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小孩的“从众心理”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0-06-28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幼儿园教案是怎么写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时期都会出现“从众心理”,学龄前儿童在这方面比较明显。比如,美术课上,看到别人画什么,就跟着画什么,缺乏创造力;明明没有看见浩浩撕书,但听见别人指认,就跟着说是浩浩撕的……
先来看看幼儿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幼儿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群体因素
一般来说,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的意见一致,就易于使某个幼儿产生从众行为。
例如,佳佳是班里的“小明星”,小朋友都喜欢和她玩。一次户外活动中,老师鼓励幼儿体验多种方法玩球,有大部分孩子看到佳佳在夹球跳,都纷纷改成了夹球跳。这时,小雨在顶球,她的球一会往前一会往后,总是掉,有些小朋友还笑话小雨。她看到佳佳在夹球跳,改变了自己的玩法,和大部分小朋友一样,改成了夹球跳。
外界的信息往往是决定儿童行为思想的基础,当孩子与同龄人行为不同时,加之他人的嘲笑,经过几次后,将跟随别人的意愿行事。
情境因素这主要是幼儿年龄较小对很多事不是很清楚,以及幼儿接触的成年人、家里人和老师的影响。即幼儿处在这种情况下的特点,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例如,家长在接送孩子时,总是叮嘱道“听老师的话!”从而使孩子感受到听话就是好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总是给孩子灌输循规蹈矩的事,有些孩子不愿接受,外部因素的强大压力下也乖乖听话,甚至有的孩子不听受到责备和惩罚,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
个人因素
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幼儿认知水平低,人格尚未完全形成,他们不能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省和反思。
一般来说,性格软弱的幼儿,容易从众。女孩比男孩容易从众。在幼儿时期,他们的从众现象应该是盲目的。
改变幼儿从众心理的方法
鼓励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并及时给与肯定
让幼儿真正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例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自己洗袜子、摆碗筷、擦桌子等,当孩子们做好这件事,给与及时的表扬,那么,孩子就可以肯定自己,增强了他对自己的认识,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坚持己见。yjs21.coM
不断地丰富孩子的知识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同时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例如,童童是班里较大的孩子,从小妈妈就让童童学围棋、轮滑、美术等,孩子比同年龄的孩子多学了很多知识。同时也相当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每到老师讲到她会的知识时,她就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有时还是其他孩子跟随的对象。
家长改变教育观念
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再要求孩子一味的尊重和顺从,而应创设平等、民主、开放型的教育环境,要真正做到“和孩子一样高”,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为他们创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不再让“听话即是好孩子”的无形框架束缚孩子的语言和行为。
例如,有时候,家长在面对一些孩子提出的有着显而易见答案的问题时,完全可以对孩子表现出“没意见”。
不过,如果孩子真的不懂的话,帮助孩子分析是有必要的。年幼的孩子,道德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判断标准仍然是模糊的,总是主观的确定自己喜欢与厌恶的人与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异食症的孩子是怎么回事
有些孩子身上在饮食方面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而这些孩子吞食某种并非食用的物品,如泥土、小石头、头发、塑料制品,这种行为为异食症。
(一)什么是异食症
有些孩子身上在饮食方面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而这些孩子吞食某种并非食用的物品,如泥土、小石头、头发、塑料制品,这种行为为异食症。
(二)表现
孩子在吞吃异物时可以发生各种的意外,如吞吃瓶盖会造成食管破裂、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吞吃泥土会导致贫血、厌食等;吞吃头发、石头、塑料制品会引起肠梗阻;吞食污物会引起肠寄生虫或导致肠胃炎等;吞吃水泥、金属饰品会引起中毒等等,如不加以制止可能会引起生命危险。有的孩子对某种物品特别感兴趣经常的大量食用。有的孩子异食行为会发生在晚上或独自一人时,不容易发现。孩子的异食行为危害常不在于的行为本身,而是在于孩子吃下去东西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有时这种行为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安、烦躁、忧虑、自卑等情绪问题。
(三)原因
孩子一出生就吃奶,这是人类的天性。孩子刚出世后对客观世界了解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嘴巴和眼睛。孩子慢慢成长,逐步有了感知觉,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其它感官,仍然想用嘴的活动来了解这是什么东西。所以拿到什么都会往嘴里送,形成一种习惯。
吃怪东西往往是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一边在玩沙子或者泥土,不知不觉地把沙子、泥土放到口中。有些孩子由于动嘴吃东西的时间太少,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口欲需要,就会把各种东西往口里塞。这种需要不是吃饱来得到满足,而是通过嘴的运动而满足。特别那些家庭情况较差的,没有足够的零食供给孩子,异食症的发生率较高。据调查,例如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约有百分之十六的孩子吃过泥土。其它如父母离异或弟妹的出生、突然减少或失去母爱、父母的过分严厉等也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失衡,出现异食行为。某些疾病,肠道寄生虫,性格缺陷、精神病,痴呆症等也会出现异食行为。
(四)辅导
为解除孩子对疾病的顾虑和伴随的情感问题,树立信心,父母应该尽量分析了解引起孩子异食行为的原因。
在孩子很小的时侯,孩子活动的环境中要尽量避免放置以些容易导致中毒、引起身体损伤的东西,特别是外形尖锐,色泽亮丽容易吸引孩子的物品,如针、硬币、胶泥、颜料等。家长在给孩子购买玩具时也要注意,不买体积过小和容易咬碎的玩具,因为孩子会常用口去咬这些东西,有时会咬下一些接着给吃了,有时会将整个玩具吞下去。大人佩戴的各种饰品,也不要随便给孩子玩,吞食戒指、耳环等金、银饰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已能到处行走,这就更需要控制环境条件以防止孩子异食行为所引起的事故。孩子咬东西,基本上能通过指导来达到预防和矫正的目的。父母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告诉孩子什么能吃,那种东西不能吃,并简单地描述一下吃了这种东西的后果。
对于习惯吃某一类异物的孩子,除进行制止以外,也要给孩子一点惩罚。如孩子咬橡胶小动物,就不给他玩,并对他说这是危险的。
小孩做作业拖拉是怎么回事
拖拉是怎么回事?
拖拉是一种具有消极倾向的行为模式,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性格。
拖拉就是喜欢把该做的事情尽量往后拖,懒散、低效、耗时。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排斥,不仅在学校环境中常处于劣势,而且长此以往,会一直弱化孩子的自信心,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爱拖拉,首先要考虑的原因是孩子是否缺乏学习的目标,或者家长从小一味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责任感缺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也是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度不够,家长都不信任,孩子那里来得自信心动力呢?
其次孩子没有学习的目标,学好学坏一个样子,是否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有关呢?孩子没有学习的目标,没有树立起学习的理想,行动自然就不会主动,就会很随意,免不了拖延和低效。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沉淀成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孩子一味拖拉,家长若也一味包办代替,随意迁就,孩子就会在拖拉中尝到甜头。孩子一旦习惯了,就会把自己当成“国宝熊猫”,事事都等着家长操办,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次,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培养是否到位,孩子在时间观念上的培养是否有效,都值得家长思考。爱拖拉,是孩子缺乏自我管理动力的表现。做事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意力的集中与否。而注意力的培养又与严格的要求有关,要求的随意性,必然会给孩子带来松懈的理由。好的时间观念的培养也非常关键,比如说家长是否以身作则,在家庭活动中是否也能定时、守时、按时完成每一件事呢?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时间观念的形成。
建议
“爱拖拉”看起来是小问题,但不进行矫正,就可能发展成大毛病。像现在社会上给“90”后的潜台词就是“自我”在以上这几点里是不是也有很重的“自我”形为呢?因此这一点尤其需要家长朋友们重视,要在错误发生的“初始阶段”就进行干预和纠正。
建议家长朋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首先,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目标。生活中,我们不妨采用记笔记的方法,记下今天必须完成的学习目标,越具体越好,例如今天必须背诵10个单词,或者必须完成某科作业。然后,根据笔记,随时监督。
其次,教会孩子时间管理的方法。这里可以采用“契约”的方法,也就是用约定监督并有规则的督促孩子做作业。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作业量和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帮孩子估算出做作业需要的时间,和孩子商量出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慢慢地,家长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按任务定时间,孩子在自己给自己定时间契约的过程中,学习就会慢慢自觉起来。
再次,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精神。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比如做俯卧撑、举哑铃等,以做10个为起点,每天增加1个,坚持1个月,然后保持或适时增加。通过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孩子改变拖拉的毛病。
小孩写作业拖拉是怎么回事
很多家长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写作业太慢,老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非常令人头疼,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没完没了。
可是,即使你坐在他旁边,盯着孩子写,一笔一划指导他写,孩子未必能改变写作业磨蹭的毛病。
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很多家长没有找到孩子写作业慢的真实原因,孩子写作业慢,有可能是因为他条理性差——学习无方法,也有可能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有困难,还有可能是时间观念差——不会管理时间,家长一定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改变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毛病。
一、条理性差——做题没顺序,总是在乱找东西
一会儿找找橡皮,一会儿找找铅笔,本来是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他就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更多。而且一会儿写几道语文题,一会儿再去做做数学题,不按照顺序来。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也发现,这类的学生作业经常不按照顺序做,也不写题号,根本弄不清是哪道题,所以有些题经常会做错或漏做。
父母怎么办
首先,父母要先告诉孩子,写作业之前要做好准备,文具,作业的顺序都需要孩子来安排。没有条理,也就是没有做计划的问题。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事前准备的好习惯,防止遇事慌乱。
真正要治本,还得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全方位要求孩子,慢慢地从各方面放手,要让孩子自己学着照顾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父母不要手太勤,忍不住帮孩子去做,要学着做一个懒妈妈,甚至可以让孩子适当帮父母做点家务,这样孩子条理性也会越来越好。
二、过于追求完美——橡皮综合症
还有的孩子,什么都好,作业工整,成绩优秀。就是有一个毛病,写作业特别慢,写的字稍微有一点点不整齐或者不干净的地方,就会马上擦掉重写,有时甚至把本子擦破了,如同强迫症一般。
父母怎么办
老是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橡皮综合症”。原因是孩子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怕出错,对自己要求高或者是父母对孩子要求高造成的。
对患有橡皮综合症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多指责,要用奖励手段进行强化训练来达到目的。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尽量少用橡皮,如果作业本保持清洁、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写好字,就有一定奖励。
如果孩子离不开橡皮,家长最好把橡皮没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依恋橡皮的坏习惯会逐渐得到纠正。
三、学习基础差——对学习不敢兴趣,做作业吃力
本身的基础就差,上课老师讲的很多知识点还没有消化吸收,回到家做作业的时候自然就很费劲。一个人干着自己头疼的事,他当然不可能主动,当然是能拖则拖呀!
父母怎么办
了解孩子到底哪里掌握的不好,家长可以自己给孩子补习,或者告诉老师,让孩子及时消化掉新学的知识点。基础是从小就要打好的,所以小学期间家长一定要紧盯着孩子的作业学习情况,等到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学习就不用家长费心了。
想方设法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每个人都是这样,对于喜欢的事、有趣的事都愿意快点做;而对于枯燥的事,不那么有趣的事,则能拖则拖。所以,父母要多想办法,尽量调动孩子的写作业兴趣。
四、注意力不集中——无关动作多
因写作业时总是东看西看,磨磨蹭蹭,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吃铅笔,要么咬手指,而且写一会儿就起来溜达一圈,到外摸摸看看。你家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毛病吗?
父母怎么办
父母可以让这样的孩子分段写作业。放学后,问问孩子总共有多少作业,以20分钟为一段,做20分钟作业后,休息一会。这样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
给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的地方要简洁、整齐,尤其是书桌,不能堆放玩具等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要求孩子在学习之前准备好所有要用到的文具,避免写作业的过程中又找东西。
五、协调性差——感统失调
有的孩子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的话,问题都能答对,但是不能太着急,不能逼他,只能耐心地等。每次写完作业时,由于思维比较快但是表达和写的慢,所以就经常写错、漏写、跳字甚至串行,那样就要重新擦掉,有时写了擦,擦了又写,经常把本子擦破。孩子自己也很着急,很生气。
影响孩子磨蹭的原因还有一类是孩子生理方面的。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差。
父母怎么办
这样的孩子,需要专门做一些感统训练!孩子是否有感统失调,细心的父母只要有心,是能发现孩子的。如果发现孩子确实不是因为态度问题,不是因为主观努力不够,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看看感统是否失调!如果确实有,只要坚持做一段时期的感统训练,孩子就会有所好转!
家园共育:“穷养”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这些财富。
日本的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台湾富商王永庆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的教育从节俭开始。他供给孩子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长途电话太贵了。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说: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父亲写信多半写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如何处理等,让她从中学习了不少处理事情的方法。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需要和男性一样肩负起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男女都应该“穷养”。“穷养”要先教孩子做好两件事:
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
男孩强调的是养“志气”,主要培养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踏实努力、有韧性、顽强的品质,如带他去爬山、踢球、游泳,锻炼坚韧性;而女孩侧重养“气质”,强调的是文化修养的投资,性情的陶冶,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女孩学学琴棋书画,在家里,多给她些关心,让她感觉精神上富有,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有意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更具女性特质。
父母要适当“偷懒”
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分“勤快”。孩子到了自己学吃饭的年龄,家长见不得满桌的狼藉,最后忍不住出手喂饭;孩子捡个玩具捡半天,看着一地凌乱,家长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齐齐。“穷养”孩子,首先体现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家长难以坚持。因此,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一定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不要超过“八分”,必要时跟孩子讲讲条件。比如带到超市买吃的,不要顺着孩子什么都买,回到家里也不要一口气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