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22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笔记 幼儿园什么是游戏导读: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孩子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则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下面是一位家长的想法?你是否有同感呢?
在里,主流的想法还是以学为主,孩子们时间排得满满的,家长们一边抱怨着一边继续给孩子加压。可是我们跳出小升初、高考等压力,想一想,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养成什么样?
我就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普通人;
在合适的时候生一个像她一样可爱的孩子;
在每天面对工作的压力、处理家庭的矛盾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所以:(Www.jZ139.COm 迷你句子网)
我没做到的事情不要孩子也做到。我小时候没有天天考100分,她也不必,我没上清华北大,她也不必。
我和她平等说话。
我让她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小朋友的矛盾。我可以给她建议,但决不帮她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主意自己拿。”
陪伴她是和她一起玩,而不是自己忙自己,看着她,或者盯着她做作业。
我和孩子一起看书,比看电视好。
时常带她逛书店,让她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挑选喜欢的书,而不是我要求她看的书。
让她帮我做家务,每个人都要为家庭作贡献。好吃的东西也要分享,鱼肚皮上的肉不是只有宝宝吃,我和姥姥都很喜欢。
我不关注她成绩如何,我每天问她在学校高兴或者不高兴,有固定的时间和我们交流,聊聊班上有趣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经常和孩子爸爸有适度的亲密动作,拉手、拥抱、亲吻,爸爸妈妈相爱,她也会去找一个相爱的“王子”。
每天抱她,在校园门口亲吻她再说“再见”,她以后也会这样爱她的孩子。
一直用欣赏的目光看她,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有这样的童真。看她成长,看她烦恼,看她动心眼,看她淘气,看她犯错误。一直比较相信“红颜薄命”,太完美的女孩给人压力,有点儿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才有亲和力。我们培养的是孩子,不是在制作毫无瑕疵的艺术品。当然,如果孩子是生俱来的天才,那就让他尽情登攀。
“说话算数”是有效的魔咒,从小到大都坚持,约好的事情没有例外,事先未约定,爸爸妈妈适度妥协吧,到底她还是个孩子。
奖惩分明,惩罚不是动手,以大欺小是可耻的。
批评的是行为,不是孩子本身。请将行为错误和孩子的品性完全割裂开吧。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天使,凡间的尘埃才让他有出错的机会。爸爸妈妈要时刻记住“我爱你,但不爱你的小毛病。”不要翻旧帐,不要说:“你就是不认真,你看XXX,你一直都是,你从来就BLABLA”,请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说:“抓紧时间,上课要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他们都听不懂。
不轻易动怒,控制好情绪,才能教出有礼有节的孩子。
不轻易把奖励和她应该完成的责任划等号。只有超出的部分才能奖励,就象工作中绩效A+才能拿到额外奖金。经过努力得来的东西,她才会珍惜。
坚决不上奥数,我只想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不要天才的培训目的来折腾她。(有数学天分的孩子不适用)
带她打牌、游泳、骑车、唱卡拉OK、逛街,普通人的娱乐早点教她。
选一样她终生受益的爱好,做到比一般人强,比专业差。我们现在弹钢琴,也许有孩子打羽毛球什么的。
坚持体育锻炼,带她和小朋友玩团队游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我们到底最该把什么教给孩子
一次,妈妈带4岁的女儿去阿姨家串门,她觉得阿姨家的糖果特别好吃,就甜甜地说:“阿姨,这种糖果特别好吃,我能带几个回家吗?”
听到女儿这么说,妈妈立即惊讶、错愕,还没来得及说话……
阿姨马上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了女孩的口袋……
女孩连忙说:“这么好吃的糖,我想奶奶一定爱吃。不过,我只要几个就够了。”说完挑出几个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孝敬长辈,真难得!”阿姨真诚地夸道。
一直以来,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平时受到的宠爱太多,把父母、长辈的爱当成是理所当然,一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大发脾气,然后等一家人哄满意了,孩子才肯罢休。这样的孩子与他人相处都是问题,更谈不上孝敬父母。
有些父母经常这样议论:“现在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心里很少会惦记着父母……”这些似乎道出了父母的心酸,但是孩子难道一生出来就这样?
当然不是。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坏孩子也是教出来的!
越来越多的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才,而没有指望孩子能够在将来赡养自己。
既然这样,就不用培养孩子的孝心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今天父母还是有点心寒:自己对孩子百般呵护,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为什么他心中没有我们?
孩子是需要教的!
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就应该从小给孩子种下孝心的种子,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
那么,如何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孝心的种子?
首先,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榜样,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劳,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和劳动成果,体会父母付出不求回报的伟大。
其次,教孩子学会感恩。
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更不会主动帮助别人。
最后,让孩子践行孝道。
通过实践去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分担一些家务,遇到难题可以让孩子一起想办法,让他们真正担起责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然后从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此以往,孝心就会在孩子心中扎根。
孩子想要的高质量陪伴到底是什么样的?
父母都会陪孩子,但是我们的父母陪孩子时是什么样的呢?一边玩手机、一边坐在孩子的身边看着孩子自己玩。
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太多的场合看到过。在公园、游乐场、家庭,甚至很多父母陪着孩子睡觉时都在玩手机。
然后当我们的孩子提出质疑:你都没好好陪我!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会说:“我一直坐在你的身边,怎么就不是陪你呢?”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很多父母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想起了网上有段时间流行的父母逼婚时的那句话:“你和他/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怎么就不能产生爱情呢!”你看,如出一辙!
那么,孩子想要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到底是什么样的?
其实只要我们想,就一定能好好陪孩子,但是前提是在每一个和孩子一起玩耍、游戏、娱乐、读书、吃饭、睡觉的那个时间段,请你放下手机,还有什么事能比陪孩子更重要呢?
孩子想要的高质量的陪伴是啥呢?我们随机在校园门口采访了几位1-2年级的小朋友。
根据他们的叙说,总结出6-8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想要的高质量的陪伴。
01.带孩子进厨房一起煮饭,煮什么不要紧,能让孩子参与这看起来很复杂/危险的工作,让孩子为主导做一些饭菜那就更赞了!
02.在客厅铺上毯子或者在客厅搭一个帐篷,然后一起玩,可以一起读书、游戏、或者就是闲聊天。
03.一起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最好能买一大桶爆米花,一边吃一边看。
04.一起玩孩子最喜欢的棋盘类游戏,扑克也行。
05.和孩子一起去游乐场、图书馆之类从场所,一起选书、一起玩一些好玩的刺激性项目。
06.一起去踏青,在公园支起帐篷、吊床,一起玩耍。
07.尝试在家里办各种有趣的聚会,同学聚会、好友聚会,大人的聚会不要把孩子赶走,让他们安静的坐着/听着,让他们偶尔也说说话。
08.偶尔给孩子找一个特色的餐厅,全家一起吃一顿美食,让孩子点餐、付款(包括开发票)。
09.全家一起组织生日聚会,简单的/小型的/三五个好朋友参与的生日聚会,妈妈吹气球、爸爸买蛋糕、一起准备各种派对小礼物。
10.一起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小冒险、吓唬人的小游戏、躲猫猫、枪战。
11.一起玩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什么好玩的游戏都行。
12.安静的陪着在孩子的身边,当他们在写作业的时候,不要拿着手机陪。
13.经常带他们去菜场买菜,让他们选择、付钱。
14.永远想着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他们一起玩,一起成长,听他们认真的说话。
还有类似很多孩子的诉求,其实总结完看起来都真的好简单,每个家长都能做到。
其实也不一定都要做到,有那么几件事、几个瞬间、几个片段让孩子感觉到你真的在乎他们,真的在陪伴他们,未来孩子回忆起来也都是美好。
就像我们小时候的事情,大部分都忘记了,但是记得的只有那么几个美好的瞬间(还有一些失落的瞬间),不是吗?
穷养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这些财富。
日本的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对儿女进行节俭教育
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的教育从节俭开始。他供给孩子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长途电话太贵了。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说: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父亲写信多半写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如何处理等,让她从中学习了不少处理事情的方法。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需要和男性一样肩负起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男女都应该“穷养”。“穷养”要先教孩子做好两件事:
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
男孩强调的是养“志气”,主要培养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踏实努力、有韧性、顽强的品质,如带他去爬山、踢球、游泳,锻炼坚韧性;而女孩侧重养“气质”,强调的是文化修养的投资,性情的陶冶,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女孩学学琴棋书画,在家里,多给她些关心,让她感觉精神上富有,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有意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更具女性特质。
父母要适当“偷懒”
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分“勤快”。孩子到了自己学吃饭的年龄,家长见不得满桌的狼藉,最后忍不住出手喂饭;孩子捡个玩具捡半天,看着一地凌乱,家长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齐齐。
“穷养”孩子,首先体现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家长难以坚持。因此,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一定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不要超过“八分”,必要时跟孩子讲讲条件。比如带到超市买吃的,不要顺着孩子什么都买,回到家里也不要一口气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
你在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二类孩子:
一类是“乖”孩子:这些孩子特别听话,成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会惹事,也不会惹人生气。很多成人特别喜欢这样的孩子,包括很多家长和老师,因为这样的孩子让人省心。
一类是“聪明”孩子,这些孩子特别知道如何说和如何做能让成人高兴,老师一句坐好了,他会把何把腰挺得往后躬,甚至成人不用说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这些孩子都能理解。几乎每个成人都会喜欢这些孩子,因为这些孩子特别会讨人喜欢。
我却觉得有点担心,为这样的孩子屡屡被表扬和被做为导向担心:
“乖”孩子往往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自己的想法从来或很少受到过关注或重视,或者根本得不到表达,或者表达了也没人理会不起作用,慢慢地他就会习惯不表达、思考,就会习惯于自我放弃。于是这些“乖”孩子到了社会上后,领导同事们一边会喜欢他们的好相处(因为他们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从来没有“看不惯”或“气不愤”),一边却更会为他们的没想法没主意而发愁,甚至有时难免会忍痛割爱而不得不辞掉。
“聪明”孩子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当他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关注,或因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而受到批评时,一个或是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如果自己试着不说自己想说的而说“大人”想听的,他就会得到关注,就会受到表扬,于是他就变得“乖巧起来”,学会了掩饰自己来讨好别人尤其是手握表扬批评和奖惩大权的成人。这类孩子有时会被视为“有心计”,被认为是“小大人儿”。可惜的是,这种人长大后却往往活得很累很累,因为他们在忙于讨好这个、讨好那个、讨好好多人后,忽然会发现“自己”没有了,而没有“自已”的人往往是很难找到幸福感的,即使他得到了很多物质的收益或别人的称赞。
您喜欢这二类孩子吗?您想培养这二类孩子吗?您的教育正在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
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中国式家长的主要的特征:要求孩子多才多艺,遇到兴趣班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个字“报”!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巴不得各种比赛拿第一。这些疯狂的中国式家长让中国早教氛围变得功利化,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满足了这些家长期盼孩子多才多艺的愿望。
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一些中国家长就是看到年幼的孩子专注于某些事,就意味孩子对那件事感兴趣,然后就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比如,孩子能够很专注的看公园里的爷爷奶奶们跳舞,就想到跳舞能够培养孩子的气质,就立马给孩子报了舞蹈班。中国式家长容易受到影响,看到邻居家的小孩报了钢琴培训班,于是也给自己孩子报名了。
抓不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就胡乱给孩子报兴趣班,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仅耽误孩子的时间,也让孩子养成见见异思迁的不良习惯。
作为家长,应该留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看准了宝宝的兴趣爱好,再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孩子对公园里的爷爷奶奶跳舞感兴趣,作为妈妈可以经常播放一些舞蹈视频给孩子看,如果孩子也很喜欢再给孩子报舞蹈培训班,从基本的舞蹈动作学起。
根据孩子的年龄 做相应的学习要求
3岁的孩子就去上绘画班,但是孩子似乎没有多大进步。而其他4岁的孩子也学习绘画,已经能够达到了第二个阶段了。作为家长就很着急,埋怨孩子没有努力学习,难道是孩子对绘画方面没有天分?
其实别小看了一岁的差距,3岁的孩子和4岁的孩子接受能力不一样,各方面没有达到4岁的程度。所以并不是孩子没有绘画的天分。等到孩子大一些,能力达到相应的程度,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够学会了。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根据孩子的年龄做相应的学习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作为父母不能光靠培训班来培养孩子,在家里也可以用儿童教学机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数学和语文知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循循渐进让孩子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
中国式家长不要给孩子报太多的兴趣班了,过多的培训让孩子没有时间玩耍,会有厌倦的心理。孩子年龄还小,需要和父母多交流,父母的关爱才能让孩子安心。一味的报兴趣班,收获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可是功利化的早教环境下,兴趣班依然发展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