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会“遗传” 给孩子的坏习惯,你有吗?
发布时间:2021-01-04 幼儿园的游戏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某个孩子跟父母很像,不仅样貌相似,走路和说话的动作也神似,甚至那种由里而外的“质地”似乎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父母身上的特征会像模子一样遗传给孩子吗?的确如此,除了父母身上的基因外,父母身上的某些行为习惯也会毫无保留地“遗传”给孩子。尤其是父母下面的5种坏习惯,你只要稍微对比一下这样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遗传”规律的确是深刻存在的。
暴力
故事:
有一位爸爸非常痛恨自己,他总会在暴怒中殴打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每次打完便会陷入深深的内疚和痛苦,不能自拔。他说,小时候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父母从没有友好地说过一句话,现在即使他们已经年近70岁,即使老母亲有时生病在床,老父亲还是收不了手。他痛恨自己的父亲,觉得他们的暴力从没给他一天的幸福,他在结婚前也一度发毒誓,一定不会像父亲那样对待妻儿,但事实上他却成了父亲的翻版。
想修补父母刻在孩子童年里的缺陷,是非常不易的。有个喜欢打孩子、打家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一定会在学校打人。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不仅是因为孩子从父母的暴力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式,那就是暴力让对方屈服,孩子还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暴力对待。所以在他们早期的生命中,父母用行动告诉他们,暴力是强者的象征,友善与和谐是弱者的面具,他们模仿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骨髓地遗传着父母的“暴力基因”。
脏话
故事:
电梯里,一个小女孩不小心踩了一脚陌生的小男孩,小男孩“呀”一声恼了,随即爆了句脏话:“你是吃Pi眼长大的吗?”小女孩气得双颊涨红、差点哭了。小男孩的妈妈,一个戴眼镜的打扮斯文的女士责怪孩子粗暴,还要让小男孩给小女孩道歉。这时女士刚好接到了一个电话,神情瞬间大变爆粗口:“你是吃Pi眼长大的吗?%@#¥&……”一大堆脏话,旁人都惊呆了,果然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啊。
浸染着“脏水”的母体,她的孩子也是带着“脏水”的痕迹“出生”的。孩子的语言发展,一开始从胎儿期耳濡目染地在子宫中感受了父母语言的互动,到出生后,无时无刻不身处在父母的语言海洋中。从父母说话的语气、语调到父母夹杂着脏话、不雅字眼的语言,都会被孩子毫无保留地吸纳并转化为孩子自己的语言。尤其注意的是,越年幼的孩子们,他们越不能了解脏话给他们带来的意义,他们把脏话当成跟其他一样的语言,不知道负面的语言说出来会伤害到他人,所以他们也不知道脏话是不好的话。习惯性地,他们便使用这类不适宜的话语用于人际沟通中。
贪小便宜
故事:
几年前在超市见到一对母子,当时小男孩只有3,4岁左右,女人带着孩子在拿超市免费提供的塑料袋,一边抽一边卷,没一会两手卷得满满的。孩子很“懂事”地拿着大袋子接过妈妈手里的塑料袋。最近又见到这对母子,小男孩已经上小学,穿着校服有点神情紧张地抽一卷又一卷免费的塑料袋装进大袋子里,妈妈在不远处挑拣香菇,偶尔还要把一两片放进外套的口袋里……
很多时候贪小便宜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总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如同一件雪白的衣服染上了污点,心理上可解释为偷偷地得到了免费的小好处的那种满足感。这种“遗传”现象很有趣,一旦父母中有贪小便宜的,孩子毫无例外地都会有这样的特征。那是因为父母的这种理所当然地贪小便宜的价值观,会让孩子传承。买东西服务员算少钱了、售货员搞错多给了商品,贪小便宜的人们肯定会窃喜继而唯恐对方知道。这种习惯对人格的玷污是存在的,会让一个孩子变得不可爱和不可信了。
撒谎
故事:
某个周日,爸爸带女儿毛毛外出玩耍,毛毛感冒喉咙发炎,妈妈叮嘱说一定不能吃上火的食物。结果,两父女还是去了麦当劳吃炸鸡。怕毛毛妈妈责怪,爸爸跟女儿说一定不能跟妈妈说吃了炸鸡,要跟妈妈说只吃了面条。于是两父女撒了谎。没多久,毛毛死了。原因是毛毛把爷爷的降压药当糖吃,爷爷发现药少了,但毛毛不承认自己吃了降压药,而只是说吃了邻居小朋友给的糖果,爷爷相信了。毛毛由于降压药过量、中毒时间太久导致心脏骤停再也抢救不回来。
父母经常性撒谎的坏习惯,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可以为了减少麻烦、方便自己而撒谎,因为父母做得坦然,孩子也会“遗传”得坦然,如果没人加以指正,孩子会把撒谎当正常的处事方式。那些谎话连篇却压根不知道自己有错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如果撒谎能让他们得益,孩子便把撒谎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所以,当你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撒谎成功避开了麻烦,恭喜你,你已经给孩子做了非常棒的示范。
不善良
故事:
小的时候听说过村里某户人家的故事,说两婆媳吵架,媳妇被气恼的丈夫狠狠打了一顿,媳妇很委屈很生气,煮饭的时候在汤里吐口水吐痰,然后盛给婆婆和丈夫喝,她年幼的4岁的儿子目睹了一切,妈妈让他一定不能喝、也不能告诉别人。后来儿子长大,当年年轻的媳妇变成了人家的婆婆,有一天她跟儿子吵架吵得很厉害,他便像妈妈当年那样,煮饭时将脸上、嘴巴里的所有脏东西全部丢到汤里,最后还要撒上一泡尿,熬成一碗汤“孝敬”妈妈。
不善良真的可以“遗传”的,善良的父母以自身的行为准则给孩子做了个好榜样,不损人利己、不占人便宜,真诚地对待他人,孩子也会以父母的行为为模仿对象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忠厚善良的父母很难养出冷酷卑鄙小人,所以真正善良的父母不用担心孩子不善良。即使是善良的父母养出残忍待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必定是曾经受到过他人的伤害,而这些孩子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否则,不善良的父母,养出不善良的子女也是定律,那是因为父母用不善良对待着这个世界,包括他们的孩子,孩子同样也会以相似的行为和态度面对这个世界。
栽下罂粟不会结出樱桃,恶果不知会在哪个枝条上结出。心理学家艾普教授说:“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时参照周边的人们,互相观察、互相模仿。”托尔斯泰也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所以,父母是什么“种”,便会结出什么“果”,5种坏习惯会毫无保留地“遗传”给孩子,所以,如果想让孩子不“遗传”你的恶习,一定要谨慎而为之,在孩子面前努力当个“好”的人,而不是浑身带着“恶”的人。希望你的孩子变成什么样,那么你就在孩子面前表现成怎么样。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爸爸的坏脾气会遗传给宝宝吗
大家都知道,精子和卵子携带着遗传基因,在结合的时候,遗传基因也会结合,所以,孩子的基因是来自爸爸妈妈基因的融合。
孩子从样貌到性格都是爸爸妈妈遗传过来的。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去朋友家,看到他们的孩子,我们总是会说:“跟你长得好像啊”,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有人在训斥孩子的时候总会说,你这孩子脾气怎么那么差,说你两句就顶嘴,就发脾气,简直跟你爸爸一个德行,都是坏脾气!
那么,如果爸爸的脾气不好,是不是真的会遗传给孩子呢?接下来,就让我带着大家去一探究竟吧,希望以下的结论能够给爸爸妈妈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般情况下,男性的脾气会比较火爆,遇到事情也会更加不冷静,会更容易发脾气。比方说,男孩子相比女孩子会更加调皮,他们会经常打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基本上也是爸爸容易发火大怒,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男性的火爆脾气会遗传给孩子。
事实上,大家的这种想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管是遗传,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爸爸的影响,所以孩子的脾气会跟爸爸的脾气有一点相似。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1、坏脾气的表现?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发怒,生气,暴躁。比方在超市里,如果爸爸妈妈不给孩子买玩具,孩子就有可能会突然哭闹起来,会跟爸爸妈妈吵闹。再比方说,在家中爸爸妈妈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虚心接受你的教育,反而会跟爸爸妈妈顶嘴,或者是冷战怄气。
在和同龄人玩耍的时候,总是和别人打架,吵架,这些都是孩子坏脾气的表现。事实上,所谓的坏脾气就是孩子的一种情绪失控,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可能是一种先天缺陷,也有可能是爸爸妈妈后天对他产生的影响。??
2、坏脾气会遗传?
如果爸爸的脾气不好,那么孩子可能会遗传爸爸的坏脾气基因,导致孩子的脾气也不是很好,而且这个遗传的比率是非常高的。
所以,在怀孕期间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胎教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丈夫发脾气的时候,为了孩子,暂时忍下怒意,远离丈夫,让自己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尽量减少给孩子传递负面情绪。在怀孕期间准妈妈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3、父亲的坏脾气让孩子耳濡目染?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爸爸妈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在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通过爸爸妈妈的指导,模范。
所以,如果生活中爸爸总是发脾气,那么孩子也会模仿,慢慢地孩子的脾气也会变差。如果孩子犯错误了,不要随意打骂孩子,要和孩子好好沟通,要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注意父母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孩子脾气的形成不单单是遗传的作用,很多时候也会受到后天的影响。所以,爸爸妈妈平时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长会“遗传”给孩子的五大坏毛病,看看你有几样?
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请家长不要对孩子表露这5个坏习惯,很容易“遗传”给孩子,养成负面的性格。
1.对孩子不耐烦
有些父母平时忙东忙西,却对孩子的事不大关心,自认为孩子交给老师教育就好了。结果呢,父母一看到孩子吵闹就忍不住发脾气,表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当孩子想亲近时,自己情绪不好了,又会反感地说:“一边去,别烦我!”
小编提醒:如果孩子长期得到父母的拒绝,那么他很有可能变得暴躁,不喜欢安静,无法集中注意力,稍有不顺心更会继续用哭闹解决。
2.不回避争吵
有些父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却丝毫不顾及孩子。平时跟孩子外出时,遇到自己不痛快的事情,也会跟陌生人吵个输赢,甚至说脏话。
小编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会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当他们发现争吵和打架可以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不愿意耐心地听讲道理了。那么,以后父母又如何要求孩子懂事有教养呢?
3.骄纵孩子
有的父母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从不教他节省。孩子犯错,父母也不愿意教育。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极力满足,生怕让孩子不高兴。特别是老人也非常喜欢骄纵孩子。
小编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甚至会对父母诸多要求,而没有谅解父母的苦心。他们的欲望还会逐渐膨胀,自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怎么做都不过分。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愿意关心父母吗?
4.爱在孩子面前抱怨
有些父母没有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稍有不顺心就会抱怨一通。可是却没想到,在孩子面前总是抱怨,会让孩子发现,在面对困难时,一味抱怨别人比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似乎更让自己“舒服”。可是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只收获了一堆负面情绪。
小编提醒:孩子应当要学会承担责任,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就推卸责任,抱怨他人,那对他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父母应当给孩子正面的榜样作用。宽心对待不顺心的事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理智的一面,这样孩子会耳濡目染,变得积极乐观。
5.不爱和孩子相处
如果孩子想跟你玩游戏,你会觉得浪费时间吗?很多父母手头上一堆“工作”,陪伴孩子就成为一件重要却非紧急的事情,拖延到最后,孩子竟然不愿意跟自己 亲近了。有些父母爱玩手机,跟孩子在一起时,只会反复提醒孩子:“作业做完了没有”,“去帮我做XX事情”。而且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他的见闻时,父母却 只是敷衍几句。
当家庭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只有家务没有游戏,那么还谈得上是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吗?孩子在这样的“漠视”下,长久以往会变得孤僻,不爱打开心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让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但是,作为父母的你又是否曾经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呢?
父母5个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这10个坏习惯孩子会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喜欢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较、当着孩子宣泄不满、当众批评孩子、做事拖拉……你可能没注意到,孩子正在模仿和学习你。为了孩子,这10个坏习惯赶快改掉!
1、自己勤俭,对孩子却大手大脚
害处: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出手大方,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可除了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反倒不能让孩子明白一些他该学会的品质,如节约、有计划的支出等。
改变方法:爱孩子不是给他昂贵的东西,而是给他合适的。从小教会孩子理财,懂得感恩和回报、明白节俭的道理,才是给孩子最好的。
2、没有礼貌
害处:家长平时“出口成脏”,或者总做些没有礼貌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在长期的模仿中逐渐把这些举止变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以后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没有礼貌都将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改变方法:审视自身的行为,争取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在教育孩子上,言传、身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3、带着孩子一起看电视剧
害处:有些家长喜欢带着孩子一起看电视,因为这样既能照顾孩子还能自己娱乐,两不耽误。但是很多电视节目并不适合孩子观看,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而且长期看电视多孩子的视力发育非常有害。
改变方法:给孩子看的电视节目一定是要适合孩子的发展阶段的、内容健康的,而且小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也要严格规定。最好用玩游戏等来取代看电视。
4、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
害处:总喜欢拿别的小朋友和自家孩子比较,首先可能会让自己出现心理落差,从而在教养上对孩子过于严苛,或者因为总是对孩子说“你看XX怎么样”之类的话,让孩子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孩子身上,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没有信心、自卑。
改变方法:不要总是用别的孩子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顺着自然的方式自由发展,只要他没有出现滞后、迟缓的情形,就不必过于担心。
5、过于爱护孩子
害处:你心疼孩子,所以什么也不让他做,但这样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让他没有学习的机会,得不到锻炼,孩子就很难学会照顾自己的技能,同时出现依赖的思想,变成一个“懒惰”的小孩,将来也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改变方法: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给他分配一些事情,让孩子明白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也让他学会该有的能力。孩子动手是学习最有效的途径,过于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6、带着孩子一起玩电脑
害处:有的家长既想玩电脑又得照顾孩子,于是“两全其美”地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但是电脑的辐射对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很不利,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都会伤害孩子,也容易造成颈椎等骨骼发育问题。
改变方法:孩子接触电脑太早并不是一件好事,不仅能力达不到,也没有好处,虽然很多家长想让孩子尽早接触电脑,但也一定要适龄适量才好。
7、当着孩子宣泄你的各种不满
害处:工作有压力了、朋友间有误会了、夫妻间出现争执了,你都毫不隐瞒地向孩子倾诉,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这样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会造成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让他慢慢学会找别人的毛病,而不能审视自身的错误,学会错误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改变方法:你可以用公正的态度向孩子述说,告诉他生活中有不美好的事情,但是别指望孩子替你解决,你也要尽量试着给孩子更积极的印象。
8、说谎
害处:有时候,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甚至为自己的谎言沾沾自喜。这一切,看在孩子的眼里,会是什么样的?首先,孩子会觉得说谎不是错,那么他也可能拥有这种“品质”;其次,会让他因不解,而对父母的认识产生偏差。
改变方法:珍惜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孩子,承诺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无论孩子在不在场,都争取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9、做事拖拉
害处:有些家长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延续到孩子身上,容易让孩子也没有时间观念,对不守时、迟到之类的不良事件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日后就很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
改变方法:从小给孩子灌输时间观,让他们了解时间重要性。平时做事一定要按计划进行,严格按规定时间完成,不要总是“来日方长”。
10、不遵守交通规则
害处:看看左右无人、无车,就随意乱闯红绿灯,这样不仅威胁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也让孩子不重视交通规则,存在侥幸的心理。没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无论出门在外或者在家都很容易遇到危险。
改变方法:不论是否带孩子出门,都要遵守交通规则。平时也尽量告诉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告诉他,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