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上幼儿园不适应,试试“诊断式”教育
发布时间:2020-06-13 上幼儿园教案 上幼儿园游戏 教育笔记幼儿园3~6岁是孩子发育的黄金期,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重智力轻能力”,忙着教孩子学音乐、背唐诗,却忽略了对孩子自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有关 专家表示,家长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注重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而掌握教育“妙招”,则能让家长的育儿方法更科学、系统,事半功倍。
模拟情境让孩子学会“提要求”“宝宝,今天多喝点水,多吃点饭!”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家长这样细心的叮咛。然而让家长不解的是,孩子回到家后,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叮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专家表示,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孩子没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将父母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的能力,还不能掌握向老师主动提出请求的方法。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创设一种情境,教会孩子在具体环境中模仿如何去做。举个例子,家长可以和孩子模拟在幼儿园吃午饭的场景,告诉孩子,如果没吃饱,可以举手说:“老师,我想再吃一点儿饭!”
孩子在幼儿园里“拉裤子”,往往也是家长没有运用“情境式教育”导致的。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在幼儿园里“拉裤子”,还故意将孩子大便的时间调整到晚上。对此,专家表示,家长这种“宁可我帮孩子做,也不能让孩子自己做”的想法不可取,这不仅会打乱孩子的生物钟,而且会严重干扰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其实,家长只要掌握情境式教育,设定问题情境,就能很容易地帮助孩子解决这些小问题。“家长应该意识到,帮助孩子提高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的能力,对3~6岁孩子来说,是生存、生活能力的基础。”
细心“诊断”耐心帮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在幼儿园里根本不说话,他时刻抱着玩具熊,孤零零一个人待着,真愁人!”“孩子特别‘独’,自己的玩具不给别人玩,还抢人家东西!”孩子入园后,交际能力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
专家支招:“试试‘诊断式教育’。”
在家里的时候,所有大人都围着孩子转,孩子在人际方面的问题不突出;上幼儿园后,随着孩子跟同龄人交往的增多,问题就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像医生一样“诊断”孩子的“病因”,与老师及时沟通,合力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于“咱的孩子就不喜欢上幼儿园”,甚至干脆退园。
专家说,上面那个“不说话”的案例实际上是因为孩子转到一个新环境后出现自卑、孤独和不安全感。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如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的氛围,家长和老师可以故意不关注孩子“不说话”的现象,让他从“听”开始,然后变为“跟着老师思维走”,再到他突然有一天情不自禁回答老师的提问,接着,老师可以鼓励他每天为小朋友讲故事,成为受小朋友喜欢的“故事大王”。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要耐心找出原因,然后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去解决。”李淑英园长说,家长要容许孩子出现失误,并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解决问题。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没有“诊断”和解决能力,那么可以请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帮忙。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自己急躁的情绪,耐心等待孩子改善,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转换方式提要求不如提“问题”
“孩子总是把他的东西乱放,让他物归原位,他就像没听见,批评他也不管用。”很多家长发现,越要求孩子“有规矩”,孩子做得越不好。
“家长喜欢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且希望孩子立即执行。但是别忘了,您面对的是小孩子,他们不喜欢接受指令,你越批评,他们越逆反。聪明的家长要学会把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和孩子一起解决的问题。”专家建议。
举个例子,当你希望孩子的书柜整齐有序,那么从摆放图书时起,爸爸妈妈就应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参与到规范化管理中来。“宝宝,你看,这本书应该放在哪儿?你给妈妈出个主意好吗?”“书看完了,咱们把它放回哪儿去呢?它原来是在哪个位置呢?”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得到表扬时还会很有成就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如何让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
宝宝终于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谁知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首先宝宝对幼儿园的适应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一、克服分离焦虑1.“分离焦虑”的表现每年幼儿园都会迎接一批新的小班幼儿,在最初的一个阶段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哭闹不止的孩子拽着妈妈的衣角,而妈妈也早已泪水涟涟,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感动。但是,孩子终究是要一步步走出去的,初次分离的挑战就是这样不可逃避,分离焦虑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克服的,家长首先也要克服。有的妈妈实在放心不下,一天好几次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有的甚至偷偷跑到幼儿园亲眼要看看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吃饭好不好,睡觉香不香;有的家长则对老师不信任,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有需要不敢说,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没人关心等等。2.产生的原因家长的情绪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暗示,家长的种种焦虑通过表情、通过身体和语言传递给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一脸的舍不得和难过,孩子自然也会变本加厉地感到痛苦。所以,作为父母,要坚强起来,把灿烂的笑容和充满力量的鼓励送给孩子,把自信和期待留给自己。而对于宝宝来说,习惯了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呵护的感觉,习惯了在家里随便自由的生活方式,来到幼儿园,忽然变得一整天看不到爸爸妈妈,忽然有阿姨时不时会约束自己,有别的陌生的小朋友和自己争抢玩具,宝宝受不了了,于是他就要反抗,渴望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3.如何化解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我们不难理解。但是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分离焦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会产生生理性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创造力以及社交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建议如下:(1)早上送孩子入园的时候,家长要控制好情绪,鼓励孩子对走进幼儿园充满希望。比如轻松地拍拍孩子的小肩膀,大声说:“瞧,小朋友们都在等你和他们一起玩呢!”“妈妈相信你,你最了不起,晚上给妈妈好好讲讲今天学到的大本事,好不好!”(2)可以在最初的时候早一些接孩子回家,以后再慢慢推迟到正常时间,这样可以在开始时不至于让宝宝一下子受不了,家长一点一点习惯,孩子也一点一点习惯,习惯了也就适应了。(3)接孩子的时候可以不要急着回家,带着孩子玩玩活动区里的大玩具,家长还可借此机会多接触别的家长,互相交流,学习一些经验。而且这个时候,孩子们看到各自的爸爸妈妈们在一起聊天,他们之间也会很自然地走到一起,用不了几天,孩子们就会成为要好的朋友。当幼儿园里有了自己喜欢见到和一起玩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开始喜欢幼儿园了。(4)回到家,鼓励孩子讲述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比如老师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一起做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学会了几首儿歌等等,孩子在回忆讲述的过程中会重新体会其中乐趣,从而进一步加深他对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5)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家长需要多了解幼儿园的各方面情况,了解班级情况,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亲子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和老师商量解决办法,共同协力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至于分离焦虑会持续多久,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可能短些,一周就好,有些则可能时间长些,甚至长达两个多月,但如果家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首先从自身做出改变,那么焦虑很快就会过去。
如何尽快缓解宝宝入园不适应
入园不适征候群
从出生起,宝宝就一直生活在家庭中。进入幼儿园,则是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宝宝必须建立新的生活习惯,以及培养与陌生人(小朋友、老师)的交往。由于年龄幼小,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又离开熟悉的家人,孩子会对种种变化心存恐惧,精神紧张,具体表现为哭闹、拒食、拒睡,甚至本已能控制的大小便又拉在裤子上。
此外,由于情绪的巨大变化,宝宝不吃或者吃得很少,易导致营养摄入不平衡、免疫力下降。加上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孩子们游戏、作息同处一室,增加了孩子受病原体侵袭的几率,一旦个别幼儿得病,抵抗力较差的同伴必然首当其冲被传染。
营养保障最重要
作为幼儿正常的心理表现,妈妈们不要过分担心,应该坚信适应集体生活后,宝宝会更快乐、健康地成长。
对新入园的宝宝来说,营养保障最重要,这样才能帮助从容渡过这段“焦虑时光”。一方面,下课后可以为又累又饿的宝宝准备一顿加餐;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孩子补充一些儿童专用的营养素,如雅培金装小安素,既为幼儿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又不会“占”住孩子的胃口、影响食欲,还能提高抵抗力。对于初入园的宝宝来说,可以同时拥有营养和抵抗力的双重保障。
快速适应三步曲
每个孩子的适应能力不同,入园适应期有长有短。三个简单的小方法可以帮助宝宝快速适应新生活。
入园前期:培养宝宝定时定点用勺吃饭、用杯喝水、用便盆大小便并会叫、按时自己睡午觉、用语言表达需求等习惯。
入园临近:入园前两个月左右,让宝宝逐步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经常带宝宝去幼儿园散步,以熟悉环境。
入园以后:不可因宝宝哭闹就不去幼儿园(这点对家中老人尤其重要)。可以和宝宝多聊聊幼儿园里的趣事,对他(她)的点滴进步予以表扬,增强宝宝去幼儿园的兴趣
宝宝不爱上幼儿园怎么办?
宝宝不爱上幼儿园怎么办?
在1-5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安全依恋没有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喜欢“粘着”妈妈。从七八个月开始,很多孩子喜欢用哭声“拴住”妈妈,这是孩子在寻求安全感。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它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保护自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焦虑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并且,具有严重分离焦虑的孩子,社会性发展会受阻,这不利于孩子的进一步成长。
哪些孩子容易分离焦虑?
1.敏感的孩子。有些孩子比较在意环境的变化,有时很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像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这样的生活变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强的刺激,他们往往会难以接受,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
2.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孩子的生活中,如果从来都是有亲近的人伴随左右,而且,帮他的人又非常细心,能够理解孩子每时每刻的需要,及时帮他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他就不会知道,亲近的人不在身边时该怎么办,当自己解决不了问题该怎么办。
3.身体状态不好的孩子。受到疾病困扰的孩子,会表现得比他健康的时候更缠人。因为他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病痛,只有细心的妈妈才能体会得到。此时此刻,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中,重新找回那种舒适的感觉。
此时,孩子的哭声在诉说些什么?孩子在说:妈妈,我还没有准备好,在这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很害怕。很少有孩子2-3岁就准备好要进入一个集体环境中去生活的。一直生活在家庭的温柔乡中的孩子,与养育者之间的亲情是他们的最大滋养,也给了他们最大的安全感。突然的分离给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
但是孩子要融入社会和其他同伴,又是必须面临分离的。掌握一些分离准备的原则,可以把这个和孩子分离的过程做得更缓和平稳些。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能减缓分离焦虑的6个原则是:
1.分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爸爸妈妈可以短时间地离开孩子的视线,但要让孩子听到你的声音。以后,这个时间可以加长,让孩子形成信任:现在爸爸妈妈不在,但不久会回来。直到较长时间的离开,但是这个时候要跟孩子约定好,“爸爸妈妈会在……以后回来,你就在这里……我们会到时候准时过来的”。说完之后离开,要准时回来,巩固孩子的安全感;
2.“少”一些理解,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理解太多,比如孩子一声“哼”或一个眼神,家长都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想要干什么,这除了表明你理解孩子以外,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孩子会越来越依赖别人替他完成某事,同时丧失了表达需求的能力;
3.改变关注方式,把关注的重点从孩子每时每刻的生活需要转向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有时候,也许要刻意放慢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快速反应习惯,留一点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应付困境,让他们自己面临问题的解决;
4.要多为孩子创设一些多同伴情境,让孩子在实际情境的互动与交往中学会与同伴相处,同时观察学习其他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技能;
5.多一些照顾孩子和孩子互动的人,让孩子与更多的成人建立信任关系;
6.适当训练,让孩子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用杯子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手吃饭、自己穿衣服等等;
7.多给孩子安排一些机会熟悉不同的环境和人,减少陌生感因素。
分离焦虑相关的家长因素:
如果孩子也从父母那里读到了同样的焦虑,那么,他自己的焦虑也会被进一步放大。要帮孩子走出焦虑状态,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放松些。
如何让孩子早些走出焦虑状态?
1.承认。当孩子哭的时候,你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幼儿园多好呀”一点儿也没用,只能让孩子觉得,你一点儿不理解他的难处。还不如告诉他,你知道他很难过,好多事情还不知道怎么办,但你相信,孩子是会找到办法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设计告别仪式。无论如何,悄悄溜走的方法都不可取。孩子从实际中学习因果关系的能力是很强的。第二次,他就会放弃他喜欢的玩具,牢牢地看住你。这更加阻碍了他的发展,同时加剧了他的不安全感。设计一个和孩子独特的告别方式,比如,到窗口和妈妈再见,和妈妈拥抱一会儿再再见等等,都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3.依恋物。和幼儿园老师协商,让孩子带上一件平时在家最喜欢的玩具上幼儿园,一件孩子所依恋的玩具,能减缓孩子的焦虑;
4.和伙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在户外玩。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孩子之间容易建立比较好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会帮助孩子去有意识地适应一个新环境。
5.聊聊幼儿园的开心事。这不是讲道理式地说幼儿园好,而是和孩子聊聊在幼儿园的生活,强化其中快乐的体验,这时可以多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表达,并进行适时引导;
6.及时发现生活难题。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不知道如何给小朋友说话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的原因,因为这让他们体会到压力。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孩子刚刚入幼儿园,全家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没吃饱,会不会想念家人,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于是接孩子回家后,就会出现许多新的话题。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提出以下“五忌”,供广大家长参考。
一忌: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三忌:迁就放纵
孩子心里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四忌: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做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晚饭的时候“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上幼儿园可提高幼儿社交能力
英国北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小学中人缘最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上过正规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强。
从事这项研究的菲利普·欧文和约翰·莱奇福特博士对沃里克郡一所小学的187名孩子进行了调查。他们先将孩子所受的学前教育分为4种类型。第一是幼儿园,老师既授课又安排大量游戏;第二是游戏小组,通过特意安排的游戏,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与合作;第三是托儿所;第四是呆在家中由家人照顾。
研究证明,学前教育可为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础。有较为系统的课程安排和活动指导的幼儿园和游戏小组,可为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托儿所和呆在家中的幼儿则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
面对陌生环境的忧虑
每次到了幼儿园开学时间,许多新的宝宝就会被家长送到这个集体中来,几乎每个幼儿园开学的前几天,很远的距离之外就能听到幼儿园内满天的哭闹声。宝宝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宝宝一哭,看在家长的眼里,就好像揪他们的心一样,手足无措。
宝宝会什么一到了幼儿园就哭?这种行为的出现,追根究底当然是宝宝在心理上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心里产生担心、焦虑、害怕,转化为行为,就成了哭。小宝宝面对新环境,碰到陌生的人、事、物时,本来就会因为害怕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出现哭泣、撒娇、害羞等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内在情绪反应所表现的行为。许多宝宝上幼儿园都会经历一开始的哇哇大哭到活泼好动,这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适应的过程。
宝宝哭了,要回家吗?
有些家长看见宝宝出现抗拒或哭泣的行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会先哄宝宝停止哭泣的行为,如果宝宝在这个时候有什么要求,家长更是不忍心不答应,想着先让宝宝不哭了再说,但一次这样,两次这样,慢慢地,宝宝就会知道,只要“哭”,家长就会满足他的某种要求,久而久之,宝宝就容易养成坏习惯。
“哭泣”好像是宝宝出生后不用学习就会的一种能力,只要身体上不舒服,如腹痛、肚子饿;或者心理上有不适,如心情不好、想撒娇、要求没有被满足等,宝宝就会用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向周围的照顾者提出一些要求。
在幼儿园期间,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宝宝不适应,甚至一直陪伴着宝宝。家长担心宝宝初入园会有不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宝宝使用这个新环境时,家长只是辅助角色,如何从心态及情绪上去克服,最主要的还是宝宝自身,他需要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因此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支持和安抚,但是千万不要过度介入,这样反而会让宝宝过分依赖家长。
妈妈,我是这样才哭的
在宝宝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生活时,家长会发现宝宝早晨去上学时要哭,放学接他时他的眼睛也红红的,让家长心疼万分。这个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是主动了解宝宝为什么哭泣,是哪些问题导致了宝宝一直哭?
宝宝在幼儿园哭闹,究其生理、心理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生理上的问题
和一般所认为的单纯的情绪上的问题不同,生理上产生的病痛也会让宝宝出现哭泣的行为,如感冒、发烧、肠胃不舒服时,宝宝会因为疼痛、难过而哭泣。
2生活习惯被打乱
2~3岁的宝宝很敏感,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程序,而去幼儿园突然打乱了他原来熟悉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宝宝感到恐惧和不安,所以会哭闹。
3不适应陌生环境
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宝宝无法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安全感,而且他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通过哭泣来发泄自己害怕的情绪。
4产生挫折感
宝宝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家里的大人都围着他转,但是到了幼儿园,不再是惟我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等,老师要同时照顾好多小朋友,不会对他特别关注,宝宝能敏感地察觉到各种“待遇”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应出来。
5精神不好,想睡觉了
宝宝想睡觉了也是会哭泣的原因之一,宝宝在家的活动时间是非常自由的,基本上累了、困了想睡觉时是不会有什么阻碍的,但是在幼儿园不一样,也许正在上课时宝宝想睡觉了,但潜意识里他知道不可以,所以就会开始哭。在宝宝上幼儿园后,家长要保证宝宝晚上的休息时间和休息环境。
6个性原因
除了这些原因,有时候也是宝宝的个性使然,如有的宝宝本身就比较胆小、内向,或是不喜欢与他人相处,这样的宝宝在幼儿园哭泣的几率会更高。
7逃避处罚
宝宝做错了事,不知道如何面对来自老师的“处罚”,只好先用哭来对付。有时候,当宝宝想要向家长或老师提一些要求时,也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怎样让宝宝上幼儿园不哭
怎样让宝宝上幼儿园不哭
从三月份开学到今天整整一个月了,就这一个月只有一天没哭,我所说的没哭是撇撇嘴已经有了哭的表情,只是没有哭出声,其余的三十天天天都哭,照理说一个月也差不多了,咋还哭呢?适应能力差吗?老师不好吗?不晓得了。
上网也没少查怎么应对孩子去幼儿园会产生的种种不适和情况,也亲自试过了许多开导、照顾和鼓励的方法,可是被他逐一攻破。每天早上必问的一句“妈妈今天早上去幼儿园吗?”一旦你说去,他说会说“不去”,试过生硬的和他说“必须去”也试过“你听话,妈妈和爸爸早早就去接你”“就去幼儿园五天,然后可以休息二天,就可以去奶奶家了”之安慰他的话。可是他还是不依不饶的说“那不行”,他说不行我也说不行,战争开始了,最终赢的总是我,看我这说不通了就去老公那里“讲情”但去幼儿园这事儿是雷打不动的,所以他哭声就从这里开始,前半个月基本上是我离开幼儿园后听不见算是哭声结束。(估计也不会哭很久了,感觉老师对他不错,有时候老师还喂他吃饭、拍他睡觉,有好多老师认识他喜欢他,感觉也差不到哪里去呀!)后半个月基本上是到幼儿园教室才哭的,可是咋教育能不哭呢。原来没觉得教育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儿,毕竟我们也这么大了,过去也没听我们这一代孩子家长怎么怎么特殊培养不也挺好的嘛,哭是必然的,可咋时候能过劲呢?人家新生都不哭了,这都是老同学了我都不好意思了!我是没啥好招了,举手投降,唯一的方法等他过劲了。
嘉嘉三岁半身体发育情况:身高100CM,体重30斤。总的来看有点瘦,这个我倒不担心,老话有“早长晚长”之说。只要是饭量、胃口不差就行了,抵抗力也照以前提高了很多,只是现在一些东西过敏让他少了一些口头福,我想会随着他以后一点点长大,体质增强以后这些都会让他吃够喽!
幼儿园学的东西真的很少,那天路过中班,看老师留的作业,“1”用田字格本写三行,中班下学期才学写1,谁知道是不是别的也都教的这么晚,也好,让孩子玩玩吧,别让孩子的回忆里堆满的是书本。看看现实,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嘉嘉现在特喜欢看广告,专心致志地看,不但不许身边的人说话,还得抱着你的脸和他一起看,“没有买卖,就没杀害。吼 吼 ”(公益)“我掌勺,我上菜”(辽视一档节目——新笑林)|“24小时,方便、有效......荣昌制药”(卖药的)哈哈,看看这知识面,不成才才怪!
孩子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懂事了,想想小的时候我和老公为了照顾他所挨的累,现在都不敢再往回细想,这不也熬出来了吗?挺好挺好。希望身边有孩子的、怀孕的、准备要孩子的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宝宝不去上幼儿园怎么办
很多宝宝从幼儿园回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宝宝,喜欢幼儿园吗?喜欢!幼儿园好玩吗?好玩!明天还去吗?不去!!
这样的状况在幼儿园的小朋友身上经常发生。尤其是小班的宝宝,更是严重,有时候,家长无论好说歹说宝宝都不同意再去上幼儿园。如果对他吼,宝宝就会大哭大闹起来,有时候家长看着真是于心不忍,可是如果不强迫,宝宝又不同意去上幼儿园,究竟为什么呢?
不想去上幼儿园的原因
宝宝不想去上幼儿园,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幼儿园没有在家自由幼儿园虽然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玩耍,但幼儿园终究没有家里自由,小朋友要受到老师的约束,定时吃饭,按时睡觉,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干什么。因此,即使每天放学时好好的,早上起床时,小朋友还是会对上幼儿园心生抗拒。
2、假日综合症
周末或长假过后,小朋友抗拒上幼儿园的情绪更加明显。好不容易到周末,家长就会由着宝宝晚睡晚起,带宝宝去做他喜欢的活动,宝宝在幼儿园建立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这样的生活与上学时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宝宝自然不想被约束。而这次突然的三天休息,才上了两天幼儿园的宝宝更可能出现不适。
3、生病后找到拒绝上幼儿园的理由
宝宝一生病,家长就会尽量让宝宝留在家里养病,宝宝不仅可以不去幼儿园,还会得到全家人的悉心照料,有些心疼宝宝的家长还会放弃平时的原则,满足宝宝的一些无理要求。这样一来,宝宝病好后,就会想方设法找借口拒绝上幼儿园。
4、其他原因宝宝答应其他小朋友的承诺没有完成、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等原因也会成为宝宝上幼儿园的借口。仔仔小班时有一天,早上眼睛还没睁开,就跟我说不去幼儿园。因为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要上演,所以我根本没在意,帮他穿好衣服,洗漱好,吃过早餐照常带他出门,但他怎么都不肯去幼儿园。我好不容易把出门,路上,他一直跟我强调,我不要去幼儿园。我以为他会和往常一样,到了幼儿园门口就很自然的进去,但是到幼儿园门口,仔仔无论如何不肯再往前走一步,而且无论我怎么引导,他也不说为什么。
我们俩在幼儿园门口磨了半小时,保安、其他的家长催了无数次,仔仔就是不肯进去。
后来我实在没辙,就决定先带他去小区里走一走,等他心情放松了再说。带他离开幼儿园后,在他的言语中我总算抓到不去上幼儿园的原因:他没有带蛋糕给小朋友。原来,前一天,仔仔告诉班上的小朋友,第二天要带蛋糕给小朋友吃,但是回家后,他完全忘记了这件事,早上醒了,要进幼儿园了,突然想起来,于是出现种种拒绝的行为。知道原因后,我告诉仔仔,爸爸下午接他的时候会带蛋糕给小朋友分享,仔仔才同意。
有时候,幼儿园里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是宝宝拒绝上幼儿园的原因。有一个宝宝在小班下学期时突然不肯去幼儿园,后来家长了解到,因为他不肯午睡,老师让他一个人呆在教室里,他很害怕,再也不肯去幼儿园。
因此,如果宝宝突然非常执着的坚持不去幼儿园,家长一定要耐心找到原因。
智慧地解决宝宝的入园问题
当宝宝不去幼儿园时,家长要智慧的解决。
1、家长要态度鉴定,心态平和当宝宝流露出不想上幼儿园的想法时,家长一定要态度温和的守住底线,对宝宝的想法表示理解,同时温和的坚持。有时候,宝宝说不要去上幼儿园,实际上是在试探家长。真的到了幼儿园门口,他们又会很快乐的进去。
如果宝宝大哭大闹,家长可以抱抱他,待他情绪稳定后,再问他个引起去幼儿园的问题,比如“我们今天带什么玩具去幼儿园呢?托马斯还是闪电麦昆?”只要家长心态平和,宝宝哭闹一会之后,也会平静下来,乖乖的去上幼儿园。
2、用奖励的方法吸引宝宝准备一张日历表,详细标明宝宝需要上幼儿园的日子,如果宝宝坚持去幼儿园,回家后就可以拿到一朵小红花,累积五朵小红花,爸爸妈妈可以帮宝宝完成一个愿望。如果宝宝一整个月都能坚持下来,可以兑换一个更大的愿望。
有时候宝宝并不是真的不想去幼儿园,可能他们只是说一说而已,家长告诉宝宝:哦,你不想去幼儿园,我知道了。同时用一些幼儿园好玩的事情吸引宝宝,千万不要给他承诺,到了该出门的时间,正常出门,宝宝慢慢就会习惯。
3、要始终如一地让宝宝坚持上幼儿园除了节假日或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宝宝上幼儿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随着宝宝的性子。幼儿园看似无关紧要,却能培养宝宝的责任意识,如果宝宝表示不愿去幼儿园时,家长无条件的配合,寻找借口与理由帮宝宝请假,宝宝就会看到撒谎的好处,有样学样,千方百计找借口逃避去幼儿园。
如果宝宝是患上假日综合症而拒绝去上幼儿园,家长就要适当的注意,假日期间尽量保证宝宝的作息与平时一致,不要让宝宝暴饮暴食,改变宝宝的生活习惯。这次突然的三天假期,给刚上学了两天的家长带来更多考验。
4、找到宝宝拒绝去幼儿园的原因如果宝宝平常都很轻松的入园,某一天无论用什么方法宝宝都拒绝去上幼儿园,家长一定要注意,一定是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情,导致宝宝心生抗拒。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一定要找到宝宝不去的原因,可以想办法引导宝宝说出来,或致电给老师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再适当的处理。
总之,家长相信幼儿园,坚持宝宝必须去幼儿园,把上幼儿园当成一件能认识更多朋友、学会有规律生活的快乐的事情,宝宝就会逐渐适应下来。
宝宝不爱上幼儿园宝妈该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孩子基本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有时候,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很开心,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却坚持不想去上幼儿园。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就可能用哭闹等方式表示拒绝,有的小孩还会谎称肚子疼、头疼等,骗取家长信任,达到不去上幼儿园的目的。
孩子不想去上幼儿园,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幼儿园没有在家自由
幼儿园虽然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玩耍,但幼儿园终究没有家里自由,小朋友要受到老师的约束,定时吃饭,按时睡觉,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干什么。因此,即使每天放学时好好的,早上起床时,小朋友还是会对上幼儿园心生抗拒。
2、假日综合症
周末或长假过后,小朋友抗拒上幼儿园的情绪更加明显。好不容易到周末,家长就会由着孩子晚睡晚起,带孩子去做他喜欢的活动,孩子在幼儿园建立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这样的生活与上学时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孩子自然不想被约束。
3、生病后找到拒绝上幼儿园的理由
孩子一生病,家长就会尽量让孩子留在家里养病,孩子不仅可以不去幼儿园,还会得到全家人的悉心照料,有些心疼孩子的家长还会放弃平时的原则,满足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这样一来,孩子病好后,就会想方设法找借口拒绝上幼儿园。
4、其他原因
孩子答应其他小朋友的承诺没有完成、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等原因也会成为孩子上幼儿园的借口。
早上,楚楚眼睛还没睁开,就嘟囔对妈妈说着:“我今天不要去幼儿园!”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妈妈早已司空见惯,但只要帮楚楚穿好衣服,他也会乖乖的出门。妈妈并未特别在意。果断的帮楚楚穿好衣服,吃过早餐,楚楚却无论如何不肯出门。妈妈好说歹说,楚楚都坚持着不要去上幼儿园。无奈之下,妈妈只能说:“楚楚,昨天我在楼下看到好多漂亮的红果子,我们去摘果子好吗?”
好不容易把楚楚哄出门,楚楚一路走,一路坚持着说:“我今天不要去幼儿园。”妈妈也没有在意,总觉得到了幼儿园门口楚楚就会很自如的进去。就这样一路走到幼儿园门口,楚楚却无论如何不肯再往前走一步。这种情况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妈妈有些疑惑,妈妈本想强拉硬拽把楚楚给拖进去,但看着楚楚一副坚定的表情,妈妈决定问问清楚。
“如果你告诉我不想去幼儿园的原因,妈妈听听看,如果确实合理那我们就不去幼儿园好吗?”妈妈说。
可是楚楚却只是低垂着头,两手拽的紧紧的,一言不发。
就这样,妈妈与楚楚在幼儿园门口磨蹭了20几分钟,楚楚还是坚持着不肯进去。妈妈决定带楚楚先去附近的儿童游乐场玩一会,待楚楚心情放松后再看看。
在游乐场玩了一会,心情放松下来的楚楚对妈妈说:“妈妈,我明天带蛋糕去给小朋友可以吗?”
敏锐的妈妈立刻判断这可能就是楚楚不去幼儿园的原因。妈妈问:“是不是今天没有带蛋糕,所以不想去幼儿园啊?”楚楚却沉默不回答。
妈妈带着楚楚玩了一会,楚楚还是坚持着不要去幼儿园。看看时间,已经临近幼儿园做操的时间,妈妈说:“这样吧,我们回去看小朋友做操好吗?看完操,我们再考虑!”
回到幼儿园,小朋友们刚好出来活动,同班的小朋友快乐的与楚楚打招呼,楚楚一边挥手一边像小伙伴们大嚷:“我明天带蛋糕给你们!”听了楚楚的话,妈妈更加坚定楚楚拒绝上幼儿园的原因。老师和同学们看见楚楚都非常热情的与楚楚打招呼,听完妈妈的描述,老师更是热情的邀请楚楚:“楚楚,我们马上要玩游戏了,快来吧!”妈妈也鼓励道:“楚楚,原来老师和同学这么欢迎你啊,赶紧进去,妈妈下午接你的时候带蛋糕给你和小朋友分好吗?”听完妈妈的话,楚楚开心的跑了进去。
下午幼儿园放学时,妈妈准时接了楚楚,还带了一个大蛋糕,楚楚开心的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第二天早上,楚楚很早就起床,吃好早餐,乖乖的去了幼儿园。
家长要智慧的解决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问题,首先,态度一定要坚定。当孩子流露出不想上幼儿园的想法时,家长一定要态度温和的守住底线,对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同时温和的坚持。如果孩子大哭大闹,家长可以抱抱他,待他情绪稳定后,再问他:“我们今天带什么玩具去幼儿园呢?托马斯还是闪电麦昆?”只要家长心态平和,孩子哭闹一会之后,也会平静下来,乖乖的去上幼儿园。
其次,家长一定要始终如一的让孩子坚持上幼儿园。除了节假日或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上幼儿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随着孩子的性子。幼儿园看似无关紧要,却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如果孩子表示不愿去幼儿园时,家长无条件的配合,寻找借口与理由帮孩子请假,孩子就会看到撒谎的好处,有样学样,千方百计找借口逃避去幼儿园。
如果孩子是患上假日综合症而拒绝去上幼儿园,家长就要适当的注意,假日期间尽量保证孩子的作息与平时一致,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
如果孩子平常都很轻松的入园,某一天无论用什么方法孩子都拒绝去上幼儿园,家长一定要注意,一定是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情,导致孩子心生抗拒。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一定要找到孩子不去的原因,可以想办法引导孩子说出来,或致电给老师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再适当的处理。曾经有家长自豪的告诉我:“叶老师,我家今天的说不想去幼儿园,我给了他一个大耳瓜子,你看,这不乖乖的来了吗?”对于这样使用暴力手段强迫孩子就范的行为我是坚决反对的。
上幼儿园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孩子如果突然不去,一定是有事情发生,家长只有帮孩子打开心结,孩子才会放下,如果家长使用暴力强迫孩子,短时间内看是“卓有成效”,但对孩子的心灵健康确实不利的,也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幼儿园。
总之,家长相信幼儿园,坚持孩子必须去幼儿园,把上幼儿园当成一件能认识更多朋友、学会有规律生活的快乐的事情,孩子才能坚持到底。有的家长觉得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去吃苦受罪,这样的态度会加深孩子对幼儿园的抗拒感,孩子自己也会觉得上幼儿园是“吃苦”,自然不愿去!
孩子不愿意去上幼儿园,家长一定要用智慧解决。首先,家长态度一定要坚定。当孩子流露出不想上幼儿园的想法时,家长一定要态度温和的守住底线,告诉孩子幼儿园一定要去。其次,家长一定要始终如一的让孩子坚持上幼儿园。除了节假日或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上幼儿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随着孩子的性子。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态度,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让孩子学会规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