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比外表更迷人的,是一个人骨子里的教养

发布时间:2020-12-23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幼师9月个人工作计划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真正决定个人魅力的,是骨子里一成不变的教养。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

谈到教养,便想起柯以敏对超女选手大爆粗口事件,闹得可谓是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了。

超女海选比赛时,一名选手刚做完介绍,称自己有点重感冒,而柯以敏马上严厉说道:“不要唱了,滚吧!”台上女生一下子愣住了,气氛十分尴尬。当另一个选手上台因紧张说话语气过快时,她又在台下打断并模仿,甚至没等选手唱完一句,就再次发出“NO”的声音。

视频曝光后在网络疯转,纷纷指责她不尊重选手,导演高群书也转发视频,并愤怒爆粗口,称:“尼玛连做个评委都这样一点教养都不顾地去炫耀权利?”

连尊重别人这点最基本的教养都没有,读再多的书,有再牛逼的成就,又有什么用呢?最终也不过是在别人口中多了“没教养”三个字。

真正有教养的人,不会用自以为是的优势去过分苛责别人,无视别人,因为他深知,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教养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一起合同网 wWw.hC179.Com]

教养是不让别人难堪。

前一阵,陈冠希大骂林志玲一事,引起了巨大轰动。当大家都在各种猜测事情真相,并坐等看好戏时,一贯好脾气的林志玲,却是这么回应的:“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这样的自己,才能持续散发正能量,给予我也给予大家。”

一切以宽容之心对待,她又一次展示了自己高情商高教养的个人魅力。

而这,不是说装就能装得出来的。因为自己的大高个儿,她在和别人合照时总是微微下蹲,不让对方因为身高难堪,或者干脆就穿平底鞋;和人握手时习惯屈膝,既表示尊重又幽默感十足。

这样的教养并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是体现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

真正有教养的人,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真诚与善良与他人交往,而不是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自己的情绪凌驾于他人之上。

比外表更迷人的,是一个人骨子里的教养。

大咖刘德华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仅外表迷人,内在的教养更让人钦佩。

多年前香港乐坛还火时,每年都会邀请内地音乐台主持人参加年终音乐盛典,会后有媒体答谢晚宴。很多明星都不去,刘德华不仅去了,还非常准时。几十桌酒席,他每一桌都敬酒,和每个人都碰杯,每桌分配寒暄的时间基本也都一样。

有人感叹:“华仔情商真高,什么人都能应付。”

如果不是骨子里渗透着良好的教养,相信再好的演技也难以演绎出来这种迷人魅力。

颜值、金钱、地位,都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佳标准。真正决定个人魅力的,是骨子里一成不变的教养。它决定了你的眼界,决定了你未来会不会成功,还有,能走多远。

有没有教养,无关知识、无关金钱、无关地位。

洛克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优点,在别人眼里,也不过是大打折扣之后的微弱优势罢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国外更重视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德国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分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妈妈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难道我的儿子脑袋真不够聪明吗?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他,平时已经够辛苦了,在我这里还要给他一次打击吗?最后这位妈妈还是依然保持沉默,因为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2年过去了,儿子也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也一直在提高。再后来这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小学毕业,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母亲指着前方对我说,儿子,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但是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地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切必须以宽容为基础!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宽容的能力,少打少骂,多包容,多鼓励,孩子才会在一个平和积极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在陪孩子读诵经典也一样如此,我们都要去学海鸥的笨拙,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有时我们做家长要慢慢的陪着孩子长大。不可急躁,奢求一步登天,套用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天使,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守护神,让我们用足够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言传身教,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是最大的失败


获得奖励、逃避惩罚,是孩子“听话”的唯一动力

普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听话”是从未被撼动的亘古不变的标准。

“宝宝,你真听话!”——这是我们挂在嘴边不经思考的表扬。

“宝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是我们脱口而出不容置疑的批评。

“你家宝宝真是个听话的孩子!”——这是我们对“别人家的孩子”带着羡慕的表扬。

“老师,今天宝宝在学校‘听话’了么?”——这是我们对孩子表现最大的期望。

“听话”真的那么好么?

当然了!

在家听妈妈的话,让吃饭吃饭,让睡觉睡觉,让穿衣服穿衣服,妈妈带娃得省多少事啊!

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让玩什么玩什么,让跟谁玩跟谁玩,让玩多久玩多久,让不玩马上就撒手,老师带孩子要是都这么听话,三五十个也不在话下啊!

总之,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对象是“照顾者”,或者说,“对他影响力大”的人。

谁有“权威”,我们就让孩子听谁的。我们只要不断的坐在那里发号施令就行了。

让孩子“听话”的受益者,也是他们。

孩子听话,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就比较少。

无论听谁的话,反正不能听“自己”的话。

因为让孩子做主是件太麻烦,太耗费精力的事。

而我们能要挟孩子听话的手段,无非是“奖励”和“惩罚”,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听话就奖励,不听话就惩罚,为了奖励,或者为了逃避惩罚,这是孩子“听话”的唯一动力。

听话的孩子,只会成为“被幸福”的人

好景不长。

十年之后,家长退位。

同伴关系,成为孩子生活中影响最大的力量。

同学约我课间去抽烟,说特别刺激。如果我不跟他去,他以后该不带我玩了。

去吧!

高中的师哥约我跟他出去过夜,如果去了就会送新款苹果手机给我。

去吧!

二十年之后,随着孩子进入社会,他的生活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更多的权威。最爱的偶像号召大家去外地看他的演唱会,要花费一个月的生活费,还要逃课。可是,他是让所有人痴迷的人啊。

去吧!

单位领导说,这次涨工资没有我,但是希望我以后能承担更多的工作。他要是对我不满意,万一开除我怎么办?

接受吧!

妈妈说,这个男孩很好,有钱有车还有房,虽然我心里有自己更喜欢的人,但是我挑的人怎么可能比妈妈挑的更好?

认了吧!

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被幸福”的人。

他们从小听话,一路顺遂,在别人的眼里万事具足——好工作,好婚姻,好生活,但是他们就是不快乐!

他们学了老师建议的专业,做着爸爸托人找的工作,搂着妈妈做主选定的媳妇,抱着因为丈母娘催促所以不得已生下的孩子,干着老板指派的任务,生活仿佛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是生活仿佛也没什么可兴奋的。

他们总是没有感觉。

因为,他们过的是他爸爸妈妈丈母娘老板的人生,不是自己的。

所以他的生活总是牵动着爸爸妈妈丈母娘和老板的喜怒哀乐,顺了他们的心,会奖励房子。不遂他们的意,会以死胁迫。爸爸妈妈丈母娘和老板的人生跌宕起伏活色生香的。不仅活了自己的一辈子,连自己孩子女婿员工的一辈子,也活到了自己身上。

但是“听话”的那个他自己,因为不被允许发声,所以从婴儿时代,就被关在一个套子里,没机会长大。

人而为人,终此一生,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成功?家庭?金钱?

拥有这些,而感觉不到快乐的人,充斥在大街小巷。仿佛永远置身在浓重的雾霾中,辨不清面目,看不到方向。

一个“听话”的孩子,过的是别人的人生。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自己做选择,这个动作本身,比做出的选择是什么,对不对,都更重要。

因为“选择是否正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个再主观不过的结论。

因为所有的“幸福”,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看似“人生赢家”,却行尸走肉。

有人每天苦逼创业,却意气风发。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

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从小听话,被父母安排吃饭睡觉,安排玩具课外班,安排小学中学,安排大学专业,安排结婚生子的人,很多会在中年的时候忽然觉醒,在生命过半时回首自己的前半生,发现虽然意义重大,却都是对别人而言。

而自己,仿佛从来没有活过。

很少有人,能够像画家高更一样,35岁的时候,辞去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告别美丽的妻子和家庭,远遁到他最爱的“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的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去画画,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即使到最后,因为医疗条件简陋,高更因病死于神秘原始的塔希提岛,但是“军人马革裹尸还”,画家长眠于画中,还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么?

无论你认为“好”,还是“不好”,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这就够了。

否则,世界上不过再多一个长吁短叹行尸走肉的股票经纪人罢了。

是的,我们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在中年危机,重新回顾自己没有主权的一生的时候,我们最常做出的“改变命运”的“示威”就是——出轨。

出轨是最能让生活发生戏剧性变化,而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

也是对自己前半生“听话”的生活的一种抗议。

一段新的感情,一个新的人,一个新的希望。人生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

通常,最多支撑一年半载。这个雄心勃勃的“重新开始一段自己选择的生活”的努力,会被呼啸而来的丈母娘的哭诉,老婆要自杀的威胁,还有孩子哀怨的眼光消耗殆尽。

他依然还是习惯“听话”的。

他习惯听任何人的话,唯独不会听自己的话。

更何况,所谓婚外情,也不过是对自己“听话”的人生的一次补偿的尝试而已,未必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继续抗争的动力。

所以,不了了之,一切又回到“听话”的轨道上来。

这,是很多人的的人生。

这可能也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的人生。

允许孩子“不听话”,Ta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别再以“听话”为标准,教育孩子了。

别再以爱为名,夺走他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权。

允许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他的行为对我们没有实质的影响的时候,给他更多的允许。

当他的行为的确影响到我们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时候,让他自己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蛮横的要求他,必须按照我们说的做。

让他自己处理和小伙伴的争执。

让他自己决定要不要和第一次见面的阿姨打招呼。

让他决定要不要去学画画,钢琴和跆拳道。

让他拥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

让他拥有大哭的权利。

允许孩子“不听话”,这样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相信我们不是孩子的救世主,孩子有能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的智慧。

看到孩子在“不听话”背后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自主的权利吧!那正是他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最终目的。

孩子是大人的一本书


孩子是大人的一本书,也是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败的一面。所以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而且,沟通要无形地在每天的点点滴滴中完成。

家长总是期待假期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一下,对于孩子来说。这可行吗?

甄中科:孩子是大人的一本书,永远读不完。家长应该是随着孩子一起同步成长,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假期的期待上。一个家庭搞好沟通、和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不是拥有多少财富,物质条件的良好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心里环境才是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摇篮,也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恐怕是一本书也说不完。

做到经常与孩子沟通,这可能吗?

甄中科: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其特征、需求不同,所以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方式、沟通语言都会不同。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时期感兴趣的事情来沟通。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所提问题有些幼稚,脱离实际。其实,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理想与幻想的不同,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18%的6岁儿童能区别真实与幻想;有90%的9岁儿童能够理解故事是编造的还是真实的;11岁的儿童开始能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

学龄前孩子主要培养合群性

与学龄前孩子沟通要注意什么?

甄中科:0-6岁的孩子,其安全的需要是主要的。孩子需要家长的温暖,在这一年龄段家长主要对孩子进行生活方面的照顾、健康方面的关注。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有过脑外伤、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对他_生都会留下影响。

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上面,3岁前是孩子和谐的心理态度、健康人格形成的黄金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教育着孩子,譬如,家长对于不喜欢的来访者或电话,即使在家也随便说“告诉他我不在家”,无形中教会了孩子说谎,但是你认识不到这一点;又如看电视过程中,对内容的评价不回避孩子,这些是不应该的,孩子应该看孩子的频道,家长与孩子应该有所区别。

在1岁前(特别是7-9个月),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爬行训练。这对孩子的感觉统和能力有锻炼作用,感觉教育不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有多动的表现,甚至影响孩子的形象,产生自卑感。

在德育方面,幼儿园的小朋友主要培养的是合群性,与小朋友一起分享游戏的愉快、分享食物。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独立性、任性,但家长常常这样教孩子一“他打你,你就打他,我们的孩子不能吃亏”。其实,幼儿阶段合作能力的培养比竞争能力更重要,对孩子以后事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小学生主要培养是与非

孩子上了小学,沟通时又要注意什么呢?

甄中科:名正言顺,这时家长酋先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以为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其实,中国的文化教育底蕴是很深厚的,“最难的难不过中国的方块字”,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学习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家长要陪读,要一笔一划帮着写作业。而且,学问不仅仅是老师教的,还要鼓励孩子问同学,与小朋友交换不同看法。同年龄段的几个孩子放学以后在~起做作业,这种小组学习很值得提倡。

其次,还要关心孩子的在校情况(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培养孩子落落大方、积极、快乐的惰绪,不要斤斤计较,这就得从自己做起,譬如丢了一块橡皮,裤子屁股磨破了口,不要喋喋不休。多和孩子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多和孩子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带孩子去参观科技展、看儿童剧,而不是去逛商场买衣服、去证券市场做股票生意。在德育方面,小学生主要培养是与非。家长要做表率,要有耐心,更不能糊涂,举个例子,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有的家长就揣地一脚,说都是这地的错。这明显不对,会养成孩子委过于人的毛病。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要循循善诱,不能以粗暴态度对待,也不要~味迁就。

在是非教育过程中,有些事情家长确实说得对而且很有道理,但孩子不服气,怎么办?

甄中科:口服就行了,不要强求孩子灵魂深处的东西;要允许孩子有疑问,有不同看法。有些家长就犯这样的错误--“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是大人,什么话不是说过一次就行了,况且大人也不是圣人,也不会被“教育”过一次就记住了。

家长可能假期把小学生交给老人,这时应该注意什么?

甄中科:从中国总体情况来看,年轻的父母因为工作忙,老人带孩子是有正面意义的。老人带孩子有一定的经验,而且老人心细、有耐心,但是因为老人体质方面变弱,无法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不能跟孩子一起运动做游戏。有条件的话,夏天应该多带孩子去游泳,冬天溜冰,而不仅仅是坐在家里看电视,然后给孩子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

在监督孩子作业方面,老人虽然无法辅导孩子了,但是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假期同步作业。

最让家长不放心的是,老人比轼娇惯孩子,其实,不管是年轻的家长,还是爷爷奶奶们,要改变一个观念--那就是,挫折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中的维生素,如果孩子有理性的家庭成员、爱他的老师们,这个孩孑的童年是最幸福的。

相关推荐

  • 表达一个人的句子 “我希望通过这些句子,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理念。句子的美丽之处在于它们可以触动读者的心灵,带来共鸣和启示。因此,我愿意用口语的形式来表达我的思想,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023-11-25 阅读全文
  • 早教还是慢养,你更倾向于哪一个? 曾经,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家庭趋之若鹜的加入到早教行列中。而近年来随着各种国外早教理念的引入,家长们的选择似乎更多了。一岁的婴儿、甚或几个月开始,就被送至各种大大小小的早教班,美其名曰...
    2021-08-14 阅读全文
  • 表达深爱一个人的句子 我很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并且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据此推荐你阅读表达深爱一个人的句子这本书相信你不会失望,我们热切地希望这些句子能帮助到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社交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播高情商有深度的句子是一件常见的事,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多种多样,令人震撼 。...
    2024-03-08 阅读全文
  • 小孩比大人更懂事的句子32句 作为新时代5G冲浪的我们,一直会收到很多或长或短的句子,不同的句子蕴藏着不同的深刻意义,哪些句子让人开心愉悦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小孩比大人更懂事的句子32句,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1. 年幼的孩子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懂得如何守信。2. 小孩比大人更懂得如何关爱他人。3. 儿童是天生的环保家,比成...
    2023-06-07 阅读全文
  • 形容一个人外表丑陋但心灵纯净的唯美句子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那么,你还在找关于心灵美的句子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形容一个人外表丑陋但心灵纯净的唯美句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22-05-26 阅读全文

“我希望通过这些句子,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理念。句子的美丽之处在于它们可以触动读者的心灵,带来共鸣和启示。因此,我愿意用口语的形式来表达我的思想,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023-11-25 阅读全文

曾经,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家庭趋之若鹜的加入到早教行列中。而近年来随着各种国外早教理念的引入,家长们的选择似乎更多了。一岁的婴儿、甚或几个月开始,就被送至各种大大小小的早教班,美其名曰...

2021-08-14 阅读全文

我很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并且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据此推荐你阅读表达深爱一个人的句子这本书相信你不会失望,我们热切地希望这些句子能帮助到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社交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播高情商有深度的句子是一件常见的事,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多种多样,令人震撼 。...

2024-03-08 阅读全文

作为新时代5G冲浪的我们,一直会收到很多或长或短的句子,不同的句子蕴藏着不同的深刻意义,哪些句子让人开心愉悦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小孩比大人更懂事的句子32句,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1. 年幼的孩子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懂得如何守信。2. 小孩比大人更懂得如何关爱他人。3. 儿童是天生的环保家,比成...

2023-06-07 阅读全文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那么,你还在找关于心灵美的句子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形容一个人外表丑陋但心灵纯净的唯美句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22-05-2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