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换心,才能获得孩子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0-11-12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以快乐的幼儿园教案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以心换心,才能获得孩子的理解要说的还是上次回娘家的事,最近发现**同学越发不爱去姥姥家。以前我是一月半载的去一次,隔段时间不去心里就特别挂念二老,自大**排斥去姥姥家后,间隔的时间明显增长。上上周本来都有打算动身前往,可**小宝不想去,无奈之前因为有许给他承诺可能去科技馆也可能去姥姥家,当我最终决定姥姥家的时候,小子不愿意了,抓住妈妈说去科技馆的事数叨:妈妈说话不算数,妈妈都是大人了还骗小孩,妈妈都有孩子都这么大了还这么说话不算数”,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罢了,为了在孩子心里树立诚信妈咪形象,这次我就舍了心里那份念想陪小**科技馆吧!这周末为了不让小子再有其他想法,事先我就提醒他说这个周末要去姥姥家,并且引诱他说我们可以去扒土豆、摘黄瓜……,周六小子满心期待的爽快答应。周末一早准备出发的时候这厢小子又改变主意了,“妈妈,我不想去姥姥家”我说“可以,你不去可以,可是妈妈要去,你可以跟着爸爸或者奶奶”,"不行,妈妈也不要去,我要让妈妈带我出去玩,就这一次,最后一次妈妈带去玩吧”听到这我开始脑袋冒火,事先说好的约定早都抛脑后了,开始央求耍赖,更让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他不喜欢去姥姥家呢?姥姥家并不是没有人陪着玩,有大两三岁的表姐,每次姐姐听说弟弟要去都是翘首期盼的,姥姥也是好吃好喝的招待这娃,越想越气,问他原因也不说,反正就是不想去,气头上我不分原因的一顿训斥,小子开始呜呜的哭开了~~之所以这么强烈的回家原因,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天是父亲节,我必须要回娘家,必须要见见老爹老娘,才能把心里那颗思念的种子掐死,即使外面下着雨,我也非去不可!平静了下自己,看着哭泣的小**,心里开始软下来,拉着小子到卧室关门单独和他谈谈。首先抱了抱儿子,耐心询问,“宝贝,你是不是每天都可以见到妈妈,一块吃一块睡有妈妈的陪伴?爸爸呢?是不是也天天可以回家,每天都能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可是妈妈呢,妈妈可是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妈妈长时间不见真的很想念他们,如果是你,长时间不见妈妈是不是也会非常想念妈妈?小子哽咽的憋着嘴认同的点着头,继儿我又问那宝贝愿不愿意陪着妈妈一起去看完妈妈的妈妈、爸爸(姥姥姥爷)?儿子又是点头,眼睛满是对妈妈的理解……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心得:学会理解孩子
育儿心得:学会理解孩子
回想起小翊从小至今的点点滴滴,一直觉得她是个性格比较开朗、活泼、有点调皮、也有那么一点任性的孩子,当她调皮的时候自己也会生气,再细想一下,会觉得可能自己没有什么带孩子的经验,没有耐心,不太会教育孩子,想想孩子从小就像是一张白纸,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她来说都没有一点概念,还是需要大人跟她好好沟通和引导,大人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孩子一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经上幼儿园了,还记得刚上幼儿园的那几天,她还是挺高兴的,说认识了好多小朋友幼儿园里真好玩,可后来几天新鲜感过掉就有点抗拒去学校了,再后来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以后,现在每天去幼儿园都是比较开心的,在老师跟阿姨的帮助下自理能力也提高了不少,能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回到家以后也会跟我说每天在学校里做了什么游戏,听了什么故事,做了什么手工等一些事情.
小翊也是个好奇心比较重的小朋友,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她能够粘着你不停的问“为什么”,有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很是无奈,但做为父母我会尽量满足她的好奇心,心想可能这也是小孩成长的一部分吧!
幼儿园里有着孩子们的美好童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地方,孩子们的未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以后在老师跟阿姨的教导帮助下小翊能够更上一层楼,身为父母我们也会积极配合老师们的工作!
做为经验不太丰富的家长,我们一切都得摸索,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们也会慢慢成熟,学会怎样理解孩子,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探索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解读2-3岁孩子的心理
有句俗话是: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是的,他们从那么乖的一个“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小魔头”,不听大人使唤了,搅马桶是他们的强项,冰箱上有他们的手印,时不时要噘起小嘴说:“不!”……当他们终于上床睡觉了,你不觉轻松了半截,长叹一声:“小鱼儿终于走出恶人谷了!”
2岁,情感开始丰富
当你正为工作的事情苦闷的时候,一脸失落地躺在沙发上,这个小不点或许已经悄悄地爬上沙发,冲你一笑呢!这个时候,可能你会惊讶,这个曾经事事都让你操心的孩子,怎么能看出你已经累了,给你安慰?
解读:因为他们正学着去爱。一个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着理解别人的情绪,比如,他能读出妈妈脸上的表情,知道妈妈累了;看动画片时,看到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会为孙悟空感到难过而落泪,这时,他不但能够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反应,而且已经能够体验到别人的难过。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反应能保持适度敏感和积极态度,你就为孩子“爱”的情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喜欢说不
“不”已经非常频繁地出现在一个两岁孩子的身上,“我不要!”“不好!”“不吃这个!”他们怎么就不乖了呢?
解读:两年的成长,已经让这个小家伙变得更有能力了,他们不再满足于爸爸妈妈抱着他们到某个地方去,同时他们开始逐渐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分清楚,特别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此时,他们成为了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小大人”。当他们发现爸爸有爸爸的想法,妈妈有妈妈的想法,而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他们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焦虑,因此,他们要通过某种方式来确定自我的感受,说“不”是最常见的表现,通过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来确认自我价值的存在。比如,当妈妈提出我们出去吃饭吧,他很可能说:“不!”然后你告诉他:“那,你到奶奶家去吃,爸爸妈妈出去吃。”他很可能说:“不!”然后却紧紧地跟在你们后面。
给父母的建议:切不可乱了方寸
在这个时候,千万要坚持住,不要因为孩子的变化而乱了方寸,大吼大叫。打骂是没有用的,平静地接受这场风暴,对待他们不要强制,不要粗暴,也不能迁就和纵容。通过书籍或者其他途径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做充足的了解,这样你就有了一个精神支撑。你保持积极的态度,你积极地应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就会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同时,建议爸爸妈妈们分给孩子一些小任务,比如,让他们在吃饭前,摆摆小板凳,拿自己的小饭碗;或者,夏天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洗洗小手绢,没洗干净不要紧,关键是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如何更了解孩子的心理
聪明的家长毫不费劲就可以知道孩子到底喜欢什么,家长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内容来了解一下这到底是由于那些原因。怎样才能算是一个聪明妈妈应该有的行为呢,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其中的内容吧。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子的上述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对策二: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
提醒:
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因此,我们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注意:
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孩子的成人往往会一边抚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条。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
专家认为在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家长应当有所了解。
如何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一位年轻妈妈的诉说:
最近接到一位家长的咨询,说自己的孩子叛逆性很强,以前在小学时,还听自己的话,可上初一就经常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有时与我对着干,感到无可奈何,以前小的时候,还可以打他,要求他听我的,可现在孩子年龄大,个子大,脾气也大,我都是不敢训导他,我讲得话,他有时不听,怎样来缓解他的叛逆情绪?
知心老师回复:
叛逆性是随着年龄性格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所以家长要认真观察孩子所产生的变化,毕竟家长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谁能了解自己的孩子,那当然只有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妈妈。
(一)年龄因素。在小学时,孩子的个性不强,但进入小学五六年级后,逐渐进入青春期,那孩子的独立性就更加了,当父母的观念与他的想法不一致时,他会产生排斥心理,拒绝接收外来的强加的做法,如对老师的强加要求产生抵抗。
(二)性格问题。性格是人的重要标志,性格有外向性和内向性,外向的性格容易把自己的心理反映及时表现出去,所以不会轻易形成“心理聚集”,也就是叛逆性强度比内向性的孩子要低。可内向的孩子不轻易把心理活动表现出去,所以很容易集中在一起,爆发起来就是不得了,对家人的表现就是一顿打骂。内向的人很难接受新观点,相对比较保守,也不会对外来的事物有浓厚兴趣。
(三)环境因素。环境是产生和激发叛逆心理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就不会激发孩子的叛逆性,孩子与父母沟通没障碍,就没问题。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和压抑,那孩子的叛逆心理逐渐在加大。
如何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呢?
(一)相互理解。“理解万岁”,这句话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十分重要,但如果做到相互理解,那是需要用心的事情。
(二)家庭关系和谐。家庭关系很重要,如果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那孩子肯定会叛逆,并且与父母对着干,具体把关系弄和谐点,主要是看父母如何对待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毕竟初中生不一样,人大了,就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这个需要父母理解,千万不能把孩子当成小学生一样,包办孩子的一切,这样反而让孩子无所事事,毫无上进心。
(三)换位思考。父母和孩子都要换位思考,要常常假设自己是个孩子,如果自己背着书包,每天上7节课,晚上要做作业2小时,这样的工作时间,这样的用脑强度对自己是否感到劳累,这样你就知道孩子的心理想法,而孩子要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家长,每天为了家计而不辞劳苦,对孩子照顾仔细,对于孩子来说,最好写出文字要好些,写出来之后,就知道孩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