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午餐报告员
发布时间:2020-07-22 幼儿午餐活动方案 大班保育员教育笔记 保育员小班教育笔记在我们幼儿园,每到午饭前一刻钟,各班都选一名小朋友当“午餐报告员”,当选的小朋友非常自豪的到伙房询问当天中午的饭菜情况,然后回到班上向大家报告。
初次当报告员,只要求幼儿记住饭菜的名字即可,以后逐步加深,如讲讲各种饭菜所需的原料、所含的营养成分等,尤其对胆小的幼儿有意多给其锻炼的机会,鼓励幼儿勇敢的去问去讲,教师与炊事员积极配合。经过几个月的尝试,我发现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式,有些幼儿从到伙房后扭扭捏捏,转变成大大方方,从站在台前弯腰翘腿的讲转变成挺胸抬头的讲,有了很大进步,争做“午餐报告员”已成为幼儿每天不可缺少的内容。
“小小午餐报告员”的出现,培养了幼儿勇敢地与成人讲话的好习惯,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杜绝了剩饭菜的现象。
创设一种环境
孩子生活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里,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教师过分严厉,会使孩子心里紧张、畏惧;教师不必要的担心,往往会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利于其性格的发展。
当孩子调皮时,你友好的摸一下他的脑袋;孩子与小伙伴争吵时,你不妨给他们将一个团结友爱的故事;孩子受了委屈,你关切的把她揽在怀里;孩子刚起床,你帮她梳理一下头发……啊,在一片和谐的、充满爱的氛围里,你和你身边的孩子们,都会感到拥有一方丽日蓝天。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午餐
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种幸福的时代一来伸手二来张口。
每次在我的耳边总是有家长在唠叨着,老师孩子吃饭很挑食,在家里都是哄着他求着他才肯吃一点,可怎么办才好呢?
其实在也是一样,可以说我们这个中班年龄段每天吃饭也分成好几种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每天不用老师提醒能保证把碗里的饭菜都吃的很干净。
第二种类型先是观察今天吃饭合不合自己的胃口;这第三种类型干脆来了一个大转变和老师开始讨价还价,找一系列的借口来推掉自己能少吃一点是一点来到达自己的目的。
在我们班里每天吃午餐总是有那么小部分孩子从开始一直吃到最后结果还是一样,那么这些孩子到底在干什么呢?
在我们班级现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小语是个帅气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笑起来脸上还露出两个小酒窝,是个蛮可爱的小男孩,可是他每天中午吃饭就是个大难题啦不管我们怎么去哄他,说好话给他听就是无动于衷,每天就是在耗时间,我每次看到他拿勺子时慢吞慢吞的把一粒一粒米饭放在嘴巴里,这几粒饭在嘴巴里可有好长时间好嚼呢;等过了一会儿他眼睛又开始东张西望等到其他小朋友吃的差不多时,他还是没有吃完。
不仅有小A情况类似也有小智他先看到今天的菜是什么菜,看着菜合不合口,她每天吃饭先是把饭吃完,然后看到不喜欢的菜就开始用勺子一点点的在抠,当老师说你赶快把这个菜吃下去时,她说老师呀我这个菜真地不喜欢吃可不可以不吃;在我们的鼓励下他开始慢慢的尝试,可过了没过多久,她又不动勺子。
我每天看着他们这样也真的很无奈有时和家长聊起,得知家里每天要喂很长的时间。
从以上这两个孩子的身上发现有不同的点一个是吃饭慢,而另一个孩子是看菜是否对胃口。
总之这他们都不爱动手吃饭,爱挑食,但家长在家又代替的太多,可每次他们又想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够愉快的进餐不要挑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孩子肯定,不要因为做不好而一切代替。
指南中还提出要引导幼儿学会一些自理的基本要求。
不过在这两个事例中我也开始琢磨,找一些原因的存在。
我开始反思我也有做的不足之处,有时看到他们实在是太慢太慢我只好帮忙开始喂了,可一喂他就大口大口的吃,这就表现出孩子的本性,其实他不是不会吃,也不是慢而是要等着老师来喂。
这就表明了有些孩子在家时过于照顾,而导致孩子的懒惰。
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挑食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把爱挑食的孩子和不爱挑食的孩子座在一起得到一些帮助。
教育笔记:小银行、午餐时刻
小宇、悦悦两个小朋友今天扮演的是小顾客,当他们到银行取钱的时候发现银行没有人,原来银行的工作人员:晶晶、诚诚都请假没有来,游戏开始了一会儿,来到小银行后发现悦悦、小宇正在银行的“柜台”上不停的写着,原来他们看到银行没有人就做了一个“自动取款机。”
游戏中,小宇和悦悦两个小朋友扮演的是小顾客,发现小银行没有工作人员没办法取钱时,两个人想到了做一个自动取款机,。说明小宇、悦悦两个小朋友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悦悦、小宇能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1.和幼儿一起讨论自动取款机的制作方法以及怎样使用。
2.和幼儿一起讨论,除了制作取款机还有什么方法?(如:其他幼儿代替)
午餐时刻
今天中午吃午饭时,很多小朋友都吃的差不多了,走到诚诚这里,发现诚诚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我上前询问原因,诚诚不说话,小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桌上的饭,一旁的萱萱说:“老师,你看,诚诚不要吃虾也不要吃菜,蘑菇汤他也不喜欢。”指南中指出:4~5岁的幼儿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偏食、挑食。而图片中,中午吃的菜都是诚诚不喜欢吃的,诚诚看着这些食物只是坐在一旁,一吃也不吃,说明诚诚比较偏食、挑食,平时的饮食习惯不是很好。诚诚比较偏食、挑食,饮食习惯不是很好:
1.帮助诚诚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诚诚养成不挑食、偏食的饮食习惯。
2.和家长沟通交流,家园合作,共同引导诚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午餐播报员、由值日生分发筷子想到的
午餐播报员,本学期在进餐环节重点开展了“午餐播报员”活动。我们鼓励播报员每天午餐之前,会用响亮的声音向大家介绍当天的菜名、汤名、营养价值,最后还不忘说上一句“祝小朋友用餐愉快”。
每天的午餐播报员由谁来担任,大多是由孩子们根据同伴的吃饭表现民主推选,有时为了激励那些吃饭问题多的孩子,我们也让其担任午餐播报员,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由值日生分发筷子想到的
今天的值日生涵涵在分发筷子时。她将筷子从头到尾先对整齐,并将筷子在桌子上像整理小棒一样摸了个遍,筷子一下子摆放得很整齐了。接着她又将理直的筷子一双翼双放在小朋友的面前,筷子又直接和消毒好的桌子接触,看似卫生,可是我觉得并不健康。有些拿到筷子的小朋友开始摆弄着筷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几天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在方便幼儿取放筷子的基础上更保证孩子使用的筷子是干净的?
通过几天的尝试,我们在桌上摆放了骨盘,请值日生将筷子的头放到骨盆上,再由幼儿自由取放。这样既锻炼了值日生为大家服务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美观和卫生的问题。
午餐进行时
又到午餐时间了,香喷喷的蒸蛋是孩子们的最爱,小朋友看见了都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咦,宁子萱怎么了?她用筷子拨弄着饭,眉头也皱了起来。我关切地走到她的身边问她:“怎么了?”她低头不语。“是身体不舒服了吗?”我伸手摸了摸她的额头,没有呀!刚才还和小朋友一起开心地游戏呢?怎么一到吃饭时间,她就犯愁了呢?“老师,今天的饭太多了,满满一碗!”噢,原来如此。因为今天老师换了一把勺子,饭就添得比往日要多些,但萱萱嫌饭实在太多了,情绪也变得不好起来,不能因为饭太多而影响孩子吃饭的心情,使她有心里负担,即使她全吃完了,孩子也会不舒服的。何不换一种方法试试呢?比如允许她少吃一点呢?于是,我对宁子萱说:“这样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她听了我的话,马上点点头,拿起筷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下了大半碗,还一边吃一边看我一眼,我只是高兴地向她竖起大拇指。
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到:孩子不吃饭其实是有她的想法和原因的。满满一碗饭对她来说是个心理负担,而我采取的是:给她一个选择的台阶,使她减轻心理负担,于是了她就能愉快而轻松地进餐了。每个孩子都有她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她还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只好由行为表现出来。即使是外显的行为,每个孩子还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在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还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结。“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视角,看待一件事,换个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采取一些她们能接受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午餐习惯的养成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爷爷、奶奶背着或抱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吃鱼吃虾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造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局面。但是家长们却不知道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若错过这个宝贵时期,一旦坏习惯形成了非但难改,而且贻害无穷。经过长期的观察以及与这些“吃饭特困生”孩子的“斗争”,总结了以下几个经验,供大家一起参考探讨。
一、师生互动,是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
在吃午饭时,我们加入到孩子中去,让孩子和老师比赛,看谁吃得多吃得快。我们还把餐桌放到幼儿的桌子上,和他们一起吃,这时,小家伙们特兴奋:有的是出于表现,吃得很快,教师就适当提醒他们要注意身体,细嚼慢咽;有的是出于害怕,埋头苦吃,一幅老鼠见了猫的样子,我们就对他讲今天吃的食物的营养,让他们吃得快乐,吃得开心!通过师生互动,孩子们不怕吃午餐了!
二、有意搭配,促进幼儿饮食习惯的提高。
有些孩子的午餐习惯实在不敢恭维,他们不是吃不下,也不是不喜欢吃,而是在吃饭时喜欢讲话,不管老师怎么说怎么劝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我们就将这些孩子分散开来,在他们旁边配一个不爱讲话的同伴为“合作伙伴”,由于没有了说话对象,这些孩子很快便沉浸在吃饭的氛围中了。教师的有意搭配,孩子们吃饭不讲话了!
三、猜测美味,让孩子有食欲。
我曾在《早期教育》上看到一篇文章,饭前三步曲:猜饭(想想今天可能吃什么?)、赞饭(今天的菜有什么营养?)、尝饭(小小品尝会)。我觉得这个挺适合我们班级的,我们就采用了此方法,通过实际表明我们的判断是对的,孩子爱上了吃饭。我们还在孩子进餐时放了点优美的音乐,提醒孩子你们是小绅士小淑女,正在西餐厅进餐呢!可能受环境的影响,孩子们马上安静了。
四、家园合作,互动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
对于一些软硬不吃的孩子来说,我们就采用软磨硬泡的方法,每天饭前饭后进行教育,还把孩子的不爱吃饭现象通知了家长,希望通过家园配合使孩子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些家长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劝说,有些家长则暴力相加,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家长的出发点只有一个:为了孩子的身体着想。我们就通过个别谈话、网络、电话等形式让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能接受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管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中都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愿望和需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多用榜样、表扬、鼓励等方法,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记得在一篇文章上看到:曾经有七十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对你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出乎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道歉;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到会的科学家的普遍看法,也说明一个道理: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需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到他们的终身。饮食习惯作为生活习惯中的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对孩子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必须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是我们应该做,而且我相信:这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教育随笔:午餐
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种幸福的时代一来伸手二来张口。每次在我的耳边总是有家长在唠叨着,老师孩子吃饭很挑食,在家里都是哄着他求着他才肯吃一点,可怎样办才好呢?
其实在幼儿园也是一样,能够说我们中班这个年龄段每一天吃饭也分成好几种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每一天不用老师提醒能保证把碗里的饭菜都吃的很干净。第二种类型先是观察这天吃饭合不合自己的胃口;这第三种类型干脆来了一个大转变和老师开始讨价还价,找一系列的借口来推掉自己能少吃一点是一点来到达自己的目的。在我们班里每一天吃午餐总是有那么小部分孩子从开始一向吃到最后结果还是一样,那么这些孩子到底在干什么呢?
在我们班级现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嘉硕是个帅气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笑起来脸上还露出两个小酒窝,是个蛮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每一天中午吃饭就是个大难题啦不管我们怎样去哄他,说好话给他听就是无动于衷,每一天就是在耗时间,我每次看到他拿勺子时慢吞慢吞的把一粒一粒米饭放在嘴巴里,这几粒饭在嘴巴里可有好长时间好嚼呢;等过了一会儿他眼睛又开始东张西望等到其他小朋友吃的差不多时,他还是没有吃完。不仅仅有嘉硕状况类似也有,嘉琪他先看到这天的菜是什么菜,看着菜合不合口,她每一天吃饭先是把饭吃完,然后看到不喜欢的菜就开始用勺子一点点的在抠,当老师说你赶快把这个菜吃下去时,她说老师呀我这个菜真地不喜欢吃可不能够不吃;在我们的鼓励下他开始慢慢的尝试,可过了没过多久,她又不动勺子。我每一天看着他们这样也真的很无奈有时和家长聊起,得知家里每一天要喂很长的时间。
从以上这两个孩子的身上发现有不同的点一个是吃饭慢,而另一个孩子是看菜是否对胃口。总之这他们都不爱动手吃饭,爱挑食,但家长在家又代替的太多,可每次他们又想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够愉快的进餐不要挑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孩子肯定,不要因为做不好而一切代替。指南中还提出要引导幼儿学会一些自理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这两个事例中我也开始琢磨,找一些原因的存在。我开始反思我也有做的不足之处,有时看到他们实在是太慢太慢我只好帮忙开始喂了,可一喂他就大口大口的吃,这就表现出孩子的本性,其实他不是不会吃,也不是慢而是要等着老师来喂。这就证明了有些孩子在家时过于照顾,而导致孩子的懒惰。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挑食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把爱挑食的孩子和不爱挑食的孩子座在一齐得到一些帮忙。
午餐后、走迷宫
午餐后,孩子们在玩自己的玩具。小熙由于没带玩具,羡慕地看着大家玩。见此情景,我对他说:“我们一起来看书吧。”他摇摇头,眼睛眨都不眨地看着璇璇小朋友。原来,璇璇小朋友手上玩的是奥特曼的玩具,看来奥特曼的玩具深深地吸引着小熙。怎么样让小熙高兴地和大家一起玩呢?我正在思考的时候,璇璇小朋友突然大声地叫了起来:“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只见小熙站在璇璇的前面,双手使劲地掰被璇璇紧抱在胸口的奥特曼。我连忙上去将小熙的双手从璇璇小朋友的身上移下,柔声地对他说:“小熙,你很喜欢奥特曼对吗?”他眼里噙着泪水,对我点了点头。我又问:“小熙,你知道奥特曼会抢别人的东西吗?”“不会。”“奥特曼会喜欢抢东西的小孩吗?”“不会。”“对了,小熙不抢别人的玩具,奥特曼和老师都喜欢。”听罢我的话以后,小熙终于心甘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玩起了我拿给他的玩具。
教师可以与爸爸妈妈联系,多抽些时间陪伴孩子,家园一致地帮助小熙,教会他一些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对同伴说一句有礼貌的话:“把你的玩具借给我玩一玩好吗?”等等。
走迷宫
小源拿着记号笔从小乌龟的一只脚入口处开始画线,线条弯弯曲曲的从脚到乌龟壳的外缘,再到乌龟壳的中间。这时听到有小朋友来了,小源抬起头看了会,记号笔也离开了小乌龟的背,听到边上的阿姨跟他说不要看了,小源又继续拿记号笔在小乌龟的背上继续画起弯弯曲曲的线条来,线条穿过背壳、龟壳边缘,走到了另一只脚的出口。小源拿起笔大声的说:“我成功啦!”
从整个游戏过程来看,小源能利用记号笔进行走迷宫的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小源虽然画着弯弯曲曲的线条,但是能够看出乌龟的走势图,不让线条碰到死胡同,从乌龟脚的入口,一路穿过龟壳,来到另一只乌龟脚的出口。完后后,小源大声说:“我成功啦。”可以看出小源体验到了这个活动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对这个活动也比较喜欢。但是容易被周围的事情打扰,稍加提醒,便能继续投入到活动中。
“小报告”的背后
平时幼儿总是有事没事的打“小报告”,“老师,寻寻拿我的纸”,“老师,他又动我的小椅子!”……类似这样的告状声每天络绎不绝,让人很心烦。面对这样的告状声我总是教育他们能自己处理的事情就自己处理,不用总来找老师帮忙。
今中午午休时,我正在拍着一个新来的小朋友睡觉。忽然又一个告状的声音在寂静的寝室响起来:“老师,你看荣荣……”“又怎么了?”怕吵醒已经睡着的小朋友,我有点不高兴了。“荣荣的鼻子流血了!”怯怯的声音在上面床上说。一听我着急了,马上站起来查看,果然荣荣的鼻血流出来了,快流到嘴边了。我马上找纸巾给他擦干净并询问了原因,原来是他觉得鼻子痒,自己用手指挖鼻孔了。给荣荣处理完我又认真的巡视了一遍寝室才放下心来。
事后,我想幸亏在上铺的琳琳及时发现荣荣流鼻血并告诉我了,如果不是琳琳发现了情况,我只顾安抚新来的小朋友午休而忽视了其他的孩子,荣荣鼻子流血又不告诉我,那后果不堪设想。虽不至于造成大的伤害,但床单、枕巾上免不了会染上血。其实有时候幼儿看似烦人的小报告背后隐藏着不少的惊醒信息。有很多时候孩子的眼睛比我们观察的仔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他们的“告状声”,从中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所在,排除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做出正确的处理。
现在孩子们的告状声每天还是络绎不绝,可我再也不会觉得不耐烦,而是细心倾听或安抚他们的委屈情绪或从中发现不安全的因素以及时做出处理。其实,有时候我们还真应该感谢孩子们无心的“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