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中国式矛盾——羞辱小孩,但小孩你不能哭
发布时间:2021-02-18 幼儿园小孩游戏 中国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武志红:北京大学心理系本科、硕士毕业,知名心理咨询师;原文刊载于作者博客。
多少人,在自己家人前体验过,可自由哭泣。对方不斥责,不焦虑,不攻击,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拥抱着你,就做一个陪伴者,听你哭。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的一个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说丈夫失踪了,要他陪着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独自过了两次平安夜,她觉得自己撑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
男主角答应了,他隐约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还是陪着她找了一夜她失踪的老公。
凌晨,男主角才回家,惊醒了还在沙发上等待的妻子,她紧紧抱住他,没要解释,只是紧紧抱着他。
剧情平淡,但却相知。
国内神学家刘小枫在他的著作《沉重的肉身》中,不断提到“抱慰”一次。这位丈夫对前女友,妻子对丈夫,就是抱慰。我不问就知道你的痛,我陪着你,好让你能面对你的痛。
但抱慰另一个人的痛,在中国家庭,常是一个奢望。我所熟悉的中国家庭故事里,哭,像是一种罪过。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夫妻间,都有一种逻辑——你哭,就等于我做的不够好。所以,我们都要求对方不哭。如对方哭,健康一些的人会焦虑地自责,不健康的人会暴怒。我们不试着去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下来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给一个解释。
特别是孩子的哭,本来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抚,但太多中国父母对孩子哭泣的态度,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我老家的农村,甚至有一个传说:长齐牙口的孩子,如果经常夜哭,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他们不会想着去理解孩子,而是打骂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最近知道广东这边也有此说法。
听到最夸张的故事,是一个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到,掰开牙,塞一把盐到孩子嘴里。再关上孩子嘴巴,逼问,你还哭不哭。如孩子摇头示意不敢,才将孩子放开。这是对孩子何等残酷的虐待!
这样做的逻辑都是,我们不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对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只寻求表面上的没事。就像政府一样,万头猪泡进黄浦江,各部门却都说没事。
一位妈妈告诉我说,她的孩子一次对她说,我想哭,但怕爷爷奶奶说我。妈妈说,你哭吧,我挡住他们。
果真,孩子一哭,两位老人过来着急地问,发生什么了,你妈打你了吗?简单解释后,她请两位老人出去,把门划上,让孩子安心地哭。哭了一会儿后,孩子停下来说,好多了。他没做解释,她也没要解释。很美的故事。
对哭泣的态度,也是中国父母乃至所有中国成年人对待感受的态度:哭,像是罪过;谈感受,像是羞耻。
原因是:你哭泣时,勾起了我内在哭泣着的小孩;你谈感受,勾起了我向人敞开心却不被看见甚至被羞辱的羞耻感。
一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更美的故事:
童年时在爷爷家里哭是我的家常便饭。受委屈就直冲到爷爷家里撒泼,在水泥地上打滚,跳脚,叫嚷,爷爷为此铺上木地板,提供我舒适的环境哭。而他坐在门外不声不响,毫不干涉,有爷爷这个出口,我现在终还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善良与和平。
矛盾的是,中国父母与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他们又喜欢“逗”孩子。
三位网友讲了三个残酷的故事:
1)昨天在电梯里看见,一个5、6岁的孩子喊妈妈帮忙把牛奶盒子打开,央求了好久,妈妈接过来打开自己喝了,孩子哇的就哭了。妈妈跟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觉得是在逗孩子好玩。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2)“逗”小孩,有个极端的真实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那孩子一听就哭了说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着跑了,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但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3)小时候读幼儿园之前,妈妈上班就把我锁家里,我每天坐在阳台上,以前的阳台是栏杆式的,我就坐在栏杆边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栏杆,唉唉的哭着要妈妈。这件事一直被爸妈拿来当笑话讲,学我的口气说”妈妈要我”。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个中国孩子成长中都经历过,这让我禁不住想: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看,也算中国特色吗?
特别是,这种事最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间,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你觉得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当笑话讲。
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该是何等奇异的中国特色啊!在这种特色构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实无比诡异的氛围笼罩下,我们这个社会实在没有资格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你的害羞我能懂
妈妈带着三岁的洋洋去超市购物,这时妈妈突然遇见了一个好朋友,正要上前和她热情招呼时,洋洋突然死命地抓住妈妈的腿,并且对朋友简单的“你好,洋洋”这句问候置之不理。妈妈对洋洋的这种反常行为感到惊奇,立即询问洋洋:“宝宝,你怎么啦?你不是很喜欢她家的小妹妹吗?”洋洋却仍然躲在妈妈身后,一言不发。生活中像洋洋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往往会对新情境表现出突然的“退却”。这样的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他们小心谨慎。实际上,这是他们特有的、先天的气质所决定的行为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害羞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只有当孩子的害羞程度大到阻止他结交好朋友,或者让他们无法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时,他们害羞的特性才会成为一个问题。爸妈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家有一个害羞宝宝,任凭你怎么鼓励,他都大胆不起来,此时爸爸妈妈往往会表现得焦急万分,这种心态其实不利于帮助宝宝消除他们的害羞,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在害羞宝宝面前,你的态度很重要。接受孩子害羞的气质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有些友好、外向,有些胆小、害羞,有些则徘徊于这两者之间。不要因为他的行为没有符合你的期望而当面指责害羞的孩子,要接受他害羞的事实,并把它当作孩子独特个性的一部分。夸奖你的孩子当你的孩子在一次谈话中发表意见时,给他一点鼓励和赞扬。例如“我很赞同你对那只小狗的看法,洋洋,它的脚掌确实不同寻常。”成为一个好榜样
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看到爸爸妈妈在与其他人交往中的表现,同时,和你的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教他在特定的场合说话。例如“当别人对妈妈说‘你好吗?’时,妈妈通常会说,‘很好,你呢?’”。帮助宝宝克服害羞有了正确的态度之后,爸爸妈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宝宝克服害羞。社交训练和不同社交场景的角色扮演,可以帮助这些宝宝减少害羞,增加自信心。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行为又是不利的呢?SAYYES创设一种没有责备的环境如果你的孩子知道犯错误后不会受到责备或羞辱,他就会更容易放弃那些害羞的行为方式。例如你的孩子使牛奶溢出了,你应该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清理干净。”练习回答问题如果你的孩子陷入害羞的模式中,他可能会告诉你,他需要得到怎样回答问题的帮助。你可以在乘车的时候或洗澡的时候和他练习。你可以这样说:“当有人说,‘你叫什么名字?时,你应该说,‘洋洋’。那样他们就知道你是谁了。现在,我们来练习。当我说,‘你叫什么名字’时你要说什么?”和你的孩子每天练习几遍,直到“洋洋”成为孩子的一个自动化的反应时为止。和家人、朋友一起谈论给你的孩子提供参加谈论的机会。每天可以有些这样的家庭讨论:“你觉得今晚的比萨怎么样?”或者,“给奶奶讲讲你今天去动物园春游的情况。”SAYNO不要侮辱或者惩罚
即使面对孩子的害羞感到很焦急,惩罚或侮辱会更加打击他社交的信心。如果爸妈以告诉其他人“他是一个害羞的孩子”或“他不会说话”这种方式来为他的行为而道歉,只会加深他对其他人的恐惧。不要恳请虽然你会有极大的可能倾向于请求你的孩子回答别人的问题,但是这样做会加强他的沉默,将来会出现更多的拒绝。不要贴标签对你的家人和朋友解释说你的孩子是害羞,会造成孩子的一种自我定义:我是一个害羞的人
孩子,我一直爱你,但从不“欠”你!
这是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个帖子,说的是一个10岁的孩子,样样成绩都很棒,他认为这么优秀的自己,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亏了!他坦言,父母不配拥有他这样的好儿子!
遭到孩子如此嫌弃,他的父母听到后定有心如刀割的疼痛。
当我把这个帖子分享给童忆成长编辑组的同事时,他们共同的反应是:愤怒!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白眼狼吗?养他干啥,长大了也不知道感恩,白养了!
几乎每一个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的爸爸妈妈听见孩子这么说,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吧:愤怒。愤怒的背后,还有深深的伤心与难过。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千辛万苦,却把孩子培养成了白眼狼。
悲哀的是,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真真的存在,而且不是少数。
你光鲜亮丽,父母低声下气
我身边的一位阿姨,近六十岁的人了,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操劳。
阿姨说,她在郊外的一家政公司上班,服务行业,工资不稳定,工作时间不稳定,所以,有时候晚上八九点,时常在小区门口碰到刚刚下班的她。
她说,她还要赶回家给儿子做饭,要不然那小子又要出去挥霍。
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为什么还要起早贪黑的工作呢?
阿姨的儿子三十岁了,没有正儿八经的工作,女朋友倒是经常换,每次出门都给阿姨要零花钱,儿子还说,给一百块钱,都不好意思伸手接。
这让她非常寒心,辛苦拉扯大的孩子,到头来却成了讨债的“白眼狼”。
大都这样的人,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时候,却把手潇洒地插进口袋里,专职“啃老”。稍不如意,父母还要挨尽埋怨。
这样的一群人,有的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下馆子,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
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明明手头不宽裕,却高喊着不亏待自己……
殊不知,自己的父母正弯着腰,用长满茧子的大手挣辛苦钱。
其实,心中无爱的人,即使物质条件再丰富,也难抵内心的冷漠。你含辛茹苦操碎了心,也换不来他一声“谢谢”!
富养?你得欠孩子多少钱?
中国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总有一种“愧疚感”,什么都要给予孩子最好的!!!
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上最好的幼儿园……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中国父母为孩子承担太多了。
童忆成长专家孙澜老师认为:不要把教育做的太过功利化,尽自己所能,否则,养出白眼狼的孩子也不足为奇了。
“全民富二代”不可取,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物质享受就被过分满足:要手机,要电脑,要房要车……
这种孩子只在乎自己的要求有没有被满足,而对父母的感受视而不见,等哪天父母没什么能给了,他还会觉得父母亏欠他很多。
这是所有白眼狼孩子的共同特点:无限制的提要求,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不给就大呼小叫。
归根结底,是父母对孩子的愧疚感,滋养了孩子这种惰性,才让孩子理所当然的享受这父母的给予。
你什么都做了,孩子还能做什么?
“我爱孩子,我愿意为他做一切事情”,这听起来很合乎情理。
但,童忆专家建议:当孩子有能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帮他做了,这是一种对孩子行为能力的侵犯。
常见一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不敢怠慢,事事代劳,就差替孩子吃饭了。
你有没有想过,什么事情你都能替孩子扛,你却不能替孩子成长!
孩子说“我饿了,我要吃饭”,然后你就赶紧捧着碗奉上。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受之无愧”,有这种倾向的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如果给了,他觉得那是爸妈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如果没有给,他就认为爸爸妈妈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这样的孩子,最终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如果可以,在孩子能力允许范围内,放手让孩子做,教育不可以越界,解放孩子的双手,自己的事情自己来:
孩子的小件衣物,可以让他洗一洗;
盛饭洗碗时,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
自己穿衣洗漱,收拾玩具。
……
这样做,孩子自然明白,这是分内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帮忙,应该知道感恩。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某天当孩子离开你后可以自由飞翔,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谨记:
有能力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
没能力做的事,教给孩子自己做;
不干涉孩子笨拙的行为和不成熟的思想。
希望我们都能养出有爱的能力的孩子,享受把爸爸妈妈的爱,同时,也能把爱给予别人!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一听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让他不要再发出任何声音。”
很多人在面对孩子哭时,常常会萌发这样的情绪:
不想听到孩子哭,听到就烦。
于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停止哭泣:
不许哭!不要哭!别哭了(制止)
哭什么哭?哭得烦死了!(厌恶、反感)
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
你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威胁)
要哭你回房间一个人哭去。(冷漠)
就知道哭哭哭,真没出息!(打击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会抽丝剥茧地问自己: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为什么会讨厌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儿子八个月大。有一回不知什么原因,哭个不停,怎么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烦躁啊!”她说。
当时就像被孩子的哭声点着了一样,她的火气一下子窜了上来,啪啪打了孩子几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她也后悔得直掉眼泪。
“他的哭让我觉得自己好无能。”她后来跟我说。
孩子出生后,她辞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帮忙,她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常常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她说最怕孩子哭,因为很多时候,她连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这种无力感让她心烦、挫败,甚至愤怒。
就像这位妈妈,很多时候,我们讨厌孩子哭,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处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来,我们就觉得“麻烦”又来了,“无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
这时,我们发自本能地去保护自己的自恋,避免自己的“无能”,而不是去看见孩子的哭泣背后的需求,去安抚孩子的情绪……
我们的应对方式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制止、埋怨、冷漠、威胁……
02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孩子笑,不喜欢孩子哭——觉得哭不好,笑才好。
说到哭就想到哭丧着脸、撕心裂肺等悲惨画面,希望孩子尽快摆脱痛苦。
四岁的萱萱放学回到家,闷闷不乐。妈妈问她怎么了,她一下子趴在妈妈的身上哭起来。
妈妈马上紧张起来:“宝贝不哭,宝贝不哭。”
孩子越哭越厉害,妈妈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宝贝,你想不想吃冰淇淋啊?”
“我们看动画片好不好?”
“宝贝,我今天给你买了一本新书,你要不要看?”
经过各种哄,孩子终于停止了哭泣,妈妈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看到孩子伤心难过,萱萱的妈妈担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个爱她的好妈妈,我要让她开心,我要把她带离痛苦。”
于是,她想尽办法讨好,让孩子远离眼泪。
可是,她没有去考虑孩子为什么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转移注意力,将孩子带离负面情绪。
她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妈妈为孩子好,但我们回顾一下这个过程,这里面更多的,其实是妈妈的自私。
孩子哭,妈妈会心疼、会难过、会紧张、会焦虑,而当孩子停止哭泣,妈妈是“松了一口气”。
表面上,她是一个好妈妈,可实际上她是个自私的妈妈。
她是在用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来满足自己“好妈妈”的体验。
问题看似解决,但解决的只是妈妈的情绪问题。
孩子究竟为什么哭,是因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还是因为想要什么东西,妈妈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无从培养。
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仍然只会用哭的方式解决。
03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
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孩子哭,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情绪表达出现了问题。
我女儿小鱼小的时候,我也特别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马上将这个声音掐掉。
我看了无数育儿书,虽然懂得哭是一种正常情绪表达,可我在情绪上还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来,我母亲在旁边说:“不许哭!”这个熟悉的声音,让我一下子想起来,我曾经就是那个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
小时候,有什么委屈难过,只要一哭,我妈妈就会马上说:“不许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惧让我忍着忍着,渐渐不再哭,也变得不太喜欢哭。
这段经历,就像我心头的一道小小伤疤,时不时发作一下,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触动伤疤的扳机,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种伤痛。
每当听到孩子哭时,我的内心总会涌现一股憋屈,就像水管冲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只大手堵回去了。
母亲对孩子的制止,让我意识到,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委屈、愤怒的小孩。
当我的孩子哭泣时,我内心的那些情绪被激活了,那个委屈愤怒的小孩也复活了,这让我焦躁不安,情绪失控。
因为长时间的压抑,我的情绪并没有完全走出儿童期,在我系统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只会像个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样对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04
很多人讨厌哭,总认为哭是不好的——是软弱的、羞耻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个地方哭。
在最近的热门综艺节目《幻乐之城》中,大张伟饰演了一个只会笑不会哭的人,他的脸上永远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讽、被老板开除,也只会笑。
大张伟说:“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们要笑着面对,为了不哭大声笑。”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开心、生气、忧伤、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张伟的内心深处,究竟有多苦,从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说,他小时候无论怎么哭,他的家人都会像没听到一样,无视他。就是为了让他明白,通过哭闹要挟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记是什么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里仍没有一个人理他。
大人们都去睡觉了,他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继续哭。
客厅里没有灯,很黑。就那样,他一个人环抱着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没人理他。
“从此,我就明白,我必须得不哭不闹听话,才能免除被抛弃。”他说。
他时常觉得心里有一个洞,黑黑的,冒着冷气,那是被抛弃的感觉。
儿时的他,害怕一哭就会被打骂处罚,害怕惹父母生气,更怕失去父母的爱。
长大成人后,他在人际关系中处处退让、牺牲自我权益,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关系里乞讨。
孩子哭,是在表达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说话。
一直说却没有回应,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满足。
于是渐渐长成一个匮乏的孩子,一个匮乏的成年人,一个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情绪的人,一个精神上伤痕累累的人。
05
我们总是将哭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哭和负面情绪真的没那么可怕。
电影《头脑特工队》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情绪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欢负责快乐情绪的乐乐,却讨厌负责悲伤情绪的忧忧。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情绪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莱利,却因为忧忧渐渐好起来。
正是忧伤让莱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改变,以及她已经失去的东西。
我们总认为忧伤不好,但事实上,研究表明,悲伤与更高的生理冲动关联,是在激活身体对失去作出反应。
其实,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拖累。
因为有了怒怒,莱利才可以敏锐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对待了;
因为有了怕怕,莱利才可以更快的远离危险;
因为有了厌厌,莱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恶;
而忧忧的存在,是在引导莱利了解她正在经历什么变化,她失去了什么,她到底怎么了。
所有这些情绪,使孩子们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情绪表达。
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悦、愤怒、高兴、悲痛……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胸顿足呢?
孩子也是一样,有各种情绪,都应该允许被表达。
不一样的是,大人们在经历过生活的重重历练之后,能够很好地排解负面情绪,而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讨厌孩子哭了,更不要压制孩子的哭。
要让孩子们勇敢地释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不要试图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与情绪,记得经常告诉孩子:有想法就诉说,有情绪就表达。
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允许你没教养
女儿俨然已经是个“人精”,见到母亲佯装哭泣。她是笃定了她外婆会责备她母亲,不由分说地责备我。
果然,母亲说:你把孩子弄哭了,孩子抢玩具不正是孩子的占有欲的表现。这是孩子的必经时期,不必大惊小怪。
女儿看着我,露出得意的样子。
我说,三岁见老。不放大孩子的缺点,但也不纵容孩子的坏习惯。不被打,但也不能打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
母亲没有吭声。回去的路上,我和母亲说了一个故事:
一个残疾的小男孩,天生并不灵敏。除了身体上的缺陷之外,似乎大脑的发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他每一次考试都是班级最后几名。
可是,他却是班上人缘最好的。在小学的时候,他有很多朋友,外出秋游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同学争先恐后想帮他推轮椅。到了初中,每个生日,有很多同学给他礼物,他们邀请他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
为什么?
一、他对谁都很礼貌。他懂得爱人也爱己,他懂得接受时礼貌,拒绝时也彬彬有礼;
二、他为人不贪心。不贪心别人对他的爱,不贪心别人的玩具,他不会觉得自己残疾而应该享受更多的爱,他常常一跛一跛地去集体活动,和那些快迟到了的同学说,没事,我自己慢慢过来就成。他知道自己应该得多少,也知道别人应该得多少;
三、他懂得分享。每次母亲带给他的喜糖,他都会带到学校,给同学吃,倒并不一定有多昂贵,也并不会多好吃,但是分享中建立的感情却难能可贵。
母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谁。前些日子在路上碰到他,看到他和一个保安室门口的大叔在聊天。后来,保安室门口的大叔说:这样一个有素质的男孩,根本不用担心生计,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帮助他。
这个男孩子并没有传统定义上的优秀,不能够成为职场精英,也根本取得不了任何所谓的成绩,更获得不了体面的工作。但是因为他的为人,也就是教养,使他过得并没有那么孤单。
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飞得高不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远不远。
我认识一个培训机构的校长。他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做过一个研究。
他发现,一个班上,如果这个学生有足够好的人缘,为人纯良,那么长大后必定能够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而那些成绩优异但有些孤僻的孩子,可能在学校里尚且出色,到了社会之后,除去一部分成为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剩下的便默默无闻,甚至还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因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很多年后,你就发现,除去一部分智商卓著、能力超群的人,不需要比拼情商外,大部分人需要的就是拼人品。而这个人品,与他成长环境、家庭教养密不可分。
如果说外貌是人的第一张名片,那么教养是一生的盔甲。
我也有一种感觉是,在我的学生时代,那部分与人为善、彬彬有礼、为人正直、勇敢果断的同学,无论成绩是否优异,在踏进社会之后,都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一部分性格脾气古怪或是伸手打人,张口爆粗的人,多年之后,依旧还是原来的模样。
其实,到了我们这代人成为家长后,大部分人还是会不经意走了父母的老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养孩子的能力上,比如什么时候会开口说话,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写字,什么时候会数数。但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却是在每一段时期,纠正孩子身上最不该有的习惯——暴力、抢夺和刁蛮。
我特别认同有一句话是:穷养也好,富养也罢,但教养最不可缺。
孩子从来不是我们的工艺品,但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不磨平孩子的个性,也不纵容孩子的缺点。未来的某一天,希望她活在人世,对于她自己,是一件高兴的事,而对于人间,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夫妻有矛盾,如何不让孩子充当“替罪羊”?
绝大多数的夫妻选择了养育孩子来延续自己的爱。都为了爱,可有时候,事与愿违,孩子出生了,夫妻也因为孩子的诞生出现了新的问题。毕竟在夫妻关系中---
孩子就是“第三者”
无论小棉袄,还是小情人,说的再好听,孩子铁定是夫妻之外的“第三者”。
于是,就会出现“冷落丈夫/妻子热爱孩子”的不良家庭关系。这其中,占多数的是妻子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冷落了丈夫。很少数是爸爸们过于关注孩子忽视了妻子。无论哪种,都会使家庭出现危机。
前者中,妈妈们的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对丈夫的体贴、关心少了,两人除了谈孩子,好像再没别的话题。也会出现因忙于照顾孩子而劳累不堪,或者“家庭人口的增多”,令夫妻生活减少,外遇会相应增多。夫妻间当然会出现问题。
同时,夫妻双方,或者夫妻的任何一方把孩子过于重视,绝对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子女教育问题。前者会导致彼此冷落,有可能会产生恋子情节,孩子有可能会出现骄横等不良性格;后者有可能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孩子的性格过强或过弱。
孩子成了照妖镜
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突然多的第三者,给很多妻子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功效:通过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发现了丈夫的很多不足,对丈夫的抱怨会日积月累不断增多。
如同前面的育儿话题,男人在家庭中的家务劳动、育儿责任等话题中描述的额那样,有些丈夫不愿意做因为孩子额外产生的家务劳动、不愿意陪伴孩子、不愿意参与孩子的教育,只是会逗弄孩子,当成了甩手掌柜,特别是有些心态还没有适应过来的年轻的父亲,根本无法但当做父亲的角色。一个男人有没有责任感,光靠恋爱结婚还看不太清楚,有了孩子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妻子开始埋怨,直到冷漠,麻木,把丈夫晾在一边,而把更多的情感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屡成替罪羊
照出了一方的本来面目后,不断积聚的怨气就需要出口,很多爸爸妈妈的脾气因此变得急躁了,动不动就烦躁不安,爱发脾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点都没有耐心。
因为一些传统的因素存在,妻子出现这种情况的相对多些。妻子们认为丈夫不理解自己,虽然自己可以用“男人只要在外面拼搏养家就行了”来开脱,但是内心会把这样那样的不满储存起来,经常不自觉地就会通过孩子的一些不如意兑现出来。
这个非常可怕,比已经很明显地“夫妻战争”,或者离婚更可怕。孩子是非常无辜地成为了夫妻关系的替罪羊。
孩子常做连环套
除了对夫妻对方的不满,在有隔代教育的家庭里,有时候孩子问题会引起连环反应,延续到了对双方长辈的不满上。
葫芦爸爸虽然造了姥姥的反,但是姥姥与外孙外孙女的感情太深了,姥姥还是隔三差五地过来看望。奶奶年纪大了,从头到尾就没有让爷爷奶奶参与进来,因为我们提前跟老人们商量妥,他们也从没有就孙子孙女的教育上说啥。可是现在的独生子父母们和他们还算年轻的父母关于如何教育第三代的争论不休。年轻父母借助网络、杂志、培训等,宁愿照书也不听从父母,不再是完全相信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了。
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能引发婆媳矛盾,甚至是母女矛盾。奶奶们姥姥们认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自己还是孩子呢,而且不理解年轻妈妈的“时尚”“科学”的育儿方法,小孩一有问题就埋怨。这个时候,“双面胶”的表现差异也会让妻子们崩溃。
怎么办呢?
◆把握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不是孩子,而是要把握夫妻关系是家庭的中心。
1、形成良好亲子关系模型
一个孩子的家庭,现在基本上是孩子居于上方,形成一个三角。我们家两个孩子已然成为“不稳定”的四方,在我看来现在是下宽上窄的梯形。夫妻关系永远是是家中的基石。
现在有些家庭因为孩子影响到夫妻关系,进而影响到家庭关系,问题不在于孩子,绝对是父母的错。
2、认识到夫妻关系对孩子意义重大。
决不能再拿“为了孩子”作为夫妻战争的借口。我们一定要懂得,夫妻是家庭的基础,夫妻中的一方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子女再亲也是夫妻关系的“产物”。何况,良好的夫妻关系才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才能给孩子一个楷模,对孩子的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一定要强化孩子是夫妻爱的延伸,出现的问题也是夫妻的问题,必须在夫妻关系的平台上解决。
3、想方法延续和提升夫妻情感。
我们反对当育儿啃老族,但有时候还是找机会小夫妻齐当甩手掌柜。我们家3年内生了俩娃,姥姥入驻,夫妻关系肯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我们还是尝试着找机会过一下二人世界,夫妻二人出去逛逛街,看场电影,去公园转转,虽然次数不多,但也可以缓解气氛。
◆坚持三个基本点。
一是建立夫妻养儿育女的良好心态,对于养育儿女千万不能急,要有耐心,要尊重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
葫芦爸爸前次说夺葫芦妈妈的权,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也表现出自己的浮躁心态,对待孩子们的教育有点心急了,才会跟葫芦妈妈产生误解和摩擦。
二是夫妻之间理性对待家务活、育儿事和隔代亲子关系。可以尝试建立制度化安排。比如在家务上明确分工,认真执行;在育儿上可以由一方主导,另一方配合;等等。
三是夫妻一定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我们古人早有高招:把床当做是结局矛盾的平台---床头吵架床尾和—也适用于处理因亲子产生的问题,心平气和的交谈胜过一切埋怨和责备。特别要注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处理和解决争端。
观《小孩不笨》有感:新中国式家长课堂
今天晚上的“新中国式家长课堂”,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一堂震撼心灵的教育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又是一名8岁孩子的母亲,我是流着眼泪把这部影片看完的,在这个过程中,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那个我,不知不觉中,影片结束了,我却仿佛把我以前自己走的道路又重新走了一遍,影片中的爸爸妈妈就是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父母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那位喋喋不休、被孩子的缺点蒙蔽住双眼的母亲,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那位带着有色眼镜、整天以工作忙为由的父亲,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把自己的思维定势强加给孩子、从来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的老师,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另一位父亲,只会用暴力和父母的强势教育孩子,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
再看看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首先,他们生活的精神世界的孤独、冷漠的,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温情和关爱。其次,他们的精神世界又是孤独无助的,在他们需要帮助时,没有人帮助他们,在他们有疑惑和委屈时,没有人为他们排忧解难。最后,他们一直在努力做大人眼中那个自己,一次次的努力,可是,永远得不到认可,相反的,是一次比一次更苛刻的要求,他们一直用渴求的眼神看着爸爸妈妈,希望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可是迎接他们的却是无情的否定和批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点燃的希望的火苗,却被大人们一次又一次用倾盆的大水浇灭,因此,他们的生活是绝望的、沮丧的。
当然,在影片中也不缺乏“教育的正能量”角色。这些“教育的正能量”角色仿佛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学会赞美孩子,学会鼓励孩子,学会大声说出“宝贝,我爱你!ILOVEYOU”!找到那把“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影片的最后,又是让我们感到温暖的,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失去的那份久违的“爱”,又重新找回来了!这不禁让我们感悟到:
当我们每个成人放下心里那个“高高在上”的自己,俯下身来,真真正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换位思考一下,会更容易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我们成人习惯性会说这样一句话:“我这么忙,都是为了孩子!”,我们扪心自问一下:真的是为孩子好吗?我们所谓的“为孩子好”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相反,我们把我们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我们的工作,却不愿牺牲一点点时间来听一听,我们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其实,他们的要求不高:或许,只是一句表扬的话,或许,只是一个拥抱,或许,只是,陪他们去一次动物园,或许……,可是,他们从我们这里收到的讯息往往是无情的拒绝!
最后,用电影中的台词彼此共勉吧!
“田螺生子为子死。你爸爸太爱你了,可是,他太不会爱你!”
我们何尝不是都抱着一颗赤诚之心去爱我们的孩子,可是,在给予孩子那份爱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发问自己一句“这份爱,是孩子需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