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的育儿观念
发布时间:2020-12-07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 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我和老公的育儿观念我和老公偶尔会因为不同的育儿观念争执甚至是吵架,实在是有悖我们的初衷,都是想给孩子适合她的教育方法。老公育儿观念核心就是“挫折教育”。
他总是说: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如果,孩子总是在一种顺境当中成长,没有任何阻力,那么,当她长大,在事业上,在感情上,无疑都会遭受到巨大的挑战,甚至是怀疑自我,所以只有她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才能利于将来的成长。
老公总说,我过度的满足了孩子在物质和食物上的欲望。他认为,玩具,买一个就要让她玩垮了,玩通了,之后再买新的,而不是象我这样,觉得好的,适合宝宝的就买回来,似乎没有节制。食物上面,如果孩子没有珍惜食物的想法,而是随意浪费的话,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要对孩子在食物上有限的供给,不过让孩子吃的过饱,这样只会让孩子陷入对食物的贪欲。
妈妈育儿观念核心就是:要克制,但要适度。
很同意老公的一个观点:孩子的坏习惯,不是自我形成的,而是父母教育造成的;育儿失败,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所以,给孩子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是前提。
对于孩子的物质欲望不能一味满足,这会造成孩子不珍惜,随心所欲,不尊重父母的意见。但是,也不能一味否认孩子的需求,毕竟,她还很小,有孩子需要的东西,可能这些东西在大人眼里都是无用的。而且,孩子的童年,怎么可能没有玩具,零食的陪伴。
有一种观念,说女孩应该娇着养,男孩要贱着养。其实,任何人首先要有做人最基本的一些素质。然后才是区分性别的。将来的竞争,通常都是不分性别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的其实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一副健康的体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我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育儿观念:我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孩子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体,又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在不断的接受知识的同时,也特别渴望把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尤其是父母。而父母也特别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在想什么。
我的孩子今年四岁半了,读小班,个性内向又非常淘气,作什么事都凭自己性情,我行我素。后来我就干脆改变教育方法,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既走进童心世界又使孩子各方面得到发展。这里我就谈些自己浅显体会:
一、平时多和孩子接触。大人有大人的事,孩子也有他们的事,孩子的许多行为举止、爱好动作在大人眼里可说是幼稚可爱的,然而在孩子眼里是最美好的世界。如果你想破译孩子的秘密,就必须和孩子多接触,走进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二、对孩子有耐性。和孩子谈话要有耐性,孩子小,语言逻辑性差加上想象力丰富,常常是说上半天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既没有主题又词不达意,但却一本正经,一副煞有其事的样子,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静静地听,即使不明白他们说什么。这也是给孩子一个锻炼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好机会,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开朗的性格。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发展自己。
三、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地位;前几天,我带孩子去郊外游玩,孩子突然挣脱我的手,蹲到一丛美丽的花前,喃喃自语。我奇怪地问他?quot;你在干什么?"他天真地说:"我和花儿在说悄悄话。"听了孩子的话,我明白了,作为父母。平时只有当孩子拉近距离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灵沟通,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应当想孩子与花儿那样,在绝对平等下,才能走进童心世界,克服孩子的自卑感。
的确,孩子是天真的、幼稚的,让我们积极地去发现、沟通他们那美好的心灵吧!这样你就会感受那份幸福,孩子也会的。
育儿观念:公交车上……
在乘坐公交车上班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常看到父母或者长辈争先恐后地抢座位,然后给尚无疲劳感的孩子坐。今天在6路公交车上就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妈妈带着五六岁的儿子上车,车厢里虽然不挤,但是已经没有座位了。坐着的乘客似乎也没有给她们母子让座的迹象,这位妈妈不一会儿就跟旁边站着的中年妇女发起了牢骚,其中的内容无非是什么现在的人缺乏爱心,让座的良好风气已经消失了等等。而她的孩子一个劲地问:“妈妈为什么没有座位?我要坐!”
做父母长辈的总是希望为自己的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尽最大的努力不让孩子受委屈,但是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就未必是一件好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别人给自己让座是应该的。现实生活中,事事总是难以如意的,就象玩具柜台里有许多玩具,而孩子永远不可能拥有全部的玩具,只能选一种。如何教育孩子认清事实,如何面对不如意的处境才是关键。
当没有座位时,要是家长改变抱怨的态度,和孩子比一比,看谁在摇晃的车上站得稳,就可以将眼前的“不如意”变成一次有趣的亲子游戏。
家长们总当自己的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他们是可以思考和判断的,就看我们承认有没有正确引导,会不会利用这种契机让他们去练习,平衡自己的心态,使孩子能健康地成长。
育儿观念:和女儿一同成长
育儿观念:和女儿一同成长
前几天老师安排让我写篇育儿心得,当时满口爽快的应了,现在开始动笔写,确实也挺犯难的;说到育儿心得,很惭愧,我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专家和前辈们经验的基础上,摸索着与女儿在一同成长而已。
一开始就听说女儿一定要“富养”,但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如何能很好的“富养”女儿?这个问题着实让我挺犯难的。看看网上和买来的杂志书本上不同的方面不一样的介绍,以及跟其他妈妈心得经验的分享,谈谈我自己心得体会:
1、注意倾听孩子说的关于她自己的事;做为家长关心孩子不光是要用眼睛看,需要用耳朵听,多多鼓励孩子讲讲幼儿园及身边发生的事,通过她们的描述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可可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孩子,稍微的一点动静或是有不一样的改变她都能注意到,所以这个时候我更是要花时间多多跟她沟通了解她的真实想法,让她更好的去适应环境的改变和幼儿园的生活。
2、和谐温暖的家庭是一切的基础。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父母,父母及上一辈老人、亲戚之间的交流来往,孩子都会观察学习,让她感受到爱心善心孝心。两岁的时候可可跟的外公外婆住,有一次外婆带的可可出去逛街买袜子,可可当时说话还不利索,但是小家伙很认真的对的外婆和售货员说:跟我外公买一双袜子吧,外婆当时也一愣立马问她:为什么啊,她很认真的表达着:我看外公的袜子破了小洞洞,指头跑出来了,大人们当时听了哈哈哈笑起来,她还挺认真的又重复强调真的,后来回家了还非要帮外公把新袜子换上丢了坏掉的。其实小孩都是善良的小天使,心里想的都是美好的东西,我也希望可可能继续保持着这一份最纯真的东西,开心快乐的成长。
3、既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家长不能盲目的夸赞孩子也不能在脾气来的时候胡乱批评,得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儿,得正确的引导。可可是个脾气倔强的孩子,在家里脾气来了就会无理取闹大哭,老人带孩子总是会舍不得孩子哭闹的,有时候也助长了可可的脾气,后来也是看了好多书和其他的一些育儿节目,干脆就让她一次哭够,慢慢的就好了很多,也能听的进去我们的说的话。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点点带孩子的心得,说的容易做起来还挺困难的,现在可可正式的进入到幼儿园的学习阶段,校园生活老师的教育更是重要,相信老师给予的帮助和影响会更大,只有我们家长好好的跟老师配合,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在各方面全面的发展。
育儿观念
育儿观念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而孩子的健康、聪明需要父母的辛勤培养和教育。人们不是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所圈、所点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这就说明教育的重要。而家长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行为的发展。良好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头脑聪明、积极乐观的人。
但在现实中,家长们往往都缺乏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只能是摸着石子过河――凭感觉了。自今年9月我们的女儿阳阳开始幼儿园学习后,我们有幸参加了新生家长培训系列讲座,这些讲座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非常及时也非常有针对性,帮我们解答了许多存在的疑问,也纠正了我们一些认识上的偏误,让我们逐步掌握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又深刻的体会到做一个称职的、让孩子喜欢的父母是何等的不容易。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不但要更新观念,走出各种误区,更要做好表率,树立榜样,要以爱的教育来培养小孩。对小孩的各种要求应顺其发展、启发引导、减少压力,多给小孩创造其自由探索、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有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
s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对幼儿实施教育,不仅在于幼儿园的教育,还应当贯穿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更应与老师密切合作。
育儿观念:别老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育儿观念:别老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对孩子说:“别闹了,妈妈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等等,认为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听话。但是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可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哟,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爸爸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尽量不要对孩子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绪,如果忍不住爆发出来了,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孩子,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解析问题一:分析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学会冷静处理
对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妈妈话了,大哭大闹,家长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轻柔的语气询问他:是不是病了累了,还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了解情况之后,慢慢地抚慰孩子,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爸爸妈妈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或者说粗话等等,也可以尝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讲文明,不能随便说粗话,这些都是坏孩子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坏孩子!”看到孩子认真地改正了,爸爸妈妈要及时地夸奖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听话就能受到表扬,也会高兴起来,看到孩子又是乖乖的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会生气呢?
解析问题二:分析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小孩子都有自己玩乐的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爸爸妈妈认为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他自己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就是可以这么做。这样一来,如果爸爸妈妈生气了,他就会更加疑惑,甚至怀疑自己,产生自卑了。
比如说,孩子正在用苍蝇拍打苍蝇,他是把它当作玩具玩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不懂他的想法,觉得他是在玩脏东西,马上命令他:“快把这个脏脏的拍子放下去洗手,你要是不放妈妈就生气了!”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妈妈连玩具都不让他玩了,好伤心啊!其实妈妈不妨尝试一下,跟着孩子一起玩,拿着拍子跟他一起拍,一边问他:“宝宝告诉妈妈,你在干什么呢?”
孩子在给妈妈讲解的时候也会产生成就感,能够培养他的小自信,而且听到孩子乖巧的解释,妈妈的心情也会变好呀!玩过之后再带孩子去洗手,并告诉他:“苍蝇拍是拍苍蝇的,上面有好多好多细菌呢,宝宝以后如果一定要玩的话,玩过后一定要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的,知道吗?”这样既能满足孩子游戏的愿望,又能让他长见识,一举两得。
解析问题三:分清楚大错小错,不要轻易用生气制服孩子
许多家长总会时刻盯紧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制止,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但是这样做反而更不容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消失。而且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管制着孩子,他一犯错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反而会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而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装作不知道,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
等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开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妈妈就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孩子能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解析问题四:用生气来硬碰硬,则会形成反作用
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孩子也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信任,给他树立美德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爸爸妈妈要生气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看看孩子是需要关心抚慰,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对症下药,既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大人们生气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