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还是威胁
发布时间:2020-11-10 幼儿小班语言活动方案 幼儿园感恩节亲子活动方案 商量还是威胁?今天晚上爸爸回来的比较晚,吃饭的时候照照已经刷完牙要洗脚了。他知道洗完脚就要睡觉了,而他显然还没有玩够。于是在餐厅里磨磨唧唧。
先是要爬到椅子上去看爸爸;看了会儿又嚷嚷着要吃菜。
照照现在还是不太喜欢刷牙,刚才好不容易才刷完牙,吃了菜还得重新刷,还不知道要墨迹到几点。
我就告诉他:你可以吃菜,但是我们吃完了菜,还得重新刷牙。
于是他开始大哭,非常伤心的样子。
我抱着他,问他:你想干什么?
他哭哭啼啼:我要吃菜。
我说:你可以吃菜,但是吃完了要刷牙。
他继续哭哭啼啼,说:我要吃饭。
我说:吃饭也可以,但是吃完了也要刷牙。
他还是哭,不过稍微平和些了。
我知道他想吃菜但又不想刷牙……
后来带他洗脸。
他一直都是用冷水洗脸的,现在天气有点凉了,他明显有点不愿意。每次洗脸都比较勉强。
这次哭得满脸都是眼泪,又躲躲闪闪的勉强把脸洗了。
他显然还没有完全从刚才的情绪中出来,还有点想哭。
我说:照照,妈妈刚才已经把脸洗好了,要是哭的话,又要重新洗了哦!
他想了想,愣了一下,收住了“哭势”。
后来我带他去看书,睡觉,他心情到还是很不错。
——就这两件事,我想到,在平时,我们看起来还是很“讲道理”,大部分事情都会和照照“商量”,让他“选择”,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他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我在想,我们这样,到底是和孩子在“商量”还是一种变相的“威胁”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催熟?还是等待?
曾看到某电视台举办的一次"神童"表演,数十个五六岁的孩子,在众人羡慕与赞许的目光下,用各种乐器演奏着音乐名篇,用画笔描绘着缤纷画卷,用流利的外语与老外交流,甚至男孩女孩双双拥抱在一起,非常有型地跳着拉丁、探戈……至于背诵几百首古诗、认上千个汉字、速算几位数的加减乘除这样对于成人来说都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对他们更是小菜一碟了。在千百观众面前,在频频的闪光灯照耀下,在电视台的摄像机镜头前,他们显得那么老道、熟练、成人化、有板有眼。看了不禁心生一种悲凉。因为,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些孩子,他们的童年幸福吗?这种过早的成熟真的能使他们发展得很好吗?
教育要遵循孩子年龄发展的规律,这是个耳熟能详的问题,称得上是儿童教育的ABC了。但从今天的实践来看,这个老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违反儿童年龄特征的种种行为经常在各种场合出现。许多家长常常无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孩子施加各种压力,实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他们幻想通过施加"添加剂"、"速成肥料"式的教育,把在他们看来有用的、现成的、可靠的知识和答案灌输给儿童,以图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儿童培养成"神童"、"天才"、"冠军",以显示他们教育的成功,或者实现他们"望子成龙"的一己私利,而彻头彻尾地忽视了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可承受的负荷……
正是这种种"催熟"措施,使一棵棵本可以平凡而健壮地生长的幼芽,过早地枯萎、夭折了。这样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在古代也早已有之。如宋代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而在我们身边,目前有多少儿童,正在为这样的"催熟"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无数教育者,正是基于这样追求高效率的、标准化的培养目标,凌驾于儿童的主体性和权益之上,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幌子下,急功近利、自以为是、拔苗助长地给孩子制订种种教育措施,而把儿童的精神权利和自由剥夺殆尽。种种迹象表明,"催熟"不能使孩子早熟或者早成功,而只能导致花儿早谢。
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儿童成功、且相信儿童能成功,而偏偏要把社会和成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本可以天真烂漫地成长的儿童呢?给孩子一份期许,一份等待,一份信任,期盼孩子能够成功,一切慢慢来,这是孩子成长、成功路上最重要的心灵抚慰剂。
不要盲目地相信诸如"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煽动性的话。孩子就是孩子,他今天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杜威说过,人的成长是各种能力慢慢成长的结果。儿童天性的发挥、能力的成长,都是有一定的程序的,这好比农作物的生长、成熟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阶段一样。父母们,就让我们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这些天性和能力慢慢成长而散发光芒吧。等待,并且坚信,孩子会成才的,孩子也会成才的。
让我们记住智利女诗人盖比艾拉·米斯特拉尔的话:
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催熟,
但孩子不能催熟。
现在,他的骨骼正生长,
现在,他的血液正制造,
现在,他的心智正发展;
对他,我们不能说明天,
他的名字叫今天。
教育孩子要褒还是要贬,表扬还是批评?
褒贬各有说法,到底是表扬效果还一些还是批评的作用更大?
鉴于小时候备受父母言语打击的惨痛经历,作为母亲,我特别赞同赏识教育。儿子自小就在我们的赞扬声中长大,快乐而自信。可进入五年级后,我发现了不好的苗头——这孩子有些超级自信了,直接表现就是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对于儿子,褒还是贬,表扬还是批评,这确实是个问题。
一学期,老师找了我五次,每次都是那几个缺点: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挫折,取得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等。同学也纷纷告状,说儿子瞧不起人,不合群。这些缺点以前他就有,但我过于重视扶优,淡化了对其缺点的修剪。五六年级的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期,原先潜在的问题逐渐被放大凸显,特别是“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挫折”这条,明显就是听惯了我们种种表扬的后遗症,看来我们赏识过头了。
我和孩子爸赶紧亡羊补牢,开始加强批评力度,减少表扬次数。但效果很不好,因为听惯了好话的儿子常有抵触情绪,我的耐心渐渐消失殆尽,指责、不满、批评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什么破字?蜘蛛爬吗?看看人家某某同学多出息,就你只长年纪不长能耐,你怎么这么不上进……”那段时间,家里阴云密布,全家人都唉声叹气。我天天责怪儿子:“看,这些不痛快都是你闹腾的。”儿子的小脸儿没了昔日的神采,低头耷脑的,间或掠过几缕愤恨。孩子身上的缺点没改掉,融洽的亲子关系倒跑到爪哇国去了。
我静下急躁的心,上网跑图书馆看育儿书,积极向有经验的朋友同事请教,渐渐梳理出症结所在:不是赏识教育不好,是我没有运用好,我太简单化的生搬硬套了。
那日,儿子放学回来,没腔没调地哼了两句歌词,我只听清句“我们都是好孩子”,就随口说了句:“你也是好孩子。”儿子忽然抬起头惊异地望着我,灰暗的小脸儿瞬间布满光泽,他怯怯地惊喜地问:“是吗?妈妈,我是好孩子?”那一刻,我无比深刻地感知到他幼小心灵对来自父母的肯定有着怎样强烈的渴盼!我不经意的褒贬在他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分量!我郑重点头:“我儿子是好孩子。”仿佛一瞬间他就长大了,端正地坐到桌前开始写作业。没想到一句“你是好孩子”能给儿子这样大的触动。回忆回忆,天啊,我竟有一年多的时间没像小时候那样表扬他了。这次之后,我开始隔三差五地摸摸他的头,亲切地说:“你是好孩子。”孩子倔强的愤世的表情和语言渐渐减少,有时候还会自言一句:“嗯,我是好孩子,我要把这件事做好。”渐渐地,老师不再找我,同学也不再告状,而我也再次明白了,对待孩子来讲,褒胜于贬。
现今,当我重新拾起赏识教育这根魔法棍时已不再盲目,经过这段弯路让我懂得:教育专家的观点都很好,但怎么运用却是大学问,对于孩子,褒还是贬,什么阶段褒什么阶段贬,褒与贬又该把握怎样的度确实要父母认真地琢磨,再琢磨。
你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
下列场景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你已为父多年,请回忆一下当你遭遇同景时,曾经如何选择;如果你初为人父或是将为人父,请认真学习,不要让孩子看到“坏”爸爸的一面。
场景1:爸爸是不是理智?
晚上,爸爸加班回到家,看到妈妈正在孩子边上焦急地唠叨:“就知道玩,那么晚作业还没完成。”
“坏”爸爸甲:
把孩子训一顿,再责备妈妈“只顾看电视剧,那么晚了才想起管孩子”。
“坏”爸爸乙:
拉开妈妈,急什么,我小时候作业都不做,现在不好好的吗?
好爸爸:
好好宽慰一下妈妈,孩子贪玩是正常的行为。然后亲自陪孩子一起做几道题,同时会有几句夸在点子上的鼓励,让孩子快乐地继续面对作业。
点评:妈妈很容易因为孩子眼前的问题而焦虑不已,常常在教育上出现不够合理的言行,在这时候,男人的理性和大局观该发挥作用。相对妈妈而言,好爸爸更能从孩子长远发展考虑,理智地面对问题,找到更理想的方式来处理眼前难题。
场景2:爸爸吝啬拥抱吗?
孩子把小朋友的贵重玩具弄坏了,哭着回家。
“坏”爸爸甲:
把孩子一把拉过来,大骂一顿,甚至还会动手打。
“坏”爸爸乙:
无所谓的样子,“多少钱?买个赔人家不就得了吗?”
好爸爸:
把孩子拥抱在自己怀里,听他倾诉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然后一起讨论和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评:
不少爸爸十分吝啬自己的拥抱,在保持所谓严父形象的同时,错失了最简单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需要提醒的是,不仅在自己想拥抱孩子的时候拥抱他,更要在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展开自己宽厚的胸怀。
场景3:爸爸有没有童心?
孩子绕着爸爸,恳请爸爸能陪着玩。
“坏”爸爸:
拿着报纸不耐烦地说:找你妈妈去,小孩子的游戏爸爸可不会。
好爸爸:
放下手里的报纸,“好啊,咱们来玩什么呢?”
点评:很多爸爸说,“我说过多少遍了,他听过就忘”。想让孩子真正接受自己的想法,就必须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走进孩子的世界,再给予引导。在游戏中,与妈妈的爱心不同,爸爸的“童心”会是孩子更大的福音,因为爸爸往往会在游戏中更投入、更当真,更像一个优秀的玩伴。
场景4:爸爸舍得花时间吗?
周末,爸爸又要出门加班了,面对望着自己的孩子——
“坏”爸爸:
“爸爸要去赚钱了,让妈妈带你出去玩吧,想去哪里、想吃什么、想要什么都行。”
好爸爸:
“爸爸会尽快回来陪你的,还会把我看到的很有趣的事情告诉你,好吗?”
点评:
因为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使得很多爸爸会用物质来补偿自己的歉疚,而那并不是孩子的需求所在。爸爸更阳刚的气质、更宽阔的视野,是妈妈很难替代的。爸爸们,请给孩子你的时间,而不是用时间去换来你认为更有用的金钱。
分析点评:专家共话奶爸
某幼儿园园长何敬红:胆和力有绝对优势
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的养育至少在4个方面比母亲更有优势。
一是运动机能。比如跑步,母亲总是喜欢站在原地等孩子跑过来,而父亲会和孩子比赛谁跑得快,显然更能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母亲大多谨慎,担心孩子爬得太高,动作太大,而父亲则会鼓励孩子做一些大动作,调动他全身的运动细胞。
二是胆量。父亲比母亲更善于培养孩子的胆魄,以及勇于探索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三是语言的简练性。男性的思维相对来说更为直接敏锐,说话会抓重点,言简意赅,而母亲经常让孩子觉得“啰嗦”。父亲经常和孩子交流,非常有助于孩子发展阅读表达能力。
四是“干脆”。父亲不大会很“粘”孩子,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对某一位家长(多半是妈妈)的情感依赖。一直粘着大人的孩子客易性格懦弱,变得太“嗲”。
父亲既然重要,那么他具体应该对孩子做些什么呢?我的建议是:1、每天挤出15-30分钟陪孩子一起阅读;2、双休日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3、经常陪孩子一起登楼,培养体力和毅力;4、小孩进入小学阶段后,父亲一周至少要有一次,以朋友的角色和孩子聊天谈心。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父爱如山”是误导
我们曾经在家长群体中做过问卷调查,在被问到“你认为孩子在家中最乐于接受谁的教育”时,十有八九的父亲竟然都回答“母亲”。即便那些自认为陪孩子时间较多的父亲,也大多是带孩子去看电影、吃饭,很少参与孩子自身的游戏活动。不难看出,我们身边很多做爸爸的,主动放弃了养育孩子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经过了解后发现,父亲们不是不爱小孩,而是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有些爸爸会认为一直在家带孩子有损“男人的尊严”;又比如“父爱如山”。很多家长认为做父亲就应该像“高仓健一样冷峻”,把对孩子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这其实是错误的想法,《背影》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并不适合幼儿和少年。青春期以前的小孩,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十分需要父亲的亲近和肢体接触,所以这一阶段的父亲们,请不要吝啬你们的拥抱。
现在的幼儿园、小学,在女教师占绝对多数的背景下,父亲更应该主动表示父爱。因为家庭教育的5分钟,往往等同于学校教育的45分钟。
汽车和浴室最适合亲子
对于一个男孩来说,父亲是一生的榜样。如果父亲和小孩关系太疏远,孩子便会找到另一个男人,或是舅舅、或是外公、甚至是隔壁的大哥哥作为自己的成长榜样。那么父亲何苦不去行使自己的职责呢?而对于女孩来说,一个好父亲往往会成为自己将来择偶的标准。因此做父亲丝毫马虎不得。
父亲像是外出捕食的老鹰,能把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和资讯带回家,“哺育”羽翼未丰的孩子;父亲又像是一个家庭公关,靠父亲来协调孩子、母亲、祖辈之间的关系,再适合不过了。
父亲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的最佳场所,我经过实践和研究后发现有两个:一是自备车,父亲单独开车接送孩子时,可以利用路上的时间和孩子说很多话;二是浴室(仅限父子)。这两个空间有一个共同点:相对封闭,没有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说出平时不愿吐露的真心话。
家有小犟种,是喜还是忧
脾气秉性这东西,真是不好说,说不定养个娃娃,他的脾气秉性就和粑粑麻麻都不像,但那时孩子的天生气质,是来自遗传的,所以粑粑麻麻要做的就是自我修炼,自我提高。修炼和提高就是为了能够正确的处理教养中的问题,而不是沿着自己曾经习惯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和解决问题,那样往往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养的目的。今天科学育儿老胡要和大家聊聊这个家里的小犟种的事儿,在天生气质的维度里面,这个被称为坚持度。如果你家孩子的坚持度高,那么用咱们老百姓的话来讲,那就是有个小犟种了!这个坚持度如果是在大人期望的领域,那还好办,否则那可真是一件持久战斗和头痛的事情了。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就是从小喜欢运动,对运动的坚持度就非常高,无论是春夏秋冬,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监督,都自发的锻炼,而且在复习考试的紧张时候,也依然不肯减少运动时间。这个坚持运动的犟种,因为和大人的期望是吻合的,所以打人自然就会乐见其成。相反要是大人所反对的,那可就麻烦了。我举一个不是太典型的例子,我记得我小时候对于苦的东西就特别抵触,坚决不肯吃。普通食物也就罢了,生病吃药,那可是不能免除了。于是,我一生病到吃药这个环节,那可是一场场的大小战斗呀!因为对苦味的拒绝,我首先拖延,其次每次吃都会卡在喉咙,然后引发呕吐,药片通常都是化了一半儿,另一半粘糊糊的被吐了出来,然后我满脸流泪的坐在那儿休息1小时,然后在经历一次这样的折腾。所以,那会儿我打针也就比较多,不吃药难免打针了。我还记得最激烈的一次斗争,是我妈要求我吃中药丸子,把那么大的丸子搓成小丸子,然后一粒一粒的吞服,这个我更加拒绝了。但是老妈搞高压统治,强迫我必须吞,经过斗争失败以后,我记得我一赌气把药丸放在嘴里拼命的咀嚼,让那种苦充分的刺激我的味蕾,在伴着满脸的泪水,那个痛苦啊!这还不算完,这样做的居然直接导致流鼻血,我因为遭到镇压,在气头上,不让人碰,于是搞的满哪儿都是血,那个惨呀!在我的记忆里面,经过这一役,以后再没人逼我吃中药丸子了。在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来,我在味觉方面还是个坚持度比较高的小孩儿。呵呵,我说的是30多年钱的小孩儿。你说家里要是有这么一个小犟种,真是不知道是喜是忧了,对吧!科学育儿的观点是,不喜不忧,都是自家孩子平常心对待!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坚持的是值得鼓励的事情,那自然不用讲了。如果是需要反对的,那也要温柔而坚定的建立规则,循循善诱,把孩子引导到大人预设的情景当中,让孩子自己做出符合期望的选择。生活中处处需要智慧呀!面对坚持度低的孩子,不但不犟,还有点儿随风倒的,那大人也是要花些心思的了!一定要多创造机会,和孩子完成一件完整的事情,然后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完成更多的任务。因为天生气质坚持度低的孩子,特别容易放弃一些事情,而且对于这种放弃没有什么负疚感。大人都知道,很多事情还是非常需要坚持的,没有一个坚持的精神,很多事情也很难做成功的,所以如果孩子坚持度低,那也是要多花些心思往增加坚持度方向引导的了!当个好粑粑麻麻,真心不容易,不但要有识人的能力,还要有很多生活的智慧。跟着科学育儿走,不但能培养聪明健康的小孩,发现自己也变得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