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发布时间:2021-01-1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有一次,,我在打扫院子.这时,杨庆俊小朋友就拿着扫帚就来了,就和我一块扫起地来.可是,孩子太小,根本就不会扫地,只是这一扫帚那一扫帚的扫起来.这样,我的心里就不高兴了,便说:杨庆俊小朋友,老师自己扫把你去玩吧,之间杨庆俊小朋友撅着小嘴,拿着扫帚就离开了.我看到她的样子心想这不是在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吗?于是,我就喊杨庆俊小朋友请你帮老师拿过垃圾桶来好吗?这是,他便高高兴兴的拿着垃圾桶跑过来,积极地去做,这才是我想到以后,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
今天下午,我班的小朋友在桌面上玩玩具,他们正在玩的高高兴兴,兴趣很浓.这时,我一看表就到了孩子们离园的时间了,我就组织孩子们到院子中站对,这时,之间小朋友随手几把玩具丢到了地上,我看到了这情景,便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是哪位小朋友就这样随手扔在了地上,这样做的小朋友对不对,,这时,孩子们异口同声说不对.玩玩具的小朋友就站出来说:我们错了,就让我们把玩具捡起来吧,我们再也不这样做了.
让幼儿之间相互教育
我班有两个小朋友都长得色很漂亮,特招人喜欢,但这两个孩子可不争气,每天不是你哭就是我哭,我总是耐着性子,开到帮助,总不见效.
有一天下午,杨清雯小朋友,不知道为什么哭,杨清雯无意中说了一句,不要哭了.今后,我们要做一个让人喜欢的人,在库谁也不喜欢你了.之间杨清雯连忙擦掉眼泪笑了,我看到高兴起来了,心想这回可有办法了.就这样,当一个小朋友哭是,我就用这个办法,从此以后,这两位小朋友再也不哭了.
这件事我深深的认识到了儿童之间的相互帮忙,相互教育,比成人对他们的教育收效更大.而且可以相互促进,发展他们的能力.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巧妙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今天户外活动,我和小班的孩子们练习双手交替拍皮球。当我把这个活动告诉幼儿之后,他们都显得很兴奋,积极性非常高。在活动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活动前的热身运动。然后练习左右双手交替拍球,边拍边数数,按二八拍进行。有些幼儿拍的非常好,动作要领基本掌握,知道球要跑了,马上就把它拍回来,不让球逃跑,能力强的能拍上几个了,没有掌握动作要领的幼儿也能拍上个一两个了,看到自己拍了几下,就马上跟我来说“老师,我刚才拍了5下球了”,“老师,我刚才拍了两下,等一下我会拍更多的。”在汇报个数的同时还不忘给自己加加油。这是亮亮小朋友喊了声:“老师
,我没……”。在孩子们啪啪地拍球声中我没有听清楚,走进他问:“你会拍吗?”他很认真地说:“我会拍,但我没劲拍”。
此时我灵机一动鼓励他说:“劲是练出来的,你看老师和别的小朋友都有使不完的劲,来老师和你一起拍,好不好?”
这时亮亮也同老师拍起来,并随着老师的声音一起数起来:一、二、三、四……
“有劲了吗?”
他自豪的告诉老师:“我全身有劲,我要拍的响亮.”
巧妙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今天户外活动,我和孩子们联系双手交替排球。活动之前,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热身——自由拍球活动。然后,告诉孩子们,现在我们来练习双手交替拍球,要求是左右手交替拍球,我话音未落,孩子们就噼噼啪啪的拍起来,我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孩子们,当我来到林林面前时,看到林林抱着皮球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就问林林:“林林,你怎么不排球呀?”林林说:“老师我不喜欢拍球,没意思。”林林地回答是我吃了一惊,小小的孩子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我对林林说:“拍球多有意思呀,你看其他小朋友拍得多带劲,你可以把球当成玩具或者你喜欢事情来做,你就觉得有意思了。”林林听我这么一说,来了精神。“老师,我把皮球当成怪兽,我当奥特曼,我来打他。”说着林林就拍起来,嘴里还不停的数着:“一、二、三……”看到林林高兴的样子,我接着说:“你要两手交替着拍,你会更厉害的。”林林听了,拍的更起劲了,其他孩子看到林林拍的如此起劲,也跟着拍起来。
这件事是我体会到,在活动时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去做,而是老师没有找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只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真正的了解幼儿,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在活动中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学,自动学。
巧妙的调动孩子得积极性
今天户外活动,我和小班的孩子练习双手交替拍球。活动之前,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热身——自由拍球活动。然后,告诉孩子们,现在我们来练习双手交替拍球,要求是——左右手交替进行,边拍边数数,按二八拍进行,活动刚开始没拍几个,浩亮小朋友喊了声:“老师我没……”。
在孩子们啪啪地拍球声中我没有听清楚,走进他问:“你的球没气了?”他很认真地说:“不是,我没劲了”,看上去红彤彤的小脸蛋不像是生病。我灵机一动鼓励他说:“劲是练出来的,你看老师和别的小朋友都有很多劲,”这时浩亮小朋友也接着一、二、三、四……的拍起来,我问:“有劲了吗?”他神气的张开五个手指说:“我有这些劲了!”,“奥,那么多劲了,劲是不是越练越多啊?”他高兴地说:“是”。接下来的时间他一可也没停,双手拍得那么欢。
这件事使我感触到,每项活动,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来自于老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只要调动起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有使不完得劲。
小小动画,激发孩子积极性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个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为什么不去选择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学习呢?
我经常询问最近孩子们喜欢什么动画片,动画片讲的是什么。从孩子这一兴趣点出发,想个内容让孩子们练习观察、讲述,体验合作和表达等。孩子们一听老师也喜欢这个动画片,兴奋极了,纷纷争着抢着要讲给老师听。我耐心地倾听了孩子们争抢着的介绍,还在适当的时机建议:能否为动画片画插图呢?孩子们积极响应。于是老师播放了一集动画片子。孩子们看得非常专注,然后围绕看到的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探讨、观察、插图表达、展览等活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话题、建议都能引发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和行动。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有效利用了孩子喜欢的内容,引发孩子们的学习活动。这个内容孩子们熟悉极了,所以非常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老师紧紧抓住了孩子的这一兴趣点,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互动,让他们练习观察、练习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不同动物的不同生活方式,体验关心他人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建立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
教育随笔:提高孩子积极性
教育随笔:提高孩子积极性
语馨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一个,来园时只有两岁半,别看她年龄小,可“心眼”一点也不少,适应能力强,自理能力也不错,吃饭、穿鞋等活动都能自己完成。平时与其他小朋友相比,语言表达能力好像弱一些,不太善于与人交流。
通过我的观察,发现:虽然语馨来园后表现不错,但学习时的状态不怎么好,眼神恍惚,精力不集中,嘴巴懒,无论老师怎样鼓励、引导,她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有时跟老师“应付式”的学说几遍就完事了,也不知道她学会了没有。
我纳闷了:这孩子怎么了?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会不爱学习呢?怎么一学习就没精神了呢?带着这些问题,利用离园的时间,我与其妈妈进行了交流,询问孩子在家是否也不爱说话,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能不能回家说给爸妈听等等。通过交流,我更多地了解了宝宝的性格,知道了语馨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她也是个爱说爱笑的孩子,在家经常会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儿、小伙伴之间的事儿、学到的知识说给大家听。由此可见,她的表现可能与我的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气氛有关,于是,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引导、鼓励、表扬、奖励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鼓励幼儿的积极参与,并多多关注语馨的变化,对于语馨的积极表现及时给与表扬、肯定,鼓励她继续加油。
以上这些方法的实施,对语馨的改变有很大帮助,现在的她比以前活泼、开朗了许多,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所以,我们老师教学中一定注意方式、方法,因为它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效果。
不能纵容孩子的任性
明明(化名)是我们小班的一个小男孩,看起来比其他的孩子瘦弱,而且自理能力也很差,明明的父母工作比较忙,一直有奶奶照看着。奶奶照顾孙子可谓是关心备至,样样都为宝宝想到了。每天早上来园,奶奶亲自帮明明把外套脱下来叠好并放好。还要帮明明找到自己的小椅子,扶着明明坐下,在教室门口再观察一阵子才安心的离开幼儿园。而其他的宝宝都是自己进教室找到小椅子坐下。奶奶每天都给明明带许多零食和一大瓶饮料,而且大多是些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因为吃零食太多,所以中午就不愿意吃饭了。 放学时我们跟明明的奶奶交流之后得知,一直以来,明明每天早上都不吃早餐,只吃零食喝饮料,不给他就哭,早上不吃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我们劝说明明的奶奶,尽量给孩子吃早餐,最好不要带零食了。“我们明明非常任性,啥事不依着他,就撒泼打滚,连哭带闹。”“犯起性子来怎么说也不听,有时不由着他,哭着哭着就吐了,最后还得由着他。真没办法!”奶奶心疼孙子,每天还是给明明带零食。这样不好的饮食习惯导致明明经常呕吐,问其家长才知道明明的肠胃不好,呕吐是经常发生的事,家长对此也已经习惯了。这不是纵容孩子的任性,任由其发展的结果吗?任性有很大的后天因素。孩子刚一哭闹,就心软了,我们对孩子就百依百顺。等到孩子掌握了任性哭闹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而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时,再想解决就很难办了。孩子的任性常常是为了争取某种需要的满足。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定要讲究条件,对于不能或不该满足的需要一定要坚守原则,毫不妥协。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如果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不能敲打小孩子的头颅
日常生活中,少数脾气急躁的父母,盛怒之下对待他们不听话、好动、学习不专心的孩子,用手或随手拿起东西劈头盖脑地朝孩子头部打去。殊不知,这种体罚除了让孩子无所适从外,更为危险的是,可能引发癫痫,造成终身遗憾。
众所周知,孩子的大脑很娇嫩,封闭在坚硬的颅骨里面,是颅骨保护着大脑。科学家早就发现,初生儿的大脑约为390克重,但大脑细胞的数目恒定,7-8岁时脑的形态才与成人相差无几,只不过功能上不够成熟,分化还未完善而已。正因为孩子大脑的动脉和毛细血管发育还不够完善,倘若成人用棍棒或手猛力打击孩子的头颅时,轻则有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重则可能引起颅内血肿,临床小儿就会出现头痛、呕吐、恶心甚至昏迷等现象,如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
当然,绝大多数的孩子头部被打后,往往只哭叫一阵,并不会出现头痛、哎吐症状,数天后也没有诉说有哪儿不适。但很可能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其脑子另有一处或多处的血管出血,随着时间的推移,短则2-3个月,长则4-5年甚至到成年后,这些颅内出血小病灶,有的被吸收,有的则形成疤痕组织。这些病灶如同定时炸弹。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力降低,在某些诱因激发下就会引起癫痫发作。医学上称继发性癫痫。
近年来,有从事小儿神经疾病研究的学者认为,孩子经常头部被外部打击,虽然既没有造成脑部微小血管的破裂,也没有引起颅内血肿等器质性病灶,但年幼的孩子多次受到脑外打击,也能破坏大脑神经细胞内环境的稳定,从而导致神经细胞生化代谢的异常,这同样可以诱发癫痫发作。
自由活动中能否表现出积极性和参与性
观察目的:⒈在自由活动中,能否表现出积极性和参与性。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否向同伴或者老师主动寻求帮助。
观察实录
自由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在玩,小颖和暄暄在下飞行棋,宸宸在玩多米诺骨牌,玩了一会儿,宸宸就离开了,他站在小颖和暄暄的旁边看他俩下飞行棋。谁知不一会儿,宸宸却伸手将棋局搅乱,甚至还拿走了暄暄的棋子。暄暄大叫起来,“你干什么?快还给我!”小颖也追着他不放。我问起原因,宸宸说:“暄暄掷骰子,明明要退三步,可是他耍赖。”
思
考
与
分
析
宸宸这次的“搞破坏”其实是对小翔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不满,说明他有遵守规则和维护秩序的意识。但由于方式比较直接和武断,因此遭到反感。在游戏评价时,我请宸宸将他的发现在集体前讲述出来,表扬他懂得游戏规则,告诉他可以提醒但是不可以动手。鉴于他现在的表现,请他做“小老师”,将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好孩子”和已完成的“好作品”找出来,并发放小贴花。宸宸拿着贴花纸,努力寻找着自己的目标。他小心翼翼地在建构区里绕来绕去,努力不碰到别人的玩具;在益智区里仔细观察,评判着棋手的行为;在手工区里反复比较,寻找完整的作品……孩子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自己也充满了骄傲,并极力控制着自己的行为。“委以重任法”强化了天天的遵守规则的行为,让他体验到遵守秩序以及受到同伴欢迎的美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