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孩子要慢养、放养、顺养
发布时间:2020-06-28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多年来,我们都在谈养育孩子、教育儿童、培养学生的问题。那么,这个“养”字怎么理解?怎么能够更好地把握?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以为,要真正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真正改善儿童的生活,就必须讲慢养、牧养、顺养。
一、儿童成长要讲究“慢养”
“慢养”不是故意“慢”,而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从,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够急功近利,应该让生命按着自身的规律一点儿一点儿地成长。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能够“催化”成长。现在困扰许许多多家长的,是社会上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导致我们许多家长盲从了不正确的教育做法,都去催化孩子的成长,如同“揠苗助长”,过度“施肥”。
和“慢养”相对的,自然就是“快养”。现在“快养”的现象非常严重。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学生学习奥数化,人生成长分数化。这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度“施肥”就使得学生“营养失衡”。我这里说的“营养失衡”是指儿童的成长被异化,不能够很健康地成长。
在儿童的成长上,如果我们不能够静下心来,不能够耐心地去育人,那么儿童就会在这种“快养”的教育当中失去真正的自我,儿童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自由生活权就会受到破坏。二、儿童成长要讲究“牧养”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牧养”有“放养”的意思,但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比喻我们要像有经验的牧人放牧一样,把羊群带到肥美的草地,让羊尽情地吃草——我们要把儿童引到更广阔的、富有意义的知识空间,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从这个角度上讲,激发儿童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牧养”的核心价值。比如让一个儿童热爱阅读,让一个儿童有目的地去实践,去参观各种博物馆,去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等。这种“牧养”的方式都是有利于调动儿童成长的积极性的。他们会非常快乐、非常主动、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现在的问题是更多的家长“圈养”孩子。儿童活动交往的范围很小,成长方式也非常单一,甚至枯燥。许多儿童每天就是上学、做作业、写试卷、上培训班,有的在幼儿时代就过早学习系统学科知识。于是,家长替代了孩子的成长,他们束缚了儿童的发展。“圈养”让儿童的生命失去了更多的意义与光彩。
三、儿童成长要讲究“顺养”
“顺养”不能够理解成溺爱,也不能够理解成放任自流,不是说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样就失去了我们教育实际存在的价值。我这里说的“顺养”,是指要因材施教,是指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健康甚至高雅的兴趣和爱好,促其有个性地成长,鼓励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当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时候,我们家长、老师,应该呵护,应“顺木之天性”,发展他的个性,开发他的潜能。
以上是自己基于对儿童生命成长的理解而提出的观点,其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儿童,培植精神,养育人格,让儿童自由成长,让生命快乐健康。我想,所有的家长,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如果能够在儿童节时更多深层次的思考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才能真正为了儿童,才能使我们所营造的环境更有利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如何真如此,孩子们不止是儿童节快乐,而是快乐每一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暑假“圈养”or“放养”
放暑假了,妈妈们是怎么安排孩子们的暑假生活的呢?辅导班似乎成了他们大部份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而妈妈们又苦恼了,这样做真的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吗?无论“圈养”还是“放养”,应以孩子自身为主,理性制定假期计划。
“圈养”理由:用课程填满孩子暑假生活
暑期刚到,各类暑期班已异常火爆。纳思书院的老师告诉笔者,今年报班主要集中在衔接班和拓展夏令营等方面,有的班供不应求,重现火爆场面。
然而在现场还是可以听到孩子无精打采抱怨,“这个假期我可能比上学还要累。”“我也很想让孩子过一个愉快的暑假,可我们夫妻二人都要上班,没办法照顾孩子,只好把他们交给辅导班了。”妈妈无奈地对笔者说,“孩子暑假里参加培训班,总比让他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玩游戏、上网好吧。”
“放养”理由:让孩子享受自由玩乐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顾及孩子,而报辅导班孩子又觉得玩的时间少了,左思右想,反正难得的假期,索性“放养”孩子,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被繁重的学习压力打垮,过个自在的暑假吧。
但是这样一来,孩子要么没命地玩;要么该睡不睡,该起不起,饮食无节制,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暑假作业马马虎虎,常常完不成。一个假期下来,不但没有什么收获,还可能影响了新学期的学习和精神。
家长陪同 学乐两不误
教育专家建议,一味的“圈养”或者“放养”都不合适,家长在暑期要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不能一味地“放养”孩子,使孩子处于一种完全放任的“无监护”状态,或者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圈养”起来,暑假安排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家长可以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娱乐,充当孩子暑期活动的向导和亲密伙伴。与孩子一起进行游泳、郊游、野营、爬山、欣赏音乐、制作小工艺品等有益的活动,从而丰富孩子的阅历。适龄青少年还可以参加一些适度的社会活动或公益劳动,使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培养其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格。
育儿心得:孩子要散养,绝不圈养
育儿心得:孩子要散养,绝不圈养
个人育儿宗旨:孩子就是一匹马,我要散养,绝不圈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娇气,吃饭说不吃就不吃,要东西非要到手不可,不依着就发脾气。这些习惯当然也有家长的责任,因为家长没有用到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们,反而一直在惯着,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不良的习惯。现在的孩子们聪明着呢!他们心里什么都清楚,比如:不吃饭大人们就会哄自己说:“你把饭吃了,我给你买什么什么的。”反正说的是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再比如:孩子想要某种物品什么的,大人不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肯定会哭闹,最后还是大人妥协,这样一来而去的孩子们就知道这样的方式好用,就会一直用下去。可是大人们这样迁就依从孩子们,真的只会出现“恃宠生娇”的坏习惯的效果,并没有教会孩子什么和改掉了孩子那些不好的习惯。
我家的孩子也是有“恃宠生娇”的习惯,所以没有办法的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但最起码我家的孩子用了有了很大的效果。更大家分享下我怎么解决吃饭的问题:吃饭是时候我帮他盛好饭菜,然后喊他吃饭,如果他说不吃那我就会故意用激将法我说:“你为什么不吃啊?是不是觉得吃饭没有我快啊!所以你不吃,(哈哈哈)”这时候他内心肯定动摇了,然后我需要再接再厉的说:“(语气放缓点,表情无辜点)你就和妈妈比比看嘛”这时候他会来吃的,孩子的心很柔软的一方便感觉被挑战了不服气,还有一方面感觉估计舍不得妈妈吧(装的可怜样子骗了他)!如果他已经答应来吃饭了别高兴的太早,因为吃饭才开始并不是吃完了。边吃边和他聊下,说一说吃饭和吃菜有什么好,怎么个好法。比如:会变聪明啊,会长高,长的很帅。大人也喜欢,别的小朋友也喜欢你!中间偶尔再夸下他:“哇!你怎么吃那么快啊!你一口饭吃的真多,妈妈都没有你吃的快,妈妈没有你聪明妈妈好笨对吧?”依这样的进展孩子很容易吃完饭的,吃完了心情好还可以问问要不要加点汤喝喝,80%都会答应喝点的。以后吃饭按这类方式培养习惯估计会好点,千万不要有条件的答应孩子们吃饭。
小时候(没上小班前)上超市,我那个头疼啊!进超市什么都想要只要是他看上的不管什么他都要,数量也不在计算范围内,心里确定要了哪有心思听我讲话啊!软硬兼施什么方式都用了(凶、骗、哄)根本就没办法,所以最后什么都是依着他的。那时候自己的心里失望及了,在想孩子怎么这么难带啊!更不就无法沟通,(家里老人太惯了,教育理念不一样)后来孩子上学了(小班)上学后的他感觉长大了好多,画画、折纸、手工作业,还可以给自己穿外套、裤子、鞋子,擦桌子,这些需要坐下以及耐心完成的作业,他现在都可以完成的很好,这些都是老师教的小本领,现在已经是他的好习惯了,放学回来只有老师有作业布置,他就会第一时间喊我教他作业,没有的情况下他也告诉我今天没有作业,意外的是他会问我要不要给他画画然后他自己上色。呵呵呵。。。上学真的学了很多小本领。现在上超市跟以前大不一样,进去之后他依然会这要那的,我觉得他没有辨别能力,所以我不会答应他买一些不适合他的。通常他只会哭闹非要,听不进我说话。现在我会跟他沟通他不会像之前那样无视我的。我跟他讲的不会太复杂的,我是把自己当个孩子一样,用幼稚点的语调跟他说:“这东西今天我们不能要的,再说妈妈没有钱,如果你真的很想要,那你就跟它说(注:"它"指的是某种物品)我们下次再来买你回家哦!”孩子听我这样说一定觉得有点意思,每当我说完我就会跟他互动下让他也参加我我跟孩子说:“你跟它再见吧!(微笑)”这时候他会摆手说再见的。他觉得这个像个游戏挺好的,有点交朋友的感觉!
其实孩子内心很有爱的,跟谁都想当好朋友,我就是利用这点来引导他的。现在只要去超市我没有答应他想买的东西,他就会自己跟“薯片”悄悄的说:“你在这里等我哦!我下次来找你。”看了这些肯定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不给他买呢?有不是买不起,其实不是那样的。其实我在间接性的引导他,钱在生活中不是可以乱花的,他要买玩具,要买吃的不是不可以,而是要知道,不是一定要就可以的,他看中某种东西的时候,我就先跟他说好,钱少不一定能买到,如果可以我们只能买一个,这样一说他就会知道,妈妈没有说不买。因为他估计只会记一个关键词“就买一个”所以他知道妈妈会买的,后面他买了一个就不会接着买第二个了,因为之前跟他说了,钱少就能买个了。时间长了就会从买物品的数量上减少,以后不会乱要。时间长了,看见贵的不需要的物品就说钱不多,你换个小点的便宜点的吧!按这样下去,他以后会知道个大概,钱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买的。这样做不是因为让他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是什么数值(10块、20块、50块、100块什么的)而是在教他多个少的简单分别能力,孩子毕竟还小不想他脑子里记一些复杂的,自己能接受是最好的接受不了我也不会硬去教的。就像现在在学校老师会教诗词儿歌,他也记的蛮好的,有时候嘴里还念叨着一些诗:《静夜思》、《咏鹅》、《悯农》,还会来几首歌。想想他能懂那些诗歌里面蕴含的意思吗?所以我都会用简单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一些基本的好习惯孩子,记忆什么的问题就让他自己慢慢发现自己的潜能吧!
家园共育:“穷养”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这些财富。
日本的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台湾富商王永庆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的教育从节俭开始。他供给孩子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长途电话太贵了。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说: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父亲写信多半写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如何处理等,让她从中学习了不少处理事情的方法。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需要和男性一样肩负起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男女都应该“穷养”。“穷养”要先教孩子做好两件事:
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
男孩强调的是养“志气”,主要培养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踏实努力、有韧性、顽强的品质,如带他去爬山、踢球、游泳,锻炼坚韧性;而女孩侧重养“气质”,强调的是文化修养的投资,性情的陶冶,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女孩学学琴棋书画,在家里,多给她些关心,让她感觉精神上富有,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有意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更具女性特质。
父母要适当“偷懒”
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分“勤快”。孩子到了自己学吃饭的年龄,家长见不得满桌的狼藉,最后忍不住出手喂饭;孩子捡个玩具捡半天,看着一地凌乱,家长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齐齐。“穷养”孩子,首先体现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家长难以坚持。因此,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一定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不要超过“八分”,必要时跟孩子讲讲条件。比如带到超市买吃的,不要顺着孩子什么都买,回到家里也不要一口气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
家长交流:“慢养”孩子考量家长
在教育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慢养”孩子成为热门话题。而慢养考量的是家长的耐心、信任、目光长远。
如何“慢养”孩子
话题发起人阿桃:“慢养”的前提是耐心。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让孩子得以享受童年的快乐,给孩子体验挫折与失败、自己找到正确方向的机会。
风中的歌:“慢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在不断修正家长教育方法的过程。
阿桃:“慢养”的基础是信任。即使目前孩子表现不如意,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摸索。
海莉:观念有道理,做起来不容易。
阿桃:“慢养”的策略是目光长远。在起跑点,孩子找到成长的力量,和孩子一起赢在终点。
海莉:都想孩子学习能快速提高。
阿桃:考试高分是孩子学习能力强,家长能平和对待孩子,养的是孩子的心。
心在蓝嫣然:只要孩子尽力、快乐,就行。
“慢养”孩子考量家长
阿桃:家长在工作中都不能数第一,凭什么要求孩子考前几名。
芊芊:有的家长就因为自己不优秀,就用孩子的优秀来炫耀一下。
风中的歌:家长要好好地修身养性,才能“慢养”孩子。
海莉:重点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能强压。
银堤漫步:家长不能太霸道。
摩卡:每次对孩子发了脾气之后,也意识到不全是孩子的责任,我有时对孩子也太挑剔了。
银堤漫步:多思,不要冲动,还要勇于认错。错了,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孩子会认为你重视他。对孩子还要守信。
小草:孩子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不要再给孩子压力了,让他们自由生长,快乐学习!
让宝宝开心:要让孩子有阳光健康的心理。
银堤漫步:还要经常和孩子一起运动,让他解压,比如打球和散步。
小草: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雨:心理健康对家长、孩子、老师都很重要。
梧桐:想要孩子心理阳光,我们做家长的心理首先要阳光。
摩卡:前两个周末,我们跟孩子打羽毛球、打篮球,让孩子教我滑滑板。感到孩子学习效率比较高。所以,以后,我也不再逼孩子必须写完作业再玩了。
“爱的名义”不能滥用
阿桃:家长是强势,我有时也觉得在以爱的名义,欺负人家小毛孩。
摩卡:在运动时,家长处于弱势,孩子作为教练教家长运动时,甭提多认真了。
浪漫之旅:我有时也欺负孩子,把他逗哭了,再哄哄他。
摩卡:儿子教我滑滑板,我做不好,孩子急了也说妈妈真笨,我也尝到了弱势的感觉,有时家长是需要体谅孩子。
静水流深:家长应该经常被欺负一下,才会体谅孩子。
摩卡:家长总要求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要求做。
风中的歌:家长总是想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想没想过优秀的孩子都会有个优秀的家长,我们是不是个最优秀的家长呢?
神采飞扬:反思自己,改进教育方法,和孩子共同提高。
甜甜老爸:我绝不强迫孩子。孩子不能接受的,我就会调整目标、方式。
天乐:和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把他们的认知水平看得低一些,地位看得高一些。而很多家长做的正好相反。认为是孩子就可以随意批评和责怪。其实,孩子身上的缺点都有大人的影子。
男孩要这样养育!
你可能觉得男孩总是很调皮,总是给你惹麻烦。有时他还很固执,不听你的话。其实,有些行为恰恰因为他是男孩。让我们读懂我们的男孩子,然后你要做到:
多拥抱你的男孩
误区:刚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小男孩已经开始东张西望了,但他很少专注妈妈,他大概不需要妈妈抱他。
事实:男孩需要更多的拥抱。1岁半之前,怎么宠爱你的儿子都是不过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时间少,看起来好像更少依赖你,而且容易被别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脸,他更喜欢看那些移动的物体。但实际上,男孩大脑成长得比女孩慢,所以他们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他的肌肤需要通过触摸得到满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他更想让你带着他四处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险行为
误区:男孩调皮捣蛋。带他出去玩,他总是喜欢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登高、从高处往下跳。妈妈们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们的行为。
事实:中国人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其实,你应该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小男孩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和攀爬来健康地发育他们的大脑。妈妈爸爸们不要束缚他。你需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并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间判断能力。同时,鼓励你的小猎人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在户外奔跑活动,各种感官综合的经验带给他的是更健康的发展。
让男孩走进集体
误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出于爱护和安全考虑,很多妈妈不喜欢让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也不愿意让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实:男孩天生是群居动物,他们生性成群,在群体中学会社交、学会爱、学会生活、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找到自己的归属。如果男孩在孩提时代没有学会处理团体中的关系,缺少团体意识,将来就不懂得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和别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寻找的是能让自己放松、能给他任务、能让他感到自豪的集体。家长应该适当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竞争的活动,比如体育活动,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是谁。家长也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在有挑战、感兴趣的氛围中学到能力、技巧和责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执
误区:一个2岁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个高高的童话城堡。但他太小了。妈妈告诉他你现在还不能玩这个。但男孩好像没听见,还在看城堡。妈妈硬拉着孩子离开。
事实: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这是睾丸素的作用。从襁褓期开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接受他人的帮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却不能够很快地接受,他还是要坚持不断地尝试。男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处理,比女孩子缓慢许多。这时,妈妈应该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他接受事实后,会自己离开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强迫他接受你对他的帮助,才会使他产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听力不如你
误区:你说了好几遍,他也没听见。你觉得他是故意的不听你的话,所以你很生气。
事实:他就是没听见。男孩的听力不如女孩好,特别是在他们非常专注地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听不到第二种声音。这时,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这种陌生的噪音。你应该走过去、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对他温和地讲话,让他同时有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刺激,他才会从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转到你身上。
体谅男孩的特殊表达方式
误区:对你不满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门、砸东西、喊叫、甚至敲墙。于是你训斥他,展开一场嗓门儿的比赛。
事实:由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侵略、冒险和竞争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体来表达他的情感的。他不会像女孩一样,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生气了”“我很难过”等情绪,即使表示对你的爱,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时男孩在非常高兴的时候也摔东西,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这个小男子汉成长中的正常行为。2~5岁男孩会越来越多地显露自己的个性,这时,孩子容易发火,爸爸妈妈不要压制他的反抗,否则可能会破坏他一生的性格。你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他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时间去调整自己。同时给他发泄的机会,允许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样东西比如沙发或者沙袋等,让他捶打。
给男孩优秀的男性偶像
误区:男孩的世界里总是有很多女人,妈妈、姥姥、奶奶、保育员、幼儿园老师等。这些女人会给孩子最好的照顾,他还需要什么?
事实: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男孩总是要在身边寻找一位男性作为榜样来效仿。在过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员往往充当这个角色。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多数男孩缺少叔叔、舅舅这样的男性亲属。男性榜样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师。当男孩说“我喜欢某位男性”或“***很不错”等话语时,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可以认同。因为男孩子已经把他作为了榜样。
帮助男孩表现自己的同情心
误区:小猫咪病了,邻家小女孩不断地抚摸着小猫咪,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儿子却冷眼旁观,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实:男孩同样有同情心,只是现实社会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样用语言和倾听来表达自己的关切,他们更注重自己能够为对方做些什么具体的事情、给予对方切实的帮助。当你情绪不好或者身体欠佳的时候,女儿也许会陪伴着你,给你说些甜蜜的话语,儿子却会用实际行动表达他对你的关爱。也许他会笨手笨脚地给你倒一杯水,也许他会积极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妈妈操心。了解男孩的这一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亲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鲜花的时候,爱人却给你买来烤鸭,也许你会少一些怨气,多一分感激。
帮助男孩认识他们的英雄主义
误区:4岁的儿子做什么事情都喜欢首当其冲。这孩子太莽撞了。
事实:这是男孩一种本能的反应。男孩通过“自我牺牲”来发现“我是谁”和自己的“个人力量”。他们在共同奋斗中和谐友谊,可以为了理想献身。所以家长要告诉他们冒险和使命的衡量标准,并给他们安排一些诸如“倒垃圾”的小任务,告诉他这些小任务也可以让家人很舒服。衣食无忧、万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学到很少的冒险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励男孩去发现自我价值并实现它。在鼓励中,告诉他最有意义的是实现价值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教男孩学会自律
误区:邻家小妹妹刚走进房间,儿子就挥起手中的“金箍棒”打过去。不懂礼貌的孩子应该狠狠教训他。
事实:男孩有很强的进攻性,父母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懂得自己的价值,了解一种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教男孩懂得价值观、道德观实现他的自律。电视节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