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孩子跌倒,家长要不要扶起?
发布时间:2020-06-20 教育孩子笔记 家长教育笔记 教育基础知识笔记相信很多有小宝宝的家庭中父母都会碰到这种问题。孩子跌倒,家长要不要扶起?这个问题确实困扰了一些家长。我的答案是要看情况。且听我细细说来:
孩子跌倒在地,有的并不严重,有的跌得比较严重,所以要根据情况来对待。
一、孩子跌得不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完全可以自己站起来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呢:“摔一跤没关系的,快点自己起来。”如果是个男孩子的话,爸爸妈妈还可能会加一句:“你是个男子汉,摔一跤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快起来。”这两种话听起来好象都没有错,因为孩子跌得并不严重呀!但是仔细想想,当我这样去对孩子说的时候,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呢?他会感到你没有理解他跌倒后那种伤心的感受。虽然他可以自己起来。但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一句温和而关心的话。
正确的做法是:
“宝贝,你跌倒了,告诉妈妈你现在怎么样了?痛吗?”先问问孩子的感受,孩子瞬间就会感到妈妈是关心自己的。然后再看看孩子的身体,有没有受伤。如果看到孩子跌得并不严重,只是轻微的跌倒后,妈妈再对孩子说:
“宝宝不用担心,走路跌倒没有关系的,以后走路的时候眼睛看着脚下的路,慢慢走。”
“来,自己站起来试试,我们继续走。”
如果孩子不想站起来的话,我们再继续鼓励他:
“妈妈相信你能自己站起来的。”
然后微笑地看着孩子等他自己站起来。
二、孩子跌得比较严重。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父母不要表现出过于担心,因为你的焦虑心情会影响到孩子。他会认为自己真的是跌得很严重了,站不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对孩子的跌倒表示同情:“宝贝跌倒了,让妈妈看看好吗?”如果是腿受伤了,就不要求孩子自己站起来了。这个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你需要我的帮助吗?要妈妈扶你起来吗?”有的孩子很坚强,他不需要妈妈扶,想要自己站起来,那么,我们就先让孩子试试。如果孩子真的感到很痛了,那么妈妈再把孩子扶起来。只有等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再去帮助孩子。
在孩子跌倒后,大多数父母都想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让孩子自己站起来。但我们要考虑到在培养孩子品质的同时,不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是冷漠的。这样的话,孩子以后也会模仿你的样子对他人的痛楚表现出冷漠。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教育孩子十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但是作为重视教育,不仅表现在给孩子们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并且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父母也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下面这十件事千万不要做哦。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二、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和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
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同时,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就很难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
八、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虽然我们都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聪明和优秀,但是不要对孩子们提出过高过快的要求,否则很可能就会对他不利的影响。上面给朋友们介绍的十个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一定要重视起来,同时也应该把他分享给你周围的一些妈妈们。
家长不要和孩子一起作秀
孩子在那里学习,母亲坐在旁边一边打毛线一边陪孩子,母亲不时打着哈欠,孩子也不时打着哈欠。这一幕已成为不少家庭一道并不亮丽的风景线了。
现在的媒体越来越不负责任了,媒体的“作秀风”无孔不入地影响到了家长。
我们做家长的成了墙头的草,任由媒体和所谓的专家刮起的“旋风”吹着跑。近些年来,“寓教于乐”强调得有些过了头,一些家长也跟着“寓教于乐”,本来很好理解的东西,非要扯到一个浅薄的娱乐上去。一点普通的道理也要放在旅游中,就着野餐去谈。结果是家长的道理没谈彻底,孩子的玩兴也被破坏了。
有不少家长甚至为了证明自己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学着外国人去和孩子谈什么性教育。我不敢想象,当孩子很正常地学习时,忽然扯出了性教育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尽管一些媒体炒作某些专家的观点,把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提到了一个不合适的高度,好像不和孩子谈这个问题,我们的民族就没有了未来一样。但是,我这个从事新闻工作的母亲,从来没有和孩子谈过什么性教育。
我觉得我们有些家长其实对一些媒体爆炒的东西从心底并不一定很认同,但是喜欢跟上风头去作一些这样那样的秀,否则就觉得自己不负责。很多家长现在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大作“负责秀”了。孩子在那里学习(是不是作学习秀不得而知),母亲坐在旁边一边打毛线一边陪孩子,母亲不时打着哈欠,孩子也不时打着哈欠。这一幕已成为不少家庭一道并不亮丽的风景线了。孩子到底学到了多少,吸收了多少,消化了多少,家长根本就不知道。
都说“树大招风”,现在是“风”太大了,大树小树都不能幸免被吹得东倒西歪。为了“小树”不被各种各样的风连根吹起,“大树”就要有点定力,首先自己不要跟风作秀。
现在的作秀风真是大行其道,官员作“廉洁为民”秀,以掩盖其腐败利己的目的;企业家作“大刀阔斧改革”秀,以化国有企业为家族企业;学者作“独家之言”秀,以遮掩其不学无术的真面目;艺人作“绯闻”秀,以使自己曲线成名,大红大紫……那么,家长朋友们,你作秀又是为哪般?依我看,无目的之秀不作也罢。
不要把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孩子童年的幸福与未来的前途相比,哪一个更重要?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发出呼吁:不能以牺牲孩子童年幸福为代价,去换取未来的幸福。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应对高考,更应关注孩子今天的幸福与明天的发展。
“今天”与“明天”冲突吗?
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升学时能有竞赛证书,从四五岁起就送孩子读课外培训班。很多孩子童年中没有风筝、没有奔跑,每周在三四个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把我累倒在起跑线上”。在部分初中,初三学生为了全力迎接中考,音、体、美统统让步给语、数、外等考试学科。强迫孩子“苦读”,不少家长、老师表示无奈:“童年快乐,将来失败,后悔莫及。”
孩子今天的快乐与明天的前途,果真相互冲突吗?专家认为,人的发展有自身规律,童年时的快乐对人的性格养成以及兴趣培养十分重要,这种快乐体验往往“过期不候”,成年后也无法弥补。因此,不能通过“透支”学生的兴趣,来换取眼前的分数,获得暂时的满足。
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一味灌输老师认为正确的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习兴趣丧失,影响可持续发展,将来的快乐又从何谈起?
“成绩”与“幸福”如何统一?
专家提出,要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牛鼻子”是改变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从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转变为多视角发现孩子的特长与潜能,激发其能力与兴趣,让学习过程幸福、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孩子苦读,是因为我们遵循刻板的标准尺度———近的是学生统考成绩,远的是学校“升学率”、“名牌学校考取率”。只看成绩不顾其他、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难免加重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如果用发展的眼光、多元化的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强调考试成绩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致,当前进步与持续发展的一致,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学习的幸福指数。”
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解决“苦读”与能力培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矛盾。徐淀芳介绍,一方面,通过减少基础型课程时间,增加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多样性、选择性课程中,获得更多兴趣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方法和人格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学习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课业负担、身心健康等全部纳入考量,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能力、提高成绩,享受快乐。
育儿知识:家长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
一、让孩子获得友谊。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会怎样进行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二、给孩子一定的决策权。孩子对于强加给他们决定都是排斥的,是指导还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
三、教会孩子调整心态。当孩子陷入痛苦或忧虑之中时,父母应当帮助他们找到摆脱的方法,如采取听音乐、阅读、骑自行车或与朋友交谈等方法,让孩子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尽快恢复愉快的心情。
四、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家庭收入特别丰厚的孩子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愉快,他们只不过对所拥有的感到满意。过分的给予会使孩子产生“获得就是幸福的源泉”的错觉,这种基于物质满足的愉快往往难以持久。
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为孩子提供各种活动和多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培养其爱好。如果孩子能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孩子可能会感到更加快乐。
六、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愉快的性格形成主要得益于父母所创造的环境。著名心理学家法迪斯说:“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忧虑、愤怒的地方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乐园。”在幸福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具有乐观性格的,比在不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乐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备的,但是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拥有乐观的条件。只要家长们能从小就培养孩子乐观的去待人待物,那么孩子以后也会具备乐观的品质。千万不要把悲观的情绪灌输给孩子,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