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爱咬指甲的怎么办 防止孩子咬指甲的办法
发布时间:2021-03-10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小孩子咬指甲是常见的问题,小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很普遍的,不需要药物治疗,这对小孩子不好的.因为很多药物都有着另一种威胁的.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就慢慢的不会这样的了.虽然小孩子咬指甲很常见,很多人小时候也都有过咬指甲的经历,一些年轻父母对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往往不在意,但咬指甲毕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少危害。
人的手接触外界最多,特别是孩子,出于好奇,总喜欢这儿摸摸,那儿抓抓,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缝中和指尖上会沾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缝是利于细菌滋生的场所,虫卵在指缝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咬指甲时,无疑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大量病菌带入口腔和体内,导致口腔或牙齿感染,严重的还会引发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或者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经常咬指甲还会对儿童的牙齿造成伤害,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牙齿外暴,门牙缺角,影响孩子的容貌。咬指甲还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损伤甲板,使甲板缩短,周边不整齐,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来光泽,如侵及甲沟,可造成甲沟炎。www.yjS21.com
孩子爱咬指甲,往往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意见建议: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要循循善诱,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
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玩玩具,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有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边拉开,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喜欢咬人怎么办
孩子喜欢咬人怎么办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咬人的原因:
生理性原因
1.孩子长牙发痒而引起的咬人行为。
2—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种快速增长的生理因素,有时会给孩子带来生理上的不适,如关节痛、肌肉酸等。特别是孩子长牙时期,孩子会因为牙龈粘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他们有很强的咬东西的欲望而无法得到满足,于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牙痒而咬人。
对策:给宝宝一个可以满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可以采用让孩子吃饼干棒、五香豆、兰花豆和青苹果等方式,来缓解孩子们的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同时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等,将这些蔬果切碎成丝或颗粒状,也是让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2.语言贫乏所致。
2岁的孩子早已经学会了走路,随着他们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的需要快速的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语言还比较贫乏,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又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所以他们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来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实现交往和表达意愿的目的。
对策:应让孩子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意愿。当孩子因为心理不满而咬人时,要让他明白,当他生气和不安时,有比咬人更好的表达方式。他可以说,“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的话,可以向你求助。比如,孩子有时候咬人,其实是因为他很喜欢对方,想要和他做朋友而不知道如何表达,这时老师和家长就要告诉他可以这么说:“我很喜欢你,我们做朋友好吗?”并且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演示,这样他就学会了用语言和别人交流,而不是用嘴和牙齿去和别人交流。
心理性原因
1、孩子咬人是一种发泄。
2岁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当他的心理感到不满时,就要通过咬人来发泄出来。比如,在幼儿园里,孩子认为没有得到老师足够的关注,他就有一种不满的情绪要发泄。于是,当他的这个情绪没有得到舒缓,他就会用咬人来向老师宣泄。
对策:让宝宝多玩安静的游戏,或者尽可能保证孩子睡眠的充分。
研究证明:强度刺激是引起咬人的最常见的因素之一,一个拥有安静的睡眠,并且睡眠充足的孩子一般较少用牙齿咬人。让宝宝玩安静的游戏,保证他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静宝宝的情绪,当他们心理有不满时,也不至于极端地采取咬人行为。而且,当老师一旦发现孩子有不满情绪出现时,应立即采用一些能让他安静下来的措施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可以尽快忘记刚才的不快。
2、孩子咬人是模仿或需求刺激。
有的孩子可能只是看到过其他的小朋友咬人,在整个过程中,被咬的孩子会大声哭闹,孩子会比较好奇,并且认为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刺激或满足感,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举动会让被咬的孩子感到疼痛。
对策:老师和家长应该很明确地告诉孩子,咬人是不好的行为。这么大的孩子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而由着自己的好奇心随意模仿,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要告诉孩子:咬人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爸爸妈妈,老师和小伙伴都不喜欢,还会伤害到别人,不是一个好宝宝的行为,应该对孩子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能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当做游戏或者一笑带过。当看到孩子有咬人的倾向时,就要用话语或眼神严厉地制止,让他明白,我们不希望他这样做。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咬一下自己,让他感受到疼痛,再告诉他,这个感觉就是他咬其他孩子的感觉,孩子就会有一种切身的感受。
特别注意:如果排除以上的因素,孩子是因为性格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如小气、霸道、个性强等,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就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特别的关注,以免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个性发展。我们不能迁就和视而不见,应该做出必要的反应。家长和老师要很清楚地告诉孩子,这不是他能干的表现,相反,他会因为这样没有好朋友,必要时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孩子采取一些较强硬的措施。
老师和家长的态度:
1.耐心、重教育。
孩子发生咬人事件后,也不要过于担忧而去责怪孩子,应该认识到孩子咬人大多是属于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问题,还不属于攻击性行为。家长要耐心对待,帮助老师分析原因,然后进行认真的教育,以免向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如果有可能,要带着他去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创造一个直观的氛围让他了解咬人带来的后果。
2.缓解、多关心。
防止孩子咬人的措施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平时可以多给孩子吃些饼干、水果块之类的食物,以满足他的咀嚼欲的需要。平时缓解了孩子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咬人行为就会减少。
宝宝咬手指甲的有效政策
宝宝咬手指甲的有效政策
最近班里孩子咬手指甲的现象比较多,我们老师根据孩子的情况查询了许多资料,对于孩子这一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点:
1.体内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据说缺锌的孩子会咬指甲。这有可能,目前正在补锌,难道补之前没有的毛病,补还补出来了?!
2.小的时候,口唇敏感期没有顺利度过。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我在他小时候,喜欢啃咬玩具的时候,应该是在保证啃咬的物品安全的前提下,尊重他,给他自由,让他啃个够的。当然,我不在身边,他啃东西时,别的家人会阻止他,给他拿开的。那么,这也是有可能的了。
3.来自于精神压力。这有可能。孩子小的时候,对什么都充满自信,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现在,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我感觉对环境、及自身能力也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有了‘担心、胆怯’等情绪。我自认为这种变化应该是好的,但孩子可能一下子不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诸多挑战,只好啃指甲来发泄这种紧张。
4.因为孩子无聊,手没有等到充分的满足。这一点通过后面的纠正过程,我发现是最关键的。其实,从孩子自己的阐述也可以看出来。3-4岁的时期的孩子,可以绘画,折纸,剪贴,做手工,或是玩各种拼插的玩具,都能让小手动起来,满足了手的发展,他自然就忘了啃手指了。
一点建议:在帮助孩子纠正这一不良习惯时,大人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边拉开,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转移注意力是个不错的方法。
宝贝爱咬人怎么办?
摘要:宝宝突然变得爱咬人了,不管高兴,还是生气,咬人似乎都成为宝宝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这可怎么办?
爸爸妈妈不必忧虑,咬人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宝宝出于哪些原因爱咬人吧。
爱咬人的小魔怪>>>
小牙小牙,长出来
宝宝开始长牙了。乳牙的萌发会让宝宝感到口腔不适,牙龈痒痛,为了缓解这种不适,宝宝就会出现喜欢咬人咬物的情况。
不会说,但会咬
牙牙学语的宝宝总是给爸爸妈妈带来很多的欢乐和惊喜,但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宝宝,语言表达还很局限。当要急于向家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会用简单的咬咬你来引起对方的关注。有时家人并没有明白宝宝的意愿,宝宝就会很懊恼,也会通过咬人来表达不满。
咬人游戏很好玩
宝宝对于周遭的一切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而这个好奇心有时是需要用嘴来完成的。当他咬人后,对方会出现大叫或哭的表现,这对他来讲也是很有趣的现象。于是,他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游戏,自己闷了时,就试探地玩一下。
不咬人小秘籍>>>
磨牙工具很给力
对于处在长牙期的宝宝,磨牙棒、口咬胶、磨牙饼干等会成为爸爸妈妈的法宝,当宝宝咀嚼的欲望得到满足,那些因为长牙出现的不适和焦虑感消失后,爱咬人的宝宝自然也不见了。
有耐心,慢慢来
面对宝宝因为表达不畅而出现咬人的情况时,爸爸妈妈一定不要大发雷霆。小宝宝有自己的意愿并想表达,那是好事,所以父母先要保证情绪稳定。当宝宝出现咬人的行为时,要清楚地告诉宝宝:“你咬了妈妈,妈妈好疼呀!”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家庭的和谐气氛,平时不要过分抑制宝宝的行为,让他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样宝宝的情绪平和了,也不会用咬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游戏替代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宝宝玩一个指物说话的游戏,例如指着杯子清楚地发“杯子”的音,然后让宝宝模仿。或者爸爸妈妈也不说话,用指物、拿物做动作的游戏来表达自己,宝宝的模仿力是超强的,通过游戏的方式不仅让宝宝积累了更多的词汇,还让他觉得用动作来辅助表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咬人是什么游戏,宝宝已经不记得啦!
育儿知识:如何纠正幼儿吃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
我们总能发现班内个别幼儿有吃手指的现象,不停地提醒他们,有时还训斥他们。可他们依然在吃手指,有的幼儿还咬指甲,咬得手指很难看,指甲很少。如何纠正幼儿吃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呢?
一、吃手指、咬指甲的根源
吮吸是人类最初的一个本能的行为,当婴儿出生后,当嘴唇接触母亲的乳头时就会本能进行吸吮,而在吮吸母亲奶头的过程中,婴儿得到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感,即可以满足他机体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心理上的满足。在整个婴儿时期,婴儿吸吮自己的手指很常见,一般持续到两三岁后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其间,婴儿会因饥饿而吸吮手指,以期得到如吸吮母亲乳头般的满足;会因寂寞无聊、焦虑不安、身体疼痛等吸吮手指,以期自慰、减轻焦虑、转移注意力等。如果偶然出现这些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应该是一种婴幼儿的正常表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与外界接触的增多,这一不良嗜好大多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不过,若饥饿、疾病、孤独、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反复出现经常存在,则吸吮手指的行为就可能转化成咬指甲。并形成一种癖好,以致难以革除。成为一种较具顽固性的不良习惯。这一不良习惯形成的相关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无法及时满足幼儿爱的需求。繁忙的工作令年轻的父母们无暇顾及幼儿,对幼儿关怀照顾不够。幼儿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特别是缺少母爱。
2、独生子女缺少同龄伙伴。“小太阳”家庭模式下,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和放学回家之后,常常是一个人在家里独自玩耍,内心孤独、寂寞、乏味,以吸吮手指、咬指甲来排遣寂寞和孤独是最简捷的方法,久而久之便成为习惯。
3、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家庭中同龄人的缺乏既有益养成幼儿的独立性格但同时也极易造成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会也不可能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懂的沟通,交流。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困难只有逃避或自虐。而咬指甲就成为一种逃避的方式。
4、紧张焦虑情绪也是一个成因,如受到父母的责骂或惩罚等。有些家庭中,父母当着幼儿的面发生争吵甚至家庭暴力,这些具有一定暴力性质的事情超乎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另幼儿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让幼儿无所适从,而采取逃避的方式,进行吃手指、咬指甲来缓解心中的紧张情绪。
5、回避困难、问题。幼儿的各种能力还处于一个初创并不断健全的关键期,当幼儿遇到自己无能为力事情或者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又不能够及时从监护人那里得到必要的支持,帮助心理压力无法缓解时就只有用咬指甲,吃手指来转移注意力,逃避面临的一切,成为不作为的挡箭牌。
二、如何帮助幼儿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
1、发挥幼儿的能动性。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卫生观念,知道什么是好的卫生习惯,什么是不好的卫生习惯,让幼儿明白吃手指、咬指甲是一个不卫生的习惯,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
2、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作用。创造一个祥和、温馨的家庭环境,满足幼儿足够的爱的需求。温馨幸福的家庭会给幼儿一种安全感、满足感,从而让幼儿远离焦虑、远离恐惧,良好的习性会让幼儿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
三、具体措施
1、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将开展一系列的分年龄段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吃手指、咬手指的严重后果,如小班组织活动《手指好吃吗?》,中班组织活动《指甲长长了》和大班组织活动《长指甲,我不要》。
2、我们将推荐相关文章文章,请家长了解孩子爱吃手的原因,请家长在家注意观察,家园共育,在家要注意提醒幼儿保护手指,并经常洗手,保护手的干净,做一个爱清洁的好孩子。
怎么制止孩子吸吮手指?
这个是习惯问题,这个不用说,过段时间自己就会好的,越是制止越是起反作用。手上抹点苦的药水,黄连啥的。事实上这个方法是有点极端,小的时候大概都有这个毛病,慢慢板一板就好了,是个习惯问题~抹苦药水也许有效,但狠了点,并且孩子揉眼睛的话就坏了。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家宝贝一到要睡觉的时候就要吮手指,爸爸给在手上抹大蒜,结果吮手指没改掉,孩子爱吃大蒜了!开个玩笑。
也可以给孩子玩需要双手的玩具或游戏,分散他的注意力,就减少他吃手的机会了。
一般来说,吮指是婴儿常见的行为,是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婴儿在一岁末就自动放弃了,但也有一些婴儿一直继续到四、五岁。 对吮指的危害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看法。一般来说,过去比现在对它看得比较严重,中国比英美看得比较严重。
孩子吸吮手指的解决办法有:
1、带她到牙医那儿去,让牙科医生对她说吮指对长牙不好(事先和大夫说好),现在就不吮指,就没关系了。孩子对大夫的话会听得进去些。
2、注意她吮指的时间,千万不要让这种毛病从睡前扩展到整天。让她的双手整天都有事干,不空闲,会好得多。
3、吮指在不同儿童那里,有不同表现,有的儿童白天也吮指。但你孩子只在睡前吮指,这就如同成人睡前看报纸一样,成为睡眠的一部分了,要纠正更为困难,因为会影响睡眠。可以在睡前给她讲讲故事、看看图画书、甚至推迟一点睡眠时间,以使她累了,不吮指也可以睡了。你们用过转移注意的方法,效果不大,很可能转移注意力的东西吸引力不够大。换些内容,行不行?
4、改正毛病要有动机。可以用:“你是大孩子了,马上要成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了,再吃大拇指,小朋友会说你还是小妹妹呢!”“再吃大拇指,老师会不喜欢哦!”等,经激发她想“长大”的心理,而放弃这个小弟弟、小妹妹才做的毛病。
5、千万不要唠叨,因为唠叨会激发儿童的逆反心理,更加这么做了。
6、不要恐吓、打、骂,这会使儿童更紧张、更要依赖吮指,以求得安全感。
7、在手指上涂上异味的东西,使吮指时不愉快,也可能她就放弃了。
8、在颚上放一块小金属块儿,使吮吸不舒服而放弃。这种方法在国外已经有用的了。可以和口腔科大夫打听一下,咱们国家有没有。自己千万不要装。
9、家长不要太紧张,其实吮指真正影响长牙,让牙列不齐,要到五岁才可能,三四岁时,如果毛病改了,是不会影响长牙的。
宝宝爱吃手指,其实是宝宝开始对周围的环境开始有认知的一个表现,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中就把0-1岁的婴儿的认知,归结于口唇期,吮手指的宝宝易和人接近,情绪积极而且适应能力强。是宝宝调节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家长不必刻意(严厉语气训斥)和不适当的制止(拍打宝宝手),有时反而会强化他的吸吮行为,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大,对外界事物认知方式的增多,可自行消退。家长应该经常爱抚,及时满足宝宝的情感需要,通过分散其注意力来缓解宝宝吮指行为,勤给宝宝吸收,防止病从口入。如果都4岁后仍然吸吮,会影响下颌的发育,言语障碍,就要与儿童心理医生联系,进行行为治疗。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通常父母在不了解孩子产生这种行为本质原因的情况下,会在关注性的趋使下对孩子“吸吮手指”现象进行阻断,并反复提醒,这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好奇而关注,如果这样,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其后果可能会导致部分孩子逐步形成依赖性的习惯性外在表现现象,形成这样的结果调整起来就比较复杂、周期也相对较长。
孩子爱哭怎么办
孩子爱哭怎么办
3-6岁是开发幼儿智力潜能的最佳时期,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幼儿艺术特长的敏感时期,还是增进幼儿品德的奠基时期。当孩子哭泣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交流,弄清楚哭泣原因,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3-6岁的宝宝一般具有认知能力,能够听懂爸爸妈妈讲的道理。那么,幼儿爱哭泣怎么办呢?
一、问清楚幼儿哭泣原因
家长可以与幼儿交流一下,问清楚她为啥要哭。应该可以讲清楚的,只有问清原因,分析对策,对症下药,才能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二、讲清幼儿哭泣的弊端
家长可以讲清幼儿哭泣的弊端,爱哭的孩子会被人认为没本事,胆小,不讨人喜欢。当幼儿哭泣时,可以跟幼儿说:“哭泣会被人当作没有用,会哭的孩子很傻,会被人瞧不起。我的宝宝最聪明能干了,肯定不会哭。赶快擦干眼泪吧,还是妈妈的乖宝宝。”
三、说明哭泣不解决问题
家长告诉幼儿哭泣不能解决问题,哭泣很痛苦,不能赢得别人的同情。当宝宝哭泣时,可以问宝宝:“宝宝你为啥哭起来了呢?哭泣难受吗?哭泣后问题解决了吗?”通过提问,帮助宝宝分析问题,知道哭泣很难受,而且不能够解决问题,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不起任何作用。
四、观看动画片比较评价
家长可以陪同幼儿观看动画片,让幼儿比较评价,是勇敢的宝宝可爱还是爱哭泣的宝宝可爱,明确应该向谁学习。
五、同伴交往中学习技巧
家长应让幼儿与同龄的小伙伴玩耍,学习待人接物与处理问题纠纷的技巧。
六、鼓励幼儿要勇敢不哭
当幼儿哭泣时,家长要鼓励幼儿勇敢不哭泣。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幼儿:“宝宝最勇敢了!身体碰到物体了,没有感觉到疼痛,不怕痛,自己揉揉就好了。不哭泣的宝宝最勇敢,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通常幼儿哭泣都是有原因的,家长应弄清楚原因,讲清哭泣的弊端,说明正确的处理办法,幼儿就一定会纠正爱哭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