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对不爱学习的孩子督促是需要的,但尽量形成习惯

发布时间:2020-10-03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懒惰,没有恒心,这个问题貌似就像在说我一样,虽然我不再是很多人眼中的孩子,但是貌似我是我父母眼中的孩子,所以我想我可以用代入的办法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我其实有病,病的比较严重,都属于晚期了,虽然医院一直不给我下病危通知,但是我知道那是因为怕我承受不住,上次我的主治医生还跟我讲,你这病我们治不了,只能看看有没有什么奇迹发生了,唉,人生啊…噢,忘了告诉大家,我得的病很多人估计都有,我的属于比较严重,临床上叫做全天性肌无力外加看见床就想睡外加起床困难病症,俗称懒癌。(谁在打我我跟谁急)

不过懒惰还真是一种病,好多人都出了治疗方案了(市面上的书多的数不胜数),所以我也就买了几本,什么28天健康生活,什么,治愈你的懒惰,什么活力人生,从生理心理分析了懒惰

,只不过对于治疗我的病没太多用处。

所以我就自创了一套办法,治疗懒惰最好的办法是形成习惯,有人说,人体能在两个星期内形成一个新的习惯,能在一个月内巩固习惯,保持的好那就一辈子了,所以强制不可避免,对于我来讲,强制两个星期没什么大问题,所以我可以做得到。

下一个问题,起来以后无事可做,很多人可以起床很早,但是起来了做什么事情就直接抓瞎了,这就需要你做好规划,孩子也好,大人也罢,如果起床起早了,或者是无事可做的时候是最容易滋生懒惰癌细胞的,所以我就详细的给自己定制了个计划,俗称抗癌计划。

事情规划是一个大问题,人体不是机器,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休息,需要你认真的做决定,因为你如果在错的时间做了错的事情就会事倍功半,影响效率,同样的,在空闲时间的计划安排上也一定要慎重,不要觉得自己是超人,找一些自己喜欢做而不是机械单调的事情很重要,比如我喜欢唱歌,于是我就早早的起来爬到山上练嗓子,虽然站在依然在鬼哭狼嚎的序列里,不过我相信终有一天我能出专辑。哈哈。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做事情一定要培养兴趣,现在市面上取巧学习的书籍很多很多,买几本看看人家怎么取巧学习的,学习一下人家的办法不是不可以的,而且许多办法对于孩子来讲那是终生收益的。

对于孩子来讲,督促是需要的,但是尽量形成习惯,对于我来讲,现在比较喜欢的一个词叫做慎独,不了解的百度一下。

总之吧,对待孩子的学习和安排,包括大人的都需要计划性,同样的,大人更是以身作则,你的孩子在学习,而你在一旁看电视,要我是你的孩子我也不干,所以家长们树立榜样是必须的,你坚持你的孩子也可以,你放弃就不要老拿孩子说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听过吗,还有一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可以的,当然家长们可能比较忙,但是要记住,你既然是父母,那就可以做得到。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

“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

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

“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

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

“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样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让我试一试……真好吃的!”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沾上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了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咬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咬人,妈妈可能建议说“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咬了”,于是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他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一次,妈妈可能买回来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摸它,滚它,结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分页标题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

办法用尽,孩子为何还是不爱学习


有些孩子出现厌学心理,不愿意去学校,不喜欢学习,害怕见老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习上的“习得无助”,这类学生不但会影响后续的学习,还会影响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来让学生避免“习得无助”,不要让学生失去跳的力量。那么,如何提高孩子学习的动力呢?1、让孩子体验成功进步即成功--把尺子竖起来看孩子。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我们的学生的话,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2、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品尝更多成功的喜悦,同时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或期望,能够激发出孩子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

家长在教育中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你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两颗永不干涸的露珠,就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真诚的鼓励和表扬,便是那知时节的好雨,这好雨定能滋润着充满生机的心田,使这片心田结出累累硕果。3、为孩子树立成功的榜样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许多学习是从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开始的,如果自己缺乏成功的体验,那么,同样从他人的成功中可以获得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经验。

所以为孩子树立成功的榜样同样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榜样不需要刻意寻找,孩子的身边就有榜样,用孩子身边的榜样进行示范教育是最简洁、有效的方法。4、教给孩子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愉快时会信心百倍;心情沮丧时信心也会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快乐的人,失败却常常纠缠失意的人。但快乐与失意往往取绝于人对事情的积极心态。

我们要教育孩子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业的挑战,不要老想着逃避困难,而要想着怎样去克服它,去战胜它,因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吸收、能力提高的过程,更是毅力、品格等非智力因素锻造的过程。

作为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就意味着孩子不仅要付出更多的体力、爱心,更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习行为的激励,使孩子真正挖掘出自身的潜力,从而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教育孩子,不要养成的两种错误习惯


导读

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

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什么叫做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

举例来说,容易明白。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与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是这些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自己随时警觉,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脸漱口,每事硬是要有头有尾。直到“习惯成自然”,不待强制与警觉,也能行所无事地做去,这些就是终身受用的习惯了。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那就什么习惯也养不成。而这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倒反成为一种习惯,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这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为什么最要不得?只消一句话回答:这种习惯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的,养成了这种习惯,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什么叫做妨害他人的习惯?

也可以举例来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涌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都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是很关紧要,因为这些习惯都将妨害他人。屋子里若有人在那里做事看书,他们的心思正集中,被你砰的一声,他们的心思扰乱了,这是受了你的影响。你的痰里倘若有些传染病菌,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病菌就有传染给张三或李四的可能,他们因而害起病来,这是受了你的影响。所以这种习惯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最要不得。在“习惯成自然”之后,砰的一声与扑的一声将会行所无事,也就是说,妨害他人将会行所无事。一个人如果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愿意妨害他人,给他人不好的影响,就该随时强制,随时警觉,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不问屋子里有没有人,你推门进去总是轻轻的,不问你的痰里有没有传染病菌,你总是把它吐在手绢或纸片上,这样“习惯成自然”,你就在推门与吐痰两件事上不致妨害他人了。推广开来说,凡是为非作歹的人,他们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包括,他们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们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他们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他们就成了恶人。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军阀,是头等的恶人,其他如贪官、污吏、恶霸、奸商,也都是恶人中的代表角色。这些恶人向来为人们所痛恨,今后的世界上尤其不容许他们立足。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习惯不嫌其多,只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家长教


一、挑食偏食

即使是成人,也会有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有人不吃芹菜,有人讨厌榴莲,有人口味较重,有人超喜欢吃辣……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须什么都吃的情况下,你的这些行为怎么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照你的话去做?本身有偏食习惯的父母不仅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行为示范,而且对孩子的教养也会失去说服力。这样纠正准没错:1、不要在孩子面前强调“偏食的恶习”,比如讨论吃什么的时候说:“我不喜欢吃青菜,不要买青菜。”这样一边的孩子就会注意到,并模仿。2、与孩子一起吃饭时,如果父母要挑菜,应避开孩子的眼光,尽量不要让孩子注意到。3、如果孩子已经拒绝吃某些食物,父母可以建议他吃其他替代品。二、用完东西忘物归原处

当有客人要来拜访时,相信不少父母都会开始一阵乱:忙着收拾东西,东塞西藏,打扫清洁,丢垃圾……父母的这些行为会让一旁的孩子一头雾水。之所以会这样,当然都是平时的不良恶习所导致的。不少人贪图一时方便,东西用过后随手一放,才会使家庭环境变得如此凌乱不堪。孩子看在眼中,自然会加以仿效,玩具玩过后随地一丢,等到下次要玩时却找不到了。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就是“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所致。这样纠正准没错:1、如果你真的没时间用完东西后马上放回原处,也应该尽量维持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如在自己房间里,避免让孩子看到,在孩子活动及视线范围的空间内应保持整洁。2、当你在收拾时,应该及时提醒孩子,告诉他:“妈妈用过东西后都会收拾好,所以你也要用完就收拾哦。”三、沉迷电视

电视是现代人放松身心的娱乐工具,不少人一下班或是假日休闲时,就盯着电视看,借以排遣无聊的时间,大人们看,小孩当然也就跟着看。有时候让孩子看电视甚至是家长安抚哭闹的孩子的“杀手锏”。但是你知道吗,沉迷于电视,会伤害发育中的孩子的视力,也会让孩子失去许多户外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看电视时,应注意自己及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及距离,最重要的是,在约束孩子看电视前,一定要先改掉自己沉迷于电视的习惯,让约束变得有说服力。这样纠正准没错:1、父母以身作则,尽量少看电视,尤其是那些不适合孩子看的电视剧。2、和孩子约定好,一天中什么时间才能看电视,看多久。时间一到,就要马上关掉电视。3、如果希望孩子少看电视,而自己又想看,可在卧室安装电视,看时把门关起来,避免孩子看到。四、乱扔垃圾

大人们乱丢垃圾的恶习,不仅对环境卫生有害,这个不良的习惯也会影响到孩子。经常这样“潜移默化”,孩子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会随手乱丢东西。这不仅会让家里变得凌乱,孩子出门也会让人不喜欢。如果父母不仔细留意,让孩子从小养成乱丢垃圾的习惯,将来长大要想纠正就不容易了。这样纠正准没错:1、父母一定要养成将垃圾丢入垃圾桶的好习惯。2、随时找机会教育孩子。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要及时教育孩子,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可以这样做。五、没有礼貌

有些父母到了自己熟悉的亲朋好友家里,常常会随便打开别人家的冰箱从里面拿饮料、水果和零食等。对大人来说,对方是再熟悉不过的亲戚或朋友,因此自己随意动手是与对方亲密关系的表现。然而孩子无法区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会认为这是可以仿效的行为,可能就会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仿效大人的这种行为,随意拿取物品。这样的表现,看在他人眼中容易让人觉得孩子没有教养,而且会让孩子形成“什么东西都可以拿了就走”的观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偷窃”的行为。这样纠正准没错:1、在亲友家自己拿东西时要先说出来,有礼貌地询问对方,让孩子看到你跟对方礼貌性的交谈。2、每次出门前,你要告诉孩子一些应该遵守的礼节,在进朋友家门之前,请你再次提醒孩子,不要忘了彼此的约定。六、喜欢打断别人谈话

不少成年人都有打断别人谈话的经历,有些人因为个性急躁,有些人却是习惯,这种行为不仅没有礼貌,也不尊重对方。孩子生来就有喜欢模仿周围人行为的特点,由于他们刚刚开始学习语言,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听到大人的对话,就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很容易模仿父母因急躁而打断别人谈话的行为。这样纠正准没错:1、平常养成等他人把话说完,然后再表达自己观点的好习惯。2、当你想打断他人说话时,可以先和对方说:“对不起,我想请问……”以便让孩子学会礼貌地询问他人。3、当孩子打断谈话时,你要及时指出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比如,在《爸爸去哪儿3》中,刘烨和别人说话时,有几次都被诺一插话打断,于是他严肃批评了诺一,并告诉诺一不能打断别人的谈话,那是不礼貌的行为。

不要随意的改变孩子们的习惯


小宝宝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够坚持就更加的不容易了,所以妈妈们平时不可以给宝宝们偷懒的机会,因为有再一就会有再二,小宝宝们毕竟没有太多的持久之心,以下就来看一则实例吧!

以前每天晚上,浩浩都是和我一起洗脸,刷牙,洗脚。

自从过完年上班以后,我因为工作忙,有时候回家晚,浩浩就经常和爸爸一起洗刷,慢慢地就不和我一起了。前天晚上,因为家里有客人,浩浩玩得很晚,到我要他去洗刷的时候,小家伙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了。所以小家伙只是洗了脚,牙没刷,脸没洗就睡觉了。

好嘛,有了这第一次,小家伙就开始偷懒了。昨天晚上,浩爸觉得有点累,就早早洗刷睡觉了,浩浩看见了,也跟着爸爸上了床,我让他下来洗刷,小子无论如何也不肯下来,爸爸也劝他下去洗刷,可是小家伙还是不下来,我生气了,声音有点严厉,小家伙哭起来了:“你们都对我不好!爸爸对我不好,妈妈也对我不好!”我说:“我对你不好?那怎样才算对你好?”小家伙哼哼着说:“你不让我洗刷就是对我好。”

我感到好笑:“不让你洗刷就是对你好?你变成一个小脏猪,我也不让你洗,你的牙齿一个个都烂掉了,我也不让你刷牙,你说是对你好吗?”小子不说话,后来在我的劝说下,小家伙终于下来洗刷了。我又问他:“让你洗刷就是对你不好?”小家伙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是!”

唉!这小家伙,有了一次,他马上就开始偷懒了,看来这习惯是不能乱改的。

好的习惯一旦发生了改变,想要再改回来就很难了,希望妈妈们能够宝宝一起坚持,为宝宝们做一个好的榜样,这样更能够加强宝宝们的恒久力,不过也要让宝宝们感到刷牙、洗脚、洗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孩子的坏习惯是惯出来的?


孩子的坏习惯是惯出来的?昨天下班回家,正好赶上吃饭,于是大家吃过晚饭后,我去收拾厨房洗碗,**奶奶给她洗澡,可不知一洗完就睡觉了,当时19:30分,我觉得挺奇怪的,怎么这早就睡觉了呀,一问才知道,中午是11点就睡午觉了,睡到12点多就起来了,下午没再睡,按理说这个时候睡午觉挺正常的,也难怪这么困呢?睡就睡吧,睡早点也好点,结果这个小家伙睡到晚上8点多就起来了,一起来就哭闹,正好我要出门,就带她下楼了,一想到要出去就开心起来了。

晚上11点了时,我正准备带**去睡觉,可进了房间,她就是不肯,还要跑到客厅来玩,被我制止了,可**奶奶不忍心了,又过来抱一下,这会更耍赖了,怎么都不肯去睡,结果婆婆竟然跟**说,你在床上睡吧,奶奶坐在边上看着你,**就更来劲了,更觉得要想玩了,后来我跟婆婆说,你先出去吧,她在床上听会故事就睡了,可昨晚小布叮故事机又坏了,婆婆出去后,**开始大哭,我当时想着,哭就哭一下吧,她本来就已经困了的,只是看到奶奶这么在意她,就要撒娇一下,一会就会睡的,大哭了好一阵,这时婆婆听到哭声又进来了,说要再抱出去玩会,她还不想睡的,不管我的制止,还是抱出去了,在沙发上对**又是哄又是摇的,还帮着抓头发,这样让她好睡些。不一会的功夫睡着了。

话说到这里,真的是不得不说,孩子很多时候是惯出来的,睡前哭一下又有什么呢?让她哭一下就是要让她明白,不是你所有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大人都要顺着你,对吧,可当你在教育孩子时,有人在旁边帮着孩子的话,孩子是不会听的,很简单的睡觉问题就搞得这么麻烦,经常都是睡觉没个固定时间的,我真想说,我下次再教育孩子时,你能不能不插一手呀!我知道大家都是为孩子好,可是孩子更需要从小就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最不可爱时,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孩子来到我们生命当中,不是为了让我们教育他们,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天气暖和的日子里,每次接儿子放学,我都会带他去学校旁边小区的游乐区玩一玩再回家,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大部分都是跟他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打打闹闹磕磕碰碰是难免的,因此我并不在意小朋友间那些所谓“矛盾”,唯独对儿子某些稍具攻击性的行为感到头疼,比如不经别人同意就拿人东西,还死活不还。所以每次去玩耍之前,我都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许随便动别人东西。但尽管这样,依旧会出状况。

一天儿子去玩,我照旧坐在一旁看书,不经意间抬头,发现滑梯上儿子正跟一个不认识的小男孩纠缠在一起,儿子高高地举着一个玩具,小男孩在哭。我赶紧走过去,原来是儿子借了小男孩的玩具,小男孩要回家了,儿子却不愿意归还。小男孩的家长倒没生气,只是不停地对儿子说:“这是弟弟的玩具,你看弟弟都哭了,你是做哥哥的,怎么能这样呢?……”看到这个场景,我有些尴尬,赶紧叫儿子归还玩具,但小男孩越哭,儿子就越不给。于是,我抓住儿子的手,盯着他的眼睛,深吸一口气,然后尽量平静地说:“把玩具还给弟弟,否则我们立刻停止玩耍,回家。”儿子盯着我看了几秒,突然“哼”地一声,把玩具扔到了地上。

我顿时火了,但我又不想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于是我说:“我告诉你:第一,你这样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第二,下来把玩具捡起来向弟弟道歉,第三,马上回家。”谁知儿子不但一点不配合,反倒满脸怒容。我接着说:“我数到十,如果你还不道歉,也不下来,我就自己走了。一,二……”十数完了,儿子还是没反应,我立刻掉头就走。我知道,他一定会追上来。

果不其然,我走出不到二十米,儿子就追了上来,他刚靠近我,就在我腿上、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几拳。我回头瞪他,他不敢动了,我转身,他就又追上来打我,反复了几次之后,才乖乖地跟在我后面走,但只要我回头看他,他就扭头不看我,伸手拉他,他也不理。

我一直认为在那样的情况下,我可以那么平静地处理,实在可圈可点。

第一我没有当众斥责儿子,维护了他的尊严;

第二我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我让他明白有些规则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

可后来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看法……

还是在那个游乐区玩,儿子哭着跑过来,说有人推了他一把,他差点从滑梯上摔下来,吓坏了。推他的那个小男孩赶紧跟了过来,紧张地跟我说:“阿姨,我不是故意的……”看着两个孩子,我突然发现:他们是那么的无助!挨欺负的有委屈,犯错误的有恐惧,他们到我面前来,就是希望我能够给他们爱,而不是告诉他们:你错了。

我伸出手抱住了儿子,放弃了从前“男子汉不哭”、“勇敢一点”的说教,只是告诉他:“妈妈在。”我又摸了摸那个小男孩的头:“没事啊,别怕。”很快,儿子就不哭了,主动离开我的怀抱,两人又拉着手疯跑去了。

看到了这一点,我想起了上次的事情。我懂得了儿子当时的愤怒与无助,懂得了属于他的那份恐惧和心痛。数数那种方式给他带来多大的心理冲击和伤害,我无法体会,他跑过来踢我,只是表达心中的恐惧:妈妈是不是生我的气了?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我真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可以回到当时的场景,能够抱一抱儿子,并对他说声“对不起”啊。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下次还发生类似的事情,我想我会这样处理:

1、不给他贴任何标签;

2、带着爱意告诉他:你准备好了再下来,妈妈等你。

3、替他道歉。

4、拥抱他,然后启发他去学习刚才发生的事情。

孩子闯了祸,本身就是紧张而害怕的,为什么一定要立刻逼他们立刻了解所谓的事实呢?先替孩子道歉,则是用主动承担责任的方式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其实,只要能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允许和爱,孩子自然会调整所谓的偏差行为。

关键是,身为父母,能做到无条件的爱吗?

想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先得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因为水满自溢呀。所有你不能接纳孩子的东西,都是你不能接纳自己的东西而已。所以,感谢孩子吧,他们是生命最宝贵的礼物,他们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不是为了让我们教育他们,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后,孩子就会朝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

这份礼物,你看懂了吗?

任何一个问题的形成都是综合原因造成的,我们在接纳孩子的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及是否不经意间的“溺爱”对孩子性格行为造成的结果

通常一篇文章能给出一个或几个观点,却无法全面综合的剖析出所有问题及根源,而单纯的模仿处理方式也是很多时候家长反映我也照做了啊,但不好用啊……

就好比今天文中的案例,孩子抢人东西不还。家长在处理方式上,提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接纳这方面的反思。我们可以在事情过后,自己再深想一步,孩子这种抢东西的行为是偶然性的还是常态的?是属于缺乏正确的情绪表达能力还是由于平时在家中总享受“特殊待遇”而形成了“任性”的习惯

若属于后者,那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传达给孩子一个统一的“标准”,令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言行一致,任何时候、无论家里家外都是相同的,他才能更清晰的感受到界限。否则,孩子在家中感受到的是“溺爱”下的放纵、任性,在外面又接收到不可以任性、要有礼貌、要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相互矛盾的多重“标准”,只会令孩子越来越迷惑、焦虑、暴躁……

给孩子真正的“爱”而不是“溺爱”,教养孩子是父母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一致、点点滴滴对孩子的影响、如水滴石穿般对心灵的滋养,而不是单独揪出一件事论对错。

5-12岁需要养成的礼仪修养习惯


各位爸爸妈妈,您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吗?

当然不仅仅是成绩那么简单。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尤其是孩子处在5-12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孩子12岁之前帮助他养成好习惯,不仅会让孩子受益一辈子,父母自己也会省心很多。

那么,怎么做呢?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你能不能担重任,会不会办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习惯有关。

来看看这则故事:

一家要求很高的外资企业招工,一些学历水平、身高相貌等客观条件都很不错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最后一关——面试。可是,未曾想到,没有提问,没有出题,短短10分钟,他们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总经理借故离开了5分钟,这些年轻人便得意非凡,围着总经理的大写字台,看看这个材料,翻翻那个资料。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这群年轻人很纳闷。总经理说: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被录取,因为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东西的人。年轻人一听,顿时捶胸顿足:我们长那么大,从没觉得乱翻别人东西是多大的错,有多么严重!

机会只有一次,因为一个不好的习惯,他们和机遇失之交臂。

孩子需要养成的好习惯有很多,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一些必要的礼仪习惯。首先这些礼仪习惯,爸妈们借鉴下吧,然后教给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

1.弯腰捡东西、系鞋带时,一定要蹲下,不能撅着屁股朝天,看起来很不雅。

2.吃东西不要发出声音,千万不要狼吞虎咽,既不利于消化,又有损形象。面条要咬断吃,不要往肚里吸;喝汤用小勺。

3.坐板凳要双膝并拢,双手放在膝盖上,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千万不要双腿张开、或翘起二郎腿,丑死了。

4.到别人家做客时,未经主人允许,不要随意乱翻东西。

5.不管什么食物,再喜欢吃也要控制,尤其不要暴食暴饮,不管在家还是在外。

6.到别人家做客,不管主人烧的饭菜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都要发出真诚的赞美,表示好吃,以示尊重。

7.用餐完毕,最好帮主人一起收拾餐桌;即使对方不让帮忙,也要有这个举动,表示感谢。

8.接打电话,第一句要说“你好”,话说完毕,让对方先挂电话;如果对方让你先挂,说过“再见”后,停顿3秒再挂。

9.别人为你添茶、倒水或提供服务时,一定要欠身坐起或用手扶扶杯子,以示尊重。

10.看别人手机照片或电脑等其他物品,未经允许,不要往下翻动。

11.公共场合,少吃猪手、骨头、鸡爪等大骨头类食物。尤其是女孩子,龇牙咧嘴啃东西的样子,实在不好看。

12.对人友善,时刻保持微笑。这是世界通行证,不分国界,不需翻译,永不过时。

这些礼仪知识,都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具体体现,爸妈不仅要教给孩子,而且自己首先要做好。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爸妈自己做好了,孩子才会“有样学样”,自觉遵守良好的礼仪规范。

除了这些礼仪修养习惯,爸妈们还要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后面的管理就会轻松很多,可见,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

相关推荐

  • 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
    2020-10-31 阅读全文
  • 办法用尽,孩子为何还是不爱学习 有些孩子出现厌学心理,不愿意去学校,不喜欢学习,害怕见老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习上的“习得无助”,这类学生不但会影响后续的学习,还会影响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来让学生避...
    2020-08-19 阅读全文
  • 孩子们不要让拖延成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最近我经常会发现周围有的孩子或多或少的有拖延的习惯。 比如:今天该做的事情,总会拖到明天再做。 现在该收拾玩具,总说要拖到过一会再收拾……“拖延”不仅仅存在于孩子中间,对于我们...
    2020-10-28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不要养成的两种错误习惯 导读 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 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孩子怕生不是坏习惯 导读:宝宝怕生很正常很多家长发现宝宝6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6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成长现象。 很多大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宝宝的...
    2021-08-17 阅读全文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

2020-10-31 阅读全文

有些孩子出现厌学心理,不愿意去学校,不喜欢学习,害怕见老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习上的“习得无助”,这类学生不但会影响后续的学习,还会影响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来让学生避...

2020-08-19 阅读全文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最近我经常会发现周围有的孩子或多或少的有拖延的习惯。 比如:今天该做的事情,总会拖到明天再做。 现在该收拾玩具,总说要拖到过一会再收拾……“拖延”不仅仅存在于孩子中间,对于我们...

2020-10-28 阅读全文

导读 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 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

2020-09-30 阅读全文

导读:宝宝怕生很正常很多家长发现宝宝6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6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成长现象。 很多大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宝宝的...

2021-08-1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