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加冰的可口可乐——育儿中的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0-11-19 教育学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 一杯加冰的可口可乐——育儿中的心理学有一次,我和铁锤附近的肯德基,和以往一样铁锤自己去点餐。回来时端着可乐杯的他满脸的不高兴,我问他怎么了?原来他想要不加冰的可乐,但是肯德基哥哥却给了他一杯加冰的。他反复的和我强调自己已经告诉他了,为什么还要往可乐里面加冰呢?
我劝他一次无所谓的,加冰就加冰呗!可是他好像还是不能原谅对方的工作失误,依旧生气。
接着,我们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真的告诉肯德基哥哥可乐要不加冰的吗?
对呀,可是他还是给我加了冰。
你提出的要求别人就要满足是吗?
是呀!
妈妈和你说过好多次看完书要放回到书架上面,你听了吗?
我......
妈妈说的话你可以不听,为什么你说的话肯德基的叔叔一定要听呢?
沉默。
老师和你们说的话你们都听吗?老师告诉小朋友们要团结,可还是有小朋友们打架、抢玩具吗?
没有。
现在是晚饭时间,餐厅里的人太多了,你说了,肯德基哥哥也听到了,但是可能他溜号或者是忘记了,所以又习惯性地给你的可乐杯里面加了冰。谁都有失误的时候,好像妈妈在工作中会出现问题,写文章时候会有错别字,你也会偶尔犯错误,所以,不能只允许自己出错,不允许别人犯错。对不对?
嗯。
说到这时铁锤端起杯子开始喝可乐了,说明在他心里的情绪已经得以缓解,逐渐释然了。
在铁锤恼怒对方的工作失误时,如果我顺着他说“肯德基哥哥这什么工作态度呀”“工作太不认真了”这类的话,他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很正常,自己有恼怒情绪很正确,我的方式对他的情绪会起到添油加醋的作用。可是,这样即便是顺着铁锤的意思,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很好的缓解他的情绪,不过是让他对这家餐厅的工作人员心生不满而已。
其实,不过是加了几个冰块,多大点事?
我想到心理学课程学到的合理情绪疗法,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在这个可乐事件中,肯德基哥哥没理睬铁锤的要求给可乐加了冰就是A,B是铁锤认为他的话对方应该听,C是铁锤有了不良情绪,生气了,不开心。
可乐里面有没有冰块都无关紧要,不过是温度和浓度的一点差别,但是因为几个冰块坏了心情就不值得了。小孩子有时还会因为一件小事影响到他对其他事情的判断,如果我顺着铁锤的情绪,和他一起埋怨肯德基哥哥操作失误这件事,他会觉得自己有情绪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他会不喜欢这个工作人员,如果家长不及时的缓解他的情绪,可能他还会连着这家餐厅都厌烦了。
这样想来,还是孩子损失的多,不划算!
生活中有很多技巧,在和孩子交流上面也如此。发生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往往有着大相径庭的结果。
可能生活中我们遇到别人对我们有意无意的伤害,如果我们纠结于此,耿耿于怀的放不下,那么最终痛苦的只是我们自己,因为被我们耿耿于怀的那个人一无所知。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能原谅就原谅,能遗忘就遗忘,不要让那些消极的记忆垃圾存留在自己的心里面,这样时间久了,会占用很大的内心空间,导致一些积极美好的东西没有空间保存。
让孩子学会放下心中的不良情绪,宽容的对待周遭每个人,这是一门毕生的课程。
如果爸爸妈妈可以学一点心理学,那么在遇到孩子问题的时候,可以智慧的解决,四两拨千斤,百炼钢皆化绕指柔。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心得:可贵的持之以恒
育儿心得:可贵的持之以恒
广场上,一双双轮滑鞋划过光滑的地面,阳光下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仿佛在骄傲地告诉大家他们脚下生出了美丽的翅膀,他们变得更快、更强……
看着女儿那羡慕的眼神我猜出她也想像他们一样踩着轮滑鞋快乐地驰骋。于是在一个长假里我带她去选购了一双粉色的轮滑鞋。没有人教她方法和技巧,这个小儿却在两个小时内就已经能脱开我的手慢慢前行了,她的平衡能力着实让我惊叹,然而更令我自愧不如却是……
国庆节几天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开学后,每天放学女儿请求我带她去广场练习滑冰,然而随着冬天慢慢临近,放学后能去练习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了。有一天,我提议早上可以步行陪她滑着轮滑去幼儿园,女儿听了高兴地不得了,于是从第二天起,马路上出现了一个牵着他*的手,穿着轮滑鞋的小女孩儿。
天气越来越冷了,这种半晨练式的步行上学的方式越来越不容易坚持。很多个早上我都不舍得离开温暖的被子,躺一会再躺一会,想着干脆破例一天骑车去幼儿园,可是女儿却不同意,坚持提前二十分钟滑着去上学,根本没有赖床的现象出现。虽然有时我会抱怨她,会不停地在路上催促她,但一整个冬天我还是被小小的女儿要求着坚持下来每天步行去幼儿园。
而由此带来的好处也很多,比如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女儿的轮滑技巧越来越娴熟,好多小哥哥小姐姐甚至还没她滑得好;每次走到幼儿园女儿和我身上都是暖暖的甚至还有些微汗。寒冷的冬天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小班的幼儿冬天有很多请长假的现象,但女儿却没有请过一天假,体质很强,甚至没有出现过小感冒的现象,全勤的表现令我都感到惊讶!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会有些脸红,我应该好好向这个小儿学习,学习她这份可贵的持之以恒!
育儿心得:认可孩子的观点
育儿心得:认可孩子的观点
我一向觉得孩子就应在简单的环境中成长,享受她无忧无虑的童年。玩,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我们认为最佳的教育方式,在玩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让她们获得无尽的乐趣,还能够学到各种知识,透过游戏还能够让她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
我不看重她此刻能学多少文化知识,我们平常关注的是她的身心健康,让她懂得自尊、自强、自立,我期望我的孩子能做一个富有爱心、懂得宽容团结的孩子。平时期望她能多参加群众活动,能和小朋友玩到一块儿,从平时的沟通和交往中来加强她的社会交往潜力、心理承受潜力以及处理事情的应变潜力。能及时告诉老师自我的需求,在课间能大胆的发言。我觉得此刻是孩子性格构成的关键时期,融入群众对她完整性格的构成是很有帮忙的。
在家里,我们会有意识地给她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氛围,平常也把她当作朋友一样来沟通,不会拘束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来教育她,而是在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其实我们就是她的参照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她产生影响,因此在要求她的同时我们要严格地要求自我。
在家里我们会给她一点独立的空间,让她学会自我管理。比如我们房间的一个角落是专门给她置放玩具的,那里的所有物件需要她自我来整理。这个效果很好,这样让她体会到了妈妈平时整理家务的辛苦,还有物件需摆放整齐,从哪里取来就要放回哪里。平常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都会征求她的想法,比如在给他买衣服的时候,会征求一下她喜欢哪个颜色,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很尊重他,那么以后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思考到别人的感受,多替别人着想。平常我们会尽可能抽出多的时光去与她沟通,耐心倾听她的心声,允许她发表不一样的意见,创造一种能让她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对于正确的观点,我们会鼓励,对于不妥当的想法,我们会跟她讲道理,她仍然不明白的,我们再适时地加以引导。
总之,我们就应放下家长的架子,多点朋友式的沟通,把她当作家庭的一份子,让孩子感觉到自我的重要和职责,给她一份平等,一份信任,让她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胡紫政此刻已经六岁了,说话、做事俨然是一个小大人了,什么事都有自我的观点和思想。
她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欣喜万分,但也不乏头痛的事情,性格倔强,自尊心太强。胡紫政很爱“面子”,这大概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成长的见证,我觉得是和紫政在共同成长,她是一天一天在长大,我们是一天一天在学着做家长,她的每一天成长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课题,但相信和成人之间的交往一样,沟通是最重要的,鼓励和信任是走近孩子心声的重要桥梁。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但每个孩子也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要懂得欣赏他们最可爱的一面!
育儿心得:小可上幼儿园啦
育儿心得:小可上幼儿园啦
呵呵!时光飞逝,感觉还没有怎样?小可就已经要上幼儿园了,刚开始我还有一点担心她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期,谁知道她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比我想像中的要强,才短短几天就已经完全适应的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第一天送去的时候可能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吧,她去没有哭,我走的时候还笑着和我挥手再见,自己去找玩具玩,等我晚上去接她的时候,她看到我就像是离别很久了一样,从凳子上起来就扑倒在我的怀里,小声的叫着“妈妈,抱抱,”让她和老师说再见也是怯怯的,在路上我问她幼儿园的事情,她什么也不说,只是不停的说“抱抱我妈妈,抱抱”,第二天再送她上幼儿园的时候虽然内心有一点的不情愿,但还是坚持去了,我走的时候她竟然哭了,我赶快关上门就走了,害怕留下来会助长了她的依恋之情,这天他们小班的孩子都坐在凳子上哭,从众嘛,也很正常,毕竟才两天,又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随都不熟悉,肯定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就是我们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也要适应一段时间的,何况她才是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呢?要不是院里的孩子上学的上学,上幼儿园的上幼儿园,又赶到冬天这个萧瑟的季节,我还真是不舍得让孩子这么小就去上幼儿园的,不过既然已经想送了,就只有让她提前适应吧。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三天幼儿园就让孩子坐车上学了,小可就是在坐车这天开始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的。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自己会吃饭、洗手、自己脱裤子上洗手间,以前上厕所都要我帮忙,现在干什么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呵呵,挺好的,真的感觉自从她上幼儿园以后变化很大,感觉她现在的思维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已经完全就像一个大人了,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哄哄她就行了,她现在要你陪她玩,鼓励她,赞美她,不能以家长的身份去教育她,而是把她当做一个朋友去对待,她才会喜欢你,认同你。现在的家长真的要做到合格,真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实在是太耗费精力了,呵呵!为了我的宝贝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和她爸爸一起努力的!为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继续努力!
育儿心得:陪伴必不可少
育儿心得:陪伴必不可少
虽然我从xx未出生就开始看育儿方面的书籍,同时也一直关注网络上各类育儿信息,但在实际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还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调整,其实孩子的个体差异还是挺大的。像xx这类敏感、谨慎、慢热型的孩子,尤其考验父母的耐心与观察力。针对他的情况,我们平时做的比较多的就是沟通与交流,这样就能随时掌握他的心理状况、情绪等。如果有情绪问题,我们也会及时进行疏导。这样一方面给他树立一个观念: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和爸爸妈妈说。另一方面鼓励他多表达,帮助他语言发展。
临睡前他都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这样虽然会延长他入睡的时间,但我和他爸爸都觉得每天晚上的这项活动不能省略。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的状态是最放松的,然后他自己回想之前发生的事情,也比较愿意在这个时候说出来。有时候他会滔滔不绝得说在学校发生的趣事、老师教授的某一项本领,包括不开心的事情等等,有时候也可能是向我们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通过倾听,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他近期的一些状况。比如他特别害怕看电影,幼儿园通常都是在星期五会安排看电影的活动,所以有时候到周四晚上他就会有些焦虑,一直强调明天是周五了,不想看电影,不想去幼儿园。有几次我事先了解了周五的活动内容,我会告诉他后一天学校的活动安排,另外也会慢慢开导他,告诉他幼儿园只是播放一些视频,并不是电影,让他放松心情。每次周四晚上和他聊过天以后,我发现他第二天早上的情绪就比较好,也乐意去学校。
另外,弟弟出生以后,我们不想让他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因此坚持陪他睡前聊天,所以他对弟弟一直很友好,偶尔表达希望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陪伴,我们都会满足他。
xx这样的孩子无疑需要家长更多的投入和陪伴,但作为家里的哥哥,如果引导得当,他也必将收获更多的感悟和欢乐。作为父母,我们也会尽力带他体验各种事物,拓展他的视野,帮助他成为一个细心、勇敢、活泼、自信的小男子汉。
育儿心得:孩子,贵在可塑
我是一个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参加工作将近7年的普通教师,同时又是一位三岁半孩子的母亲。
在孩子还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想看一下这么小的孩子对事物的推理。于是,我在桌子上放了两块糖果,其中一块里面被我换成了小石子。也真不巧,她一手拿起的正是装石块的那个糖果,自己不熟练的剥开,一看是石头,另一块连看都没看便走开了。我那时候就意识到,为什么俗语说“三岁看到老”,当然这不是绝对,但不可否认,这么小的孩子就可以作这样的推理,势必会对她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时也会“如法炮制”。
我们平时经常说:“这孩子的脾气真随妈妈或者爸爸”,但转念一想,遗传固然重要,但不是绝对。所谓“铁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小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事作风与原则给孩子一个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当孩子看自己的父母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尤其在小时候,他们都会去模仿。这里就提出了孩子的可塑性,怎样去塑造一个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的这样一个孩子是教师的“任务”,更是每一个父母的努力方向。
说到这忽然想到一件事:不是说每次,而是大多数周一开学,老师们就有感慨,就放了两天假,学生怎么连大前天的内容都忘了,坐姿和习惯也要一一再作强调呢?最后总结了一个道理:5+2=0这样一个算式。也就是说,孩子一周五天在校时间各方面都以形式习惯,而周六周日在家两天,这些东西像跑得无影无踪了一样,虽然简单的提醒会重新遵守。试想,从此孩子离开这个地方,他是多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此,孩子的可塑性再次被提及,它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各种因素中,除了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外,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和“为”影响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一样的学校,甚至是同班一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有脾气秉性、气质、、兴趣、成就完全不同的孩子的原因。我们不是常听人说“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之类的话,所谓“家学渊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方面,父母的言行、个性、事业对子女来说太重要了。孩子自小就以父母为榜样,从父母那里学到做人的准则。
听话的孩子可能心理问题多
大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这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公识,可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听话”孩子很有可能是问题儿童。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上往往过于防卫,一切按大人指导办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在成长中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缺乏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往后发展很可能导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缚智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不应对儿童管教过严,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气的孩子往往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规律,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