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犯错后,一旦纠正她,她居然自己打自己,她一打自己,我就
发布时间:2020-08-07 说课稿相信自己幼儿园 幼儿园我的一家说课稿 我的一家说课稿幼儿园家长提问[1]:
我女儿犯错后,一旦纠正她,她居然自己打自己,她一打自己,我就心软,真不知应该怎么办?
自然教育解答:
您的孩子面临的问题可能是两种,一种是消极适应,一种是积极适应。
1.消极适应是指她借助这种方式,可以唯一地面对错误。
2.积极适应是指她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必面对或者承担更多的责罚,或者其他更难以适应的,比如分析错误。
3.但是无论哪一种,都将面临人格上的扭曲,对自己的否认,对自己无力适应和抗争这个环境的屈辱。
虽然否认,但她不一定就会认输,也许她在等待她可以控制局面的那个时刻,那时候她要把一切都加倍讨回来。
也许她在默默地退缩,直到了无生趣。
4.自杀、自虐、自伤、自闭
直到自杀或许是解脱了,顺便说一下,女孩子交了爹妈不喜欢的男朋友,怀孕后被抛弃,更容易发生这种自杀,这种情况下,自虐是试图换取同情和别人让步的一种方式,自伤有时候是试图破坏自己感受能力,阻断负面消息的方式,自闭也同样如此。
所以不管怎么说,可能压力太大,心理上有很多的问题。5.也许主要的矫正方面是针对父母而非针对孩子的
通过打自己这种方式表现出来,她这么做是为了惩罚自己的过失,同时也是在否定自己的人格、自尊等等,这种行为一旦成形,过了青春期是很难再改变的,会对她未来的学习、工作、社交等活动都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父母需要深刻地反省一下你们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孩子呢?要意识到问题不解决,虽然肉体上拥有孩子,但是从思想和意识上却早已失去了孩子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积极在进行“非人教育”……
贝贝教你做
接力跑:
一、作用
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和配合能力。
二、操作流程
1.可在家中进行,也可在户外公园等地进行。
2.教师、家长带跑圈,使幼儿熟悉路线。
规则:
a.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
b.一个队员跑完一圈回来拍另一队员的手,另一队员开始跑,违者重跑。
c.按路线来跑。
自然教育小锦囊
1.开启天堂之门还是开启地狱之门,在于你想做什么。[2]
2.饶恕别人,不仅仅是释放别人,更是释放自己。[3]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我就训练孩子把自己用过东西放回原处。需要父母做的事,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从不代劳。
记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记了带纸,我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检查一下,有没有忘记带的东西?”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
到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人说我这样不管孩子未免太过分了,但在我看来,对孩子来说,惩罚错误的方法,必须是让他自己去改正,如果父母替他们改正,则永远也“改不正”这个错误。这次孩子虽然上课迟到了,但这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现在儿子虽然才10岁,基本上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有一次,我和他爸出差了两天,他也能在家照顾自己。我觉得,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此外,我也很不赞成现在不少父母的做法,喜欢做孩子的保姆,使得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饭,上了小学也不会穿衣服……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会使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亲子关系上,不少父母又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做这不行,做那也不行,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凡事一概由父母支配,结果使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进心方面受到很大的伤害。
其实,父母虽然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却抹煞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个孩子的自白:这样的妈妈再爱我,我都不会喜欢她!
各位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您用对了方法吗?有些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很反感的,然而父母们未必会注意到这一点,下面这位小姑娘就在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妈妈的不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是小女孩描述的场景:
周末的一天,小女孩在卧室写作业,妈妈在客厅看电视。
小女孩的作业本用完了,需要去楼下不远的商店购买。她走出卧室,看到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妈妈。
小女孩希望妈妈能够陪同她一起去,就站在门口喊:“妈妈,有没有时间陪我一起去商店啊?”
电视机里播放着妈妈最爱看的电视剧,但是声音并不大,她的妈妈一直没有回应她,小女孩尴尬的站在那儿。
或许是妈妈没有听到吧,小女孩走到妈妈身边,又问了一遍:“妈妈,我的作业本用完了,陪我一起去商店买吧?”
妈妈仍然在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丝毫没有想要理她的意思。
小女孩顿时感到十分委屈,眼睛涩涩的有点想哭,不过还是强忍着眼泪问:“妈妈,你没有听到我说话吗?还是不想理我啊?”
“啊?我听到了啊,我在考虑要不要陪你一起去呢。”妈妈这才回过神来。
“那妈妈要不要陪我一起去商店啊?”小女孩眼睛红红的问。
“嗯,一起去啊。”妈妈关了电视,陪小女孩一起去了商店。
我问小女孩:“妈妈不是最终陪你一同去了商店吗?为什么还会对妈妈不满呢?”
小女孩回答:“我也可以自己去商店,我问妈妈愿不愿意陪我一起去,只是想得到妈妈的一个回复,不论回答是去还是不去。”
原来小女孩只是想刷一下存在感,获得妈妈的关注。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理,渴望获得家长的关注,这种心理被称为“关注需求”。孩子会本能的做出一些行为,来获取家长的关注。
在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孩子时,孩子会主动的跑到家长面前,咨询问题或者只是简单的说两句话,只为了让家长注意到他。
家长长期冷落孩子,孩子会变得暴躁,易怒,甚至与同学打架,在家里摔东西。孩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家长的关注。
其实在有些时候,我也是这个小女孩口中的妈妈。赶了一下午的稿子,晚上还要做饭,难免有些疲惫。正在做饭的时候,睿睿突然跑到厨房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看会电视?”
“拜托,你想看电视就打开看嘛,我真的很累。”心里虽然这么想,却一句话都不想说,继续炒菜,睿睿倚着厨房的门看着我。
我这才意识到我还没有回答睿睿的问题,我转过脸很认真的看着他说:“可以!去看电视吧。”睿睿脸上的委屈顷刻间烟消云散,挥着手臂跑了出去。
很多情况下,孩子的缠人、顽皮、好动、甚至闯祸的根本原因,是想借此引起家长的关注。当家长们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不听话,恰恰是因为家长的不关注造成的。
针对孩子在生理上出现的“关注需求”,我们给各位家长分享两个解决办法:
教给孩子正确获取关注的方式
孩子年龄小,并不能分辨哪些获取关注的方式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在他们的意识里,能够达到被家长关注的目的就可以了。在孩子看来,顽皮、捣乱、闯祸往往是最简单有效的。
家长要通过反馈的态度,来让孩子选择正确获取关注的方式。当孩子通过顽皮、捣乱、闯祸的方式,试图获取家长的关注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
主动的教孩子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并及时的给予孩子关注和反馈。比如,让孩子去帮家长洗菜,并在孩子洗菜的过程当中,多次口头鼓励孩子,当孩子完成家长吩咐的任务,再给予奖励。让孩子明白,主动的帮助家长,能够获得跟多的关注和积极的反馈。
家长要多主动关注孩子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家长的关注,就说明了家长平时对于孩子的关注过少。增加对孩子的关注,满足孩子的“关注需求”,就能让顽皮的孩子变乖。
睡前对孩子说“晚安”,早起对孩子说“早上好”。这是一个让孩子感到被关注的好习惯,也能加深亲子关系。
吃饭的时候为孩子夹菜,把孩子爱吃的菜摆到孩子面前。这并不是家长对孩子溺爱,而是家长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形式。
生活当中遇到小问题,主动喊孩子帮忙。除了多主动关注孩子,还要让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觉,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在家庭当中的地位,也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内心是极其细腻和敏感的,不要被孩子的外在表现所迷惑,找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才能够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1.言传身教。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家长首先就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2、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父母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要逐步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给孩子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重播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3、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承担责任。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教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例如,当孩子要养些花草动物时,家长在答应前,可以让孩子承诺定时浇水或给小动物喂养等。
4、培养孩子的耐心。
心理学家提出了用“等一下再享受”的原则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例如放学回家后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或玩耍;让孩子学会忍耐,先面对痛苦解决问题,事后享受的快乐才会更大。否则尽管他们智力不比人差,成绩却因不肯用功而落后。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5、让孩子体验成功。
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时,家长要给予积极肯定。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增强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应该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我把女儿“放养”到极致,最后她终于离开了我。
我把女儿“放养”到极致,最后她终于离开了我。
在我和丈夫刚结婚的时候,我和他就曾对女儿的教育问题“约法三章”:在我们家,女孩和男孩是平等的,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都可以做。
我丈夫对我的提议感觉到很不解,这也难怪,我丈夫有三个兄弟,他在一个全是男孩的家庭中长大,但是我不是,我有一个哥哥,从小到大,我和哥哥就受着完全不同的对待:我的哥哥没有门禁,他可以在外面疯玩一夜,但我必须按时回家;他和异性交往时也不会被父母问东问西,但我每次和男性朋友出去玩之前,都要向父母提前申请。
我受够了这种“区别”对待的日子,我绝对不会让我的女儿们经历相同的事情。
在一个雨夜,我生下了我的大女儿,当她出生的时候,我很震惊,我一直以为我怀的是一个儿子,直到生下来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我怀的是女儿,我简直高兴疯了,我相信我会把女儿培养的很好,我会把她培养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
我为女儿的每次成长而欢呼,在她一岁的时候,她可以缓缓的爬向农场的后门;
在她两岁的时候,我把她送去幼儿园,她每周都要去幼儿园两次,我把她送到幼儿园之后就潇洒离开,女儿一个人安静的坐在屋子里玩,与她旁边嚎啕大哭喊着“要妈妈”的小朋友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看着女儿一点点的长大。她9岁的时候,我笑着送她去参加露营;她成为初中生的时候,我更是打心底里祝福她;在她16岁的时候,她决定去国外留学一学期,她坐了12个小时的飞机去以色列。我敬佩我女儿敢说敢做的勇气,虽然女儿在国外时我十分想念她,但是我总是支持女儿去做各种各样的决定。
女儿申请了离家很久的大学,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别离家太远的时候,我鼓励女儿忽视距离,“不要在意距离,去你真正想去的地方”,她16岁的时候就能一个人去以色列学习4个月,其他的事情,还有什么是她做不到的呢?
最终,我的女儿选的一个离家5小时车程的大学,并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虽然学校离家不远,但是我和丈夫很少有机会见到女儿,她忙着成长和享受生活,她乐于尝试新的事物,她也在为下次冒险做好准备。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女儿决定去英国出国留学,我没有阻止女儿的选择,我希望女儿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又自强的人。我女儿很喜欢英国,她喜欢英国的缓慢与美好,她喜欢在街上散步和路上遇到的人打呼,她在适应一个全新的国家,她遇到了一个有趣的年轻人,两个人相谈甚欢....我女儿才20岁,她仍然在冒险的路上。
女儿也在做独立的事情,她搬离了学校宿舍,和她三个最好的朋友一起在校外合租,她在一家很好的公司实习,她开始准备去读研究生。
还记得我女儿在英国遇到的那个年轻人吗?我女儿仍和那个年轻人保持着联系,两个彼此通信,还去彼此的国家看对方,我女儿带那个年轻人去纽约旅行,他们也会买一些廉价航班去附近的国家去旅行,我女儿只有23岁,她还有很多没有去过的国家,有很多想看的东西。
去年秋天的时候,我的女儿和我还有丈夫进行了长谈,我女儿告诉我,她决定和男朋友订婚,两个人一起搬去英国生活,这么多年,我的女儿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
我强打起精神,祝福女儿。说实话,女儿和她的男友十分般配,两个人的生活一定会十分美满。我很开心女儿可以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但有时候我有那么点后悔,我教会了女儿很多东西,我教会女儿独立,教会女儿自强,教会女儿接受挑战,当女儿敢做一切的时候,她就会找到自己的幸福。
我从没有想把女儿拴在身边的打算,我也不想女儿和我过一样的生活,我知道我女儿会遇到更多的事情,她会有更广阔的人生,她会遇到不同的人,她会享受人生,我期待我女儿之后的发展。
而现在,她真的离开我了,永远。
我女儿和男朋友已经订婚了,明年就会结婚,我的女儿将会去英国,她会在英国建立自己的家庭;而我只能呆在美国,离我的女儿越来越远。
我一直支持女儿出去看看,我鼓励她接触世界,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在与孩子渐行渐远,我知道我必须教会女儿独立,但我从没想过她可能不会再回来。
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我的女儿选择不会回来了,我的孙子孙女都在海外长大,我们会越来截止远。我只能自我安慰,我的女儿真正独立,这种独立是我一直想要的。
By:JudyMollenWalters
育儿心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育儿心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能力和意愿是不成比例的。孩子愿意去做某件事,却很难把事情做好。结果,很多家长就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做,觉得“完事我还得收拾,还不如我直接干了呢”。要么就是孩子半天也做不好,家长没有在旁边给予指导和帮助,孩子受到了挫折,以后就不想尝试了。
错过了自己做的时机,本该自己做的事别人给做了,慢慢孩子就养成了把自己该做的事推给别人做的习惯。等到孩子大了,家长又想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也挺委屈的。除了自己吃饭、自己穿鞋、自己上厕所以外,两三岁甚至一岁半的孩子已经可以开始干家务活了。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干家务活就像做游戏一样好玩。他们对大人做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乐于模仿大人。这时候让他们去干,去探索,家务活就与愉快的体验联结在一起,孩子很容易养成自己动手做家务的好习惯。
当孩子感到被人依靠、被人需要,感到自己有能力时,他们会获得很多自信和快乐。潘昱霏很小的时候就会模仿大人的行为。给她吃完牛肉干等,她会主动把你手里的包装纸拿来,扔到垃圾桶里去。大家纷纷为她叫好,她更加得意,下次还会这样做。作为家长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不要给予过多的限制。
看孩子被欺负家长教她打回去?
周末带小温馨去同里古镇游玩,到景区附近的时候已是中午,准备先吃点东西填饱肚子再去玩。到了肯德基内,小温馨看到滑滑梯眼睛都亮了。急忙挣脱开我的手,跑到滑滑梯那边玩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看到滑滑梯或者游乐园,那脚步飞跃得可快了,怎么追都追不上!
周末人多,何况就一个滑滑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得爬上去滑下来,乐此不疲。众多孩子相处,有欢乐也有矛盾。在孩子之间,有一个小男孩特别调皮,习惯性得欺负别得孩子。孩子妈妈发现之后也教训过他几次,可孩子根本不当一回事。但凡他不爽就挥手打别人,有个小女孩坐在梯上还不滑下去,立刻伸出小脚踢,用手推。说了几次后男孩妈妈发现无济于事,似乎有点不管不顾的意思,任他怎么折腾,只要不伤害到自己。
小女孩很生气,坐在那就是不动,看你能把我怎么办?男孩这下急了,狠狠得对着女孩得后背踢了过去。女孩得妈妈看到了立刻吼了一声:“哎,这孩子干嘛呢,怎么可以踢人呢?”这时,男孩的妈妈才慢慢反应,对着男孩说:“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啊,好好玩,别瞎闹了!”女孩一看是妈妈来了,急忙跑到妈妈怀里委屈得哭了。
女孩走后,小男孩玩得是不亦乐乎。当我看到小温馨刚爬上滑滑梯,还没做下来,小男孩居然就开始用手推她下去。小温馨一屁股坐下来准备滑,小男孩又等不及了用脚踢她。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老王急了,想着:这孩子怎么随便打人呢?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再等等,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小男孩一直踢,一直踢,我想看看小温馨会有何反应?这个傻姑娘一动不动的坐在那,然后回头看了一眼男孩,以最快的速度滑了下来。
看到孩子安然无恙之后,我和老王在附近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老王不太放心,有点生气道:“要是我,就该踢回去。”我惊讶得看了看他,什么情况?作为孩子得家长,我能理解看到孩子被欺负之后的愤怒和不舍。但孩子在一起玩,哪能没有矛盾啊?教孩子踢回去,我问他:“你怎么想的啊?难道你也想让孩子以后成为一个小霸王无法无天吗?”老王回答:“她这个年纪正需要保护的时候,难道我们就看着孩子被别人欺负吗,我可不忍心。”虽然我嘴上这么说,可看到小温馨被欺负的时候还是会不舍。
我知道老王说得是气话,他并不是真正想教孩子去打人,只是他这个慈父不愿意看到孩子受欺负而已。平时馨姥带得比较多,经常下班回家听到她告诉我:“小温馨很懂事的,出去玩别人抢她都不支声。还会把玩具给别人玩,大人们都说小温馨是个乖孩子,大家都很喜欢她。”
我一直希望小温馨可以宽容待人,不要和别人抢东西,有好吃好玩的一起分享。总之,就希望她可以做个好人。我也喜欢带小温馨去各个地方玩,周末我很少宅在家,一般都是陪着小温馨去户外游玩。有亲子活动我也会积极参与,最大的希望她可以通过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和别人相处。拥有自己的圈子朋友,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今天这一幕我开始反思,挨打了不还手,玩具被抢了无所谓,被欺负了大不了走开......我一味得教孩子礼让,谦虚难道就该受到这样的惩罚吗?
老王说得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一味的忍让换来得是什么?不是理解,不是宽容,而是得寸进尺。做个好人难道就是为了滋长别人的霸道和任性嘛?老王的那句,就该踢回去。让我不由得反思,对吗?可以吗?万一两个孩子大打出手之后受了伤又怎么办呢?当那个小男孩欺负别的孩子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妈妈可以若无其事得继续玩手机,继续和别人聊天,难道她就不能跑到孩子面前,蹲下来好好和孩子沟通一番吗?她就不能将心比心,考虑其他孩子的父母的感受?孩子爱打人这么严重的问题,家长再不加以管教和指导,究竟有没有考虑孩子日后的安危?
孩子之间的矛盾无法避免,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当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做?是打回去还是对别人的欺负视而不见?冷静下来想想,在这个不安分的年代,不该只教孩子谦虚,宽容。适当的也要学会反击,学会保护自己。老王说得对,小温馨才两岁多,自己话还没有说全,又哪来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做父母的唯有遵循一个原则,要明辨是非,不袒护不包庇。当孩子被欺负的时候,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能处理的尽量交由孩子自己去解决,若不能父母还需适当参与,不能纵容别人得霸道,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
一岁后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孩子一岁后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自从宝宝出生,有关他们的一切大小事务就由爸爸妈妈负责了。不过,当宝宝1岁以后,你是否发现他们似乎有了自己动手的潜力?没错,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欧文哈里斯婴幼儿发展培训中心的副主任艾米指出,孩子在1岁后就已开始掌握广泛的基本技能。此时,爸爸妈妈不要再事事代劳,而应遵循宝宝的成长状况,适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也是锻炼宝宝自立的好时机。
15—24个月自己脱衣
此时孩子能够单腿站立且不摔倒,并能控制自己两臂、双手和两腿的活动。
提供帮助: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脱衣或穿衣,而是要经过观察、学习和接受指导。尽量给他穿无纽扣、拉链、摁扣和无系带的衣服,这样,即使宝宝自己脱衣也不至于带来危险或麻烦。另外,当孩子把套头衣服的袖子从胳膊上拽下来时,母亲应协助将其从头部脱下;当孩子试图把裤子的前面拽下来时,母亲应示意孩子如何将后面的裤子也脱下,以及如何摆脱脚的阻碍。到18至24个月时,宝宝通常会试图自己穿衣,此时,母亲可告诉孩子扣子的作用,以及穿衣的技巧。
12—15个月自己吃饭
此时孩子活动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能力都有所增强,已能握住杯子、勺或叉。
提供帮助:从宝宝12个月开始(有时甚至更早),每次就餐时给宝宝一个小勺、一份浓稠的饮品,如酸奶或者大米粥,以锻炼他驾驭餐具的能力。另外,教宝宝用杯子喝牛奶,也是培养其使用杯子的好机会。
15—18个月自己洗澡
孩子开始有能力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将洗澡泡泡涂在身上。
提供帮助:给宝宝提供毛巾、香皂和冲洗用具。然后再由妈妈进行最后的全身冲洗。如果孩子每晚都洗澡,也可以选择一周的两天作为宝宝的独立洗澡日(当然,母亲要陪在身边),其他时间由妈妈代劳。但要注意,当宝宝在浴盆中时,父母绝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时刻陪在宝宝身边。
15—18个月自己整理玩具
此时的孩子可以自己行走,带着东西在屋子里转,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
提供帮助:将装玩具的盒子或袋子摆放在宝宝房间,让宝宝整理起来更容易,再给玩具做个标签或图片,以更好地帮助宝宝归类摆放。教宝宝整理玩具,应该坚持不懈,每天养成习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进行整理,如晚饭前或晚饭后。当孩子完成时,让他意识到自己做了件不错的事。
15—18个月帮助妈妈
孩子能够拿着东西来回走,并乐意模仿你每天的家务活动。
提供帮助:在妈妈的监督下,给孩子指定些小任务,如给他干净的抹布擦小桌子或椅子腿;让孩子拿来铺桌子的桌布或餐纸巾;将脏衣物放入洗衣篮;协助你整理、折叠干净的小毛巾。不要在意宝宝是否真正圆满完成了你交代的任务,重要的是,他能习惯于甚至乐于帮助你完成家务。
18—24个月自己洗手
孩子开始学会沾湿双手、打肥皂、冲水和擦干。
提供帮助:为方便宝宝自己洗手,在水槽边准备一个小凳子,把香皂和毛巾放在宝宝伸手可及的地方。如果水龙头是冷暖水并用的话,需要指导孩子如何开到适合的水温(妈妈也需时刻检查水温是否适宜)。专家指出,洗手时间应该为30秒,这样才能彻底杀灭细菌,为了让宝宝耐心洗完,可以给他唱儿歌,如“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18—24个月自己刷牙
当他可以抓住牙刷,并随之掌握手臂平衡时,就可以用牙刷在嘴里来回刷牙了。
提供帮助:依然在水槽附近准备小凳子和婴儿牙刷。挤少量牙膏到牙刷上。用稍微夸张的动作为宝宝比划自己如何刷牙。确保牙刷干净,每次都要为宝宝完成最后一道刷牙程序———再彻底给他刷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