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如何巧妙规训孩子
发布时间:2020-09-30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研训活动方案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教您如何巧妙规训孩子
陈女士告诉,说她很生气。在家里,我把做好的晚饭端上了桌子,然后在大厅里叫孩子吃饭,可是孩子还在房间里玩耍,连头都不抬一下,气的我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还有次是在快餐店里,由于还有事情还没有做完,所以我和老公快速的喝掉剩下的饮料,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可是孩子在这一刻还是不紧不慢地用可乐管吹泡泡,用牙齿一点点啃着汉堡的边缘。当时我一件就急了:快吃,“我们还有事!”孩子没有反应。当时我就一把抓起汉堡包喂他,孩子却紧闭着嘴。我老公看情况也开始“威吓”:快吃!否则就把你扔在这不“管了!”但孩子却调皮地把汉堡包举过头顶。看到这情况,我都气死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最快打开并控制局面?训练师告诉家长,任何规训方法都需要付出精力和思考,才能有效应用到儿童的日常教育中去,给孩子“选择”也是同理,其中大有讲究。
“规训”(discipline)一词来源于词语“门徒”(disciple),意思是引导和教育。教育和引导就是父母在规训孩子时要做的事情。规训的方式有很多种,用“选择”来规训孩子只是其中之一。龅牙兔的情商专家分析指出,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用的都是命令性语言,让孩子毫无选择的余地。那么,很多孩子势必都无法接受。因为孩子不是机器人,他不可能一切按照家长的指令行事。但如果家长懂得使用思考性话语,也就是给孩子提供选择,那处理起这些事情来就会简单拿手得多,结果一定会如意些,让孩子感觉你并非是在控制他。比如,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一、爸爸妈妈对快餐店的孩子这样说:“没问题,你继续吃!我们会在五分钟后离开,你有两种方式和我一起离开:一种是挨饿,另一种是不挨饿。”
二、妈妈对孩子说:“我们会在接下来五分钟内开始吃晚饭,希望你能加入,因为我们喜欢和你一起吃饭。我们希望你能做到。如果不行,那你就和我们一起吃早饭吧。”
选择——控制权之战:家长在给出孩子选择时,就是“打响”了一场控制权的“战争”——是你听他的还是他听你的。在这场关于控制权的“战争”家长要掌握好以下“战机”。中,
一、选择改变一切。“战争”应该向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而不是通过命令。给孩子提供选择,他们没有获得可以反抗的命令,就有利于引导控制他们,同时也表明家长愿意信任他们的思考能力。选择能帮助家长避免了与孩子之间的争吵,提供一个倾听的平台。孩子会长大的,总有一天有很多选择等待着他,他们需要培养这种选择能力。当然也只有确信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结果时,家长才提供选择。
二、确保获胜很重要。规训孩子,就是家长通过给出选择,向孩子“发动”可以获胜的“战争”,在这里,“可以获胜”这一点至关重要,一定要想清楚你希望孩子选的是什么?。关于孩子思想活动的“战争”是无法获胜的,如果孩子们让家长对他们说话、思考、学习和睡觉时间,或者食物种类进行规定,那八成就上当了,因为家长无法从思想活动上控制孩子。
三、慎重地给出选择。许多善意的父母在给予孩子选择的过程中,表达方式出错,他们会提供两个选择:一个是大人可以忍受的,一个是无法忍受的。比如说我们回到快餐店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妈妈说:你要么吃掉汉堡,要么呆在这里。那孩子可能做出的选择是你无法忍受的。其实这种选择类似于威吓了。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平和的方式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四、正确把握控制权的量。控制是件奇怪的事情,我们放弃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给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这也是家长所希望看到的。每个人都会将自己居于某种关系中,控制权的量与以前拥有的量相比,当人们拥有越来越多控制权的时候就会高兴,相反则会感到不满。家长在生活中也该遵守这种原则。我们把它称之为“v”型爱——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但事实上有很多父母的做法是倒“v”。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9种技巧教您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一、教孩子学会生存技能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小孩子迷路,在潮湿饥饿中度过了恐怖的一夜,他们无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一个孩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会死在这儿。”然而,11岁的伊芙雷站了出来,“我不想死!”她坚定地说,“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我们带到一条较大的小河,最终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我就打算沿着小溪走,你们可以跟着我走。”结果,他们在伊芙雷的带领下,胜利地穿出森林。
也许人们会认为,像伊芙雷这样的女孩生来就有才能,其实才能不是天生的,得益于其父的后天的教育。目前西方国家,包括东亚的日本,十分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从孩子懂事起,就教育他们如何学会生存和自立,跌到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会吃饭,整理自己的东西,并知道什么情况下怎样保护自己等。
二、培养忍耐力和自制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幼儿园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块糖,并告诉他们:“现在吃,就只给一块,如果能忍一小时后再吃,可以再奖励一块。”以后的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这在心理学叫延时效应,或延时满足。
许多孩子办事虎头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长大以后事业上也少有成功。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忍耐力呢?比如,幼小的孩子急于喝奶时,不要马上满足他,让他哭一会儿,一边慢慢和他说话,一边拍他的后背,然后再给他吃,忍耐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到几分钟;对每次都把零花钱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长可以说:“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钱,下周可以加倍给你,你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东西了。”孩子遇到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努力争取成功。
三、多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出门,担心这担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就躲,长大后易敏感、退缩。有的小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团结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长大以后也会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才能的发挥。所以,孩子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新环境,对胆小的孩子鼓励他多接触人,或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又叫脱敏。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四、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孩子对外界刺激最初是被动地接受,逐渐开始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尝试去摸摸、看看、甚至会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这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不但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也会扼杀了他的积极性,将来你想让他有兴趣干点什么事,他也懒得动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事,耐心地给以讲解,或一起玩。
五、让孩子多动脑
一个男孩子因为腿短而无法爬上滑梯的第一级台阶,他央求妈妈把他抱上去,母亲告诉他:“动动脑筋你就会有办法的。”小男孩想了想:“把我的小推车拖到那儿,然后站上去。”“很好,去吧,孩子。”母亲说。小男孩这样做了,一切变得十分容易了。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总会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
六、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一个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岁小孩来见总教练,总教练没有当即让她表演体操,而给了她4只飞镖,要她投射到办公室对面的靶子上。那个小女孩胆怯地说:“要是投不中呢?”教练告诉她:“你应该想到怎样成功,而不是失败。”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获得成功。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败,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错事或弄坏东西都是在所难免的,不要老是数落孩子:“你怎么这样不听话!”“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动。”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怕孩子淘气给你添麻烦,而要多考虑什么有益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因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家长也要克制自己简单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如果真是不让孩子玩某样东西,应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开。
八、给予鼓励和支持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甚至也可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千万不要泼冷水。尽管他们的梦想对你来说是那么稀奇古怪,你应高兴的是他们拥有较强的幻想力,幻想力正是创造的导师。
九、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意识
社会是一个群体,任何一项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学会同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父母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这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并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亲爱的家长,你的孩子是否都具备这些品质呢?
父母如何巧妙介入孩子的纠纷?
父母要巧妙介入,建议不妨采取以下的步骤:
1、镇定自己的情绪,弄清事情的经过。
孩子发生纠纷时,父母首先要冷静,镇定自己的情绪,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说:“谁欺负你了,找他算帐去!”等类似的话语。这样,孩子会产生“爸爸妈妈向着我”的感觉,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问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啊,爸爸妈妈要知道事情的真相,才能发表意见。”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实的经过讲清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与此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不能给予诸如“是谁先动手打的”、“你没有动手,对吗?”等错误的诱导和暗示,要鼓励孩子讲真话,做个诚实的孩子。
2、分析事情的根源,探究解决的办法。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在找到事情的根源后,父母不要急于发表意见,应该先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对待纠纷的真实态度,便于父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当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父母可以从旁指导。对于别的孩子无意造成的过失,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原谅对方的胸怀;自己的孩子错了,要启发和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倘若对方孩子是典型的“小刁民”,父母要鼓励鼓起勇气去和对方讲理,培养孩子遇“强”不弱的性格。
自己的孩子做错事,父母不要即刻责备或者打骂,你的“强权”可能导致孩子走上撒谎之路。
3、与对方的父母沟通,鼓励正常的交往。
孩子间发生了纠纷,双方父母最好能诚恳地交谈,彼此谅解,友好地解决问题。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父母难以想象的痕迹。友好地解决问题能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成长过程中,不做“小霸王”。父母不要因为孩子间常发生争吵和纠纷,就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人交往,让孩子在冲突和纠纷中获得经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如果孩子常常和同一个玩伴发生矛盾,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结交其他玩伴,随着伙伴人数的增加,孩子之间的直接矛盾就会弱化,合作会加强。
父母如何巧妙应对孩子“一根筋”
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父母既无奈有无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广大父母心塞烦躁的,相信一定是孩子间歇性发作的无理取闹、耍脾气。
拿东西一定要他指定的人来拿,否则,哭!穿鞋子一定要先穿右脚的,否则,闹!玩具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家”里,否则,吵!尤其是一些执拗的熊孩子,只要一哭起来,根本不听大家的话,威逼利诱四员猛将纷纷败下阵来,那哭声让人听了心情烦躁,简直想把孩子塞回肚子里!养育孩子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孩子的这些“无理取闹”真的“无理”吗?并非如此。其实这是孩子在维持自己的“秩序感”。(天天把玩具扔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怎么不谈“秩序感”……)
“秩序感”是人对于事物的空间布局、存在形式、归属或事件发生顺序和谐、有序的要求,学前期的孩子,就处在这样一个敏感的内心世界里,于是有了蒙台梭利教育学派提出的“秩序敏感期”。尤其是2-4岁的孩子,对家里物品的方位、对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对所有物品的归属等等,都会非常感兴趣,并且对这些事物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的秩序感,并且认为这种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这样,现在也必须是这样。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养育策略?下面小编为你详细道来。
无理取闹还是“秩序敏感”,教你一眼看穿养育孩子
正确对待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正确区分孩子的“撒泼”行为到底是无理取闹还是“秩序敏感”(小子你休想糊弄老娘!)。孩子的秩序感有很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有如下三种:
1、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
案例:
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一进家门就急着想抱抱宝宝,随手就把外套放在了沙发扶手上,结果宝宝大哭大闹起来。直到妈妈把外套拿走放回卧室,宝宝才逐渐安静下来。
分析:
孩子出生后,周围环境中的固定陈设通常会渐渐成为他生活秩序的一部分。而当他已经习惯的格局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甚至大哭不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发现某个东西脱离了常规放置的地方后,可能还会亲自动手把它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支配他这种行为的也是秩序感。
2、对事物所有权的极度敏感
案例:
奶奶从老家来看望2岁半的萌萌,进门就脱掉自己的鞋子,穿上妈妈平时穿的拖鞋。小家伙马上哭起来,趴在地上非要奶奶把拖鞋还给妈妈不可……
分析:
学前的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感,认为家里的某一个物品是属于谁的,就是谁的,其他人不能动用,否则,就是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值得他去纠正和维护。
3、对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预先设计
案例:
每天妈妈下班回来,3岁的佳佳都要抢着去给妈妈开门。有一天,妈妈按门铃时,爷爷刚好在门边上,就先打开了。这时佳佳不干了,大哭起来,非要把妈妈推出去,关上门,让她重新开一次。
分析:
孩子习惯了事件发生的特定程序之后,就会渐渐偏好那种安排,一旦被调整,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而且,学前期的孩子,由于自我中心思维的存在,往往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发展规则之上,会对特定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一旦事情的发展有悖于自己的预期,就会感觉对外界的掌控感失去控制,从而引发内心的不安,甚至出现哭闹、撒泼等行为。
“秩序感”之于孩子成长的价值
秩序感其实就是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少有三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1、有秩序,更有安全感
由于生命产生之初的弱小感,幼小的孩子在习惯了教养环境中的日常安排后,就会非常期待周围事物的运行都是可以按照期待发生的,这样才可以让他们感觉自己对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一旦这个秩序体验受到挑战,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不安,对环境的安全感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秩序井然的生活环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础。
2、无秩序,毁“三观”
因为对环境和生活的秩序有所要求,在孩子眼里,凡事都是有对错之分的:东西摆放在这个地方,就是对的,摆放在那个地方,就是错的;爸爸的东西,爷爷不能用,妈妈不能用;有人按门铃了,应该我来开门,你开就不行……这类对于事物存在格式和发生秩序的要求,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也是其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基础。
3、培养秩序感,生活有条理
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以为世界是按照特定的秩序存在的,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尽量给孩子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布置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呵护孩子的物权和归位意识,则孩子更容易养成条理的生活习惯。
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快乐。然而,当孩子表现出秩序敏感期的行为特征时,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感到不耐烦,甚至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斥责,让刚刚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心灵无法充分体会成长的美好,从而变得混乱、孤僻、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1、尽量不频繁更换孩子的教养环境
有的职场妈妈在返岗上班后,采取了将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轮流抚养的做法。殊不知,这是非常伤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特别是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孩子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她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保护孩子的秩序感起见,孩子出生后,最好让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2、努力建立科学的生活作息秩序
孩子天然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家长不妨利用这一点,自孩子出生起,就帮他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作息秩序,让孩子逐步适应这种有规律的生活,为今后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夜猫子、起床困难户统统滚粗!)。
3、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
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更容易让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适,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注意及时归位。尤其是孩子的东西,更要注意摆放有序,不要随便变换它们的位置(再也没有不收拾的借口了……)。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往往乐意维护这种整洁的格局,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让孩子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
4、尊重孩子的物权敏感
孩子对特定物品的所有权产生敏感之后,家长就要注意尊重这种敏感,尽量不混淆物品的所有权,更不能压制孩子对区分所有权的主张,否则,孩子很容易获得一种意识:物品的所有权是可以很混乱的。这对于孩子发展自己的所有权意识并不是一件好事,一则容易使他们养成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二则容易使得他们长大后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5、理解孩子对程序的要求
当孩子因为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程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家长要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耐心地处理问题,“重来”通常是很有效的解决对策。在无法“重来”的情况下,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做,孩子可能并不马上买账,依旧大哭大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泄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来的。家长的理解和耐心,往往会让孩子多一份面对的勇气,甚至就可以启动条理的思维,行为也变得“正常”起来。
6、增强孩子的灵活性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环境、家庭中的人、物、事,帮助孩子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孩子就能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到了哪里都能“入乡随俗”,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
幼儿教师如何巧妙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缺点
语言是一门艺术,合适的语言在合适的时间里说出来,就是艺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娇生惯养,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往往是最好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在和家长提到孩子的缺点时,家长会有很多借口来使孩子的缺点合理化,有时候还会将错误揽在自己身上。其实人们最怕哪壶不开提哪壶,如何使用语言巧妙的同家长沟通,也是身为园长和教师的责任。实效园长在此分享一下在孩子有缺点时如何同家长沟通。
1、导入尊重感。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对方。班主任通常比家长更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决不能以教训式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当其子女在学校“闯了祸”的时候,班主任仍要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也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这不仅使家长难堪,有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长一旦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孩子,极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2、流露真诚感。用真诚的语言或行动去与对方沟通,使其感动的方法。以诚感人要求诚与情密切配合,要使人动情,唤起人的真情;以诚感人要做到诚与真结合;以诚感人还必须伴之以虚心,否则难以取得对方的信任。
3、评论学生要客观如实。
4、注意谈话形式与方式。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同志关系,班主任与家长的谈话,切忌用教训式语气,而应像对待同志或客人那样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气;态度要随和,语气要婉和,语态要真诚,语调要亲切,语势要平稳,语境要清楚,语感要分明,使家长一听就明,能准确把握要旨,领悟当家长的应做些什么,从你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5、语言务求得体和有分寸。语言是心灵的窗子,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反映。身为人民教师,在与家长谈话时也应该为人师表。得体的称呼,使对方一听称呼就有一种相知感,从而产生亲切感,缩短交流双方间的心理距离,甚至建立起感情基础。教师得体的语言,可以赢得家长的尊敬,增加家长的可信度,形成和谐的沟通氛围。所谓语言得体,最主要的是与职业身份、与场合、与交流的对象,与解决的问题得体。谦虚、中肯、客观,掌握好分寸、语气,不夸大,不缩小,不说过火的话、不说力所不能及的话;还要讲话要温和,不用过激词语,不摆逼人气势,语气诚恳等等。
6、谈话要委婉和注重可接受性。班主任和家长谈话时,一般应先讲学生的优点,后讲缺点,对孩子的缺点也不要一下讲得过多。应该给家长一种感觉: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惟如此家长才会欢迎班主任,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议,愉快地与班主任合作,对孩子的优缺点也能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要把握好沟通步骤的时序。“哪壶先开提哪壶”,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可以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避免触动对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顺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来叙述。
同一件事,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它,为了使人们乐意接受,我们就可尽量从人们的心理易于接受的那一个角度去叙述,尽量避免那种容易引起人们反感的角度。要注意了解各种忌语,尽量不说别人忌讳的话语。掌握上述心理策略,在沟通中就可减少一些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