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讲故事,省力又益智
发布时间:2020-10-22 给幼儿讲故事 幼儿讲故事 幼儿教师讲故事 巧妙讲故事,省力又益智已经讲了三个故事了,时间也差不多八点了,可五岁的女儿xx缠着妈妈还是要讲。“xx,明天讲好不好?”“呒——,妈妈,我还要听,你再讲。”xx使劲摇着妈妈的手臂。
“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家后又烧饭洗碗,很辛苦,想休息了,明天再讲吧。”
“不,妈妈,再讲一个!”女儿在恳求。
“不讲了!一个也不讲!要听,你自己去点易读宝。”
“哇——”xx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样的情景,许多家庭都在无数遍地重复着。如今,年轻的父母都明白这样的道理: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有助于智力的开发,于是,特地买来了大量故事书,每天晚上一个一个地讲给孩子听。可讲着讲着,父母们发现,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了,每晚,一个不够要两个,两个不够要三个……发展到最后,讲故事成了父母的负担,不得不向孩子讨饶。不讲吧,觉得对不起孩子,连这么一点正常的要求都不能满足;讲吧,又实在感到麻烦和疲劳。怎么办?有的父母买来了易读宝,让孩子自己点着电子书听读。易读宝可省去人工朗读,解放了父母。起初,孩子还喜欢,可时间一长,有的孩子就不满足了:一是可以用易读宝的故事毕竟有限;二是易读宝没有互动,总感觉不够亲切。许多孩子还是想听父母亲自朗读,哪怕普通话不准,哪怕这个故事已经重复了无数遍。这就给年轻的父母出了难题:如何尽量满足孩子的胃口需求而又避免自己重复讲述的麻烦与疲劳?要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智慧地科学地讲,具体地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轮流对讲。给孩子讲故事,不能老是捧着书读,照本宣科,而是要经常变换方法。小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一个故事,听十遍八遍都不嫌多。讲这种已经讲过多遍的故事时,可以采用轮流对讲的方式,就是父母先讲几句,再让孩子来讲几句。孩子虽然不认识字,但是看着画,自己也能讲一些。比如讲《白雪公主》这个人人喜爱的故事,大人先讲第一段:“从前,有一个小公主,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大家都叫她白雪公主。在白雪公主很小的时候……”到这里戛然而止,要孩子接下去:“她的妈妈就去世了。”然后再由父母讲几句,孩子讲几句。这样轮番着讲,既可以减轻父母的朗读强度,也可以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着一石双鸟的作用。如果孩子接得顺,父母要大力表扬。
二是猜读续接。在讲新故事时,父母不要一口气把故事从头到尾马上读完,可以在中途停几停,让孩子根据已有的信息,来猜一猜下面的情节。比如讲《狼和小羊》的故事,在讲到这里时:“小羊说:‘狼先生,您住在上游,我住在下游,我怎么可能把您的水弄脏呢?’狼无话可说,但它还是不肯放过小羊。”问孩子:狡猾的狼会用什么办法呢?要孩子来思考。当故事发展到小羊委屈地说:“狼先生,那怎么可能呢?去年我还没生下来呢?”时,又可以停一停,让孩子猜狼又会怎么办。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乱猜一通,但如果讲清狼的特性,再巧妙引导,多猜几次,孩子的猜读能力就会强起来。猜读续接,既可以减轻单一朗读的疲劳,又能增强孩子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孩子想象力发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阅读。
三是即兴编创。有时,老故事讲腻了,新的故事书身边又没有,可孩子还是想听。怎么办?就来个共同即兴创编。父母拟出几个相关的事物,再把它们联系起来,大家一道编故事,看谁编得合理和有趣。比如根据“风筝、小鸟和蜻蜓”来编一个关于飞的故事,或者根据“蚯蚓、泥鳅、蝼蛄”编一个关于钻洞的故事。编创故事,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对孩子要求不能太高,目的不在于能编出什么故事,而在于让孩子明白:故事就是聪明的人编出来的,作为小孩子,不能光是听,要学会自己编创。
故事中长大的孩子聪明,可怎么讲故事,这里大有讲究。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宝宝光脚玩耍,健身又益智
其实,孩子赤脚玩耍不仅是出于好奇,更是一种锻炼。在日本,“赤脚”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登上了国立学校的大雅之堂。如著名的爱知大学附属幼儿园不惜耗资700多万日元,将院内的水泥地面撬开搬走,换上沙土,以便让孩子们在沙地上尽情地玩耍。
日本为何要为孩子打赤脚大开绿灯呢?因为赤脚训练可为孩子生理和智力的发育带来莫大的好处。
一、益智
赤脚锻炼的最大贡献在于能健脑益智,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
脚是由骨骼、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等组织组成的运动器官。双脚共有66个穴位,不少穴位与内脏器官特别是大脑都有连接神经反应点,医学上称为足反射区。孩子经常赤脚活动,可刺激并兴奋密布于足底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中枢神经的反馈作用,发挥调节包括大脑在内的器官功能,从而提高大脑思维的灵敏度和记忆力。由此,科学家提出了“要使脑袋灵,每天走万步”的观点。
二、健身
孩子新陈代谢旺盛,脚部皮肤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十分丰富。如果整天穿着鞋子,会使孩子感到很不舒服。孩子活泼好动,脚汗分泌多,而潮湿的鞋子易生长、繁殖病菌,可能导致孩子脚部软组织发生炎症。赤脚锻炼恰恰避免了鞋袜的这些弊病,不同程度地避免了足癣、鸡眼和足部软组织炎症等脚病的发生。
同时,让孩子细嫩的足底直接与泥土、砂石接触,不仅有益于足底皮肤的发育、提高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力量,更有助于足弓的形成,避免或减少扁平足的发生,无异于脚的健美操。同时,赤脚运动对脚趾、脚掌心等部位也是一种良好的穴位按摩,能起到“健脾益胃消积、强心安神定志、补肾强骨明目、补髓益脑聪耳”等作用,对于小儿的遗尿、腹泻、便秘、疳积等治疗都有独特的效果。
由此看来,经常让孩子赤脚玩耍,确实是一种“寓健康于娱乐”的有益活动。
赤脚锻炼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
·1岁-1岁半的宝宝适合于在床上训练;
·1岁半以后可用布袋装满光滑的鹅卵石,扶着孩子在上面赤脚踏步;>>>0-12个月宝宝六个喂养阶梯
·2、3岁后,可带孩子在室内地板上行走;
·4、5岁时,可带他到干净的草地、沙地上赤脚行走。
孩子多听故事促进智力发展
日本最新一项研究显示:父母长为孩子说故事,不仅能增进亲子交流,还可以促进儿童大脑发育。
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大脑内侧边缘系统相当活跃,这个边缘系统主要掌管人类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父母在说故事的同时,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因此跟着生成发展,同时在父母的陪伴下,对于儿童的情绪控管及脑部智商发育也有相当显著的影响。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还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多接触言语沟通,有助于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发展,除表现在能正确发音,掌握一定的词汇外,还表现在学会组词或成句的一些规律上。如果我们能够配上合适的音乐讲述故事,会有助于培养幼儿听读的习惯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萌发幼儿初步感受和表现美的情趣。有助于挖掘幼儿学习的潜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在班中,我们每天都有美文诵读时间,孩子们在这时能够集中较多的注意力。如果忙于生活的您没有太多时间,那也希望能在睡前为他们说上一个小故事,因为睡前静听故事,有助于幼儿很快入眠和矫正他们某些不良的睡眠习惯;可以让幼儿在宽松舒适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请家长们注意:给孩子听故事时选择的听读材料,除了考虑到其科学性、教育性和适当的趣味性外,还必须注意其效果不得和诱导幼儿入睡这一目的相抵触。
幼儿讲故事、写故事与记忆力
幼儿讲故事、写故事与记忆力幼儿讲故事与写故事的能力相差很大,这个相差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孩子不会写字,而是写故事更需要“记忆力”。今天幼儿园的博(5岁)写了一个近似完整的故事,整个过程花了近2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反复见证了“写故事对记忆力的要求”。
不知什么原因,博特别喜欢写字。我问过博为什么喜欢写字,他说是因为可以当写字老师。实际上,在幼儿园,我给学前班每个孩子都有可以当许多不同角色的机会,例如:即使辉不认识几个字,一样可以有机会当读故事的老师。因此,博说的这个原因,还是不能完全说明真实的原因。毕竟博还比较小,博妈以及D老师都没有鼓励他写字。而且博有时要我给他写字时,我还会时不时拒绝。我猜测他对写字很有成就感,因为他每次写完几个字后,都会拿过我给我看问我写正确了没有。我只能实话实说,他的确写正确了,而且写得很好。因为此估计他得到了肯定。博因为喜欢写字,而认识了不少字,与一般孩子因为读故事而识字很不相同。
今天学前班有4个孩子请假,只来了3个孩子。博如往常一样来得很早,而且一来就要写字(他提出一个想写的字,让我写好,他照着写)。因为,汉字多音字的问题,我对博有一个要求“如果要写哪一个字,必须用一句话告诉我,要不然我不知道是哪一个字”。我给他稍稍讲了一下一个读音有许多不同字的情况,现在博已习惯了“如果想写什么字,他会说出一句话来”。
今天博写的第一句话是“辉弟弟在火车上看见尘哥哥”。我感觉到这是一件事或一个小故事的开始,我就鼓励博写一个故事。然后博就开始顺着这句话讲故事,讲了好几句后,D老师问博“下一句写什么?”。他会想一会儿,句子写得越多,D老师每次问他“下一句写什么?”,他想的时间越长,但在之前他自己顺着前一句讲故事时都已讲述了几些句。这说明,他在回忆刚才自己的讲述,一般可以正确回忆,虽然时间越来越长。当然有时写的句子完全不是之前口头讲过的,也就是说回忆错误。
博写到十来个句子时,想要放弃了,好几次说“我不知道怎么写了。”然后D老师不停地用各种问题引导,或换个角色比如妈妈之类的,让他想一想“下一步会怎么办?”但博能进行迁移的次数少,迷惑的次数多。D老师最后说“我把已写过的故事读一遍,然后你自己决定接着写什么吧。”我读完一遍后,博又可以正常续写。当然越来后面,我需要读的次数会多一些,但还是能够让他知道接着写什么。
不过,博还是没有能坚持把故事写完。虽然他并没有啥特别的反感情绪,但我还是没有坚持鼓励他写下去了,因为孩子的记忆力还不足以让他写得过长。
从这件事的观察,我认为可以得出两个合理的猜想:1.写故事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2.幼儿还不适合写较长的故事。
今天博写故事的事情,让我想起孩子们在故事课讲故事的情景。有的小朋友讲故事的能力弱,我原以为原因是:1.妈妈讲故事少,模仿的材料少;2.生活经验不足;3.想象力欠缺;4.表达能力欠缺。现在看来,讲故事也是与记忆力有一些关系的,情况与写故事差不多。
因此,我猜想讲故事也是可以锻炼记忆力的。
既然这篇短文谈到了记忆力,让我想起死读经派的一个观点“从小让孩子多读经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还有在论坛有网友说“一字不差地背语文课文,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提高记忆力当然重要,但锻炼孩子记忆力的办法不只一条或二条途径,我们又何必把它吊死在那些让孩子讨厌学习的练习上呢?
专家:给宝宝讲故事有技巧
选择合适的故事
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引起宝宝的兴趣,爸妈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故事。通常给2~3岁的宝宝讲些动物、植物等故事比较适合,故事要短、形象要生动、情节要简单。4~5岁的宝宝正是发展想像力的时期,这时候,爸妈就可以讲些童话、民间故事啦,故事形象可以丰富一些,内容中的词汇量也可以逐步增加。等宝宝再长大些,就可以讲历史人物和寓言故事了,这些故事宣传爱国主义、富有哲理,是启蒙儿童思维和语言的好材料。
临睡前是好时间
建议爸妈选择在宝宝睡觉前讲故事。因为在临睡前,正是大脑神经和小脑神经交替工作的时候,是宝宝一天精神状态最稳定、最平静的时候,如果在这段时间给宝宝讲一些美丽的、欢乐的及培养情感的故事,宝宝会很容易接受哦。如果宝宝只有2岁左右,那么在起初,爸妈讲故事的时间最好短些,时间控制在3~5分钟内,让宝宝有个适应的过程,之后,就可以根据宝宝的注意力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故事的长度。基本上,一篇故事的长度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当然,如果宝宝十分融入在情节里,多讲一会儿也不碍事;如果发现宝宝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了,那就要及时刹车,不要勉强,以免宝宝对听故事产生厌倦心理。
声情并茂讲故事
为宝宝讲故事,重要的是能提供宝宝许多“语料”,为将来的说话、写作储存资本。宝宝将通过妈妈对他所说的故事,学会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情感、描述事件。所以讲故事的言语要尽可能生动哦,多用象声字、象形字,必要时还可以手舞足蹈,调动起妈妈的眼睛、眉毛、嘴巴乃至脸上的每寸肌肉吧!只有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宝宝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嘛。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一定要起个好开头,宝宝才会饶有兴致地听下文,爸爸妈妈可以根据故事内容或主人公的特点编个谜语或者学动物的叫声等等来吸引宝宝注意哦。
鼓励宝宝复述故事
在故事活动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宝宝复述故事。复述不是背诵哦,而是要用宝宝自己的言语来讲述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这对宝宝的言语、记忆、逻辑、想像等方面的能力是最好的锻炼。但是宝宝要经历聆听、理解、记忆后,才有复述故事的可能,宝宝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如果像流水账一样一天一篇故事,等你把故事讲完了,他也忘得差不多了。爸爸妈妈可以借鉴著名诗人歌德的妈妈用过的方法:在歌德小的时候,他的妈妈每天都会给他讲故事,但是每到关键处就停住,让歌德去想之后的情节。等到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问歌德是怎么想的,等他讲完以后,妈妈才继续讲故事,歌德的想像力就被培养出来了。所以,爸爸妈妈可以不定期地重复已经讲过的故事,并且鼓励宝宝回想故事,甚至发挥想像力创造部分内容,将故事扎根在宝宝的心里。
妈妈抚触宝宝有益智力发展
宝宝生下来后最初接触的是照料他的人,而母亲对新生儿的抚摸、拥抱和摇动使他获得天然的舒适感。这种天然舒适感对孩子一生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妈妈抚触宝宝有益智力发展
从七八个月到2岁期间,婴幼儿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对母亲或最亲近的人的依恋关系,并从中产生了一种依恋安全感。建立依恋安全感最大的意义是在婴幼儿心灵上形成良好的背景,婴儿以它为基础来进一步发展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能力。具有良好依恋安全感的婴儿比较不怕陌生人,并尝试与接近他的陌生人亲近。他们还比较喜欢探索周围环境,不害怕从母亲身边走开,趋向那些吸引他们的新事物,智力水平会有较快的提高。
父亲的爱抚同样对宝宝今后的行为态度、智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有人做过测试,受到父亲爱抚较多的孩子,往往对新事物或新环境表露出好奇与探索精神。经常与父亲接触的孩子往往在认识力上高人一筹。父亲对幼儿认识力发展上的帮助,一般通过游戏发挥作用。因此,那些对“捉迷藏”、“掷球”、“蹦跳”等游戏特别擅长的父亲,其子女认识力往往比较强。此外,那些得到父亲慈爱、赞赏以及屡加指导的孩子,其智力及词汇测验中得分较高,并更具有独立的精神。
爸爸、妈妈及其他亲人对孩子的触摸,对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触摸的感受与学习的过程有紧密的联系。对一组幼儿进行一项实验,遮住他们的视线,分辨哪根手指被触及。结果发现,最能正确将触及的指头分辨出来的孩子在长大后,都是成绩较优良的学生。辨别手指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关联的内在机理并不清楚,有人认为,分辨手指的能力可能是幼儿在准备阅读之前必须发展的智力。
当小宝宝跌倒摔疼,或是小手受伤了,他会伸出指头要求母亲亲吻一下,或让妈妈触摸一下摔疼的部位时,神奇的治疗性效果即刻就产生了,孩子不再感到那么疼痛。这既是母亲的生活经验,也是小孩的习惯动作。由此,至少可以说明母亲的爱抚使孩子得到了安慰,使孩子的情绪得到了优化,而良好情绪是孩子智力顺利发展的基础条件。
虽然科学家还难以证实触摸有助于治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触摸有助于平复孩子忧虑、不安的情绪,有助于身体的健康。一个学走路的小孩子,喜欢四处摸索,碰到轻微的不安全,他就会迅速返回母亲身边,即使是几句安慰的话,或抚摸一下都足以缓和他心中的惊恐。孩子有时候处于极度的不安情绪之中,需要母亲紧紧拥抱才能感到安全。
若养母或奶奶、外婆能和亲生母亲一样给予小宝宝以触摸、拥抱与安慰等亲情的动作,孩子同样活泼健康地生活。故科学家认为,触摸的来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触摸传达了对孩子的关怀与爱心。
触摸使家长与幼儿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爱使充满欢乐的情绪升华,这种优化的情绪是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4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益智游戏
想发展孩子的空间智能?
通过空间智能的训练,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让孩子拥有空间智能优势吧!
一、视觉感受训练:
玩法:火眼金睛
准备:细绳、小彩球……
步骤:
1.家长用一根细绳拴住一个小彩球,在孩子眼前上下左右晃动,示意孩子头不动,只有目光追随着小球的运动轨迹
2.让孩子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逆时针)方向扫视,鼓励孩子说出看到的物体(如柜子、电视、玩具车、花瓶)
3.按不同方向扫视,比较所看到的物体数量的多少
目标:
增强眼球的活动性,开阔孩子的视野。
二、方位感训练:
玩法:修建公路
步骤:
1.找一块空地,和孩子“修建公路”。也可以画在纸上。
2.可以在路上增加比如红绿灯或斑马线等,让任务升级,还能增加宝宝的词汇量。
3.父母可以让孩子描述如何去往某一地点,也可以使用“指令”,比如“走斑马线穿过马路”、“在第二个红绿灯右拐”等,使任务多样化。
目标:
建立方向感。
玩法:分门别类
步骤:
1、张贴由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组合的图画。
2、提供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图形。
3、让孩子自由组合。
目标:
1、给图形分类
2、学习用图形构图,激发空间想象力和分类排序的能力
四、立体感训练:
玩法:折纸
骤:
1.取一张正方形的纸,两两对折再打开,留下“十”字印痕,
2.沿着“十”字印痕折向中心,形成双层的小正方形,
3.将纸片反过来,再次分别将四角折向中心,
4.将纸片反身,显示正方形上有四个口袋,可以在每个小口袋写孩子喜欢的东西,如:东、南、西、北,
目标:
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给孩子讲故事能改善注意力
给孩子讲故事能改善注意力
妈妈们也许都发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比如1~2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最多不会超过3分钟。如何改善宝宝的这种现状呢?
专家分析,这类孩子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气质特点,应该及早给予帮助,否则到学龄时期就会出现多动症症状。对于这类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提高注意力。讲故事前,先与孩子面对着面手拉着手坐好,然后再有声有色地讲故事,并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参与讲故事。直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实在无法坚持集中时,立即宣布“今天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发展到让孩子收听广播里的故事。其他活动形式也可按类似方式进行。
在训练孩子注意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刚开始训练时,可能孩子并不合作,这时切忌打骂孩子,否则他们会对训练产生厌恶情绪,导致训练无法深入进行。
2。训练内容一定要围绕着“玩”字,切忌认字、写字或课堂式教育。
3。训练时间长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特征决定,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与要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