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言行
发布时间:2020-12-03 教育孩子笔记 使幼儿注意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说课稿要脱稿吗周四上午第一个活动结束以后,小朋友们都在盥洗室小便、洗手,要准备吃餐点了。忽然间,小男孩彬彬突然从那里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老师,不好了,陆礼敖偷看女人小便!”我听了以后,忍不住大笑起来:“女人?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女人呢?”我反问他。他边挠脑袋边冲我笑:“我妈常说男人家女人家的,她们就是女人啊。”于是我就纠正道:“彬彬,你妈妈是女人,因为她已经长大了,但在我们班里的是‘女孩子’,还没长大呢,不能叫她们女人。”
他不好意思的朝我笑笑。
从孩子的嘴巴里吐出‘女人’两个字,总觉得他有点老成,但仔细想想,这也不能怪他呀,他毕竟还是个孩子,童言无忌啊。放学后,我和他妈妈说了这事,她妈妈大笑道:“那可能是从我这里学来的,我平时在家常说男人家女人家的。他肯定是听多了,就很自然的说出“女人”两个字了。”我说:“是啊,小孩子听多了,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所以我们大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学前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但判断能力又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常常会讲“小孩子好的没学会,坏的一学就会”,就是这个道理,他们在学东西的时候,还没有学会筛选,良莠并蓄。有时候,我们也能发现,在孩子的身上,常常能找到我们老师的影子,难怪人家会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在孩子眼中,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认为是对的,是无可厚非的。所以说,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以身作则,说到做到,这样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笔稿范文网 wwW.Gx86.COM)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元旦放假前的一天上午,我和孩子们在活动室上课,雨晴小朋友推门进来了,抱着一本崭新的挂历。
高兴的对我说:“老师,送给你。
”我顺手接过挂历,说:“谢谢你。
”并送给雨晴一颗小红花。
到了下午孩子们陆续来到幼儿园,我正忙着进行午检,晓飞也带来了一本挂历。
晓飞妈妈对我说:“晓飞上午放学回家说,送给老师挂历,就能得到小红花。
”晓飞妈妈的话让我很尴尬,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我又不好意思解释什么,只好先收下了那本挂历。
我思前想后怎么处理两本挂历呢?到了区域活动时间了,我打开挂历和小朋友们一起欣赏,并告诉孩子们,挂历是雨晴和晓飞送给我们班的。
我们该挂在那里合适呢?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说起来:“挂在娃娃家吧,挂在小超市吧。
”我领着孩子们边鼓掌边说:“谢谢雨晴和晓飞。
”并又送给晓飞一朵小红花。
他们相互对望着,甜甜地笑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可它却时时提醒我,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将会玷污孩子们那纯洁的心灵。
在孩子面前,请hold住坏情绪
我们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听话惹得我们心烦,因而我们总是会对孩子发脾气、甚至给他严厉的惩罚。
其实,想让孩子乖乖听话,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控制好我们的情绪。
宝宝不听话,妈妈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特别到了“可怕2岁”的反叛期,更是和爸妈对抗到底。
“如果你不那么淘气,我就不会这么生气了。
”“你让我很烦躁!”我们的烦恼真是孩子不听话造成的吗?怎样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绪?怎么才能让宝宝乖乖听话呢?
怎样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绪?
消极情绪“伤感情”
有时候我们难免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大动肝火,有时候孩子吵闹不已我们忍不住给他一点颜色瞧瞧。
杨澜在谈子女教育时说过,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
或许成人的世界有众多不愉快的事情,你的宝宝是无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气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满发泄在你孩子的身上。
愈小的孩子愈不了解成人,愈容易将所有的错归咎在自己身上,而且会想:“爸妈不爱我了”。
家长时而蜜糖,时而棍棒,家长的性情不定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患得患失的安全感容易让宝宝变得自卑、怯懦的人格。
6方法控制消极情绪
孩子吵闹惹我们心烦、孩子拒绝与我们沟通我们感到生气,其实这些激动情绪都是由孩子引起的吗?那为什么有时我们面对相同的情形或同一种孩子的行为,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将生气归咎于孩子的不懂事行为,但实际上是我们的内心操纵了我们的情绪。
小编教你6方法控制消极情绪,让宝宝乖乖听话。
TAG:在孩子面前防止坏情绪
1、改变不合理观念
宝宝犯错后还屡教不改,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为他收拾烂摊子,确实是很让家长们费心。
做情绪的主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我们原来的观点,让自己更“舒心”一些。
比如,我们可以跟自己说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出错、遇到问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多次教导都不听,或许是我们和孩子相互沟通不够,或者是让他改正的方式不对。
如果家长能够转变一下自己固有的观念,尝试换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父母采取了这样一些较合理的观点时,就容易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产生正向的情绪反应,从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了解孩子,给予孩子关怀和支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2、试着调整你的声调
声调能够传达你的情绪和态度。
生气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语速很快,音调上扬尖锐,孩子在与你的对话中已经能够感受到你愤怒的情绪。
情绪是很容易传染的,你的焦躁同时带动孩子的不安与反叛,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觉得你和孩子能够静心听你说话吗?
所以在生气的时候,不妨先冷静一下,在心里默数1,2,3让自己平静下来。
把激动的语速放慢一些,声调平和一些,你开放的姿态让孩子感觉你是乐意沟通的,而不只是“下指令”,那么孩子更愿意和你对话。
3、调节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如果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你感到疲倦和沮丧,你不妨面对镜子微笑,或者做一些轻松的动作。
让你的精神状态好起来。
如果在情绪低潮时要面对孩子的种种烦心事,眼看战火就要一触即发,那么就先暂时打住,或者暂时离开谈话的地方,倒杯水、上个厕所什么的。
你也可以试着转换一下话题,想一些快乐的事情。
比如回忆以前愉快的片断等等,使自己暂时忘掉眼前不愉快的话题。
停止对不愉快话题的思考,可以暂时避免产生愤怒、处罚孩子的不合理反应。
4、放轻松
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放松练习,到了真正感到紧张、焦虑和有压力的时候,这些练习说不定就能派上用场。
你可以在感到焦躁不安时,闭上眼睛,调整你的呼吸。
你也可以通过一些肢体伸展动作来放轻松紧张的身体。
当你感到愤怒,你可以在心里默唱一首欢快的歌曲。
这些方法都能够很好地帮助你转移注意力,从而让心情变得轻松一点。
5、给自己安静独处时间
平日生活压力大,再加上照顾孩子的重担,都总是会让家长们失去“平静”的日子。
正是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因而我们更需要在繁忙的日子,找到安静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独自安静地做些事,告诉家里人不要打扰自己。
你可以阅读,听音乐,或者看电影;你也可以思考你的生活,反思你的工作和教养孩子的方式。
你会发现这些独处的休息时间,其实是让你重拾好心情的休整之旅。
6、幽默
遇到挫折、沮丧的事情时,努力换个角度,用夸张的方式来想这件事情,开开自己的玩笑。
收集一些滑稽的卡通图片,贴在随时可以见到的地方,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一看,或者读一些笑话。
幽默有趣的事情能让自己愉快起来。
你的幽默,除了能够让你自己心情更好,其实还能把一种坦然、放松的处世态度传达给孩子,对他的成长是一种积极影响。
幽默的说话方式和生活态度,会让孩子更乐于和你沟通交流,你们的亲子关系会变得更亲密哦!
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生活中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带来不好的效果。那么家长不应当用哪些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呢?
一、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二、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四、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啰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
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老师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星期五下午,小朋友们正安静的写着字,突然传来“哇哇”的哭声,班上所有人的眼光刷的一下都看向坐在后排的李萍。“怎么了?”我问李萍,李萍满脸是泪的指着同桌铠铠:“他用铅笔扎我,呜呜呜……”。铠铠满脸写着委屈:“李老师,是他先扯我的衣服,我才打他的。”我用询问的眼光看向阿成,李萍低头不语,哭声依旧。李萍这个孩子比较好动,平日里有事没事的喜欢捏捏这个碰碰那个,一刻也闲不住。我检查了一下阿成的伤口,还好,没事,只划破点皮。“以后还动别人?”我问。李萍哽咽:“李老师,再也不动了。”批评了一下铠铠,阿成心里平衡多了,抹把眼泪不哭了。
一会儿的工夫,李萍的妈妈来接李萍,我把事情的始末向她说了一遍,李萍的妈妈说:“没事,李老师,我家的孩子是出奇的调皮,你给我看紧点他,别让他惹事就行了。”然后,她又对铠铠说:“这一次阿姨不怪你,但是好朋友要互相帮助,要好好的玩,以后不要打架了哦。”
看着这样通情达理的家长,我不禁想起接触过的另一个家长。那是一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班来了一个新生,上课的第一天,孩子的妈妈就趾高气昂地对我说:“老师,千万别让其他的小朋友打伤我儿子,我儿子可是家里的宝贝,宁可让他打伤别人,我出医药费,也不要让我儿子受一点点的伤。”当时,我看怪物似的看着她,很奇怪竟有如此的家长,仿佛天下就只有她的儿子是块宝,别人的孩子都是草似的。我心里想,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脾气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我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个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横冲直撞的,凡事只考虑自己,完全不懂要尊重别人,不懂什么叫谦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行身教对孩子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暂且不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单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这一功力就足够对孩子造成深远的意义。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我们做老师的最希望家园两方积极配合、互相沟通,以最好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最害怕的就是听到家长说这样的话:“什么?别人打了你?你也去打回他呀。”这是典型的唯恐天下不乱的家长,在这种不健康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极易造成孩子们凡事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负面心理。
我希望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共勉、互动,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和平友好的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与礼让,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孩子们的路还很长很长,从小养成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教师,请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幼儿与教师联系最为广泛和密切,幼儿与教师接触的体验也最为敏感和细微。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下手势、一丝微笑,都会使幼儿获得温暖和自信;一句关怀、鼓励、赞赏的话语,会让幼儿从中受到激励与启迪;一番耐心的分析、亲切的批评,会引起幼儿深刻的思考……可见,一个教师的道德修养,无论就其正面还是负面来看,对孩子们心灵上的影响,都是终生难忘,不可磨灭的。当幼儿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会因恋家哭闹不停,幼儿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妈妈般的关心,但在幼儿园总有个别教师有时因心情不好,把孩子作为发泄的对象,说出了一些忌语:“老师最讨厌整天哭的孩子。”对于接受能力较慢的孩子,老师总是又叫又吼:“什么都不会,烦死人,回家叫你妈妈教你。”对爱“捣乱”的孩子,有时也不问缘由大声呵斥:“你给我站着。”“你给我听着,不许……不许……”这些刺耳的忌语,深深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幼儿教师为人师表,自身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每讲一句话,都要考虑到它对孩子心灵的影响,把气发泄在幼儿身上,那是很不公平的。迁怒幼儿,不仅仅是对幼儿的伤害,也给幼儿树立了一个极其恶劣的“榜样”,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老师的一言一行于不经意中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教育言行的修养和情操的陶冶,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满腔热情地工作,为幼儿播下一生受益的种子,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使他们永远记住幼儿园这一人生的乐园。
关注孩子的需要
仲旋是同学龄孩子中较大的一个。他从小没有奶奶,由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很恋妈妈。还记得刚入园时,他哭闹了足有两个月。可现在,在各方面表现还不错,比如,在自由活动时间,他会带动周围的一片,又说又唱的。近来,这个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寡言,也不笑了。仔细想来,这几天都是爷爷来接,虽我也见过妈妈两次,可她又匆匆走了,没机会说话。听仲旋说妈妈替人跟车去了。一天中午,我特意约了孩子妈妈。听了仲旋近来在园的表现,妈妈先是一惊,忙说:“我也有发现,可没太在意”“你还记得孩子刚入园时的情形吗?”我问。这时妈妈慌了,“我该怎么办?”“我觉得孩子依恋你,你的离开让孩子一时无法接受,你也不用太担心,咱们可以让孩子慢慢的学着去适应,有时间的话,多陪陪孩子。”孩子妈妈点了点头。过了几周,我发现孩子又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我感到由衷的欣慰。通过此事,我也想告诉各位家长朋友们,不管工作多忙,我们都应抽一些时间来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或许是孩子所需要的。
要给孩子留面子
在家长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有个别的父母,当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仍不管在什么场所都毫不顾及孩子的面子,或训斥,或打骂。搞得子女很下不来台。即便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作为父母也一定要留点面子,绝不能在众人面前对孩子训斥打骂。这是教子的大忌,绝不可掉以轻心。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在别人面前特别是不能在众人的面前揭孩子的“伤疤”。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变态心理。
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因此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宽容,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人的面子。”你对于孩子应该采取这种宽大为怀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对话,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与你合作,才会有益于孩子产生自重、自爱、自尊和要求受人尊重的情感。
在家长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有个别的父母,当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仍不管在什么场所都毫不顾及孩子的面子,或训斥,或打骂。搞得子女很下不来台。即便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作为父母也一定要留点面子,绝不能在众人面前对孩子训斥打骂。这是教子的大忌,绝不可掉以轻心。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在别人面前特别是不能在众人的面前揭孩子的“伤疤”。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变态心理。
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因此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宽容,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人的面子。”你对于孩子应该采取这种宽大为怀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对话,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与你合作,才会有益于孩子产生自重、自爱、自尊和要求受人尊重的情感。
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
古人云:“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一个家长不讲诚信,影响的只是自己的孩子,而一个老师不讲诚信,影响的却是一大群孩子。教育工作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关心学生,用爱呵护学生的心是每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自然情感举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而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提高孩子的素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工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中,我深刻感受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孩子们最会模仿人,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孩子记在心中,模仿力惊人,更让我感受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什么样的长官带什么样的兵,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孩子,老师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影响力非常大,这提醒着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们做好榜样。
一次有个小家伙淘气,在跟小朋友打闹,我加重语气叫他的名字“宋腾飞!”字之间拖长声音,沉着脸瞪他,事后没多想,但过了一段时间,我隐约听到了跟我语调一样的声音,奶声奶气,我猛一下惊醒,这是孩子们学我呢,让我更加感到我言行的重要性,孩子们都围着我转,有样学样,我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更加重一份责任,“三岁定八十!”这是老人的警句,非常的贴近生活,也给我敲响了警钟!
孩子拥有最纯洁、最质朴的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洁白的雪花都自惭形秽,上天给孩子如星星般闪亮的眼睛,他们的眼睛是最亮的,看着孩子的眼睛,给我的心灵很大的触动,那么的亮,无法用语言表达,作为这群小精灵的引路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