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收拾”闯祸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1-03-0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沟通和情绪管理是亲子关系中永恒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会想着如何让孩子听话,遇事可以控制情绪,有话好好说。但其实,想要发生改变,总要从自己开始。在百日行动派情绪管理的活动中,妈妈们都对此有所感悟:“本来想说我不发火,只是要改变自己的,没想到却改变女儿这么多”;“我才改变了两周,女儿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在惊喜的同时,我们可能没有跟孩子聊聊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感受。今天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一个孩子闯祸后从头到尾的心理活动,看看家长沟通和表达情绪的方式究竟会对孩子的心产生怎样的影响。
父亲的冷静和克制,让我终生难忘
那个命中注定的夏日
记得那是1948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大概是七月中旬。那时的美国小镇,没什么有组织的活动——没有夏令营,没有游泳池,没有篮球场,没有少年棒球队,也没有电视。小孩从早到晚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没人管。我们就全靠各自的想象力。当时在每家的后院里,都有我和小伙伴们精心挖掘的复杂的战壕(别忘了,那是二战刚结束不久,战壕司空见惯)。
可是,即使是最富想象力的孩子所能想出的花招也是有限的,只能支撑我们这帮男孩子玩几个小时,然后我们还要找别的乐子。于是,就有了那个命中注定的夏日——我们在午饭前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战争游戏。我和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都是10岁,比我高一年级——斯图尔德和达利,站在我家后院。突然,他们俩向我提出挑战:“我打赌你不敢去哈林格老太太家的园子拔她种的菜。”哈林格老太太有个菜园,她自己称它维多利亚花园,是整条街上最大最好的,这花园占据着她家整个后院,除了最尽头有个鸡窝在我们的战壕保护之下。
作为男孩子,我可不能不接受挑战,从来不能!没几秒钟,我就像新闻纪录片里勇敢的战士在诺曼底登陆时那样,匍匐前进,爬过作为两家院墙的葡萄藤。我想象着子弹在我头顶上嗖嗖地呼啸而过,冲上了战略阵地——那刚刚除过草的几垄蔬菜地。
宛如一个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员,我揪起一根又一根胡萝卜,一头又一头洋葱,一个又一个大白萝卜。我从来没体会过如此这般的兴奋,这兴奋来自于明目张胆的破坏,那种毫无顾忌的、让人爽到家的破坏。我完全沉浸在破坏的快感之中,没注意到敌人已经迫在眼前了。我最先察觉的是在前进的方向上有个影子,我本能地抬起头看看天上有没有敌机。可这当口,整个地平线都被哈林格老太太恐怖的身影占据了。
她在家里的厨房看见我爬过来,也看见斯图尔德和达利在葡萄藤边,一看他们俩正要逃跑,她叫住他们,问道:“你们往哪儿跑?”“不是我们干的,不是我们干的。”这俩人像打机关枪似的把这话重复了几百遍。一轮的子弹发射完毕,他们俩醒过神儿来,开始换上弹药,继续发射:“我们叫他别干,我们叫他别干!”还是我的朋友我的哥们儿呢!“好吧,你们走吧。”老太太发话后,他俩一溜烟地跑了。
剩下我一个人,独自站在泥里,独自站在被我掰掉的果实的尸体之中,独自站在那显然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笼罩之中。
父亲的冷静和克制
老太太把她的战俘押送到隔壁的菜院和房子。我被交送回目瞪口呆的妈妈手里,妈妈一个劲儿地向哈林格老太太赔不是,不光为我的所作所为,简直为我的存在本身道歉不止。然后妈妈转向我,说:“回你屋去,等你爸回来收拾你。”
我想,当今的妈妈们不会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了。可那是40年代的俄亥俄——管教子女是父亲的任务。那会儿的凯多街上,没有一个孩子不被“等你爸回来收拾你”这句话吓得心惊肉跳。或许在这儿我该加上几句。没有任何什么事情比等待,尤其是等待注定的厄运的降临更让人痛苦不堪。我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等呀等呀,等过那个无比漫长的下午的每一分钟。
终于,5点14分,传来了我爸爸开车回来的声音。隐约的说话声,通往后院的纱门嘭的一声被打开。他们肯定在考察战斗现场,研究那些(蔬菜)尸体。我妈妈特意要求哈林格老太太原封不动地保留现场,好等我爸爸回来自己看个究竟。
我爸看过后,后院的纱门又嘭的一声被关上。脚步声往楼上来了。正如圣经里描绘的那样,“整个大地在颤抖”。
他的声音低沉克制:“你为什么要这么做?”9岁的我,不是毫无智力,我努力想了几秒钟,或许有办法逃过此劫。
然后开口道:“斯图尔德和达利他们……”我两字还没说完,父亲就打断我道:“是你干的。别提别人。是你把园子里的菜都拔了。你为什么这么做?”接下来的是可怕的沉默。我连自己也搞不清为什么这么做——除了他俩鼓捣我之外,可这个理由已经说不通了,我其他的什么也说不上来。我从未体验过那种没有丝毫声音的静,让人无法承受的静。以十亿秒分之一的速度,我急速地瞥了一眼父亲的面孔,那是摩西从西乃山下来,发现以色列人拜金牛为神时的面孔;那是摩西将要砸碎刻有十诫的法版之前几秒钟那暴怒的面孔。
“你为什么这么做?”我想不出任何理由,无法解释凶恶的罪行。我回答不出来。最后,父亲用同样克制的语调又问——“你打算怎么办?”我还是什么也想不出来。可怜的我琢磨着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把拔出来的菜再插回去,可心中一个声音警告我最好别试。那我能干什么呢?
终于,父亲开口说:“首先,你把你攒的所有的钱都给哈林格夫人送去。”“我的小猪存钱罐?”我对自己还能开口说话感到既吃惊又有点安慰。“我的小猪存钱罐”是陶瓷的。我从桌上拿下来,倒过来摇了摇,说了句再愚蠢不过的话,“可钱不出来呀。”父亲说:“噢,没问题,会出来的。”他抓起小猪,高举在空中,然后用力砸在地上,钱罐摔得粉碎,里面的零钱四处纷飞。“一分不落都找回来,给哈林格夫人送去。告诉她你对不起她,告诉她从今天往后整个夏天,你每天都在她的菜园子里劳动。”
于是,我拾起所有的积蓄,整整7块钱的钢镚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5块),不小的一笔呀,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攒出来的,一分不差。我看见床上的挂钟指向晚上6点。街上大多数家里的晚饭已经结束了。没人五点半以后吃晚饭。哈林格老太太该出来坐在门廊上乘凉了。所有的邻居都会出来坐在门廊上乘凉。我会成为凯多大街上头条晚间新闻,从现在六点整,从这个门廊传到下一个门廊,传遍整个家家户户。我几乎都能听到人们的议论声:“想想看,这可是凯多大街上百年不遇的大罪呀。”
我的世界又重返光明
我捧着放在锡罐里的巨额财富,走了过去——独自一人——朝邻居哈林格家走了过去。我把脸贴在他家前门廊的纱门上,看见了哈林格老太太正坐在椅子上等着罪犯送上门来呢。我敲敲门,“进来。”门廊上,她的儿子哈林格先生站在她身边,还有她的孙子约翰,那个比我大五岁,看上去庞然大物般的14岁少年。他们俯视着我,好比马戏团的观众看着加演的节目里的双头怪人。我就是那变异了的怪人,他们一家安静地、饶有兴趣地盯着,看我结结巴巴的表演。我按照父亲的指示,把所有的钱都交给了她,向她道歉,并保证整个夏天都在她的菜园里劳动。哈林格老太太无声地接受了,之后只说了句“你可以走了”,便打发我走了。
我打开纱门走出他家时,感觉到左邻右居前院门廊上有上千只眼睛正盯着我看。当我走下门廊的时候,整个人类历史似乎都停滞不前了。地球上所有的人必定都在充满鄙夷地看着我。我两眼紧盯着地面,回到家,回到自己房间里。我知道我没有晚饭可吃,天气很热,我独自躺在床上,大汗淋漓,被鄙视、被拒绝、被剥夺财富、被孤立,我这辈子算是完了。
大约晚上8点半,父亲跟往常一样,来到我房间做晚祷。和往常一样,他坐在床头。和往常一样,我向上帝和父亲祷告。最后,我们沉默了几秒钟,可怜的我打破了沉默,说:“爸,对不起。”“我知道。”他说着,手指在我头发里滑动了几下。然后,他站起身,下楼去了。
他说了“我知道”,这简单的两个字竟能有莫大的力量。生命中有什么比得到理解更可贵呢?简单的两个字,让我明白,他了解我为什么会干出错事;他了解我深感愧疚;让我不再孤独无依。
还有他那简单的动作——手指在我头发间滑动。尽管我犯了错,我感到他不但理解着我,还爱着我。
两个简单的字,一个小小的动作,顿时,我的世界又重返光明。我躺在枕头上,香甜地睡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如此焦虑怎么教好孩子?
1、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2、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3、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4、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吗?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一种挟持。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挟持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
5、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法师开示:学习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唤醒爱心,引爆智慧。知识专用,智慧通用。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
6、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法师开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爱。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7、别把孩子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
8、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我们对我们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9、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吗?
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但存在一个所谓的亲子关系吗?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因此,严格地说,像不存在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也不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你来讲,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个内在的小孩。你对你内在小孩的态度,就是你与你外在小孩的关系。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处理好你与你内在小孩的关系——你和你信念的关系即可。你明白要点吗?家庭中出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每个人与他自身问题的外在投射。假如你与你的小孩出现了关系障碍问题,要解决的话,请深入你的内部,发现你与你念头的关系。理解你的想法,就会调解你与他们的关系。请注意这一点,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
10、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能是你自己的心。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11、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一种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孩子的性教育可以如此幽默
一位德国离异父亲跟两岁的女儿一起洗澡。女儿第一次注意到父亲身体下部多了个她没有的“东西”,很同情地问她爸:“痛吗?”
爸爸回问:“为什么痛。”
女儿很天真地答:“妈妈说多一块肉是肿起来,肿起来的肉都会痛呀!”
爸爸解释说男生的这部分是跟女生的不同,所以才有“男跟女”的差异。
等女儿长到7岁,一天女儿回家开始问一个字,“ficken”。德国妈妈要她下次去问爸爸。女孩不甘心,到邻居家到游泳班,到处都去问这个字,却没有人愿意讲解,只是面带神秘地微笑着。
这更增加女儿的好奇心了。那个暑假她跟着奶奶乘飞机去找爸爸,问到几乎全飞机听得懂德文的人都在笑。
ficken,就是德文俚语的“交配”,父亲拿出生物学用的男女身体解剖书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解释给女儿听。父亲的精子跟母亲的卵子在妈妈的子宫里头撞上相遇,然后细胞开始分裂增殖,小宝宝就是这样在母亲肚子里头长大,最后大到装不下了,就必须生出来了。
女儿有点难以接受小胎儿的来源居然是这样,问了又问,左旁的米歇尔、右邻的葛尔多都是这样出来的吗?那怎么出来呢?嗯,有从下头拉出来,跟直接把肚子打开拿出来的两种。
女儿终于解惑,当父亲的松了一口气。
问题是接下来觉得功力大增的女儿,却开始会去跟邻居小朋友说:“我知道你是怎么出来的喔,首先,你爸妈要ficken,然后……”
德国爸爸下一步的教育,就是该告诉女儿,拜托拜托,别老在公众场合提“ficken”这档事了!
表扬孩子≠鼓励孩子?差别如此惊人
一句话即可区分表扬与鼓励
曾经有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
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
“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
“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受到鼓励的孩子,更勇于接受挑战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
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挫折会让接受“表扬”的孩子倍受打击
第三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
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这次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表扬与鼓励的不同结果,差别令人震惊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
“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面对孩子,你必须要懂得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
“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真为你骄傲!”
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
“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真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而输不起。不让表扬成为孩子的“紧箍咒”,要让鼓励变成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定海神针”。其实家长有时候分辨不清鼓励和表扬的区别,就像唐僧也分辨不清真假美猴王。
家长不应该如此娇惯孩子
今天早上我正在给孩子们进行晨检,帮助孩子们脱衣服,接孩子中午吃的药,这时刘老师来到我班对我说:“陈老师,外面有个家长找你。”我安顿好孩子们,赶快向幼儿园门口走去。
走到门口一看,只见鹏鹏的妈妈站在车门口。一边商量着鹏鹏,一边用手给孩子擦眼泪。而且鹏鹏的小手一直不停地打着妈妈的脸。他的妈妈一点儿反应都没有,总是用商量的口气劝鹏鹏下车。我问鹏鹏妈妈:“这是为什么呢?”鹏鹏妈妈说:“他刚才在家里和姐姐闹别扭了,走到幼儿园门口就是不下车了。”于是我来到车门前,对他说:“鹏鹏,来跟陈老师。”可是鹏鹏的身子使劲贴在车身上,他的妈妈无论怎样商量他,他就是不下车,而且还是一直用两只手不停地打着妈妈的脸。这时他的妈妈嘴里不断地说着:“鹏鹏是个好孩子,快跟着陈老师吧。”一边说着,一边躲着儿子的小手,还用纸给儿子擦眼泪。这一幕让我看在眼里,心里有很深的感触。
这时,我对鹏鹏说:“鹏鹏,陈老师现在带你去玩滑梯吧。陈老师说话算话,咱们现在马上就去玩滑梯。”这时的鹏鹏才一步一步走到了车门口。于是我把他抱下来,带着他来到了滑梯上玩了一小会儿。然后把他带到了活动室。进活动室后,我问鹏鹏:“你和姐姐到底是因为什么呢?”鹏鹏说:“姐姐在家里看书,我用手给姐姐挡着眼睛,所以我和姐姐打起来了。”
事情到这里,我也清楚了。原来是鹏鹏在家里给姐姐挡着眼睛,不让姐姐看书,才引发了他和姐姐的矛盾。可是事后从鹏鹏妈妈那里我才得知,在家里当鹏鹏给姐姐挡眼睛的时候,妈妈不但不批评他,反而对我们说,鹏鹏的手这么小,怎么能挡住姐姐的眼睛呢?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当鹏鹏用两只手打她的脸时,她竟然无动于衷,仍然商量着孩子下车。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好几天了,可是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对这件事有了很深刻的反思。事后,我还和同事们说起这件事情。老师们都说:现在的家长到底怎么了?他们为什么如此娇惯孩子,这对孩子是好事吗?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吗?虽然这个孩子是二胎的男孩,家长也不应该这样的呀。如果家长坚持这样下去的话,以后说不定孩子会怎样呢。在这里,我要呼吁一下现在的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太溺爱孩子了!该惯的惯,该管的管。否则家长自己种下的苦果最终只能自己品尝了。
育儿观念:果果“闯祸”了
昨天,是果果刚从乡下回来的第二天,到了自己早已熟知的地方,明显调皮了。轻车熟路的在爬行毯上转了一圈,便爬了起来,站在了茶几旁边,摸摸这,看看那,好不快活!过一会儿又往沙发上前进,来到沙发旁边后,她点起脚跟想爬到沙发上去,结果试了几次,失败了。她开始不开心了,朝着我没有眼泪的哭了起来,于是,我帮助她爬到了沙发上。这下又开心了,为了表示自己心情愉快,还特地朝我叫了两声。不过很快她就待不住了,从沙发一路爬到了茶几上,在茶几上顺手拿了一个放水果的玻璃碗就敲了起来,我马上把碗从她那里拿走,以免她碰伤手,结果在我放碗的时候,她又拿起了烟灰缸往地上一砸,烟灰缸破了......
“果果你闯祸了,看烟灰缸都被你打破了!”我生气的对她吼道。可是,刚吼完我就后悔了,这么大的孩子懂什么呢?她只不过是在探索,是再尝试每一个她觉得鲜新的事物,是在认识这个世界,我为什么要批评她呢?
我更应该做的是辅助她、保护她不受伤害的去认识、了解她感兴趣的事物!
孩子心理压抑的表现竟是如此
孩子心理压抑的表现竟是如此
对于成年人而言,如果错过一顿饭,不过是过后再吃罢了,但是,对一个依赖别人给他食物的婴儿,延误吃饭时间却会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那么,你怎么知道孩子感觉痛苦呢?当孩子感到压力时,他们可能出现以下7种怪异的表现。
1、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孩子试着将所有见到的一切装进心里,试着理解这个世界,这对他来讲有点不堪重负。”发展心理学家阿利瑟·所特这样认为,她著有《流眼泪与发脾气》一书。“哭泣是一种自然愈合机制”,当孩子受到太强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时,他们就垮了下来,然后大声啼哭,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日聚会上总会有很多哭成泪人的孩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眼泪仍然是他们在情绪激动时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不应该阻止孩子哭泣,也不要忽视他们的哭泣,应该充满爱意,心平气和地对待。如是婴儿啼哭,可抱着他们摇一摇,直到他们恢复平静。研究表明孩子被抱着的时间越长,他们哭泣的次数就越少。即使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抱着他们也可使其恢复平静。
2、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在想象力丰富的学龄儿童脑子里,壁橱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如果说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们。
宾州的乔伊·凯斯在上6年级时就开始经受长期失眠的折磨。那个时期,他的母亲苏注意到:乔伊早晨不愿意起床,整天无精打采,还会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在医疗检查无异常的情况下,乔伊坦言,他总在晚上担心作业没做完,所以很不容易睡着。为了让孩子放松,苏和校长谈了一下,给孩子在白天另外安排一些时间做作业。这样,他晚上就不会再担心作业没完成了。校长答应了她的请求。现在,乔伊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晚上睡得好多了。
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给他们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不佳。
3、疾病反复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疼或头疼,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曾经有一个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他不断地去校医务室检查,说自己头疼。作为父母,即使你怀疑孩子在装病,也应该带他去看医生。
华盛顿特区国家儿童医院的急诊和社区儿科主任本·基特曼建议,一旦诊断出疾病,应首先治疗儿童的情绪和心理,而不是身体。“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孩子,不仅仅是他的胃,”基特曼说, “我应该尽量安排和你的孩子单独相处而又无人打扰的时间,和他一起度过这段时光,让他感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你可以解决那些给他的生活带来压力的难题。”
4、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不总是古怪的。“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虽然和电视或录像上的暴力情景不无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这就是阿利瑟·所特称的“碎饼干现象”——一个两岁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一块碎饼干而感到不安,只是将其作为借口释放早晨郁积的沮丧心情。“这种行为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他需要一切放慢速度,”所特说,“给你孩子安排的活动应当尽量简单,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
这就是说,你应该尽量少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孩子需要无忧无虑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新闻中灾难的报道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临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凯利·西克是新墨西哥州教育医疗顾问,她建议孩子减轻恐惧和忧虑的方法就是正视他们。说“没什么好怕的”是毫无用处的,相反,应该让孩子集中精力应付他们控制范围内的事。
爱丽斯·安多斯在她6岁的儿子劳根第一次不想去上学时不知所措。“劳根问我‘我可不可以跳过一年级的第一天?’”爱丽斯回忆说,“我问他担心什么,他告诉我他整周都在担心‘等于’,他说,‘我知道2加2等于4,10加10等于20,可是如果老师问我50加25等于多少,我就不知道了’”。爱丽斯告诉孩子,或许班上其他孩子也不知道,但老师会教他们,因为这是她的职责。“我的话使他放心多了”,爱丽斯说,“他愉快地度过了上学的第一天。”
6、说谎和欺骗
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有时会撒谎,但他们通常并不知道他们行为的后果。他们只是在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大一点的孩子在已经能够分清真假的情况下也会撒谎,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受到很多的压力。
8岁左右的孩子更关注自己在学校的一切。10岁的时候他们会有诸如“别人喜欢我吗?”这样的社交考虑。归根结底,他们是想取悦于父母,担心会辜负他们的期望。如果承认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们会感到羞愧。因此,他们就编造一些父母喜欢听的话,或让他们高兴,或喜欢讲故事时自己受到关注和赞赏。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说谎或欺骗你,请记住他们在按着父母的暗示行事。”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吹嘘自己停车没付费,或撒谎以避开工作会议,你要小心自己在树立坏榜样。最好把诚实的重要性和说谎的后果讲给孩子听。如果说谎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看医学专家了。
7、拒绝吃饭
很多专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或其它表示不满的肢体语言,家长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紊乱症。
2—8岁的儿童十分挑食,这是人所共知的。“有的孩子很挑食,有的则害怕吃饭。”一位研究饮食紊乱的专家卡洛里·戴雷解释说。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没有食欲。另一些明确表示不喜欢某些饭菜,但最终他们会吃掉喜欢的饭菜;而对于可能患有饮食紊乱的孩子,他们就干脆不去想自己饿不饿。谈到饮食,简单地把食物分成“好的”和“坏的”或过量运动以“燃烧脂肪”,可能意味着你的孩子正在试图通过一种不健康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控制压力的目的。
1994年发表在《饮食紊乱研究》上的一篇文章报道,1——5年级的学生里有40%的女孩和25%的男孩在减肥。孤立无助的感觉和自卑会引起对食物的反感,但多数情况下,父母一方丑陋的体态或对别人胖瘦指指点点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并不总能正确判断孩子是否患饮食紊乱症。
“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吃饭时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最好找治疗饮食紊乱的专家寻求帮助。
温馨提示:
认识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压力,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必要的。当然,你不可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你可以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建议,帮他们成长为快乐的、有着良好适应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