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没有玩耍的少年,会长成一个木讷的成人!

发布时间:2020-12-23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

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可能变得十分木讷,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没有经过玩耍的“彩排期”的少年,一样可能变成木讷的成人。

离港前一天,到朋友家午膳。朋友在百忙中,取出他精致的茶具,各式名茶,一款一款地品味;又启动一套他费尽心思的音响器材,细听不同线路搭配出的各种不同的音乐效果。

通宵工作的朋友,被自己心爱的玩具包围着,乐得像个孩子,脸上全无倦意。

每次碰到爱玩的人,我总会跟着一起快乐。愈来愈觉得玩耍是成年人最缺乏的东西。因为缺乏,更是显得重要。

不会玩的人,是不懂得自由的人。这些人不单对自己有所限制,对别人也会不自觉地扣满枷锁。

心理治疗的很多学派,都有特别谈论到“玩”的重要性和不会玩的人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对儿童的心理治疗,“玩”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重点。

会玩的人是有福的

有一派治疗法,叫做生物疗法,创始人是亚历山大·鲁宏。

鲁宏说:“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特性。”

这一圈一圈的发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坏了,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不能完全。

而最容易失去或被压制的,是玩耍及嬉戏的一圈,一般家庭及学校,都是不鼓励孩子玩乐的。

成年人教孩子,往往把自己处身在内的现实及责任那一圈,过早地套到孩子身上。因此,我训练治疗人士时,总是先教他们玩耍。

有人问:“玩,真的那么重要吗?”

真的重要。儿童的学习,大部分都是在玩耍中进行的。心理学家约翰?蒙尼作过一个很有趣的研究,他观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内互相嬉戏作恶,你追我逐。于是把一部分小猴子分开放到别的笼中,不让它们有机会耍乐。

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木讷,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

成长前的彩排期

幼猴玩耍的行动,蒙尼称之为“彩排期”,其作用是为小猴子铺路,让它们成功地发展成大猴子。

人也是一样,没有经过“彩排期”的少年,一样会变成木讷的成人。

最近被邀与一群为青少年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开座谈会,引用蒙尼的实验,我问:“你们在成长中,是怎样的一只幼猴?”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说:“是一只木讷呆板的小猴子!”

“是只有读书没有玩耍的小老人!”(趣祝福 zFw152.COM)

“是个乖孩子!”

他们反问我:“错过‘彩排期’,对现在发展可有什么影响?”

我忍不住开他们一个玩笑:“错过‘彩排期’,长大只好做社工了。”

玩的哲理

其实,每个行业,都缺乏懂玩的人。这里指的不是工作紧张之余放松一阵的作乐,而是切实地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艺术中去。

家庭治疗大师韦特格就是著名会玩的人,他作治疗时,天南地北地与病人天马行空,在很短时间内,往往使本来十分沮丧的一家人,高高兴兴地继续接受生活的挑战。

我的老师米纽琴也是个老顽童。七十多岁的人,每次见我找到什么玩意,他都抢着要玩,玩得“投入”。

这两人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开山祖师,他们无穷的创造力,与他们对生命的好奇、与他们的好玩,是息息相关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论如何把孩子养成一个问题少年


资料显示,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出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孩子行为问题的频发,与家庭教养方式密不可分。你的教养方式是不是有把孩子引向“问题孩子”的倾向?这是需要父母们警醒和自省的问题。

吝啬鼓励和称赞的父母养出害羞的孩子

害羞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现象,但长期、过分害羞,不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过分害羞的孩子多不自信,不敢与周围人交往。害羞的儿童敏感、脆弱、内向、孤独、胆怯。

害羞具有三个重要特征:过分忸怩、过分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过分负面的自我关注。害羞的孩子自我价值感较低,常感自卑。总担心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接纳,而自贬自责。恐惧别人的负面评价,恐惧面对社会情境,恐惧被人拒绝。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顾虑自己做得不好。这些特征均与儿童的自我认知密切相关,而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父母常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很少对自己的孩子做出鼓励和称赞,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不够好,总觉得自己不行,父母的要求可望不可即,长此以往导致儿童害羞、退缩的性格。更可怕的是父母不但对孩子吝啬鼓励和称赞,而且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总是在说“不行”、“不可以”,孩子将越来越不敢主动探索,不敢独立行事,自主性被压抑,因而碰到人和事常表现退缩。

更甚者,有些父母不仅吝啬表扬,还经常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暴露孩子的缺点,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更会导致孩子的退缩和自卑。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见人扭捏、羞怯就说“这孩子就是害羞”,这种给孩子“贴标签”的评价,易强化孩子的害羞。

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对孩子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否定。理解、接纳孩子的羞怯,如父母可说“我知道你很紧张,我有时也会这样”,这会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不安情绪,寻找合适的方法控制焦虑和恐惧。并引导其改变自我的消极认知评价,增强其自信心。满足孩子独立自主的愿望,提供其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其探索外部世界,不要以爱的名义妨碍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

父母还可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社交机会。比如,引导(但不强迫)孩子见到长辈、朋友主动有礼貌地打招呼;在家可引导孩子接待客人,为客人拿糖果,鼓励(但不强迫)孩子回答客人的问话;节假日或生日让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聚会等等。

父母的关注缺失养出爱吃手、咬指甲的孩子

2~3个月的婴儿爱吃手,开始时是吃拳头,然后是吸吮大拇指或食指,吃得津津有味,1~2岁时最为频繁,至学龄期时基本消失。这时期吮吸手指一方面是儿童满足口欲需要,另一方面孩子因牙齿萌出时,牙床不舒适,吃手可以减轻不适感,因此该时期孩子吮吸手指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咬指甲多发生在孩子四五岁以后,6岁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

若2岁以后孩子吮吸手指没有减少,反而日益频繁,父母则应该反思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了。若孩子6岁以后咬指甲行为频繁,其原因多是孩子内心紧张、焦虑所致。一般来说,孩子由于缺少父母关心、陪伴,或者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等,孩子会出于缓解焦虑,或者度过心灵空虚阶段而选择吃手或咬指甲。其实,这是孩子行为退行的一种表现,婴儿期的孩子通过吸吮妈妈的乳头、吃手等来获取安全感。当孩子在儿童期不能通过父母的关注和接纳获取安全感的时候,便会退回到婴儿时期,用吃手、咬指甲来弥补安全感的缺失。

但基于卫生考虑,家长或老师常常急于矫正孩子吮吸手指或咬指甲的行为,孩子一出现此行为,即严厉呵斥、打手等。这使该行为不减反增,所以父母常抱怨孩子不听话,改不掉这坏习惯,其实这是父母缺乏对此行为成因的科学认识,矫正方法不得当的结果。

如果孩子吮吸手指或咬指甲不是特别严重,家长可以不予注意。当孩子吮吸手指或咬指甲出现时,父母可以利用各种活动占用孩子的双手,转移其注意,鼓励其多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以减少孤独、寂寞、不安所引起的吮吸手指或咬指甲。

在控制表面行为的同时,必须关注到孩子内心的深层次情感需求。孩子吮吸手指或咬指甲行为的出现多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陪伴较少有关。因此父母应反省自己,多关心、陪伴孩子,和孩子交流,与孩子游戏,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消除焦虑和不安,为题行为自然会缓解直至消失。

过度的批评与责备养出口吃的孩子

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异常的口语障碍。常表现为口语中字、词、音的重复、延长,音节之间的异常停顿或完全阻滞。口吃多见于男孩。口吃不仅造成儿童情绪紧张,还易导致其社交退缩、被动、自卑。口吃的病因至今不很明确,除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外,一些学者认为多与心理行为因素有关。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1300多万名口吃患者,患病率高达1%。其中幼儿口吃的发病率更高,达到10%左右。患口吃的孩子越来越多,与一些家庭严厉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如父母过于严厉地训斥、恐吓孩子,或对孩子在语言方面的要求过高,使孩子担心说不好而精神过度紧张,令孩子出现神经质、害羞和口吃等情况。孩子刚开始学习说话,口齿不清、字音重复很正常,可有的家长却过早地强迫孩子要口齿清晰、言语流利,这样容易使孩子心理负担过大,一说话就怕不流利,结果真成了口吃。还有的孩子偶尔出现口吃现象,但家长过分关注,时间长了,也会形成心理负担,时间一长便形成口吃。

孩子的语言发展阶段,父母应有耐心,宽容孩子说话时的发音不准、用词不当、语法错误等。纠正儿童说话错误时态度要温和,不要过分严厉批评或急切强迫其立即改正。应让其放松,放慢说话速度。父母应为学说话阶段的儿童提供丰富的言语环境,如父母讲故事,多和孩子言语交流,有助于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矫治孩子口吃,父母首先要消除孩子的紧张、自卑的心理,帮助树立说话的自信。利用其唱歌、朗诵时言语的流畅来增强其说话的信心。引导其说话时精神放松、身体放松。

儿童时期由于惊吓而口吃的不在少数。有的父母过于严厉,当孩子太顽皮或做错了某件事时,就对他们责骂他们。尤其是当孩子说错话的时候,突然地大声责骂让孩子受到惊吓,从而变得口吃起来。另外,环境的惊吓刺激也可能导致口吃,如父母间的吵闹、发脾气都能使儿童在语言上突然发生口吃。大多数口吃孩子随年龄增长,口吃会逐渐自愈,只有少数患儿发展为慢性口吃,并持续终身。

家庭暴力行为养出“校园小霸王”

校园欺凌不再是偶发事件,它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各国都存在校园欺凌现象,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公布的结果显示,30%的学生都有欺凌和被欺凌的经历。2005年一名14岁英国柴郡萨顿中学少年突然在家中的衣橱里上吊自尽,调查披露他曾多次在校园中遭受“掴掌乐”(即对人打耳光,摄下被打人的惊恐表情,并将录像画面传送至手机或网络上以取乐)等欺凌。200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校园枪击案中的男孩因忍受不了长期的欺凌愤而持枪射杀9人后自杀。2006年10月日本一名13岁男生上吊自杀事件震惊全国,其遗书显露遭受同学严重欺凌。而我国近年校园欺凌有急剧上升趋势,校园欺凌事件导致被欺凌者身体受伤、精神受辱、不敢上学,甚至出现自杀、被欺凌死亡、犯罪等恶性事件发生。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世界知名心理分析家爱丽丝米勒博士对儿童虐待做了多年的研究,发现暴力的根源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孩子的行为是靠模仿的,而不是来自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得到多么好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不良教养方式,如过分体罚或溺爱等,可激发或助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些说法在家长中颇为流行。孩子闯祸、不听话调皮、考试成绩差,都可以成为家长动手的理由。1~3岁的时候正是孩子模仿行为的黄金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暴力行为有时候是来源于模仿。父母对孩子的打骂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孩子的模仿行为和认知理念,让孩子总处于暴力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孩子的暴力心理。

另外,夫妻间的暴力行为,也在影响着孩子。双方爱吵架,甚至打架,摔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模仿父母。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亲密的人为模仿对象,如果父母之间存在暴力冲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现问题,经常用暴力解决,而不是讲道理的话,孩子就会从中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米勒这样说:“父母亲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给小孩子中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被虐待过孩子将总会找机会在替罪羊身上进行报复,发泄他们在身心和大脑中压抑的情感。”

还有就是,长期对孩子情绪情感关注的缺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冷暴力,尽管父母给与孩子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物质上无止境的满足、弥补,但忽略了孩子情绪情感的需求,以为孩子只要吃好玩好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生活在情感的“真空”世界中,得不到关注就要压抑下自己的情绪情感需求,久之,变得抑郁、冷漠,一旦有情绪的宣泄口,就会像爆炸的煤气罐一样爆破。我以前看过一档电视节目,有一个少年故意当众攻击一个老人家,后来才知道,他不过就是为了做些能够吸引他人的事情。父母物质上宠溺他,但是精神上却从未看见他,这个孩子本质其实是好的,却被逼的走到那一步。

Tips:男孩的问题比女孩多,需要父母的更多关注

法国巴黎有一所著名的儿童心理指导所,曾报道,1971~1980年在他们那里就诊过的6000余名儿童的资料,其中包括许多种类的行为问题,比如神经质、贪食、异食、厌食、夜惊、梦魇、遗尿、口吃、缄默、咬指甲、面肌抽动、说谎、逃学、打架、多动症、强迫行为以及癔症等。并按照他们的就诊原因──行为问题,作了性别比较。发现只有癔症一项,是女孩较多,其余的行为问题都是以男孩为多。尤其是口吃、遗尿、说谎、逃学、打架、面肌抽动和多动症等,男孩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由此可见,儿童期的行为表现,是女孩占据了优势。因此,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父母要更外精心,对于孩子的行为问题要早发现,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对症治疗”。

儿子,希望你长成一个男人


一直在讲,要掌握必要的孩子发展规律,同时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比如,我们既要认识到男孩女孩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同时,又最好不刻意人为地,拿不一样的教养方法区分对待男孩女孩,而是以孩子自己的个性化需要为准。因为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不是用来“设计”孩子未来的,而是为了更好地陪伴、支持孩子成长。

其实,不需要我们特别去做区分,在我们自然而然的教养过程中,孩子们就会自动接收到整个成长环境传递给他们的区分信息。比如从一出生起,接生的医生会第一个判定:恭喜你,生了个小公主/小公子!其后,新父母会向亲戚朋友报告好消息,并且一般都会特别说明,小家伙是男孩女孩。紧接着,亲戚朋友探望恭贺之时,一起带来的,还有针对男孩/女孩不一样的礼物、探视话语、态度等等。

这些就是整个社会对于孩子性别角色发展的一个引导作用,心理学上称之为“刻板印象”。性别的刻板印象并非是贬义词,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些性别的刻板印象,帮孩子朝向正确的性别角色去塑造自己。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自然而然地尊重孩子的生理现实,以及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实,读懂孩子的需求并予以恰当的回应。

父母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逗弄孩子的“性别身份”

稍留意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产科病房,父母以及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一般会把他们的儿子喊作“大胖儿子”“小老虎”“铁蛋”等,热衷于根据他们的哭声、握紧的拳头、乱蹬的脚来评论这些小伙子的力量。在许多西方国家,男孩一出生就被包裹在蓝色的襁褓里,而女孩则被包裹在粉色的襁褓中。这种性别的社会化,从婴儿早期即开始,并一直继续下去。

在这个阶段,我给父母的教养建议是,就按照孩子的生理性别,给他提供适合这个性别成长的环境。比如穿戴男孩衣物服饰、玩男孩子喜欢的玩具等。

特别要提醒的是下面这种情况。

当今社会,生男生女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很多妈妈都期盼着迎来一位小公主,但事与愿违偏偏是个小子。有时候家人一时兴起,会把孩子打扮成小姑娘的样子,扎起小辫、穿上裙子,一家人则在一旁捧腹大笑,完全没人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的影响会是怎样的。更有甚者,等孩子长大一些还以此为玩笑来耍弄孩子,拿出当年被拍成女娃的照片对孩子说“你看,你原来是个女孩的,多可爱,后来变成男孩了”,看着孩子一头雾水,或者生气通红的小脸又是一顿嬉笑。

这样做,很不利于孩子的性别发展。当父母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并哈哈大笑的时候,男孩就捕获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这样的打扮才好,看,爸爸妈妈多高兴,我就该这样穿。”他们会思考:原来做女孩子才可爱,才被爸爸妈妈喜欢呀。如此,孩子脑子里就会出现这些性别混淆的信息:我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当男孩好还是女孩好?所以,我还要再强调一遍,你的孩子生来是什么性别,就照着这个性别的刻板印象去养就好了。

父母对男孩的气质培养,要符合社会对男性角色期待

性别差异并不只是不同的生物遗传。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社会文化都期待男性与女性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也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角色。为了回应这些不同的期待,孩子们必须知道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并将这一信息整合到自我概念中。

男孩们总是被鼓励担任工具性角色。将来作为一个传统的丈夫与父亲,男性必须承担养家糊口、保护家庭不受外界伤害的责任。因此,人们总是期望男孩们是支配、果断、独立和富有社会竞争性的。社会看重男孩们的成就和自立品质。

曾有研究者做过“110种社会文化中五种心理品质社会化过程的性别差异”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可见,社会普遍对于不同性别角色是具有不同期待的。可能你会认为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已经由于女性权利和地位的提高以及更多职场女性的增加而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20世纪后期性别平等方面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今天的少年和青年仍然认可许多传统的性别模式。例如,在一项研究中,整个社会对于男人的看法是理性、有抱负、自信、运动好,并且是拥有很多优势人格的领导者。

所以,想要男孩子长大后朝向社会期待的男性化角色发展,父母对男孩的教养过程中,也要有意地培养男孩子的这些气质。在聊到“穷养男孩”这一论点时,我就专门提到,我更愿意把这个“穷养”换成“多经历”。经历是一种财富,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人生需要经历,但并不是只有苦痛的经历才是人生的财富。对男孩的爱、接纳、包容其实更加难得。各种各样的经历会让孩子产生各种不同的体验,如果孩子的每一次经历父母都能给予很好的正向的引导,孩子都会由此获得充盈的心理能量。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爸爸对于男孩的榜样和引导作用,远比妈妈更要紧。尤其是3-7岁,是孩子的气质养成关键期。所以,我的建议是,在这个阶段,爸爸需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男性榜样参照。而且,爸爸多参与到儿子的教养和活动中去,这个男孩子的气质就一定差不了。

父母要接纳男孩气质中的特殊性

要说男孩和女孩最大的气质差别是什么,想必有男孩的父母会异口同声,那就是男孩更加好动,更具攻击性。

从2岁开始,男孩的身体攻击(打人)和言语攻击(说脏话)就多于女孩;在青春期,男孩卷入反社会行为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是女孩的10倍。其实不只是2岁以后男孩子的特殊气质才开始展现,在出生之前,男孩的身体活动就比女孩活跃,比如胎动更多、力度更大等。在整个童年期,特别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男孩都一直保持着比女孩更高的活动水平。事实上,男孩表现出的高活动水平,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发起和参与非攻击性的打闹游戏,比如我们会常常看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扭打成一团。男孩女孩的确有着这样泾渭分明的玩法。同性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候,小男孩之间会互相推来推去。动物界中的雄性也多有这种行为。女孩子则要安静一些。心理学家们观察到的上述种种,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最初的性别气质差异。而这些差异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不一样罢了。

只是,这些不一样往往会成为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

比如一位妈妈问:

罗静老师,你好。我的儿子刚满8岁,小学二年级。在很多人眼中,他品学兼优,有惊人的求知欲,相对同龄人而言,知识渊博,甚至老师给他“小博士”的称号。很多人羡慕并问我怎样教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但我自己对于教育他却经常有无力感。从他上小学开始,我就发现他听人讲话时心不在焉,而且手里永远停不下来。要么抠橡皮擦,要么卷书页的角,一年级刚上学的时候,居然一天可以把一块橡皮擦戳出几十个小洞,甚至整块橡皮擦都散开了。现在已经好些,但是,手还是永远没法停下来,而且大人跟他讲话,他眼睛都不看着对方。请问罗博士,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显然是一个精力旺盛、喜欢探索的孩子。而且,男孩子沉浸在探索中时,往往耳朵就好像是“关闭”的,他们无法同时接受到多重信息。父母若对此予以批评,对孩子的探索行为进行限制,很容易压制他男孩子的天性。而且,越是强制矫正,效果越不好。更好的方法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恰当的支持,比如上面这位妈妈,就可以陪孩子一起玩手部游戏;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走到孩子跟前、低声、蹲下来,跟孩子保持目光接触;为孩子这些旺盛的精力寻找合适的兴趣班;带孩子多做户外的体育活动,比如外出郊游、爬山、跑步、踢球等等。

这些引导和活动,如果主要由爸爸带领男孩子去完成,将是非常棒的事情。因为,在大运动、够激烈的活动中,爸爸的“硬汉”形象,无疑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孩子的气质形成,是个非常好的参照榜样。

她的成长,有我的陪伴


她的成长,有我的陪伴经过小班的锻炼,xx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年里,她在钉纽扣比赛中得到了“小巧手”的称号,在“花儿朵朵开”运动会中,拍皮球得到了二等奖,这都与老师的帮助离不开,作为母亲反而以工作忙为借口,疏忽了与她的沟通和教育。

曾记得在“花儿朵朵开”运动会开幕式上,女儿是要代表跳舞的,可是她外婆回来告诉我说:那天女儿在跳舞前一直哭,怎么都不肯和小朋友去操场。我听后心里别提多冒火了,觉得女儿太不上台面了,以后老师哪里再会让她跳舞啊!我气哄哄的吼她:“让你跳舞,你为什么哭啊!”她委屈的说:“妈妈,你之前都答应我来看的,你为什么又没有来!”我愣住了,的确,在运动会前夕她每天都很兴奋的和我说今天学了什么动作,并且拉着我看,可是我当时正忙着工作上的一个活动一直敷衍她说:等开幕式那天妈妈一定去看。可是到开幕式那天,因为某些原因我失约了,原来在女儿的心中她是多么希望妈妈参与见证她认为重要的一刻,而我的失约对于她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现在我知道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女儿认为十分重要的时刻她想和父母分享,我会努力去陪伴,即使因为工作原因我无法参与某些时刻,我也不再敷衍承诺,我想让xx知道:在她成长的路上,有我一路陪伴。

爱也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陷阱


有一则名叫《幸福的小狐狸》的寓言,说的是一只老狐狸带着一只小狐狸生活在一个山洞里。老狐狸是小狐狸的爸爸,小狐狸的妈妈不幸死在猎人的手里,于是老狐狸就带着小狐狸躲进了这个山洞过日子。

由于小狐狸的妈妈死得早,老狐狸对小狐狸更是疼爱有加。

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老狐狸看着小狐狸酣然入睡的样子,眼泪就会止不住地往下流,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对它的微笑,还想起了原来一家三口过着那样幸福的日子,又想起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一切让它的心痛如绞。每当这个时候,老狐狸就暗下决心,要让小狐狸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狐狸,不让它吃一点苦,不让它受到一点伤害,即使是自己粉身碎骨也要做到。

老狐狸每天都生活在惊恐之中,害怕猎人伤害小狐狸,害怕其他动物袭击小狐狸,害怕食物不合小狐狸的口味……所以,每当老狐狸外出捕食时,都要把小狐狸关在洞里,把洞口封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任何痕迹,然后拼尽全力去捕捉小动物,回来后总是满载而归,小狐狸就这样在爸爸的呵护下,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着。

有一天,小狐狸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待在山洞中的孤独,趁着老狐狸出去捕食的时候,打算偷偷溜出山洞,自己捉一只小兔子,等爸爸回来让它看一下。

没想到小狐狸刚露出头,就看到一只大灰狼眼睁睁地瞪着它。小狐狸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吓得晕了头,没向洞里跑,反而跑出了洞口。

由于小狐狸每天待在洞里,所以跑起来实在是太慢了,不一会儿就被凶恶的大灰狼给抓住了。

过多的爱没有让小狐狸得到保护,反而让它失去了应变和逃跑的本能,最终没有逃出危险而葬身狼腹。

很多父母也像这只老狐狸一样犯了“爱心”的错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做一切,过分照顾,过度保护孩子。

一位母亲为他20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儿童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您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毕业去找工作,您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您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您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

没有父母希望得到这样的答案。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自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力。

相关推荐

  • 开心的玩,健康的成长 网站小编为你编辑《开心的玩,健康的成长》一文,希望为你人工作带来帮助!《开心的玩,健康的成长》是一篇幼儿园小班的安全教案,这个教案主要是让小朋友懂得安全常识,并且能够学会自己保护自己,懂得哪些是危险动...
    2021-08-01 阅读全文
  • 一个都没有少作文必备 文本是人类智慧的凝聚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写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欲望。只有多读、多写,我们才能写出更出色的文章。你知道你的作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吗?下面仅供参考,希望大家一起来看看。...
    2023-05-28 阅读全文
  • 孩子玩耍时的细节决定其未来是否更有成就 牛顿有个有趣的小经历。话说某一天,牛顿的朋友来作客,午饭前饭菜都摆好了,牛顿突然想到什么,奔进了实验室迟迟没出来。朋友很生气,自己吃光了饭菜没跟牛顿打招呼就走了。不知过了多久,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桌...
    2021-01-07 阅读全文
  • 个人成长计划 个人成长计划 随着教育改革的广泛和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专家型教师逐渐成为现代教师的代名词。专家教师,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富有创见,能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保...
    2021-06-28 阅读全文
  • 主题班会:做一个心灵成熟的人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主题班会:做一个心灵成熟的人》主题班会:做一个心灵成熟的人一、导入:一对卖早点的夫妇班会一开始,我对孩子们说:“在我上班的途中,有一个卖早点的摊子。摊子的主人是一对...
    2022-03-18 阅读全文

网站小编为你编辑《开心的玩,健康的成长》一文,希望为你人工作带来帮助!《开心的玩,健康的成长》是一篇幼儿园小班的安全教案,这个教案主要是让小朋友懂得安全常识,并且能够学会自己保护自己,懂得哪些是危险动...

2021-08-01 阅读全文

文本是人类智慧的凝聚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写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欲望。只有多读、多写,我们才能写出更出色的文章。你知道你的作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吗?下面仅供参考,希望大家一起来看看。...

2023-05-28 阅读全文

牛顿有个有趣的小经历。话说某一天,牛顿的朋友来作客,午饭前饭菜都摆好了,牛顿突然想到什么,奔进了实验室迟迟没出来。朋友很生气,自己吃光了饭菜没跟牛顿打招呼就走了。不知过了多久,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桌...

2021-01-07 阅读全文

个人成长计划 随着教育改革的广泛和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专家型教师逐渐成为现代教师的代名词。专家教师,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富有创见,能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保...

2021-06-28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主题班会:做一个心灵成熟的人》主题班会:做一个心灵成熟的人一、导入:一对卖早点的夫妇班会一开始,我对孩子们说:“在我上班的途中,有一个卖早点的摊子。摊子的主人是一对...

2022-03-1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