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父母忙让孩子学会了分担
发布时间:2020-10-28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教育孩子笔记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因为父母忙让孩子学会了分担今年xx奶奶不再同来照顾xx,这事经家庭会议讨论而决意。年后在xx上学前,又再次一家三口、家庭会议讨论,以后因奶奶不在身边,许多事,大家都要担当点,比如家务事,大家都要齐动手,不要依赖某一个人。xx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起床、洗刷、自己的玩具收纳、房间整理等等,以后爸爸妈妈不再参与。会议决意后,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睿爸、睿妈以及xx都执行的相当不错。特别是xx值得表扬,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了,家务事参与也不落后,在妈妈打扫卫生时,会主动帮忙拖地,擦桌。这次又因我的工作下班时间延后,下班在家的时间就更要充分利用。于是跟xx说明了我的工作情况后,再次与xx协商他的睡前陪这个时间,能否让出给我用来学习。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来谈,还没把握能让xx同意。因为xx虽然一年前就开始独睡,但睡前陪一直在进行着,不陪他几乎不肯睡觉,就是睡着后,半夜醒来看到身边没人,还会起来让人再陪一次。为这事,我还苦恼了很久,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而这次当我谈到我的工作时间变故后,没想到xx尽然同意不用睡前陪了,自己独自睡,好让妈妈多点时间学习。当我听了后,还是有点担心,因为xx睡前没故事,一定睡不着。当然,即然xx自己决定了,那我就观察下再说吧!xx第一晚没人陪时,独自在床上翻来复去十几分钟没睡,过了会他还爬了起来。看了我心里暗暗叫苦,他准是反悔了,会让我去陪他的。但我还是不主动迎上去,仍在门外观望。只见他下了床拿着点读机,放在床边的桌上,选了几个故事点播着,自己又回到床上睡下。看明白了,没故事睡不着,让点读书代替妈妈讲故事。yjS21.cOm
昨晚xx睡了一觉后起来上了趟洗手间回来,看我在电脑旁,悄悄地又回自己的房间睡去了。今晚一到睡觉时间,他仍抱来点读机来陪着。并还能很快入睡。
现明白了要想让孩子能为我分担点,不可强制要求,凡事都要跟孩子协商着来,跟孩子说明自己的困难,孩子会明白,也会体谅。虽然下班回来的晚了点,但我可运用的时间还是没变。并同时还能让xx独睡不用陪。真是想想,就会让我偷着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尝试!
妈妈对孩子的保护,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开始。根据调查发现,有9.5%的妈妈整天抱着婴儿不放。或许我们可以说,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从哄抱婴儿开始的。 三岁的小宝,个性非常顽皮。每次和小朋友玩不是抢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闲事,所以妈妈一刻也不容许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小宝想要做点什么,妈妈立刻飞奔而来。“要好好一起玩!”、“会不会痛?”一碰到问题,妈妈总以最快的速度帮小宝解决。 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缘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自己解决难题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妈妈事必躬亲,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演变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换言之,出现一群没有“动力”的孩子。 为了避免这类困境,从小就必须让孩子尝试各种事物。散步回到家里,让他自己把脱下来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处都是,也要让他自己吃饭;脱下衣服,自己放入洗衣篮内;早上起床,自己洗脸、刷牙;吃点心时,一定坐着吃。 从幼年时期,便把这些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让他习以为常。一旦孩子长大,妈妈的唠叨会一下子减少许多。如果妈妈认为“孩子还太小,这样子太勉强啦……”什么事都抢着做,到头来,孩子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些全都是妈妈该为我做的事。 孩子刚开始尝试时,通常笨手笨脚的,也可能犯错和失败。没关系,让孩子自己来,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给他赞美。这是教养孩子的第一步。
90%的父母都不知道,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今天,在伙伴们开始看这篇文章之前,小编先问伙伴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孩子要承担什么责任?可能不少家长会回答,孩子的责任就是好好读书、乖乖听父母的话。
如果你还是这样认为的话,那就错了。在人的一生中,几乎处处存在着承担责任这件事,从小教育孩子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让孩子自己学会承担
孩子的责任心是可塑的,家长不要将大小事都包揽在自己身上。要知道过度包办可能会造成孩子感统失调,后期孩子将不愿为任何的人和事负责任。
如何让孩子学会做承担?
1、从小事培养
孩子玩起来经常会忘乎所以,容易将玩具弄得乱七八糟。家长应教导孩子如何收拾整齐,到孩子再次玩时,让孩子自己收拾,家长不再协助。
学习上,家长应说明作业是孩子的事情,是为自己学习。如果孩子拖拖拉拉不完成作业,就让他自己去承担老师的教育批评。
没有父母的事事包办,孩子难免表现出消极、沮丧、烦恼的负面情绪。父母不但要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承担起责任,还要适当的安抚与开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2、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听从孩子指挥是大多数家长的常态。结果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孩子会把家里的习惯带到幼儿园,可能会跟别的孩子抢玩具、东西乱扔,也不听老师的话。
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应当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习惯,比如玩游戏时不随意改变规则、比如听从大人友好的建议、比如适当与其他孩子分享等。
孩子的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更加不可忽视和放松。
3、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就意味着让孩子承担责任和后果义务。
父母替孩子选择,孩子往往是被动接受,也多了几分对立情绪。如果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孩子心甘情愿干的事情,孩子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也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4、让孩子勇于承担后果
从孩子懂事起,就应该让他明白,所有人都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如果家长心疼孩子,事事替孩子开脱,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孩子没有承担行为后果,他自然就不会接受教训。如果有人凡事替自己承担后果,孩子自然就不会去承担了。
5、有条不紊的规划
一个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规划的孩子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将会比同龄人更加辛苦。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有条不紊的做事习惯。
(1)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协助孩子制作时间表,让孩子自己把一天的时间规划好。
刚开始实行的时候,不能对孩子过于严格,过于求成只会让孩子很快失去坚持的耐性。哪怕孩子一天只完成了时间表的一部分安排,家长也应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信心的坚持下去。
(2)让孩子打理自己的生活物品
部分孩子习惯生活的任何事都由父母安排打理好,对很多的生活顺序并不了解。
家长要培养孩子有条不紊的整理自己物品。比如告诉孩子应事前把书包收拾好,书本与笔盒要如何分类摆好,临睡前再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了什么物品。
在往后的生活中,孩子就学会做事前有意识的规划好做事的步骤。这样孩子做起事来就井井有条,不会遇到困难就乱了手脚。
孩子是在一次次新的体验中长大的,每一次过失,都是一次孩子学习的好机会,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在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说明孩子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们会慢慢学着去承担!
父母担心是不了解孩子的表现
有妈妈听我说当年我对儿子载说话能力有迟缓现象,无太大的焦虑,并且没有送他去任何教育机构做加强训练,表示不相信。
说真的,当我发现比我儿子小半岁朋友的儿子都会被唐诗,而我那"傻"儿子竟然还停留在说单字和用手比划示意时,心里的确有些"被比下去"的不是滋味,幸而这种"有点丢脸"的感觉停留于心的时间很短暂,因为我观察到儿子个性特谨慎,像坐小椅子时,别的孩子多半只要感觉到腿接触到椅凳边了,就会一屁股坐下,但我儿子却总还是要回头看上一眼,确定椅子真的就在身后才再慢慢坐下,因此他从未发生像其它孩子一样,有因为没坐着椅子而摔个四脚朝天的情形。至于说话部分,他虽然只会说几个单字,但那几个单字都发音特准,不似一些孩子语音含混,我就估量以他小心谨慎的个性看来,他应该不是不会说不能说,而是想要一出口就能说得准确说得好。果然当他到2岁半,开始一串串的说话,所出口之言不论是发音或用语都是既好又准确。
做母亲的之所以会担心孩子不能,往往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不了解,因此若想放下担忧心,就得多用心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至于我对孩子的语言培训,唯一做的就是从他还是小婴儿时,就坚持每天晚上念故事说故事给他听,还有跟他一起看绘本故事书。
为了孩子,父母有话好好说
多数母亲是以幼儿的需要为取向去照顾的,作为一种互动,幼儿依恋母亲并关注其情绪状态,以此来获得安全感与满足感。她随时在观察妈妈的各种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假设爸爸妈妈脸上的表情与往日不同,说话的声音尖锐而高昂,她就觉察出差异了。于是,她的担忧就以哭泣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宝宝视爸妈为安全基地,为了孩子务必达成"停火协议":
1:爸妈间的争执应当尽量避开孩子
假如孩子经常目睹爸妈之间的互相谩骂、取笑对方、互揭伤疤,甚至动手打架,那么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女孩子可能会变得内向、沮丧;而男孩子则可能会有暴力倾向。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爸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发生争执。
二:尽量控制语音语调
爸妈有时因为对1些事情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执,说话声音大,孩子的感觉却是爸爸妈妈在大吵,她们不再彼此相爱了。特别是那些十分敏感的孩子,爸妈间的轻微冲突也会让她们十分紧张,对她们造成压力。因此,当着宝宝的面,要控制语音语调。
三:爸妈争执后应留心观察孩子的态度和反应
爸妈在争执后假如发现孩子变得内向,并出现1些诸如头疼、胃疼等症状,或是脾气变得暴躁,动不动就会和小伙伴吵架。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爸妈的争吵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使她们焦虑、紧张。这种情况需要给宝宝更多的安抚,假设爸爸妈妈1起带着宝宝外出游玩,或者和宝宝一起做游戏,来减轻她的心理压力。
四:让宝宝看到和解的一面
爸妈有责任向孩子灌输这样一个道理:住在1起的人们难免也会意见不和,会有摩擦和矛盾,这时应学会彼此体谅。不管爸妈在孩子面前争论得有多么激烈,事后应当向孩子承认您们刚才的行为不太理智,大吼大叫是不对的,今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保持冷静。应当让您的孩子目睹您们在争吵之后的彼此体谅和和解,这会使她们懂得道歉、互相谦让的重要性,带给她们来自于爸妈和家庭的一种安全感。
假如是比较小的宝宝,爸妈担心她们不能完全理解说教的内涵,可以当着宝宝的面表现得亲密一点,以此来证明爸爸妈妈还是相爱的,也是爱她的,这样会给宝宝更直观的安全感觉,使她们对这个世界,对爸爸妈妈拥有更多的亲近与信赖!
作为父母我们真的了解孩子不自信的原因么
你的孩子有自信吗?
拥有的是真正的自信吗?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而不自信的孩子,未来出现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低。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拥有自信呢?别因为孩子成绩好才表达爱,让孩子感到你无条件接纳他
你是否曾经对孩子说过:
“只要你考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
“你要是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很多家长在接纳孩子方面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是表现出来的方式却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至少,爱我是有条件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无形中附加了很多条件,并且父母更关注这些条件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影响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
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无条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
家长日常的话语中,“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都是父母增设的条件,用这些条件去跟孩子讨价还价,似乎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表现好”是父母爱孩子的条件,孩子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得不到父母的爱。这种附加条件的爱,非常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它会让孩子也学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旦我考试没能让爸爸妈妈满意,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爸爸妈妈从此就不喜欢我了。
因此,家长要学会将“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区分开来看待。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父母是否赞同都应该一直关爱、激励、接受孩子这个“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悦纳,让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难,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
可能会有家长产生疑惑:无条件接纳孩子是一味地纵容孩子吗?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等于无条件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非孩子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依然需要纠正引导。
学会正确称赞孩子,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
很多家长有一个疑惑:“我平时都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经常表扬孩子, 很少批评孩子,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太自信,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呢?”有的家长会误解“无条件接纳孩子”这个概念。“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是一味地表扬,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感觉良好”。那些建立在单纯感觉良好的“虚假自信”不是真实的自信,对孩子发展弊大于利。
★
小明经过刻苦训练参加学校橄榄球队员选拔赛,可惜表现欠佳,只接到一个球,而且没有实现一次传球成功。爸爸看到他难过,一味地说“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和其他人一样好”。
听了爸爸的话,小明的闷闷不乐并没有缓解。这个父亲本来怀着一番好意,看到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想去安慰他,想让孩子“感觉良好”。像许多父母一样,他选择无条件称赞的方法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该方法起了反作用。
这个父亲忽略了客观事实,一味地称赞孩子的表现,让孩子觉得父亲没有真正理解他,在欺骗他。父亲毫无根据地称赞,只会使小明更加气馁,也降低了他的自信心。
★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孩子“表现良好”而直接教孩子“感觉良好”的。
这位父亲可以这样做:尊重、理解孩子由失败带来的负性情绪,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共同接受失败这一事实;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和孩子一起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下次“表现良好”,从而让孩子真正获得成功带来的“感觉良好”,而非追求空洞的“感觉良好”。
过于乐观的孩子往往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往往拔高估计,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造成“眼高手低”,一旦遇到真正挑战,仍然会遭受挫败,影响自信心。因此,父母要学会合理称赞孩子。称赞一定是有理由的,要向孩子讲明是因为孩子在哪方面表现好才获得的称赞。称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引导和强化,父母可以借助“称赞的理由”让孩子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再次出现,从而固化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孩子主动和叔叔阿姨打招呼问好,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你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很懂礼貌,做得非常好。”
另外,父母要学会控制称赞的程度,使之与孩子取得的成绩相匹配,不要过分夸大。例如,要等孩子真正把玩具汽车安装成功后再给予称赞,并说明称赞的理由,而且不要把孩子的这个成绩当成最了不起的事情,要留着去称赞真正的更高成就,正所谓“留有余地”。
对于孩子做出的某些良好行为,父母不仅可以用口头语言,还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比如给孩子一个拥抱,摸摸孩子的头,搂搂孩子的肩,这些方式有时候胜过言语。
“表现良好”是“感觉良好”的根基,孩子在表现良好之后通过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心才是真实的、长久的。
引导孩子学会恰当的解释风格,乐观对待成功和失败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心理学家花费20年的时间,通过对50万名儿童和成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人群中存在悲观解释风格和乐观解释风格。自信的人面对成功和失败往往有着乐观的解释风格,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有着悲观的解释风格。
如何解释某一件好的或坏的事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两个重要方面:
从纵向的时间跨度看,永久性(总是VS偶尔)——认为事情是永久不断地发生,还是偶然暂时地发生;
从横向的影响范围看,普遍性(一般情况VS特殊情况)——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还是认为这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有时候”、“最近”等特殊情况下造成的结果,是短暂的、可以改变的,而习惯将好的事情视为“总是”,认为由于自身努力学习或讨人喜欢才使好事发生,那么,孩子是乐观解释风格,更容易获得自信心。
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永远”或者“从不”,认为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而习惯将好事视为“有时候”或者“偶尔幸运”等特殊情况下出现的,那么孩子是悲观解释风格,更容易丧失自信心,需引起父母的关注。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归因倾向可以训练,通过训练一个人的解释方式可以提高自信心。一个男孩一直被同伴排斥,他如果认为“我从来就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我”等,那么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自卑。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他们只是今天对我很凶”、“他们生我的气”、“我最近对他们的行为也不太好”,帮助孩子认识到现状可以改变,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学会怎么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归因特点。例如,学龄前的孩子容易因为一件“负面”的事情而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青春期的孩子比较重视同龄人的看法和对事情的解释,有乐观解释风格朋友的孩子更容易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
孩子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家长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是要让孩子获得“重要感”。家长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就是要让孩子获得“自我胜任感”。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解释风格,其实跟“重要感”和“自我胜任感”都有密切关系。
为爱早放手让孩子离开父母
爱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可是只有适当的爱孩子才能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对孩子的爱以分离为主,孩子长大了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走出去独自面对纷繁的世界。
上周五开完家长会,家长陆续离开,飞飞(化名)妈妈留下和我聊孩子的情况,她说:“飞飞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表现自己。”我建议她不要着急,慢慢来给孩子时间。有空多带孩子去《新滨公园》,爬爬城墙、攀攀岩、玩玩沙子。放开手让孩子自由去玩,去多接触一下同龄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他就会学会与小朋友交往,你说的这个问题也会自然解觉。家长轻轻点了点头,我相信孩子会变得活泼开朗!
家长和我谈完,我想了很久。其实孩子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如何交往和表达情感,主要取决于家长的言传身教。有为专家说过:“对孩子要有求必应”,这里的“应”不是让我们成人无条件答应孩子的要求,而是对孩子的要求做出正确反映,关注孩子的言行。说到放手肯定有人反对,孩子太小还不懂事,可这不是理由!在美国孩子十个月妈妈就绑着他的手让他们自己吃饭了,他们大吗?家长越早放手让孩子离开父母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成长越有利!
当我们不能陪孩子走完一生时,那么就该为爱放手,别让爱成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