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开学在即,如何帮助新入园孩子摆脱“恋母症”
发布时间:2020-07-08 教育孩子笔记 小班入园教育笔记 小班教育笔记开学开学在即,很多孩子都要离开家庭、离开妈妈走入幼儿园,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相当于“第二次断奶”。在家的时候,孩子都像小尾巴似地跟着妈妈,现在要上幼儿园了,一定会非常不适应,该如何让孩子摆脱恋母的情节呢?
什么是“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曾经说每个孩子在3-4岁的时候,会出现一个俄狄浦斯的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恋母情结”指儿童在某一时期,会对母亲产生过多的依恋行为。
孩子幼儿时期恋母是很正常的,但是孩子在学龄前心理上会变得上进、 勤勉、与他人交往合作,开始产生独立意识,这时如果孩子还未能从恋母情结中顺利过渡,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到了求偶阶段还深受母亲的影响,就会导致他们出现婚恋心理不正常。因此,家长对于孩子的恋母心理应该重视。
想让孩子摆脱恋母情结,可以这样做1、分床睡,减少亲昵行为
当宝宝年纪稍大时,爸妈就应该要考虑与孩子分床睡了。妈妈不要经常对孩子再做一些对待婴儿般的亲昵动作,比如过多地亲吻、拥抱或者抚摸身体等等。让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即便如此,妈妈还是爱着自己的,这样也能很好地淡化对妈妈的依恋。
2、缩短相处时间
减少妈妈与宝宝相处的时间,让宝宝用更多的时间与爸爸、爷爷奶奶等人接触,比如,以前妈妈和宝宝在一起多达90%的时间,现在你可以抽出30%的时间给爸爸、30%的时间给其他的人,让宝宝逐渐适应与其他人相处。
3、培养孩子独立性
要克服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要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理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小事,要放手让孩子学着做,宝宝3岁左右便开始进入幼儿园,这是让宝宝与妈妈分离并且培养独立性的最好时机。
4、避免当孩子面正吵
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避免在宝宝面前和爸爸争吵,不要在孩子面前对爸爸作出诸如“你做得真差”、“你不能这样对宝宝”这些话,像这样负面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宝宝对爸爸的印象,会让爸爸在宝贝面前丧失威严。
除此之外,想让孩子降低对幼儿园“恐惧”,还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提前适应离开家人
分离最好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园前半年就要有计划地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逐渐拉长家长离开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有意识让孩子独立地玩、看书、看电视等,或多让家里其他人帮助照看孩子。让孩子知道,家人只是短时间离开他,一定会回来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对家人的信任感。
2、认识小伙伴
入园代表着集体生活的开始,和小朋友的交往关系会帮助孩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去户外玩。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之间相对容易发展起较良性的关系,在幼儿园的新环境中就会更容易适应一些。
3、学会表达需求
让孩子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耐心倾听。在孩子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家长及时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在一个集体环境中,会说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帮助。
4、生活技能提前训练
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在幼儿园感觉不好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前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生活要求,是不是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大小便时有没有老师帮忙?帮他进行一些生活训练。
5、熟悉幼儿园环境
家长应有意识地带孩子在幼儿园附近玩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幼儿园有开办亲子班,家长最好带孩子参加亲子班。让孩子在有家人的陪伴下,认识新环境、新伙伴,以此减少陌生感。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帮助入园新生渡过“依恋关”
入园之初,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心生分离焦虑,并将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毛毛熊、布娃娃、小背包等依恋物上来。幼儿若长时间与依恋物为伴,不仅有损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难以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如何有的放矢地帮助新生渡过“依恋关”?以下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动之以情法
幼儿对依恋物往往具有较深的感情。为此,教师可从爱护依恋物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幼儿暂离依恋物。比如,给毛毛熊、布娃娃等建立一个“托管所”。让幼儿感到自已的依恋物在“托管所”里“生活”得安全舒适。我一般这样引导幼儿将依恋物送进“托管所”里:当看到幼儿带依恋物到班级里时,我亲切地说:“哦,你的宝宝×××也跟你来了,欢迎,热烈欢迎。但你带着它做游戏、如厕……多不方便啊,万一不小心弄伤了它多不好啊,不如把你的宝宝送到‘托管所’里,等空闲时再拿着它好吗?”这种情况下,幼儿一般都愿意把依恋物送进“托管所”里。
当幼儿和依恋物暂离后,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如做游戏、玩拼图、滑滑梯等来充实幼儿的精神世界,否则幼儿可能会索要依恋物。在幼儿索要依恋物时教师应先允许幼儿接触依恋物,然后再想法让幼儿离开依恋物。比如,在婷婷向我索要了依恋物毛毛熊后,我看到毛毛熊被她沾上了颜料。于是,我关心地说:“看,你的宝宝——毛毛熊被你手上的颜料弄脏了,要让保育员阿姨给它洗个澡哦,要不它会生病的。”婷婷听了我的话,看着被染得脏兮兮的毛毛熊,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把毛毛熊交给了保育员阿姨。
二、以物代物法
教师可提供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物体来替换幼儿的依恋物,尤其是那些不安全、不卫生的依恋物。比如,坤坤经常将奶嘴放在嘴里吸吮,即使在如厕时也不肯放下奶嘴。为了改变他的这一依恋行为,我先仔细观察坤坤的爱好。经过两天的观察,我发现坤坤特别喜欢看有关巧虎的图画书和动画片。
我想何不利用与巧虎有关的物体来戒除坤坤对奶嘴的依恋行为呢?于是,我自制了一顶可爱的巧虎帽。我拿着巧虎帽对坤坤说:“如果你同意把奶嘴交给老师暂时保管,我就送你这顶巧虎帽。”坤坤犹豫片刻后就和我做了交换。为了确保巧虎帽能对坤坤有持久的吸引力,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巧虎游戏,通过让坤坤戴着巧虎帽和同伴玩巧虎游戏促使他逐渐爱上巧虎帽。为了防止坤坤对巧虎帽产生依恋行为,我又用巧虎T恤、巧虎手帕等来替换巧虎帽,然后再逐渐用与巧虎无关而坤坤也有兴趣的物体来替换与巧虎有关的物体。
三、奖对罚错法
教师可和幼儿做出约定:当幼儿放弃依恋物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当幼儿违规索要依恋物时则给予一定的处罚。比如,为了让艳艳不再依恋布娃娃,我和她约定:当她表现出不再依恋布娃娃的正确行为时我将根据她离开布娃娃时间的长短给予一个或多个五角星作为奖励,反之则要视她索要布娃娃的次数而收回一个或多个五角星,当五角星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她可换取自已喜欢的实物奖励。
具体来说,我先确定了艳艳要达到的目标行为状态——放弃依恋物布娃娃,并把该目标分为由易到难的一个一个的小目标:5分钟内不要布娃娃——1O分钟内不要布娃娃——一20分钟内不要布娃娃……时长间隔逐渐拉大。若她5分钟内不要布娃娃可奖励她1个五角星:若她1O分钟内不要布娃娃可奖励她2个五角星,依次递增。当艳艳连续得到3个五角星时,就会奖励她看喜欢的动画片或图画书,当她连续得到5个五角星时她可获得更高的奖励。但是,若她违犯了规定,则要视违反规定的程度收回1个或多个五角星。当艳艳最简单的目标达到以后,我就对她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达到新的要求后才能得到五角星,从而促使她达到总的目标——最终放弃依恋物布娃娃。
如何帮助患有多动症的孩子
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综合症。这种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18岁,男孩比女孩多。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的表现会随着年龄、所年环境和周围人的态度的不同而有差别,一般表现为:
1.活动过度
大多数多动症患者从小就表现得兴奋多动,不能静坐。进入学校以后,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多动症状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他们摇椅转身,离开座位到处走动,叫喊或讲话,挑逗别人,影响课堂秩序。放学后到处乱跑,喜欢翻东西,经常在大人谈话时插嘴和干扰大人活动,不爱惜图书和玩具。
2.注意集中困难
多动症患儿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某种事物上,特别是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注意涣散,容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视发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住,做作业时粗心大意,边做边玩,随意涂改,作业拖拉,很难按时完成。
3.任性冲动,情绪不稳
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患儿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过分的情绪反应,容易激怒或情绪冲动,脾气暴躁,因此,往往会因微小的刺激而发生危险的举动和破坏行为,常与同学争吵或打架,或者无故在教室中乱喊乱叫等。
对有上述表现的孩子,家长应该引起注意,请教专家加以诊断和治疗。对已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去帮助孩子:
1.药物治疗
只有当多动症较为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干扰家庭及学校秩序时,才需要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必须遵医嘱。常用的药物有哌醋甲酯和匹莫林。
2.环境治疗
通过改变父母、教师及社会对患者的态度来改善环境,达到治疗效果。这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应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应设法了解病因,积极寻求治疗,而不应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措施,这样做不仅会加重病症,而且会加重患儿的自卑、忧虑、孤僻或反抗心理。
(2)逐步矫正多动行为。应逐步减少孩子的多动行为,而不应订立过高的目标,马上要求他们变成安静的乖孩子。过分的要求只会导致彼此间的关系紧张。
(3)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渲泄过剩的精力。
(4)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5)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从有规律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例如,吃饭时不看电视等。不迁就孩子的某些兴趣,例如,不能无限制地让他们长时间看电视或电影等。
(6)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防止因家庭因素使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
(7)规矩简单、明确。对这类孩子进行要求的要点,是防止他们的鲁莽行为损伤自己或危害别人,因此,所订的规矩能达到这种目标就行,不宜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
(8)恰当对待。父母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他们,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使他们更加任性和好斗;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格要求。父母要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相互反馈信息,共同促进患儿的好转。
3.心理治疗
父母要请有关专家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如何帮助宝宝克服过度恋母
孩子出生后,妈妈与宝宝相处时间占绝大部分,宝宝平时若接触的人少,会对母亲存在一种依赖心理,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妈妈在身边。孩子小时候都有一点恋母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人增多,这种情节会逐渐减弱。但是如果宝宝谁都不要,整天只要妈妈,这时妈妈需引起注意,应采取一定的措施疏远一些。
1、疏远但不要突然离开
妈妈不要觉得宝宝反正自己会玩,或者反正他睡着了,发现妈妈不在哭一下就好了,这会给宝宝带来不安全感,造成不能信赖妈妈的心理。
2、与家人或保姆同时照看宝宝
妈妈可以离他远一点或做自己的事情,让他跟家人或保姆玩,但要让他看到你。
3、缩短相处时间
减少妈妈与宝宝相处的时间,让宝宝用更多的时间与爸爸、爷爷奶奶等人接触,比如,以前妈妈和宝宝在一起多达90%的时间,现在你可以抽出30%的时间给爸爸、30%的时间给其他的人,让宝宝逐渐适应与其他人相处。
4、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人
经常带宝宝到公园、游乐场、儿童乐园等人多的地方,把宝宝介绍给其他的孩子和家长,让宝宝与别的孩子一起玩。
5、让宝宝学会与别人合作
宝宝平时玩的时候,主要是一个人或与妈妈一起玩。但时间长了,宝宝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平时,妈妈可以把两个人的游戏设计为多人游戏,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比如两个人的传接球游戏,可以设计为三人、四人传球,让爸爸和其他人也参与进来。
开学在即如何化解宝宝入园焦虑
不知不觉,暑假已经到了尾声,回归幼儿园的日子已经进入倒数阶段了。相信很多家长发现,与暑假开始时欢呼雀跃的兴奋状态相比,这时候的宝贝却因为新学期的临近而显得“心事重重”。传说中的“上学恐惧症”正困扰着准备回归幼儿园的宝贝。
看看宝贝们拒绝开学的小情绪
很多妈妈反映,这段时间一提”幼儿园”“上学”等字眼,宝宝就开始抗拒,以发脾气、撒娇、闹情绪的形式拒绝接受准备上学的事实。不想上学的各种奇葩理由也令妈妈们哭笑不得。
@天籁1999:这两天我跟他说要准备上学了,没想到一提‘幼儿园’三个字他便哭闹。情绪也变得很暴躁,奈他没办法,还不听话,真让人头疼。
@Kel:宝宝情绪不高,还抗议不吃饭,还撅着小嘴说肚子不舒服,哎哟,我的小祖宗,我真怕他憋出病来呀!
@一诺的妈妈:我说为什么这么不想上学呢,她说因为不舍得妈妈,而且不能喂小乌龟吃饭了,哈哈,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清甜依依:昨天才带孩子上医院了,低烧,还拉肚子,每一次开学前后都要病一病,这该咋办啊?!
不难想象,过惯了假期晚睡晚起的日子,家里又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要准备回归作息有规律、独立自理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宝贝们难免有些小情绪。因为情绪的压抑,宝宝生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开学前后一段时间都是孩子们生病的高峰期。家长们要帮助孩子在假期最后阶段调整好作息时间,不仅在心理上疏导,还需要在生理上注意预防。
给宝宝打打“心理预防针”
》在上学前两天告诉他们节日结束后的生活同以前一样,他们喜爱的亲戚和爸爸妈妈不能每天跟他呆在一起。
》适当的分离。在暑假最后阶段,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和宝宝疏远一点,不要全天候和他呆在一起。
》回忆美好的幼儿园生活。开学前几天,告诉孩子快开学了,和孩子一起回忆他在幼儿园的好朋友以及他在幼儿园时轻松快乐的好时光,让孩子感到上学的幸福感,期待着开学。
》期待跟小朋友重聚的时刻。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耍,还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些送给同班同学的小礼物,比如,一罐糖果,让他对幼儿园充满期待。
》积极参加开学前“热身”活动。如果可以幼儿园有在开学前几天举办的活动,请积极参与,让宝宝提前熟悉幼儿园的集体和环境,做好老师交待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让孩子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回园。
》重新强调纪律。宝宝做出不懂道理的行为时,坚持原则,不要让步,讲道理不听时可以对他的哭闹置之不理。
宝宝开学适应居家调整贴士
作息时间调整一步到位
至少从开学前一周起,家长就要开始帮助孩子将作息时间调整到上学时的节奏。刘军强调,纠正作息习惯必须一步到位,不要想着今天12点睡、明天11点半、后天11点,直接强制执行开学的作息时间来得更有效。例如十点一到就关灯上床,即使一开始睡不着,对于孩子来说也能很快适应。如果睡不着,可以试着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饮食养出好状态好心情
开学在即,妈妈们应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清淡新鲜、易消化的食物,如雪耳、马蹄等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及多摄取酸甘性质的食物。另外,“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在体育运动上,要多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地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强身健体,更好地备战开学,例如打球、跑步、游泳等都是比较好的运动,但切记不要运动过量。
另外,对于学校和幼儿园来说,也可以适当调整开学初期的课程。学校可以多安排些体育活动,少一点家庭作业。幼儿园则可以活动、游戏为主,学知识的时间适当减少一点。这样的安排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假期适应期”,逐步适应开学的节奏。
但是如果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玩具都搬到幼儿园就不太好了,不仅不利于孩子在幼儿园与大家交流,也可能会破坏幼儿园的秩序。
入园前家长绝对不能跟孩子说的三句话
不少孩子出现入园难的现象,这成了家长们的一块心病。一些孩子哭、闹不肯入园;一些孩子在与父母分离时难舍难分,家长甚至不得不“一起入园”;一些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吃不喝,严重影响了身心发展。这除了孩子与父母分离焦虑的正常因素外,早教专家指出,很多时候由于家长无意中为孩子做了“负面强化”,也导致孩子对幼儿园的严重恐惧。早教专家总结出“家长绝对不能跟孩子说的三句话”,给各位已经或即将入园的孩子家长们提个醒。
第一句:“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
长期以来,家长儿时所受到过的“恐吓”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家长对下一代的教育。在遇到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捣蛋的时候,“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这句话往往脱口而出。这句话不仅会削弱家长的威信,还为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印象: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老师是个可怕的人。只有不听话的孩子才去幼儿园,上幼儿园是对孩子的惩罚。当孩子不断听到家长这样的“唠叨”教育之后,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恐惧心理不断强化,并出现拒绝入园的行为。
第二句:“等你上了幼儿园,可就没有这么自在开心了。”
孩子入园前,家长们有时会有意无意看着孩子这样说。这一负面信息会令孩子在入园前就有了一种恐惧:幼儿园将限制他的自由或快乐。家长不要将孩子现在的生活与幼儿园进行任何负面的比较,否则会助长孩子对入园的抵触情绪。
第三句:“你再这样下去,到了幼儿园可怎么办啊?”
有一些家长没有用心去教育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当孩子自理和自立能力比同龄孩子弱之后,又会批评责怪孩子。当家长看着将入园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脱衣服、不会自己收拾自己的物件时,往往会忍不住发牢骚。首先要强调的是,孩子从1岁开始就要让他学习自己吃饭了,不要等到了入园年龄才“突击”,学习需要过程。当家长这么说的时候,孩子首先会懊恼自己,会觉得自己笨,失去信心,同时觉得幼儿园没有人能管他,没有人能帮助他,自然不想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