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20-07-20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 家庭教育方法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大人们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往往在孩子面前暴露,这不仅影响家庭和睦,更不利于教育孩子,致使孩子是非不清,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才算正确。
对孩子的教育,当家庭成员发生分歧时,应该冷静下来,私底下找个时间互相交流,而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不能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一来避免造成误解,从而影响大人之间的关系,二来使孩子找不到漏洞可钻,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就可逐渐形成。
父母教养有分歧怎么办呢?做父母的应该“商”“谅”。在处理问题上互相谅解,求同存异取得一致。但决不能把分歧暴露在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面前。当碰到事先商量不够、尚未达成一致性的问题时,至少在子女教育上,应该采取形式上一致的权宜之计。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指的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孩子要有同样的要求,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庭教育常忽视的原则
“金鱼原则”就是:金鱼放在鱼缸里就是天天精心喂养,也不可能长大,放在池塘里就是不用喂也会慢慢长大。想让孩子长大,必须把他(她)及早融入社会,让孩子自己学会判断,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狼性法则”:狼的敏锐,狼的好奇,狼的团队合作是任何动物都无法比拟的。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来自于对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一个充满好奇、探寻的孩子,一定是有生活情绪和生活激情的孩子,也注定将来大智慧几率要高于一般孩子,这种孩子的与人合作的能力、领导能力也明显高于其他孩子。
“南风法则”:北风刮的越猛,人的衣服裹得越紧,而南风一刮,人自然就脱掉厚重的棉衣。浇树浇根,教人教心。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让他发自内心的自然升华和提高,而非说教,更非强制。
“罗森塔尔法则”:对孩子教育,暗示的力量有时候可以起到决定一个孩子一生命运的程度(特别是孩子认可的有权威地位的人更明显)。所以,适当的鼓励和正向暗示,可以从孩子的自我认同到自我激励,再到自我认同,最后达到自我实现。反之,如果一句“这个孩子完了”,可能一个孩子真的会“完了”。说“这个孩子品质有问题”,这个孩子如果再表现好就觉得对不起你说的这句话。所以,做家长和老师的我们要尽量给孩子贴正向标签,尽量不要贴负向标签。
孩子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儿子今年五岁了,很可爱,但有时也很调皮,不过我觉得调皮是小孩子的天性。在家里儿子是小小“男子汉”。有一次,我要在学校值周,他也和我一起到学校去。晚上,其他的同事都到外面玩去了,我一个人在屋里看电视,他也很想到外面去玩,就跟着跑出去了,忽然他又跑回来了,对我说:“妈妈,你一个人在屋里怕不怕呀?”我当时听到,心里真的很高兴,更多的是感动。我觉得儿子这么小就懂得关心人了,真的是一个小小“男子汉”了。
现在各方面的条件比原来都好了,只要孩子要什么,家长就会给他买什么。可是这样不仅不是爱孩子,有时反而是害了孩子。做家长的要适时的控制和引导才行。一次儿子和我一起去超市买菜,他看见了一个玩具,吵着要买,我说家里已经有很多的玩具了,就不买了吧。他看我不买就哭了,我蹲下来给他说:“像这样的玩具家里已经有了,就不买同样的,以后如果要买就自己存钱,等存够了钱再买,行吗?”他点点头算是同意了吧!
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是奥特曼,家里到处都是他的奥特曼,一次,我在收拾屋子的时候对他说:“儿子,你每次玩了之后要把你的玩具捡到盒子里,不能乱放。”他头也不抬就说:“妈妈,我跟爸爸学的,他都没收拾呀!”我一下子愣住了,他爸爸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有时拿了东西也不记得放回原地。没想到大人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却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老公回来后,我向他说了这事,他不好意思的说:“以后我会记住,在孩子面前注意形象。”
我们喜欢带孩子到外面去玩耍,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带孩子出去和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学会与人交流、还可以锻炼他与人相处。上次放假,带他到同事家里去玩,正好我的同事在洗衣服,正在往外面放水,他看见了,就说:“咦,怎么有那么多水往外面流呢?快把水关上,不能浪费。”同事赶快解释说,那不是浪费,是在放洗衣服的脏水。可见孩子随时都在关注大人们的行为。
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和父母有关,如果做父母的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哪怕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举动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保姆,家庭教育容易被忽视的参与者
对于三口之家来说,请保姆成了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时尚。很多时候,保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于爸爸妈妈。保姆,不仅仅是孩子生活的照顾者,实际上,她方方面面的素质从她走进家门的那刻起就时时刻刻在全方位影响着孩子,然而——保姆&孩子一、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影响3岁的妞妞这几天出现厌食、乏力的症状,而且还有些低烧。爸妈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妞妞患了肺结核。可是妞妞爸妈从没得过这种病,怎么会传染给妞妞呢?最后,他们把疑点落到了与妞妞朝夕相处的保姆身上。经医院诊断,保姆原来是肺结核患者。妞妞爸妈后悔不迭:只恨当初请保姆时没带她去做健康检查。特别提醒:很多家长为了减轻育儿负担,便把孩子交给保姆来带,如果保姆患有某种传染病或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就很有可能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将疾病传给孩子。所以在聘用保姆之前,要求其进行全面健康体检是很有必要的。有的家长在聘请保姆时只看外表,保姆脸色红润,做事麻利就认为她身体健康。其实,一个人的身体是否真的健康,必须通过相关的检查才能判定。如上所述,有的人患肺结核连自己都不知道,必须通过胸部透视才能发现。专家建议:家长们带保姆去体检,不能只是简单地抽血做个化验,看其是否患有甲肝、乙肝,这种检查很难达到健康体检目的。系统、全面的体检应该包括:①普通检查,主要是听心肺、摸肝脾是否肿大,以及看保姆是否患有传染性皮肤病等;②胸透,看肺部是否有阴影,是否患肺结核;③查血,看谷丙转氨酶是否正常,是否患有甲肝、乙肝等;④查妇科,看是否患有性病等。另外,保姆被查出患有以下疾病的不能上门服务:①病毒性肝炎及其携带者;②活动性肺结核;③接触性传染的皮肤病,如疥疮、手癣、脚癣、股癣等;④性病,如淋病、念珠菌性阴道炎等;⑤伤寒及带菌者。 二、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影响小丽是个文静内向的姑娘,老家在广西。高考落榜后,她心情一直很压抑,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很少跟人讲话。后来,老乡带她去上海做保姆,因为她“文静”,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再加上有高中学历,很快被磊磊爸妈看中,专职照料他们不满周岁的儿子磊磊。在雇主家中,小丽也很少说话,尽心尽力地带磊磊,磊磊爸妈对她很满意。转眼间,磊磊4岁半了,样样都好,就是很少说话,也很少跟同龄的伙伴玩耍,整天皱着眉头,活脱脱一个“忧郁女神”。
特别提醒:由于孩子年龄小,正处于模仿期,更容易受到跟他接触较多的保姆的影响。保姆的一举一动甚至神态等都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选择保姆时,一定要注意她的心理健康状况。专家建议:为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家长应选择这样的保姆:●活泼开朗,爱说爱笑。好性格的保姆有利于孩子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相反,如果保姆多愁善感,终日郁郁寡欢,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如胆小懦弱、过分依赖等。所以家长应请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人当保姆。●富有同情心和耐心。年幼的孩子在身心方面都需要得到细心的呵护,没有同情心和耐心的保姆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常听说有些保姆在家长不在时对孩子进行身心的惩罚,这不能不引起家长注意。●智商正常。智力正常的保姆可给孩子带来“灵性”、丰富的智力刺激和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保姆说话、思维没有逻辑性不利于孩子智力和语言的发展。●有自信心,不卑不亢。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保姆,在主人面前低三下四,会影响到她对孩子的态度,如有讨好孩子、不敢对孩子提出正当的教育要求等倾向,而且她的自卑心理和表现也会有意无意传给孩子。保姆的个人心理素质,有些是可以在短期内训练的,有些则很难扭转。但再好的保姆,也不可能全部替代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影响李先生和太太平时工作都比较忙,经常上夜班,孩子一断奶,他们便托人从乡下找来保姆,照顾孩子。一天,正在上班的李先生中途回家取东西,当他打开房门时,差点被眼前的一幕气晕,宝宝躺在床上吸吮着保姆的大脚趾,而保姆正在边嗑瓜子边看电视,连李先生回来都没有察觉。特别提醒:保姆大多数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在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与都市家庭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朝夕相处过程中,保姆的不良习惯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专家建议:家长请保姆时应注重以下几方面:①普通话要标准。孩子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模仿。由于孩子与保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如果保姆的普通话说得很差,孩子的普通话水平就很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幼儿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特别是语音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此期间形成了不规范的发音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②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勤劳、讲卫生,不能有小偷小摸的恶习。③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文明礼貌习惯,如懂得礼貌用语、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节、社会公德等。 家长&保姆保姆的到来使三口之家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和家长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对此做出适当的调整会使孩子更加受益。保姆与家庭主人之间的关系是由劳动雇佣关系产生的,劳动报酬由双方协商自愿达成,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说,两者是平等的,但是从劳动内容来说,两者又是不平等的。保姆为家庭主人提供劳动服务,但其工作项目、方式和评价具有不确定性,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干得怎么样,主要是主人根据自己的感觉说了算,保姆自主选择的范围很小。如果这种互动行为把握不好,就会与保姆在人格上的平等和劳动上的尊重产生矛盾,为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现代家庭文明留下隐患,保姆对主人“毕恭毕敬”或主人对保姆“颐指气使”的现象,将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发展产生不良影响。[!--empirenews.page--]有位妈妈的想法和做法就颇有教育内涵。这位妈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所以请保姆帮她照顾孩子,但她们约定的是小时工服务关系,只要妈妈下班回家,保姆就可以离开了,即使有点家务活没有做完,要么妈妈接着做,要么保姆第二天来做。其实,她家里的住房很宽裕,为什么不让保姆住在家里工作呢?这位妈妈说:“如果我在家,必然会指使保姆做这事做那事,这对孩子影响不好,如果他学会了理所当然地对别人发号施令,就显得没教养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保姆像个匆匆过客,来去突然、似乎无足轻重,对成人的影响随着事过境迁便逐渐消失,但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吸收性,与保姆曾经相处的时光成为他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体验,其产生的影响保持长久的“有效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保姆是孩子的“临时家长”或者“代理家长”,分担着父母的家务活和对孩子的生活照顾,而家庭教育是自然融于生活中的日常教育,所以父母一方面要积极帮助保姆履行她的“家长角色”,提高其生活技巧,传授基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使其在与孩子的共处中不经意地渗透教育的含金量。同时,也要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家长角色,切勿把保姆为父母省出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看电视、打牌或者用于纯属成人消费、休闲、娱乐的生活,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最需要的是“血浓于水”的“亲子时光”,而不是照看细致的专人保姆。父母可以利用省出来的时间与精力设计和从事品质较高的亲子活动,让自己的家庭成为一家人的“快乐大本营”,使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潜能发展得到“总动员” 。
家庭教育不一致,形成孩子性格的两面性
背景:最近一位老师对我说:我班的婷婷在奶奶面前是很“凶”的,有时还要训斥她。听到这些话,让我有些诧异:在幼儿园她是个相当文静的女孩,而且在老师、小朋友眼里都是非常懂事乖巧的,真会这样吗?我决定了解一下。
活动情景:
放学后,我特地进行了观察:奶奶照常来接孙女了。婷婷和老师有礼貌地打好招呼后,就走出教室。这时她马上把手里的衣服、老师发的纸条统统往奶奶那里一扔,奶奶一没留神,东西撒了一地。婷婷用眼瞪了一眼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也接不牢。”这时旁边有位家长看不过去了说:“这孩子怎么这样的。”婷婷听了满不在乎地向人吐吐舌头。这时奶奶把地上的东西都捡起来了,一点都没有责怪的样子。
看到这情景,我把她们祖孙两人请了进来。首先对婷婷的这种做法批评,并进行了纠正,让她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也是不受别人欢迎的,并让她重新来做一下:自己的东西自己拿,对自己的长辈要尊敬,有礼貌。另外我听取了奶奶的一席话: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平时非常得宝贝,她要什么就满足她;平时她耍个小脾气,也觉得小孩子没什么的,所以孩子在爷爷奶奶这里比较任性。现在孩子长大了,发觉越来越没礼貌了,可也没什么好办法,以后让她爸爸妈妈去管吧!对于奶奶的话,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看法:对孩子要有原则,爱要有尺度,不能溺爱,遇到孩子做得不对的,家长要给于正确地引导和纠正,让孩子有一个是非概念,这样帮助他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奶奶回家好好和家人商量一下,达成一致的教育方法。
分析与反思:
教育观念的不同,使家庭教育不一致,形成孩子性格的两面性。由于祖辈在教育要求上容易与父辈产生矛盾,出现“你紧我松,你打我护”的情况,影响了两代人的共同教育效果。因此,在隔代教育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弊端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年轻的父母,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再忙也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不应一股脑的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自己的事,或只图享受、舒服对孩子不闻不问,应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以免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另外虽然祖辈们有着丰富的养育经验,但年轻人的知识层次、文化修养他们却是是无法比拟的,因此年轻人应主动负起自己的职任,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下一代而多付出一点时间、精力和爱给你的孩子。
家庭教育误区之忽视交往
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提升到与智力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 菲律宾大学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认为:“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的确,人际关系状况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一个人如果拥有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就会是幸福的,个性也会得到健康发展;而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他的幸福感会下降许多,伴随他的更多的将是孤独、寂寞、自卑和疑虑。有研究表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凸现的问题不再仅限于学习方面,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中。据某市的统计调查,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孩子们在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的困惑上是逐步递增的,有近二成的高中学生受困于人际交往问题。某研究机构对部分中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处于敏感状态的中学生竟高达三分之一。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缺少同龄伙伴,社会接触面也较窄,因此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有的孩子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理会他人的感受;有的孩子有拒绝社交的倾向,从来都不愿意主动与别人沟通交流;有的孩子懦弱、胆小,在与他人交往时经常会有紧张的心理表现;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去与别人交往,也不知道基本的交往礼节;有的孩子不合群,身边只有一个或两个朋友,甚至没有十分要好的朋友。
人际关系的困惑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构成很大的冲击。在一所小学调查中,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困惑。五年级的林小惠同学说:“我感到很困惑,同学之间的关系很难处,常常为了一件小事斤斤计较,有一点儿矛盾就互相不理睬。”二年级的陈容生同学说:“希望自己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是见了人常常不知道说什么,后来就很少与人交谈。”六年级的许丁同学说:“我渴望与自己喜欢的女生说几句话,可是见了女生的面就脸红,原来想好的就全忘了,而且手脚不知道往哪儿放。”三年级的李云通说:“我希望能有知心朋友,但我却觉得在这一点上自己的成就不大,有时和同学在一起时甚至感觉自己像是小丑。”四年级的余言同学却有自己的看法:“我感觉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很假,没有真诚,有的只是互相利用。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很难受,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可以说,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从近处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向远处看,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孩子将来能否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全在于小时候的知识和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