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给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
发布时间:2020-12-14 幼儿行为故事 幼儿看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整理了行为习惯:给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如果让孩子选择看书还是看电视,相信大部分的孩子会选择看电视。因为电视上的节目都是有声有色的,同时内容多样,还有专门给孩子看的节目,所以电视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诱惑力的。那么,让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
一、孩子看电视的利与弊
1.孩子看电视的好处
孩子看电视的好处之一是能够让孩子减轻压力,使身心得到舒展。如果家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也可以通过看电视来打发时间;有时在看电视的时候,孩子还能够学习到一些知识,在看电视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
2.孩子看电视的弊端WwW.yjS21.coM
孩子看电视的弊端是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同时有的电视节目内容并不适合孩子,如果孩子看了不恰当的节目会让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会让他缺乏与亲人之间的沟通,从而使亲情淡化。
二、孩子看电视要注意什么
1.时间不宜过长
小孩子长时间看电视,除了对视力不好,同时也会影响身心健康发育。所以每天允许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能够控制在1小时以内,最多不能超过4小时,同时,还要做到每观看半小时就让眼睛休息十分钟。
2.内容要经过筛选
孩子可以看电视,但是爸爸妈妈要事先把关节目内容。由于一些节目比较暴力、恐怖,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安。所以爸爸妈妈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者是给孩子选一个适合的节目看。??
3.音量不宜过高
孩子看电视要注意音量不要调得太高,不然会影响到孩子的听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4.吃饭不宜看电视
孩子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一心两用会影响孩子的吸收消化,孩子不专注吃饭还会让孩子噎到,所以吃饭的时候不要让孩子看电视。
给孩子看电视有利有弊,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看电视,但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看动画片到底好不好?
电视是现代儿童主要的休闲活动,许多父母对孩子终日在电视机前感到忧心忡忡,其实只要适当地选择及揭示,卡通也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为什么卡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进门便坐在电视机前,卡通一部接着一部看。有时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荧光幕;有时边看又边玩起别的玩具,或者四处走动。对于孩子们一直黏着电视看卡通的情形,大人束手无策,实在不懂卡通影片何以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孩子百看不厌。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看电视是现代儿童主要的休闲活动,其中卡通是儿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孩子不只在家中接触电视卡通,在幼儿园中,有时卡通影片也是电视教学或是引起动机的主角。为什么卡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幼儿自己看卡通会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呢?
卡通吸引幼儿的因素
根据研究提出,卡通之所以吸引幼儿,有下列几个因素:
卡通片中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以及刺激的突然性、显著变化等,都是吸引幼儿的主要因素。所以影片中外形独特的人物、突然出现的声音或音乐与画面上的显著变化,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焦点。
幼儿会随着影片中的情境引起情绪上的变化。例如当卡通影片中的人物受到攻击或感觉孤单而落泪时,会引起幼儿生气和伤心的情绪。
卡通内容提供幼儿现实限制的想像空间。幼儿并非完全无法分辨影片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区别,他们知道影片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打斗场面也是"演"出来的;然而这些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和情节却提供幼儿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卡通提供的学习机会
若能善加利用卡通对幼儿的吸引力,则卡通也可以是生动的教材,能给予幼儿下面的影响,不但提供幼儿认同对象及学习复杂的情绪反应,还可促进记忆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和词语的学习。
提供认同对象
卡通人物中,幼儿各有其喜欢和不喜欢的角色,男生偏向于男性角色,女生则偏向女性角色,这无疑也提供了幼儿角色认同的对象。正因幼儿会认同影片中的人物,因此人物的偏差言行,幼儿亦会模仿,造成不良的影响。
语言、词语的学习
观看卡通时,幼儿会复诵影片中出现的词句,或模仿人物说话的声音和动作。如此一来,卡通中出现的词语语法即成为幼儿的语言学习内容,所以我们可利用动画卡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学习更多的词语,但也必须留意其中是否出现不当的言词。
学习复杂的情绪反应
卡通影片中的人物情绪较为复杂,不似幼儿单纯直接,但若人物出现复杂的情绪时,成人应该引导幼儿思考,如:“他会难过是因为……但她觉得很高兴是因为……”让幼儿接触多重的情绪反应,并试着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幼儿则可借此感受复杂的情感。
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
电视卡通多半以带状方式播出,幼儿不一定会记得上个星期甚至昨天的节目内容,但若能在幼儿看卡通时引导其回想上一集的情节发展,将有助于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
行为习惯:孩子需要养成这些好习惯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需要养成这些好习惯,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有个好习惯的孩子,不管去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喜爱。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好习惯,这会让我们以后更容易成功。那么,怎样才能够拥有好习惯呢?相信大家都知道,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一、好习惯对人生的影响作用
1.克服困难
在困难面前,好习惯的人会去挑战它,不会逃避。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好习惯。
2.助人成功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规范去做,如果不讲条理的话,就容易放弃,也容易失败。所以,一个好的习惯能够帮助人成功。
3.容易交朋友
在平时和他人的相处中,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忍让。如果自己没有好习惯的话,会容易导致和他人之间出现摩擦,不利于搞好人际关系。
4.做事积极
拥有好习惯的人,做事情有始有终、积极向上。
5.心态好
拥有一个好习惯,意味着拥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也会更加靠近成功,利于孩子的性格发展。
二、要从小培养的好习惯
1.要学会反思
让孩子知道,在犯错误之后,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要进行反思,这样下次才不会再犯。
2.做事有计划
一个人做事能不能成功,很多时候与做事情之前是否已经计划好有关系。因为我们经常听过一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做事情有计划,不仅可以使事情做起来简单轻松,而且还能让别人对自己的信心感到放心信任。
3.完成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不要太过于依赖别人,平时也要乐于助人。
4.心态乐观
教会孩子每天都要微笑,这样一来会让自己变得有自信,二来身边的人也会觉得和你相处很愉快。
5.一言既出,肆马难追
一诺千金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守信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行为习惯: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习惯的好与坏和孩子以后的人生宽度是有关系的,有一个好习惯的孩子到哪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因此,爸爸妈妈不仅要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还要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及时纠正他。尤其是下面的五个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1.慷概给予,懂得分享
如果孩子性格非常霸道,不主动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话,会少很多的朋友。孩子拓宽自己人际圈,拥有一些好朋友的秘诀是学会分享。学会分享一来能够让孩子交到朋友,二来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会互帮互助的能力与精神。
2.建立自尊自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与陌生人的交际能力。在孩子有了自信心之后,孩子在大家面前就不会羞涩胆怯,可以和大人们进行交谈,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会因为自信而变得更加勇敢。
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勇于表现自己的才艺与特长时,家长要及时鼓励与赞美孩子,给孩子增长自信心。
3.谦逊有礼
我们可以这样说,通过一个孩子是不是礼貌能够判断出孩子家庭素质教育的高低。孩子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是否会主动并善于运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等礼貌口语用语。平时经常使用一些礼貌用语的话一来能够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来可以让大家的心靠的更近。
4.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要让孩子自己整理衣物与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果去朋友家做客了,可以让孩子主动帮忙做一点事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养成一种乐于劳动与良好的卫生习惯,也能够帮助孩子身体的发育与成长。
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还要重视起孩子的性格教育,要通过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何让孩子有坚持到底的好习惯?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少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三分钟热度,刚开始时认认真真,却做不到有始有终,时间稍长就坚持不下去了,让我们家长大伤脑筋。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需要我们的耐心和智慧。
一、6岁前,孩子的坚持性水平有何特点?
1、1.5-2岁儿童的坚持性开始萌芽,但3岁之前坚持水平较低,儿童在1.5岁-2岁时已经出现坚持性萌芽,支持儿童在短时间内坚持进行某种感兴趣的活动。儿童到3岁时,坚持性发展的水平仍然较低,他们坚持的时间较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任务比较枯燥,一般会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
2、3-5岁对培养儿童的坚持性非常重要,5-6岁孩子的坚持性进一步提高。3、3-5岁儿童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和日常规则来做事情,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6岁的儿童已经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时会坚持把事情做完。如坚持画完一副画再去玩,坚持自己穿脱衣服等。他们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抗挫折的经验和能力,逐渐能接受心理暗示,从而加强坚持性。
二、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坚持的好品质?
1、父母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
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孩子在执行任务前,家长要明确任务的重要性及目的,使其明白任务是自己应该且必须完成的,鼓励他们坚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从而培养其任务意识。家长可以适当创设一些有一定困难的任务,当儿童在困难中产生退缩行为时,家长及时给与指导与帮助,让孩子懂得在完成任务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积极相处解决办法,从而培养坚持到底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2、不要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家长会处于关心,不分时间、场合经常打断正在专心做事的儿童,这也是使他做事不能有始有终的原因之一。当孩子正在看书时,妈妈不时地问他“要不要喝水”,在看书过程中,孩子不断地被打断,读书的兴趣自然会受影响。儿童的思维活动需要连续性,经常受到干扰,他的心就静不下来,坚持性就无法养成了。因此,当孩子正在一心一意做事时,父母一定不要打扰他,给他一个沉下心来做事的氛围,长此以往,孩子的坚持性会有提高。
3、利用不同的游戏,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促进孩子坚持性的发展。通过这种游戏可以使孩子履行好角色的职责,提高他们对游戏的专注性和坚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坚持性。安排孩子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告诉他们人人都要坚持游戏规则,要不然就要受到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儿童坚持性的培养。游戏目的: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坚持性,以“小目标”促进“大目标”。具体游戏:家长给孩子今天的目标是围着院子跑2-3圈,对完成任务的儿童加以表扬。一星期后给儿童的任务是绕着院子跑4-5圈,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便能达成“大目标”。
4、针对不同坚持性类型的孩子,父母采取不同的教养策略。
儿童的坚持性行为大致存在着兴趣型、服从型和成就型三种类型。兴趣型的孩子其坚持性的强弱取决于对活动的兴趣。针对这样的孩子,应根据其兴趣的浓厚、投入的程度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家长不仅要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坚持性,也要适当安排他们参加不那么感兴趣的活动,要求并鼓励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坚持性。服从型的孩子其坚持性,受制于成人的要求,他们的观念是凡是成人吩咐要完成的事情就需要坚持。父母应根据孩子完成任务的好坏、速度等来表扬、奖励孩子,培养孩子的坚持性。也可以故意设置障碍,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也要鼓励孩子敢闯敢干,帮助孩子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从而提高孩子的坚持性。成就型的孩子其坚持性主要依靠成就动机来维持,他们渴望成功,能在活动中主动克服困难。对于这类孩子,我们要帮助他确立成就的目标,提出超出他本人水平,但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孩子就有信心又有能力去完成任务。对能坚持完成任务的儿童,家长应给予积极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