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来说,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作为一名教师,写教育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优势是什么”,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优势是什么?很多家庭孩子的教育中,往往忽视来自爸爸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妈妈似乎承担孩子大部分的教育。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优势更为显著,往往也是孩子缺乏的,我们来看看吧!家庭教育中爸爸的粗妈妈和孩子在一起,大多是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而爸爸则喜欢选择一些较剧烈、带冒险的活动和孩子一起玩。拿抱孩子来说,妈妈更多是是小心翼翼地搂抱,生怕孩子有闪失。而爸爸的方法则多种多样,把孩子高高地举起,或把孩子抛起来接住。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却会受到孩子的喜欢。爸爸不会像妈妈那样细心周到。他不会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在第一时间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对孩子的问题、困难“熟视无睹”。比如,孩子骑车摔倒时,妈妈常常会跑上去问:“摔到哪里了?到医院去包一下。”为父亲却会无视孩子伤口,说:“爬起来!下次要注意。”正因为爸爸的“粗心大意”,给了孩子自己调整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主动适应、锻炼自我、尝试错误与自主更正的机会。家庭教育中爸爸的“狠”爸爸不会像妈妈那样心慈手软。孩子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妈妈大多是在嘴上讲大道理而在行为上纵容,而爸爸则会用很刚性甚至可以说“暴力”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只要这种“狠”不过度,只要这个“狠”有理由,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就是有好处的,至少能让他记住教训,以后自觉遵守规则、懂得规矩。家庭教育中“粗”、“狠”正是爸爸式教育的好处,这是母性教育所不能赋予孩子的财富。所以,爸爸要正视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认识性别差异带来的教育差异,在教育上和妈妈相互协调、取长补短。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幸福是什么
教育随笔: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有人说过:“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也就是说,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别人眼中。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甜蜜快乐的。
对于我,一个幼儿园老师来说……
其实幸福很简单。每天早上来园,能听到孩子们响亮地叫着“老师,早上好!”;集体活动时,能感受孩子积极快乐的发言“老师,让我来”;游戏时,看着他们争先恐后地邀请我“老师快来,到我们娃娃家来做客”……作为一名教师,每当此时,我就感到非常地幸福,告诉自己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希望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实幸福很简单。当小朋友刚来到幼儿园的时候,他们有很多事情都不懂,自理的能力也很差,有的小朋友甚至哭闹……,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教育与照顾,小朋友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会自己吃饭了,会和小朋友合作玩游戏了;升入中班了会自己独立看故事书了,懂得分享了等等;到了大班成了老师的小助手,会帮忙收拾小碗了……,看到一个个小朋友的茁壮成长,曾经的付出有了收获,真的感到很幸福。
其实幸福很简单,教师的幸福感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受。用细心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表现,用耐心地去寻找孩子的闪光点,用爱心地去关爱孩子的一点一滴,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做孩子的好朋友,让孩子真正地信任你,那你就是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教师了!
教育随笔:天是什么颜色
教育随笔:天是什么颜色
今天下午的美术小组活动是幼儿自由绘画“美丽的天空”,孩子们有的画小鸟,有的画白云,还有的画太阳。孩子们的画充满了想象,也透着他们经验的积累。当部分幼儿拿着完成的作品来到我身边时,我指着宇航的画随口问道:“天空呢?画上天空吧?鸟儿在美丽的天空飞翔该是多美的画面呀?”毛毛指着白色的底纸说:“这就是天空。”“嗯?天空怎么是白色的?”我瞪着眼睛反问道。我刚想把“天空是蔚蓝的”答案告诉他时,突然一种意识告诉我,应该先听听他的解释,听听孩子心中的答案。宇航,你为什么说天空是白色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问他,他拉着我跑到教室外面说:“老师,你说要注意观察,那一天我放风筝我就发现天是白的。”听到他的回答,同桌的思宇说:“天是透明的,”“不对!是蓝蓝的,”一缘大叫……
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孩子们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真是一鸣惊人!望着争论已多时的孩子们,我不再按常规“让他们回家去找答案,明天再来告诉大家”去做,而是及时地从资料室借来了有关VCD,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答案都是有道理的,让他们看到为什么不同孩子有不同的答案,原因是什么?在观看中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天空的组成深水外洋海水的湛蓝、内港海水的混浊、不同海域交汇处海水的颜色变化。
这件事让我深感欣慰。当时如果我粗暴的打断宇航的话语,直接把答案告诉他,并不能真正地让他明白这个知识,也就听不到孩子们各抒己见的议论,也就不能生成这个活动,带给孩子丰富的知识,扩展他们的经验积累。所以尊重孩子,抓住教育契机需要老师从实际入手,我庆幸自己正在日常的教育中领会并落实。
幸福是什么
我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经常生活在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中间,时常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那些幸福和快乐是孩子们给予的.其实幸福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我突然发现空着一个座位,“这是谁的座位”?一个小朋友说是宁宁。宁宁哪去了?我正要出去找,宁宁推开门进来了。“宁宁,你去哪儿了?怎么没一块上来呀。”他红着脸说“我、我去小便了,去的时候忘了告诉老师了。”看着他紧张的表情,我心中有一丝丝歉意,如果我在上班前点数一下孩子,不就没有此插曲了吗?“对不起,是老师的原因,以后老师不会丢掉你了。”宁宁笑了,全班的孩子都笑了,我也开心的笑了,是发自内心的笑。其实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老师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确的,他们没有想到我会跟宁宁道歉。作为教师的我们,平时一直在教育幼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个样子看一看。所以我们必须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只有时时处处做好孩子的表率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以无穷的魅力和较高的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快乐是什么
快乐本身是简单的。
孩子的快乐是什么?我问了很多的家长同一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孩子需求什么?”大部分家长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有的家长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的需求是“拥有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知识”,我认为孩子需要的是“快乐的成长”。
孩子的快乐其实是简单的,哪怕是一块糖、一个小红花、一句赞美的话,都会让他快乐。既然孩子的快乐来源那么多,为什么我们要吝啬自己的一句话,一个礼物呢?
那老师的快乐又是什么?每个老师的快乐来源都不同,我个人的快乐就是---孩子们快快乐乐,每天能高兴地来幼儿园,喜欢我,能在幼儿园里当好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体现我自身的价值,便是快乐。
家长的快乐其实更简单,只要自己的孩子快乐了,他便会更快乐。
孩子、老师、家长三者之间的快乐,都是围绕着孩子这一主体,如果明白了这一事实,那么我们的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教育随笔: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最近,我园将举行全园徒手操比赛活动,各班都在积极准备。我班也在紧张的编排着,小朋友个个精神抖擞,只有欣欣小朋友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上前问她:“你为什么不做?”“很累”“腿很疼”欣欣一脸的不情愿,任凭我怎样劝说,她一直不肯做,竟然蹲在地上头也不抬了。无奈,我真的拿她没办法了。
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家长过多的溺爱养成不少幼儿任性、懒惰、自私、娇气、怕脏、怕累、不爱劳动的不良行为,欣欣就是其中的一个。欣欣的爸爸是个船员,收入颇多,她家居室宽敞、富丽堂皇、家具簇新、一尘不染。欣欣的妈妈特别爱清洁,几乎成了洁癖。在家里欣欣什么事也不做,一切都有妈妈包揽了,妈妈还常关照她:“在幼儿园你不要乱摸乱碰,你这身童装很时尚,可不能弄脏、弄坏。”在她妈妈的感染下,使她在幼儿园很少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她养成了不合群、不活泼、不爱劳动的不良习惯。事后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同步教育,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幼儿教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不良的行为习惯会阻碍幼儿将来的发展,家长们要向关心孩子的身体和智力一样关心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爱劳动爱集体尤为重要,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支持老师的工作。
我看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孩子将来素质的高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乃至他本人的幸福,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质量。
而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任何老师和任何学校所不能代替的。
有些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说脏话的家长大有人在,给孩子灌输“胜者为王、不吃亏”的家长也不算少数,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把孩子将别人的东西拿回家认为是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一一说明家长们没有认识到家教的重要性,存在着家教误区。
我们班有个叫琳琳的小朋友很活泼,而且聪明过人,唯一的缺点是看到别人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周五早上,我晨检完毕带孩子们小便,把钢笔随手放到了桌子上。
可当我带着孩子从厕所回来,桌子上的钢笔不翼而飞了。
我问孩子们:“你们看到老师把钢笔放哪儿了吗?”孩子们都说:“没有。
”当我怀疑自己放错地方时,忽然听到东西落地的声音,循着声响,孩子们一起把目光集中到了琳琳身上。
原来,琳琳出去小便时,经过我的桌子边,顺手将钢笔拿走并藏到袖管里,一不小心钢笔掉地,事情露馅了。
当时我没有批评她,只是告诉她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我认为孩子就此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下午发生的事情更令我吃惊,让我不可思议。
放学时,孩子们纷纷被家长接走,琳琳小朋友也满心欢喜等着妈妈的到来。
终于妈妈出现在了校门口,琳琳飞快地跑过去,投进妈妈怀里。
接着孩子从裤兜里掏出什么东西递给妈妈,妈妈脸上立刻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我由于害怕孩子飞跑,摔倒了伤着也跟了过去,正好看到了这一幕。
看到我的出现,琳琳妈妈脸上的笑容顿时变得僵硬。
同时我看到她的手迅速插向口袋,但那一刹那我还是看清楚了:她手里握着几支彩色粉笔。
此情此景,我还能说些什么?
晚上,我经过一番思索。
第二天,当琳琳的妈妈送琳琳到园时,我把一本《现代家教》递给了她,并对她说:“您若有时间,多看看这本杂志。
”
一周后,琳琳的妈妈领着琳琳把一盒彩笔交到我的手上,并向我致谢:“谢谢你让我认识到了家教的重要性,让我知道了怎样正确教育孩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每位家长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我们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积极地与家长一起研究教育的策略。
让每一位家长明白,不能过分地迁就孩子,否则将会使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责任的人,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对家庭、社会都是不利的。
年幼的孩子并没有“我的”、“你的”这样的所有权概念,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便伸手拿来放进口袋或带回家里。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态度不一:
1.称赞孩子能干、聪明;(这样做无疑是鼓励孩子拿别人的东西!)
2.在他人面前大声斥责孩子,甚至指责孩子为“小偷”;(这样做夸大了孩子行为的严重性,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
)
3.不表示意见,任其自由发展。
(这样做可能会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所有权”观念。
)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限制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
4岁左右的幼儿正是自我中心的时期,言行中处处表现出占有欲。
尤其是给父母宠坏了的独生子女,常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谁的东西都可以随便拿。
家长必须限制孩子这种自我中心思想,让他明白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拿。
可以将家庭成员的东西分门别类,告诉孩子哪些是爸爸的,如剃须刀等;哪些是妈妈的,如唇膏等。
这些专属于爸爸妈妈的东西要得到允许才能拿。
而在孩子自己所用的东西上贴上特别的标记,使孩子一看就知道这件东西是属于他的。
教孩子区分“借用”与“拿走”小明老是借表哥的铅笔用,却总不记得物归原主,表哥就不肯再把东西借给他。
小明认为表哥太小气,一支铅笔用用又有何妨?索性来个不问自取。
有时侥幸没有被表哥发现,还洋洋得意,自以为聪明。
殊不知,孩子在家随意取用别人的东西,上学后也会拿同学的东西,从而逐渐养成不良的习惯。
因此,父母应寻找时机尽早告诉孩子“借用”和“拿走”的区别:借用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主,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可以拿走或随意处理。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孩子也有所有权,有些家长时常提醒孩子尊重别人的所有权,自己却很少注意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例如幼儿很喜欢收集火柴盒、图片、贝壳等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又不懂得保管整理。
有些家长觉得这些东西既无用又不卫生,就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把它们扔掉。
其实,很多大人以为毫无价值的东西在孩子眼里是非常宝贵的。
不经孩子的同意就扔掉孩子的东西,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也有些家长不征求孩子的同意就用孩子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所有权的行为。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要教导他先得到别人的允许再取用别人的东西,自然会加倍困难。
调节孩子的心理需求。
幼儿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见别人有好玩的东西,自己也想要。
得不到的时候,就索性把别人的东西拿走。
对此,父母应适时调节孩子的心理需求。
小英的朋友有一个很漂亮的洋娃娃,小英也很想买一个。
妈妈的做法就是告诉小英:有的东西别人家里有,我们家里没有;有的东西我们家里有,别人家里不一定有。
我们不应该处处跟别人攀比。
冷静、明确地阻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发现孩子有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千万不能叫嚷打骂或冷言讥讽。
最好对孩子冷静、严肃、明确地说:这个娃娃是别人的,快拿去还给人家。
这件玩具是学校的,送回去给老师。
妈妈已经告诉你,要先问过大人才能吃糖。
你这次没有问,妈妈很不高兴。
家长这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并给孩子作出明确指示,可以强化正确信息,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次,我在帮4岁孩子清理玩具箱时,意外地发现多了24色蜡笔和超人奥克曼玩具,于是找来儿子问明原因,孩子天真、坦率地说:“这都是我从幼儿园拿的。
”我追问:“你经过老师允许了吗?”孩子摇摇脑袋,说:“没有,老师都不知道。
”看来,孩子所谓的“拿”,其实是一种偷的行为。
我急了,呵斥道:“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开始偷东西了!”孩子委屈地看着我:“妈妈为什么生气?什么叫偷东西?”听到孩子幼稚的回答,我哭笑不得,原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还没有偷的概念。
当时,我心想,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存在恶意,叫他归还就行了。
可没多久,孩子又从幼儿园“拿”回了新“赃物”。
看来,孩子的这种“拿来主义”问题并非如我想像的简单,其中蕴藏的深远后果将是我始料不及的。
于是,针对纠正孩子的“拿来主义”行为,我施出了一系列教育措施。
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从何而来?因为没有,所以才“拿”,这就是孩子最简单的逻辑。
对于孩子的基本物质需要,我们全都给予满足了吗?儿子曾一度吵着要买蜡笔,我由于工作忙,没及时买给他,后来在儿子的“赃物”里就有蜡笔。
经了解才知道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画蜡笔画,儿子没有蜡笔,所以才拿别人的。
从这件事之后,我开始非常关注孩子的需要,每次儿子闹着要买东西时,我都会耐心询问他购买的理由,如果出于正当的需要,我一定会“慷慨解囊”,对于不必要的购买要求,我在拒绝时,也会耐心地与他说理,让他懂得不买的原因,而不再以沉默或呵斥对待。
要限制孩子的物质欲望。
人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家长从小要控制孩子的物质欲望。
若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百依百顺,长此以往,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向极端,造成不良后果。
孩子的“拿来主义”行为,也有这个原因。
于是,我对儿子实行“承包责任制”,让他懂得爱惜自己的物品,物尽其用。
经过这样的教育,孩子认识到,在要任何东西之前,都要考虑自己是否需要,自己能不能将它们处理好。
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满足的习惯。
孩子对于“拿”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渴望,然而当他在这种“拿”的习惯中慢慢成长后,懒惰的习气便已根深蒂固。
生活中我有意识教儿子学做简单的家务,培养他的劳动观念。
无论他最终做得好不好,我都会及时送上表扬,给予他精神鼓励或物质奖赏。
儿子尝到了劳动后的快乐与满足后,经常向我“讨”事情做。
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儿子渐渐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来获得“报酬”是快乐且光荣的。
应告诉孩子偷窃是可耻的。
孩子之所以“拿”,因为他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
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懂得明辨是非。
一次,我和儿子逛书店,儿子经过千挑万选,决定买《安徒生童话选》,在回家的路上,儿子则紧紧抱住书,生怕丢了。
我趁机问他:“不经过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这样做对不对?”儿子拼命摇头。
我摸摸儿子的脑袋说:“这样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我们从小就要做好孩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儿子点点头。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引导与教育,孩子再没“拿”过任何“赃物”回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拿’的习惯。
望着孩子依旧天真可爱的模样,我不禁想到: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爱关怀,用心教育,就一定能还孩子一片纯真的天空。
家是什么?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家是什么?”,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今天上了一堂关于家的课,目的是让幼儿体验家的温馨,感受家的温暖,这节课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刮目相看。
活动开始,我给他们放了一首歌《让爱住我家》,音乐一响,孩子们就不由自主地又唱又跳,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让他们完整地听完音乐。
音乐完毕,我笑着问他们,你的家里有些什么东西?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交流,小朋友都争着描述自己的家。
我本来想,孩子们一定会回答:“床!”“沙发!”“电视机!”让我想象不到的是有的孩子竟然说:“我家有电饭煲!”“我们家有微波炉!”“我们家有吸尘器!”这些现代家用电器的名字孩子们都说得惟妙惟肖。
“家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我问孩子们。
辰辰说:“我觉得家是数字1,又大又长。
”我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笑,一航说:“我觉得家是数字3,和迷宫一样。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
海洋接着说:“我觉得家是块粗木头,又大又粗。
”晓琳也站起来说:“我觉得家是小公园,又大又好玩。
”梦琦噘着嘴说:“老师,我也想说,我觉得家是一朵花,又漂亮又美。
老师,你觉得家像什么呢?”
哈,孩子们还会将我一军!我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家就是一块奶糖,它又香又甜!”“嗯,老师说得不错!”梦琦笑咪咪地向我伸出了大拇指,我心里美滋滋的。
关于家的活动在继续着,而我此时,只愿意做一个听众,聆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也欣赏孩子们无边的想像力。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活动结束了,我和孩子们意犹未尽。
于是我提议,在你的心里家是什么了,请你把它画下来吧!于是孩子们挥舞起手中的画笔描绘起自己心中的家……
关于“家是什么?”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家庭教育孩子三“不得”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着急,千方百计请家教;棋琴书画有广告,父母着急,囫囵吞枣忙投资……凡此种种,反映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态。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不能不分清红皂白,操之过急。
实际上,望子成龙急不得,父母必须要冷静分析,靠船下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方能使孩子到达成材彼岸。
要做到原因分析要透,对孩子优点、缺点、心理、生理等要经常不断地观察细考。只有从孩子的特点、兴趣出发,扬长避短确定目标,才能使孩子学有所成。决不能超前投资,超能投入,否则只会“欲速而不达”。
打不得
“教育理为先”,是教育之道,也是家教的准则。发现孩子缺点、失误,骂为先,打向前,甚至“妇唱夫随”,这样作万万不可取。
“棍棒教育”不等于“挫折教育”。一以贯之的棍棒教育,易造成孩子紧张、恐惧、忍受、自卑的不良心理习惯。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当孩子有了错误时要心平气和耐心教育,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捧不得
“捧杀”的实质是“护短”,而护短的结果,则是越护越短。如果父母在“疼爱”孩子的同时,忽略了他们的缺点,甚至对老师的批评也横加指责,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孩子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不良心理品质。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有成绩表扬鼓励,有缺点批评教育,宽严有度,刚柔兼济,恩威并重。这一点,国外许多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了孩子明天更美好,家庭教育捧不得。
喜欢《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优势是什么》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