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错招会害了孩子
发布时间:2021-02-18 教育孩子笔记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幼儿招生活动策划方案孩子闹着要家长不肯买
一对年轻的父母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逛超市。逛到儿童玩具货柜时,小男孩说什么也不肯走了,他要买一辆小汽车。家长不给买,孩子哭闹着非要买不可。家长刚开始还和孩子讲道理:“家里已经有很多汽车了,不能再买了。”孩子不听,还是闹着要。家长接着说:“今天已经给你买很多东西了,这个就不能买了。”孩子还是闹,不肯罢休。家长忍无可忍,生气了:“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么不听话。”“宝贝听话,我说了多少遍了,我们有很多汽车了,今天不能再买了……”骂孩子不听,家长开始转为哄。孩子还是哭闹着要买:“我喜欢,我还要,还要。”家长开始提高声音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孩子不敢再说话了。家长高兴了:“这才听话嘛。走吧。”孩子被家长拖着走了,一脸的委屈。
用错了招害了孩子
带孩子逛商场,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家长肯定免不了,上面的情景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个,家长需要掌握什么技巧呢?教育专家认为,以下父母的招数都是错误的。
1.强行带走
父母胜利了,小男孩不敢再闹着要玩具,被父母带走了,“不是我不想买,而是我害怕你了”。这个时候,亲子关系就受到了影响。
有些孩子一看家长不肯买,就躺或坐到地上打滚哭闹,但家长不吃这一套,你哭你的,我要么打你两下,要么直接抱走拖走,才不管你如何撕心裂肺地哭喊。孩子的内心遭到重创,这类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不断地和家长对抗,直到长大了家长抱不动的时候,“给家长好‘果子’吃。”
2.父母妥协
“我就哭,拼命地哭,让其他人看着,看到你不好意思,你一定会给我买。”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哭闹,马上妥协,最终孩子如愿以偿。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三两次后,孩子就会很有经验了,更增强了他下次“哭闹打滚的信心”。
专家观点:孩子哭闹买和不买都不对
遇到孩子这样“不听话”的时候,给不给孩子买呢?“我会买”或“我一定不会买”,家长的答案不外乎这两种。其实,买和不买都不对。
首先,家长没有说服孩子,买了自己心里不高兴,觉得是对孩子的妥协;不买孩子心里不高兴,于心不忍。这表现出来家长教育孩子的不成熟。因为家长的不成熟才把自己夹在中间,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孩子没错,因为孩子只是“喜欢,想买”。
其次,孩子为什么会哭闹?很多家长说是想买,其实不是,孩子哭闹,是家长没有尊重他们。试想,从孩子懂事起去逛商场,看到的都是“家长想买什么东西就掏钱买什么”,但“为什么我想买东西身上没钱,向爸爸妈妈要,为什么他们就不肯掏呢?”在孩子心里,这是极大的不平等。我们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聪明对策:事先约定事中提醒事后总结
家长们会问,那到底要怎么办呢?YjS21.cOm
非常简单,在每次出门前和孩子约定好:“孩子,爸爸妈妈带你去商场,爸爸要买什么,你要买什么,妈妈要买什么,除此之外,我们什么都不能买了。可以吗?”一般孩子会答应,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见,要商量好了再出门。
到了商场,孩子遇到不在计划之内自己还想要的东西时,家长只要提醒他“我们说好的,不能买其他的”,你会发现孩子非常讲理,盯着想要的东西,尽管满脸渴望,但还是会同意:“那就下次再买吧。”还有些孩子在提醒之后还会要,家长千万不能答应,因为是约定好的,这是家长建立威信,“说话算数”的最好时候。
回到家里,再和孩子总结一下,“今天你想买的那个东西,我们讨论要不要下次买”,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很重视我、很爱我,我一定要听话”。
总结: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被告知要听什么话。孩子是最讲道理的。孩子不讲道理往往是因为无理可讲。而约定好的事情,孩子比家长执行得要好得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犯三种错会让孩子变笨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儿能变聪明,不希望孩子变"笨",如果希望孩子聪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变"笨"的,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让宝宝向聪明的方向前进。
孩子变笨三大原因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
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3、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孩子的成长父母别随便插手,小心害了孩子一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口头禅。但是,说易行难,当父母看着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错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让玩具归位,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忍住伸手的冲动,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完这些事呢?
慢慢地,父母的手越伸越长。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跟伙伴们相处,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每一步,父母都要掌舵引航。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俯身为孩子扫清障碍处理问题,生怕他们行差踏错,多走弯路。
殊不知,他们可以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长。他们越想填满孩子的未来,孩子就越无法达到他们要求的完美。但,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教育孩子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发现的机会
杨先生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带着5岁的儿子在海滩上玩。他们旁边是一位德国妈妈,在躺椅上看书,她的孩子却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杨先生非常着急,他走上前去,提醒德国妈妈,“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可是,那位母亲非常茫然。“那又怎么样呢?”她说,等他尝过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杨先生愕然,如果这是在中国,大部分家长会阻止孩子。家长告诉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里发现难以下咽,结论是一致的,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式却不一样。前者,孩子获取的是父母判断之后提供的间接经验;后者,孩子却是亲身体验之后的直接经验。
“差别就在体会上。”孙云晓说,回忆一下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你会发现基本上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有时候,成人眼里举手之劳的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他们反而能从中体会到更多,对他们的影响也更深远。在孙云晓看来,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明白许多道理,而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
3岁的孩子擦完桌子之后去洗抹布,观察到“抹布比以前白了”,“水变成黑色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成人看上去很明显,但孩子却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到了事物的变化。如果父母对孩子说“别抓抹布”、“水都黑了,不能洗手了”,那么,他是不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的。
孙云晓认为,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于帮助他们,或者要求他们一出手就是正确的。可也正是这样,父母剥夺了孩子发现的机会,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长大。”孙云晓说,生活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是充满自信的、有魅力的人。
孩子是在群体交往中长大的孙云晓曾经主持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80%的城市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种攻击性需要并不一定是暴力的,比如打人骂人,而是说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当中,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说话很刻薄、伤人,而他自己没有意识到,因为他心里没有别人。”
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群体性。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群体的交往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然而,对独生子女来说,这却是个难题。
赵女士的女儿7岁了,除了做作业,每天的课余时间都在玩电子产品,不是切水果就是玩“植物大战僵尸”。好容易到了周末,赵女士跟朋友相约带着孩子出去玩,两个孩子却大吵一架,各自哭着回家。事情也简单,两个孩子在抢玩具的时候,朋友家的男孩推了小姑娘一下,正好磕到后脑勺,一个青紫的大包让赵女士很是心疼。朋友内疚不已,抬手打了儿子的屁股,两个孩子哭得天昏地暗,只能散场了事。这次不愉快之后,赵女士也不好意思再约朋友一起玩儿了。“其实,有时候,孩子打完架就没事了,可家长心里的疙瘩却解不开。”孙云晓说,不少父母会在有意无意间干扰孩子和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比如,当孩子发生争执后,家长一般都坐不住,他们会袒护自己的孩子,或不问缘由地苛责自己的孩子。
在一项调查中,81%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75%的父母对孩子交朋友有严格的要求;71%的父母反对孩子有亲密的异性朋友,反对孩子和一些学习不好的人交朋友等。“这同样是过度干涉。”孙云晓说,孩子的朋友不是按照分数划分的,也不是根据父母列出的标准按图索骥,他们按照性格、兴趣选择喜欢的朋友,有时候是互补,有时候是性格相投,孩子有交友的自由。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朋友,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制定各种条条框框,对他的朋友们指手画脚,“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明白如何与他人交往,丰富交流技能,总结出解决冲突的方法。”家长更应该是个旁观者而非主宰。
一个16岁的北京女孩,多才多艺,会唱歌会弹琴,舞也跳得很好,只是学习成绩不好。她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但父母却坚决不同意,不断地跟女孩强调,“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希望。”父母托关系花重金把女儿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高二的时候,女孩因为会考成绩有两门不及格,在家里自杀了。
这件事给孙云晓很大的触动。女孩虽然可能考不上大学,但父母要是放手让她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个孩子可能会活得很快乐。“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现行的教育体制。”孙云晓说,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家长往往有“成就焦虑”,好像孩子上不了重点,一生就完了。孩子因此被逼得更加恐慌,“这个痛苦的结让家长和孩子不断地互相折磨。”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8个范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而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孙云晓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同样也是有规律的。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报兴趣班、课外班,但与认识多少英语单词、会弹多少曲子相比,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童年时代强烈的兴趣可能是孩子潜能优势的体现。”
“我的一个朋友,夫妻俩都是成功人士,可唯一的儿子却钟情于散打。他们很犯愁,来问我怎么办。”孙云晓说他竖起大拇指,毫不吝啬地把这个孩子夸奖一番,“他多棒啊!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此努力,他能坚持有责任感,你们还愁什么?”“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父母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观察孩子的潜能特点,认识自己的孩子,重视学业但更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不要强求他们做不想做的事、做不到的事,要鼓励和支持孩子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更应该是个旁观者,而非他们的主宰。”
家庭教育小贴士
1.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请谨言慎行。童言无忌的孩子才能保持自由探索的天性。父母和教师要宽容孩子的胡说八道,要有足够的肚量和理解力。如果孩子的做法跟你预想的不同,哪怕你认为他是在闯祸,开口的时候不妨慢一点,想想这是不是在干预他。
2.小家变大家,独养变群养。一个小区的独生子女家庭可以考虑组成互助组,3个以上但不要多于5个,让他们一起吃饭一起游戏,甚至在一张床上睡觉,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家长不要参与。如果是两个孩子在一起,出现矛盾很容易谁都不理谁,家长又不得不干预,而3个孩子在一起对他们来说要复杂一些,他们必须动脑筋“找朋友”。
3.儿童时代是延迟满足训练的最佳时期。不要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让他们学会等待,懂得节制,没有延迟满足的训练就难以有自制力,而没有自制力就难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的奇迹是靠父母的精神引导实现的,而非物质满足。
4.关注孩子的成绩不能不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是由感觉动作、听知觉和视知觉三大功能决定的。明智的父母会让孩子多运动多游戏,并以此带动孩子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5.培养孩子发展某种特长必须以潜能和兴趣为前提,无潜能则无基础,无兴趣则无动力。父母的兴趣未必是孩子的兴趣,父母的特长未必是孩子的特长。逼迫没有音乐耳朵的孩子成为音乐天才,就像要让石头开花一样难以如愿。
孩子犯错父母怎么教育
1. 缓和你的怒气
◆ ◆ ◆
愤怒之下的你,心情恼得像一堆火,而你说话的声调就像风,风越大火越旺,越是大吼大叫,心情就越糟糕;但是,如果你尝试着忍一忍怒气,压低一下自己跟孩子说话的声调,你会发现你会变得稍微冷静、理智一些,最起码不会让你更加愤怒。
2. 给孩子更多信任、尊重
◆ ◆ ◆
有心理学者说,你说话的声调高低,跟你传达给别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当你对孩子大吼大叫时,孩子感觉你不信任他;当你说话柔和时,孩子就能感觉到你的信任!
事实就是这么神奇,比如:当孩子手拿香蕉皮准备扔时,你一句怒吼“别扔地上!”这时候,其实你在内心是默认孩子会扔在地上的;如果你认真、轻声地说一句“宝宝,放垃圾桶里吧!”这时候你是默认孩子会放到垃圾桶里的。关键是你语气中传达的这种信任或者不信任,孩子都能感觉得到。
3. 减少孩子对你的害怕、抵触
◆ ◆ ◆
当孩子犯错时,你愤怒地大吼大叫,结果无非两种:
孩子被你吓住了,满脑子的恐惧感,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只盼着你赶快结束训斥;
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击你,也不考虑错在哪了,只想着如何跟你对着干。
但是,当你语调平静、严肃、稍低一些跟孩子谈话时,你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孩子对你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抵触,这时候你再跟孩子讲道理、辩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
如何做到“轻声教育”
1. 压低音调、降低语速
压低声调,有助于压制你的怒火;而放慢语速,则有助于你边说话边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批评显得太急、太暴躁了,但事后我们往往又很后悔,毕竟孩子还小,犯错误是正常的。其实,我们根本没那么生气,只是需要几秒钟调整一下自己而已。
2. 指出错误,同时表明期望
孩子犯错的时候,想每次都忍住不去批评,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你需要做的是把你的期望传达给孩子,并提醒他犯错的后果,而不是单纯地吼孩子。
3. 减少易怒、冲动情绪
当你发脾气的时候,意味着你缺少足够的技巧、耐心去处理孩子犯的错误,你只能仗着自己的气势、暴力让孩子屈服而已。而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响孩子。
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与孩子交流
当你发脾气的时候,意味着你缺少足够的技巧、耐心去处理孩子犯的错误,你只能仗着自己的气势、暴力让孩子屈服而已。而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响孩子。
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是嘴上说说就能有的,这需要健康的爱好、良好的生活规律做铺垫。一个常读书、勤运动的妈妈,内心更阳光开朗,也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良好沟通。
孩子变“犟”了 父母要学会引导
宝宝在两岁之后,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主张。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主张强行压制,孩子就可能要“坚持己见”,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变“犟”了,不听话了。
其实孩子犟不犟,与父母的态度关系很大,父母如果总是要摆出绝对权威,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自主权”,孩子就会心生不服。因此,要学会尊重孩子,听听孩子的想法,加以肯定或诱导,这对孩子性格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倔强、反抗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倔强的孩子较容易有反抗行为,然而倔强的孩子不一定不好。父母不妨用启发的方式,慢慢引导孩子把倔强变成一种正向的力量。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作为参考:
1、避免情绪失控。当孩子出现倔强、反抗的行为时,父母应避免使用权威的口语或方式来教训孩子,而应拿出一点“办法”来。首先深呼吸,不要让自己跟随着孩子的生气情绪,然后试着和他讲道理,教他学会尊重别人,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2、转移注意力。当您感觉到孩子开始浮躁不安时,可用他有兴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来转移他即将爆发的情绪。譬如:“妈妈今天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快点过来,妈妈讲给你听!”或“妈妈有一颗很好吃的糖,要给一个乖宝宝吃哦!”
3、离开现场。父母的干预越多,孩子倔强的脾气可能越强烈。当孩子在闹脾气时,有时是带点试探的性质,父母表现得越在乎,他可能越过分、越吵闹。所以,在不会影响到其他的情况下,就试试让他哭个够,等他安静下来后,再去处理。
4、适当使用隔离法。孩子变得不可理喻时,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告诉他:“如果你觉得不生气了,再过来和大家一起玩。”但必须注意隔离处的安全性,且不能是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间或不熟悉的地方。
5、满足需求。当孩子正努力组合一张拼图或搭积木时,却要他尽快去洗澡,孩子通常会表现出不愿意的态度。其实对于孩子的这种坚持,反而是值得表扬的,若父母硬要孩子放弃,孩子反而容易养成半途而废的性格。
6、尊重孩子的意见。对于反抗、倔强期的孩子,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场看事情,不管做什么事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过分干涉。有时明知道可能做不好,也应让他体验一下。此外,在他做不好的时候,偶尔可以正确示范一遍给他看。
7、面对面沟通。父母有时不免会主观认为,孩子应该听话、顺从,而不应该反抗。其实,不妨把专利、命令的语言沟通形式改为双向的沟通,让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并试着去了解不合理的原因并去探索合理的条件,建立自我约束的行为。
孩子害怕犯错怎么办?
班上总是有妈妈问我:"小鹿老师,我们家宝贝总是没自信,特别害怕犯错,错了就不愿意再做,怎么回事?"
首先,爸爸妈妈必须认同这一点:宝贝犯错是很正常的,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不妨想想,从小我们是怎么学会走路的?不断摔倒,再不断爬起来,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走路。因此,我们必须要给予孩子犯错的机会。
但爸爸妈妈们又会有这样的困惑:"不是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而是孩子自己害怕。比如,宝贝数字5写不好,就不愿再写,无论怎么鼓励还是不愿意尝试。"想想咱们成人又何尝没有这种畏难的心理呢?
其实孩子跟成人的心理是一样的,只要有兴趣,并能找到成就感,才愿意去挑战,这是天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保持平和的心态,打心底认为孩子犯错没什么。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所谓我们给孩子帖的标签,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写照。咱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不怕孩子犯错吗?
课堂上,我们经常看见这样一群妈妈:宝贝做不好,或动手操作时做的慢些,妈妈就会不经意流露出着急、失望、急躁,甚至课堂上对着孩子大发脾气:"这么简单,怎么就做不好?!"还有一些"温柔型"的妈妈,会不厌其烦的一遍遍鼓励孩子,宝贝完成了就特别开心,给予宝贝大大的赞扬!
其实,这是两种极端,即使是"鼓励",如果太过强烈也是因为咱们太过在意孩子的得失,这些情绪必然是能投射在宝贝身上的。不妨想想,如果宝贝一个人在家搭积木,积木倒了他会怎么办?一定会扶起来再搭!没有我们的"关注"和"鼓励",他反而会更加放松和自信,这就是孩子心理的安全感。我们过高的期望往往是给宝贝的压力。
思维馆数学思维的课程研发教研员,3-4岁课程的核心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5年一线教学经验,好未来教育集团年度十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