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为什么要抛弃我?
发布时间:2021-03-05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寒假孩子3岁了,应该上幼儿园了。虽然很多家长们会有些舍不得,但大多数会坚持为孩子选择大众的成长方式。我们儿童绘画心理乐园中有个小会员,在应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上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在幼儿园被老师和学生们孤立,孤独无助的他,在学校常常一言不发,跑回家中又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尤其擅长绘画,她的画都是在讲故事!但在幼升小时,学校一度怀疑孩子有自闭症,进而很难入校就读,无奈之下,只能作为编外生来上学。
孩子在上了几次绘画心理课之后,自我表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有次她竟主动的问妈妈:“我3岁的时候那么小,你为什么非让我上幼儿园?我哭得那么厉害,你为什么不管我,任由老师把我拽进去?!”“妈妈你为什么抛弃我?”,面对这一连串的发自内心的疑问,任何一位妈妈都会为之心碎吧!
上幼儿园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上学就意味着要和妈妈分开,就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是踏入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面对未知的环境与事件,自己最亲爱的妈妈却不在身边,肯定是妈妈不要我了!哭闹、不去上学是常有的事,有的孩子甚至会通过躯体化的反应,比如生病这样的方式作为对抗方法。
对于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孩子会怎样?
我们知道上幼儿园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因此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会厌烦、会无奈甚至愤怒,同时,有些家长更愿意将这个烦人的小孩交给老师,让老师去解决他,自己稍做安抚,就赶紧抽身离去。接下来,就是孩子最痛苦的时候了,他一方面要应对周围陌生环境,一方面还要处理自己被抛弃的焦虑。长期不被关注后,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收到严重打击,他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敏感多疑,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有的孩子只会自己跟自己玩,有些可能会特别粘腻大人。无论哪一种,长大后的他们都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的,当自己为人父母之后,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是个特别不愿意上学的宝贝,我们需要的是有耐心,接纳孩子的状态,理解他内心的苦楚,不厌其烦的向孩子证明我们是爱他的,每次上学的时候跟孩子约定好时间,做到了就给予精神鼓励,帮助他熟悉老师、熟悉环境、熟悉小伙伴,让他知道幼儿园是安全地带,可以自由玩耍。无论他的反抗持续多久,我们都要去理解他,如果你不接纳他的状态,对他不耐烦,他就会认为妈妈抛弃了他,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
其实跟孩子交流并不难,孩子只是想要确认妈妈爱我、妈妈永远不会抛弃我,只要我们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就会快快乐乐的去玩耍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妈妈,你为什么不早点来接我?
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成长的路随着飞逝时光一去不复返。作为父母,我们能否从忙碌平静的生活中清醒认识到孩子的童年需要陪伴?
这是一位宝妈的故事,我想分享给大家,相信看过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触。
女儿五岁前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带着,在老家,与我相隔一千多公里。
我们视频,她在视频那边笑得很甜;
我们通电话,她叽里呱啦地与我讲她在幼儿园的趣事;
我给她买很多的玩具,寄给她,她说都放在床上,就像妈妈陪着她;
我给她寄很多书,各种绘本,各种童话故事集,她收到后,会告诉我收到书了;
我一有假期就去看她,她不会对我陌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抱不完的拥抱……
我以为,她是幸福的,我也是安心的:爷爷奶奶疼她,生活条件也相当好,我和女儿爸爸可以专心打拼事业,多完美的安排。
虽然,偶尔思念的痛会在静寂午夜狠狠侵蚀我内心,但我坚信,我们在走一条最正确的路。
在她五岁生日的时候,我请了一周的假,踏上回老家的路,而行李箱放了半箱为她精选的童书,一直坚持给她买书,她应该也如我一样爱看书吧?出发前,我无数次想象与她捧着书依偎着坐在鲜花盛开的阳台中,午后的阳光暖暖的如她的笑容。
和预想的一样,女儿很开心。她抱着我,兴高采烈讲熊大熊二,告诉我想养一只小熊;走在街上,她拉着我进了一家又一家的超市,各种薯片、虾条抱满怀,心满意足对着我笑;晚上睡觉,我想给她讲故事,她说她困了,要睡觉了,第二天要起床看电视。
终于在临走前,我婉转问爷爷奶奶,那些我给女儿买的书呢?
爷爷带我去了杂物房,手指某方向的角落,淡淡说了三字:“在那呢。”那一堆书,一本本整齐叠着,崭新的,落了灰,还有好几个包着书的邮包,并没拆开。
那一刻,心好像跌入了冰冷的深渊,我突然觉得自己错了,突然醒悟自己错过孩子的某些重要时光,我问自己,现在弥补还来得及吗?
回来后,两个月时间,咬牙定了套房子,做好所有工作上的交接文件,写辞职信,一切虽然突然,但义无反顾。就这样,我把女儿接到了身边。
我一直相信阅读的力量,把孩子接回来后,我先给孩子培养阅读习惯,晚上给她读故事,陪她看书,白天带着她逛书店。慢慢的,她不再爱看电视,不再沉迷小零食,她喜欢靠在我身边安静的听我讲故事。有一次,她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早点来接我?”我顿时潸然泪下,但愿我全职陪她的这些静谧又美好的阅读时光能弥补错过她的所有遗憾。
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花上半个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给她讲故事,为她讲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告诉他所有的坏人最后都会被严惩,因此要做一个善良的好孩子;为她讲拇指姑娘,希望她能明白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坚定自己的理想。
我尽量为她选择很经典的童话故事:《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四大名著儿童故事》、《阿凡提的故事》……我希望她能在上学前了解这些故事,不但锻炼孩子的思维,还能从听到讲,再从讲到看,慢慢陪养她的阅读习惯。
一年多的时间,我就用这样的方式陪伴着孩子,转眼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我也像别的父母一样担心陌生的环境,孩子会不适应,我便提早给孩子做“思想工作”,为她描述小学的校园、老师还有朋友。可是有一次孩子却对我说:“妈妈,你放心吧,小兔子都可以轻松和别的小伙伴交朋友,我也一定可以!”就是这一刻,我突然真切的感受到故事的力量!它不但会让孩子逐渐爱上阅读,还会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品性,这点更是让我惊喜满满。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后,我便计划着再找一份工作,虽然不是全职陪伴,但有一个习惯我却从没有间断,就是每天睡前或者放学后为她继续讲故事,周末带她去图书馆,因为我一直坚信:从小爱听故事的孩子,总会被故事中塑造的人物所影响,长此以往,孩子总会被勇敢、善良、睿智等良好的品质所感染,这样的孩子想变坏都很难!
我们能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最多只有二十年,为什么不尽全力,不拿出全部的爱来陪伴呢?我们总是很忙,不是忙家务,就是忙工作,空下来的时候,忍不住拿起手机,却忽略了其实应该抱一抱孩子,给孩子讲个故事,读本书……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的恩赐,孩子在身边的每一天,都不应该“虚度”,希望所有父母都能从我的讲述中领悟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陪伴孩子不只是我们和孩子在一起:你自顾玩儿手机、忙工作,孩子在旁边玩玩具,而是要在一起的时间都能有价值。选择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才会深刻体会到在一起的幸福!
教你回答孩子:“妈妈,为什么要上班?”
多数小孩都不太明白:大人们每天上班究竟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总会在某一天问妈妈你为什么上班?”、“你为什么总回来的那么晚?”、“我为什么不能一起去?”……面对这些或奇怪或平常的问题,怎样回答才算是最聪明的、最适合的?
为什么你总要去办公室?
“因为这样我可以得到工资。爸爸和我挣的钱要供我们付房租、食物、每天所买的东西,还有咱们的度假。另外,我还喜欢和其他人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像你要在学校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交很多的朋友一样,在工作中,我也能帮助很多人,使他们满意。”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当你的孩子问到,为什么他最好的朋友的妈妈却不用去上班的时候,你可以解释给他听,一些妈妈、爸爸更喜欢呆在家里。但是他们在家里也是要工作的,比如买东西、洗衣服、打扫房间。这样的解释非常有用,使孩子认识到工作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你每天都能得到钱吗?
“不是,我的老板并不会每天给我一些纸币和硬币。而是到了每个月的月底,我们公司的计算机就会自动告诉银行的计算机,妈妈的账户上应该有多少钱。之后,妈妈就可以拿着银行卡从自动提款机上取纸币了。”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如果孩子没有接着再提问,这些信息暂时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觉得和孩子解释起来很费劲,不妨反过来问问孩子,这样就可以知道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有关钱物的交换是孩子很感兴趣,也有必要让他们明白的话题。
你为什么总回来的那么晚?
“妈妈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事情,为了将这些事情做到完美,妈妈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就像你在学校里面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作业一样,妈妈也有每天的任务。所以为了将这些事情完成,妈妈才会回来这么晚。”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总会有些如梗在喉的感觉。因为你发现,所有的解释在孩子看来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爸爸、妈妈总要离开。你不必完全打消孩子的这种想法,因为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且也没有必要。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上班妈妈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发育是同步的,他们,他们没有因此而会遭受更多的心理上的干扰。
你上班时都做什么?
“我的办公桌上有一台电脑,我用它查资料、写邮件、整理文件。此外,我还要打或者接很多电话。有的时候,我还会和来拜访的客户见面。”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关于工作在孩子的头脑里形成一个印象对孩子很有益处,虽然他们可能对具体的细节并不太感兴趣。也许你应该找个半天带孩子来上班。不过,如果你是护士或者超市的收银员就不太现实了。但是,你可以在不当班的时候,带孩子来简单地参观一下,或者带他到你们的食堂去吃顿午饭也好。
和你一起工作的都是你的朋友吗?
“有些人我非常喜欢,所以,在不上班的时候,我们也会经常聚会,一起去吃饭。当然,也有些人让我觉得不是那么可爱,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有争吵。就像你们玩过家家或其他游戏时一样,总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不是吗?”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这是一个为孩子提供思考有关人际交往的问题,孩子会明白人和人之间有差异,我们不必喜欢所有人,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应该尝试着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我为什么不能一起去?
“你可以去参观妈妈工作的地方。但是,不能和妈妈一起工作,我们办公室没有你的工作位置,你工作的地方在学校。你想想,要是妈妈天天陪你呆在学校里会多挤。”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在他工作前,先要经过学习阶段,首先是幼儿园,然后是学校,之后是职业学校或者大学。如果,在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分离的痛苦,那么你一定要让孩子相信,只要他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到妈妈的――当然,一定是真有麻烦的时候。
你们也要午睡吗?
“如果能午睡当然好了。但是,我最好还是把工作尽快地做完,这样就不用加班了,也不用晚回家了。而且,我们的办公室也没有像你们的幼儿园那么舒服的床。”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告诉孩子职场和家里完全是两套规矩是不太容易的。问卷调查表明,即便是上了学的孩子,也不太明白大人上班究竟在干什么。
妈妈爸爸日记: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编者按: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而妈妈就是这颗种子的守护神,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成长中,妈妈、爸爸记录着点点滴滴,有幸福有烦恼,但他们都相信自己的小种子,总有一天会灿烂绽放、绚烂无比。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妈妈爸爸日记》专栏,欢迎您投稿一起分享育儿心得。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对孩子,天性赋予母亲关爱的本能,其中有一种叫刻骨铭心,那种爱叫——借“打”!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说所有的话我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句话,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暇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
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菜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盆碗、拆毁玩具、遗失钱币、污脏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奏效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的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强烈 10 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 5 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分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更为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得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做饭?
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做饭?
“妈妈,为什么你不做饭给我吃?别人家都是妈妈做饭。”儿子大口嚼着爸爸做的饭,漫不经心地问我。我心里咯噔一下,大脑快速运转起来。
第一个闪念,想告诉他,我做饭不好吃。但这无异于打自己的脸,作为一个现代妈妈,“自信自立自强”是最根本的人生准则,总要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如果没事儿就自我贬低自我检讨一番,就会大大降低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所以绝对不能这么说。
第二个闪念,想告诉他,男人做饭是家族传统。我家都是男人做饭,爷爷姥爷爸爸,都做的一手好饭菜,奶奶姥姥和妈妈,最多把菜做熟,色香味绝对不能保证。可这么说,也是在贬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呀,不仅我这一辈,还捎带了上一辈,这事让两个妈知道就麻烦了。
儿子见我半天不说话,抬头看了我一眼,我急忙整理好思绪,深呼吸一口气,不想在儿子面前露怯。无论现实的原因是什么,我都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为他以后家庭生活打好思想基础。以下是我认为相对正确的话,也正好能对他说。
我问他:“家庭事务的分工原则是什么,是平均分配吗?比如家里有十件事,爸爸分五件我分五件?”他摇摇头说:“不行,力气活妈妈做不了,精细活爸爸不会干。”
我又问:“或者抓阄,抓到哪个算哪个?”他回答:“不行,怎么跟玩游戏一样。”
“家庭是一个团队,每个人擅长什么就做什么,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和优势。比如我擅长理财和清洁,家里的钱就归我管,扫地擦灰就是我的事;爸爸擅长做饭,他就负责做饭,保证我们的健康和营养。如果交换一下工作,让我做饭,我没法做得健康又美味,爸爸又没法把家里收拾干净,那我们家就一团糟了。所以不要看到别人家妈妈做饭自己的妈妈不做饭就感到奇怪,做擅长的事才是正确的。”我为自己不做饭找到一个多么好的理由呀!
也许对一个孩子来说,上面这个解释足够了。可是对于成年人来讲,谁做饭或者不做饭,真的可以上升到婚姻生活的更高层面。多少年轻夫妇因为做饭这样的家务事闹得差点离婚,多少家庭因为过年去妈家还是婆家而费劲脑筋,真真过个“年关”?看起来无非是选A还是选B的问题,怎么就这么难?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里。只要出于对另一方的爱和包容,问题不难解决。你不想做饭我就试着做做,也许能激发出我的厨神潜质;你不喜欢打扫房间,我就帮忙打扫,感受下“你挑水来我浇园”的浪漫。只有这样的付出和真心,才能赢得对方的爱,使婚姻生活更加长久幸福。
“爸爸爱妈妈,为什么还要吵架?”
今日七夕,圈里撒的都是狗粮:晒钱、晒花、晒月饼,吃不着,看饱了~~
作为一个二宝妈,木有“爱情”好多年,不求花前月下,我只要“理解”就够了,够了……
就在昨天,因为一件小事儿,和“二货”老公吵了一架,当时孩子就在身边。见爸爸情绪激动,妞很紧张地问:“爸爸,你是不是在和妈妈聊天?你说话的声音太大了!”
“二货老公”赶紧道歉,“我和你妈在讨论事情,爸爸很爱妈妈的!”(听起来像骗人~)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这种情感,会影响孩子的“婚姻观”“爱情观”“生活观”。
我偶尔也会用这个观点拿来“教育”“二货老公”:不要让孩子对“婚姻”“爱情”“生活”失望,我们是她最好的榜样!
在孩子幼年的记忆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不吵架,这是他们心中“爱情”最初的样子。
小屁孩儿眼中“爱情”的样子
【什么是相爱?】
【爸爸爱妈妈吗?】
【他们怎么相爱的?】
【他们相爱是什么样子?】
【你会和谁结婚?】
孩子的心就像一个强大的感应器,爸爸妈妈之间细微的情感变化,都会准确无误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泛起涟漪。如果爸爸妈妈彼此相爱,孩子会被这种爱“滋养”,获得生活带给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们彼此相爱,请让孩子“理解”
童忆成长虽然关注幼儿成长,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影响,所以我们发现其实每对夫妻都很相爱。只不过,生活的琐碎把这份情感沉在心底,虽然我们有争吵,没了浪漫,少了表露,但柴米油盐的“爱情”更弥足珍贵。
每次情绪失控双方争吵过后,为了不给孩子造成伤害,我们还要“假装”安抚:爸爸很爱妈妈!
其实,孩子理解不了这么复杂的情感:既然爱,为什么还要吵架?正如,我们狠狠地批评孩子,然后抚慰他“我很爱你”是一样的道理,孩子会认为这就是矛盾的情感表述。
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让孩子感受到世间的美好,而孩子思维很直观,所以,爱,请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让他看到、听到、感受到。
首先,你必须明白,孩子不是夫妻矛盾的撒气筒。
有时候,我们和老公争吵,很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那一刻,你有没有看到孩子无助的表情?这是最无能的表现,孩子不应该为爸爸妈妈的愤怒买单,再说,大人的恩怨,与孩子何干呢?
1.做共同的事情,比如做饭……
如果你留心观察,那些习惯和彼此共同做事情的家庭,大都幸福感爆棚。身边的一个朋友结婚不到两年就离了,在反思这段情感时,朋友说,她和老公在一起做饭、吃饭的日子屈指可数。
没有共同的事情,也就少了共同的语言,情感也就淡了。
人是情感动物,当我们共同做家务、共同陪孩子玩耍、共同旅行……共同做的事情越多,我们对彼此的爱越浓,越不能分割。
2.爱很含蓄,但偶尔也可以“肉麻”
结婚生子后,我们的爱变得越来越含蓄。且不谈曾经那些“肉麻”的情话,就连正日常关心的话语我们也懒得张嘴了。
有人说,我怕“教坏”孩子,不,适当“肉麻”,是让孩子感受爱最直接的方式。
“老公,路上慢点!”“媳妇,你歇着,我来!”……这些温暖的话你多久没有给对方说过了?
如果可以,不要避讳在孩子面前牵手、拥抱,爱,请让孩子看得见。要知道,夫妻之间适当的身体接触和语言表达,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3.争吵,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
生活中,没有不争吵的夫妻。
但一定要对孩子坦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会争吵,尽量当着孩子的面和好如初,告诉孩子:我们的问题解决了,爸爸妈妈彼此原谅了。
总之,你要展现给孩子的是一种处理矛盾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情感宣泄。这点很重要,孩子极有可能效仿你们的方式处理将来的家庭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一个爱的动作,一句爱的语言,无论多小的孩子,都能注意到,并以此理解父母的“爱”。这种情感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参照。
孩子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投射着我们家庭关系的影子。我们彼此相爱,就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幸福”的种子,也许某天,它会在生活中绽放出一朵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