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0-10-29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开展幼儿园的游戏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孩子关于常识教育,很多父母都有很多的疑问和不解。当父母发现和孩子的关系出现破裂时,才会想着要用赏识孩子这一招来挽回孩子的心,可是当他们一味地去赞扬,去应和孩子时,他们发现这样的赏识好像并不管用。赏识教育是什么,它是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要赏识你的孩子,你就要有勇气去接受你孩子的不足,看到孩子间的差异,放大自己孩子的优点,给予孩子无限的包容与爱,与孩子一起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培养孩子勇于去承担责任,使孩子能舒展心灵,发展自己的潜能。
有些父母认为赏识就是一味地表扬、鼓励和肯定孩子,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会先表扬了再说。虽然父母在言语上不断地给予孩子赏识,但真正的赏识并不是只表现在言语上,而是从内心里真正去赏识你的孩子,是一种无限的接纳与爱而不由自主地去赏识孩子。如果只是表面地在言语上去赏识你的孩子,孩子也可能从一些非言语的动作里看出问题,并能感受到这种赏识是一种敷衍,会让孩子反感。这样的赏识,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要常识你的孩子,首先你要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你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的附属品。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却是天生的创造家和发明家,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父母用心去倾听,去容纳他们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创造自己的小宇宙。父母也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用的,他们是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只是在不同的领域里,去接纳孩子间的不同,看到孩子最闪光的地方,把赏识的眼光看得更高、更远些。
赏识教育就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听,孩子才能对你说心里话?
近些年,媒体时不时地会有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进行虐待、体罚的报道,手段和花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更难以和可爱的幼儿园老师形象放在一起。令家长们困惑的是,为什么孩子被老师伤害后没有告诉家长,而是选择了沉默呢?
●沉默对孩子而言,可能是聪明的应对方法
记得有一条新闻中提到,问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家长,孩子说:“我怕妈妈担心”。相对于自己所受的伤害而言,不让妈妈担心更重要,听起来感觉孩子太乖了,让人有些心酸心疼。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并非如此,这只是孩子表层能够表达出来的。孩子一定不只是因为怕妈妈担心,通常妈妈担心是因为事情不像自己期待的发展,从而会有焦虑的表现。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父母们容易做的往往是急于纠正孩子的想法或表达,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否定,没有被理解和看到。
慢慢地孩子得到一个印象,父母不能理解我懂我,我如果和他们说一些事情尤其是负面的东西,他们会不喜欢,会担心,我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父母就不爱我了。
因此,孩子最聪明的选择自然是,为了少受评判和获得爱,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就少和家长说,不和家长说,逐渐切断了与家长的心灵交流。孩子与家长的互动常常流于表面和浅层。
一些大学生出现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时,和父母沟通,许多父母的反应通常是“不可能啊,我家孩子好好的,昨天还电话说一切都好”,其实,有的学生心理困扰已经好多年了,做父母的往往并不知晓。
●父母活在理想标准里拒绝了真实的孩子
我们来看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断你是否熟悉:
童童:“妈妈,我不喜欢我们班的婷婷”
妈妈:“童童,婷婷是你的好朋友,你怎么能够不喜欢婷婷呢,她知道后会多难过呀”。(妈妈理想中的孩子是能够喜欢与小朋友玩)
童童:“我喜欢小小家的房子,她家的房子更大更漂亮”
妈妈:“童童,你怎么能够这样想,我们家的房子虽然没有那么大,但也很好呀”,妈妈忍着生气尽量缓和地说。(妈妈理想中的孩子是要安贫乐道,不贪图享受。)
童童:“妈妈,我不喜欢吃红枣”。
妈妈:“为什么呀,你不是前几天还说喜欢吃吗?”妈妈很奇怪地问。(妈妈理想的孩子是一直喜欢吃健康的食品。)
童童:“我不喜欢上幼儿园”
妈妈:“幼儿园多好呀,有滑梯,还有好多小朋友”。(妈妈理想的孩子是天天爱上幼儿园。)
类似的亲子对话片断在生活中应该很熟悉,我们通常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然而,你细品一下,这每一次对话都在告诉孩子:你不应该有这些想法,你像妈妈心目中期待的那个样子就是好的。你不是个好孩子,妈妈不喜欢你这些想法。妈妈每一句的回馈其实根本没有看到眼前的孩子,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情绪状态、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想法等,而只是活在自己头脑中理想小孩的标准中,急于去评价纠正。
成人拒绝了解孩子内心真实发生的,就是拒绝真实的孩子。
●透过行为和语言,带着好奇去走进孩子的内心
一次儿子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和高兴。
大人们正在一起聊天,忽然,一个小朋友跑进来,表情很郁闷地走到妈妈身边:“妈妈,我不想在这玩了,我要回家。”妈妈很困惑,你们难得在一起玩,刚才还玩得很高兴,怎么就忽然要求回去了呢,就问孩子:“为什么不想玩了,你们是好朋友呀,在一起不是玩得很好吗?”孩子说不出来原因,就嘟囔着:“我要回家,我再也不和他们做好朋友了,不想和他们玩了”。妈妈不知原因,试着安慰孩子无果。
我对孩子妈妈示意下,走到孩子身边。
我拉着孩子的手问:“我看到你走过来时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是不是生气了。”孩子点点头。
我问:“能不能给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因为他们怎么怎么样(省略具体内容),我很生气,我再也不要和他们玩了。”
我说:“哦,他们这样子做,你觉得他们不应该,所以很生气是吧。”孩子又用力地点了点头。此时,我能感觉到孩子其实内心的情绪因为被看到,已经不再是气鼓鼓的了,也放松些了,但愤怒背后有些伤心,因为觉得好朋友不应该拒绝自己。
此时,孩子已经愿意和我沟通了,接下来,我们才是针对事情和孩子交流了。只有孩子的情绪被看到了,孩子也才可能听得进你说的话。
后来,孩子的情绪虽然仍然有些郁闷,那是情绪恢复的自然过程,但再也不提要回家的事情了,而是投入到别的事情中开始玩了。
行为和语言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人的很少部分,就像冰山上的一角,并不是冰山的全部。同理,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也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他不等于他的行为和语言,他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就像水面以下的冰山一样。如果我们把行为、语言或情绪看作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个信息,就更可能放下头脑中的诸多评判,而是带着更多的好奇,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
只有孩子感受到他的整个人、而不只是表现好的时候才被理解,被接纳,他才敢于自由地在你面前表达他的想法,展现他的痛苦和快乐,而不担心被否定和批评。你才得以有机会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可能的支持和帮助。
关系是否亲密,真实和真诚是基础。否则,不管是亲子还是夫妻,即使彼此之间很多的爱和照顾,如果不能真实地做自己,这种关系就会是一种消耗,而不是滋养。
父母相爱,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爱!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
年少时,父母争吵,最弱势的那一方,是我们心里最想保护的一方。
比如说,母亲一天到晚尖声大叫,歇斯底里,脏话频出,令人如耳穿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同情父亲,然后站在父亲的位置上,替代父亲攻击母亲。
同样的,如果父亲对母亲冷落,不以为然,贬低、打压、嘲弄、忽略,甚至家暴母亲,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站在母亲一方,深切地痛恨自己的父亲。
因为,孩子是绝对自恋的。
大多数家庭里,父母都会对孩子宠爱有加,他的一喜一怒,都会导致家庭氛围的变化,那么,他会认为,家庭这个小世界,一切都是由他掌控的。
因此,父母关系僵化时,他会想维持秩序,重新恢复平衡。
谁弱,他就帮助谁;
谁强,他就排斥谁。
这就产生了一句流传于心理学界的金句:爸爸不听妈妈的话,妈妈的话就会去到孩子耳朵里。
反过来,同样成立。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许多孩子出现的问题,都与父母没有遵循好家庭运行法则有直接关系。
当夫妻关系失衡,或者位置模糊的时候,孩子潜意识里,就会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弱势的一方,使之恢复平衡。
从而亲子关系逆转,导致孩子发生认知错位,成长出现障碍,没有心思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说,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
讲的是一个丈夫有了婚外情,长期不回家,孩子面对着委屈、失落,同时对他充满依赖和控制的母亲,又想保护,又想逃离。
长大之后,亲密关系果然出现问题,几次恋爱,对象都是年长的有夫之妇。
因为,童年时期,被伴侣忽略的母亲,把对伴侣的需求和期待,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她希望孩子能安慰她,能保护她,能理解她,能支持她,能不离开她,她会对着孩子哭泣:“你爸爸辜负了我,你不要抛弃妈妈,妈妈只有和你相依为命了……”
但是,这不是孩子的责任,而是配偶的责任。
这种认知错位,也会使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保护不被丈夫看见的女人是我的责任。
因此,成年后的两性关系,就不自觉地复制与母亲的模式。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成年后与他人的关系。
当父母怎么对待他,他就会怎么选择自己的伴侣,对待自己的伴侣。
海灵格提出:真正健康的家庭,一定会遵循这个法则——家庭之中,先出现的关系,要优于后出现的关系。
也就是说,夫妻关系,要重于亲子关系。
因为,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学习的模式。
当父母相爱,家庭融洽和谐,那么,孩子就会在爱中长大。
反之,亲子关系也会出现危险。
许多人有了孩子,全副身心都在宝宝身上,对伴侣疏忽,并觉得这理所当然。
因为,“孩子那么小,当然需要全身心照顾!”
但是,这是本末倒置的。
伴侣被忽略,就会爱匮乏,长此以往,就会引发家庭危机,比如婚外情,或者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破坏家庭氛围。
这当然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而将全副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也会在潜意识中,将对配偶的期望投射上去。孩子会不堪其累,会想逃离,或者发生关系认知的扭曲。
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父母关系才是家庭关系之轴,你们的相爱,你们的亲密,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
如果一对夫妻,把做好爸爸、好妈妈的需求,看得高于一切,却疏忽了夫妻关系的建设,那么,这种努力的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得到一份不完整、不健康的爱,他会终其一生地,尝试着去整合它们。
最好的方式,是先爱自己,再爱伴侣,然后一起爱共同的小孩。
这才是健康的家庭运转法则。
没有人能在匮乏中给予,没有人能在爱缺失状态下去爱他人,没有人能在不被看见时,去真正看见孩子。
只有感觉到自己被爱,我们才会内心情感流动,身心愉悦,才会不吝啬地付出,不委屈地坚持,真正地厚待身边每一个人。
也就是说,夫妻的恩爱,必然会赐福给孩子。
父母的相爱,必然会积极影响到他们的子孙。
我们都曾经是一个孩子。
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最大的愿望,不是父母中的哪一个,疯狂地爱我,另一个却被冷落。
相反,我们最大的需求,就是父母相亲相爱,彼此连接,不审判,不指责,相亲相知相互扶持,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成为我们共同的、温暖的归属。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各得其所,充盈幸福。
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在情商所描述的各项能力因素中,自觉、同理心、自律和影响力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玩可以增强休魄、开发智力、促进交流、带来欢乐。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事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力和强迫.由于所反映的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所以孩子的愉感得以诊治,情绪稳定、愉快、积极。同时游戏也丰畜和深化了孩子的情感,例如孩子扮演老师,不仅模仿老师上课、带孩子做游戏,也棋仿老师体贴、爱护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对孩子的惰感有粉潜移狱化的影响。有的孩子还可以在玩中自由抒发情感,排除不愉快、愤怒、紧张和恐惧等消极情绪。
孩子必须在与同龄伙伴玩耍、打闹、博弈、友情、冲撞以至恶作剧中锻炼自己。一个健全的人摇要的不仅是理性的指示.而且是人格的发育和情感的成熟。后者只能在“游戏竞争“中获得。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充分体验到各种情感,例如经历到被别人冷落了怎么办,被别人误解了怎么办,被别人欺骗了怎么办等等情感问题。使得孩子必须在愤怒与忍让,生气与宽容,容羞与勇气,仇恨与和解,留恋与创舍,伤心与快乐等情感纠葛之间作出自己的选择。趁议家长多给孩子创设群体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与同叶、异龄.同性、异性伙伴充分交往。
通过操作、摆弄玩具,孩子能多次体验到自己的动作使客体发生了变化,例如:婴儿用手摇动铃鼓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致使产生了自我意识,然后他会反复互复这个动作来验证自己的能力并由此产生了对自己的信心。孩子在和同伴玩的过程中。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特点,并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尊自信。孩子在长时期的游戏实践中不断感受和验证自己的能力,他的自信也会日益增强。同时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别人的优点,发展了对别人的尊重。因此,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兴趣,并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充分发展。父母应由衷地称赞孩子的短一个进步,也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孩子消除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比如让过于好动、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游戏中担任需要安静和认真工作的角色.如交通警察、图书管理员等;让过于内向、沉狱寡言的孩子担任一些交往机会较多的角色,如教师、售货员等。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意念集中静坐20分钟。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另外,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
父母亲该如何着手,培养孩子的自信?
事实上,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对其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若平时只是批评而极少给予表扬,父母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 所以建议父母亲可以坐下来,写下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而在这想特别提醒家长的是,这些优点不该是孩子和别人比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比如,“很有爱心,对小动物很好;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等这些人格特质,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较之上的结果。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会自我督促念书”就会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对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给他们的最佳的礼物就是:一份无可救药的乐观心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应该要多安排些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以及共同度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等)。重视情商的父母亲在孩子参加这些团体活动时,关注的焦点不会是孩子与他人的比较结果,例如“我的孩子个头比别人高多少?”,或者念着“我的孩子学习比别人快还是 慢?”父母亲该观察的是,孩子在和别人的互动当中,他是主动和他人说话?还是害羞不开口?当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而万一与他人发生矛盾,他又是如何回应的?为了防止自己又落入“与他人较量“的惯性思维中,家长们不妨准备个小的笔记本,提醒自己观察的重点,并做记录。
以上分享的是如何提高宝宝的情商。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具有饱满的乐观情绪、愉快的心境、积极的意志品质、优良的性格特征等。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今天女儿幼儿园组织采摘,不让家长陪同。爸爸和奶奶怕孩子太多,幼儿园老师照顾不过来,所以没让**去。
早上**刚一醒来就哭了,说:“特别、特别、特别想去采摘。”说起女儿想去采摘的理由也挺可笑的,她喜欢教她舞蹈的马老师,而马老师会在这次采摘的过程中充当领队。好象马老师也特别喜欢女儿,昨天还嘱咐女儿说采摘的时候要穿那件红色的小外套,防凉、防蚊虫、照像还漂亮。结果,今天不让她去了,女儿当然很伤心。
其实我心里是想让**多参加集体活动的,特别是**自己愿意去做的事儿,我更是无条件的支持她。看着女儿流满泪水的小脸,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的心都碎了。可是,经常因为孩子的事儿与老公、婆婆对峙,我也累了。再说,的确女儿还有点小,才五岁。不让家长陪同,万一有点什么闪失怎么办,到时候老公和婆婆不得把我吃了。于是,我妥协了。宝贝,对不起了,没能让你做让你开心的事儿,妈妈真的很抱歉。
老公和婆婆总把“我也是为孩子好”挂在嘴头上,其实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你们想过吗?我觉得,对孩子好应该是多用孩子的立场去思维。多想想: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孩子真的开心?而不是让孩子遵从你们的想法,适应你们的习惯!大人想问题要考虑的方面太多,而孩子很单纯,她的想法只有一个——我想要一个东西、我想要做一件事,而不是想我可以要这个东西吗?我能做这件事儿吗?
所以,家长们希望今后你们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让孩子开心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呀!
如何赞赏孩子
如何赞赏孩子
没有学习这个课程以前,对孩子的赞赏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最棒!等一类
的词汇。学习过后,才懂得赞扬之词要发自内心,这与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样的同等重要
,不可以随意用。
上周五早餐时间:
xx:“妈妈,昨天下午上架子鼓课,耿老师表扬我了。”
我:“哦!耿老师因为什么事情表扬你的?”()
xx:“昨天还没上课时,我自己先敲了别的曲子,耿老师问我怎么会敲这个曲子,我说听了耿老
师放的光盘。然后耿老师就说:一听曲子就能踩准点,这小子是个敲架子鼓的天才!”(自豪的
表情)
我:“奇怪,耿老师又没教你,你怎么知道敲这个曲子啊?”
xx:“我听光盘的时候,记住里面的节奏了,我就会敲一小段。”
我:“哟!我们的xx在学架子鼓上很用心哦,得到耿老师这么高的表扬,妈妈也为你自豪,你
自己是不是也特高兴啊?”
xx:“嗯特别特别高兴!”
我:“还有一个好消息,妈妈也要告诉你,想听吗?”
xx:“想想想妈妈快告诉我。”
我:“昨天妈妈遇到你的班主任姚老师,姚老师也表扬你了,说你这周上课比上周要认真很多、
眼睛看着老师和黑板、上课也不做小动作了。姚老师还说非常喜欢现在的xx。妈妈听后也非常
高兴,因为xx在很好的完成本周目标--改掉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
xx:“真的吗?”
我:“当然是真的。不过姚老师也说了有一点如果xx能改进,就更好了。”
xx:“什么啊,妈妈?”
我:“就是你的字,如果再认真点写,肯定能比现在写的更好,对不对?妈妈打算下周目标定为
--认真写字!好吗?”
xx:“嗯!好的。我肯定能写好。”
我:“xx,得到姚老师和耿老师的表扬都是你自己努力、认真、用心后的功劳,能骄傲吗?”
xx:“不能骄傲!”
我:“那是不是还要继续努力,是不是做什么事只要自己用心、很努力的去做,就会有收获?”
xx:“嗯。”
以前每次夸奖孩子总是很笼统地表扬xx,不会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现在明白了在某件事上有
对针对性的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让孩子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