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守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发布时间:2020-10-06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近日有幸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书——《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收益良多。当读到第二章中的“遭遇“问题学生”时”,颇有感触。我们班的希希小朋友真应了那句“问题学生不是破坏者,而是受害者。”
去年小班刚入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希希小朋友有攻击性行为。早上玩桌面游戏时,积木篮本来是放在桌子中间的,只要他一来,就把积木篮拉到自己面前,要是有其他小朋友要拿篮子里的积木,他就要打他们,不许别人拿。跟他说不可以打人,玩具大家一起玩,把积木篮往中间放放,他就是不肯,还要发脾气,把椅子拿起来往地上砸。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就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针对希希这种情况,我们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找来他的家长谈话,希希的奶奶听了我们反应的情况,就说:“下次他再打人,老师你们也给我打他。”我连忙说:“这是不可以的。你们要配合我们教育他不能打人,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在次我隐约感到孩子这么霸道,这么暴力,可能是家庭原因。
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果不其然,后来从另一位家长口中了解到,希希的爸爸在孩子犯错时就是打骂,而且打得很厉害,也不跟孩子讲道理。找到根源后,我再次找到希希的爸爸,和他好好地谈谈孩子存在的问题。希望家长给孩子多一点耐心,不要老是用打骂的教养方式来教育孩子。以后要少打骂孩子,多和他讲道理,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配合我们老师耐心地教导孩子。不能用暴力来解决孩子不乖的问题,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也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灵。【gX86.coM 笔稿范文网】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针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帮助家长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亲子观、成材观,并通过家校通、家访、家长园地、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提高教养水平,因人而异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心理脆弱的原因
孩子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验,因此孩子的心理也会比较脆弱。如果一疏忽,宝宝就有可能受到伤害。因此,爸爸妈妈要多培养孩子的心理抗压能力,让孩子的心理变得坚强一些。那么,如果孩子有一颗玻璃心,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呢?
一、孩子心理脆弱的原因
1.过分赏识
对孩子的适当赏识,能够让孩子变得自信。但如果没有把握好度的话,孩子的自信就会变成自负,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孩子总会遇到比自己更厉害的人。这样一来,孩子有可能就会感觉到自卑,所以心理慢慢变得脆弱。
2.过分溺爱
如今很多的爸爸妈妈都很溺爱孩子。不管什么时候,爸爸妈妈都对孩子格外保护和照顾,所以,孩子养尊处优的,性格也很霸道。但是,孩子终究是要进入社会的,离开了爸爸妈妈的保护,孩子可能会处处碰壁。
3.过分照顾
孩子在一岁的时候,动手能力就会开始发展。所以,爸爸妈妈不要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这样会导致孩子缺少独立能力。过分照顾孩子,孩子会过分依赖爸爸妈妈,以后离开了父母就会不习惯,心里也会有很大的落差。
4.过分要求
许多的爸爸妈妈对于孩子有着很大的期望,甚至只许孩子赢不许孩子输。这样孩子以后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心理就会越来越脆弱。
二、孩子心理脆弱怎么办
1.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
孩子心理脆弱的话,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不要因为一点点的失败就觉得很失望,遇到失败要让孩子懂得如何重新振作起来。
2.适当让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孩子的心理脆弱,不妨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进行一些挫折教育,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这样就能够让孩子的心理渐渐变得强大。
育儿观念:我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育儿观念:我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孩子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体,又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在不断的接受知识的同时,也特别渴望把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尤其是父母。而父母也特别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在想什么。
我的孩子今年四岁半了,读小班,个性内向又非常淘气,作什么事都凭自己性情,我行我素。后来我就干脆改变教育方法,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既走进童心世界又使孩子各方面得到发展。这里我就谈些自己浅显体会:
一、平时多和孩子接触。大人有大人的事,孩子也有他们的事,孩子的许多行为举止、爱好动作在大人眼里可说是幼稚可爱的,然而在孩子眼里是最美好的世界。如果你想破译孩子的秘密,就必须和孩子多接触,走进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二、对孩子有耐性。和孩子谈话要有耐性,孩子小,语言逻辑性差加上想象力丰富,常常是说上半天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既没有主题又词不达意,但却一本正经,一副煞有其事的样子,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静静地听,即使不明白他们说什么。这也是给孩子一个锻炼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好机会,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开朗的性格。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发展自己。
三、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地位;前几天,我带孩子去郊外游玩,孩子突然挣脱我的手,蹲到一丛美丽的花前,喃喃自语。我奇怪地问他?quot;你在干什么?"他天真地说:"我和花儿在说悄悄话。"听了孩子的话,我明白了,作为父母。平时只有当孩子拉近距离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灵沟通,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应当想孩子与花儿那样,在绝对平等下,才能走进童心世界,克服孩子的自卑感。
的确,孩子是天真的、幼稚的,让我们积极地去发现、沟通他们那美好的心灵吧!这样你就会感受那份幸福,孩子也会的。
育儿心得:孩子的心灵是一朵娇弱的花
育儿心得:孩子的心灵是一朵娇弱的花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从纯净清彻的婴幼时代开始萌发,探索的眼神、渴求的触觉、敏锐完善的知觉;个人意识的觉醒,对于个人情绪、情感的摸索认识、直至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收放掌控;从对世界最初的表象直至高级思维的想像、创造、推理,我们每个人就是这样开始了心灵之旅的漫漫征途,探索、跌倒、爬起、挫折、失败、成功、迷茫、彻悟、挖掘、收获,心灵之花开枝拔节,散叶开花,我们就是如此经历渴望安全依恋的婴幼时代、天真自由的童年时代、懵懂羞怯的少年时代、抵达心理日臻成熟完善的青年。
作为已是人父已是人母的我们,正是心灵发展成熟的青年一代,或是心灵更趋完善坚强的中年时代,五彩缤纷的空间世界里,多元化发展的信息世界里,自身发展的动机热情激发,个体价值的体现与自我实现的愿望推动着人们去完善这个社会,丰饶这个世界的资源。可是,面对孩子,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面对孩子执拗的要求;面对孩子不时洒满泪珠的小脸;面对孩子故意的反叛做对;面对孩子逃学、打架......面对孩子心灵的成长,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那么步履匆匆;我们的思绪总是那么焦躁不安;我们的等待总是那么急不可耐。对待孩子成长的演变,对待孩子心灵的独立,对待孩子个性的孤傲,有的父母好似对待一场战争,甚至有时候因为失望感,因为无力感,因为顿挫感,父母会直接以简单粗暴的武力去镇压,或以哄、骗、讨好去自欺欺人,以图耳根清静,息事宁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心灵成长的规律,我们自己不也是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开始,就渴望温暖、渴望被爱、渴望赞扬么?娇弱的心灵之花在得到了安全、依恋的雨露滋润,在得到了爱、关注、赞扬的肥沃浇灌;在得到了欣赏、引导、教育的辛勤培育,花儿才得以自由呼吸、畅快吸收,才能茁壮成长娇艳盛开啊!孩子的心灵就像是风雨中飘曳的花骨朵,孩子的心灵本就是一朵娇弱的花,需要我们父母好好去浇灌、施肥、培土,用温情与鼓励去呵护。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关注过孩子心灵深层次的需求吗?孩子执拗的要求,孩子无理的取闹,孩子叛逆的思维与行为,或许只是他(她)探索认知自己,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或许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小小的错误认知;或许只是孩子想得到你的关爱得到你的认可......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才。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谈话,是什么让你如此伤心?是什么让你如此失望?是什么让你如此认为?是什么让你如此厌烦?孩子,你需要什么?孩子,你最喜欢做什么?孩子,你想得到什么?孩子,什么才是你快乐所在?孩子,你需要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孩子,记住!爸爸妈妈最欣赏你的坚强,你的勇敢!你永远是爸爸妈妈骄傲的宝贝!爸爸妈妈最喜欢看你每天甜美如花的笑脸!孩子,谈了你自己,也为他人考虑考虑吧!让我们将目光向外看,看向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将目光向内看,看向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让我们一起来辨明对错,拨开迷雾,洗涤心灵,找到那条通往快乐成长的路......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我们有多久没有这样带着爱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进行过心灵的交流了呢?
家园共育:怎样防止孩子脆弱的玻璃心
现在,好多家庭都有2胎娃娃,爸妈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孩子的“玻璃心”,从各方面的了解中,感觉其实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都起源于小孩太敏感脆弱玻璃心,自我调节能力底下,一点点挫折就造成极大的损伤。那么如何教育可以使孩子心理强健,不害怕挫折和打击呢?即便遇到问题,也可以良好的自我调节。
1、“透过你的世界观的,我的眼”
比方说,俩小孩打架,A妈妈把孩子拉开,问A“你怎么能让他欺负你?”那难以避免的,A长大了会有“受害者心态”。“他欺负我,全世界欺负我”。老这样看问题,脆弱那是妥妥的。B妈妈把孩子拉开,对B说“你俩是好朋友,老在一起玩儿,又亲密,发生点儿小摩擦正常。不跟你好的、不跟你玩儿也不会也有争执啊!”这何止是更淡定的视角,还是小处着眼的情商教育啊!我们都喜欢成熟、乐观、从容、坚定、心思澄明的人。
如果家长没有这样引导的功力,只能拼将来遇到好老师的概率了,特别聪明敏感的孩子这事儿也能想明白,不过是不是要走很多弯路、付上很多情绪代价?
2、“给坏脾气一个容身之处”脆弱的孩子中有一拨,因为负面情绪累积的太多,太痛,所以才脆弱逃避。成人伤了心还不去谈恋爱了呢,何况小孩子?孩子脆弱有这样一个循环:事情有难度——面对的时候烦躁——被大人否认、压抑(有什么可着急的?你耐心一点儿!/你那么急躁有用吗?)——负面情绪得不到处理——面对可能再次出现的情绪“痛点”,选择逃避。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你很难过,跟某人倾诉,某人一副不以为然,你马上就生出“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强烈感慨,发誓“以后再跟这货说这问题我就是怂包”!
可你除了某人,还有某某人,闺蜜朋友什么的一大把,不愁没地儿宣泄。而孩子,除了父母以外,就再少有其他的情绪支持者了。如果在父母这儿都被堵,基本上就没戏了。按照循环走下去,脆弱逃避是迟早的。
3、“爹妈云淡风轻,孩子处变不惊”
见过不少火急火燎、凡事儿大惊小怪的家长,我妈是这样的人,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一个人。作为一个以前也有这毛病、现在“预后良好”的病友,我对这个问题,简直不仅仅能用“感同身受”来形容。我之所以以前脆弱,觉得一遇到事儿跟天塌了一样,本能地想要躲起来,是因为我妈是这样对事情反应的。从她惊慌的样子我觉着事儿很严重——大人都处理不了的事儿,小孩子就只能接受恐惧的折磨。
其实后来才发现是小事儿,没啥大不了的。但心理阴影已经存在了,习惯性的心理反应已经形成了。再说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学习心理学、完成充分地自我觉察。我的其他实践经验也告诉我,孩子之所以脆弱、逃避困难,跟爹妈反应过度绝对有关系。
所以,孩子急,孩子怕,孩子慌,咱得淡定。你从来见有战斗力的部队,中层将领着急忙慌地进入帐篷“报~~~~~”,其统帅啥时候跟着他一起着急过?不是胸有成竹地指挥若定吗?如果有着急,等着丢盔弃甲吧!整个部队会变得无比脆弱。所以,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做形容最恰切不过了。方法还是要找的,但是在情绪回应和思想境界上一定不能输了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