岁就可以减少为9秒;5、6岁则分别为8秒和7秒。
2岁左右的孩子能将物体投到3米远的距离,3岁则增加到5米,4岁和5岁能投远到6米和7米。
家长不敢放手,有时是因为不清楚孩子合适在什么地方锻炼,自己在孩子锻炼时应该做些什么。
锻炼的方式很多,但同样的项目,不同年龄孩子的侧重点有很大差异,要区别对待。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同样是走,3-4岁的孩子可以模仿大象、小猫等小动物走,和家长一起玩“小火车”的游戏,用游戏的情景帮助他联系加大难度走。
对5岁孩子的要求又提高了一步,可以练习听信号有节奏的走,或联系高举手臂、踮脚尖走或蹲着走,此时可以结合游戏“高人和矮人”进行。
同时为了避免孩子发生意外伤害,在锻炼时,家长要注意:运动前,要先检查一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螺丝是否有松动,场地是否有玻璃渣等危险物;其次,要在活动前和孩子一起进行热身活动,伸伸臂、弯弯腰、活动膝盖、脚腕、手腕,避免因为突然运动而造成韧带或关节拉伤、扭伤;最后要注意在运动中进行适宜保护。
尤其是玩一些
小医院角色游戏、走迷宫记录
小陆选择了小医院,并扮演了医生这个角色。来了一位病人小博,小陆问她:“哪里不舒服呀?”小博说:“肚子有点疼”。小陆听了他的回答后马上拿出听诊器放在他的肚子上听了听,听完后小陆拿出处方和笔一边在处方上画一边说:“给你打一针吧。”小博又说:“不是太厉害”。小陆又接着说:“那好吧,先吃点药看看吧。”
一方面当病人说肚子疼的时候,医生能够做出相应的诊断,立即听听病人的心跳,说明小博肚子疼就医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小陆这次扮演的医生很负责任,掌握了做医生的经验。
教师可以以症状比较轻的病人介入,建议医生开一些药吃吃就好了,让小陆能够“对症下药”,而不局限于打针。对于角色的分配上也要考虑。不能只有医生
,没有护士。总之,孩子的游戏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可以提升生活经验
走迷宫
小岚今天在玩走迷宫的游戏,只见她用手指比划了几下,找到了表示开始的箭头,伸出食指开始走迷宫了。小手在迷宫图形上来来回回了很久还是没有到达终点,她又开始从起点重新走。边上的洋洋说:“我知道怎么走的,我告诉你吧!”小岚摇摇头说:“我自己会走!”又开始了尝试。最后,小岚成功地走出迷宫,开心得说道:“我终于成功了!”
小岚是一个比较文静、善于思考的女孩子,自己能玩出很多的花样。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专注性,遇到问题能够自己克服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与满足。
幼儿特别喜欢区域活动,因为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的游戏,可以完全自由的探索,获得满足和成功。案例中就是简单的走迷宫游戏,也能让孩子专注其中。我觉得除了材料提供的有层次性,比如简单一点的一颗星,难一点的两颗星,再难一点的三颗星等;还可以让孩子有一定的任务意识,比如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迷宫的出口等。
托班笔记:喝水记录
做什么事情都要设一点难度,我们班的喝水记录也不例外。我们分别把水果分三种。黄色的梨头标志表示今天喝一杯水;橘色的橘子标志表示今天喝二杯水;红红的苹果标志表示今天喝三杯水。
告诉孩子们,水果不能随便乱贴。如果今天共喝三杯就直接贴苹果,不要一个梨一个梨贴上去。如果连续喝四杯呢?我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这样的喝水记录不但可以开动孩子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对一些能力差的孩子,就会出现很滑稽的现象。他们不管你的指示,随意的张贴。把整条都贴满了,他觉得很开心,还伸出手指去数一数。
看着孩子很满意的微笑,我不好意思去破坏这样的气氛。就蹲下来对孩子说:“我们来看看墙上的图片指示好吗?”宝宝看看我,我指着图示说:“梨头表示你喝几杯水啊?”“一杯”“宝宝真棒,会看图示啦!”我继续引导说:“橘色的橘子表示你喝几杯水啊?”“二杯”“真乖,你怎么知道表示二杯水啊!”“因为老师画了二个水杯啊!”我继续问宝宝:“那红色的苹果表示几杯水啊?”宝宝大声说:“三杯水啊!”我奇怪了,问宝宝:“那你为何给我贴那么多苹果啊!”宝宝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因为苹果比橘子更好看!”
孩子是可爱的,孩子是随自己的视觉去做事情的!他知道应该贴什么图标,就因为好看他喜欢,他就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做老师的随他个性还是教育他应该按喝水规则贴图标呢?
观察记录《雨欣不想玩游戏了》
时间:**月**日
地点:幼儿园活动场地
观察对象:雨欣
观察教师:韩老师
观察过程1:
今天,我们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做老虎和猴子的游戏。班里20个小朋友参与游戏。游戏时间大约30分钟。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与调节幼儿的活动量,我们给游戏创编了细节,如:老虎要抓小朋友们了,老虎肚子饿了,猴子爬树上了,猴子抓桃子了等等。小朋友们在创设的境界中忘我的活动着,开心极了。当然,我也不忘加入到小朋友们中间,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可是在游戏进行了大约10分钟的时候,雨欣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不想玩了。”“为什么不玩了呀?”“就是不想玩了。”自己一个人主动退到旁边,不再游戏。
活动分析:
我对她的主动退出感到奇怪,我想了想,是不是与以下原因有关:雨欣胆子小,害怕老虎的情节;另外,雨欣体质较弱,跑得慢,老被别人抓住,而自己不希望被别人抓住。
活动过程2:
又过了几天,因孩子的要求,我们又玩起了老虎和猴子的游戏。针对上次雨欣不愿意参加游戏的原因,我对游戏规则做了调整:每人有一个固定的追捉对象,并给雨欣固定了一个旗鼓相当的“战友”。这次,雨欣这次没有退出游戏,而是快乐的加入其中。当她把对手抓住时,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抓住她了!”看到她脸上愉悦的样子,我为她感到高兴。她努力了,她成功了。
分析与对策:
由于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各不相同,她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我们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个体情况区别对待,让幼儿体验成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树立自信。
老师,我不走线了
一天,领孩子们进入工作室,刚刚开始走线活动时,发现他们的情绪有点不稳定,当时我没有太在意。在我走到工作室门口看走廊外没有换完鞋的孩子时,工作室内有几个走线的孩子跑了起来,他们意识到我发现他们的行动了,便低头走线,这时为了纠正他们这种走线的姿势,我就把沙包给放到了头顶上,让他们走了两三圈,这时我给他们解释说:“有些小朋友不想做工作了,老师现在需要让他静一静,所以你们就要陪着他们几个练习走线”,谁知话说了没多久,看到淙淙和另两个孩子已经拿着垫子坐在线上了。我就提醒他们,现在不能停下,还需要再走一圈,那两个孩子放下垫子接着就走线去了,淙淙就坐在垫子上不动,后面的孩子马上就要走过来了,我便上去和他说,你到旁边去坐着,他可能以为我生气不让他工作了,我说你到旁边去坐,别的小朋友还要走线,他拿着垫子,没流一滴眼泪的“哭着”说:“王老师我不走线了,王老师我不走线了……”他的表情和音调透出让人不得不感觉到他的那个可怜啊,突然间让我感觉到我侵犯了他的人权,我的心那个不是滋味啊……我有一种在“体罚”他们的感觉,天啊,这种教育方式在蒙台梭利的工作室里肯定是不允许的。在后来的展示工作和自选工作环节,我观察到淙淙的工作还是很开心的。和淙淙的“较量”让我明白,对孩子的尊重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对孩子的教育绝对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一定将尊重他们放在第一位,他们绝对不仅仅是孩子。
“老师,我不走线了”
一天,领孩子们进入工作室,刚刚开始走线活动时,发现他们的情绪有点不稳定,当时我没有太在意。
在我走到工作室门口看走廊外没有换完鞋的孩子时,工作室内有几个走线的孩子跑了起来,他们意识到我发现他们的行动了,便低头走线,这时为了纠正他们这种走线的姿势,我就把沙包给放到了头顶上,让他们走了两三圈,这时我给他们解释说:“有些小朋友不想做工作了,老师现在需要让他静一静,所以你们就要陪着他们几个练习走线”,谁知话说了没多久,看到淙淙和另两个孩子已经拿着垫子坐在线上了。
我就提醒他们,现在不能停下,还需要再走一圈,那两个孩子放下垫子接着就走线去了,淙淙就坐在垫子上不动,后面的孩子马上就要走过来了,我便上去和他说,你到旁边去坐着,他可能以为我生气不让他工作了,我说你到旁边去坐,别的小朋友还要走线,他拿着垫子,没流一滴眼泪的“哭着”说:“王老师我不走线了,王老师我不走线了……”他的表情和音调透出让人不得不感觉到他的那个可怜啊,突然间让我感觉到我侵犯了他的人权,我的心那个不是滋味啊……我有一种在“体罚”他们的感觉,天啊,这种教育方式在蒙台梭利的工作室里肯定是不允许的。
在后来的展示工作和自选工作环节,我观察到淙淙的工作还是很开心的。
和淙淙的“较量”让我明白,对孩子的尊重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对孩子的教育绝对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一定将尊重他们放在第一位,他们绝对不仅仅是孩子。
游戏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选择陆续进入区域。在美工区内毅毅很快发现了新添置的材料——印台。他随手拿出一张纸,用右手的大拇指蘸足印泥,然后印在纸上。随即,他哈哈的笑起来“指纹,我的指纹”。毅毅的发现和情绪很快感染了角内其他小朋友,顿时,一场摁手印比赛就开始了。你印一个,我印一个,很快,一张纸就印满了。再拿一张纸,又认真地在纸上印着,个个脸上一幅得意,满足的样子。我静观事态的发展。果然,在他们印到第三张时,浩浩首先有了突破,“看,旋涡(螺形纹),呜……”边说边用手使劲地在空中绕着。超超接着说“我变的大风,好大的风……龙卷风”。“我这是花朵……”。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渲染着自己的作品。于是我紧接着引入活动,提出要求:让指纹娃娃变魔术。接着就“放手”让孩子自由表现,大胆发挥了。可很快我就发现,大部分孩子在纸上大气地摁上一通手印后,就不知所措,有的拿起勾线笔就在指纹印上涂起颜色来、飞飞小朋友更好,就用手指蘸着印油在纸上一笔一笔画起来。于是我启发到:好好看看,你们的指纹娃娃像什么,如果添上几笔就会更像的,如果像蜗牛,那还差哪个部分呢?大胆的试一试,你们一定能行。虽然这样,我还是感觉到大部分孩子很茫然的样子,只有几个能力强的小朋友能添画几条光线画成太阳和小花。
思考与分析活动的开始可以看出,小朋友是非常有兴趣的,可是为什么后来却不能表现出来?“为什么孩子有那么丰富的经验而不能充分表达?为什么我‘放手’给孩子创造的自由而孩子的作品是那样的缺乏想象,没有生气?”我觉得非常的沮丧。于是我坐下来寻找问题的症结。通过分析,我意识到:也就是在“想表现”与“实际的表现技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此时迫切需要老师的及时帮助。《指南》指出:在活动中孩子之所以失去表达兴趣,之所以作品平淡缺少生气,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对活动缺乏了解。策略与措施在幼儿初次接触这个活动,老师应及时进行适宜的“出手”,对幼儿进行手印想象画的相关经验进行启发和诱导,可以通过提供图片引导观察和概括,引发幼儿思索:怎样印画出更多的东西?这些都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帮助,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避免孩子表现出的茫然、无措。
老师您走错了(大班)
不知不觉,新的学期近一个月了,当初入园还哭哭涕涕的孩子如今已升入了大班,和他们在一起待了两年,似乎都知道了对方的喜怒哀乐,眼神变化,再次教育起来好像很顺心顺手,但安全教育仍是我们的工作重心,重重之重。
因升入大班,孩子们也从一楼搬进了二楼,新的寝教室新的好奇,也就带来了新的安全教育。不要探望窗外,不要攀翻栏杆,也不要在楼道中追逐打闹,带着他们示范上下楼靠右行等。较劲脑汁,能想到的、有可能的、一切不安全因素统统唠叨给孩子,生怕他们有一丁点的伤害,尤其是班中那几个比较调皮捣蛋的孩子就成了重点演练对象。或许是老师的耐心教育,也或许是孩子的记性较好,三周下来,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倍感欣慰,尤其是上下楼,不退不挤也不乱跳,教育效果甚好。
但今天,孩子一句话让我思索反省。中午孩子米饭,一手提米,一手提菜,照旧上楼,可突然碰见去厕所回来的李林炀说:“老师您走错了。”我不假思索回应:“啥呀?”他又说:“老师您走错了,您说过上下楼靠右行,上楼应该走在墙这边。”我顿时无语,也停住了抬起的脚步,细看,楼道正中央,不要找借口提饭桶方便,关键是自己一直都是这样走,只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才右行。我愧对孩子,自己的言行还不如班中这个一直让我认为“老给我意外惊喜”的孩子。
孩子随口的一句话,让我思索反省。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他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的心理上各种细微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
这件事也提醒着我,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的榜样,以免在无形中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