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的过失,慎用“批评”教育
发布时间:2020-09-0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昨天带儿子去书店,路上遇到了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今年读高二,跟他聊到了某老师,他说:“我很尊重老师的,但就是讨厌她!”
“为什么?她教学可是很出色的啊!”
“我承认我很喜欢她的课,我讨厌的是她的道德!她曾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过我,历数了我所有的缺点,把我贬得一无是处。”
“那肯定是你做错了事情,否则老师是不会无缘无故批评你的,老师直击你的缺点,是想激励你改正,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啊。”
“我是有错,但是她说话太苛刻,太不尊重人,一点都不顾及我的感受,很伤我自尊,她的言辞和态度让我无地自容。”
事情发生在这学生读小学的时候,现在说起来,犹在眼前,而且情绪很激动,可见这件事已在他的脑海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教育孩子,必须有稳定的心理状态,要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解、温暖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跟孩子相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得,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整天跟这些敢作敢为、个性十足的孩子打交道,偶尔的冲动也是难免的。当孩子有了过失,尤其是一些调皮捣乱的孩子,在对其进行教育时,我们往往会板起面孔给他们讲一些道理,甚至用尊严的语言对其批评一顿,殊不知,孩子在接受我们的教育时,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如何悔过,而是怎样应付过关,尽快结束这场居高临下的挑战。试想,我们当时所隐含的教育目的,他又能听得进多少呢?相反,这场对阵或许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言辞过激还会伤害到师生的感情。就像今天的这个学生,老师当时的本意已经完全被扭曲。我们的一片苦心岂不是徒劳吗?
“教育孩子,一定要饱含深情的爱孩子,不仅是孩子给你带来快乐时,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接受我们的批评时,更该在言词和感情上表现出这是出于对他的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跟老师交流,才会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为了不让孩子对我们“刻骨铭心”,还是引以为戒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如何对待孩子的过错――引导和批评
疏忽,不经心,见异思迁,思想迷乱,这都是儿童时期的自然过失。所以,只要他们不是存心如此,都是应该温和地加以提醒,逐渐地去制服的。假如这种缺点每次都惹起恼怒与申斥,则责备和惩罚的机会必然时时到来,以致导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永远变成一个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对象。单单这一点就可能使他们从他的教课上得不到利益,使导师的一切教导方法都失效了。
洛克《教育漫话》
善待孩子的过错
孩子的过错是难以避免的。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乏自主和主动的社会探索。在这些探索过程中,过错肯定是难以避免的。要求孩子不犯错误,就像要求我们自己不犯错误一样,都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有的时候,孩子的过错在于他不知道那个规矩,把成人不许可的事当成了合理的事。
有一次,妈妈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说“你儿子带头大叫,所有的小孩就像疯了似的跟着你儿子叫,连课也没法上啦!”
妈妈想来想去,找到了原因。因为他们一家去郊外玩的时候,只要觉得特兴奋,就可以在车里大叫。所以,孩子以为在幼儿园高兴时也可以这样做。
后来,妈妈对孩子说,“在咱们家可以大叫,在爸爸的车里可以大叫,但不是所有的场合都可以大叫。你是不是不知道这个规矩?”
他说:“是!”从此,孩子就不在幼儿园里大叫了。
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认识这些过错,分析发生过错的原因,指明改正和避免过错的方向和方法,避免陷入过错中不能自拔,或者犯更多的过错。
孩子有的过错是为了引进父母的关注。有的孩子似乎喜欢捣乱,不听话,可能并不是他的本意。他实际上正在努力寻找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但他并不知道怎么才能在这个位置上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于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而不得不充当一个捣乱者。对这种情况,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些任务,让他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意义,感到自己是这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必须把失败与过错分开。父母必须知道,孩子的失败不是过错,不能批评,更不能惩罚。
把过错和孩子分开
专家强调,父母要善于把过错本身和做错事的人区别对待,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常使用的一些称呼,像调皮鬼、糊涂虫、粗心大王,都是把过错与一个人联系起来。如果孩子一旦认可了这样的名字,就会加强他们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就是调皮、糊涂和粗心,并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发展。
把过错和孩子分开,就是始终认为,孩子是好孩子,错在他的行为。只要消除过错或避免过错
,就和其它孩子没有不同。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感到父母对他们的信任,知道这些过错并不是附在他们身上的固有物,去掉这些过错的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这样,就会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纠正过错的勇气。
一位母亲每次批评孩子都要告诉他,是这个事让妈妈不高兴,但是妈妈永远爱你这个人。这就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过错的分类
孩子的过错可以分为无意过错和有意过错。
有意过错,主要包括父母已经多次指出,孩子犯错之前也知道不对,只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犯错有可能逃避批评或惩罚;或者孩子任性,父母已经说明、甚至孩子已经知道不对,但仍然坚持错误。
无意过错,既包括孩子在某个问题上的第一次犯错;也包括尽管不是第一次,但由于对父母教导的忽视而导致的犯错。孩子对父母教导的记忆,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因此,孩子没有记住父母的教导而导致的错误尽管应该批评
不谨慎批评有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谨慎批评有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上周六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见迎面走来,每天早上与xx在一起等车的小女孩,小女孩在另一个学校上三年级,是xx同学的邻居。她嘴巴很甜,每天早上见到我,都会主动向我问声早上好。并和xx同学几个相处也不错。听xx同学妈妈说,小女孩很独立,一年级开始就独自上学、回家,父母都很忙,没时间管她,都是老人照顾她的起居。在与小女孩相处的一段时间里,觉得她与同年小女孩比少了点娇气,言谈举止很大方、并很有礼貌,所以我也非常喜欢她,每天早上等车时,我们有事没事都能很愉快的聊上一会。
在路上看到她与他妈妈还有弟弟走在一起,我开始想,小女孩应该会向我打招呼。当我走近时,听到她妈妈在批评她什么。小女孩也认出我来,但她马上把目光收了回去,并转头望向别处,本我还想向她打声招呼的,但她假装不认识我一般,快速的从我身边走过。她妈妈不认识我,仍不停的批评着她,而女孩突然的表现妈妈丝豪没有察觉。
小女孩子平时经常向我提起她的妈妈,说她妈妈很辛苦做两份工作,虽然陪她时间少,但还是很关心、很疼爱她。可不巧今天被我撞见,妈妈在大街上批评她,她自己觉得很失“面子”。望着小女孩的背影,我知道此刻她的心情,觉得自己无地自容。但她不知道,这不是她自己的错。妈妈应该明白孩子都有自尊心,再有错,也不该在大街上批评,更不巧的是还让小女孩遇上她认识的人。
今早在等车时,到点小女孩来了,她看到我,脸上显出非常尴尬,没等我开口打招呼,她却逃一般去了她们校车停点处。我知道小女孩一时还不适应见到我,需要一点时间来冲淡她心里的难堪。我也希望有个机会,能委婉的消掉她心里的阴影。
有时我们做父母的,生气起来,不分场合,不顾及孩子的面子,开口就批评,殊不知一不小心,给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伤迹,有时还有可能,让孩子从此以后失去自信心。
教育孩子批评要巧妙
妙用批评第一步:唱“白脸”
就快吃晚饭了,可是贝贝吵着要吃桌子上的饼干。
策略1:妈妈一把夺下孩子手里的饼干,教训说:“不许吃饼干,告诉你一会儿就吃饭了。真不听话!”
策略2:妈妈悄悄把饼干盒藏起来,转移贝贝的注意力。“小白兔老是吃零食,结果牙齿都掉光了,贝贝可不要和她学。我们先来讲故事,一会儿吃饭,好吗?”
策略1和策略2孰优孰劣,相信爸爸妈妈们一看就心中有数,妈妈在批评时唱“白脸”,既起到了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作用,又避免了伤害贝贝的幼小心灵。3-7岁的宝宝大多精力旺盛,调皮好动,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在所难免,很容易招来爸爸妈妈的批评。诚然,有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可以避免孩子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却容易造成孩子做事畏首畏尾,情绪压抑,这就需要爸爸妈妈在批评孩子时有人唱“白脸”。快乐有趣的语言更易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见,“白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和颜悦色地让孩子明白他刚才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样就能起到批评应有的教育作用了。
Tips:“白脸”三要
1、要避免经常化。父母说孩子做得不对时,孩子总不大高兴,有时候甚至会哇哇大哭,如果说孩子这不对那不对,就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整天闷闷不乐。有研究表明,爱笑的孩子更聪明,当孩子生活在宽松的氛围里,才更容易享受童年的快乐。
2、要婉转而间接。孩子对世界还不甚了解,很多的错误行为是出于好奇,所以即使是必须批评孩子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孩子喜欢的故事人物,婉转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容易轻松接受,还会感到爸爸妈妈很有趣。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说,“小熊都在自己画画呢,你也自己画好吗?”,“小公鸡在抢别人的虫子吃,你说它有没有礼貌啊?”
3、要有理加有据。爸爸妈妈在唱“白脸”时要和颜悦色,有理有据。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受到批评,又应该怎么做,避免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宝宝就会乖乖地接受家长的批评指正并且改正错误。
妙用批评第二步:扮“黑脸”
子瑞爸爸:“每到吃饭时间,我和子瑞的妈妈就特别头疼,因为我们家子瑞很难安安静静地把饭吃完,使尽浑身解数才能哄他吃下半碗饭。喂饱他以后,我们都没心思吃饭了。我要是打他骂他吧,又觉得孩子这么小,挺心疼的。该怎么办呢?”
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些规矩是不能不立的,所以该“批评”时就“批评”。因此,可当第一步——唱“白脸”力所不及时,爸爸妈妈就得在批评孩子时扮扮“黑脸”喽!
3-7岁的孩子是最听不进复杂道理的,他们已经开始听从自我意识的召唤,此时就不该拘泥于道理而应着重行为习惯。“黑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戒”,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能够自我管理。对于因长时间的听之任之而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不好好吃饭这类问题,单纯的劝说不一定有效,爸爸妈妈可直接批评孩子的错误,语言行动相一致就会立竿见影,收到效果。
Tips:“黑脸”准则
1、只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语言批评还是行动惩戒,批评的是孩子做错的事,应该避免牵扯到孩子的个性和人格问题。“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笨死了”,这些带有贬低意味的话语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这就将造成批评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语言批评。在批评孩子时,语言批评是第一步,其作用相当于警告。“吃饭时要安安静静的,否则我就把饭收走了,今天你就没有晚饭吃了。”在语言批评时要注意表情和语言相一致。大家可以想象,笑咪咪的警告会起多大作用呢?
3、行动惩戒。语言警告,往往会因家长的一贯教育或宝宝的个性特点等原因,不一定对每个宝宝都有效,此时爸爸妈妈就要果断采取行动,把晚饭收走。孩子饿了一顿之后就知道下次应该乖乖吃饭了,这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好,所以爸爸妈妈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软,“光打雷不下雨”的话,“惩戒”就不起作用了。
妙用批评第三步:少“变脸”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爸爸妈妈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真要持之以恒可就不像说起来这么容易了。
Tips:“变脸”解析
这“变”指的是对孩子错误发生后的基本看法和原则态度的改变。
1.前后不变
拿妈妈为例,在孩子所犯的同样错误的批评态度和原则应该一致,不应有强烈反差,甚至矛盾。比如,妈妈原本与琳琳约定好了每天的固定玩耍时间,可妈妈的脾气很火爆,碰上心情不好,看到琳琳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的,她就会气不打一处来,把琳琳好好“批评”一顿;要是碰上心情好的话,又跟女儿亲得不得了,即便看到琳琳做错了,也会轻松放过。那琳琳可能就会在妈妈义正严辞地批评她时,对妈妈曾经完全相反的行为提出疑问,那时你到底是以“我是你妈妈,你要听我的”搪塞,还是向女儿认错呢?认一次两次没有关系,可老在孩子面前检讨的话,以后孩子就会以“我妈妈还做不好”为由降低做事要求。造成前后改变的大多数情况下,原因出在家长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上,为此各位长辈都应先检讨自己,省得以后再检讨就晚了。
2.人人不变
这不变,不单需要一两位家长,还应涉及到祖辈,这是出于现今祖辈参与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影响孩子的角度而考虑。如果各持己见,夸张起来,就会造成妈妈说东,爸爸说西,爷爷奶奶说北,外婆外公说南的混乱场面,那孩子一定是晕头转向,没了方向。那他怎么办呢?可能就索性依着自己的性子行事,而缺乏体验和能力的他只会越做越错,导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发生,家长就开始新一轮的“批评”了。这样可是个恶性循环啊!
要做到人人不变,那就得统一步调,各自分工,长辈可以事先协调好,该批评的时候就贯彻批评,该教育的时候就正确教育,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明是非懂礼貌的好宝宝。
3.始终不变
这里讲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宝宝会出现的小差错虽有不少,可也无外乎那几样,不过依循的原则是不变的,可方法就可因人而异了,比如“白脸”、“黑脸”,但切记不可在同一次批评中改换,这样会给孩子“你治不了我”的感觉,以后孩子会更加肆意妄为。
成功而有效的批评对孩子还是有益的,所以就应仰仗合理的情境,良好的氛围,有趣的方法,达到万变也不离其宗。
善待孩子的“胆小”
善待孩子的“胆小”
编导语:孩子上小学了,从老师得来的反馈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人们孩子的评价
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胆小"。
孩子上小学了,从老师得来的反馈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人们孩子的评价
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胆小"。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很为此伤心。孩子似乎无法和陌生的小朋友沟通,每
每有陌生人在场,孩子总是显得特别胆小,自己一个独自去玩了。
于是,我给孩子做了项特殊的要求,每天给我在学校里认识一个新的朋友。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孩子在班上只认识了几个人。
有时,看到孩子见到陌生人的那份不自然,特别是有人在孩子面前嫌弃他的
胆小时,我本来也想训训自己的孩子怎么如此胆小,但我忍住了。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也是生性内敛的人,我没有教会孩子如何
和人沟通。小的时候,孩子见到陌生人,我并没有示意孩子要和人热情地打招呼
。平时,我也很少带孩子去走亲访友。常此以往,孩子似乎不懂得和人交往,变
得渐渐胆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之后。我尝试着引导孩子去小朋友沟通,带孩子去公园玩
。以往见到陌生人我都很少搭讪。但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我主动过去和小朋
友搭讪,先和小朋友聊开了,然后,再慢慢让自己的孩子试着和小朋友聊天。刚
开始,我只是让孩子简单地搭话,让孩子有个适应的时期。
我帮孩子引荐认识后,让孩子渐渐独立和陌生人沟通、聊天。经过一段时间
的训练,我发现孩子其实不象我和他人眼中的那样胆小。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没
有引导孩子去和人交往而已。
如今,我无需再去抱怨自己孩子的胆小了。但是,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我的
孩子在人际交往似乎确实比较被动、积极性不够,而这点我也是如此。也许是遗
传的因素,也许是自己观念的改变。我不再苛责孩子改变,因为我明白了其实这
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胆大。
胆量无法复制,性格无法复制,认识了这一简单的道理后,我渐渐接纳了我
的那个曾经胆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