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笨》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11-04 幼儿园小孩游戏 幼儿园感人师德小故事 幼儿小班语言活动方案《小孩不笨》观后感
这个星期五,邹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部电影《小孩不笨》,在观看影片过程中,大家时而泪流满面,时而又被搞笑的台词所逗乐,同时又被剧中的故事情节所感动,被一句句发人深思的台词所牵动。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最接近生活,最感人的影片了。回到家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仍然对影片里的情节所感染,感触很深。
影片中描述了新加坡两个家庭三个孩子的故事,一个家庭因为父母工作很忙,而无法跟自己的两个孩子沟通。杰利的哥哥作文写得很好,但总是得不到妈妈的认可与欣赏,哪怕仅仅是一个微笑,一个掌声都能给他无限的动力。杰利把写着希望爸爸妈妈能参加演出的纸挂在他们的门上,他们也漠不关心,而且一次次把杰利的“邀请信”丢进了垃圾桶…….杰利用渴望的眼神希望父母能去看自己的演出,孩子得到的却是失望。虽然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上的满足,但父母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正像台词里说得那样“这个家里什么都有”可又“什么都没有”因为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不知道“沟通”“交流”是最好的心与心的交流方式,是传递爱的一座桥梁。
另一个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差,父亲有残疾,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很不容易,把所有的爱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但是他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动不动就拳打脚踢,致使孩子离他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从来没有看到孩子的优点,只是“批评,责罚”,而父亲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终于有一天让孩子走上了“不归路”
通过看了这部影片,让我有太多的内心感受与发现,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孩子,更是感触很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单位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和孩子沟通交流很少,而且在教育方法上,也有和电影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做到真正的“赏识”孩子,“赞扬”和孩子,“尊重”孩子的重要性,正如:Jerry所说的:“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其实,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只不过爱孩子的方式不对,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途径。例如:他们的中文老师和不会讲华文的校长,也是很爱他们的孩子,希望他们成才,但她们采取的方法却又极端的不恰当,眼里总是看到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没有一句夸奖孩子的话语,导致孩子越推越远,直到最后背上沉重的“羞辱”。面对每个稚嫩,天真无暇的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又该如何走进孩子,去关注他们幼小的心灵呢?
看完影片我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次赞许的目光”“每一次微笑的脸颊”“每一句肯定的话语”“每一次温暖的拥抱”都会给孩子带来自信,带来无比的欢乐,所以我想说“不要吝惜你的赞赏与夸奖”也许有了你的夸奖,会改变孩子的一生,会让他留下无比的难忘,“孰不知人性最渴望的就是得到别人的赞赏”。正如电影里最后一句话“所有的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成才用自己的成功来验证了这句话,真希望社会上到处都是有用的资源。让我们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平等的心去对待孩子,用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在生活中成为孩子爱模仿的榜样,多鼓励、称赞孩子,让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成为真正的“好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妈妈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难道我的儿子脑袋真不够聪明吗?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他,平时已经够辛苦了,在我这里还要给他一次打击吗?最后这位妈妈还是依然保持沉默,因为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2年过去了,儿子也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也一直在提高。再后来这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小学毕业,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母亲指着前方对我说,儿子,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但是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地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切必须以宽容为基础!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宽容的能力,少打少骂,多包容,多鼓励,孩子才会在一个平和积极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在陪孩子读诵经典也一样如此,我们都要去学海鸥的笨拙,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有时我们做家长要慢慢的陪着孩子长大。不可急躁,奢求一步登天,套用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天使,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守护神,让我们用足够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言传身教,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育儿观念:不管如何,请不要小看孩子
育儿观念:不管如何,请不要小看孩子
成人有了比较,很容易就有所偏好,就连幼儿也懂得这个道理。这天,我开玩笑地问孩子:“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啊?”“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喜欢我。”据我了解,妈妈从小就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对孩子要求很高,因此从来就是十分严厉,而爸爸的“不凶”却不受孩子的喜欢。我很奇怪,于是就请教了老师,她说爱一个孩子不是对她多纵容,而是平时多给一个关注的眼神,多一个微笑,“不要过多得去追求爱的技巧,爱本身就是一种爱。”记得我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我也十分注意教师如何与幼儿交流,并用来模仿,但是并没有那种由心底发出的喜爱之情。
做一名幼儿园老师,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中的“伟大”!要学会享受这份忙碌,这种享受是心中真正的享受,不是去想享受这个过程会为自己带来多少利益的得失,而是真心付出你的爱!在你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宁静的世界,停一秒钟,你能彻底改变自己的想法。
你不需要时时刻刻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孩子,但请你学会蹲下身子与孩子讲话。
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这个人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梭子鱼真是笨死了。
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的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称之为“习得性愚蠢”。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学越笨”了。那么,孩子是怎么变“笨”的呢?
首先,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孩子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笨。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们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其次,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最后,大量的负面暗示。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于是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呢?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怎么办?
首先,要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 “为孩子找一棵矮点儿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其次,兴趣永远第一。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问“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的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可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可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的日程上吧。
最后,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的。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歧视孩子,给孩子阳光,让他们灿烂起来吧!
李雨峰老师:孩子“笨手笨脚”怎么办?
在的课堂上,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做题比较出色,但是身体运动起来却显得不那么协调,比如跑步姿势不够协调、易摔、上课发言时会口吃、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拿筷子等)比同龄孩子发展得慢;手工、美术课比较犯愁。
出现上述运动协调能力发展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原因包括:剖腹产、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过度保护;家长繁忙交由“电视保姆”,孩子从小缺乏运动或活动机会;幼儿园教育中偏重认知、轻视孩子运动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这些都人为地造成了孩子的运动缺陷。其实不是这些孩子“笨”,只是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学习经验而已。
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的一些运动能力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给家长推荐几个易于操作的小游戏,可以回家跟着孩子一起玩,在玩的过程既锻炼了孩子运动协调能力,也会增进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感情。
游戏一:顶着沙包(或毽子、塑料盘子、纸盘子)向前走、倒退走、绕过障碍物走,还可以将沙包放在脚面上走,放在肩上、背上驮着走。或者手持放有乒乓球、玻璃球、豆子的小勺向前走、绕过障碍物走。
游戏二:蒙着眼睛或者眼睛注视着某一特定的位置走。如让孩子仔细观察看画在画板上的大脑袋,自己挑选一个想添加画的部位(如鼻子),然后将画上的这个部位擦掉。让孩子站到3~4米之外,用丝巾蒙住孩子的眼睛原地转三圈儿,以口令引导孩子走上前,只凭感觉来添画。
游戏三: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路线通过跨、爬、钻、围绕等方法通过桌子、椅子、箱子等障碍物。还可以让孩子躺在布单的一端,通过翻滚用布单把自己裹起来,再用过翻滚打开布单。
游戏四:单脚站立,并连续做各种姿势,每种姿势停顿6~8秒;如果这个做得好的话,还可以用脚尖支撑身体,做各种姿势;两臂侧平举,闭眼脚尖踮着转3~5圈。
游戏五:在一张A4的纸上打印上两个较大的汉子,让孩子先沿着汉字的边缘描一遍,然后再用剪刀沿着汉字的边缘把汉字剪下来,要尽量做到转纸不转剪刀的剪法。既学会了认字,又锻炼了孩子的协调能力。
编者注:
育儿观念:家长不急,孩子不躁
育儿观念:家长不急,孩子不躁
我家智智今年五周岁半,大班人士。和很多在教育路上“跋涉”的家长一样,身为妈妈的我并没有真正准备好,只是被动地跟着孩子一路踉跄前行。
凡是有点求知欲望的父母,大都时不时购置点教育用书瞅瞅,闲时教育论坛泡泡,理论都晓得一点,但转身想套用自家娃身上,却是一个头两个大,所有的理论似乎并没有用武之地。当面对孩子一系列“不可理喻”的行为,家长终于按捺不住,“这个应该这样……”“你怎么还不会……”于是,焦虑情绪开始在大人孩子之间传递漫延,全家搞得一团糟。
其实,好多事情换一种思维,往往会变简单。我们只需从容一些,放平心态,尝试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慢慢等他长大,许多事情就会容易许多。只要家长不急,孩子也就不会那么躁。
比如,爸爸见家里乱七八糟,要求儿子把玩具收拾一下,他要拖地,儿子不予理采。爸爸再三要求,儿子依然我行我素。爸爸很生气,声称再不陪他玩了,并赌气说不用他收拾了,一人把玩具全部归置好。
妈妈从厨房出来看到的景象是:爸爸嘴里抱怨着一边收拾玩具一边拖地,儿子在一傍玩钓鱼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对爸爸的斥责充耳不闻。妈妈问了下经过,要求儿子道歉并帮忙。儿子和爸爸说对不起,但爸爸还在生气,说不用。儿子立马和妈妈说,“他说不用。”便又继续玩了。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也会生气。但现在,妈妈尽量试着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角度一换,立马觉得爸爸也有不妥之处了:
1、不应该只是命令式的语气跟孩子讲话,应该和他对视着征求意见,问他是否可以帮忙收拾卫生;
2、赌气说的话意思是反的,但因为孩子之前没有类似经历,所以体会不到爸爸愤怒的情绪。他听到爸爸不用他收拾了,便认定这是爸爸的真实意思表示,觉得自己可以继续玩耍。
晚上睡觉前,妈妈端来了洗脚水,让儿子自己洗脚。后来,儿子把水全部弄到地板上了,汪洋一片。换作以前,妈妈会大发雷霆。可现在妈妈觉得应该管理好情绪,先解决问题,再调查原因。于是,先拿来了一个拖把拖水,并要求儿子再去拿一个来帮忙。儿子连忙去拿了另一个拖把过来,并卖力干着。儿子见妈妈把吸了水拖把通过把手挤干,也学习着挤,可因为力气太小,不成功。又拖了一阵,儿子尝试去卫生间挤水。一阵努力后,回来告诉我,“哎,妈妈,我知道怎么弄了。我把拖把放在马桶上面(找了个固定点卡住,就可以解放出双手),然后(两只手)再一挤就行了……”事后,又兴奋的告诉妈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这是个吸水拖把!”
过后,心平气和的问儿子,为什么要把水全弄到地上。儿子说,“不是,妈妈,我想让凉水上一边,热水上一边,这不这面(中间)就是温温水了么……”问他,“你试验成功了?”答:“没有!”
如果当时控制不了情绪,发了火,孩子不会发现“吸水拖把”,不会知道如何自己就可以把拖把中的水挤出来,妈妈恐怕也没机会知道孩其实是在试验在一个盆中是否可以把热水、凉水分开。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妈妈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难道我的儿子脑袋真不够聪明吗?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他,平时已经够辛苦了,在我这里还要给他一次打击吗?最后这位妈妈还是依然保持沉默,因为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2年过去了,儿子也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也一直在提高。再后来这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小学毕业,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母亲指着前方对我说,儿子,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但是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地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切必须以宽容为基础!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宽容的能力,少打少骂,多包容,多鼓励,孩子才会在一个平和积极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在陪孩子读诵经典也一样如此,我们都要去学海鸥的笨拙,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有时我们做家长要慢慢的陪着孩子长大。不可急躁,奢求一步登天,套用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天使,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守护神,让我们用足够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言传身教,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我们拥有孩子多少年》观后感
《我们拥有孩子多少年》观后感
不知不觉,孩子已经四岁了,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一直陪着她成长,虽然过程真的好辛苦,特别生病的时候,但还是好开心,因为可以看到她人生好多的第一次。
平时跟给我年长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总会说要珍惜小孩子仍然粘住你的时间,等她长大了,想粘一下她都难了,她已经有自己的朋友和空间了,已经不再需要你陪在她身边了。说的正是这编文章所写的一样。让我更加深刻明白个中的道理。
以前,特别刚出生的时候,我总在想,淇淇什么时候可以自己坐着?盼着盼着,到六个月的时候,终于自己能坐起来了。又在想,淇淇什么时候能自己走路不再让我抱着?又盼着盼着,到淇淇一岁时终于学会走路了,我觉得好舒服,起码不用整天都抱着,但竟然又觉得好辛苦,因为要拖着她四处地走,更加不敢离开她,怕她有危险,发现原来学会走路后做妈的我更加的累。之后又在想,淇淇什么时候自己吃饭?什么时候能跟我对话?什么时候去幼儿园?好多的问号在我脑海中出现。
不知是否听得多长辈讲的道理,或者亲亲切切看完这编文章后,让我没有了以前想淇淇快长大的感觉,现在好享受每天听她有困难时大叫“妈咪”,好享受每次有空就接她放学,看到她每次在窗口见到我好开心的样子,我的心好甜,因为知道她在幼儿园过得好开心,玩得好开心。下班回家见到她在屋里唱唱跳跳的样子,工作的辛苦都没有了,星期六日休息就带着她四处的走走,让她见识多点,虽然没有了以前跟朋友逛街的时间,但陪着孩子逛街已经成了我跟她爸爸每个星期休息必做的事情。每天晚上睡前跟她聊聊天,跟她交流在学校的情况,聊着聊着,她就入睡了,顺利地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任务了。
跟大多的父母一样,我不是要她有什么大的成就,就只希望她每天开心快乐的生活着,好好学习做人的本领,学习做人的品质,做一个有交代的人,做一个有知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