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自白:这样的妈妈再爱我,我都不会喜欢她!
发布时间:2020-12-26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我爱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我爱我的幼儿园说课稿各位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您用对了方法吗?有些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很反感的,然而父母们未必会注意到这一点,下面这位小姑娘就在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妈妈的不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是小女孩描述的场景:
周末的一天,小女孩在卧室写作业,妈妈在客厅看电视。
小女孩的作业本用完了,需要去楼下不远的商店购买。她走出卧室,看到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妈妈。
小女孩希望妈妈能够陪同她一起去,就站在门口喊:“妈妈,有没有时间陪我一起去商店啊?”
电视机里播放着妈妈最爱看的电视剧,但是声音并不大,她的妈妈一直没有回应她,小女孩尴尬的站在那儿。
或许是妈妈没有听到吧,小女孩走到妈妈身边,又问了一遍:“妈妈,我的作业本用完了,陪我一起去商店买吧?”
妈妈仍然在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丝毫没有想要理她的意思。
小女孩顿时感到十分委屈,眼睛涩涩的有点想哭,不过还是强忍着眼泪问:“妈妈,你没有听到我说话吗?还是不想理我啊?”
“啊?我听到了啊,我在考虑要不要陪你一起去呢。”妈妈这才回过神来。
“那妈妈要不要陪我一起去商店啊?”小女孩眼睛红红的问。
“嗯,一起去啊。”妈妈关了电视,陪小女孩一起去了商店。
我问小女孩:“妈妈不是最终陪你一同去了商店吗?为什么还会对妈妈不满呢?”
小女孩回答:“我也可以自己去商店,我问妈妈愿不愿意陪我一起去,只是想得到妈妈的一个回复,不论回答是去还是不去。”
原来小女孩只是想刷一下存在感,获得妈妈的关注。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理,渴望获得家长的关注,这种心理被称为“关注需求”。孩子会本能的做出一些行为,来获取家长的关注。
在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孩子时,孩子会主动的跑到家长面前,咨询问题或者只是简单的说两句话,只为了让家长注意到他。
家长长期冷落孩子,孩子会变得暴躁,易怒,甚至与同学打架,在家里摔东西。孩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家长的关注。
其实在有些时候,我也是这个小女孩口中的妈妈。赶了一下午的稿子,晚上还要做饭,难免有些疲惫。正在做饭的时候,睿睿突然跑到厨房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看会电视?”
“拜托,你想看电视就打开看嘛,我真的很累。”心里虽然这么想,却一句话都不想说,继续炒菜,睿睿倚着厨房的门看着我。
我这才意识到我还没有回答睿睿的问题,我转过脸很认真的看着他说:“可以!去看电视吧。”睿睿脸上的委屈顷刻间烟消云散,挥着手臂跑了出去。
很多情况下,孩子的缠人、顽皮、好动、甚至闯祸的根本原因,是想借此引起家长的关注。当家长们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不听话,恰恰是因为家长的不关注造成的。
针对孩子在生理上出现的“关注需求”,我们给各位家长分享两个解决办法:
教给孩子正确获取关注的方式
孩子年龄小,并不能分辨哪些获取关注的方式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在他们的意识里,能够达到被家长关注的目的就可以了。在孩子看来,顽皮、捣乱、闯祸往往是最简单有效的。
家长要通过反馈的态度,来让孩子选择正确获取关注的方式。当孩子通过顽皮、捣乱、闯祸的方式,试图获取家长的关注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
主动的教孩子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并及时的给予孩子关注和反馈。比如,让孩子去帮家长洗菜,并在孩子洗菜的过程当中,多次口头鼓励孩子,当孩子完成家长吩咐的任务,再给予奖励。让孩子明白,主动的帮助家长,能够获得跟多的关注和积极的反馈。
家长要多主动关注孩子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家长的关注,就说明了家长平时对于孩子的关注过少。增加对孩子的关注,满足孩子的“关注需求”,就能让顽皮的孩子变乖。
睡前对孩子说“晚安”,早起对孩子说“早上好”。这是一个让孩子感到被关注的好习惯,也能加深亲子关系。
吃饭的时候为孩子夹菜,把孩子爱吃的菜摆到孩子面前。这并不是家长对孩子溺爱,而是家长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形式。
生活当中遇到小问题,主动喊孩子帮忙。除了多主动关注孩子,还要让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觉,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在家庭当中的地位,也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内心是极其细腻和敏感的,不要被孩子的外在表现所迷惑,找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才能够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必将收获这样的孩子!
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必将收获这样的孩子!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忙碌一天,工作不顺心,心情烦躁,本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可看到不好好做作业,痴迷电视、游戏的孩子,气就不打一处来,积攒好久的火山于是……
这样的故事在乐妈身上复制了一番:这天她心情特别差,下班一进门就看到乐乐在看电视,问他完成作业了吗,心不在焉地回了句“一会写”。吃饭的时候,她为了让乐乐抓紧吃完写作业,就“啪”的将电视关上了,这下乐乐不依了,这个动漫可是他每天必追的。
“我还没看完呢?”说着乐乐就要去开电视。
“我告诉你,你要开电视就别吃饭了,刚才回来就一直看,作业也没写,你是越来越不像话了!”情绪不好果然影响了她的态度,声调也比平时提高了两度。
“我天天吃饭的时候看你也不说,为什么今天说?”乐乐拿着遥控器,大声质问着妈妈,脸憋得红红的。
“平时你至少完成作业了,再说了,谁家孩子天天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啊!你看人家小建,每次成绩好不说,作业从来不用操心,更别说吃饭看电视了,连电视都很少看,谁像你啊!告诉你,今天你要敢开电视就别吃饭了!”她一把从乐乐手中抢下遥控器,狠狠瞪着他。
“不吃就不吃!我要看电视!”
“啪,啪!”她狠狠的抓住乐乐的小手打了两下,“我看你再敢和我抢,还反了你了,快点好好吃饭,吃完去写作业,要不我可真烦了!”可能觉得打孩子不对,她的语气稍有缓和。
但这边的乐乐可不愿了,摸着那只红红的小手,眼泪哗哗的,一边哭着一边抽泣道:“说话不算!就知道欺负小孩!霸道!”砰的一声把卧室的门关上了。
真是一场心情不好引发的冲突!到底是谁之过呢?很多妈妈会说:“明明是孩子不听话吗!发脾气很正常啊,再说乐妈本来就心情不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就得给孩子点颜色看看!”
孩子不听话,当然应该给予一定教育,但有时的不听话并非故意惹是生非。文中的乐乐,从小便养成了吃饭看电视的习惯,原来由于作业完成较好或者父母心情愉悦,并没有太子在意,而当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时,乐妈便开始不舒服了,想通过训斥的方式让孩子乖乖就范。但这时的她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教育方式太暴力
乐妈发脾气、抢遥控器、打孩子这几个动作可谓是暴力至极,自己心情不好不应是发脾气的理由,这样的方式也极易让孩子受到影响,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便要发脾气甚至施之暴力,不仅会让他人受到伤害,还容易纵容自己的“暴力”基因。
惩罚与错误不匹配
乐乐的错误无非是没完成作业还一直嚷着要看电视,但乐妈却说:“要看电视就别吃饭了!”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误与惩罚不像匹配的表现,更多的是妈妈的一种威胁。
这句话有很大程度是受了父辈的影响,这是50,60的父母们经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话。我们小时候还是物质相对匮乏的阶段,被威胁不准吃饭还是有很大作用的,而现在的孩子对吃穿的稀缺感已经完全没有了,这样的威胁作用几乎为0,“不吃就不吃”这是他们的最大感受。
正确的惩罚方式是什么呢?既然孩子没做完作业又想看电视,就告诉他:“可以!但一会要比平时多学一会,做完作业后,再看会课外书。”先满足他的要求,再惩罚,效果会好的多。
万恶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可谓激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父母都喜欢爱学习、成绩好、懂事的孩子,但和成人一样,孩子也不都是完美的,拿别的孩子之长攻击自己孩子之短,这是不公平的。何况,说孩子不如别人,最应该反思的其实是自己,你的教育方式有别人家的优秀吗,你怎么不先比比这个呢?
最要命的是,这样经常拿别的孩子比较的家庭,孩子往往不自信、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重大考试、竞赛,极易背上想赢怕输的包袱,生怕比不过邻居家的小明、妈妈同事的小红,总生活在比较中,空虚而自卑。
由此可见,无论是心情不好,还是性格使然,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发脾气的理由。不仅是发脾气,爸妈的性格、生活习惯,还会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1、当我们习惯推卸责任的时候,他就会经常挑别人毛病,而不是反思自己。
2、当我们习惯控制他学习、生活、乃至一切的时候,他就会习惯性的颓废、懒惰、懦弱,因为一切有爸妈,他没有独立的人格。
3、当我们习惯冷冷面对这个世界,他也不会对世界充满热血和善意,他会认为一切都是暴力、虚伪、充满利益纠葛的。
4、当我们习惯不认真倾听他说话时,他也不懂得尊重别人、认真倾听。
5、当我们习惯了谎言、虚伪、带着面具做人,他也会变得敏感、妒忌、会伪装自己。
6、当我们习惯了数落他的不是、过错,他也会从现在起不再跟我们说心里话,关起门来感受孤独、忧伤。
7、当我们把他当宝,要什么给什么,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也会变得自私,跋扈,以自我为中心。
8、当我们总是望子成龙,对他的要求总是太高太高,他也会从此自暴自弃,不再努力,因为无论如何都太难达到要求。
9、当我们沉浸在早晚牌局、烟雾缭绕中时,他也会痴迷网游排解心中空虚。
10、当我们……
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父母曾经的社会表现!教育孩子,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说教,而是以身作则,活出个样子给他看!
育儿心得: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妈妈
育儿心得: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刚刚来到这个是世界上都像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石,但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满意的作品,一些人却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糟糕,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未来社会负责。我是一个80后的年轻妈妈,也算是经历过社会大改革的人,在我们小的时候身边从来不缺玩伴,总是三五成群的无忧无虑的,而现如今很多家里往往是几个大人负责一个孩子,但是感觉孩子并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开心快乐,似乎一出生就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大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忙于生计,无法理解在孩子们眼中觉得有趣,大人眼中幼稚的种种游戏,为了自己的清净,就把孩子交给了电视,各类电子产品,特长班,而自己却被手机牵引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发现你开始不了解孩子,不知道他似乎一下就长大了,已经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于是孩子的种种叛逆,种种你无法理解的行为、无法控制的局面出现,这个时候你才发现自己无计可施。此时我们才反思孩子的成长我们到底参与了多少?恐怕为时已晚。作为妈妈,我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来,我不能左右他日后的成就,但我可以努力培养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这是我能做的,也是我必须做的。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几点小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尊重他们的各种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跟他们商量,多听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容忍孩子与自己有不同的意见。在出现与孩子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我会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来做选择,比如在超市里我会提前跟孩子说好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最多只能选两样,但是一般去了超市孩子都会想要很多的东西,而且一股妈妈非买不可的架势,这个时候我会先劝导孩子并表示出理解他都想要的想法,但是前提是我们已经说好了,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然后引导孩子做出选择,并告知如果接下来某件事情表现好的话,可以作为奖励给他,通常这个时候孩子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在以后的时候会为了得到这个奖励而努力;又比如孩子因为在某个地方玩了很久还不愿意离开,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必须离开了,这个时候我会给孩子两个选项,然后让孩子自己来决定该如何做,一旦决定了就必须遵守;人的天性是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如果家长在任何事情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这样也让孩子在无意间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久而久之,会形成孩子的极端心理;
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惧怕的事情,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事情;就说打针这件事情,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哭得歇斯底里的时候,而且孩子一出生开始就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件小事情,何况由此而来的一些心理,还可以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来衡量孩子,认为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的平静的接受,并培养孩子忍耐痛苦的勇气,同时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向他说明情况,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对于打针要带来的痛苦也要如实的告诉孩子,不夸大也不过分缩小,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影响孩子的道德发育;
三,作为妈妈,我不仅是妈妈,我还是他的朋友和玩伴,新买了玩具,一起玩会更有意思;画板,他用粉笔在黑板的一面画一棵大树,我就在另一面用白板笔画上蓝天白云;磁铁,他拼一个球形,我拼一个小车;玩具厨房,各式的模型跟真的菜一样,孩子会假装妈妈平时做饭的样子,洗菜,切菜,炒菜,然后盛在小盘子里,端在妈妈的面前,并请妈妈品尝,妈妈也会赞美这个菜太美味了;画画时,我我既是他的助手又是他的指导老师还是他的粉丝,有时候也会同时跟他一起画,并鼓励他比妈妈画的还好……..此时妈妈的加入,他会觉得游戏变的更有意思,得到我的肯定他会更有成就感,激发他更多的创造力;休闲的时候我们会一起聊天,分享彼此觉得有趣的事情;
四,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适当的偷懒,学会请求孩子的帮助,让孩子学会独立,让他认识到自己是可以的。涵涵在两岁的时候就开始一个人吃饭了,刚开始奶奶总是想去帮忙,心疼孩子吃不好,也会弄的满桌子满身都是,我就会在旁边劝说奶奶,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不是坏事情,后来奶奶也欣然接受。除了吃饭,穿衣等他自己的事情,我还经常在他面前示弱请求他的帮助,去超市回来,我会让他帮我拎东西;我下班回来会让他请求他帮帮忙,帮我捶捶背;打扫卫生时,我们合理分工,他擦桌子我拖地;洗衣服时他负责喜洗小手绢、小袜子等小件衣服,我负责外套、裤子等大件,包饺子时帮我擀饺子皮,吃过饭帮妈妈收拾餐桌等……当然得到他的帮助时,作为家长我们要记得给孩子说声谢谢,一声谢谢就让他倍有动力,让他有存在感,他可以帮助别人,是有价值的。
五,孩子的成长中,仅仅有父母的陪伴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大人的陪伴可能会有迁就的成分,而同龄人的交往是公平的,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学会谦让、分享等等,我会经常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同时告诉他你是小主人,让他有小主人的感觉,他会主动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和吃的与他们分享,得到表扬还很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会增加孩子的自信。他去小朋友家,我会教他到小朋友家里不能乱翻东西,要有规矩,还要学会谦让比他更小的小朋友。当然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我会在一旁做一个观众,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得时候,我会分析他们的问题并给出我的意见,但是不会直接说是谁的对错,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事后我会和孩子一起总结,做的好的地方,我会表扬或者奖励,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会适当提醒下次注意。
六,从小养成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在习惯的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涵涵自上幼儿园小班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锻炼他自己穿衣,叠小被子,洗漱,整理自己的东西,自己吃饭且吃完之后要把碗筷收拾到厨房等日常生活,从两岁开始我就锻炼他单独睡觉的习惯,直到现在自己的日常一直在保持着,而且也做的越来越好,虽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慢很笨拙,但是我都尽量让他自己来完成;很多家长很头疼孩子的吃饭问题,为了孩子能好好吃饭可谓是煞费苦心,追着到处跑,但是涵涵吃饭一直表现不错,从小就锻炼他吃饭必须坐在餐桌前,而且荤素都吃一些,从小做到不挑食,认真吃饭,对于吃饭问题个人认为家长还是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孩子要看着电视或者要玩着玩具吃就由着孩子了,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这样的毛病,反正不给我看或者玩我就不吃饭,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不能心软;在这些好习惯的养成中,我也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同时也告诉他哪些地方做的不好,下次需要改正,在这种情况下他都能欣然接受;自两岁开始我就坚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这个讲其实是照着故事书读,但是孩子每次都听得特别认真,讲完之后自己还会拿着书在讲一遍,虽然不认识字,但是内容却也能讲的完整,这个读书的习惯已经保持到现在,现在晚上睡前如果不讲故事就睡不着;
七,努力做一个不生气的父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人且有诸多需要修正地方,何况对于孩子呢?教育孩子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我们家长不断的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尽可能做对孩子有利的事情,家长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对待孩子要有更多的耐心,出现错误的时候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事,就批评责骂,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越来越没自信,并且犯错的几率会越来越高。记得有一次晚饭后带涵涵散步,涵涵跟我聊天,说希望自己以后每天都很乖,听妈妈的话,做个不惹妈妈生气的孩子,我问怎么突然这么说,他回答说因为觉得妈妈生气的样子太难看了;此刻我才意识到因为前两天涵涵带头做了危险的事情而导致弟弟摔了一跤,因此我生气的责备他了;之后我做了自我反省,随时告诫自己,努力做到不急不躁,做一个不生气的妈妈。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心得,在幼儿的教育上,我们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渐知的过程,家庭环境的不同也会造就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出类拔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我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妈妈,也衷心地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平安,活泼可爱!
6种妈妈最不讨孩子喜欢
加拿大的儿童教育专家,对l20余所幼儿园、2000余名不同年龄的儿童作了一次专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种妈妈不受孩子们的欢迎。
1、只想着爸爸的妈妈 尽管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孩子对母亲的爱却可能带有种种“私心杂念”。要知道,幼年期的儿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会把母亲视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许自己以外的人、甚至爸爸“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理应有意识地向孩子作出种种表现或暗示,让他增加“妈妈确实最爱他”的自信。同时爸爸也应大度地退出妈妈视线的焦点,以便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2、不好玩的妈妈 孩子大多活蹦乱跳,爱好广泛。这是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他们想从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希望能和妈妈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但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好一窍不通,而且总是一问三不知,甚至不以为然,孩子自然会感到失望、沮丧。同时也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负面影响。 对此,父母不妨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语言,尽可能抽时间多和孩子一起玩。长此下去,孩子自然会认为你“好玩”的。
3、太肥胖的妈妈 儿童比成人更看重一个人的外表,对自己最亲爱的妈妈自然更是如此。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过于肥胖的妈妈最好还是注意节食、运动和减肥,并适当关注自己的衣着服饰。
4、过于严厉的妈妈 严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坏事,行的母亲大多属于完美主义者。但凡事都有个“度”。实际上,老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们批评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还没有尽力呢。而家长的完美主义对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以心理上不断地作出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特别对原本就较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
5、不尊重我朋友的妈妈 孩子的心灵尚未遭到世俗或偏见的污染,比成年人要透明干净得多。故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妈妈作为孩子步入社会的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务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
6、说到做不到的妈妈 说到底,“说到做不到”的妈妈缺失的就是诚信。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公认的美德,更是一种可贵的素质。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无形的“诚信教育”,往往始于呀呀学语时,并且贯穿于整个童年时期。故在孩子刚刚懂事起就理应帮助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以诚信为本”。而屡屡“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你属于孩子不喜欢的妈妈类型吗?
如果孩子总是让你不“顺心”,如果孩子经常不听妈妈的话,做妈妈的不妨静下心来想想,审视一下自己属不属于孩子最不喜欢的五类妈妈。
“苛刻妈妈”束缚孩子
孩子:妈妈总对我不满意,一心想把我当成一个“全能小神童”,钢琴、舞蹈、美术、体操和电脑,我学了好多,可是她还总觉得我这样没做好,那样没学好。
点评:孩子一般都不喜欢过于苛刻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对孩子过于严厉,且总是说“不”,这让孩子经常处于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而儿童天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谁剥夺了他们这种基本需要,必然不受欢迎。
建议:切记不要过分唠叨和干预孩子,要大胆放手,让他适当自由和放纵。
“谦虚妈妈”压抑孩子
孩子:在客人面前,我喜欢表现自己最拿手的长项,但妈妈总当着他人的面说我做得不好。
点评:在外人面前,孩子往往比较兴奋,喜欢表现,同时也不免出现一些小差错,这是正常的。可妈妈却认为孩子的“人来疯”让家长丢面子,或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子有方,当着众人面指责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比大人还强,且心灵也比较脆弱,上述做法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丧失自信心,甚至出现反叛情绪。
“攀比妈妈”让人厌烦
孩子:“你看某某多能干,你再看看你自己。”这是妈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在大家面前,妈妈总喜欢把我和别的孩子相比,她不是说我不好,就是表扬同事或邻居的孩子比我强。其实,我觉得我自己做得也不错。
点评: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对比,对孩子进行责备,会使孩子不服气,甚至反感,对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自信心也不利。
建议:妈妈应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帮助他一起开发潜能,这才是妈妈应该给予孩子的。
“无能妈妈”不受欢迎
孩子: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妈妈这些都不会。妈妈早出晚归,对我的爱好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对我的提问也从不热情回答,还说我的问题很奇怪,说小孩子的话为什么这么多。
点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他们想从妈妈那里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如果妈妈总是一问三不知,便会让孩子感到很失望。同时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
建议:为做一个令孩子喜欢和自豪的妈妈,读书学习是关键。但同时,也要尽可能抽时间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言语交流。毕竟妈妈不是完美的,总有些事情是妈妈不会的,也没必要为了孩子而去学这学那,要告诉孩子知识是无涯的,妈妈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就像孩子现在做的一样。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学习新的东西。
“电视妈妈”冷淡孩子
孩子:妈妈一有空就坐在电视机前,电视连续剧一集不落,把我搁在一旁。
点评:如果妈妈一直与电视机为伍,就会缺乏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书和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开展亲子活动的机会。这不仅会失去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机会,而且也影响孩子,使得他也从小喜欢看电视,不善于和人交流、沟通。
建议:童年很珍贵,妈妈有时间的话,应该多和孩子一起活动。
智慧妈妈这样教孩子自律!
对于幼小的孩子,自制力一说在大部分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这一点上,小编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很难。但是,从小培养孩子自制力的过程还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宝宝们的自制力呢?
1、制定家庭规则
孩子们需要根据规范来限制自己的行为。父母可以在家里设定清晰明确的家庭规则,然后遵守,如果规则被破坏,那就要去承担后果。这会教会孩子应该期望什么,促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每天制定相似的日程表。孩子们需要知道早晨的安排包括吃饭、梳洗、刷牙以及穿衣服的时间,放学以后的安排包括如何分配家务劳动、家庭作业以及娱乐之间的时间。同时,睡眠的时间安排也是很重要的,以保证孩子们可以获得足量的休息。
2、适当教育
孩子们需要知道如何为自己做出健康正确的选择。与其只是简单的对孩子说“放学回家后立即做作业”不如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回家以后首先做作业是很好的,然后就可以有自由的时间去支配,等你做完作业还会有奖励的哦!”。角色扮演同样是一种很有效的培养孩子自律的方法。假设一些孩子可能会遇到的特殊问题,然后讨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比如,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如果另外一个孩子拿了他的玩具,辱骂他或是推他,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而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模拟如何抵抗压力或是在危险境况下应该怎么办等等。
3、不要过于心急
自律是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去不断的提高的能力,根据孩子的年龄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期望一个六岁的孩子可以在没有别人提醒的情况下自己起床、刷牙、梳头发以及穿衣服。父母可以尝试把孩子每天做的事情拍摄下来贴在墙上,这样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以前的方式慢慢的学会一些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