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准小学生要玩得益智、健康

发布时间:2021-03-19 小学生教育笔记 益智幼儿故事 幼儿益智故事

从现在到开学前的两个多月里,准小学生们又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没必要刻意去做大量识字、学算术、学外语这样的学科知识准备,要让孩子轻轻松松地进小学。”教育专家们表示,在幼升小的当口,家长们要善于管住自己的嘴巴,有些话最好不要说。

忌语一:“进了小学就没有幼儿园里那么开心了,老师会狠狠地收你们骨头的。”

孩子从以养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转为以学为主的小学阶段,会经历一个心理调适期。如果家长用近乎恫吓的语言将小学生活描绘得十分可怕,那就会给他们的启蒙教育蒙上阴影。

普陀区中山北路一小徐梅芳校长说,必须让孩子们带着一种充满憧憬和好奇,而不是害怕上课、惧怕老师的心情上小学,这样,他们的求知欲、创造力和个性潜能才会得以很好地施展。

忌语二:“只要成绩好就行。其他的什么事情都不用你管。”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教师苗蓬说,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一条——“考试成绩好”,除此,什么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都被看成是多余的。

有些家长为了“分数”,对孩子的一切生活空间实行大包大揽,甚至不惜牺牲掉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与考试无关的阅读、爱好和玩耍,都会被禁止。这样的培养十有八九是“育了分”却没能“育人”。

忌语三:“为了你能进这所名牌学校,父母想尽了办法,也花了许多钱,你可要好好地争气啊,如果学习不认真,小心对你不客气。”

事实上,现在仍有个别家长会对孩子实行“棍棒教育”,原因主要是孩子成绩不好,有违家长心愿。

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室主任李金林说,家长之所以要拿孩子出气,是觉得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在孩子身上得不到回报,殊不知,这样的粗暴教育,很可能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逆反,特别是在孩子刚刚步入小学的时候,更容易挫伤他们的上进心和自尊心。

忌语四:“这个暑假是你最开心的假期,要玩就多玩玩,上了小学和中学,寒暑假就没那么开心了。”

小学生的天性仍离不了玩,关键是如何玩得愉悦、益智、健康。有些孩子进了小学,连走姿、站姿和坐姿都不成形,更不用说简单的集合、跑步和群体游戏了。

浦东新区体育教研员宋向阳说,家长不妨因人而异地给孩子在这个暑假里安排一些健身项目,让他们能较顺利地融入小学的体育活动中去,这对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体魄都有好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婴幼儿的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他们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的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接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应可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应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应可坐1分钟;9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起来,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0个月时,婴儿应能用手和膝爬行;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

到两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连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应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也是句子。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蛋蛋”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就在两到3岁的期间,幼儿(从满1岁起到6岁止,习惯上称为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应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三)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型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至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两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这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到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至6岁之间。

(四)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

自己的社会性,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以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婴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竞争;对成就有自豪感;从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具备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求时而发出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照料他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1个高峰,这个时候母亲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样化,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其他儿童,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在3至6岁期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建立同伴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是起码要求


如果通俗地回答“什么是教育”,你会怎么说呢?24日,在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成立仪式上,被邀请作报告的省特级教师、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给出的答案是“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5月25日《楚天都市报》)

教育就是“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湖北省特级教师、重点小学校长张基广的这句话,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公众如潮热议。而站在众多家长的角度来看,更是无法理解,也无法赞同,因为“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的教育定义,和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宏大目标,距离实在有点大。

尽管这只是张校长的“一家之言”,但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当前的教育现实和社会背景下考虑,就会发现,这实在是一句发人深省同时也是道出教育真谛的“一家箴言”。先说“今天睡好觉”,我们可以从其本义和引申义来理解。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睡眠不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导致他们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业负担太重、作业太多、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训班太多。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连足够的睡眠都成为奢望,还何谈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呢?

再从其引申义来看,让中小学生“今天睡好觉”,就是要让他们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把他们从繁重的超过他们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繁重学业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每晚都能在美梦中入睡而不是被噩梦惊醒。

而“明天不跳楼”,则直指现在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直指目前中小学生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的现实。现在的中小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老师和家长唯分数是举的教育理念下,收获了令人满意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成绩,但其心理健康,其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的心理素质,却难如人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也严重欠缺。这些方面的“先天性营养不良”,导致他们长大成人面对复杂的社会时,很容易就做了生活的弱者,比如轻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比如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把他们逼上绝路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尽管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没有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没有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基本尊重,那么我们就很难说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起码它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具体表现为: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热爱劳动,爱惜物品。

·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跌跤或受点儿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

·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东西。

·服从约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分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小学生健康运动锻炼身体心得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人的一生中会充满很多无奈,历经世事后的感悟是成长的一部分,你知道哪些有关于小学生运动锻炼心得呢?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健康运动锻炼身体心得,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小学生健康运动锻炼身体心得【篇一】

两年前,我家搬到新楼的16层,第一次住有电梯的高楼,甭提有多高兴了。搬来的第一天,我就过足了“电梯”瘾。

第二天放学,我兴冲冲地拉着爸爸走进楼道。“哎,等一等!”爸爸一把拉住了正要迈上电梯的我。“干什么?”我疑惑不解地问老爸。“来,我和你商量件事。”

爸爸说,“你体质本来就差,再加上不爱运动,所以体育总达不了标。我想了一个好办法,保证让你今年能达标。”“是什么好办法?”我眼前一亮。“就是以后不坐电梯,上下都爬楼梯,怎么样?”啊?我一听腿都发软,爸爸看我的样子,赶忙给我打气:“不就是个16层吗?肯定能行。来,爸爸陪你一起走!”说完,便拉着我“瞪瞪瞪”地向楼上走去。

开始几层还行,越走腿越沉,简直迈不动步,抬头一看,才到八层,还有一半呢!只好停下来喘口气,稍息片刻,继续前进。天哪,上这16层楼简直比爬一座高山还累。我已经气喘吁吁、汗流侠背,喉咙干得发涩,仿佛要着火,身子也像散了架似的。到了12层,只好又坐下休息,谁知越休息越累,费了好大劲才站起来。最后,爸爸拖着疲惫不堪的我走进了家门。

从此,爸爸每天都陪我爬楼梯。有一次,爸爸有事,没能陪我一起回家。我一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连忙迈着欣喜的脚步向电梯走去。突然,轻快的脚步变得迟缓了。我想到了我的体育成绩,想到了爸爸对我的鼓励,我向电梯瞥了一眼,转身朝楼梯走去。

半年过去了,爬楼梯已成了我的习惯。坐上电梯,我会感到不自在,只有用自己的双腿去爬楼,才感到舒服。原来爬一次楼,要休息两三次,现在不但不用休息,就是跑着上去也不会感到很累。

期末,我的体育居然全部达标了,而且成绩名列前茅,我真高兴!感谢楼梯!

小学生健康运动锻炼身体心得【篇二】

在我八岁的时候,我经常生病。不是肚子痛,就是头晕。真受不了。从那时候起,爸爸就对我说:“晋晋,我告诉你一个身体 健康的秘诀吧!”这秘诀就是:每天早上早早起床,把个人卫生搞完之后,先做早操,再练习跑步 ,最后再吃饭。这样,你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了。

我听了爸爸的话,心想:这有什么难的。

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真难啊!刚开始我可 真受不了。我本来想只做一天运动就得了,可爸爸总是嘀嘀咕咕的,说个不停。没办法,只好每天6:30起床 ,跑五圈,做一套早操。多少次,我一边跑一边悄悄的哭,心里总想着,我流了这么多汗水,要什么时候才能身体强壮起来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适应了,我没有哭,也没有想什么,可是,每次跑步后,我总是气喘吁吁。但是,我不怕,咬紧牙,坚持着。

果然,我九岁了,身体强壮起来了 ,也没有经常生病了。我真是笑得合不拢嘴,因为我胜利了!

小学生健康运动锻炼身体心得【篇三】

今天一大早,一阵清脆的闹钟声把我从梦中唤醒,我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

我梳好头发,就去刷牙、洗脸,然后接着来到阳台锻炼身体。起先,我还以为妈妈会骂我,说蹦蹦跳跳的,搞得楼下的人睡不着觉,可是,我在锻炼身体的时候,没有听到妈妈说我,于是,我就跳得高高的,一会儿跑步,一会儿扭扭腰和像青蛙跳的动作。做完运动后,我热得要命,耳朵和脸红得跟太阳似的那么红,简直是一个火球一样。这时候,妈妈也醒来了,大概是被我吵醒的吧!

妈妈洗漱完后,也来锻炼身体,妈妈说她今天感冒了,鼻子不流通,但只要锻炼身体,感冒就好得快。

“是吗?”我半心半疑地问。

“不信,待会锻炼完身体,你就看看我的鼻子流不流通。”妈妈笑着说。

“嘿,我怎么知道你的鼻子流不流通呀!再怎么说我又不是你。”

“那好,我告诉你,我现在什么味也闻不出来,待会运动完,你拿一件东西给我闻。”

“OK,没问题。”

妈妈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她跟我说:“我也许会久点,你要耐心等待哦!”我问:“为什么要那么久?”妈妈回答:“这样把汗全排放出来,感冒才会好得快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妈妈还仍然地在锻炼。突然,我发现妈妈的额头和后背都流了好多汗,汗把妈妈的衣服给弄湿了,我就问妈妈:“妈,你流了那么多汗,应该好了吧!”妈妈点了点头。

我赶紧拿出我前天买的一小瓶柠檬味的饮料给妈妈闻,妈妈果真闻到了,并且还说出是什么味。看来锻炼身体不仅能使人长高,还能消除疾病哩!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有正常的智力活动。求知欲强,好奇好问,爱观察、爱学习、爱幻想,有抱负,注意力比较稳定、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做事。

第二,乐于同人交往,能适应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能跟周围的人友好沟通,有同情心,心中有他人、有集体,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在家里也跟家人亲切、和睦,心情愉快。

第三,性格开朗活泼,情绪饱满愉快。热爱生活,心情开朗,天真活泼,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解脱烦恼。

第四,正确评价自己。懂得自尊、自爱,不自卑也不妄自尊大,自信心强,有一定独立性,喜欢独立做事,也爱表现自己(或叫“逞能”)。

第五,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的正常表现在四个“一致”:1、行为举止与年龄特点相一致。

2、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

3、反应强度与刺激相一致(如该激动时激动,不因琐事而发脾气,该冷静时就冷静)。

4、行为一贯与统一(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婴幼儿的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他们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的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一)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接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应可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应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应可坐1分钟;9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起来,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0个月时,婴儿应能用手和膝爬行;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两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连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应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也是句子。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蛋蛋”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就在两到3岁的期间,幼儿(从满1岁起到6岁止,习惯上称为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应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三)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型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至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两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这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到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至6岁之间。

(四)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

自己的社会性,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以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婴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竞争;对成就有自豪感;从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具备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求时而发出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照料他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1个高峰,这个时候母亲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样化,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其他儿童,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在3至6岁期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建立同伴关系。

3岁宝宝益智小游戏


亲子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手小手变变变

功能:锻炼小肌肉的协调与灵活,训练思维反应能力。

玩法:

1.爸爸妈妈和宝宝都把手藏在各自身体的后面。

2.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说“小手小手藏起来,小手小手变变变!”

3.每次都鼓励宝宝变出不一样的动作。如变成一把抢、一只小狗、数字八、小兔的耳朵、一个三角形等等。妈妈和宝宝还可以相互学习各自的动作哦!

规则:说最后一个“变”字的时候,小手一定要变出动作来。

二、小青蛙跳荷叶

功能:学习单脚、双脚跳和有一定距离的跳的各种方法。

材料:用马甲袋做的荷叶,用小的毛绒玩具做害虫,一个篮子。

玩法:

1.妈妈把荷叶一张一张铺开放在地上,对宝宝说“春天来了,池塘里也长出一些害虫,我们变成小青蛙去吃掉害虫,好不好?”

2.妈妈和宝宝一起说“小青蛙,本领大,跳跳跳,呱呱呱。”(活动四肢、巩固跳的动作)

3.青蛙妈妈带青蛙宝宝跳到荷叶上,一次捉一只害虫,然后再返回去。

4.青蛙妈妈说“现在宝宝长大了,自己去捉害虫吧,妈妈在家等你。”

5.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活动情况,适当改变荷叶与荷叶之间的距离。

规则:一次只能捉一只害虫。只能跳。双脚要落在荷叶上。

三、钻洞洞

功能: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做各种动作,发展身体的韧性。

材料:一个小球

玩法:

1.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说“小手小手拍拍,小脚小脚跳跳、小腰小腰扭扭,膝盖蹲一蹲,脑袋点一点,请我的身体动起来。

”接着做热身运动。

2.做个小洞洞。爸爸妈妈鼓励宝宝用手臂和身体做洞洞,每次做出不一样的洞洞,能让宝宝妈妈手中的小球穿过。

3.做个大洞洞。爸爸妈妈尝试用身体做大洞洞,能够让宝宝能从这个洞洞中穿过。

规则:每次都是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变出洞洞,不能重复。

变出的洞洞大小要让小球或宝宝可以钻进去。

四、揪尾巴

功能:发展腿部力量,提高跑的速度。

材料:3根长50~60厘米的彩色纸带

玩法:

1.爸爸妈妈宝宝各自把彩色纸带塞在裤腰后做尾巴。

2.爸爸妈妈跑一定距离,宝宝跑去揪爸爸妈妈塞着裤腰后面的尾巴。

3.等宝宝跑开一定距离后,爸爸妈妈跑去再揪宝宝后面的尾巴。

规则:被揪到尾巴后,马上要去揪对方的尾巴。

五、送水车

功能:锻炼手臂力量和灵活避开障碍物的反应能力

材料:一只废旧纸箱或周转箱,2~4瓶矿泉水,一根绳子。

玩法:

1.爸爸妈妈说“天气热了,我们去动物园给小动物送水喝去吧”。

2.带宝宝一起用手拉着纸箱到处走走、跑跑,绕开障碍物。

3.宝宝一个人用手拉着纸箱运水。当回到起点时,爸爸妈妈给纸箱增加矿泉水。

规则:如果纸箱在运的过程中,碰到了场地的障碍物就要重新回到地点出发。

每次往纸箱增加一瓶矿泉水,逐渐增加纸箱内的重量。

运动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刺激,尤其对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科学适当的运动游戏可以愉悦宝宝的情绪,发展宝宝良好运用身体的能力和熟练地掌握控制物体的能力。除了参照这些游戏外,爸爸妈妈还可以发挥聪明才智,多想出一些方便又好玩的运动游戏跟宝宝一起来分享吧!

相关推荐

  • 益智区玩纸牌游戏 开学初我们在益智区里提供了一些按数取物料和拼图等的游戏材料,刚开始孩子们玩得还很起劲,可是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积极性就没有那么高了。我们呢寻思着要投放些新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于是,我们结合了本阶段的数...
    2021-01-11 阅读全文
  • 健康教学:变得健康的小星 网站小编为你编辑《健康教学:变得健康的小星》一文,希望为你人工作带来帮助!健康教学:变得健康的小星 【教案目的】 1、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2、知道变得健康的各种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活动重点】...
    2021-07-29 阅读全文
  •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
    2021-12-07 阅读全文
  • 小猴益智屋 小猴益智屋添加了新材料,好多小朋友被这个新材料吸引过来,也让我多关注了几眼。看到你一声不响的在拼建,我好奇的站在一旁看个究竟。你默默地拿来一个方形搭片,在搭片的两边连接一个直条,然后再各连接一个三角形...
    2021-04-25 阅读全文
  • 小班安全教案:玩得健康好成长 活动目的: 1、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 2、学习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 活动准备: 提供若干组成对的安全行为与危险动作的图片如:“用树枝打闹”、“投掷小石头”、“挥动小刀”...
    2020-09-21 阅读全文

开学初我们在益智区里提供了一些按数取物料和拼图等的游戏材料,刚开始孩子们玩得还很起劲,可是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积极性就没有那么高了。我们呢寻思着要投放些新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于是,我们结合了本阶段的数...

2021-01-11 阅读全文

网站小编为你编辑《健康教学:变得健康的小星》一文,希望为你人工作带来帮助!健康教学:变得健康的小星 【教案目的】 1、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2、知道变得健康的各种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活动重点】...

2021-07-29 阅读全文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

2021-12-07 阅读全文

小猴益智屋添加了新材料,好多小朋友被这个新材料吸引过来,也让我多关注了几眼。看到你一声不响的在拼建,我好奇的站在一旁看个究竟。你默默地拿来一个方形搭片,在搭片的两边连接一个直条,然后再各连接一个三角形...

2021-04-25 阅读全文

活动目的: 1、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 2、学习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 活动准备: 提供若干组成对的安全行为与危险动作的图片如:“用树枝打闹”、“投掷小石头”、“挥动小刀”...

2020-09-2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