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读物的一点随想
发布时间:2021-04-08 幼儿园说课稿天生一对 对幼儿园游戏的认识 幼儿园对教师的管理与菠萝班的孩子相处一周多了,发现班上的孩子之间都挺和睦相处的,攻击性行为很少。可见以前的老师对孩子教育的成功。今天却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午间活动,先吃完饭的孩子都在安静地选书看。这时却传来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老师,强强打我,他抢我的书。”“强强,你为什么抢书,为什么打人?”强强不语。君君跑过来对我说:“这本书大家都要抢的。”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拿过来一看,书名《大牛小牛》,看书上的广告,原来中央台曾放过同名动画片。翻开书,书里面有3个走迷宫游戏,还有一些拼图的游戏。我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姝杰说:“很好看,因为画面跟电视里的真的一样,这上面有走迷宫的。”星宇说:“有走迷宫的。”俊浩说:“3个走迷宫,看过这个的动画片,动画片很好看的。”琪琪说,“3个走迷宫。”颉颉说,“喜欢看动画片。”硕硕说,“喜欢斗牛。”立立说,“喜欢走迷宫。”
究其原因,孩子们抢书的是因为喜欢走迷宫和动画片,完全没有领会图书里面故事的含义。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凡是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有趣的声音,出乎预料的情节发展等都能引起幼儿注意。而动画片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情节的发展,有生动有趣甚至滑稽的对话等等无一不吸引着孩子的目光。这使得孩子能够深刻记住他所看过的动画内容。我想当初家长给孩子买这本书肯定也是征求了孩子的意见,因为孩子喜欢看动画,喜欢里面的走迷宫便买下。翻看国内的一些幼儿读物,里面要么有什么奖励的东西,要么就是很多走迷宫,要么就是动画片的附属物……这些都成为了一个“卖点”。再看国外的一些幼儿读物,干净又简洁的画面,优美又哲理的语言,充斥着小读者的视觉。什么时候我们国内的幼儿读物能少一些“附属品”,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有关幼儿教育的随想
曾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无比感慨地说,我在幼儿园的时候收获最大,我的成功离不开幼儿教育。在幼儿园里我学到了诚实,一样东西要和别人分享等等,这些都使我受益一生。
获得诺贝尔奖可谓功成名就,而他的成却功缘自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初闻诧异,细想想不由得点头称是。在幼儿时期形成良好的个性,将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幼儿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如此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幼敦工作者,笔者对此有了新的思考。我快乐,因为你快乐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父母的掌中宝,家中的小皇帝。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富裕的生活给了他们物质上的享受,却形成了他们自私的个性,“乐于助人”对他们而言已经很陌生了。我们的教育应该让他们明白帮助别人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要帮助他们建立这种正确的思想,幼敦工作者必须深入地了解他们,引导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做。在他们表现良好时,应给予足够的表扬,让他们渐渐地明白,帮助别人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我是个好孩子,我不能……
“谨慎”对于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幼儿时期是自控力较差的时期,作为幼教工作者更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在幼儿做错事时,告诉他(她)“你是个好孩子,你不能做”,帮助他(她)形成正确的意识,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独处时,自己“我是个好孩子,我不能……”
惰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在幼儿时期则表现为依赖性。明明自己能够做的事就是不想做,由父母、老师代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理能力。不是有很多上了大学因无法自理而被迫退学或跳楼的种种让人无法相信的例子吗?自理能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应该培养,让幼儿学会说“我会”,时常对他们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对完成好的幼儿给予表扬,形成一种争先的氛围,提高他们做事的兴趣;对做得不好的幼儿要鼓励,让他(她)迎头赶上,不要打消他的积极性。当“我会”这句话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时,相信不会再出现那些意想不到的事了。
我们一起做游戏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么一种现象,一向成绩优异或表现良好的人突然做出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或是杀人,或是精神变态,或是什么恐怖事件,而且情节特别严重。这些人大多数为性格孤僻者,他们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很少和人交流。这种性格并非天生,一开始只是有些偏内向。在幼儿时期若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她)拥有一个开朗的性格,那么其一生都非常受益的。幼儿时期,其性格还未定势,幼儿工作者应了解每一位幼儿的个性脾气,对于较内向的幼儿要更加关心,要让他们积极参与一些集体活动,鼓励他们经常和别人交往,克服他们内心的胆怯和惧怕。当他(她)也大胆地向别人发起邀请“我们一起做游戏”时,得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欣慰,也是他(她)一生的幸福。
曾有这样一个画面我十分欣赏:一位满怀爱心的叔叔在小朋友们画的房子上面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小朋友问他为什么要有太阳,他说:“因为世界需要阳光和希望。”是呀,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可爱的幼儿不就是祖国的希望吗!幼儿教育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今天我们放飞的是希望,明天我们将收获累累硕果。
教育随笔:多一点点耐心
教育随笔:多一点点耐心
游戏时间,我刚把积木发完。顾李睿哲就跑来寻求帮助:“老师,小磊抢我的积木了!”我来到小磊面前问道:“小磊,你抢顾李睿哲的积木了吗?”“我又还给她了。”小磊胆怯的说。“以后不能抢小朋友的积木,知道吗?”“知道了。”
我刚想走开,继而觉得不妥,于是我蹲下身来,搂住小磊的肩膀,问道:“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要拿别人的积木?你自己不是有吗?”“我少了一个车轮。”小磊不高兴的说。我看了看他手中的作品,果然,很漂亮的一辆小汽车,只缺一个车轮。于是,我做出很神秘的样子对他说:“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照老师的办法去做,一定会得到一个车轮!”小磊饶有兴致的把耳朵凑过来。听了我的“秘诀”,他就高兴的点点头,来到顾李睿哲面前说:“顾李睿哲,我的小汽车却一个车轮,你能借给我用用吗?我用完了会还给你的!”顾李睿哲看了看他手中的小汽车,爽快的答应了。
我借此机会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小磊的有礼貌和顾李睿哲的乐于助人,并号召全班小朋友向他俩学习。立刻教室里响起了一片议论声。
这件事使我想到,教师们在处理各种事情时,仅仅充当一个公正的老师是不够的,而利用一切机会教孩子与人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幼教随笔:让你的批评温和一点
“裹着糖衣,苦药才吞得下去”,这句话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让你的批评温和一点,孩子或许就会听得进去,这对你也好。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批评很伤人!遭受批评的孩子会感到愤怒,表现出自我防卫的态度。结果,他们更不愿意合作。但是,父母面对孩子不适当行为时,对其批评又是必要的。那么,父母要怎样批评孩子又不会引发冲突呢?当然,父母进行表达时必须婉转温和。“裹着糖衣,苦药才吞得下去”,这句话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让你的批评温和一点,孩子或许就会听得进去,这对你也好。
我建议父母要以赞美的方式来缓和批评的字句
◎父母:我觉得你的歌声很好听,只是在餐桌上不适合唱歌。
◎父母:你足球踢得很棒,只不过足球是要在足球场上踢的,而非教室里。
◎父母:谢谢你告诉我实话,但下次再到你朋友家之前,我希望你先跟我说一声。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名叫“萍萍”的少女。有一天萍萍逃课去安慰她的一位朋友,那位朋友家里出现危机,正打算离家出走。萍萍的母亲为了这件事大为光火。我认同她母亲的看法,逃课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指出萍萍是为了照顾和支持她的朋友才这么做,其出发点是善意的。要从孩子不适当的行为中找到负向特质很简单,不过下次,当孩子做了某件你不乐见的行为时,请试着从中找出他的正向特质,并以赞美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教育随笔:鼓励孩子的一点点进步
班级里的幼儿吃饭一直是班级的一大问题,每到吃饭的时候,总会幼儿孩子过来说:老师,我不喜欢吃这个;要么说:老师,我吃饱啦,结果碗里的饭基本没动;也有甚者,不说也不吃,等到了收拾餐具去散步时,把一碗饭端给了你。为了这个问题,班级里的老师用了很多方法,比如奖励小贴画,但是吃的完的小朋友还是吃得完,吃不完的小朋友会告诉你:老师我家里有很多小贴画;再比如在幼儿吃饭之前对孩子们严厉要求,吃饭的一点点步骤和要求都一点点和幼儿进行交流,但是幼儿说到做不到。
班级里的一位小男孩,吃饭比较困难,遇到喜欢吃的东西就会吃很多,但是遇到不喜欢的东西它根本不会尝,默默的捧着碗不动,我们老师心里很着急。有一次我发现这个小男孩在午餐开始后的十分钟就把自己的一份饭菜吃了一半,我十分的惊喜,并且当场就表扬他说:啊,某某某小朋友都已经把饭吃掉一半啦,真的很厉害啊,好棒好棒。可能是我的语气感染了他,他开心的望着我,并且将碗举给我看,说到:“老师,我快吃完啦”“恩,你很快就吃完了,加油”我说到,接下来就看到他大口大口的吃饭,不发呆也不挑食了,很快就把饭吃完了。旁边的小朋友听到后,也将碗给我看,我根据他吃饭的情况给予评价,并开心的鼓励他,“啊,你也快吃一半了,加油加油”。伴随着“好棒好棒!”“加油加油!”在这种开心的氛围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吃饭情况好了很多。
对幼儿要随机教育
昨天由于天空不作美,雨后外面湿漉漉的,随意早锻炼临时改在活动室里进行。这下活动室里炸锅了,“你做起来呀”我对着平时最不爱运动的沈丹说,他就是不理你,当我想批评他时,他突然冒出一句“老师你看螃蟹在动呀!”(这是他带来幼儿园给小朋友观赏的)于是我转变了策略,想我何不借这螃蟹来感化他,引导他呢。“那是因为螃蟹听到了这动听的音乐,也在锻炼身体啊!”他朝我笑了笑,便跟着做了起来,可是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他的螃蟹,过一会音乐停顿了,他又说“老师你看螃蟹他也休息了。”我看了一眼居然是真的,是螃蟹真的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在跳舞呢?还是螃蟹在帮我感化他呢?不管是不是我还是要感谢它,因为螃蟹让一个平时锻炼手指也不动一下的他做起了早锻炼!随机应变,机智的处理偶发事件真的很重要,它不仅对我的教育有帮助,同时对幼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偶发事件,就需要冷静、机智、巧妙地处理,以最佳的教育态度、教育行为对待随机事件。
教育随笔:让孩子轻松一点儿
教育随笔:让孩子轻松一点儿
本来打算周日可好好休息休息,可是当我美美地走在大街上时,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孩子”背着“行囊”在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的陪同下去上各种特长班。心里不禁就想:“特长班”为什么这么多?
我和很多家长探讨过这个问题,总结下来大概2/3的家长认为应该早点让孩子学点东西,以便能在以后的社会中有更强的竞争力。有1/3的家长觉得周末孩子没地去,天天在家呆着还不如到特长班学点东西,还有一小部分家长觉得别人的孩子都在上特长班自己孩子不去的话,有点对不住孩子,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真的会出现家长们所想要的结果吗?
第一:我们来探讨一下幼儿时期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什么?我们知道一个人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即有多聪明,而是取决于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通常的智力而言的心理特征,它主要由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兴趣、动机、气质、性格、以及理想、信念等因素共同组成,最通俗的即是坚持性、自信心、勇敢、活泼、合作性等等品质的发展。培养非智力因素在幼儿期最好的途径就是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我们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幼儿更不能例外,素质教育是什么呢?目前还没有固定答案,但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是:当你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质。很显然在幼儿阶段要培养的不是单纯的认多少字,背多少诗,会算多少题,如果想让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就应该从长处着眼,先着重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第二: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不过为什么在孩子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差异呢?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的因素。家庭在孩子发展问题上所持的不同的价值观、教育观直接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从而作用于儿童,出现了个体差异。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有不少高学历家长在孩子入托时并不希望幼儿园教给孩子单纯的技能知识,他们更希望孩子在一种友好、合作、安全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乐观的活泼的性格等等,他们更强调孩子的意愿,他们的家庭属于民主型家庭,就像刚才的案例一样他们会在孩子需要的情况下,为孩子提供学习的环境,支持孩子的行为,当然这些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要好许多,作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我们的孩子可能现在还达不到很高的生活标准,但他们应该拥有一样的快乐童年。
我们班里的东东有天对我说:“星期六我要学英文,还要学美术呢?”我问她:“宝贝,你累吗?”“嗯,当然了,可我妈妈让我去学,我很听话!”真想不到,周末孩子比我们还忙,好像有的孩子还要上三个特长班,他们才是真正的奔波呀!但最令我们担忧的是有多少特长班懂得幼儿教育,略懂得幼儿教育的又有谁会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兴趣是要培养的,但我们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刚刚萌芽的兴趣,不知道是会被扶持起来,还是会被拔苗助长。都说特长班办得好不好,要看家长的反应,而家长观察到的也便是孩子们最直观的表达:比如几张画,几个动作,甚至几个单词,因此特长班也就特别重视这些最表面的可呈现东西,但那些不能呈现,也就是最关键的各种能力:比如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呢?这些能力都是隐性的,而且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在这个功利性如此强的经济社会里,谁会来做,谁能来做?!不少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特别有舞蹈的天赋,肢体语言很丰富,想送舞蹈班,可是她才4岁、5岁,甚至更小;有的家长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即便不是也想让孩子多接触一点音乐,可是总会学着学着就变质了,钢琴是外国的乐器,外国人听都没听的考级成为许多家长趋之若骛的目标,实际上舞蹈也罢音乐也好他们到底都是用来干什么的?谁都知道,它们是人类表达和释放情感的最原始的行为,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如果没有快乐可言,它们还会有延续下去的生命力吗?
第三: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了,他们最爱的是玩,最需要的还是玩,别老让孩子待一个地方,他们会感觉统合失调的,会不知道怎样和别人交往的,难道我们小时候玩的高兴时被父母叫回家时会高兴的忘乎所以?借用在上海学习时一位学前教育专家的话:可怜可怜幼儿园的孩子吧,让他们多玩会儿,等到了小学阶段,他们哪里还能如此彻底的玩?!所以当妈妈准备换好行装去逛街的时候,当爸爸说出无数个理由要加班的时候,请别把孩子送到他不能好好的放松的玩的地方,那样对他们是有些不公平的。当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你会找回久逝的童心;你会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小鸟的房子是什么样的?蚂蚁地窝是什么样的?等等,从你的行为中孩子会学会怎样查询资料,怎样解决遇到的问题,怎样和别人合作研究,怎样适时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怎样遇到困难不放弃……别说这是孩子的事情,其实这才是最伟大的事情!
你能够带孩子在一个周末去春游,但下一个周末呢?下一个季节呢?别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他们是在快乐中长大的,当然这种快乐会在家长的陪伴下收获孩子和你真正的幸福!让孩子轻松一点吧!
由一对母子的对话想到的
今天在班级论坛上看到了丁丁小朋友和妈妈的一次对话,觉得真有意思。对话内容如下:昨晚丁丁问我:妈妈,明天是星期几啦?妈妈:明天是星期天啦.丁丁:那明天幼儿园上好可以休息类,老师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休息.妈妈:是的,那你喜欢上幼儿园好呢,还是休息好呢?
丁丁:上幼儿园好.
妈妈:哦,好在哪里呢?
丁丁:上幼儿园可以学很多的本领呀,我要把叶老师的很多本领都学会,然后我要变成叶老师,让叶老师变成小孩子.
妈妈:哦,你学了叶老师的很多本领,叶老师就会变成小孩子了吗?
丁丁:那是的,叶老师的本领都让我学会了,她就没有本领了,就变成小孩子了.
妈妈:哈哈.......
儿子你太可爱类.
看了他们两人的对话
,觉得丁丁真是太可爱了。同时也感叹孩子的想法真多,孩子有如此的想法真的也体现了孩子的特点,想这样的充满童稚的想法,那才是孩子真正的想法。一来,我觉得我们的家长很有心,能够去弯下腰贴近孩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的做法很好。由此也想到,我们在每次的家长会上都会告诉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每天抽一定的时间去跟孩子聊天,能够发现孩子的许多想法。同时把孩子的这些想法告诉老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动态。果然,在我们的多次宣传之下,家长不时地会在论坛上写一些孩子的趣事,孩子的实时表现,这些表现让我们及时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策略。这些聊天记录对我们来说就是宝贵的财富。
看了这段对话,我也感叹孩子的进步。在称赞孩子天真可爱的同时,我也表扬了孩子的这种正确的想法。作为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给于与接收的关系。现在是老师在教孩子,等孩子学会了,成长了,他们会反过来回报老师,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就像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内容一样,写反哺,孩子长大了,他们有能力,他们就应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回报大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历史的进步,这也是自然的过程。
丁丁为什么会有那么先进的理念呢?我想也许是我们在平常就对孩子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他们也许不理解什么叫反哺,不会说回报是什么,但是他们会用自己最朴素的语言来解释,用自己最天真的想法来诠释,那也是一种思想火花的闪现。这种闪现需要我们老师和做家长的及时去捕捉,去发现,去进一步发扬。
教育随笔:老师,你小心一点儿
这几天,“陈老师,你小心一点儿”这个声音一直在我耳边萦绕。事情是这样的:上个周五的中午,大部分的孩子睡着以后,我和同班的李老师商量好,一个看护着孩子们午睡,一个打扫卫生。我首先端来了一个大板凳,开始擦寝室北墙窗户的玻璃(因为我们寝室北墙的窗户比较高)。没想到,我刚站到这个大板凳上,忽然传来了一个小小的声音:“陈老师,你小心一点儿。”我朝着声音的方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班最调皮的刚到三周岁的傅雨泽。这个时候,我看到他赶快穿上了鞋子,来到我身边,用他的两只小手给我把住了我的板凳,而且在把着我的板凳的时候移动也不动,非常认真的样子。说实话,当时我的心里就涌起了一股暖流,真的是又高兴又激动。我赶快说:“谢谢你傅雨泽,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他赶快又说了一句“不客气”,然后小手把的更紧了。
傅雨泽是个比较调皮好动的孩子,他刚来园时,给我们惹了很多的麻烦:现在他刚来园时的情景又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了出来:他整天和小朋友们抢玩具、抢小椅子、抢水杯……而且他不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更不会和班中的小朋友们交流,每天只是自己在区角中摆弄着玩具。看到他的这种情况后,我及时地与家长进行了联系和沟通,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傅雨泽是由他奶奶从小带大的,而且他又是从济宁来到我们莱州的,可能是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他没有和其他的小朋友们一起交流过,也没有和其他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过。所以他不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看到人家手中的玩具就想要,也不和小朋友们商量,就是直接从别人的手中抢。所以发生了他打过好多小朋友的现象。我们老师了解了他的这种情况后,针对他的这种情况对他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且同时我们还要求家长和我们一起配合教育。通过这段时间我们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傅雨泽有了很明显的转变,比原来进步了好多。我真没想到,在今天的这种情况下,他能这样说、这样做。这段时间我对他的关爱,在今天的这件事情上得到了反馈和回报。
由此可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我们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在这件事情上又重新得到了体现。和这群三四岁的孩子们在一起真是幸福、有趣。我爱班中的每一个宝贝,希望每一个宝贝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