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宝宝8大“不愿意” 妈妈有妙招
发布时间:2020-06-13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幼儿园家园活动方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野蛮,耍小脾气,这个不愿意做,那个不肯听。此时,爸爸妈妈不要一味的责骂,而是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学会改正。
1、宝宝不愿洗澡
让宝宝养成勤洗澡的好习惯,把洗澡当作每天必做的事情。
控制好房间和洗澡水的温度很重要,宝宝要是觉得太冷或太热,当然就会闹别扭了。
让宝宝养成勤洗澡的好习惯
在澡盆里放一两个小玩具,也很管用。对大一点的孩子,鼓励他自己洗就能调动他洗澡的积极性。
对于不喜欢用澡盆的宝宝,可以让他和你一起淋浴,记得脚下要放上防滑垫哦。
2、宝宝不愿剪指甲
乘宝宝睡着偷偷剪。
告诉宝宝指甲长了后,里面就会爬满“小虫子”,吃到肚子里要拉肚子的。
跟宝宝说大拇指是老大,食指是老二……左手从小剪到大,右手从大剪到小。
3、宝宝不愿理发
选一个宝宝喜欢的理发师比选一个技术出色的理发师更重要。选好后最好能长期固定下来,当陌生的理发师变成了自己的朋友后,宝宝就更不会排斥他来动自己的头发了。
先告诉宝宝电推子会发出“嗡嗡”声,让他有个心理准备,避免被吓哭。让他知道头发理好后会更漂亮,小朋友和叔叔阿姨们会更喜欢他。
如果宝宝实在不愿意让别人来理发,那爸爸妈妈就买个理发器,自己动手给宝宝理一个帅气的发型吧。
4、宝宝不愿睡觉
有些宝宝会依恋于某些安慰物,如毯子、喜爱的玩具、妈妈的衣服等,你可以将这些东西放在他的身边,但一定要记得经常清洗哦。
宝宝常会以哭闹、离开小床等方法“要挟”父母,达到不睡觉、不离开父母的目的。可从宝宝6个月开始,用渐进式方法进行训练他乖乖睡觉:
1、如已习惯抱着或摇动着入睡,先停止摇动,仅抱着睡。时间为4—5天:
2、放入小床并继续搂抱和抚摩;
3、不再搂抱,代之以拍背;
4、不再拍背,代之以坐在床边;
5、不坐床边,代之以站在附近,知道宝宝入睡后离开;
6、在宝宝入睡前离开。
有些宝宝半夜醒来后就不肯再睡了,这时候你一定要坚决地将他放回小床,别与他闲谈,或提供水或食物,要让他明白,晚上是用来睡觉的,不能干任何其它事情。
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可配以某种形式的奖励,例如墙上挂一张图,每独立睡好一晚在上面粘贴一颗星星等等。
5、宝宝不愿吃蔬菜
把宝宝不爱吃的蔬菜集中起来,做得色彩鲜艳一点,用他的好奇心挑起他的食欲。
蔬菜太生硬的话宝宝一定不爱吃,可以在做菜的过程中加一点山慈菇粉和奶油,把菜炖得烂一点。
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工作,带头多吃蔬菜,并表现出津津有味的样子。千万别在宝宝面前说哪个菜不好吃什么的,以免误导宝宝。
把一些蔬菜剁碎了包在饺子或者馅饼里,宝宝既可以换换口味,又摄取了多种营养。
6、宝宝不愿刷牙
好话鼓励。宝宝刷过牙后,一定要多夸他小嘴巴真香啊,牙齿好白啊。不刷牙的小孩子妈妈不喜欢……
让宝宝自己挑选可爱的牙刷、牙膏、水杯,在他刷牙的时候,播放《刷牙歌》,把刷牙当作游戏一样。
7、宝宝不愿看医生吃药
去医院之前,尽可能让宝宝知道待会儿医生检查时会使用什么工具,比如听诊器、温度计等,只要宝宝乖乖的,这些东西都不会引起痛楚的。
买个造型逼真的玩具医疗箱,和宝宝玩医生看病的游戏,让他了解这个过程。
告诉宝宝不吃药的话就要打针了,让他自己选,大多数的宝宝自然是宁愿吃药也不要打针的。
要尽量想方设法减少药的苦味,以便使孩子能够接受。比如,用两层果酱夹一层药粉放在勺子里一下喂进。汤药要煎得浓浓的,分几次喂进。鱼肝油类药物可滴在饼干上给宝宝吃。
8、宝宝不愿叫人
在出门前预先告诉宝宝如果遇到熟人该怎样对待,如果宝宝表现良好,回家大大表扬;如果表现不佳,要就明确指出“没有礼貌的小孩大家都不会喜欢。”
当宝宝拒绝叫人时,不用硬逼他,你可以把话题转移,等宝宝放松后反而有可能会想要表现一下,自动自觉地重新开金口:如果有其他小孩同时在场,而这个孩子很乐意叫人。就适当地利用一下这个条件。表扬大方叫人的孩子,利用宝宝好胜争宠、爱模仿的心理打开金口。
带宝宝外出时遇到熟人,你可以先跟别人打招呼,给宝宝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果宝宝不肯叫人,那么告诉他,点头微笑也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让他学着试试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提高宝宝智商 妈妈有妙招
提高宝宝智商手段有很多,但本人根据经验觉得以下两种方法对增强记忆力和智力最好。
增强孩子记忆力要靠平时下功夫。家长要常常和孩子聊天,有时讲一个短句,然后叫孩子倒过来讲一遍。在散步时,让孩子记住经过的商店名字及路名,然后背出来,看看能记多少。
图书是提高孩子智力的极好手段,对1岁内婴儿应选用彩色图片,如一条狗、一个苹果、一支笔等。利用图片让他们认识看不到的东西或与看得到的东西相联系。
·对1-2岁孩子应选择有大幅图字的书,内容能反映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如花、动物、房子等,并与字相联系。
·对2-3岁的孩子应选择含有故事内容的图画书,配合能跟着念的儿歌。
·对3-4岁的孩子应选择新鲜事物,有更多细节的书,如动物的故事、简单短小的童话,也可选一些短的唐诗,虽然不甚理解,也有利于增强记忆力。
在给孩子讲述故事时,要鼓励孩子提问和插话,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及思考能力。
节后宝宝不愿意回园的六大招数
长假即将结束,原本适应幼儿园的乐乐突然不愿上幼儿园,早上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明天不要去幼儿园!”然后大哭大闹起来。其实,乐乐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节后表现出抗拒幼儿园的言行,害怕上幼儿园。还有些孩子回园后无精打采,无法进入状态。这种节后“回园综合征”很常见,妈妈们要泰然处之。
◆节后,宝宝为何不愿上幼儿园
1.在假期中,家长可能会安排了许多活动,又或者会带孩子去外地旅游,孩子玩得心都“野”了,自然不愿意回到幼儿园过有“约束”的集体生活。
2.在假期中,家长或者会容许孩子晚上迟睡,第二天早上自然不愿早起床,到假期结束后,要孩子一早起床去幼儿园,孩子当然会感到很不适应。
3.假期中的暴饮暴食、营养搭配不均,使孩子的各个器官超负荷运作,引发肠胃功能紊乱,身体不舒服当然也不愿意到幼儿园。
◆孩子精神状态,分为3类型
其实,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大致分为3种类型:
1.乐不思蜀型
原因:一些孩子跟着大人假期外出游玩,休息时间比在幼儿园时少,玩得太开心,导致过度留恋假期生活而不愿接受约束自己的幼儿园生活。
建议:首先要逐步调整孩子的心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出游的话题或看出游时拍的照片,让孩子懂得假期已过去,应去幼儿园了;还要注意多跟孩子讲讲幼儿园的高兴事和趣事。
2.耍赖抵抗型
原因:假期打乱了以往的生活节奏。如假期中的暴饮暴食、营养搭配不均,使孩子的各个器官超负荷运作,引发肠胃功能紊乱,或者是因为家长在周末只顾着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而忽略了跟幼儿园学习和生活节奏的衔接。
建议:注意调整假期作息时间。临近开学前,一定要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逐渐跟在园作息时间接近乃至吻合。父母在开学后还要让孩子重新做到起居有序,同时保证营养均衡。
3.家庭依赖型
原因:长假使孩子产生了惰性,当要回幼儿园,他心理上本能地产生恐惧,精神无法集中。长时间放假,他们相对缺少约束,身边都是熟悉的亲人,饮食起居样样照顾得妥妥帖帖,几乎没有什么压力,而回到幼儿园却要遵守纪律,依照规定上课、睡觉、完成任务,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感,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
建议:首先不能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通通包办,在幼儿园的自理习惯回家以后要继续保持,要让孩子觉得不管在哪这些事情都要自己做;同时还不能放松对孩子生活技能的训练,若孩子吃饭慢,就在家多训练其吃饭技能,不因吃饭慢而影响回园情绪。
◆6妙招,应对回园综合征
方法一:安排时间温故而知新
很多宝宝可能在幼儿园学习的时候很乖很听话,但是假期一“疯玩”,所学到的知识都抛之脑后。不妨安排一定时间,回顾上周的知识要点,如拼音、汉字等,在回园后才能“温故而知新”。
方法二:激烈的活动尽量不安排在最后一天
长途旅游和参与刺激的活动,尽量不要安排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严加控制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让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方法三:按时作息调整好生物钟
为了让宝宝开心回园,在假期中家长尽量要和宝宝一起保持正常的作息。家长要引导孩子开始适应上学的生物钟,尽可能地按时起床、睡觉和用餐,并配合一定的户外活动。
方法四:计划好这个假期未达成的愿望
对学生在假期未能达成的愿望,只要是合理的、可能的,就跟孩子定好计划,尽量在下一个假期里实现,作为激励孩子在新学期取得进步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方法五:家长要引导孩子转换角色
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注重寓教于乐的引导。家长要让宝宝知道学习并不枯燥,引导他们体验进取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成功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本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例如:要孩子按时睡觉休息,但家长却约上好友在家通宵打麻将。那孩子能休息得好吗?家长应该在这段时间内,和孩子一起按照平时的状态生活作息,并尽量创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
方法六:助孩子调动上学积极性
要调动孩子积极的心态,多跟孩子讲讲幼儿园的事情,帮助孩子回忆在幼儿园的高兴事和趣事:被老师表扬几次、得到多少小红花、有什么好玩的玩具等,还可跟孩子一起做跟幼儿园相似的亲子游戏活动,避免孩子沉浸在假期的喜悦中而排斥幼儿园。多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从正面的角度给孩子以信心。同时给孩子补充一些必要的文具,让孩子感受到上学的幸福感,期待着开学。
假期过后,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是正常现象,就像大人放长假后不愿上班一样。十一假期虽然不长,但是对于还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来说,依然需要家长策略性的引导。小编建议家长在回园前一天开始帮助孩子“热身”,以便孩子们尽快“收心”。而回园初期,建议老师也应注意帮助孩子矫正“野”性,以正面引导、鼓励为主,尽量减轻孩子在学习上的压力,让宝宝重新投入到幼儿园生活中。
家园共育:保姆式妈妈剥夺宝宝独立性塑造
1、代替孩子的一切事
经常听到幼儿园老师抱怨到,很多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了,还不会自己绑鞋带、不会自己穿衣服。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因为有太多的保姆式妈妈存在了。孩子已到了可以掌握基本技能的年纪,妈妈还从心里认为“他做不到”,不是担心孩子会出意外,就是怕孩子受苦受累。小到洗脸刷牙穿衣服,大到上学写作业做家务,家长都为孩子全权代劳。长此以往,孩子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也丧失了动手的基本能力。
有专家提出:家长每为孩子代劳一件事,就等于减少了一点孩子将来在这个社会中的竞争力。父母要清楚,自己只能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他提供帮助。而不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就立刻接手代劳。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独立性与动手能力。
拒绝代劳,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当宝宝又在哭闹着“妈妈穿衣服妈妈穿衣服”的时候,妈妈不要急着放下手中的事情,匆匆忙忙帮孩子代劳,而是可以慢慢引导孩子,教会他如何穿衣服,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打开与系上纽扣开始,然后再引导孩子学会穿衣服。
在孩子学习动手做事情的初期,由于没有头绪,往往费时长,效果也不好。很多心急的父母宁愿自己动手快速搞定。但培养孩子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慢慢做好,而不是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2、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要求经常会听到小朋友这样的要求,“妈妈,我想要个新玩具”、“妈妈,美美今天背了个新书包。我也想要个新的书包”。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听到的答案则是,“好,只要宝宝喜欢,妈妈就给你买”。的确,现在的家庭,绝对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不管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满足。倘若没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多家长,还会觉得愧疚。
而孩子也看准了父母的这种心理,随着年龄增加,他们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小书包,到高科技电子产品与名牌服饰,孩子的物质需求越来越高。而父母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就会哭闹不已,甚至死缠烂打,很多家长只要一看到孩子哭,就会乖乖投降。
殊不知,无条件满足孩子,只会让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凡事都只会考虑自己,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一旦孩子离开父母,把这种和人打交道的模式带到了新环境中,就会难以适应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其实,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物质,还要有爱的灌溉。
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工作的艰辛和金钱的来之不易。当孩子下次再提出物质需求时,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妈妈要学会坚决的拒绝他,即便看到孩子哭闹不停,也不要让步妥协。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也不要立即去轻易满足他,而应该换种方式,比如让孩子去洗洗碗,扫扫地,做做家务活,通过孩子自己的努力换来奖励。这样可以让孩子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一味哭闹、发脾气或者蛮不讲理是达不了目的的。
3、对孩子过度保护
每天,都有大量儿童意外受伤的案例不断发生,每每看到此,家长们的神经就会绷得格外紧,对自家孩子“严加看管”,都会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但却不知,自己的过度小心,反而对孩子保护过度了
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对话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并没有做到良好的解析,哪些交往方式是值得鼓励的,哪些人是要拒绝对话的。这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跟老师沟通相处,也不利于他跟其他同龄人的交往。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当孩子与孩子闹了矛盾之后,部分家长就会告诫自家的孩子“以后不要跟某某玩”,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孩子们会因为这样的摩擦,更懂得如何与人沟通。成长太过一帆风顺的孩子,遇到了苦难反而会不知所措。现在有一种新说法,叫“30岁儿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这也是属于家长过度保护造成的恶果。
那妈妈又应该如何防止自己对宝宝过度保护呢?
给予孩子鼓励和放手让其发挥是关键。告诉孩子他很勇敢,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很多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到楼下的便利店买东西,让他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等,当然,处于安全的考虑,妈妈可以在孩子身边悄悄跟着观察。
其次,不忘放手让孩子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安全的条件下可以任由孩子去触碰他觉得好奇的东西。让孩子尽情的去摸索,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4、打扰孩子做事
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并且集中不了精神。很大可能源于背后有个爱不分时段打扰的妈妈。
孩子容易被身边的新鲜事物吸引,爱对其研究摸索。当孩子很认真地摆弄某个玩具、或认真地在看故事书时,孩子处于全神贯注、高度兴奋的状态。这时候,他们特别灵敏,理解和记忆能力也非常强。
如果妈妈突然出现,贸然问道“宝宝在干嘛啊?给妈妈看看”“哪里不会了?让妈妈教一下你”,不但会打断孩子的思路,还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长期下来,孩子在做事方面就养成很难集中精神、三分钟热度的习惯。
相信孩子能力,给予肯定与支持
当孩子告诉大人“让我自己试试”的时候。表明孩子想自己独立完成。这时候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学会安静观察孩子。当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才伸出援助的双手,指导他如何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跟你分享成功的喜悦时,家长可以尝试告诉孩子“你这样做很棒,下次继续加油”之类的话来鼓励他。家长的肯定才能让孩子更有信心保持研究热度。
宝宝入园妈妈不该说的言语
你的宝贝将要入幼儿园,或者你的宝贝已经入幼儿园,现在向你提一个小问题:什么是幼儿园?你为什么要送宝贝上幼儿园?
本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和顺理成章的行为,被这么冷不丁一问反而说不清楚了。可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重要,它在背后主导着你的教育观念和态度,或许你的许多疑惑、误会、误解甚至家园冲突,都可以在你对幼儿园的观念中找到根源。我们常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导着人的行为,那么“幼儿园观”怎么主导你的教育行为呢?
观察家长在自然生活情景中流露出来的下意识的言语,就可以透视弥散在家长思想观念中的“幼儿园观”,而下意识的言语是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表露,它们通常未必是错误的,但通常是有偏见的。与其这样,我们何不这会儿梳理一下自己的观念,来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呢?
妈妈言语问题一之普通版
“再哭,再闹,把你送幼儿园了!”
“你在家撒野吧,明天上幼儿园看你还敢不敢撒野!”
“在家你不听我的话,到幼儿园看老师训不训你。”
定位:幼儿园是管教所,不服教就得受惩罚。
分析:幼儿园确实要对孩子有所管教,培养他们适应生活所必须的规则行为,大多数家长都有体会,宝贝自从上了幼儿园,变得越来越有规矩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时常恢复“野性”,演绎无规矩的行为和“恶作剧”。这时候家长拿幼儿园来吓唬孩子,其实真正起到“威慑”作用的很少,反而对家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家长放弃了此刻对孩子进行管教的责任,也是找不到合适的管教策略的表现;其次,“丑化”了幼儿园和老师的形象,给孩子对幼儿园的美好记忆摸上灰尘;最后,处于反抗期的宝贝很聪明,在幼儿园的待遇明明不是这样的,你越吓唬我,我就越跟你对着干!
言语改良版
“幼儿园老师喜欢不哭闹的宝贝,妈咪相信你是好宝贝。”
“宝贝,你刚才的表现妈咪不喜欢,咱们换个玩法。”
“宝贝的动作好危险,妈咪很担心,你愿意让妈咪担心吗?”
妈妈言语问题二之普通版
“幼儿园的饭钱是妈咪交的,发东西的时候,你挑大个儿的。”
“老师,我家孩子也交钱了,他为什么没得到那个玩具?”
“大家交的钱一样,我家孩子就不应该受欺负!”
“宝贝你要多吃点,要不然,钱就白交了,咱就吃亏了。”
定位:幼儿园是自助餐厅,不吃白不吃。
分析: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幼儿园体制改革走得最早,也最广泛,大部分幼儿园都实行自负盈亏的经济体制,因此,幼儿园不像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享受国家大批量的教育经费拨款。大多数家长对此比较理解,少数家长仍然认为幼儿园应该是传统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机构,对幼儿园收费心理不平衡。其实,家长完全可以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和举报幼儿园的收费情况,没必要把成人的“经济算盘”摆到对社会知之甚少的幼儿面前。相反,如果总是怂恿孩子小时候占便宜、占上风,那么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还能实现吗?因为“龙”和“凤”怎么会有占小便宜、不吃白不吃的“风度”呢?
言语改良版
“有那么多小朋友与你一起吃饭,多有趣啊!”
“如果没有吃饱,你可以举手再加点饭菜。”
“幼儿园里的饭菜可以随便吃,妈咪希望你每天都吃得饱,吃得高兴。”