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心理适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发布时间:2021-01-11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让孩子的心理适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班有个男孩叫“秉泽”,都上了两年幼儿园了,到如今还不会主动说“老师早”“老师再见”。每次来园,他妈妈总是要和老师一起磨破嘴皮地哄他叫一声“老师早”,而他往往是“金口难开”,逼急了,他便抹鼻子抹眼泪地哭一通。奇怪的是,平时他却能和小朋友一起大方地交谈,有时还会向老师打“小报告”。可见,他并不孤僻。对此,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但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每次他妈妈送他进教室时,总要拉着他的手催促他说:快说“老师早”呀!然后又当着他的面对我解释说:这孩子从小班到现在一直这样,从不肯叫老师早,在家除了外公、外婆,其他人也不肯叫,真拿他没办法。每当他妈妈当着他的面这样对我说时,我发现他的眼神里总流露出胆怯和自卑。
我想,也许是长久以来,成人的心理暗示让他久久不肯改变自己,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见,孩子在成人那里接受了自己不爱打招呼的观念,并使这种观念在其意识里发生作用。所以我和他的妈妈商定,再来幼儿园时,不要给孩子戴上“不爱打招呼”的帽子,顺其自然,让孩子的心理适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放学秩序变好了
每天放学的时候,总是一陈忙乱,有的孩子忘戴帽子了,有的孩子忘穿外衣了,有的孩子忘了背小书包了•••••••.我去活动室帮他找吧,其它的幼儿在站着长长队伍等着我,不去找吧,家长又很着急的样子喊我,老师,你帮我找找吧。根据这种情况,我想了一个办法,决定在每天离园前五,六分钟做以下准备工作:
1、请小朋友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2、背好自己的小书包,找一下自己要带的东西。
3、一块来检查一下准备好了没有。
我和小朋友一块来一步一步的完成,对于有的特殊幼儿,我请能力强的幼儿帮他来做。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现在每次离园,孩子穿戴整齐了,自理能力也逐步提高了。我也省心多了。
不要随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性,表现欲
今天,我和孩子们玩“我是谁”的游戏。就是老师引导幼儿用典型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职业,小朋友们纷纷表演相应的职业,让大家猜。有的表演厨师—左手做握锅柄状,右手做炒菜状;有的表演交警—指挥交通;有的表演解放军叔叔—握枪;有的表演护士—打针;有的表演会计—盖章。这时,郝一诺小朋友高高地举起手,我请她到前面表演,只见她双臂在胸前交叉,两手不停的拍,小朋友们你看我,我看你,都猜不出来,我有点不耐烦了,问她:“一诺,你到底表演的什么职业的人?”她小声并犹豫地说:“哄娃娃。”是呀!一诺的妈妈整天在家哄她的小弟弟:她就表演的哄娃娃。我对小朋友说:“她表演的好不好?”小朋友说:“好!”一诺高兴地笑了。
日常生活中,小朋友观察地很仔细,模仿得也很逼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性,表现欲。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熙媛是个内向、胆小、不愿与同伴及老师交流并也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的孩子。在班级中一直都是默默无声的。如果你不去和她交流,也许你会忽略掉她也说不定。因为平时我们大多关注的都是些比较调皮的孩子,对于那些内向话不多的孩子来说只要不去吵别人,一般我们都很放心。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她们也有她们的想法,也许她们很渴望被老师关注,只是不善于表达,也许她们很想和你说话,只是始终夸不出那小小的一步,因为害怕占据了孩子们的内心。
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只觉得熙媛是个很内向的孩子,话不多,但是挺乖的。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每当游戏时间这孩子就不知所措起来,总非常的畏惧,嘴上也常会说:“老师我不要玩”,很被动。一般也都是以站着不动而结束活动。在平时自由活动时间我也观察到她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坐在椅子旁发呆。不与别的孩子交流,也不走动。如果孩子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以后进入小学肯定会更加孤僻。为了让孩子更快的融入集体,愿意参与活动,我就积极的和熙媛的父母联系。而QQ群就给了我们这么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聊天中,我们了解到其实孩子的父母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不主动、怕生。然而他们却也束手无策,也正为此事而烦恼,我就慢慢的告诉她们别着急,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一定可以变得开朗起来。熙媛的妈妈告诉我平时她们工作比较忙,很少带孩子出去玩,而平时在家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也不怎么走动。初步了解了这一些后,我想这就导致了孩子不善于交际,因为孩子的社交圈太小了,对于外面的社会她始终感觉是陌生的,不适应的。家成了孩子唯一的交流场所。交流中我和熙媛妈妈约定:平时在忙也得抽点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玩玩,让孩子的胆子慢慢变大,并让她多与同龄段的孩子多接触交流,戴思奕、曹佳怡都是她们那边的,而且都是非常开朗的小女生。我就请熙媛的妈妈多带孩子与她们交流,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没有隔阂的,在一起久了,胆子自然而然也会慢慢变大。而在幼儿园,我们就会多与她互动,并常常以鼓励、表扬的形式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每当游戏活动时间,我总是慢慢的引导,并不是因为孩子说不玩,就随她去,而是相信她、鼓励她、帮助她,让她知道自己是可以的。渐渐的孩子开始变化了,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了,愿意和班级里的小朋友交流、做游戏了,还学会了和老师分享自己开心的事情,虽然还不是很主动,但是我知道孩子正在一点一点的进步,那时多么让人高兴的一件事。
当然这些进步离不开她的父母,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和她的父母交流孩子在家与在园的表现,两方面共同的努力,看到了孩子成长的变化。相信熙媛一定会更加开朗更加勇敢。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们的细心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孩子你们都要幸福的成长哦!
0-7岁孩子心灵的发育过程
有很多父母由于不了解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而对孩子本是正常的“自我主张”、“调皮捣蛋”等表现以打骂相向,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创伤。因此,为了更好地塑造孩子的心灵,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孩子心灵的发育过程。
0岁-3个月建立与母亲间的愉快关系和语言的发育基础
婴儿在出生后两个月左右便开始出现微笑了,有人把此称做“召唤妈妈的微笑”。母亲对婴儿的这种微笑做出哄逗的反应,有助于建立母子间情感上的愉快关系。婴儿的啼哭是一种不愉快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时候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给他喂奶、换尿布,把他抱起来等等,使孩子重新获得舒适的感觉。这样做会使孩子对母亲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婴儿在父母亲切的哄逗下,会渐渐地发出“呵呵”、“哦哦”的喃语来,这是语言发育的基础。所以,为了促进婴儿语言的发育,在这一时期里多逗逗孩子,多对孩子说些愉快的话是不容忽视的。
虽然这时孩子还不能够理解爸爸妈妈讲话的内容,但这无关紧要,因为对婴儿说话,会对孩子今后的语言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些不会哄逗、很少对孩子说话的母亲所抚养的孩子,语言的发育总是很迟。当婴儿把小手伸到自己的眼前凝视、晃动,开始自己一个人玩时,请不要去打搅他,让他充分地享受这种乐趣,这是培养孩子“自发性”的一个关键。所谓自发性,对婴幼儿来说就是不依赖他人、自己想出游戏的方法并沉浸于玩耍中的能力
3个月-6个月出现各种情绪,并开始“认生”
这个阶段的婴儿,在原始感情(舒服、不舒服、恐惧、发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类似于人类的情绪(喜、悲、羡慕、妒忌)。见到生人害怕,因而拽着爸爸妈妈不放的“认生”表现已经或即将出现,时间大约在5个月~9个月之间。认生证明了亲子之间情感的连结已经成功,所以,作为婴儿情绪发育的基础,我很重视这种认生。出现认生的孩子已把母亲作为可以信赖的“心中的6个月-9个月玩耍的时间延长,啼哭的时间减少
这时候的婴儿,一个人高高兴兴玩耍的时间变长,啼哭的时间变少了,还喜欢爸爸妈妈和自己一起欢闹、挠痒痒等。在愉快的家庭氛围中,婴儿的情绪安定,平和。
9个月-1岁站立、说话,开始了人生的起步
孩子马上就要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起步了。其一,用两只脚站立并开始走路。人类因为两足行走,使得手能够自由活动,文明也因此而获得发展,所以有必要给孩子以自由使用手的机会。这就使得尽可能地容忍孩子的“淘气”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淘气对孩子自发性(意欲)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二,开始说话。最初只会发出诸如“妈妈”或“不不”这类音,但渐渐地语言的数量增多起来。不时哭泣、不时嬉笑,以此来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与孩子玩耍过少,孩子的情绪发育将受到阻碍,往往会变得很少笑、频繁地吸吮手指,或是出现有节奏地摇动头或身体的怪癖。所以,多与孩子在一起,施以亲密的抚触,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2岁半-3岁第一反抗期中反抗欲最强的时期
这是第一反抗期中反抗欲最强的时期。无论什么事情孩子都要用“不”来反抗,很难“对付”。不过要知道,这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好孩子的表现,所以不要去斥责他。当后面的孩子出生之后,妈妈如果一直忙于照看更小的孩子,大的孩子会时不时地变得像婴儿似的,给已经忙乱的妈妈增添麻烦。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妈妈应该把目光转移一下,经常抱一抱大的孩子,给予亲密的抚触。随着孩子情绪的安定,“还婴现象”也就消失了。这个年龄的孩子,虽说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意识已经开始产生了,但最易发生争吵。
3岁-4岁热切地希望结交小伙伴,变得比以前听话
在这个阶段,孩子渴望结交小伙伴的心情变得强烈起来,非常愿意与小朋友一块儿玩耍。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孩子,可能自发性受到了压制、没有得到自由成长,或者是母子间的情感连结不够充分。这种情况下,父母就有必要对育儿的方法作一下检讨。第一反抗期结束之后,孩子变得比以前听话了,情绪渐渐安定,像“帮着做事情”这种体谅他人的心理也开始萌生出来了。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我们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并加以培养。无表情、沉默寡言的孩子有可能存在情感发育迟缓的问题,因此应多进行亲子间的抚触,以促进孩子情感的发育。在这一时期里,父母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不要急于求成,要知道,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比管教更为重要的是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
4岁-5岁行动更活跃,出现打架、开玩笑、恶作剧等行为
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能够与小朋友或兄弟姐妹一起玩得非常有生气了。此时应尽量地让孩子在户外玩耍,使出浑身力气的玩耍不仅能使孩子的身体得到良好的发育,同时也有助于其心灵健康地成长。虽然孩子这时已经有点像个哥哥或姐姐的样子了,但依然处于想用身体来撒娇的年龄。如果用“已经不小了”的话拒绝他的撒娇要求,会令孩子的情绪变得不安。所以,家长依然应对他的这些要求给予充分满足。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争吵、开玩笑、恶作剧行为开始出现,这是意欲(自发性)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表现,所以无需责备。
6岁-7岁在与小伙伴的玩耍中自发性得到成长
这个年龄的孩子情绪的表现变得比以前更复杂了,如哭的方式从5岁之前的号啕大哭,变成抽泣呜咽。当家中的几个孩子确信自己被父母爱着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很好,小的孩子会喜欢大的孩子,大的孩子也会照顾小的孩子。在与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的自发性在不断地发展着。从这一时期孩子的绘画中,大致能够看得出其内心的状态。心情轻松愉快的孩子,画的画大都占满了整张纸,且色彩明朗;而心情紧张压抑的孩子,画的画常常只占据画纸的一个角落,色调也多呈灰暗。孩子的心情之所以压抑,往往是由于接受了过于严格的管教,或没有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致使孩子人格的形成发生了问题。碰到这种情况,母亲就必须增强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令幼小的心灵获得温暖和解放。
在顺应中推动孩子的发展
午饭后,我和孩子们来到操场上散步,并请小朋友们观察幼儿园内的植物有什么变化了。在走过花坛时突然小博喊了起来:“快看,快看,有虫子爬出来了。”被他这么一叫,许多孩子都围过来看个究竟。“不是虫子,是蚯蚓。”、“蚯蚓怎么爬出来啦?”、“它出来干吗呀?”、……孩子们一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看到孩子们的注意一下子转移,我很想阻止。但此时小朋友们观察蚯蚓的兴趣越来越高,“蚯蚓”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当前所关注的焦点。我心一动,与其强制性的扭转幼儿的注意,还不如顺应孩子的兴趣。我意识到应该及时捕捉下这个教育契机。于是,我问:“今天的小蚯蚓它怎么会爬到地面上来呢?”我的这一提问,立即得到了孩子们强烈的回应:“小蚯蚓它想出来晒晒太阳”、小蚯蚓在睡觉被我们走太吵给吵醒了。”、“老师,我知道了,是花坛里的蚕豆今天阿姨拔掉了所以小蚯蚓它没家了”……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顺应孩子的兴趣,能更有效的满足和推动孩子的发展!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必须善于反思、把握有度,努力在顺应中推动孩子的发展。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开学以来,我接触的较多的中班的语言课,有儿歌、故事等等。
中班语言课一般安排两个课时,通常第一节课新授,第二节课时复习。
刚开始接触时,我则认为两个课时其实没有多大必要。
因为本班孩子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此,第二课时时,让孩子自己阅读占了很大一部分,但在听取了耿老师进随堂听后后给我的意见后,我完全颠覆了之前我的想法。
耿老师听的正是我的语言课“团结友爱亲又亲”第二课时,课堂中我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复习儿歌,如拍手说,拍腿说,拍肩膀说,男女生分组等等。
几轮下来,幼儿基本都能掌握了,但距离我的下课时间还有10分钟之久,这时,我就又很自然的要求孩子们阅读相应幼儿画册,这时耿老师和朱老师对我进行了提醒,未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孩子只是能口述出来,未必能明白儿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耿老师设计了让孩子们进行情景表演,孩子们扮演“一颗星”“二颗星”。
。
。
一颗颗增加,最后汇聚成为星河放光明。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星星的数量的增加,由原先的一颗星到汇聚成最后的星河,孩子们非常的兴奋。
同样,在表演另一段,一个人、两个人的时候,也同样很兴奋,甚至发出了欢呼声。
看来,语言课的教育远远不仅是停留在表面上,要求孩子会说会读并不能代表什么,我们更应该深入地对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让孩子在活动中主动的去发现,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去明白事物中的潜在道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教师的角色——让孩子自由发展
上个星期三,我们班的俞欣磊小朋友拿来了一个可以变形的玩具车。当他拿出玩具时,班里的孩子一拥而上都要玩,当时俞欣磊不肯,别的孩子就开始抢。我一直在旁边关注着,并未出手制止。不一会儿,康康不小心把他的玩具车碰到了地上,一个轮子滚的老远,俞欣磊见状就大哭起来。张宇阳马上跑来向我告状:“金老师,康康把俞欣磊的车子弄坏了,这是轮子。”一下子有好几个小朋友都向我冲过来告状。我走过去安抚俞欣磊,并帮他把轮子装了上去,然后我就拿着车子变换各种形状,孩子们都看着大笑了起来,俞欣磊也破涕为笑了。为了防止别人再抢,我就宣布说:“现在,小朋友说出各种形状让俞欣磊来变。”此时,秩序开始好了起来。
玩了一会儿后
,曹峥也想玩。他就跑去跟俞欣磊说:“给我玩一会儿吧?”“等一下,我玩好了再给你玩。”曹峥又说:“你现在给我玩,明天我把我的机器车也拿来给你玩,好不好?”俞欣磊犹豫了一下,终于点头答应了。
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在我们成人看来并不起眼。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在同伴交往中很成功的一面。他们靠着互相讨论、互相协商,最后曹峥成功的到了玩具玩,不仅体现了孩子的友好待人、讲文明,有反映出了孩子的交际能力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让孩子自由发展也是一件好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一定要教会他们怎么做,许多事孩子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教师只要充当一个辅助的角色,在必要时做出正确的指导就可以了。
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涵诚是一个好动,话又多的孩子。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报告他,几乎不好的事都会和他扯上边。就像今天早上,他一来我就盯着他了。开始没来几个孩子时,大家都是自顾自的玩着,后来人多了,好多孩子就开始玩起了合作游戏,我发现涵诚在旁边盘旋了很久,好像也想加入,就在霎那间,他冲进了他们的游戏。他的本意是想加入,结果由于处事不当,没等到别人的同意就擅自乱闯,惹怒了其他的孩子,大家就一起指责他,当然免不了有上来告状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处理问题难免有些偏。这时我就告诉涵诚,想和大家一起游戏,先要和他们商量,征求他们的同意;我也让其他孩子明白,大家一起游戏才快乐。还有今天的美工课上,他把自己的剪刀借给了其他小朋友用,结果用了后这个小朋友没有及时还给他
,她就擅自去拿了过来,其他孩子见了都说是他抢剪刀,他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结果大家还是说他不好,他争不过了就要动手打人,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这时,我就把事情真相告诉了孩子们,并让他们明白:做一件事时不能光看表面,要搞清楚了再去评定。涵诚虽然有时会做错事,但并不代表所有不好的事都是他做的,这次你们错怪他了,并让大家向涵诚道歉。
孩子都是敏感的,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孩子,才能让孩子免受错怪,才能使孩子学的更多,才能使孩子懂得更多,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让孩子有颗善良的心
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为了纠正父母这一错误观点,专家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特别是孩子们的母亲,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让孩子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品德。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对给孩子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育,例如: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也许父母的本意没有错,即告诫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小心上当。可是,这种教育的尺度却很难把握,试想如果在父母本身带有偏颇甚至错误的情况下引导孩子,那么,我们将在孩子心中埋下什么样的种子?或许在父母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父母们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而专家却表示:没有善良心的孩子更无法很好地保护自己。因此,作为父母,绝不能放弃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家庭教育,一般在一个家庭之中,存在着四种不同关系、不同性质的爱,只有当孩子生活在这种健全的爱的环境中,才能享受关怀,培养出一颗善良之心
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父母爱孩子是人之常理、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基本本能。但当父母亲们将自己无私的爱都给予了孩子,收获的却是孩子的冷漠与任性时,又会感到阵阵的寒意:孩子,你为什么不懂爸妈的心?也许这时的父母亲们还没意识到:正是自己这种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的“大爱精神”造就了孩子只知索求、不懂付出、不懂感恩的性格弱点。我们都知道,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珍惜:珍惜父母将他带到了这个美妙、精彩的世界;珍惜大地给予的草地与花香;珍惜太阳给予的光亮与余热;珍惜大自然赋予的和风与细雨;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孝敬长辈,应该尊重别人。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得到别人给予的爱时也要付予别人爱,要从小教会孩子懂得分享与感恩,将来才能更好的与人相处、赢得友谊、赢得真爱、拥有快乐、拥有幸福、立足社会。1、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文教育。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感恩身边的人与事:时常为帮助过自己的人道声“谢谢”、时常给自己的父母打个问候的电话、在特殊的节日里给亲人们捎去诚挚的问候、在家人生病时送上一杯热水、在朋友需要帮助时伸出你援助的双手……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在父母这种无声的感恩教育中,他会懂得识恩。2、利用故事教育法让孩子了解感恩行为。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可以有意向地选择一些有感恩教育意义的故事让孩子多听。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怀着感恩的心,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听说过一个人向树道歉的故事吗?听说过所有正在行驶的汽车为狗让路的故事吗?“羊有跪乳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让孩子从小接受这些感恩事迹的熏陶,他会慢慢学会懂恩。3、感恩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要跟孩子“计较”他的爱。在与他说“孩子,我们爱你”后,也要让孩子说“爸妈,我也爱你们”,让孩子知道爱是相互的;在孩子要与你分享他喜爱的食物的时候,要“狠下心”来与他共享,让他知道这是爱的分享;在与孩子一起出去购物回来时,别忘了让孩子帮忙拿些细小的东西,为父母分担工作,让他知道什么是责任;当你累时,别忘了让孩子捶捶背,让孩子知道你的辛苦;当你生病时,别忘了提醒孩子给你递上一杯热水,让孩子知道你也需要爱、需要关心……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善良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把握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为孩子通向成功的宝座做好铺垫。父母们别以“孩子还小、不懂事、做不好”来抑制孩子的潜力行为,更别小瞧了孩子的能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教育,孩子会渐渐懂得知恩。4、从识恩、懂恩、知恩到感恩是需要经过一段较漫长的教育过程的,父母们别着急孩子在哪天才懂得感恩,也许就在今天,也许会在明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充满憧憬;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思想上、生活上的负担。感恩,善待了自己,尊重了别人;感恩,快乐了自己,感染了别人。有一种美德,叫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最善良、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最美丽、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最高尚。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璀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