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经常遇到的三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0-09-30 家庭教育问题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笔记 儿童歌谣问题一
女宝四岁半,在幼儿园有几个小男生很喜欢她,见面就要抱她,总是把她弄摔倒,女儿就会哭,告诉我不想让他们抱,我鼓励她自己说出来,她就说,我都说了100遍了他们还是要抱我,但其实并没有说,我该怎么处理?
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如何说“不”的问题。拒绝别人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问题中这个小孩子知道她的同学,就是那些小男生很喜欢她,也知道抱她是没有任何恶意的,但是当别人抱她的时候,她的身体界限受到了侵犯,因为可能没有经过她的同意。那孩子内在的感受是不舒服的,因为她的身体界限被侵犯了。
但是她又没有力量说出不,虽然妈妈或者爸爸已经教导过她可以说不的,她在头脑层面中也知道当别人侵犯到我时我需要说“不”,但是这个不只是在头脑里反反复复的放映,她没有办法说出口,没有办法说出口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力量还不足以拒绝别人。因此在这样的时刻就需要环境中的成人,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带者她一起说:“‘不’,我不愿意,你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不可以抱我。”
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不仅是要告诉孩子需要拒绝,说“不”,同时在这个当下我们还要带着孩子一起说“不”,在心理上给予儿童支持,在行为上为儿童示范。那之后,就是当这个事件发生之后,还要倾听,让她把那种受侵犯之后的愤怒,委屈的情绪宣泄出来,儿童就会从中获得新的力量,下一次的时候她会积攒被倾听后的力量勇敢地对对方说“不”,当然这也是一样的,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孩子和成人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最终儿童有勇气说“不”。
问题二
想咨询一下困扰我好久的问题,我家女宝现在四岁零三个月,三岁偶然发现宝宝会夹腿,现在将近一年了,宝宝还是会那样。我现在觉得她好像上瘾了一样,不知道怎么和她沟通,在幼儿园里也会一样。本来我以为一直用心陪伴,应该让她慢慢的淡忘了,可是她现在要求自己睡觉,其实想一个人悄悄夹腿。请问我该怎么办?
关于夹腿摩擦生殖器这样的行为在3到5岁的孩子身上是很常见的,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常常有意或者无意的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都会带着一种道德评判在里面。但是实际上我们来看一下,我想从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这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沟通,也跟这个妈妈做一下沟通。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大概要经历七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就叫口唇期,也叫口欲期,年龄是0-1.5岁,这个时候儿童通过口吮吸母亲的乳头,然后从中获得一些快感和安全感、愉悦感。
第二个时期叫做肛欲期,年龄是1.5到3岁,儿童对排泄活动充满兴趣,透过在大小便的时候对自己便便的控制中获得一些成就感。
第三时期,我们称它为性器期,就是3到5岁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身体的阴茎或阴蒂是重要的动情区。男孩子触摸生殖器,女孩子通过摩擦生殖器然后获得一些快感和满足感。
第四个时期是俄狄浦斯时期,这个年龄大概在6到8岁,这样时候表现出男孩对母亲的占有,他会想替代父亲的角色,会表现出跟父亲有很多的抗争。
第五个时期我们称它为潜伏期,是9到11岁。孩子在解决了俄狄浦斯情结后,通过认识的扩大和兴趣范围的延伸,性心理表现得比较平静,性冲动开始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对性奥秘的兴趣,扩展到对其他知识的兴趣上来。他们对性问题的好奇心,可以通过阅读,查找相关书籍或上网了解有关的性的问题。这样,促进了他们普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开始关注到自己的身体器官。
第六个时期我们称它为青春发育期,是12到15岁,这个时候儿童开始发育,第二性特征出现,身体的发育使儿童对性充满了好奇,他们会从各个层面去了解自己的身体。这个时候男孩子会出现遗精这样的现象。这时男孩子与女孩子之间就不互相排斥了,喜欢与异性相处,也懂得欣赏异性。不过由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还是羞于表达这种异性的好感。
第七个时期就是青春期,15到18岁,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内分泌等系统迅猛地发展,第二性特征也日益明显,这样阶段孩子的生殖器逐渐开始成熟。
了解了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这七个阶段之后,我们来看看3到5岁的性器期孩子的一些特点。儿童就会通过触摸、抚摸自己的生殖器或者摩擦自己的生殖器来获得快感和满足感,这个时候就是幼儿期的一种自慰现象,他和成人期的那个自慰不是一个概念。在性质上也是不同的。面对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时候,儿童这样摩擦生殖器这样的行为,我们成人不要带着道德的评判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我记得2012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去参加莎拉老师的“爱的智慧”的课程,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答疑阶段,在那个答疑阶段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就提出了这样类似的问题,莎拉老师听到我们这个问题的时候,她很惊讶,当时她就问我们说:“孩子这样做会怎么样呢?你们担心什么呢?如果按照你们的教育观点,孩子这样的行为没有伤害到环境,也没有伤害到他人,也没有伤害到自己,为什么不被允许呢?”
当时发问的老师还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当这种状况出现时,那转移这个孩子注意力会不会更好的帮助他呢?”莎拉老师就瞪大眼睛说,“为什么要打断孩子的这种体验呢?”
当然,莎拉老师的回答是带着自己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我们如果从儿童性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就知道儿童在探索自己的身体,透过摩擦生殖器在探索自己的身体是他生命发展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话,当我们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就不会带着这种道德的评判,这样子儿童能够感受到的环境也是一个宽松的、爱的环境。
针对孩子这样摩擦生殖器的状况,她又处在这样的性器期,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来发展孩子的兴趣,让她做她感兴趣的事情,以此来宣泄孩子身体的能量,让孩子从自己喜欢的活动和事物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升华孩子生命本能的能量,和孩子在一起的成人需要打破一些限制性的信念,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对性有一个认知。
3
问题三
女儿快六周岁,读大班,老师反映女儿爱被人抚摸拥抱,还有换衣服时也不怕羞,光着身子被全班同学围观也不害羞(午休换衣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平常爸爸会当着她的面给我亲吻还拥抱)?要如何引导?
在儿童的一个行为出现后,我们需要透过儿童的行为看到她的心理需求。比如说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而人的童年都需要透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
建议你在家给到孩子肌肤的抚摸,比如说你可以和她一起洗澡,在肌肤上和她有接触,和她睡觉的时候拥抱她,亲吻她,满足她对肌肤感觉的需求。而这样的肌肤接触也给到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妈妈爱你,而让她深深的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注包围着,之后也要给她慢慢的建立界线,比如说拿《百科全书》给她讲人体,给她讲隐私,让她明白并学会保护隐私,同时现在也有很多绘本也在教给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隐私,这些都是学习的资源和途径。
正常来讲,你和爸爸在她面前表达爱不会给她造成这样的结果,反而父母相互之间表达爱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幸福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幼儿常规培养的五大问题,你遇到过吗?
问题一:小班幼儿不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物品。
案例一:在组织小班幼儿开展“玩具分享日“活动时,有的幼儿只拿自己的玩具,而且不让别的小朋友玩。
于是我及时地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活动,让幼儿说说:你玩别人的玩具开心吗?谁的玩具很好玩?教育幼儿别人共同分享玩具可以玩更多的玩具,会很快乐,在接下来的分享活动中除一位幼儿外基本上都能高兴地加入到分享活动中。
指导策略
1.借助材料,激发分享动机
在活动前先用新奇的玩具能促使幼儿产生分享愿望和动机。教师要让幼儿经常、自觉地进行分享,不能仅依靠教师的外部教育和监督力量,而需要幼儿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和动机。
2.分享快乐,激发分享愿望
在活动中及时组织幼儿交流,与同伴分享玩具过程中和分享后所体验到的愉快感。
3.及时肯定,鼓励分享行为
当幼儿做出分享行为,哪怕只是一个举动,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等)。
问题二、中班幼儿争抢玩具,各执己见,不听取别人意见。
案例二:建构区中幼儿在争夺新的玩具积木。
“玩具不够用,能不能一起搭一座房子。”“行啊!”于是他们将各自手中的玩具拼凑在一起,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动起手来,这边刚垒高,那边就拆下来,他们不停地忙着却一直搭不好,有的孩子开始没兴趣了。
“两边墙要一样高”洋洋叫起来,并动手比划着。我及时鼓励他“洋洋动脑筋想办法,真好!”孩子们一听,更来劲了。“我们把它搭高。”他们开始合作,不一会儿一座不太像样的房子搭起来了。“你们能不能让伞屋更漂亮些?”我再次引导。有的说搭一个院子,有的说种点花,有的说还有差家具呢……
指导策略
1、抓住契机,促进合作
中班幼儿在活动中还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因此需要老师发现合作机会,传授合作技能。
2、及时介入,引导协商
中班幼儿合作能力较低,在合作建构初期,幼儿在教师的激发下有了合作的愿望,但幼儿的合作能力较低,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遇到的困难,适时介入活动,帮助找出幼儿好的解决方法,并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与尝试建议。
3、尝试失败,体验快乐
适当地让幼儿尝试失败,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及时鼓励能促进他们继续坚持,直到成功。
问题三、中大班孩子说脏话,有的模仿以此为乐趣,有的厌恶。
案例三:一天,向向莫名其妙地冒出一句“脏话”,孩子们觉得有趣开始也跟着学。
我便编了一个故事,故事里,那些爱讲脏话的狐狸、狼等受到了多种多样的惩罚。孩子们听得入迷,我赶忙问“狐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因为它骂老虎,老虎生气,就吃了它。”“所以我们也不能讲脏话,不然别人也会讨厌我们的行为,小朋友也不愿和我们玩。”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
接下来我交了他们几首礼貌儿歌,并特地举办了礼貌儿歌小比赛活动。孩子们的脏话行为越来越少。
《礼貌歌》
好孩子,懂礼貌, 文明用语记心头。
见面互相问"早""好",告别"再见"把手招。
需要帮助"请"出口,"谢谢"常常挂在口。
《好孩子文明谈话歌》
说话时、口齿清,别人讲、用心听
您说完、我再讲,不插话、才像样
对他人、多赞许,对自已、要谦虚
好朋友、多沟通,让身心、更放松
问题四、大班初期幼儿小组合作随意性较大,分工不明确。
案例四:幼儿小组创编舞蹈“中国功夫”。在小组表演后,老师发现幼儿的动作与创编时不同,孩子们表示因为忘记了原来编的动作。
于是我抛出问题:“什么方法可以帮你们记住编好的动作和队形。”孩子们经过讨论决定用图示法做记录。由一个孩子统一画图,但在认图时,孩子们又产生了争执。于是我让他们重新作图,并标明提供想法的人。
指导策略
1、面对问题,引导解决
引导幼儿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为幼儿提供一些合作技术上的帮助,不使合作流于形式。
2、明确分工,提高合作效能
因为分工不明确而引发了许多的争吵,使有限的活动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吵中,同时个别幼儿虽然在活动初期很积极地投入活动,但因为没有分到任务,在活动后期他们慢慢地失去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交流经验,学习合作技能
引导每组幼儿交流分工方法、完成情况以及合作是否愉快等经验,让幼儿从中学习怎样与人协商、怎样表达自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问题五、说谎。
案例五:话外活动时,点点和琪琪一起玩球,在两人奔跑的过程中,点点撞上了琪琪摔倒了,点点回家告诉妈妈是琪琪故意将她推到的,幸好老师提前告诉了点点妈妈事情的经过,并且有其他小朋友作证才避免了更多的麻烦。
1、为了吸引注意力,表达自己强烈的愿望
如通过“我肚子疼”迅速引起老师关注,这时更多的是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方式,连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不要刻意去戳穿孩子的“牛皮”或嘲笑他们的夸张,要引导他说出内心的感觉,心平气和的听听他说说自己的感觉和期望。
2、怕被责骂
对于有一定思想的孩子来说,怕大人的责骂是他们撒谎的主要原因。因为第一次承认错误时,得到的是大人们的斥责。当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他们很自然的会通过撒谎来避险。因此要耐心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用犀利的眼神、话语刻意强化错误。
3、打破规则
如吃饭前他去洗手处点个铆就出来了,然后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洗的很干净。人打破规则时会产生内疚感,特别是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此引导孩子认知并认同规则很重要,这样也能提高了孩子对说谎的认知,知道什么是说谎。
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引导。有时孩子会邀请我们做一些事,如果我们拒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而我们编造出一些虚假托词,刚好就是孩子在跟大人学说谎。所以我们要耐心地坐下来与孩子一起在游戏中遵守规则,并以身作则。
年轻妈妈育儿的11个常见问题
1.如何知道婴儿是否对添加的食物过敏?
婴儿对某些食物过敏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在尝试新食物时,更容易发生。一般食物过敏的反应是出疹或腹泻,因此,给婴儿添加新的食物时,应先添加单一的食品,一旦发生过敏,即可找到过敏的食物,待婴儿适应单一的食物后,再添加混合种类的辅食。
2.新生儿为什么易呕吐?
呕吐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表现。新生儿由于胃肠道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本身就容易呕吐。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食物不能容纳过多;贲门松弛,易被胃内容物冲开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幽门肌肉发达,受胃内容物刺激时易发生收缩,痉挛,使食物反流。由于上述原因,当婴儿吮吸太急,吸进了空气时,就容易发生呕吐。若在喂奶后将孩子轻轻竖起,令其趴在大人的肩上,轻拍其背部使其打嗝,就会避免呕吐发生。
孩子呕吐的另一个原因是喂养不当。如:喂得太多,超过了胃容量;吃得太急;乳汁温度不适(太凉或太热),使胃蠕动增加,导致发生呕吐。这种呕吐往往偶然发生,且呕吐量较多。对此就注意纠正喂养方法。
此外,一些消化道疾病也可导致呕吐,如:先天性食道闭锁,胃扭转、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先天性肠闭锁等,但这类情况并不多见。
在孩子休息时,父母尽量不要去打扰他——频繁地试体温、喂水、喂药也会使孩子感到疲劳。
3.如何预防臀红?
臀红又叫尿布疹。由于新生儿皮肤柔软,若大小便后不及时换尿布或擦洗臀部,孩子的皮肤就会受尿便酸碱性刺激和湿尿布的浸泡而引起皮疹,严重的可出现皮肤脱落或皮肤糜烂,非常疼痛。
预防尿布疹的最好的方法是勤换尿布,用过的尿布要烫洗干净,再在日光下晒干,保持尿布的清洁和柔软。孩子大小便后要给他(她)洗净臀部和会阴处,擦干后扑上爽身粉或涂5--10%的鞣酸软膏,以防尿便直接刺激皮肤。若已发生尿布疹,要设法使患处保持干燥、清洁。大小便后要将臀部洗净擦干,再涂上龙胆紫或尿溴红。
4.婴儿需要补充维生素吗?
牛奶或奶粉中维生素c和d的含量很少,所以人工喂养的小儿需要补充维生素c和d。
母乳喂养的小儿,若母亲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柑桔水果,小儿就不会缺乏维生素c,但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极低,所以吃母乳的孩子易缺乏维生素d。
补充维生素d的常用办法是给小儿服用鱼肝油,给小儿喝桔汁则可补充维生素c。
5.小儿何时开始出牙?
小儿乳牙共二十个,约六个月开始出牙,至2--2.5岁出齐。小儿出牙时间差异比较大,有些早至4个月,而有些却迟至10个月左右,都属正常情况。二岁以内小儿乳牙总数大约等于月龄减4--6,例如14个月小儿出牙8--10个。
6.如何预防婴儿患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膳食中铁摄入量不足引起的。贫血的婴儿有面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易疲乏,和生长迟缓等表现。近年的研究还发现,缺铁性贫血对婴儿的智力发育也有不良的影响。出生时婴儿的体内储存有丰富的铁,加之从母乳中得到的铁可以满足宝宝头四个月的铁需要。但四个月以后,必须有规律地给孩子添加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比如每日给婴儿添加1--2个蛋黄,每周二次在婴儿辅食中加入肝泥。可以大大减少贫血的发生。若同时摄入含维生素c较多的菜汤或果汁,可促进铁的吸收。
7.如何预防婴幼儿患佝偻病?
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使钙磷摄入不足所致。人体可以从食物中获得维生素d,但大多数食物中含量较低,不够用,人体主要靠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因此,当从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d较少,晒太阳太少,小儿就会患佝偻病。预防佝偻病要注意以下措施:1)提倡母乳喂孩子,并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及钙磷比例适当的辅食;2)多晒太阳,平时每天户外活动在一小时以上;3)对体弱儿或在冬春季,户外活动受限制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鱼肝油和维生素d。
8.如何让宝宝睡好觉?
许多年轻的父母经常询问“如何让宝宝安安静静睡觉?”这的确是所有父母都关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简怀孕前最关心的8个方面牛奶喂养常犯四大错误·男性生殖力冬季最强?·那英毛阿敏新自主式母亲·宝宝有泪总轻弹(组图)·唐朝孙思邈怀胎十月建议·女性警惕哪些不适症状·单身妈妈如何摆好性爱位置单而有效的措施:让孩子吃饱十分重要;睡前洗个热水澡有助于孩子入睡;让孩子听有规律的声音如轻柔的节拍声等;给孩子一个与白天不同的利于入睡的环境。如关掉电视机,收音机,减弱室内光线及尽量减少嘈音;保持室内温度在19--21摄氏度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婴儿的睡眠时间是没有规律的。
9.怎样让孩子安全睡觉?
婴儿睡觉应采取仰卧位。其他体位只有在医生的指导时才能使用。此外,为使孩子睡眠时安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二岁以前,不要让孩子用枕头睡觉,枕头有时可使孩子窒息;不要使用塑料床单;不要给婴儿盖太多或太厚的被子,让孩子太热不好,甚至有危险;还要使用安全婴儿床。
10.每天孩子睡觉的时间是多长?如何安排?
每个孩子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新生婴儿需睡18--20小时左右,白天和晚上睡眠的时间差不多。随月龄的增长,婴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3--6个月时为14小时左右,6--12个月为12--14小时,而且晚上睡眠的时间逐渐延长。要安排好宝宝的睡眠,就要注意在白天给予适当的活动或运动,比如到户外晒太阳,中午或早晚这段时间安排听音乐或做游戏,这样可适当缩短孩子白天的睡眠时间,消耗其精力,在晚上睡得更香更甜。这种训练可从4--5个月开始。
11.宝宝啼哭怎么办?
婴儿尚未具备语言功能,哭吵是表达要求或反应身体不适以引起大人注意的一种方式。大多数婴儿哭吵是因为饥饿,口渴,尿湿,尿布不干净以及要抱等,这种啼哭是生理性的,可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啼哭:喂孩子母乳及其他食物,让孩子吃饱喝足;抱孩子走动,并轻轻摇动;给孩子哼小调,说话或让其听些柔和的声音;给孩子适当的玩具或坐在窗边向外望等。由于护理不当或粗心大意所致的包裹过紧,环境过热过冷,物件疼痛,热水袋烫痛等引起的哭吵,则必须仔细查看,怯除诱因。哭吵有时也是某些疾病的早期反应,如消化不良,中耳炎,肠绞痛等,此时婴儿的哭声多呈痛苦状,抱起或喂奶也不能使哭闹停止,多伴有发热,咳嗽,吐泻,面色苍白,精神柔弱或呻吟等病理特征,这属病理啼哭,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家长教育孩子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惑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小到孩子起床闹脾气,大到孩子说谎,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候,家长往往不知所措。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犯错误除了孩子自身问题之外呢,和家长也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孩子刚刚入学的时候会经常丢三落四,那有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刻给孩子送到学校。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这样的观念,反正有爸爸妈妈,自己的东西也就不用收拾好,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自觉行为的养成。
在我们的微信后台很多家长问了有关类似的问题,这是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今天,小编就对这些让家长们头疼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给出了对策,希望给家长一个参考。
1
问:想培养出优秀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
答:家长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
一位清华学生家长的成功教子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虽然母亲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她却凭着正确的教子态度、方法,把一个老师认为智力差的学生培养成了一位清华大学高材生,可以说那位家长的思想素质是非常高的。老师说孩子不行,她没有责怪,也没有打骂孩子,而妈妈不放弃孩子的精神值得我们效仿,更是促使孩子成功的关键。
老师的话是:“你的孩子智力有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希望”。
而妈妈回家后告诉儿子时却说:“老师说了,你有进步,只要努力就会继续进步。”就这样孩子在妈妈一次次鼓励之下,慢慢地进步,直到有一天孩子成了班里最优秀的学生,最后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
如果换了你会怎么办?是耐心的鼓励,还是拳脚相加,或是干脆放弃。
因此,家长要加强学习,学习别人的教子良方,不要轻易给孩子判“死刑”。
2
问:孩子早上醒来精神状态不好怎么办?
答:让孩子快乐地开始每一天
孩子刚刚醒来的一分钟是孩子一天心情好坏的关键时期,许多家长反映,孩子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哭,孩子一哭我就失去耐心,不是打孩子就是骂孩子,结果这种坏毛病越来越严重。
成功的方法是,在该起床或孩子刚刚醒来翻身时,爸爸或妈妈走到孩子身边,轻轻地把孩子唤醒或者抚摩孩子,在孩子刚刚睁开眼睛时,用手轻轻地咯吱孩子;跟孩子谈一个有趣的话题,比如:爸爸猜你昨天晚上做梦了,或者说昨天晚上爸爸梦到你了等等。总之,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兴奋起来。
3
问:孩子摔倒怎么办?
答:这是教会孩子勇敢的关键时刻
孩子在刚刚学走路时,是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关键时期。许多成功家长的做法是,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后,孩子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并且对孩子摔倒不要大惊小怪,如果你大声惊呼,就会把孩子吓哭。
正确的做法是,笑着告诉孩子:你真棒,自己爬起来吧。虽然孩子弄不明白你真棒是什么意思,但是从你的神情孩子可以明白这是对他的肯定,看到你的笑,他就会勇敢的爬起来。
4
问:孩子第一次骂人怎么办?
答:教会孩子懂礼貌
我们家姊妹五个都不会骂人,即便是口头语,在不是特别着急的情况下也是根本不会说。这一点得益于我们的父母,因为,从小我们兄弟四个和一个姐姐,无论是谁说了脏话都会得到母亲的严厉训斥。
现在许多家长,自己就不注意这一点,如何去管孩子?更有甚者拿着刚会说话的孩子骂人当乐趣。孩子是不会辨别是非的,他会错误的认为家长的笑容是对他行为的奖励,因此,时间长了他就会不自觉的把脏话随便抛出。
这时,家长应该做的是告诉孩子这是脏话以后不准再说,否则人们都不喜欢你,不和你做朋友。
5
问:孩子刚入学,家长怎么办?
答:重在培养孩子的自觉行为
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到学校应该怎么做,上课怎么做,老师布置了作业怎么做,老师讲课时怎么做,和小朋友玩耍怎么做。
这就要讲究一点策略,而不是简单地说教,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勤奋学习方面的故事,讲时家长要面带欣赏的笑容。让孩子感觉到好好学习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然后,告诉孩子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做的,他上课时非常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老师布置了作业按时、认真完成,完不成作业什么事情也不做。
这种情况下还应该注意,家长要做到“说到做到”。一旦你承诺了:完成作业剩下的时间都是你自己的。只要孩子及时完成了作业,千万不要再让孩子做其他附加的任务,否则,孩子在下次做作业时就会产生拖延的心理,磨洋工的孩子都是从这种想法开始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完成作业后我还得做其他的,不如晚完成点,就可以少做点了。
6
问:孩子作业多的时候怎么办?
答:家长要谨慎处理对待老师的态度
碰到过不少这样的家长,看到孩子家庭作业多点就心疼的不得了,当着孩子的面就对老师妄加指责。更有甚者,干脆替孩子完成作业。那么,你想没想过这样一来会给孩子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一个是在他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他会觉得,学习不应该是一种辛苦的事情,所以以后他就会想着法子为自己“减负”,慢慢地做作业就成了一种负担。
成功家长的做法是,鼓励孩子自己做完,不断地给孩子“打气”,陪着孩子完成作业。哪怕是真的心疼孩子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给孩子找不做作业的理由,更不会对老师妄加指责。
7
问:孩子不会与人合作怎么办?
答:培养孩子如何与人相处
即便在一个社会最小的单元——家庭中,就是一个三口之家,如果缺乏合作精神也是会各奔东西。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离不开合作,在家要和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合作(当然现在有兄弟、姐妹的少了);上学后要和同学、老师合作;等到工作了要和同事、朋友合作。否则,凭一个人的力量单打独斗只有死路一条。
8
问:孩子成绩不佳怎么办?
答:注重能力、习惯培养
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学习习惯好,能够自动完成学习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
你只要注重孩子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那就是为孩子插上了成功的翅膀。试想,一个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成绩会差的了吗?
孩子成绩不是十分理想,家长不要责怪孩子,而应该从教育思路上,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同时还应注意:孩子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9
问: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答:控制孩子吃零食
经常看到家长追着孩子让孩子吃饭;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抱怨,我的孩子真累心,吃饭的时候,经常是吃一点就算,什么样的饭也不好好吃。
据我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过三个:一、零食造成的,过多的零食导致孩子吃饭时没了胃口;二、家长误导,就是在孩子偶尔不愿意吃东西时,家长不注意,说了误导孩子不好好吃饭的话。比如说,这孩子不爱吃什么,几次之后,孩子就会自然地排斥那种东西;三、吃饭的氛围,如果家长在吃饭时经常说,某种东西不好吃,或者说某个菜做的不好,那么孩子也会对饭产生反感,认为那种东西不好吃。
解决这些的方法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吃饭氛围,让孩子感到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家长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褒贬饭菜的好坏,即便是饭真的不好吃也最好不要说。
10
问:孩子表现不好怎么办?
答:禁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做出含糊的肯定或过度的否定
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自豪”地说:我的孩子脾气特别孬,总是让人顺着,一旦你呛着他,他就会怎么、怎么样。
显然,你这是培养了一个小霸王,一个不讲道理的小皇帝。在家可以,但是,人都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适应你的孩子的脾气而一味地迁就。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社会上,弱点就会显现,并且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其实,追究原因不难知道,这正是家长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孩子性格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家长经常反思:孩子当前的性格,如果换成自己的同事这样对待自己,你能否忍受。只要你无法忍受的事,那么将来孩子到社会上怎么会让其他人忍受呢?为了孩子少走点弯路,千万不要相信“树大自直”的老话,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孩子们同步发展也有可能被拉下,况且“树大自直”是白白浪费孩子的青春。
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换一种思路,让孩子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同时还应让孩子明确他要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不同的行为就要付出不同代价。
11
问:孩子第一次撒谎怎么办?
答:不要马上揭穿,讲究策略
撒谎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第一次撒谎时尝到了甜头,而后来家长没在意,经过几次之后便很难改变。他们每次撒谎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的是为了不做作业,有的是做了错事害怕受到惩罚,有的是为了取悦于人,有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等等。
遇到这种事情成功的做法是,不要马上揭穿孩子,而是换一种策略,让孩子知道撒谎是不对的就可以。如果,在孩子第一次犯错误时受到严惩,那么他在第二次犯错误时就会更加隐蔽,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你知道。所以,遇到孩子撒谎时一定要冷静,既让孩子明白错误应该承担责任,也要让孩子以后犯了错误敢于承认错误。
12
问:孩子不爱动脑怎么办?
答:家长有意识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
我觉得有句话挺好,发明家都是懒人,如果他不懒的话,他不会想走路太累了,我要弄点省事的东西,于是自行车诞生了;自行车太落后了,汽车便随后出现了;汽车还是慢,并且受的约束太多,飞机接着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正是他们在追求省事的想法的驱使下一项项发明便应运而生,他们依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寻求解决问题的简洁办法,使得科学不断的发展,人类不断的进步。
因此,我们的做法应该是,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动脑,那么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孩子试着自己解决,这样以来,孩子慢慢的就会养成动脑的习惯。
13
问:孩子骄傲怎么办?
答:不要轻易地夸奖孩子
骄傲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对经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就感到骄傲;有的则是对自己优越的家庭环境,或者是超凡的相貌感到骄傲。前者可以要,而后者是绝对要不得的。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是说的一对中国夫妇去拜访一对外国朋友。到了朋友家,中国的夫妇看到了朋友的孩子,于是禁不住便说:“这孩子真漂亮,你们真有福气。”
而外国朋友满脸的不高兴,并不客气对这对中国学者大声说:“不要赞赏孩子的美貌,这不是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你应该向孩子道歉。”这对中国学者非常尴尬。
然而,仔细一想,便可见这对外国夫妇教育子女的英明之处。要让孩子明白只有付出劳动,经过不断努力获得的才是自豪或骄傲的资本。因此,要让孩子明白,我能行的前提是我努力。
因此,要培养孩子自信、谦虚的品格必须让孩子认识到,骄傲或自豪的前提是:自己努力取得的,而其他的不是经过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14
问:孩子不愿做家务怎么办?
答:家庭中要分工明确
人通常都有惰性,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懂得,做点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孩子刚开始可能不愿意干,那就要做明确分工。比如:我们家是这样的,早晨妻子洗碗;中午,儿子洗碗;晚上则是我洗碗。并且还规定,如果谁吃得慢了,别的碗都已经洗好了;那么,最后吃完饭的要自己洗。从而,即避免了儿子吃饭太慢,也让他懂得了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合作,也要有时间观念。
如果哪一次我不想洗碗了,我就给孩子一个暗示,故意这样说:“儿子,爸爸、妈妈要出去一下,你千万不要偷着把碗给洗了。
儿子一定会说:“我才不会洗呢?”
当我回到家时,碗筷都已经洗好了。而如果你单纯说:“孩子把碗洗了。”可能,他就会有一些不情愿,甚至会说:“今天晚上,该你洗碗”。同时,一旦孩子把碗洗了,就应该在合适的时候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恰当的表扬,孩子会记住,爸爸感激他的行为。
15
问:孩子上学时丢三落四怎么办?
答:教会孩子为自己负责
经常可以听到许多家长抱怨,我的孩子经常丢三落四,常常忘记带全东西,什么作业本、铅笔盒常忘带。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我采用的方法是,如果你忘带了,那么,你到学校就应该受老师的惩罚。我认为,孩子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罚站的代价换一个好的习惯非常值得。如果当孩子忘了带东西时,给家长打电话,一打电话你就送去,那么,孩子永远不会有一个好习惯。
另一方面,孩子的书包一定要让他自己收拾,我的孩子自从上了一年级就是自己收拾书包,我从来没有过问过。他每次写完作业,第一件事就是把书包收拾好,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如果,他没收拾,那么我也不会替他收拾。到第二天,该上学的时候我就走,让他在后面着
耶鲁大学教授谈儿童常见问题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耶鲁大学育儿中心的AlanKazdin博士联合耶鲁北京中心为国内的父母举办了一场关于修正儿童行为的专业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同时还有很多家长通过网络直播参与了这次讲座。闲话少叙,我们就来看看耶鲁大学的教授如何解答各位家长遇到的难题吧。
提问一:妹妹比较强势,在家经常欺负哥哥,抢哥哥的东西,哥哥争不过妹妹只能哭。作为家长对此很头疼,也曾经使用极端的方法教哥哥打回去,或者跟妹妹抢,但始终觉得这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因此,想请问该如何解决兄妹之间的问题?
Dr.Kazdin:可以使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在接下来的五天内注意找到三次俩人表现的非常好的事情,然后及时夸奖鼓励,注意夸奖时要具体,比如,不要只说“嘿,你真棒!”而可以说“嘿,你看你在与哥哥分享,你真棒!做得太好了!”然后给孩子一个拥抱。也可以让兄妹组成一个小组,给他们做一个图表,如果两个人都表现的非常好,就可以在图表里记录一颗星,当集齐五颗星时他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励。通过持续肯定正确的行为方式,让孩子一点点摒弃错误的行为,这样的作用远胜于家长在他们表现不好时一直叨唠和批评。
提问二:我的孩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学习也认真,也很听话,但是正由于他是个好孩子,导致在学校有一些坏孩子经常欺负他,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Dr.Kazdin:你的孩子表现的很好,是其他的孩子欺负你的孩子?
提问者:是的,我的孩子表现的很好。
Dr.Kazdin:如果你的孩子表现的很好,那么完全不需要因为别的孩子的问题让你的孩子改变行为方式。如果孩子比较小,可以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相处,相处多了可能会改善他们的关系;如果孩子比较大,可以引导孩子不理睬欺负他的孩子,并结交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这样能够降低坏孩子对他们的影响。
提问三:现在的孩子每天总盯着电视、电脑和手机,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Dr.Kazdin:现在的时代人们离不开这些电子产品,然而这些电子产品、网络和游戏中常常夹杂着黄色、暴力以及歧视的内容,非常不利于儿童健康,如何让孩子适度的正确的使用这些设备就是一个问题。显而易见,不停的告诉孩子“放下手机”,“别再玩电脑了”这个方法几乎不起作用,那么家长需要做的是适度妥协与谈判。家长可以思考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于是可以进行部分妥协,同时与孩子进行谈判,谈判时要平等,要进行讨论,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确实参与到其中。比如可以和孩子谈判,把电脑放置到客厅或家里的公共区域,这样当孩子在使用时,家长能够控制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也能够大概了解孩子利用电脑在做什么。
提问四:中国很多家庭都是妈妈带孩子,爸爸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如何能够让爸爸更多的参与进来?是不是在孩子三岁以后应该弱化妈妈的角色,尤其对于男孩子,妈妈的角色过于强烈是否会让孩子长大后不够阳刚?另外,中国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帮忙带孩子,老人的观念比较旧,可能和孩子父母的教育理念有冲突,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Dr.Kazdin:想让爸爸更多的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和教育孩子的原理是一样的,就是正面激励和塑形。比如,你希望爸爸做什么,不是唠叨和批评他什么都不做,而是在他做到你希望他做的事情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为什么要弱化妈妈的角色呢?母亲给与孩子的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事,如果故意弱化母亲的角色,导致孩子认为母亲不爱自己了,还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伤害。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需特意弱化母亲强化父亲。老人带孩子并不是不可行的,老人也可以学习,也可以通过激励和塑形进行改变的。就像在耶鲁育儿中心,我们的很多受访者、培训项目的参与者就是爷爷奶奶,他们通过参加学习也会有所改变。很巧的是,在今天讲座结束后,我要去上课的学员就是一些爷爷奶奶。
提问五:孩子经常拖延,作业总拖到最后,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做不完的只能放弃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Dr.Kazdin:孩子如果写作业总是拖延的话,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好一个时间,比如和孩子约定“七点钟,我们一起去写作业好不好?”前期的时候,只要时间一到,家长就坐在孩子旁边,督促孩子开始写作业的动作,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辅导;持续一段时间后,到了约定的时间,家长可以只安静地坐在孩子旁边,不再帮忙辅导,看着孩子独自完成;再持续一段时间后,当孩子养成了习惯,到了约定的时间,家长可以跟孩子说“你可以先开始,五分钟以后我就去找你”,如此,可以慢慢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逐步减弱家长的参与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